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1复习资料(精炼版)

文学理论1复习资料(精炼版)

文学理论1复习资料(精炼版)
文学理论1复习资料(精炼版)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第一节文学文本

【知识点】

①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

文学文本概念:文学文本是一个含有审美意味的、具有开放性和多层次结构的语言符号系统。狭义的文本,专指语言构成的文学文本。在文化研究中,“文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一切有待于解释的符号对象。

文本与作品:文本:相对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来自读者、主体间和互文关系

作品:从属于个体。作品的意义来自作者的意图。

②文学文本的结构及文本三层次之间的关系

文学文本的结构分为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

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的关系: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显现形式,下一层次是上一层次的存在依据。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既相互依存,又有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

基本知识:语言层是人们接触文学文本时首先感知的实体性层面。

语言层的主要功能::第一、把审美意识符号化。A 用语音唤起形象感B 用语义创造形象

第二、语言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语言层不仅通过语言的所指内容带来形象感,同时还利用语言形式本身(如有音无义或有形无义的语言现象)给人以形象化的感受。

结论:语言层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文学文本的现象层:用语言符号创造的形象世界所构成的非实体性层面。也可称之为形象层。现象层要通过对语言的想象才能把握。

有无现象层是区别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重要标志。

结论: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文学文本主要是由形象系统构成的,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现象层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

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现象层的“意指蕴涵”,是文本的灵魂所在。

意蕴层的特点:A 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隐含在形象之中,并不独立存在。B 文学文本的意蕴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结论: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意蕴是否丰富、深厚,影响着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形象即现象层面单独存在,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③文学文本的体裁划分

体裁分类的意义A 有助于认识文学的特点;B 规范作家的创作;C 诱导读者的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二分法:韵文(文)、散文(笔)西方古代的三分法: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现代通用的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剧本

诗歌(抒情)突出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小说、

剧本(叙事)突出文学文本的现像层

散文(感受)突出文学文本的意蕴层

【知识点】

①诗歌涵义:诗是一种用讲究韵律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思想感情的文体。

②诗歌的抒情性:诗的特质是抒情;诗歌的特点源于抒情

A、以情感生活为题材;诗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达了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和思考,而不是某种道理的直白。

B、追求情感的真挚与深厚;情感的真挚与深厚体现了诗歌对情感质量的要求。

C、借助丰富的想象为情感造型。想象使情成体,想象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依的互动关系:情感为想象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想象为情感的表现寻找外化的形象。

总之:诗歌与抒情的关系;抒情不是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诗歌抒发的是个人情感的提炼与升华,具有普遍的审美意义。

③诗歌语言和结构的特征;

1、诗歌语言的特点:

A 精致:语言锤炼有助于情感表现,好的语言形式能起到提炼情感的作用。

B 反常,词语、语法、句法的反常化(陌生化)

C声律(音乐性)语言(语音)的节奏和韵律对情感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2.诗歌结构的特点

诗歌结构具有跳跃性;一般不遵循事件发展过程的逻辑顺序,而是依照情感抒发的轨迹展开,事件过程有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遵循情感逻辑,诗歌的结构服从于情感表现的逻辑。

④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诗论特有的范畴)

诗的意象是指蕴含着情感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意象的作用在于“使情成体”。

1、中西诗歌意象的差异

中国诗歌的意象,情景结合:强调主观、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结合,即借景抒情。情意与景物具有对应性的关系。

西方诗歌的意象,主观印象:突出感受的主观性,诗歌意象往往是主观印象的表现,诗歌意象是内在情意的直接表现。

2、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使情感具象化,可以传达,可以感受。民族的文化承传使一些意象成为某种情意的特定符号。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不言自明的意味。

3、诗的意境,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的表意一般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意象:诗歌表意的基本符号。是一种表情的语言单位。意境:意象或一组意象的表现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拓展视野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诗歌语言要有“陌生化”(反常化、奇特化)的特点:

诗歌语言有异于日常语言,打破语言的规范用法,能够引起新鲜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知识点】

①散文的涵义;散文是一种抒发人生审美感受的文学体裁。以感受的审美性界定文学散文,语言形式不是规定散文的决定性因素。

②抒发感受与散文的分类

表达人生感受则是散文的基本内容。感受的表现及其“寓意”,是衡量散文质量的标记。以抒发感受为主,所以散文取材无限制,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取材最为广泛。

以抒发感受为主,散文的表现方式也极为自由,没有其他文体必须遵循的各种成规。散文也因此有了随性而发的自由。

散文的要求:承载感受的真性情,表现感受的自然态,升华感受的反省力。

散文的分类,分类标准:散文在抒发感受上,借助的方式和表达的途径有区别。

根据感受的特点和抒发感受的方式,散文分为:

抒情散文:将感受抒发建立在对思想感情的梳理和分析上

记叙散文:通过记述抒发感受。感受的抒发是组织叙述的主线。叙事成分一般都不复杂。议论散文:在议论的语境中,借助分析性的话语,来展开和深化感受的抒发。议论中的引经据典,说古道今,有知识性的趣味和感悟性的智慧。

③散文的形式和语言的特征

自由和自然的形式

1.散文的结构

由于感受抒发的需要,散文的表现形式(结构、语言、组织)具有自由和自然的特点。

自由是对结构、形式的约束而言;自然是对语言、性情的表达而言。

散文的结构形散神不散。“形散”:散文结构的自由性。“神不散”:散文感受的集中性。散文感受的集中性与引发、寄托、表现感受的材料、结构、形式的自由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既形成了散文的特点,也是能否写好散文的关键。

2、散文的语言

与抒发感受相适应,散文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

散文语体因此又被人称为娓语体,家常体。强调了散文的语言需要自然、清新、简洁。

文学散文的典型形态小品文

“小品”本义是指一种短小的佛教经文,称为“小品般若”。

小品是文人(知识分子)抒发其人生感受的一种散文样式。

小品的长处和短处,小品的魅力和局限,都与文人的趣味及其表现方式有关。

清人吴乔的“诗酒文饭”说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

诗把“意”(感受)化为情,溶于情;散文则要保留“意”(感受)的原生态。

说明散文是对感受的直接表达。

①小说的涵义;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叙事与虚构:以虚构的方式叙述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

虚构叙事的意义:小说蕴意不再依赖故事本身;情节的组织、结构能开掘和深化故事蕴意。虚构和有技巧叙事:是按照某种意图对事件的组织安排;虚构叙事提升和超越了现实;使故事产生新的蕴意。

②传统小说理论:关注小说与故事的关系,强调故事本身的寓意对小说的重要性,故事构成是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对叙事影响。

1、故事情节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了。情节:国王死了,后来王后由于悲伤也死了。情节把时间顺序暂时挂起来,它离开故事在自己的范围内尽量发展。

情节展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其意义取决于情节描述对事件的安排。

情节与故事区别:故事凸显事件本身,情节则显示了叙事者对事件内在关系的理解和安排。情节叙述的两个特点:一、对事件内在关系的组织和描述,为开拓故事的蕴意创造了条件。

二、情节的编排和描述,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空间。从讲故事到叙述情节,体现了小说发展成熟的轨迹。

2、故事和人物。从讲故事到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成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丰富了情节,并形成了以塑造人物为线索的叙事。环境是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重要依据。《水浒》叙事的成败与如何处理故事和人物的关系有关。

圆形人物:性格丰满、复杂、多层面;人物具有立体感;有一个核心性格,同时在发展中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扁平人物:性格或素质单一,几乎是某种性格观念(豪爽、吝啬等等)的代表;有类型化的特点;呈“静态型”,性格没有或少有发展。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辩证关系:相互衬托、相互呼应的关系。叙事情节有张弛的节奏

③现代小说理论:主要指“结构主义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关注叙述结构、叙述方法和叙述形式对小说叙事的制约性。

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小说的意义并非取决于它说什么,而是取决于它怎么说。

A.叙述方式:叙事者展开叙述的话语方式。A讲述:叙事者露面或参与的叙事。B展示:叙事者不露面、不参与的叙事。

B.叙事角度: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度或视点,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焦型。

全聚焦叙事(全知叙事)、内聚焦叙事(人物视点叙事)、外聚焦叙事(旁观点叙事)

C.叙事时间:小说叙述故事所用的实际时间,故事时间:被叙述事件本身原有的时间。

时间扭曲的两种形式A时间倒错:倒叙插叙。B时间错乱:ABCDE CEADB

时距:压缩和延绵。时距: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比例,短者压缩,长则延绵。

D.叙事结构:叙事者以某种叙事要素作为展开叙事的组织形式。

A情节结构: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组织叙事,有单线或多线索交错两种结构形式,叙事的展开过程即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表现人物“做什么”。

B 人物结构,又称性格结构,以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发展为基本线索组织叙事。“怎么做”

C 心理结构:以心理活动、意识流动、情感轨迹作为叙事基本线索,心理结构叙述往往打破自然时空的框架,主观色彩浓厚,回忆、联想、梦境、幻觉和潜意识成为主要的叙述对象。

D 散文结构:散文结构又称氛围结构或诗化小说,围绕着某种意境或氛围展开叙述,情节淡化,诗意浓厚,以意境取胜,氛围、环境不仅是背景,而且是推动矛盾发展的一种要素。

①剧本的涵义:是为戏剧表演提供的文学脚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剧本的特点取决于戏剧舞台表演的规定。

②戏剧结构:为适应舞台演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剧本在取材和结构讲求集中性,要求人物、事件与场景相对集中。

戏剧结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集中性。戏剧文学所表现的事件、人物、场景、时间,都必须相对集中,以适应舞台的时空特点和观众的接受心理。

戏剧结构的集中与扩散:戏剧采取虚实结合的结构方式

实:舞台上的动作表演,体现“集中”;虚:台词叙述事件,实现“扩散”。

“三一律”又称“三个整一律”,是欧洲戏剧史上古典主义思潮的产物。体现了戏剧结构强调集中性的特征。“三一律”:剧本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一部剧本只允许写一个戏剧行动,戏剧行动则必须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上完成。

结构:戏剧的“场”和“幕”幕:戏剧情节发展的大段落。场:戏剧情节大段落中的小段落。“场”和“幕”的划分:实现戏剧表演的“虚”、“实”转换。

③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形成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

戏剧冲突的特点,强调:矛盾的集中性和尖锐程度;矛盾的可表现性和矛盾的深度;矛盾的根本动因在于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

戏剧冲突的内在性和偶然性

戏剧冲突的“内在”性:引起戏剧冲突的矛盾性质是必然的、深刻的

戏剧冲突的“偶然”性,“内在”通过“偶然”才有戏剧性;“偶然”有“内在”原因才可信“内在”与“偶然”的关系:冲突发生的偶然性与矛盾形成的必然性

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情境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成为导致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条件与契机。

④戏剧语言,主要指人物语言。主要功能: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展开人物性格

戏剧语言的特点:1、动作性:戏剧人物的语言不仅让观众听,而且让观众“看”。

①语言要和姿态、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起来。②一个人物的语言能引起其他人物的反动作。2、个性化。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有什么性格。3、潜台词:人物语言中含有没有说出、但观众可以根据剧情意会的隐含意味;潜台词是引发人物动作推动剧情发展的话语。

⑤戏剧分类

根据剧情容量划分:多幕剧、独幕剧。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划分:

喜剧:以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通过丑陋、庸俗、落后的人物或行为的自我暴露来表现其荒谬或失败的戏剧。自我暴露,或黑格尔说的“自毁灭”,是喜剧的重要特点。

悲剧:由于正义一方的失败或毁灭,而引起人们的悲痛、怜悯,并由此产生崇高感的戏剧。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卡塔西斯”(Catharsis)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成分,要求戏剧艺术更生活化,从现实人生矛盾中发现戏剧冲突。正剧的出现说明戏剧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类型第一节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知识点】

①文学表现形态;

根据文体特点,可以把文学分为不同的体裁种类: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根据表现形态特点,可分不同的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的形态类型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文学的形态类型和文学观念有关。

②文学思潮及其涵义: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文学思潮的四个特点

A、文学思潮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有联系

B、文学思潮会形成文学运动

C、文学思潮以倡导新的文学思想为标志

D、文学思潮会带来创作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

③文学流派及其涵义

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流派的形成与文学思潮有密切关系。

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

A.文学思潮形成的外部原因:对文学思潮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的各种非文学原因:

①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变革;②某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或哲学思潮的影响。

B.文学思潮形成的内部原因:源于文学自身的原因:①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变化;②文学观念的转变,等等。与文学相关的因素,常常是促成文学思潮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

文学流派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文学流派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流派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影响;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文学活动的多样多元的格局;流派活跃是文学繁荣的表征。

④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区别:文学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文学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产物,致力于创作实践和通过创作成果显示群体特色是流派的特点。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意义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出现是文学走向自觉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思潮现象与流派现象都显示了文学活动对变革、创新和发展的自觉追求。

即使思潮与流派的竞争存在着前进与后退、革新与保守之间的对立,但这种对立也有推动文学变革、改变文学现状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

①现实主义文学的涵义;

A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B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C一种文学的表现形态或风格类型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作为文学的一种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

②现实主义的写实性: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写实性”。“写实性”体现为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创作态度的“客观性”。

1.艺术表现的“真实性”:“真实”是“写实”的标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

“真实性”要求:①文学在表现形态上近似生活原貌。②揭示偶然现象背后的必然性。

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的表现:①在表现形态上具有现实生活的原生态。②追求细节的准确。

③以平凡的现实生活为题材。④以艺术虚构和艺术提炼为基础。真实性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忘却了艺术虚构和现实生活的界限,拉近了文学和现实的距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再体验、再认识,让读者对生活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作家态度的“客观性”

客观性指作家忠实于生活本身,不把自己的主观态度强加于对象,不粉饰生活,不掩盖矛盾。“客观性”是实现“真实性”的条件和前提。“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

③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模仿说”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雏形,“再现”的理论把文学视为反映现实的“镜子”。

④典型理论;它提出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强调如实再现生活的现实主义,怎样才能超越生活本身?典型指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强调人物形象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典型人物: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的特点:①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②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③典型人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典型化是一种艺术概括的方式和过程:通过收集、分析大量的生活素材,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人物或生活特点的材料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典型性是指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概括上所达到的程度。形象的典型性:艺术形象既是个别的,又因为体现了同类现象共有的特点而具有了普遍的意义,称之为具有典型性的形象。

⑤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是以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和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强调从生理的、遗传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社会人生,以科学实验的方式观察生活和描绘细节,只注重“怎样”而不追问“为什么”。

一、现实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通过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因素对人的影响。

自然主义:强调人的生物性,强调先天生物遗传对人的作用。

二、现实主义: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重视艺术概括的典型化原则;

自然主义:强调纯粹的客观性,因排斥艺术概括而使细节描写成为琐碎现象的展示。

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同作家的主观倾向性的统一。

自然主义:排斥任何主体因素的介入,主张纯客观主义。

【知识点】

①浪漫主义的涵义;浪漫主义是以夸张、变异的艺术形象和富于想象性的表现形态,借助于理想化的方式和途径来表达情感、愿望和人生追求的一种文学类型。

②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A个性化:把文学视为情感和心境的表露,把文学创作看成是欲望的幻想性的满足,使浪漫主义文学格外关注个性主体。

B抒情化:抒情性根源于“表现论”的文学观。把文学艺术视为照亮人生的“明灯”,认为文学以想象和虚构,通过表现美好的心灵世界,给人生以希望和理想的文学观念,构成了浪漫主义强调抒情的基础。

③抒情性与个性化;

强调个性表现和抒情性,使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朱光潜:“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主观性。”“由于主观性特强,在题材方面,内心生活的描述往往超过客观世界的反映。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特别多,自传式的写法也比较流行。”

④从表现性到理想化:

一、浪漫主义把个性主体视为文学的灵魂所在。认为,现实是不完美、有缺陷的,因此艺术创造应表现人的理想追求。文学用理想取代平庸的现实,以情感逻辑来想象和创造理想境界。

二、理想化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原则。浪漫主义文学改变了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作用下,创造了一个夸张、变形的艺术世界。

⑤浪漫主义理论的发展。柏拉图的灵感说和迷狂说、朗吉弩斯的天才论,都对浪漫主义的形成有着相当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西方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一次蜕变,从模仿论的文学观向表现论的文学观的一次蜕变。

⑤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三个要点

一、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强调想象的创造性。认为想象具有“赋予的能力、抽出的能力和修改的能力”。想象可以“造形和创造”。

二、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情感自然:真挚、真诚;人性自然:回归本性,回归自然;人生自然:反对生活的平庸和奢靡

三、就文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神话构成浪漫主义想象人类和实在的基础;象征是浪漫主义表现情感的主要方式和工具;它在表现方式上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

⑥浪漫主义文学的意义。

一、浪漫主义开创了以自然考量人文和批判社会的现代思潮。

二、对自然的向往,表现了浪漫主义对资本主义带来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

三、对“自然”的向往使浪漫主义热衷于异域风情:

a、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神秘的东方成为浪漫主义神往的对象;

b、异域民族与欧洲文明迥然不同的生存方式被浪漫主义诠释为人性的自然。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文学理论(1)

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答案解析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6.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理论整理

学习资料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当中。 定义: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它通过创造艺术形 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定义: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 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定义: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认识性 倾向性 实践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定义: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 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定义: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偏重于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 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 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定义: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可以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使人在审美的瞬间超 越自然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 身感受。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 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人们总是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美的文学可以陶冶性灵,启发幽思, 拓展心胸,塑造人性,完善人性。 情感性 形象性 超越性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的间接性(非直观性)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和声韵美的特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4.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5.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6.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情况(2)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2)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

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①文学理论:以文学原理、范畴、价值判断为研究对象; ②文学批评:以作家、作品、文学思想的评论为研究对象; ③文学发展是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衍变及创作经验为研究对象。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作品论。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从对象任务上看: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②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③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生活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生活的原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造论。④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⑤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审美对象,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读者接受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他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现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在于它必须经得住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民主的即以提倡广大人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而不能以少数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依归;科学的即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现代的即发展文学理论,就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社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我们的文学理论也必须实现现代性的创新。

文学理论一

第一章本质论 一 文艺学(1949,俄语,文学学)即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包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文学理论即对文学活动的认识。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对“文学是什么”(本质论)的回答。 一、文学:“四要素”与“三过程” 文学即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多环节的精神活动,不仅包括“四要素”(艾布拉姆斯:作品、作家、世界)和“三过程”(体验、创作、接受),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文本 作品 二、五种文学观念 从“四要素”的不同联系,历史上出现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和体验说。“五观念” (一)再现说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作品是对世界的仿摹或再现。 发展: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统治西方两千年,是“再现”说的源头。变体:“镜子”说(生活习俗的镜子),

“临摹”说(临摹自然本身),“复制”说(俄国19世纪批评家别林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反映”说(毛泽东,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表现说 强调“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即作品是作家的情感自然流露。 发展:诞生于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作家为主体 “发乎内”是基本倾向,冲动的宣泄是创作根源,创作的动因是作家内心的情感寻求表现的冲动。 (2)情感第一性 诗(文学)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审视对象时诗人(作家)的心境、心理状态。即诗人描写一头狮子,狮子本身是虚,观看者的兴奋状态是实。 (3)想象力充分发挥 使平凡事物呈现不平凡色彩——想象力色彩。 西方“表现”说 VS 中国的“诗言志”“诗缘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