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本草文献之乳香性味归经与效用研究

基于本草文献之乳香性味归经与效用研究

基于本草文献之乳香性味归经与效用研究
基于本草文献之乳香性味归经与效用研究

从古代本草文献看附子的应用 史瑞锋, 初杰 (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 历代本草的研究发展都与临床应用密不可分, 它既是对前一时期临床应用的总结与补充, 又能指导当代以及后世的临床使用。以时间为线索, 对历代主流本草中所记载的附子功用进行总结与归纳, 并提出使用应注意的问题。本草学的发展折射了中药的临床应用的进展, 每一个历史时期, 每一味中药功效的扩展, 都是对前期临床应用的总结。通过对古代本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对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附子作为一味重要温里药, 《本经》称它为“百药之长[1]”, 张景岳称其为“药中四维[2]”,近代兴起的一个中医独特流派———“火神派[3]”更是以大剂量、广泛地应用附子屡起重疴而著世, 因此从古代本草文献中寻找附子应用指征具有现实意义。 1 文献来源 以九五期间国家重要的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4] 为检索来源, 以“附子”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的“本草类/ 综合本草”下进行检索, 共检索出997 条,剔除检出的白附子、香附子条目、乌头类条目并将各时代主流本草中所载的附子的药效主治进行统计备用。 2 统计与分析

2. 1 唐代以前本草( 包括唐代) 对附子的应用 这个时期的本草著作主要有以《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为代表。附子味辛、甘, 温、大热, 有大毒, 其中《神农本草经》中描述附子的应用有7 个,即主风寒咳逆邪气, 温中, 金创, 破症坚积聚, 血瘕, 寒湿, 踒拘挛, 脚痛不能行步; 《本草经集注》附子的主治与功效有16 个, 新增: 膝痛, 脚疼冷弱, 腰脊风寒, 心腹冷痛, 霍乱转筋, 下痢赤白, 坚肌骨, 强阴, 堕胎; 《新修本草》附子的主治与功效有16 个, 同上。在药物七情方面, 地胆为之使, 恶蜈蚣, 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在配伍方面, 皆须甘草, 或人参、干姜相配正以制其毒故也, 唯姜附子汤及膏酒中生用, 其余皆灰火炮炙, 令微坼, 削去黑皮乃秤之。 2. 2 宋元时期本草对附子的应用 这个时期的本草著作主要以《证类本草》、《汤液本草》为代表。《证类本草》中描述附子的应用36 个, 新增(20个) :耳聋, 喉痹, 风疹, 疔疮肿甚, 偏风半身不遂, 冷癖疰, 口噤卒不开, 卒忤, 呕逆翻胃, 久患口疮, 热病( 吐下水及下利,身冷脉微, 发躁不止) ,元脏伤冷及开胃, 脚气连腿肿满、久不瘥, 大泻霍乱不止, 眼暴赤肿( 碜痛不得开, 又泪出不止) ,耳聋风、牙关急不得开, 阴盛格阳伤寒, 头痛, 头风。常配伍酒、醋、盐、葱、姜、枣、蜜、茶、绿豆等。《汤液本草》为元代王好古代所著, 当时已有药物归经理论, 因此从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描述药

详细剖析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国》中的中药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药材的千变万化。大型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520开篇之作《时间》就攒下了不少中医药粉丝,效果不亚于热播中的综艺节目。点击观看《本草中国》 《本草中国》讲述了: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这是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出的神奇,也为人类探索本草奥秘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分集《时间》以时辰、月份、季节、年份等节律为单位,从“快、慢、准、长、新旧交替”几个维度讲述红花、藏红花、红曲、霜桑叶、天麻、陈皮,这六味药在采摘、贮藏、炮制过程中与时间的精妙配合,展现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的涵义。红花的采摘时间非常重要,必须在花瓣又黄变红之际进行,采得早了花未成熟,采得晚了花容憔悴。“红花”大家并不陌生,宫斗戏中就有很多用中药红花堕胎的桥段。但电视剧中往往不是科普,红花是一种种活血药,慎用于孕妇,但还会有很多其它的药用。点击蓝色标题,可查看红花的详细介绍。中药| 宫斗剧中的“红花”只是堕胎药吗?藏红花与红花在名字上只相差了一个字,价格却高出近千倍。藏红花并不产于西藏,而是中东及欧洲地中海一

带。明朝时途经西藏进京,故称“藏红花”。藏红花的花柱头入药,特别珍贵,与红花一样可以活血化瘀,《本草纲目》称其解郁安神,令人心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娇贵的小花才引种成功,主产于上海崇明。点击蓝色标题,可查看藏红花的详细介绍。中药| 名贵中药“藏红花”,价格比黄金还高曲,十一种中药剂型,制曲是耗时最久的中药炮制方法。红曲是一种红曲霉菌发酵米而来的药物,起源于汉代,多用于治疗食积饱胀。现代研究表示,红曲中能分离出一种名叫洛伐他丁的元素,用于降低胆固醇,治疗疗效等同于美国公司研发的他丁类降脂药物,却没有副作用。能入药,造酒还能做天然的食品色素。 点击蓝色标题,可查看制曲、六神曲的详细介绍。吃太多不消化,死撑不如试试这个药一株桑树全身都是宝,四季入药。春采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夏采桑葚安神魂、利血脉;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天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入药。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因作用平和,凡惊痫抽搐、眩晕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为治疗眩晕的良药。素有“定风草”之称,又可祛外风。通经络,治疗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 点击蓝色标题,查看天麻、天麻鉴定的详细的介绍。中药︱天麻——平肝熄风,治疗头痛眩晕的良药中药| 如何在药房购买到质优的天麻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陈

本草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本草毕业论文选题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本草毕业论文选题: 胡铨《澹庵文集》研究 陈修园对张景岳的评价研究 陈修园医学教育思想研究 缪希雍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泽泻药材质量控制及主要活性成分23-乙酰泽泻醇B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苘麻茎叶抑菌抗炎作用及质量标准研究 淫羊藿酒加工与膜澄清工艺研究 金樱根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 披针叶茴香茎、叶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茯苓酸性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药效学研究 茯苓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工艺、质量分析及其药效学研究 中日医学文献中的《僧深方》研究 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简史 代料栽培与传统栽培茯苓的质量比较及其复方的减肥降脂功能研究 茶叶下脚料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肖小河研究员中医药学术思想研究 黄瓜子化学成分和瓜蒌含水量、酸值测定研究 白蔹体外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凤丹皮降血糖的活性成分研究 养生史视角下的中国明代茶文化研究 基于多维多息指纹图谱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模式识别研究 穷举建模策略用于中药药性特征标记的统计模式识别模型研究 山东鬼针草质量研究 《中华本草》收载具有理气功效药物的药性规律研究 《本草发挥》的文献研究 广西地不容生物碱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技术及提取工艺研究 《神农本草经》病因特点的研究 长梗喉毛花抗炎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仝小林教授临床药症相应规律探究 中药防治胸痹的古籍整理及补肾活血颗粒对去卵巢大鼠ERβ、NF-κBp50/IκBα的影响 卫矛化学成分研究 超声辅助提取苦菜单宁的工艺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黑果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研究 铁皮石斛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研究 苓桂术甘汤的文献汇考及现代临床循证研究 鬼针草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 萱草花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研究 亚高山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研究 牛蒡子药性和功效应用的文献研究 甘松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初探 仲景论治历节病的文献研究 仲景治疗妇人病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研究 黄芩栽培化学控制技术的研究及黄芩苷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

中药广告语 本文是关于经典句子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药广告语 1、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2、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3、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4、诚于心,精于勤,创于品,健于民。 5、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6、崇德弘医,见高思齐。 7、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8、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9、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10、当品位员工,做品质中药,创品牌企业。 11、道地磐五味,健康千万家。 12、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13、德广聚人心,大爱济天下。 14、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15、发扬神农精神,传承国药精粹,打造世界品牌,健康天下百姓。 16、房陵文化传千古,神农本草饮天下。

17、服的,就是神农本草。 18、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19、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20、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21、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22、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23、济世中药材,经典磐五味。 24、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25、健康中国梦,神农本草情。 26、美丽大盘山,道地磐五味。 27、磐安,让磐五味告诉世界。 28、磐安人·厚道,磐五味·地道。 29、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30、磐安药乡,五味天然。 31、磐五味,服了! 32、磐五味,和六脉,康万家。 33、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34、千年中医,五味磐安。 35、千年中医药,百年健康人。 36、人厚道,药地道——神农本草。 37、山清水秀出好药,磐五味里品人生。 38、深山瑰宝,磐五味药。

本草创新 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临新世纪,如何使本草研 究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每一个本草研究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认为,本草研究应该强调持续创新,才能使这一研究领域生机蓬勃,否则只 能在低水平重复中自生自灭。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 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 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 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 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升、新史料的发掘、新 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 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掌握 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 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 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斐然。这方 面最重要的进展是本草的目录学研究。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尚 志钧等《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以及最近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 目录》等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内地本草专著的目录学调查?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 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 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水准的研究进展,如《绍

《本草纲目》曾被()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 A《一千零一夜》 B《英国大百科全书》 C《物种起源》 D《安徒生童话》 《本草纲目》(公元1578 年)明.李时珍著。 五十二卷。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收载药物1892 种,附药图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10000 余。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

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1]早二百年。 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 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

古代中药发展历程简述 一、药物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1“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2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一)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3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二)药物复方的产生。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

官》4《世本》5等。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三)“药品”的记载。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之后,随着现代药品管理制度的建立,药品的含义发生了改变。 二、“本草”与“中药” (一)“本草”的含义。“本草”一词,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根据现存文献考证,“本草”之名,始于西汉晚期。《汉书》之《平帝记》《郊祀记》《楼护传》均有记载。 “本草”的含义,一是指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本”在《说文解字》中训为“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本字作“艸”,训为“百艸也”。可见“本”的原始意义是根,“草”则是草本植物的泛称。韩保昇6认为“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因此,我国习惯以“本草”代指中药。《墨子·贵义》有“譬若药然草之本”,算是最早以本草言药者。二是指中国传统药物学及药物学专著。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的序中论述,认为扁鹊、淳于意、仲景、胡洽7等历代名医用药“皆修药性”,为“本草家意”,并引用颜光禄之言,指出“诠三品药性,以本草为主”。由此可知“本草”还指研究药理药性的专门学问,并与经方有一定渊源关系。

益大本草园 目录 综述 一、景区景点: 1、门景 2、沪地龙繁殖生产基地 3、装饰性牌坊园门 4、中药文化影展馆 5、水生植物栽培区 6、园中苑 7、杏林苑 8、园林景观温室 9、中药文化街 (1)中药科技交流馆 (2)中药保健膳食馆 (3)中药标本陈列馆 (4)中医文化展示馆

(5)全国第一药用矿石山 (6)盆景园 (7)临湖茶艺馆 9、石舫 10、药用植物生产栽培区 (1)种子、果实类植物生产栽培区 (2)花叶类植物生产栽培区 (3)皮类植物生产栽培区 (4)全草类植物生产栽培区 (5)根茎类植物生产栽培区 二、人文景观 1、石文化 (1)石桥 (2)石龟 (3)石盆 (4)石槽 2、花文化 (1)十二月花名 (2)药名四季歌

3、楹联文化 4、宗教文化 崔使君庙遗址 三、益大文萃 1、报刊 2、电视专题片 四、余录 1、名人留言 2、学术交流团体 3、参观团体 后记

益大本草园 综述 打开上海地图,顺着川周公路,你一定会找到浦东一颗明珠——益大本草园。园主人是上海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维荣,他多年来一直在脑中酝酿着一件事,要弘扬祖国中药文化,为民健康造福。建立一座中草药种植园。为了夙愿,他走遍了全国各地好几家中草药种植园。中医药大学和中医医院。这些专家教授们,异口同声地赞美他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办中草药园下定决心,就向镇、区两级政府领导汇报此事,得到新区农委、康桥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没几天区土地局批下300多亩土地。 园址选在康桥镇人南村9组,三面环水,北靠沿船港,西连通湖港,南依村河浜,东临沔新路。 有了菜,要有厨师烧,有了土地,要有人设计。陈总聘请了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园林专业退休教师陈德仁、张林生,苏州市园林绿地公司园林高级工程师王文和公司派来的干部金国华组织一个规划设计小组。于2009年7月中旬,全体规划设计人员进入选定的园址,进行测量规划设计。 碰到第一件困难的事,四面环水的一块36亩土地,称之“小高峰”。叠满了建筑垃圾,杂草丛生,设计人员进行

本草学是中药资源研究的基础,本草学研究是以中药经典典籍为重心。 《神农本草经》 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 (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 (1)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2)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 (3)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 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850 种。 学术价值: (1)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3)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4)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1)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 (2)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3)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1892 种,绘药图1100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1)序例部分队本草史和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2)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4)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 种,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1)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2)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华本草》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

《本草中国》精彩文案节选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古老的歌诀里,透露着时间赋予本草的千变万化。 追逐一朵鲜花盛开的时间,等待一颗果子成熟的时节。 然光阴似水,倏忽来去, 所以把握住中药采摘的时机, 是中药人心头牵挂,绝不敢怠慢的事情。 千百年来, 人类一直摸索着与时间相处之道, 赶时间似乎有一股较劲的味道, 而等时间却呈现了另一种处世哲学。 东去出来,夏末秋至, 对于四季的更替,中药人有独到的见解。 夏枯草,秋桑叶,冬葵子, 这些以季节命名的药材不仅凝聚着先人洞悉时间的匠心, 也暗藏着千百年来约定成俗的规矩。 质朴无华的桑树,在医者眼中, 浑身是宝。一年四季各有所长, 它是时间赋予本草的奇妙变幻。 同一枚药物,在不同季节采摘, 药效亦有强弱,这是本草与时间的秘密。 世间万物顺乎天理,如期而至的灵性, 成就了本草神奇的生命,也揭开了医者深藏着的良苦用心。

在漫长的岁月中, 所谓的开始于结束,不过是种此消彼长的辩证。 时间,无影无形的力量。 万物生长,花开花谢, 在这些亘古不变的轮回中, 有的人被时间改变,有的人改变时间。 勤劳、执着、坚守,正是这些中国人维系千年的品格, 赋予了中药生命的温度, 让它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并最终见证岁月的光辉。 以药为伴,矢志不移。 祖辈是这样过来的,今天依然如此。 毒药或良药,是本草的双面, 若非天地设精华,若非人类凭执着, 就没有这向死求生的焕然重生。 与药相守的日子多是沉默相对 但内心生出的满足与豁然,却不足以为外人道。 来自于自然,得之于人心。 本草以“药食同源”、 “生熟异治”、“毒与解毒”、“双向调节”的功效,开启了千变万化的生命空间。而在与本草相伴的光阴里, 人们也在观察它、享用它、转化它,不断获得更高的生存智慧。

《本草中国》影片资料 主标题 ——副标题 《本草中国》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跨平台播出的纪录片,也是中国首部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系列纪录片。(定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药在全球医学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重视的同时,世界舆论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根源及标准问题还存在较多认知上的误区,中医药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后继乏人、资源破坏、虚假宣传等一系列问题。《本草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该片传递出真实可靠的中医药文化。 (影片概述)整片采用的是轻快的剪辑手法,故事化的叙事手段,生动紧凑的情节编排。真实与故事并驾齐驱,深度和趣味兼而有之,实现纪实与艺术完美结合。从内容到表现,从结构到叙事都充溢着真诚的感情,不仅仅关注中药,关注文化,更关注自然和生命。(艺术总说)艺术特色分说(参考资料) 总结: 如果是第一季的片子: 该片围绕xxx既定主题展开,从现代人生活的角度出发,寻找符合内涵的相关中药材。在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用传统中医药哲学“天、地、人”的思想统领全片,从而理解中医药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伟大哲学命题内核。 如果是第二季的片子: 该片将“用药”作为故事的核心,通过本草把医生与患者的故事串联起来。在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用传统中医药哲学“天、地、人”的思想统领全片,从而理解中医药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伟大哲学命题内核。

相关资料: 《本草中国》采用主题式分集,主题“问药”共包括《境界》《时间》《分寸》《相遇》《双面》《年华》《沉浮》《解构》《本草地图》等10集正片,每集围绕一个既定主题展开,从现代人生活的角度出发,寻找符合内涵的相关中药材。 《本草中国》第二季节目延续以“本草”为核心要素,讲述的是本草的功能和用法。相对于第一季对本草药采摘、炮制、配伍的环节和流程展示外,第二季将“用药”作为故事的核心,通过本草把医生与患者的故事串联起来。 第一季 在拍摄《本草中国》时,导演组完完全全把自己沉浸到了每一味药材的探寻,每一个医者药人的探访交流中,甚至去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危险环境里,只为了体验他们的生活。 摄制组还踏遍中国30多个省市区,完成了对近50味药材和中药人故事的探寻与记录。为了紧随本草的生长节奏,还原每一味药材的真实成长,摄制组还必须在自然深处完成录制。 《本草中国》全程采用电影级别的4K摄影设备,以及航拍、延时摄影等手段,明快剪辑搭配利落画面。 第二季 《本草中国第二季》在创作内涵上进行递进式升级,首度集结超50位中医传承德高之巅。为着重彰显这一主旨,《本草中国2》在宣推物料上也是颇费巧思,制作了一组民国风神医系列海报,以漫画的笔触绘就神农、华佗、扁鹊、李时珍这四位观众耳熟能详的名医萌系形象,妙趣横生地映射和深化本季中医药“活文物”这一主体。 为了深入浅出通俗化表达,选择以病例为纪录片的钩子。“通过接地气的病例,将医生、本草、普通人的情感故事三者串接起来。

中基5版中诊7版中药7版方剂7版中内7版针灸7版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伤寒论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 有哪些关于中医的好书值得推荐? 这个问题有意思,慢慢写。 首先,「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是必看的,而且意义重大,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得越多功力越猛,谁背谁知道。 但有个顺序。个人经验。 先看「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夹杂其中,因为它非常有趣,几乎可以当睡前读物,读起来不怎么费劲。如果你有很多不能理解,那可以找一些注家的书来看;但对于细节的理解,不必太放在心上,大可大段背诵,之后在生活中去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病,会有非常美好的体验。 这三本读完,可以开始看「内经」,「难经」作为参考,两本一同看。对于「内经」,有很多人只看中「素问」,却不怎么看「灵枢」,个人体会,「灵枢」中的很多章节可以帮助理解「素问」中的内容,且「灵枢」中对于针灸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先读「伤寒」后读「内经」,是因为「伤寒」类似手册,非常直接地指导实践,容易保持读者的兴趣;再者,读书贵在有疑,「内经」论述的理论庞大繁杂,很多人读了之后觉得全是问题,无处下手解决,于是放弃,而「伤寒」更具体直接,有了问题,可以在「内经」中寻找答案,乐趣颇多。 以上的书籍,学习中医的诸位,大概都明白其重要性,也并非在下所要推荐,但由于非常重要,也是基础,所以还是提一下。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有很多经典都是围绕以上几本展开的,所以我认为,应当从这几本读起,而且要反复读。 还有一点,在下以为非常重要。时代原因,吾辈易受某些风气影响,持「批判的

眼光」读书,对于经典更是如此。无论您学习哪家哪派,请先尽可能去做到“全面了解”,切忌一本书都没有读完,就开始批判,什么糟粕,什么不科学。治学,一要谦虚,二要求实。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都谈不上,如何发展。切记,否则必自误。 对于中医书,在下并不喜欢“不求甚解”式的读法,毕竟很多功力的体现,就在于细节;且中医经典大多历史久远,传承之中难免遗误,所以应当读一些小学方面的书籍,校勘诸家的书应当读,但医学毕竟不是语言学,又不可钻牛角尖,陷于考证训诂,心中要有数。以「内经」为例,校勘过的有林亿、俞樾、胡澍、顾观光、于鬯、冯承熙、张文虎等人,这之中除了林亿、顾观光、冯承熙等知医外,其他虽然校勘精彩,但都不是医生,对于经文的某些细节的理解,可能会有些偏差,所以读以上诸位的书时,心中应有如此概念。 现在有很多“白话解”的书籍,作者本身水平有限,所选底本中的某些错误根本识别不出,偏要勉强去解,奇奇怪怪;有些作者又只懂语文,不懂中医,解释就很难反应原文的本义。 对于无心看诸家校勘的有缘人,我推荐郭霭春老先生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先生早年求学于朴学大师章式之、史学大师卢慎之,后随名医赵镕轩研习医书,称得上“医”、“文”两通。先生的校释,引用明确细致,亦可作为了解校勘诸家的捷径。 说了校勘诸家,不得不提注释诸家。长话短说,「素问」推荐王冰的,这个也是流行最广的,他对治则问题,有深刻的分析,且补入了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灵枢」推荐马莳的,他是一个针灸医生,也是第一个注释「灵枢」的人。「素问」+「灵枢」,推荐张志聪的,应该讲是张志聪等的,因为他们是集体创作的“集注”。再推荐一本,若是觉得「内经」读起来压力太大(毕竟十四万字),可以先读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他将「内经」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精选,可以当作读「内经」前的热身和预习。

本草中国 第二集年华 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医术,对中医药的发掘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求,年华永驻,青春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故而本草中的上品多为滋补之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伴随着千年神话代代相传,与其缔造者一起见证人间冷暖,岁月迁徙。 字幕第二集:年华 浙江雁荡山 秋天是雁荡山最美的季节,山脚下,周朝义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个就是种在岩壁上的石斛,种在岩壁上的石斛吃起来口感不一样的。” 他在景区内开设的这家小店全年无休,店内的商品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为一种——铁皮石斛。石斛,《本草纲目》称其“强阴益精,厚肠胃,平胃气”,被誉为“救命仙草”,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 周朝义林山而居,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绝壁采药人,这是周家世代相传的绝技,绳索,钢圈,背篓,这些都是父亲生前留下的宝贝。今天是父亲的生辰,周朝义心有所想。 “爸,我来看看你。” “我家世代是采药的,我父亲就一直采石斛,高空作业多了得了冠心病,后来就叫我子承父业,继承他的衣钵。” 再见一次野生石斛,纪念的是父亲在绝壁上留下的身影。雁荡山形成于以一两千万年以前,温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着悬崖峭壁间的火山岩,正适合铁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称“铁皮石斛,味甘者良,老雁山最上”。绝壁采摘是雁荡山人与自然谋生的独家发明。一根绳索,一个铁环,采摘者纵身一跃,便是全部的秘诀。脚下是千丈深渊,心头却是万里前程。周朝义少年出道,这崇山峻岭见证了他所有动如脱兔的青春年华。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却轻易不再出手。

“我的师傅采石斛,石头掉下来刚好砸在后脑勺上,当场就砸死掉了,我们同行里面没人敢再去做这个东西。” 老一辈采药人相继离世,似乎就此终结了野生石斛的时代。手指发麻是体力透支的信号,周朝义不得不呼唤搭档,群山之上,他显得形单影只。 福建武夷山 当周朝义为野生石斛一筹莫展之际,300多公里开外的武夷山脉中,另一味本草的寻觅之旅即将启程。 邓桂庭在大山里待了一辈子,他笃信深山里的野灵芝有着其他草药无法取代的神奇。他和哥哥总是相约同行,上山寻觅。灵芝与石斛一样,有仙草之名,《神农本草经》称灵芝“保神益精,好颜色,久服延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它被赋予了起死回生,轻身不老的灵性,由此衍生出无数神话传说,引得多少采药人为之踏破铁鞋,前赴后继。在武夷山中,像老邓这样的采药人并不在少数,只是野生灵芝难得一见。 与父亲想法不同,儿子邓忠贵大学毕业选择留在县城研究人工种植灵芝。九月秋高气爽,正是灵芝喷粉的季节。 “民间传说千年灵芝,一直把它神话,野生灵芝的话,一年之中成熟的时候你不去采摘的话,它自然而然就会被虫蛀了。人工栽培灵芝的话,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把他采摘下来,那才是最好的。”清晨5点,一粒粒直径不足6微米的颗粒从子实体的褶皱中弹射出来,这些肉眼难以辨识的微粒,很快如烟尘般弥漫于空气之中,人们管它叫孢子粉,传宗接代的种子。喷粉过后,灵芝凋零。孢子粉凝聚着灵芝一生的精华,将这些细腻光滑的褐色粉末收集起来,以现代破壁技术处理便可为人体吸收。尽管一朵 1 成熟的灵芝能喷射大量孢子粉,但在野外状态下却极难繁衍。 邓桂庭兄弟进山有一阵子了,干粮和水都已耗尽,眼看日色将尽,暮霭中的深山毒蛇密布,危机四伏。

本草中国 第三集:双面 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生命的秘境,所有的剑拔弩张,都终将一一化解,阴阳交替中,本草闪烁不定的双面,却轻易不被识破,正向还是反向,入药或是入食,毒药抑或良药,本草有灵,期待着人类的铿锵回答。 本草,并不总是以温暖的一面示人,一月南昌城寒冷肃杀,老药工刘香保,小心翼翼地把附子倒入清水中,乌黑的附子含有剧毒,即使是从业50多年的刘香保,也不敢有任何疏忽。 【附子】 附子,是植物乌头的子根,其富含的乌头碱有剧毒,古人将生附子捣汁,做成箭毒,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但经炮制后,附子却可演变为,中药里的“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一般在产地以盐水浸泡祛毒,但在民间,还曾流传着一种炮制古法,使附子祛毒后,在药性上达到新的境界,时光荏苒,知晓古法的人越来越少了,七十一岁的刘香保,就是深谙此中秘诀的高人,四年前,刘香保告别家人和故乡,独自一人。来到位于南昌的江西中医药大学任教,刘香保是中药炮制流派,“建昌帮”第十三代传人,“建昌帮”炮制手法,以毒性低疗效高而闻名。 “我最大动力,是把我所学到的技术传下去,我不想带到阴暗角落里面去、 刘师父 来吧,这个打水”。 前来学习的,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张金莲,两年前拜刘香保为师,五十多年来,刘香保炮制附子,用的都是繁复费时的水火共制的方法,尽管已熟稔于心,但每次仍如履薄冰,经历了四天十二回清洗浸泡,附子终于被取出,冬日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大学实验林越发凄清寒冷,这却打扰不到刘香保师徒,因为附子炮制即将进入关键阶段,煨,必须在露天的土地上进行,搭一个四四方方的围灶,自下而上,放上生附子,生姜片,牛皮纸,糠灰,干稻草,古糠,以稻草引燃古糠,文火的温度不高不低,不急不缓,层层传递下去,附子就这样感受着煨温的愉悦,时间至少需要一天一夜,夜色渐浓,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度,相守本草,冰火两重,刘香保给徒弟带来了棉袄,自己却仍旧以身单衣,这个通宵不简单,师傅的关怀,让张金莲倍感温暖,与此同时,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一批老药工准确来说比大熊猫还珍贵,如果我们再不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

本草中国 第一集:境界解说词 无论是神秘的雪域高原,苍凉的戈壁沙漠,茂密的原始丛林,还是湿润的水乡菏泽,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域,中药谓之“道地”。人们把在特定境域出产、品质明显优于他处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本草中国》第四集,将聚焦人参、甘草、白芍、地黄、化橘红、阿胶,六味道地药材的追寻、守护与地道炮制,展现中医药人在与本草的对话中,感悟自然伟大、衡量人生意义的过程。看勤劳质朴的中国人,如何用敬畏与回馈延续本草之命,以爱与继承传递本草之情,凭执着与专注守护本草之魂,最终领悟天人合一,至臻至善的人生《境界》。 一、野生人参 人参,人参喜阴凉,忌强光。常生长在层层植被的掩护下,唯有其头顶的红籽,才可能暴露踪迹。因根如人形而得名,历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在中华本草之中,唯独人参有大补元气的功效。更神奇的是,它还有复脉固脱之功,即在人气血俱虚,脉微欲绝之时,大量人参浓煎顿服,能够帮助恢复脉象。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为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是食疗养生的佳品。但论其药力,寿命可达上百年的林下山参,仍更胜一筹。 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并不是无止境的,人类唯有心存敬畏,取之有度,及时回馈,才可谈平衡与发展。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其中最神秘最传奇的莫过于人参。人参,因根如人形得名,有“百草之王”的美称,那些百年老参、千年老参的传说,都是可以成精化人的灵物。而在长白山中采参人的生活,也满是神秘。 目前市场上的人参多以人工种植的园参为主,但再次寻找到一颗野山参,是60岁的长白山寻参人崔长安四年以来的愿望。寻参艰险,常需三五人同行,这一次放山,除了自己的老搭档外,崔长安还带上了侄子小宋。“上山要遵守上山的规矩”是崔长安代代传承的家训。拜山、禁言、以木棍击打树木之音来确定方向、寻找前人留下的“兆头”、找到的山参籽绝不可拿下山,必须埋回土里……放山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仪式感。“长白山采参习俗”包括了崇拜信仰、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传统技能、专用语言、行为规则等等,“靠山、吃山、养山”,怀抱虔诚、顺应自然,心怀敬畏、是寻参人与本草相处的一种境界。 二、甘草 甘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以根入药,因味甜而得名。有着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中医所谓“十方九草”,指的就是甘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2种药方,用甘草者就达70方。另有统计指出,近1/2的止咳类中成药中含有甘草,使用频率为诸药之首。这是因为甘草不仅能祛痰止咳,还能在药方中发挥调和诸药的作用。素有朝中国老,

央视纪录片《本草· 中国》 从生命中来,到生命中去,···本草· 中国夏末秋初,浙江桐庐,迎来一场细雨。退休药厂老厂长王良春,身披蓑衣,头戴草帽,蹲在檐下望雨出神。他身后的室内,地上平铺着几块凉席,席上几小堆红色籼米,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发酵。几天之后,他做了一辈子的红曲,就要再次完成。但他却少了几分欣喜,多了几丝惆怅。因为他知道,自己制作红曲的人生,就要随着这次的收获,而画上句号。 红曲是一种,霉菌发酵米而来的药物。可以治食积饱胀,也能够降低胆固醇,并且无副作用。红曲还可酿酒,和担当食品调色剂。江南一带人做菜,喜欢使用红曲,使菜色红艳发亮。王良春18岁进药厂做学徒,如今大半辈子已过,红曲的制作工艺,早已牢记于心。首先将籼米洗淘干净,再放水中浸泡一整晚,第二天上笼蒸饭。蒸好的饭要不软不硬,方便菌种寄生,又不易感染杂菌。其中的技巧,也不是能一蹴而就。想做到恰到好处,只能由时间和经验累积。之后将熟米饭,一笼笼倾倒在凉席上,浇上调和好的红曲母,均匀搅拌。剩下的,只能交给时间。疾不得,徐不得。唯有天天守候,测温、洒水,细心照料。等饭粒上长出白毛,长出粉色斑点,最后慢慢变红……普通米饭蜕变成红曲。这个过程,需要六七天。发酵完成之后,摊平晾干,红曲便成了。王良

春和他的小孙子,抓着红曲向天上撒去,红色颗粒落下来的时候,爷孙俩开心大笑。这一老一少,都是天真可爱的摸样。距离广州118千米,小城江门新会,漫山的金柑橘熟了。小城的人们,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和忙碌里,并没有留心陈永娟的到来。她走到一家门前,摊晒的陈皮处,拿起一片陈皮,对着阳光仔细验看。新会的大红柑,果皮油亮、酸甜适度,每年都不会让她失望。今年亦是,她很欣慰。她是曾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长寿药厂”——416年中药老店陈李济的传人。陈李济以陈皮闻名。陈皮以陈者为贵,“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而陈李济的镇馆之宝,便是百年陈皮。这种脆弱的植物组织,竟然能够逃过腐烂的命运。在陈永涓看来,并没有高深的秘密,用的只是时间和耐心。剥陈皮,需要保证果皮完整。用正三刀法,从两侧果肩弧,二刀开三瓣,留果脐部相连。晒陈皮,必须是自然晾干。晒干之后装在麻袋里,口封严实,编上年份,放在楼阁上,下面烧柴炼蜜。炊烟裹着蜜香,缭绕向上,熏烤着陈皮,让其慢慢陈化。直到陈皮表面,焕发出檀香木光泽。陈皮的制作,永远没有终点。新皮年年晒、日日晒,旧皮定期翻晒。百年陈皮,就在这样的光阴中,一年年历久弥新。陈永娟坚守着老一辈留下的传统,无论现代技术怎样日新月异,始终对笨方法,不离不弃。刘香保小心翼翼,把含有剧毒的附子,倒进清水中。即使他已经炮制附子50多年,此时此刻,仍然

「药势」──古典本草药理学及其于经方之应用举隅(上篇) Classic Chinese Herba lForce Theory 案:本文为未成之草稿,或有不合实际之处,拜大家务必不要留手,重骂下来即可,这样我也才有一个反省订正的机会。谢谢大家。 楔子 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不只一次听见老前辈对学习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 那么,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时方派的本草学,和经方派的本草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认识观」,而讲难听一点,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本草理论」的改变,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是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桂枝解肌、麻黄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 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JT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 JT的论点,大部份来自于清末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和邹润安的《本经疏证》,许多好朋友们对这两本书想必并不陌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