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谈治痿独取阳明_杨春梅

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谈治痿独取阳明_杨春梅

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谈治痿独取阳明_杨春梅
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谈治痿独取阳明_杨春梅

伤寒不解,胸满痰膈,腹痛,泄泻滑肠,酒痰膈痛,水谷不化,横竖气,小儿脱肛,九种心痛,胁肋痛,妇人血刺痛,肠鸣,积块痛,男子酒癖,水膈并心下痞痛,气膈食

收稿日期:2011-03-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4910);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

(WKJ2008-2-52)

作者简介:杨春梅(1987-),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康复研究。

通讯作者:陈立典,男,主任医师、教授。不下,腹肋胀痛,肠风下血,伤寒结胸,里急后重,食膈不下食,疟疾寒热,上件病证,内关悉主之。”《百症赋》曰:“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拦江赋》:“胸中之病内关担。”《标幽赋》:“胸腹满痛刺内关。”《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曰:“中满心胸痞胀……妇女胁痛心痛,结胸里急难当……内关独当。”《四总穴歌》更增补两句:“心胸内关谋,疼痛取阿是。”

综上所述,内关穴既能疏通心脉镇痛、益气养心安神,又能理气宽胸、醒神开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良好,尤其在心系疾病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与心包和心的特殊联系以及内关穴的穴位特性有很大关系。

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谈治痿独取阳明

杨春梅1,陈立典1,陶静2,高燕玲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内经》中明确指出了“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法则,成为后世痿病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后世各个朝代医家对痿的认识与阐述都不太一致,甚而大相径庭,其次关于痿的含义、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相较内经时代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创新。结合现代康复医学对痿病的认识来阐述治痿独取阳明的局限性,从而来探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应用价值,对痿病的临床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康复;痿;阳明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11-2179-03

Discussion of Taking Yangming to Treat Flaccidity Based on Modern Rehabilitation

YANG Chun-mei1,CHEN li-dian1,TIAO Jing2,GAO Yan-ling3

(1.Fujian University of TCM,Fuzhou350108,Fujian,China;

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Fuzhou350003,Fujian,China)

Abstract:The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clearly states that a principle of"treat flaccidity alone to take YangMing",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guiding principle for later atrophy disease treatment,but not the only principle.Doctors in later dynas-ties and elaborated on the knowledge of flaccidity are not consistent,even very different,compared to the component of Canon,the meaning of flaccidity,classification,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nowledge of the time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and innovated.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medical awareness of the disease to elaborate the limitations of Yang Ming in gov-ernancing flaccidity,which to explore the applied value of"treat flaccidity alone to take YangMing".It will provid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flaccidity disease.

Key words:rehabilitation;flaccidity;YangMing

《内经》[1]曰:“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者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故足痿不用也”。《灵枢·根结》篇所云:“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内经》中明确指出了“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奉“治痿独取阳明”为重要治法,如明·王肯堂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不独取阳明而何哉?”陈士铎说:“痿证居多,自宜专治阳明胃火”,均认为“取阳明”在痿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参看后世医家治痿验案发现,各家既重视阳明而不限于阳明,亦参以其他治法。如朱丹溪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及“以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的治法。张景岳提出了“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治疗原则。可见关于痿证的治疗原则,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医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笔者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认识“治痿独取阳明”理论,认为此理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

“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所谓独取阳明,“独取”二字之“独”字大多数医家按字义解释误释为单独或唯一,而对于将“独取”误解作“单取”、“仅取”的根源,

熊继柏[2]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素问》之中,凡冠以“论言”二字者,多是引《灵枢经》之节文。“取”其义有三种说法:一是补益阳明,即益胃养阴,健脾益气之法。二“取”者,“去”也,即清阳明之热邪。三“取”字释为应用、采用这三种说法。“阳明”有以下种说法:一、从十二经脉说,“阳明”指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二、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看,则“阳明”指阳明胃腑。据张仲景在《伤寒论》[3]中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之论,此“胃家”显然不只言胃,还包括了大小肠,所以治疗痿证“取阳明”,既要着眼于胃,又要在脾、大小肠方面整体考虑,而采用补中健脾和胃、和中通腑、健脾燥湿等法,皆为取阳明之意。故部分医家引申为用药物来调理脾、胃、肠功能,恢复脾、胃、肠功能来达到治痿之目的。王宝华[4]明确指出“治痿独取阳明”是大法,而非定法;“独取”,是言其重,而非言其孤。王中琳[5]认为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既要重视阳明,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才符合《内经》旨意。黄先善[6]认为“成因各异,治当有别”,林贞慧[7]认为“《内经》治痿仍是辨证论治为主”。因此把“治痿者独取阳明”按字面上理解为治疗痿病应单独采用手足阳明经的穴位或单独调理脾胃的功能来治疗痿病,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做到遵古而不泥古,才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2现代康复医学对痿病的认识

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足不任地,手不能举,甚至肌肉削脱的一种病证。临床可见于西医学神经系统的许多疾病如脊髓炎、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硬化及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的后遗症。如急性脑血管意外所致的肢体力弱、痿废不用也属于痿病的范畴。现代康复医学对中风病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也逐渐丰富。

现代医学[8]认为中风病急性期过后,脑组织坏死,软化,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神经学局灶缺损症状和体征,病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肌肉兴奋性改变。瑞典专家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1)弛缓期;(2)联合反应期;(3)共同运动;(4)出现脱离运动活动;(5)分离运动;(6)近于正常的协调与技巧运动。临床观察显示中风之初肌张力下降表现为“软瘫”,到后遗症期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肌张力相对增强的“硬瘫”。下肢伸肌群和上肢屈肌群的张力增加,下肢屈肌群和上肢伸肌群的张力相对减弱,产生下肢以伸为主要表现而上肢以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痉挛性瘫痪,运动模式异常。根据中风后遗症的痉挛性瘫痪特点,结合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康复医学原理,治疗本病应诱导异常运动模式向正常运动模式转化,降低肌紧张,协调肌群之间的活动平衡肌群之间的张力,使肌群之间的共同运动模式向分离运动模式转化,促进后遗症的早期康复。国内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上肢的拉力,下肢直腿抬高的力量)作为偏瘫运动功能恢复评价依据,而现代康复则认为用肌力来评价是十分不可靠的,应以运动质量(肢体运动模式)和

日常活动力(ADL)作为偏瘫时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

3结合现代医学之运动模式对痿病分类

所谓的运动模式是指运动时的各种姿势与表现,受到肌力肌张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有:(1)联合反应;(2)共同运动又称协同运动或联带运动;(3)反射异常;(4)肌张力异常;(5)运动协调控制异常;(6)平衡功能异常。运动模式最常用最简单的分类就是根据肌张力的异常分为软瘫与硬瘫两种类型。如偏瘫患者晚期在肌痉挛方面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这种痉挛模式使患者发生异常的运动姿势:上肢:呈挎篮状———即肩下沉后缩,臂内旋,屈肘腕掌屈,指屈曲;下肢:僵硬如柱,行走时显划圈样步态———即患侧骨盆上抬,下肢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内翻,趾跖屈。

3.1古文献记载的“痿病”结合现代运动模式的分类

观《内经》论痿,其表现不仅有痿弱弛缓之症,也有挛急强直之症。《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表现属弛缓之类,类似于西医所说的“软瘫”。《素问·痿论》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两篇对筋痿的症状描述一为“急而挛”,一为“拘强”,均属强直之类,类似于西医学的“硬瘫”。《内经》痿证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软瘫和硬瘫两种类型。

观《内经》以来多对痿证有无患肢拘挛不伸的症状不置可否。唯明·秦景明首次将痿证和挛证分开论述,在其《症因脉治》中将“挛证”紧跟在“痿证”之后,独成一章。至清·王清任,明确将痿证定义为“痿者,手足软弱无力,缓纵不收也。”张锡纯论述痿证,其独特之处在于尚包含中风所致的肢体痿废,即现代脑血管病所致的肢体力弱或痿废不用。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痿病从运动模式上的分类也有所不同。“痿证[9]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证”。﹙《中医内科学》新世纪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照笔者看来,结合现代运动模式的理论,现代痿证只近似于西医之“软瘫”。

3.2现代临床“痿病”结合运动模式的分类目前临床诊断时,有些肢体瘫痪的疾病既有上神经元病变,又有下神经元病变,实难截然分开。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根据痿的定义,同时可归属于痿证范畴。现代医学认为主要病变脊髓前角细胞和锥体质脑干束,部分患者也可侵犯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皮质脑干束,因此临床表现既有硬瘫也有软瘫,观临床报道,仍按痿证论治如广东中医药大学刘友章教授师[9]从邓铁涛教授进行中医痿病研究,采用健脾补肾熄风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临床研究,疗效肯定。再如脑中风后遗症中患者出现肢体痉挛、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硬瘫”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主要是神经损伤后出现伸肌群与屈肌群之间的不平衡,屈肌群的过度作用导致伸肌群废用萎缩,失去运动功能。根据痿证的定义,也属于痿证的范畴。由此可见,硬瘫、软瘫

都应包含于痿证当中。

从上可看出,痿病的运动模式方面,古代文献的记载没有明确指出“治痿独取阳明”应用的具体病理机制,也没明确指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是用在“急而挛”还是“弛缓”更合适,更能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古今对痿的认识与分类有所变迁,因此“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得以探讨。

4痿病治疗的针灸取穴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康复医学的一种手段,在痿病的治疗中凸显优势[10]。几千年来“治痿独取阳明”的传统选经取穴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痿病的治疗及康复实践中,概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可激发经气,畅行血脉,使肌肉得以濡养,瘫痪康复,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11]。

4.1古文献中的针灸取穴晋代皇甫氏治痿尚以取诸阳经穴为主。从《甲乙经》[12]先后所列之治痿8个穴来看,阳经穴占6个(地仓、京骨、绝骨、丘墟、光明、阳谷),即占大多数,这一取穴原则,一直沿袭至今。究其理由有二:一是痿证有因外邪引起者,在外邪六淫中,“风为百病之长”,属阳邪,阳邪易犯阳经,故治疗应以取手足三阳经穴为主。如上肢瘫首先要恢复上抬,要靠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气之恢复,故常取合谷、曲池、肩骨禺、外关、手三里等前三阳经穴;下肢瘫要恢复站立行走,主要靠前外后即足三阳经气恢复,故常取髀关、梁丘、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绝骨、丘墟、肾俞、殷门、承山等足三阳经穴。二是痿证后期,尤其是常见偏瘫患者,上下肢都易出现“阳缓阴急”即手臂呈屈曲状态者多,下肢呈足内翻者多,这些都需“补阳泻阴”,即补上下肢阳经穴位。如上肢应补外关、合谷等手三阳经穴,下肢应补绝骨、丘墟、解溪、昆仑、足三里等足三阳经穴,目的是纠正“阳缓阴急”的病理状态。从上可见阳经经穴在痿病的治疗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独取阳明”。

4.2现代临床痿病的针灸取穴对治痿非独取阳明,取阳明非独用补法,现代医家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如佘福珍[13]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以阴经经穴,采用针刺和按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GBS3例,效果满意。刘世琼等[14-16]以督脉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治疗GBS及偏瘫,取身柱、陶道、筋缩、肾俞、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华佗夹脊穴C4-T1-L及L2-S22以平补平泻为主,认为华佗夹脊穴C4-T1-L及L2-S22与四肢治瘫经穴合用,较单取四肢治瘫经穴具有更好的疗效。采用取督脉经穴和阳明经穴为主治疗,认为督脉阳明经穴针刺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痊愈率高。针刺阳明经穴,肌张力减弱者,肢体功能恢复快;痉挛性瘫痪者,肢体功能恢复慢。发病时间越短,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越为满意。闫继红[17]采用阴阳经穴透刺组和独取阳明经穴针刺组治疗偏瘫,认为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是科学的选经取穴方法,其疗效优于独取阳明经脉针刺。王雅娟[18]认为“治痿独取阳明”是指导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依据。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配穴特点:阳明为本、随证配穴;以上带下、以主带次;在手法上,足三里、三阴交采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之法。认为应灵活选穴,交替使用,配合中西药综合治疗并加强功能锻炼。

结合现代针刺与康复研究理论,认为在肌张力低的软瘫期要强刺激阳经穴位以诱导张力出现,在肌张力高的硬瘫期若单独针刺阳经的穴位会加重痉挛,不利于康复。临床上往往补泻兼施,在软瘫期以补为主,但不仅补阳明经,在硬瘫期补阳兼泻阴。因此从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与研究出发,治疗痿证不能单独取阳明经穴,也不能自始至终以阳明经为主穴进行治疗。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神经病学理论,笔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的选经取穴并非吻合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产生机制和特点,足阳明经在下肢多分布于伸肌群,刺之可使本来已经痉挛的伸肌群的紧张性进一步加强。手阳明经分布于上肢伸肌群,刺之可加强其紧张性以对抗屈肌群的痉挛。所以中风后遗症上肢痉挛性瘫痪取阳明经疗效较好,而下肢痉挛性瘫痪,取阳明经并不理想。

综上所述,“治痿独取阳明”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刺阳明经穴对人体的影响方式及途经,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神经病学理论,尚未得以明确。探索“独取阳明”在痿病中应用的具体的病理基础、病理模式将有助于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庆其.内经选读[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37-141.

[2]熊继柏.“治痿独取阳明”辨析[J].中医杂志,1983,23(5):78.[3]熊曼琪.伤寒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1.[4]王宝华,赵京生.“治痿独取阳明”考释[J].北京中医药,2010,29(7):117.

[5]王中琳.《内经》痿证理论钩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8):648-649.

[6]黄先善.治痿何须独取阳明[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17(4):6.

[7]林贞慧.浅谈治痿独取阳明[J].福建中医药,2002,33(5):37.[8]南登昆.康复医学[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80-185.

[9]刘兆周.健脾补肾熄风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临床研究[J].广东中医药,2005,22(3):23.

[10]彭荣深.痿症的针灸治疗[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1999,6(2):11-13.

[11]刑国利.针灸治疗痿症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02,33(5):37.

[12]纪昀.四库全书·经部·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36-652.

[13]佘福珍.针刺按摩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J].四川中医,1991(5):38.

[14]刘世琼,骆文郁.针灸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4例观察[J].中医函授通讯,1993(3):22.

[15]何开仲,卢炜.针刺阳明经穴为主配合按摩治疗偏瘫100例[J].现代康复,2001,5(5):125.

[16]王洪峰,王富春.电针五脏俞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2):823-824.

[17]闫继红.阴阳经穴透刺与独取阳明治疗中风后遗症随机对照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2(2):343-344.

[18]王雅娟.从“治痿独取阳明”论针刺治疗重症肌无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3):42.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李炳茂 (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省衡水巾桃城区人民东路780号,053000) [摘要]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 黄帝内经;痿证;治疗;思想精华 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为不能随意活动而导致肌肉松弛、或者萎缩、或者肿胀和假性肥大等一类疾病的总称。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所以《素问·痿论》又有“痿蹙”之称”。“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蹙”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本文就其治疗痿证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供临证参考。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可概括为五脏病因、七情病因、六淫病因等几个方面。 1.1 五脏病因 《素问·痿论》认为,痿证是内因五脏虚损所致,“五脏使人痿”。痿证是四肢痿弱无力,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状。“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身体四肢所以能够活动,是五脏之气血营养于筋脉肉皮骨的结果。所以痿证是脏病于内,形痿于外。如“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推动血气营养输布全身,外合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薄,输布津液精微的功能减低,“肺朝百脉”的能力不足,使得五脏营养皆受损,故肌肉营养不良,而生痿蹙之证。蹙,即足痿而不能任地。虽目肺热,实为肺阴虚引起,即“阴虚生内热”。阴虚内热严重可致肺“叶焦”。叶焦乃气阴大虚之状也。肺气虚则无力“朝百脉”.宣发输布气血功能减低,通调津液水道能力下降;肺阴虚则不能滋润肺本脏而“叶焦”,不能滋润肌肉四肢百骸而营养不良发生痿证。“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心为君火之脏,主一身之血脉。对健康之体而言,心脏阴阳气血处在平衡协调状态。只有心脏阴血虚少,不能制约阳热之气,才能出现相对的“心气热”。心气热则气化火而上炎,火热更伤阴耗血,气上血随,下身肢体之脉阴血更虚.故成营养不良脉痿而以下身为重。脉,即血脉,也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营卫阴阳运行的通道,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矣。经脉阴血虚少则患脉痿.脊柱关节骨骼肌肉皆缺失营养,痿软易折,迟缓纵弛而收缩无力,不能任地行动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主一身之筋膜,胆附于肝,储存肝脏分泌之胆汁,肝气热则胆汁外泄而口苦。《素问·五脏生成》认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由于肝脏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作用,所以该篇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全身筋膜,肢体、爪甲的活动,依赖肝血的营养滋润。如果肝气热,则耗伤阴血,筋膜失养而干燥挛急,屈伸无力,行动不便,发生筋痿之病。“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主肌肉四肢,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脾气热导致胃中干,津液少而口渴。《素问·痿论》还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有力。脾气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肌肉失去营养滋润则痿软无力,走路不能,发生肉痿之

浅谈治痿独取阳明(一)

浅谈治痿独取阳明(一) 【摘要】痿证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早在《内经》中对其病因病机就有详细论述,而独取阳明被许多医家推崇为治痿之重要原则,但片面地理解其含义并非《内经》治痿之宗旨,笔者认为治痿要掌握辨证论治,充分发挥“治痿独取阳明”在治疗痿证中的独到之处,运用中药、针灸予以施治。 【关键词】痿证;阳明;辨证论治 痿病,《内经》称之“痿”,是泛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痿废,手不摄物,足不任地,甚则肌肉萎缩的一类疾病。《内经》中对痿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有五种:肺热熏灼、五脏气热、感受湿邪、脾胃气虚和肝肾亏虚。对于痿病的治疗古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养阴学派代表人朱丹溪认为:治痿只宜补养为主。而张景岳认为:治痿独取阳明者,治在阳明之火邪。他们片面地解释了原文之意,非《内经》治痿之宗旨〔1〕。首先“独”字在此仅为一个语气助词,其义同“其”,作用在于强调,如果用现代词语解释,“独取”有两层含义:一是“需取”,二是“须取”。“阳明”乃统指仓廪之本,是营血谷气化源之处〔2〕。故治痿重在阳明,而又要辨证论治,如清代叶桂论治痿证密切结合病证实际,“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他治痿分型虽多,均不离阳明脉空这一总纲,精妙之处实窃《内经》治痿之要旨〔3〕。近代内外科名医余听鸿先生将痿证因肉之削与不削,肌肤润与不润分为干湿两型,提出湿痿当以“利湿祛风行气”,干痿当以“养血润燥舒筋”之法,简洁明快,又不失经义,指导意义深远,当引起重视〔4〕。 笔者认为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应遵叶桂之解,可采用针灸或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调理胃肠功能。调理胃肠之法,并非专用补益后天或清泻阳明之火,而是辨证施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或补或泻,或补泻并用,视临床而定。现就笔者临床收治病例予以讨论。 1个案分析 例1,患者,男,43岁,工人。2004年6月初诊。患者于1年前双下肢时觉麻木,用手揉按后即有好转,两个月前双下肢痿软无力并逐渐加重,伴疲劳,乏力,大便溏稀,食纳不香等症。查体:形体消瘦,双下肢肌肉无萎缩,感觉存在,膝反射正常。舌淡、苔白。证属脾胃虚弱,宗筋弛缓。予以参苓白术散作汤剂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配商丘、公孙、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针灸并用。二诊:食欲好转,大便成形,精神较好,双下肢较前稍有好转,舌淡、苔薄白。改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陈皮,加补血活血之牛膝、川芎。连服半月后双下肢基本恢复正常,其余诸症好转。按:本例平素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病而四肢不用,患者所兼各症皆属脾胃虚弱之症。初诊见便溏腹泻,故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故配用足太阴脾经穴位平补平泻。二诊腹泻已止,食欲正常,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牛膝、川芎等补血活血药,意在补气健脾,气血双补。 例2,患者,女,45岁,干部。2004年8月初诊。患者于1年前始觉右上肢麻木不仁,上举无力,而后逐日加重,经多方求医服药后麻痹症状稍有好转,但双手仍萎弱无力,有时持物不稳而来诊。自诉兼有食少,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月经前后无定期,量多、色淡,手指握力低下。舌淡苔白,脉细。证属脾胃虚弱,气血双亏。治用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加阿胶、茯苓,连服20剂后,除右上肢软弱无力如前外,其余诸症均有明显好转。并配以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上下巨虚穴,两个月后患肢完全与健侧一样,月经亦恢复正常,其余各症消失。按:此例与例1基本相似,均属脾胃虚损,但例1初诊时见足痿兼大便溏稀湿不运化之症,故治应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和胃化湿,而选用两者兼顾的参苓白术散,待湿去泻止之后改用补中益气汤。而例2脾胃气虚,兼见崩漏,气虚下脱之症,所以始即选用补脾益气、升阳固脱的补中益气汤。两者都以补益脾胃为主,治疗本同标异,气血亏虚,故兼以补血之

痿病的辨证论治

痿病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 肺热津伤 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还可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若咳呛少痰,加炙瓜蒌、桑白皮、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化痰。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生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本证肺热而津已伤,勿滥用苦寒、香燥、辛温之品重亡津液,可佐养胃清火之药,如沙参、玉竹、山药之类,胃火清则肺金肃,也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

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

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 解读中医典籍中的治痿之道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痿症在中医历史上故称“痿躄”。“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纵观中医痿症历史,《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而中医历来注重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意是临床应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辨别虚实,审察逆顺,因时因人制宜,方为《内经》之旨。 痿证的西医治疗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等,其疗效也仅限于控制症状,毒副作用大,疗效不佳。目前,西医治疗痿证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手段及药物。与西药相比较,中医治疗痿症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已被广大患者广泛认可和接受。 那么中医中药是如何治疗痿症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医认为痿症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治疗痿证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采用中医药纯中药方剂,能够清除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过多的、有害的毒素,排泄掉体内蓄积的种种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通过人体五脏“祛邪排毒”,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促使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器官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免疫系统机体的防御机制等发生变动,自生一系列内源性物质(简称人体内药):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机体产生“推陈出新”、“脱胎换骨”等效应,恢复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祛除了机体内的种种隐患和病灶,最终达到了防痿治痿之目的。 总之,采用纯中药特色方剂的治疗方法治疗痿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疗效远远胜于中西医常规方法的治疗。不仅可以达到传统中医滋肝补肾、祛风通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精)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治痿独取阳明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治痿独取阳明”浅析 课程名称:针灸医籍选读 学院:针灸学院 班级:2012级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班姓名:卢慧蓉 学号:3120101246

“治痿独取阳明”浅析 摘要“治痿独取阳明”首见于《内经》,但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因此,笔者阅读了大量文献古籍,就痿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内涵“独取阳明”加以分析阐释,探讨“治痿独取阳明”的真谛,以期指导痿证的治疗。 关键词痿证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1],类似于西医中的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证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2]关于痿证的治疗,其中以《内经》的记载最为久远,为后世治疗痿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素问·痿论篇》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痿证的准则。但是,痿证是否该“独取阳明”,又如何理解“独取”,历代医家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如明代医家李忠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不独取阳明而何取哉”[3],认为独取应为仅取、只取。而黄先善以为“成因各异,治当有别”,独取阳明只是治疗痿证的方法之一。笔者在此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谈谈自己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 一、痿证的病因病机 《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4]《素问·痿论》中有总的概括:“肺热叶焦,着则生痿也;心气热,虚则生脉痿;肝气热,发为筋痿;脾气热,发为肉痿;肾气热,发为骨痿,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可见痿证的发病与心肝脾肺肾有密切的关系。[5]因肺为华盖,为魄之处、气之主,朝百脉而主治节。或因情志内伤、外感等所致毛发干枯、皮肤干燥、肌肉萎缩、肢体痿弱不用,而导致了痿壁的发生。因心为君主之官,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志过极、外感邪热、内生火热,均可扰动心神,使心阳上亢。心阳亢盛,上盛则下虚,气血逆上,则肢体血脉空虚无以濡养筋脉,故而痿弱不

益肾强督疗法

益肾强督疗法---------------------督脉康复散系列 一、专病专方与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疾病,历来重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但同时也包含辩病论治的内容。辨病是根据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病状特点,以辨析诊断疾病,故辨病论治就是针对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即辨病反映疾病的全过程的综合诊断,具有相对稳定性。辨证论治是反映疾病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诊断,针对该阶段的诊断,确定治疗。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我们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痿症脊髓疾病患者,其病机为肝肾亏虚,肝风内动、脾气虚弱、痰瘀互结等虚证为主。 二、益肾强督疗法的疗法理论依据 痿症的病因为先天不足与后天亏虚,病机为肝肾亏虚,肝风内动,脾气虚弱,痰瘀互结。脏腑定位于肝脾肾三脏。故而以补肝肾、益脾气,熄肝风,化痰瘀为法则,标本兼顾。结合河南中医学院优势及中医人体,肝,脾,肾,肺脏器功能,采用益肾强督疗法,从整体入手,补肝肾,强督脉,壮筋骨,生新髓,健肌力,通神经,兴奋,滋养,强壮,修复脊髓神经,平衡阴阳理论,整体康复,辨证论治原则,痿症属临床上的疑难杂症,可见与现代医学中的脊髓空洞症,脊髓损伤、截瘫、脊髓炎、肌萎缩、肌无力、脊椎管狭窄症、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压迫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病.凡是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者均可以痿症主辅结合论治.。 益肾强督疗法的特点; 1。兴奋(督脉)脊髓神经。 增强脊髓神经细胞的分裂,增强骨骼肌张力。唤醒变性退变的脊髓神经细胞,打通脊髓神经上传下达功能,阻断病情恶化。 2.滋养(督脉)脊髓神经。 强壮督脉脊髓神经,提高机体免疫抵抗能力,改善病变部位脊髓神经,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增强供血,供养的能力,强壮神经,增强韧带组织的柔韧性,使脊髓及其周围神经细胞束,重新连接,重建神经网络。 3.强督脉,建肌力,壮筋骨通神经。 从中医痿症痹症入手,填精益肾,补肝肾强筋骨,益脾胃,强督脉,壮筋骨,建肌力,通神经。修复肝肾机能,激活神经,骨骼细胞活性。增强督脉(脊髓神经)上传下达能力,使筋强骨壮,增强机体神经及骨骼肌的能力,避免痿症痹症的继续发展。 中医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 (一)治痿是否"独"取阳明 早在2500年前的[皇帝内经]中就对痿症(脊髓疾病)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为历代医家辨别治疗痿症奠定了基础. 明清历代医家把痿症分为外感痿症和内伤痿症两大类,现代中医学者有细分出了气虚痿,血虚痿,阴虚痿,阳虚痿,血淤痿等不同的症型,总结出痿症患者中以脾胃,肝肾亏虚最多,均属虚症,虚症的治疗当于补益肝肾,温肾助阳,健脾和胃,滋补肺阴等方法为主,益肾强督疗法---督脉康复散系列是其中的代表及有效方剂,其结合合理化的辩证论证及相关脏腑肝肾肺脾的具

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谈治痿独取阳明_杨春梅

伤寒不解,胸满痰膈,腹痛,泄泻滑肠,酒痰膈痛,水谷不化,横竖气,小儿脱肛,九种心痛,胁肋痛,妇人血刺痛,肠鸣,积块痛,男子酒癖,水膈并心下痞痛,气膈食 收稿日期:2011-03-07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4910);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 (WKJ2008-2-52) 作者简介:杨春梅(1987-),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康复研究。 通讯作者:陈立典,男,主任医师、教授。不下,腹肋胀痛,肠风下血,伤寒结胸,里急后重,食膈不下食,疟疾寒热,上件病证,内关悉主之。”《百症赋》曰:“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拦江赋》:“胸中之病内关担。”《标幽赋》:“胸腹满痛刺内关。”《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曰:“中满心胸痞胀……妇女胁痛心痛,结胸里急难当……内关独当。”《四总穴歌》更增补两句:“心胸内关谋,疼痛取阿是。” 综上所述,内关穴既能疏通心脉镇痛、益气养心安神,又能理气宽胸、醒神开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良好,尤其在心系疾病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与心包和心的特殊联系以及内关穴的穴位特性有很大关系。 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谈治痿独取阳明 杨春梅1,陈立典1,陶静2,高燕玲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内经》中明确指出了“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法则,成为后世痿病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后世各个朝代医家对痿的认识与阐述都不太一致,甚而大相径庭,其次关于痿的含义、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相较内经时代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创新。结合现代康复医学对痿病的认识来阐述治痿独取阳明的局限性,从而来探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应用价值,对痿病的临床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康复;痿;阳明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11-2179-03 Discussion of Taking Yangming to Treat Flaccidity Based on Modern Rehabilitation YANG Chun-mei1,CHEN li-dian1,TIAO Jing2,GAO Yan-ling3 (1.Fujian University of TCM,Fuzhou350108,Fujian,China; 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Fuzhou350003,Fujian,China) Abstract:The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 clearly states that a principle of"treat flaccidity alone to take YangMing",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guiding principle for later atrophy disease treatment,but not the only principle.Doctors in later dynas-ties and elaborated on the knowledge of flaccidity are not consistent,even very different,compared to the component of Canon,the meaning of flaccidity,classification,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nowledge of the times have also been developed,and innovated.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medical awareness of the disease to elaborate the limitations of Yang Ming in gov-ernancing flaccidity,which to explore the applied value of"treat flaccidity alone to take YangMing".It will provid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flaccidity disease. Key words:rehabilitation;flaccidity;YangMing 《内经》[1]曰:“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并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者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故足痿不用也”。《灵枢·根结》篇所云:“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内经》中明确指出了“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奉“治痿独取阳明”为重要治法,如明·王肯堂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不独取阳明而何哉?”陈士铎说:“痿证居多,自宜专治阳明胃火”,均认为“取阳明”在痿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参看后世医家治痿验案发现,各家既重视阳明而不限于阳明,亦参以其他治法。如朱丹溪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及“以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的治法。张景岳提出了“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治疗原则。可见关于痿证的治疗原则,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医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笔者从现代康复医学角度认识“治痿独取阳明”理论,认为此理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 “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所谓独取阳明,“独取”二字之“独”字大多数医家按字义解释误释为单独或唯一,而对于将“独取”误解作“单取”、“仅取”的根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