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从《内经》“治痿独取阳明”论治阳痿病

伤寒论----第2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二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 细目一阳明病本证 要点一阳明病热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要点二阳明病实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释义】此三条论述阳明燥热证的证治。太阳病或汗或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或阳明经表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而形成本证。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故蒸蒸发热;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综合以上三条,调胃承气汤证当见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其病机当是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2.小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214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释义】此三条论阳明燥结证的证治。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多汗是里热迫津外泄的表现。汗出太多,津液耗伤,邪气化燥成实,燥实结滞,故大便结硬。心烦、谵语为阳明燥热秽浊之气循经上扰心神所致。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从小便数多一症,可知津液不能还入胃肠,大便必然硬结。 阳明之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燥热内盛时,每于日晡前后正邪斗争激烈,而见发潮热。以上诸证颇类似大承气汤证,但因其脉滑而疾而不是脉沉实,犹恐燥实敛结程度尚浅,故不敢冒然投用大承气汤,而试投小承气汤治之。由于证为里热燥结,气滞胃肠所致,证属里热腑实证,故治宜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3.大承气汤证 【原文】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238)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下之。(215)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241)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细目二阳明病变证 要点湿热发黄证 茵陈蒿汤证 【原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199) 【释义】236条所言阳明病发热汗出,是邪热得以向外发散,湿不得与热邪相结,故不能发黄。若发热仅伴有头汗出,颈以下无汗,说明热不能随汗而畅泄;又见小便不利,说明湿不得下行,湿热二邪相合于内,熏蒸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见发黄,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更因热伤津液,故见渴引水浆。湿热蕴结中焦,气机阻滞,可见腹满,湿热邪气上扰心神,故心中懊憹,本证病机为湿热蕴结,并兼有腑气壅滞,故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通腑退黄。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李炳茂 (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省衡水巾桃城区人民东路780号,053000) [摘要]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 黄帝内经;痿证;治疗;思想精华 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为不能随意活动而导致肌肉松弛、或者萎缩、或者肿胀和假性肥大等一类疾病的总称。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所以《素问·痿论》又有“痿蹙”之称”。“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蹙”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本文就其治疗痿证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供临证参考。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可概括为五脏病因、七情病因、六淫病因等几个方面。 1.1 五脏病因 《素问·痿论》认为,痿证是内因五脏虚损所致,“五脏使人痿”。痿证是四肢痿弱无力,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状。“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身体四肢所以能够活动,是五脏之气血营养于筋脉肉皮骨的结果。所以痿证是脏病于内,形痿于外。如“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推动血气营养输布全身,外合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薄,输布津液精微的功能减低,“肺朝百脉”的能力不足,使得五脏营养皆受损,故肌肉营养不良,而生痿蹙之证。蹙,即足痿而不能任地。虽目肺热,实为肺阴虚引起,即“阴虚生内热”。阴虚内热严重可致肺“叶焦”。叶焦乃气阴大虚之状也。肺气虚则无力“朝百脉”.宣发输布气血功能减低,通调津液水道能力下降;肺阴虚则不能滋润肺本脏而“叶焦”,不能滋润肌肉四肢百骸而营养不良发生痿证。“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心为君火之脏,主一身之血脉。对健康之体而言,心脏阴阳气血处在平衡协调状态。只有心脏阴血虚少,不能制约阳热之气,才能出现相对的“心气热”。心气热则气化火而上炎,火热更伤阴耗血,气上血随,下身肢体之脉阴血更虚.故成营养不良脉痿而以下身为重。脉,即血脉,也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营卫阴阳运行的通道,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矣。经脉阴血虚少则患脉痿.脊柱关节骨骼肌肉皆缺失营养,痿软易折,迟缓纵弛而收缩无力,不能任地行动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主一身之筋膜,胆附于肝,储存肝脏分泌之胆汁,肝气热则胆汁外泄而口苦。《素问·五脏生成》认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由于肝脏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作用,所以该篇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全身筋膜,肢体、爪甲的活动,依赖肝血的营养滋润。如果肝气热,则耗伤阴血,筋膜失养而干燥挛急,屈伸无力,行动不便,发生筋痿之病。“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主肌肉四肢,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脾气热导致胃中干,津液少而口渴。《素问·痿论》还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有力。脾气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肌肉失去营养滋润则痿软无力,走路不能,发生肉痿之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阳明少阳病辨证论治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热证者,是燥热之邪尚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只是无形之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形成燥屎而阻于肠道,以不大便、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主症。然而无论是热证,还是实证,均属燥热实证,故以“胃家实”统括之。 【188】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名词解释】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不更衣:即不大便。 汗出濈濈然: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白虎汤证——阳明病热证】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名词解释】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 病机:无形邪热炽热。 治法:辛寒清热 【证候分析】 ①脉 浮——热盛于外,表里俱热 滑——热炽于里 ②身热——里热炽盛,蒸达于外 ③汗自出——里热炽盛,迫津外越 ④口渴——高热汗出伤津;里热盛,欲饮冷水,以折其热 ⑤心烦——热扰神明 ⑥舌质偏红,苔黄较燥——内热津伤之象 【方药】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参汤证】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猪苓汤证】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意: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猪苓汤。 【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名词解释】 蒸蒸发热:形容发热由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伤寒论 阳明病辨证论治练习题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练习题 一、A1 1、“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宜选用的方剂是 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白虎加人参汤 D、桂枝汤 E、小建中汤 2、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A、邪热内陷,痰热互结证 B、肝气犯胃,胃虚痰阻证 C、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 D、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证 E、里热炽盛,阳明燥热证 3、患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宜选用的方剂是 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小建中汤 4、下列属于调胃承气汤证表现的是 A、蒸蒸发热 B、心烦 C、腹胀满 D、不吐不下 E、以上都是 5、小承气汤证的治法为 A、清利湿热,通腑退黄 B、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C、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D、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E、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6、调胃承气汤证的治法为 A、清利湿热,通腑退黄 B、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C、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D、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E、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7、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宜用 A、调胃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小承气汤 D、白虎汤 E、麻子仁丸 8、患者潮热,谵语,腹胀满而痛,数日不大便,不欲食,苔黄燥,脉沉迟有力,宜用的方药是 A、抵挡汤 B、小承气汤 C、大承气汤 D、麻子仁丸 E、调胃承气汤 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治宜选用 A、防己黄芪汤 B、八正散 C、五苓散 D、茵陈蒿汤 E、猪苓汤 10、茵陈蒿汤证的病机为 A、湿热内蕴,脾胃失和 B、湿热蕴结,腑气壅滞 C、湿热蕴结,气机失畅 D、湿困中焦,脾失健运 E、痰热内扰,胆胃不和 二、B 1、A.脉沉数 B.脉沉缓 C.脉滑而疾 D.脉滑而数 E.脉沉实 <1> 、大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 A B C D E <2> 、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是 A B C D E 2、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大承气汤 D.桂枝汤 E.小建中汤 <1>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宜用 A B C D E <2>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宜用 A B C D E

阳明病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 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 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 三、阳明病主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 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 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病病因与分类 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 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初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里热亢盛)。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第三节阳明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辨证论治 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概说Introduction 一少阳的生理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 (一)少阳病的成因 太阳表邪内传 胆火上炎,经脉壅滞 少阳本经受邪 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 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 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

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 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 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 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Outlin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haoyang Disease 一、辨少阳病提纲Outline of shaoyang disease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提要]:少阳病提纲 [讨论]:少阳是指足少阳胆经。胆热上蒸则口苦,胆热伤津则咽干,胆热循经上扰清窍故目眩。临床上出现这些自觉症状,则知病邪以传入少阳。因为三者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标志,一般把它作为少阳病的审证提纲。 有人认为口苦、咽干、目眩非少阳独有,阳明病也可见到,如(189)“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腹满而微喘……”:(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同意提纲之说。我们认为,阳明病有它自身的主证,而口苦、咽干、目眩只是可能发生的兼证而已。阳明病热盛伤津,不仅口苦咽干,更突出舌燥烦渴;太阳为风寒在表,口不苦,咽不干,目不眩。少阳必见口苦、咽干、目眩三证,而无舌燥烦渴,表明病邪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本条作提纲,还有一定意义的。柯韵伯:“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应以小柴胡汤之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浅谈治痿独取阳明(一)

浅谈治痿独取阳明(一) 【摘要】痿证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早在《内经》中对其病因病机就有详细论述,而独取阳明被许多医家推崇为治痿之重要原则,但片面地理解其含义并非《内经》治痿之宗旨,笔者认为治痿要掌握辨证论治,充分发挥“治痿独取阳明”在治疗痿证中的独到之处,运用中药、针灸予以施治。 【关键词】痿证;阳明;辨证论治 痿病,《内经》称之“痿”,是泛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痿废,手不摄物,足不任地,甚则肌肉萎缩的一类疾病。《内经》中对痿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有五种:肺热熏灼、五脏气热、感受湿邪、脾胃气虚和肝肾亏虚。对于痿病的治疗古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养阴学派代表人朱丹溪认为:治痿只宜补养为主。而张景岳认为:治痿独取阳明者,治在阳明之火邪。他们片面地解释了原文之意,非《内经》治痿之宗旨〔1〕。首先“独”字在此仅为一个语气助词,其义同“其”,作用在于强调,如果用现代词语解释,“独取”有两层含义:一是“需取”,二是“须取”。“阳明”乃统指仓廪之本,是营血谷气化源之处〔2〕。故治痿重在阳明,而又要辨证论治,如清代叶桂论治痿证密切结合病证实际,“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他治痿分型虽多,均不离阳明脉空这一总纲,精妙之处实窃《内经》治痿之要旨〔3〕。近代内外科名医余听鸿先生将痿证因肉之削与不削,肌肤润与不润分为干湿两型,提出湿痿当以“利湿祛风行气”,干痿当以“养血润燥舒筋”之法,简洁明快,又不失经义,指导意义深远,当引起重视〔4〕。 笔者认为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应遵叶桂之解,可采用针灸或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调理胃肠功能。调理胃肠之法,并非专用补益后天或清泻阳明之火,而是辨证施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或补或泻,或补泻并用,视临床而定。现就笔者临床收治病例予以讨论。 1个案分析 例1,患者,男,43岁,工人。2004年6月初诊。患者于1年前双下肢时觉麻木,用手揉按后即有好转,两个月前双下肢痿软无力并逐渐加重,伴疲劳,乏力,大便溏稀,食纳不香等症。查体:形体消瘦,双下肢肌肉无萎缩,感觉存在,膝反射正常。舌淡、苔白。证属脾胃虚弱,宗筋弛缓。予以参苓白术散作汤剂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配商丘、公孙、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针灸并用。二诊:食欲好转,大便成形,精神较好,双下肢较前稍有好转,舌淡、苔薄白。改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陈皮,加补血活血之牛膝、川芎。连服半月后双下肢基本恢复正常,其余诸症好转。按:本例平素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病而四肢不用,患者所兼各症皆属脾胃虚弱之症。初诊见便溏腹泻,故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故配用足太阴脾经穴位平补平泻。二诊腹泻已止,食欲正常,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牛膝、川芎等补血活血药,意在补气健脾,气血双补。 例2,患者,女,45岁,干部。2004年8月初诊。患者于1年前始觉右上肢麻木不仁,上举无力,而后逐日加重,经多方求医服药后麻痹症状稍有好转,但双手仍萎弱无力,有时持物不稳而来诊。自诉兼有食少,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月经前后无定期,量多、色淡,手指握力低下。舌淡苔白,脉细。证属脾胃虚弱,气血双亏。治用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加阿胶、茯苓,连服20剂后,除右上肢软弱无力如前外,其余诸症均有明显好转。并配以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上下巨虚穴,两个月后患肢完全与健侧一样,月经亦恢复正常,其余各症消失。按:此例与例1基本相似,均属脾胃虚损,但例1初诊时见足痿兼大便溏稀湿不运化之症,故治应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和胃化湿,而选用两者兼顾的参苓白术散,待湿去泻止之后改用补中益气汤。而例2脾胃气虚,兼见崩漏,气虚下脱之症,所以始即选用补脾益气、升阳固脱的补中益气汤。两者都以补益脾胃为主,治疗本同标异,气血亏虚,故兼以补血之

伤寒论----第3-4单元少阳、太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第三单元少阳病辨证论治 细目一少阳病本证 要点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细目二少阳病兼变证 要点一少阳病兼变证 大柴胡汤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释义】论述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太阳表证已罢,邪已传入少阳,谓之“过经”。病入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汗、吐、下之法均属禁忌。今反二三下之,是为误治,误治可能产生变证。但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邪仍在少阳,故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运转,病即可愈。 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变为“呕不止”,此乃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所致;由胸胁苦满变为“心下急”,是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所致;由心烦而变为“郁郁微烦”,是气机郁遏,里热渐甚。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入阳明。少阳证不解,则不可下,而阳明里实,又不得不下,遂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方中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清泄郁热;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枳实、大黄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大枣和中。诸药配合,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阳明双解之剂。 例题:大柴胡汤的组成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芍药、枳实) 伤寒论——第四单元太阴病辨证论治 细目太阴腹痛证 要点太阴腹痛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79) 【释义】误下伤脾,脾伤运化失职,气机壅滞则腹满;血脉不和,经络不通则腹痛,因病位在脾,故曰“属太阴也”。然此虽属太阴,却与太阴病本证不同,彼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所致,故除见腹满时痛外,更见食不下,呕吐,下利等,当用理中汤治疗;而本证仅见腹满时痛,余症不显,为脾伤气滞络瘀所致,故治以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方用桂枝加芍药汤。

痿病的辨证论治

痿病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 肺热津伤 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还可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若咳呛少痰,加炙瓜蒌、桑白皮、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化痰。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生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本证肺热而津已伤,勿滥用苦寒、香燥、辛温之品重亡津液,可佐养胃清火之药,如沙参、玉竹、山药之类,胃火清则肺金肃,也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症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症 以张仲景《伤寒论》为指导,从六经辨证的少阳病为切入点论治失眠症。《伤寒论》中少阳病是指病邪侵犯少阳,胆火敷布被郁,枢机不利所导致一种疾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既不在表阳之太阳,又未深达里盛之阳明,居于太阳、阳明之间的一种疾病。少阳为三阳顺利运行的枢机,为阴阳相交之门户,因此治疗阴阳失交的失眠症,重要的方法是使其枢机条畅。少阳病归结其病因,有本经病变及他经传入两种。本经病变,多因本经受邪所致,先天禀赋不足,无力与外邪抗争,致使病邪侵犯少阳;他经传入,多因太阳病失治误治,病邪传人少阳;或三阴经正气来复转出少阳经脉,邪留少阳而致发病。少阳病其临病特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为主证。其生理特点可以概括为:疏利气机,通调水道;阳气始生,正气偏弱;三阳离合,少阳为枢。著名《伤寒论》研究者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阳经脉为营卫气血阴阳转运之枢纽,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舒,肝气郁滞,少阳经脉不畅,而致其气机不利,导致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致不寐。以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化裁,确立和解枢机,重镇安神法小柴胡汤可和解少阳,疏利三焦,疏肝泻火,调达枢机,为少阳病的代表方,该方不仅能改善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白天烦躁易怒,胸闷胀痛,口干,眼干,头晕目眩等症状,而且还能改善患者夜间入睡困难,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结构。崔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失眠症患者 1 例,该患者遵医嘱服药,并改掉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经治疗 2 周后,失眠证候基本痊愈。高

霖雨等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通过临床数据观察,认为失眠症可以从少阳论治,临床应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失眠症患者,通过服药 2 周后,失眠状况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延长,睡眠结构得以改善,疗效肯定。张丽平等应用经方小柴胡汤治疗失眠症患者 2 例,效果理想。田嵘棒等总结著名伤寒论专家刘渡舟教授经验,认为小柴胡汤治疗由于气郁痰火所导致的失眠症疗效肯定。《内经》认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明言不寐是卫阳不入于阴所致,本病患者也每每陈述,夜间睡眠时常交睫即醒,无法进入睡境,即是卫阳不能入于阴之明征。在人身中具调节阴阳枢机功能的为少阳经脉。同时,细审此类病人,心烦,口苦,咽干,眼干等亦是最常见之伴症,因而,导师从中悟出不寐从少阳论治之法,遵循《内经》“木郁达之”之思想,树立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基本治疗原则,目的使肝郁之机条达,疏泄之机恢复。在小柴胡汤方的基础上,自拟开郁安神汤,药物组成为:柴胡25g、黄芩10g、清半夏10g、夏枯草20g、党参15g、生龙骨50g(先煎)、生牡蛎25g(先煎)、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8 个。该方可和解枢机,重镇安神。柴胡: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功能主治: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截疟。《本草纲目》:“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等疾病。且经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柴胡煎剂、柴胡皂甙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作用时间延

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

中医药如何治疗痿症? 解读中医典籍中的治痿之道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痿症在中医历史上故称“痿躄”。“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纵观中医痿症历史,《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而中医历来注重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意是临床应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辨别虚实,审察逆顺,因时因人制宜,方为《内经》之旨。 痿证的西医治疗常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神经营养因子等,其疗效也仅限于控制症状,毒副作用大,疗效不佳。目前,西医治疗痿证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手段及药物。与西药相比较,中医治疗痿症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这一点已被广大患者广泛认可和接受。 那么中医中药是如何治疗痿症的?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医认为痿症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治疗痿证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采用中医药纯中药方剂,能够清除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过多的、有害的毒素,排泄掉体内蓄积的种种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通过人体五脏“祛邪排毒”,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促使丘脑下部-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增强,器官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免疫系统机体的防御机制等发生变动,自生一系列内源性物质(简称人体内药):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机体产生“推陈出新”、“脱胎换骨”等效应,恢复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祛除了机体内的种种隐患和病灶,最终达到了防痿治痿之目的。 总之,采用纯中药特色方剂的治疗方法治疗痿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疗效远远胜于中西医常规方法的治疗。不仅可以达到传统中医滋肝补肾、祛风通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精)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少阳病篇

少阳病篇 1、小柴胡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 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 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 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 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

伤寒入门

伤寒入门 我们来介绍一下什么叫伤寒,伤寒在这里指的是《伤寒论》。《伤寒论》是一本书,这本书是谁写的呢?张仲景,对吧。那么原先这本书的名字叫《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这本书的时候叫《伤寒杂病论》。这个是张仲景写的原理,那么指的是什么意思呢,伤寒指的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极致,因为伤寒本来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伤寒就是伤邪,这个伤邪就是邪气,伤寒就是伤邪气,那么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都包含了。这个是广义的伤寒。狭义的伤寒当然是指伤风寒邪气。那么《伤寒杂病论》讲的伤寒应该是以狭义伤寒为主的,但是呢它包含了广义的伤寒,当然狭义的伤寒为主。杂病就是除了外感热病之外的其他一切疾病,可以这样定义。 那么《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于大概公元200年左右,有的人讲206年左右。那么也就是说这本书它是很早的,2000年前的一本书,2000年前的东西,我们现在每位医生都要去学习,临床上每位医生都还在用它的方子,所以有的西医会问,为什么有的中医怎么学来学去还是在学2000年前的东西,我们西医不一样,我们西医可能十年前的教材现在已经不适用了,十年前的理论现在已经过时淘汰了,但是中医不一样。我们把《伤寒杂病论》认为是公元2世纪之前中医的一次总结,那么这之后发展了两千年,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从公元2世纪之后中医的发展就是慢慢的开始往格物方向发展,就是类似于有点格物,但是在2世纪之前都还是形而上的阶段。2世纪之后就形而下了,所以在公元2世纪之前的中医才是真正具有神奇力量的中医,那么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我介绍的是别人的观点,不是我自己的,那么这个观点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我这样讲起,那么我还在学习,当然这个我只能点到为止,所以我们还在学习两千年前的。那么从张仲景以来到现在很多人都因为学习了张仲景的著作和方子而成为了一代大医,所以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张仲景的著作,张仲景的方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一个好的中医。 那么这本书为什么变成了《伤寒论》呢?那是因为张仲景把这本书写出来之后,很快的这本书就散佚了。因为当时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因为这本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用牛皮绳把它串起来,所以牛皮绳很容易断掉,这个顺序就乱掉了,然后这本书就散佚了。散佚了之后,西晋,就是三国东汉末年,到了西晋的时候王叔和,距离这个东汉末年也就几十年,王叔和,有人考证是张仲景的学生,他整理了他老师的这本著作,整理出伤寒的部分,没有整理杂病的部分,把伤寒整理出来以后给以名字叫伤寒论,所以伤寒论是这样来的。那么杂病的部分,一直没有人去总结它,一直到了宋代,到了宋的治平2年,宋代的皇帝应该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所以他成立了国家校正医书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这个机构。然后对宋代之前的所有医学著作做了总结,就把王叔和的伤寒论本子总结出来,这个伤寒论的本子叫做宋本,也叫做治平本,就是这样来的。我们到现在用的这个本子还是这个本子,就是宋治平本的伤寒论。那么也就是在北宋的治平年间也整理了伤寒论中的杂病部分,把它命名为《金匮要略》,《金匮御寒要略方论》我们简称叫《金匮要略》。所以说我们现在学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是姊妹篇,都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本以伤寒为主,一本以杂病为主。事实上他们讲的都是伤寒吗,那也不是的,是以伤寒为主的。杂病部分是不是都讲的杂病呢,杂病怎么来的呢,本身很多都是通过外感来的,所以说这两本书上又有很多交错的地方。伤寒论当中他有很多辩证其实讲的都是杂病的内容。其实杂病来自伤寒之后的一些转变,所以这两本书关系很密切。如果学习的话,伤寒和金匮要一起学习,我呢这两门课也都教,其实他都是张仲景的著作。 当然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伤寒论,那么伤寒论,历来医家对它的评论都非常高的。因为它贡献

治痿独取阳明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治痿独取阳明”浅析 课程名称:针灸医籍选读 学院:针灸学院 班级:2012级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班姓名:卢慧蓉 学号:3120101246

“治痿独取阳明”浅析 摘要“治痿独取阳明”首见于《内经》,但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因此,笔者阅读了大量文献古籍,就痿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讨论,并对其内涵“独取阳明”加以分析阐释,探讨“治痿独取阳明”的真谛,以期指导痿证的治疗。 关键词痿证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1],类似于西医中的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证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2]关于痿证的治疗,其中以《内经》的记载最为久远,为后世治疗痿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素问·痿论篇》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痿证的准则。但是,痿证是否该“独取阳明”,又如何理解“独取”,历代医家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如明代医家李忠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不独取阳明而何取哉”[3],认为独取应为仅取、只取。而黄先善以为“成因各异,治当有别”,独取阳明只是治疗痿证的方法之一。笔者在此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谈谈自己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 一、痿证的病因病机 《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4]《素问·痿论》中有总的概括:“肺热叶焦,着则生痿也;心气热,虚则生脉痿;肝气热,发为筋痿;脾气热,发为肉痿;肾气热,发为骨痿,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可见痿证的发病与心肝脾肺肾有密切的关系。[5]因肺为华盖,为魄之处、气之主,朝百脉而主治节。或因情志内伤、外感等所致毛发干枯、皮肤干燥、肌肉萎缩、肢体痿弱不用,而导致了痿壁的发生。因心为君主之官,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志过极、外感邪热、内生火热,均可扰动心神,使心阳上亢。心阳亢盛,上盛则下虚,气血逆上,则肢体血脉空虚无以濡养筋脉,故而痿弱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