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李炳茂

(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省衡水巾桃城区人民东路780号,053000) [摘要]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 黄帝内经;痿证;治疗;思想精华

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为不能随意活动而导致肌肉松弛、或者萎缩、或者肿胀和假性肥大等一类疾病的总称。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所以《素问·痿论》又有“痿蹙”之称”。“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蹙”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本文就其治疗痿证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供临证参考。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可概括为五脏病因、七情病因、六淫病因等几个方面。

1.1 五脏病因

《素问·痿论》认为,痿证是内因五脏虚损所致,“五脏使人痿”。痿证是四肢痿弱无力,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状。“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身体四肢所以能够活动,是五脏之气血营养于筋脉肉皮骨的结果。所以痿证是脏病于内,形痿于外。如“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蹙也”。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推动血气营养输布全身,外合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薄,输布津液精微的功能减低,“肺朝百脉”的能力不足,使得五脏营养皆受损,故肌肉营养不良,而生痿蹙之证。蹙,即足痿而不能任地。虽目肺热,实为肺阴虚引起,即“阴虚生内热”。阴虚内热严重可致肺“叶焦”。叶焦乃气阴大虚之状也。肺气虚则无力“朝百脉”.宣发输布气血功能减低,通调津液水道能力下降;肺阴虚则不能滋润肺本脏而“叶焦”,不能滋润肌肉四肢百骸而营养不良发生痿证。“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心为君火之脏,主一身之血脉。对健康之体而言,心脏阴阳气血处在平衡协调状态。只有心脏阴血虚少,不能制约阳热之气,才能出现相对的“心气热”。心气热则气化火而上炎,火热更伤阴耗血,气上血随,下身肢体之脉阴血更虚.故成营养不良脉痿而以下身为重。脉,即血脉,也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营卫阴阳运行的通道,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矣。经脉阴血虚少则患脉痿.脊柱关节骨骼肌肉皆缺失营养,痿软易折,迟缓纵弛而收缩无力,不能任地行动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主一身之筋膜,胆附于肝,储存肝脏分泌之胆汁,肝气热则胆汁外泄而口苦。《素问·五脏生成》认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由于肝脏对血液有储藏和调节作用,所以该篇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全身筋膜,肢体、爪甲的活动,依赖肝血的营养滋润。如果肝气热,则耗伤阴血,筋膜失养而干燥挛急,屈伸无力,行动不便,发生筋痿之病。“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主肌肉四肢,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脾气热导致胃中干,津液少而口渴。《素问·痿论》还说:“脾主身之肌肉”。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有力。脾气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肌肉失去营养滋润则痿软无力,走路不能,发生肉痿之

病。又脾与胃相表里,脾为太阴,胃属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五脏六腑、肌肉筋脉,皆受气于阳明胃腑,得到营养而发挥生理功能。脾气热而运化失司,不能为胃输送津液营养.阳明胃腑也虚,则宗筋、冲脉,督脉、带脉等经络筋骨,四肢百骸皆虚,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之开阉失司,肌肉失缺营养,发生肉瘙之证。“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藏精液。肾为水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本无实火,言肾气热,即知道必是肾阴精亏虚.生内热虚火。梢津阴液燥竭与虚火又成恶性循环.阴愈亏则火愈炽,火炽更伤阴液。《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劲轻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腰者肾之府,故肾阴精虚者缺少生髓的物质基础,腰脊空虚无力不能伸举。阴虚精少,无以生成骨髓、脊髓和脑髓,导致髓减骨枯.发生骨痿之证。

1.2 七情病因

《黄帝内经》认为.长期的不良情绪刺激可以导致痿证的发生。《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大经耷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悲哀伤神志,血脉凝滞而不畅,则胞之大络(冲脉)空虚,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心主一身血脉。胞络绝,则心血虚,不能敛阳,虚阳内动,耗血伤络,又心与小肠相表里,故气热下移,出现溲血。大经空虚,脉络更无源,局部肌肤无血液灌溉.故发为肌痹;整条脉络无血液充盈则成为脉痿。肌痹、脉痿虽然病变范围和浅深轻重不同,都是血虚所致的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皮肤肌肉痿证。《素问·痿论》又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思虑太过则伤血,所愿不得则伤阴,意淫于外则伤神,入房太甚则伤精。阴血虚损.宗筋不得濡润,所以弛纵不得收缩,则骨酸筋软,痿证成矣。又因为神与血是阳气阴液互藏互化,精与血是先天后天互滋同源,故以上情绪和行为的各种异常都可以是痿证的成因。

1.3 六淫病因

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感邪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痿证的病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痿论》也说:“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更说明了居住环境的潮湿是导致肌肉萎缩之痿证的原因。除湿、及湿热邪气之外,尚有火邪伤阴耗血而失缺营养;暑邪伤气夹湿阻碍气机;风邪伤筋膜和肌肉则涣散不收;寒邪凝固收引使气机不畅;燥邪伤津液而肌肉筋膜濡养不足等,都可以成为诱发或加重瘙证的条件。

此外,《素问·痿论》还列举了过于疲劳,大热失水,阳气内伤导致痿证的原因。“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痿证病因虽多,可以综合归纳为先天不是、后天失养两方面。有些痿证有明显家族遗传史,儿童多发,先天遗传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址其发病基础;多数发病儿童有偏食倾向,与脾胃虚弱。营养刁;足以有重要关系。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主运化,布精微.输营养,滋养脏腑经络、肌肉皮毛、筋脉髓骨、四肢百骸。脾气虚弱,生化乏源,不能营养肌肉四肢,故肢体痿软无力,行走困难。七悄、六淫致病,也是以脏腑虚弱为基础,机体阴阳失调为条件。本为先天遗传精衰在先,虚证为主。所以临床脾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肾精虚等较为常见,还可兼痰湿、瘀血、积滞等代谢异常,而复成新的再致病或加重因素。即气虚血亏则血液运行缓慢,造成瘀血阻滞,或痰浊瘀血互结,留着肌肉,阻滞经脉,日久病变

部位浮肿或者肌肉假性肥大,肌肉纤维增粗变硬而无弹性,痿证更重。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黄帝内经》对于痿证有明确的定义,详细描述了症状、体征。并且提出了与中风、痹证等的鉴别。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又有“痿躄”之称。“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躄”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殚”证就比较符合现代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的眼睑下垂,颈部肌肉、四肢及全身肌肉无力,而表现为肌肉松弛、精神懈怠、懒惰乏力、行动迟缓,影响日常活动及房事,严重者可影响呼吸肌而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功能,而出现“气不能复”的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不但描述了痿证的症状和体征,还明确了营卫俱虚、胃虚则诸脉皆虚的病理机制。同时《黄帝内经》还对痿证提出了明确的鉴别诊断:①痿证与中风:痿证不同于中风人脏腑的神志昏迷,虽然肌肉痿软不用,但神志清楚,好像没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②痪证与痹证:瘙证也不同于痹证的肢体疼痛,痹者邪闭而疼痛;痿者虚软而不用。痹证是外感风、寒、湿邪导致体表患病;痿证是内由肾脾等脏精气血津液的虚损而病形于外。

3 治疗

《黄帝内经》主张治疗痿证重在调理脾胃,补养后天之本。因为阳明胃是五脏六腑之大源,所以提倡“独取阳明”。《素问·痿沦》说:“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淫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黄帝内经》的一“补”一“通”,是痿证完整的治疗方法。虚则补之,闭则通之。只补不通,营血不能达于四末;只通不补,则犯虚虚之弊。虽然痿证属于营卫俱虚,不仁且不用,但多数情况下是以不能任地用力的“不用”为主。所以治疗也是在补养营卫气血的基础上,侧重温补卫气。正是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归气,气生形”的观点,对于形体无力,肌肉萎缩之类的治疗原则是“形不足者,温之于气”。也是《灵枢·口问》治疗“殚”证,“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既是补养阳明胃气以生养肌肉。所以健脾补气、温胃养营、通脉生肌肉是治疗痿证的基本方法。

然而,“独取阳明”的观点,是告诉世人治疗脾胃在痿证中的重要。《黄帝内经》还列举了多方面的病因病理,也就提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悲哀太甚则胞络绝,传为脉痿.则当理气养血充脉;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又应宁心疏肝柔筋;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者,施以祛湿健脾生肌之法。有因七情、六淫化火伤阴者,须泻火养阴并施;遇外邪入内耗气伤血者,必补气养血以治其痿;起于劳倦致痿者,健脾调养为要;源于房室之痿证,填精补髓强骨。总之,要按照《黄帝内经》的思想,即辨别清楚先天不足、五脏虚损、内伤七情.又明晰寒热燥湿之性以及气虚、血少、阴亏、精伤之偏,对证施治,方可获效。

参考文献

L1]马烈光.张湖德,童宜文.《黄帝内经,通释[M].北京:人

民军医出版社.2010,12.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63:246.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中医治疗痿证的概述 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常见,相当于格林-巴利(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低钾血症等等,表现有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 一、病因 1.感受温毒 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皆令内热燔灼津耗气,肺热叶焦,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 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感受外釆湿邪,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热内停,蕴湿积热,导致湿热相蒸,浸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正如《素问?痿论》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潮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或久病致虚,中气受损,脾胃受纳,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濡养五脏,以致筋骨肌肉失养;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湿内停,客于经脉;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辛辣,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均可致痿。此外,服用或接触毒性药物,损伤气血经脉,经气运行不利,脉道失畅,亦可致痿。 4.久病房劳 先天不足,或久病体虚,或房劳太过阴精,肾水亏虚,筋脉失于灌溉濡养。 5.跌仆瘀阻 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经气运行不利,脑失神明之用,发为痿证;或产后恶露未尽,瘀血流注于腰膝,以致气血瘀阻不畅,脉道不利,四肢失其濡润滋养。 二、病机 痿证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在于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且脏腑间常相互影响。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痿证。 一般而言,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音亦不少见。外感温邪、湿热所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耗损,则由实转虚,

黄帝内经习题讲课教案

黄帝内经习题

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B) A白氏内经 B汉书艺文志 C针灸甲乙经 D史记 E脉经 2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E) A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黄甫谧针灸甲乙经 C史记扁鹊传 D王叔和脉经 E七略 3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D) A黄帝素问直解 B读素问钞 C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太素 E素问吴注 4素问直解得作者是D A全元起 B张志聪 C王冰 D高世栻 E滑寿 5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B A李中梓 B马蒔 C高世宗 D张志聪 E张介宾 6灵枢集注的作者E A高士宗 B李中梓 C张介宾 D马蒔 E张志聪 7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D A吴坤 B王冰 C马蒔 D杨善上 E张介宾 8类经的作者D A王冰 B高志聪 C高士宗 D张介宾 E马蒔 9最早全面注释内经的古代医家E A李中梓 B张志聪 C张介宾 D王冰 E马蒔 10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A

A马蒔 B张志聪 C李中梓 D高士宗 E张介宾 1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著作C A黄帝内经素问 B黄帝素问直解 C类经 D素问吴注 E黄帝内经太素 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名为E A类经 B黄帝内经太素 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D黄帝内经素问E素问训解 1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水谷的摄入 B肾气的充盛 C三焦的气化 D天癸的形成 E五脏之气的充盛 14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处主水是指E A主水液代谢 B生殖之精 C主藏精的功能 D主天癸 E主骨 15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六七面皆焦的原因是E A肾气虚 B阳明脉衰 C肾精亏 D血不足 E三阳脉衰于上 16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C A肾气虚 B肾精亏 C阳明脉衰 D血不足 E三阳脉衰于上 17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面始焦,发始堕的原因E A肾气虚 B血不足 C三阳脉衰于上 D肾精亏 E阳明脉衰 18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A A筋骨坚 B筋骨隆盛 C肾气实 D肾气平均 E阳明脉衰 19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C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 为何要分四季来养生? 答: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 《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季节和养生之间的联系,针对四季养生的各种小知识,小窍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四季养生法则: 春季养生:春天属木,宜养肝。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宫。 ”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夏季养生:夏天属火、土,宜养心、脾胃、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秋季养生:秋天属金,宜养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

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冬季养生:冬天属水,宜养肾、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肩颈痛的危害: 1、肩颈痛将造成人的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疼痛;出现进行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闷、心跳等症状。 2、疼痛不光使人难受,而且疼痛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会有一些非常不好的影响,特别是疼痛对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引起强烈的干扰,我们知道人的情绪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来调节的,长时间的疼痛会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这样就会人的情绪、心理甚至生理发生变化,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因此肩颈痛要及时治疗,以免引发其他疾病。 什么是肩颈痛? 肩颈痛在医学上称为肩颈部肌筋疼痛症候群。典型的肩颈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肩颈痛),在临床的病症多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的肩颈僵硬及疼痛,往往可以找到一个或数个压痛点,严重的更可诱发头痛。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了颈神经根、脊髓、椎动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_百度文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1 《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遵从这一规律。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生方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自然景象、气候各异,使万物生长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之气,方能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适应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适应夏季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日:“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总之,所述是对“法于阴阳”养生原则的全面阐释,也是人们最应遵循的养生法则。2《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

尔雅选修课 走进《黄帝内经》 课后作业

尔雅选修课走进《黄帝内经》课后作业 《黄帝内经》概论(一) 1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八十一难经》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0.0分 2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汉书·艺文志》 D、《新唐书》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0.0分 3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A、《伤寒杂病论》 B、《金匮要略》 C、《温病》 D、《脉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0.0分 4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 B、《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温病条辨》 C、《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金匮要略》 D、《难经》、《中藏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0.0分 5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A、《史记》 B、《脉经》 C、《汉书艺文志》 D、《七略》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0.0分 6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A、该书中的官名 B、修辞用法

C、书中使用的历法方式 D、有真实的作者考证依据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0.0分 7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8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9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0.0分 10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黄帝内经》概论(二) 1 ()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A、刘向 B、班固 C、司马迁 D、班超 正确答案:A 2 ?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A、《旁篇》 B、《神农本草经》 C、《金匮》 D、《玉机》 正确答案:A 3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一共()卷。 A、53 B、54 C、55 D、56 正确答案:C 4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A、224

黄帝内经 指导四季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心光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黄帝内经》:“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春季易使肝旺。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非常重要。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对于精神来说其实很重要,失眠多梦,睡眠不足,这个跟肝有一定关系,因为肝气不疏的人会表现为肝气失调,失调了以后会影响到睡眠,造成有肝火,因为肝火大了人睡眠就容易难以入睡,睡眠不好的情况下就造成睡眠不足了,第二天可能工作学习精力也不足了。 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随着气候节气等环境状况改变,人体的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因此,人的饮食起居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如情志不遂,肝阳上亢,血压升高,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而各大医院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每到春天,发生肝病或肝病复发的病人就会较其他季节多。此外,中国近五千年灿烂的医药文化在保健养生方面早已精辟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经典思想。因此,顺应天时变化,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精神摄养进行相应调整,“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正当其时。 可以从精神、饮食、运动三大方面来配合养肝。 1.养肝先要睡得香 养肝重在睡眠。现代人阴阳颠倒的生活习惯对于肝脏的损害尤其严重。一般熬了夜的人大多双目赤红,这是肝火上升的症状。长期如此,必然伤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晚饭莫过饱,睡前莫喝浓茶

痿症的治疗方法

痿症的治疗方法 发表者:赵东奇 1663人已访问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的辨证分型 肺热津伤 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 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 脾胃气虚 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 肝肾亏损 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 淤血阻滞 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中医认为痿证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1.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留"之谓也。以上病机重点在于肺热叶焦,导致五脏失濡,筋脉失养。若不及时调治,可能重伤五脏精气,使痿病更加严重。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

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发表时间:2015-02-02T10:57:25.46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邵东东 [导读] 人体的健康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中关于合理饮食与养生关系的论述占据较大比重。 邵东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00) 【中图分类号】R2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摘要】首先,本文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进行了介绍,包括《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及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两方面;然后又阐述了《内经》的养生原则,即综合调摄,顺时为先、形神兼养,调神第一;接下来,分析了《内经》的养生方法,主要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起居有常,不安作劳以及调摄精神,和调情志共三个方面。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养生原则;养生方法 前言:《内径》是我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体系完整的医学著作,相传为黄帝所著。这部著作对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其医学理念是中医养生法则的最早萌芽,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支持。 一、《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 (一)《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内经》对人体机能和生理现象的看法大致可归结为人体是由多个阴阳对立面所共同组成的整体系统,这与《周易》所提出的阴阳对立统一理论一脉相承。基于这样的认识,《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是由人体内的阴阳相持的状态决定的。如果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则利于养生,反之则会带来健康问题。因此,《内经》强调的养生总原则就是调理人体的阴阳动态,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同时,《内经》对医学的重要影响还在于提出了防大于治的医学思想,并将人体活动从整体角度来看待,克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而这些也正是与《周易》中的“防患于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有着天然的一致性。 (二)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道德经》、《老子》等道家著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顺应自然,其基本思想包括清静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等等,都是对人的行为要顺应“天”的“天人相应”哲学的进一步拓展[1]。而这些哲学思想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内经》中反复提倡的顺应四时变化、节制、养神等医学养生原则,其核心在于对人应当遵守自然及人体本身的运行规律,反对自然机制的破坏。 二、《内经》养生原则 (一)综合调摄,顺时为先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下,《内经》在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顺时养生,意即在掌握了自然界中阴阳此消彼长的规律和时段交接的前提下,逆推出与之相配合的养生法门。具体来说,为了保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应从生活环境、四时变化及昼夜交替等节律入手,对人体内的生物钟加以重视,研究疾病与时令间的关系,做到养生防病的适时性。实际上,顺时养生法既是一种原则,也可看做一种方法,《内经》中不乏对顺时养生的具体化说明,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服天气而通神明”等等,这些论断都为我国的中医养生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二)形神兼养,调神第一 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形体,即身体;“神”指的则是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情。《内经》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应做到形神兼顾,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将调神放在首位,通过养神来达到统形的效果。这都充分证明了《内经》在对养生的看法上注重神对形的主导,是一种具有全局意识的养生观。养神的手段主要有清净宁神、四气调神、蓄精养神和修性怡神。 三、《内经》养生方法 (一)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人体的健康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中关于合理饮食与养生关系的论述占据较大比重。《内经》认为饮食的“量”和“味”应与身体状况相适宜,平日的饮食保养和病后初愈的调理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饮食结构。内径所提出“大饥勿大食,大渴勿大饮”,“饮食自备,脾胃乃伤”,“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可以看做是对饮食原则的总体概括,强调平衡膳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其中,《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对谨和五味的具体解释,谈及了合理的五味摄取对病后身体调养的意义所在。 (二)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关于日常起居和劳作方面的论述,可从其中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宣明五气篇》中略知一二。如“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起居无常,神气乃浮”,“起居无常,半百而衰”。意思是说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容易加速衰老,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加快人体器官衰老。再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降低疾病的发生,可进行适当的劳动和体育锻炼,这样可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2]。但如果劳动(这里的“劳”包括体力劳动和房事劳动两方面)或锻炼强度过大则会适得其反,造成伤心脾肾等不良后果,同时过度安逸也不可取,气血阻滞、脾胃功能衰退等现象都是由于缺乏身体锻炼而导致的,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体质虚弱。 (三)调摄精神,和调情志 前文已经谈到,身体的健康是由“行”和“神”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对于“神”,也就是精神方面的调理,主要是指对心理健康的维持。对于精神方面,《内径》所提出“恬淡虚无”,即思想没有杂念。只有同时达到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才能够符合《内经》所强调的“形与神俱”,并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3]。这方面的养生方法对于现代亚健康人群的心理治疗能够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已引起现代心理医学的重视并得到了认可。 结论: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进行学习研究,指出了《内经》这部古老的医学著作中的养生理论能够对今天带来深刻的启发,现代养生理念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而促进养生学的发展。本文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做了简要的介绍,说明其与我国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系,从而对《内经》养生原则进行了概括。同时,还将一些《内经》养生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2020年整理走进《黄帝内经》 于铁成 章节测验答案.doc

《黄帝内经》概论(一)待做 1 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 A ? B ? C ? D 2 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书籍是()。 ? A ? B ? C ? D 3 比较贴和实际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除《神农本草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以外,还有那本经典著作()。 ? A ? B ? C ? D 4 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都是产生汉代以前。()

? ? 5 《黄帝内经》是黄帝写的。() ? ? 6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确立和成熟的四部经典著作是()。 ? A ? B ? C ? D 7 《黄帝内经》这部书的书名最早载录在现存文献的()著作。 ? A ? B ? C ? D 8 以下可以作为否定《黄帝内经》作者是黄帝的依据,除了()。 ? A

? B ? C ? D 9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上下两部分组成,且两部分均分别有81篇。 ? ? 10 《黄帝内经》是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 ? ? 《黄帝内经》概论(二)待做 1 ()被任命整理《黄帝内经》等书籍。 ? A ? B ? C ? D 2

刘向编撰的《七略》中,医学书籍除《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还有()。 ? A ? B ? C ? D 3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一共()卷。 ? A ? B ? C ? D 4 第一次发现《黄帝内经》是在班固编著《汉书》时期。() ? ? 5 刘向父子编著《七略》之前,没有发现《黄帝内经》的存在。() ? ? 6

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 A ? B ? C ? D 7 下列选项中,包括在《汉书·艺文志》“七经”之列的是()。 ? A ? B ? C ? D 8 《黄帝内经》一书主要总结了()时期的医学成就。() ? A ? B ? C ? D 9 《七略》是由西汉时期刘向编纂整理的七大类图书的目录和提要。() ? ?

曲黎敏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中文名: 曲黎敏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版本: 录自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系列 发行时间: 2007年 地区: 大陆 对白语言: 普通话 文字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介绍: 黄帝内经大智慧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 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 她的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主讲: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

《黄帝内经》中的服饰养生思想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中的服饰养生思想 作者:林永青, 赵百孝, LIN Yong-qing, ZHAO Bai-xiao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9,32(4) 参考文献(5条) 1.曹庭栋老老恒言 2006 2.李经纬寿养丛书全集:摄生要义 1997 3.高濂遵生八笺 1988 4.汪绮石理虚元鉴 2005 5.林永青;赵百孝从古代典章制度浅析<内经>中"被服章"的含义[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08)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杨威.金香兰.李睿.Yang Wei.Jin Xianglan.Li Rui阳脏人养生重在恬淡权衡——谈李维贤老中医的养生经验[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2010,29(4) 2.龚勇军浅析养生三环节——进养、排泻及调适[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2010,42(5) 3.楼彩霞.庞宗然.崔箭.LOU Cai-xia.PANG Zong-ran.CUI Jian探析《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 4.燕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期刊论文]-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5) 5.李小嘉.刁本恕.周家骧.黄映君.林艳王静安养生学术思想探析[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 6.丁家欣.DING Jia-xin《黄帝内经》与饮食营养[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b12961406.html,/Periodical_bjzyydxxb200904004.aspx

内经(中医骨伤中级考试学习题集)

A.君主之官 B.相傅之官 C.中正之官 D.仓禀之官 E.决断之官 ★标准答案:B 2. 《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除下列哪一项外均是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根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无“补益五脏”之论,故选D。 3. 《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关系最密切的 A.心肺 B.肺肾 C.肺脾 D.肺胃 E.肺大肠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4. 《灵枢·本神》肾气实的证候是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故选B。A项为脾气实,其余选项与《本神》五脏虚实病证无关。 5. 《痹论》肠痹“中气喘争”是指 A.呼吸喘促 B.肠鸣腹泻 C.肾不纳气 D.腹中攻冲雷鸣 E.以上均不是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痹论》“肠痹者,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时发飧泄”,“中”指腹 部,“喘”“争”指气向上冲逆,“中气喘争”即腹部气逆,向上攻冲,选D。 6.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经文,属于“上”的病机是

7. 《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的涵义是 A.独主长夏 B.独主春季 C.独主秋季 D.分主四季之末 E.不定时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不独主一时,而是分主四季之末各十八日。 8. 据现考证,《灵枢》最早称谓: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四季养生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养生法因人而异,主张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法,适时养生。 春季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睡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发育,欣欣向荣,此时宜开始锻链身体,早晨起来缓缓散步,拨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使志意顺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以求神定而志安,这就是春天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 在阳气生发的春季,饮食要求清淡,不宜大量食用油腻、油煎的食物;水果宜食用一些甘蔗、马蹄、柑橙等,取其清淡甘凉,防止积热於里。 夏季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睡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夏天万物生长,茂盛华美,夏日昼长,养生者宜早起锻链,不宜懒惰,要使人的精神旺盛饱满,让体内阳气宣泄於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夏天保养夏长之气的方法。夏季炎热,常遇暑热兼湿之候,肌腠开泄,汗出亦多,人们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如太过则而伤脾胃。因此,在夏季切忌过食生冷,少食油腻厚味、煎炸动火之物、饮食宜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夏日炎炎正好眠”,是说夏季天热,暑湿重,人喜多眠,但此时更宜振作精神,劳逸结合。 秋季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秋天天气乾燥,气候逐渐转凉,秋气肃杀,万物开始收歛,要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并要收敛神气而勿外露,此皆所以顺从秋收肃杀之气,从而使肺金得以清净,这就是秋天保养秋收之气的方法。 秋季气候乾燥,常有凉燥之感,由于气候凉爽,人们喜食姜辛温之物。但辛温太过,则易伤肺致咳,肺与大肠相表里,亦易伤及大肠而出现大便乾燥难排的现象。因此在秋季切忌过食煎炸动火之物,饮食宜润燥生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品,如百合、蜂蜜、芝麻、合桃肉、雪梨等。 冬季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天是万物伏闭藏的季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使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这是冬天保养冬藏之气的方法。 冬季寒冷,以收藏为好。所谓冬令进补在我国已是传统习惯,此时宜食一些补肾之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鸽肉、虾、鹌鹑等,以增强肾脏的藏精作用,使肾气、肾精旺盛,体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 于睿成泽东 (辽宁中医学院,110032,辽宁沈阳//第一作者女,1969年生,副主任医师,2002级博士研究生) 1 肾气自然盛衰规律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2 “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3 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恬恢虚无,精神内守及时避邪毒 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 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 (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1 “阴平阳秘”是中医学养生的根本目的 2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 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的关键 4 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

5 勤锻炼持之以恒 试论《内经》形神统一观及其意义 钟红文 (广西省柳州市广西龙泉山医院 545000) 1 《内经》形神统一观 1.1形为神之基,神依附于形 1.2神为形之主,无神形亦亡 2形神统一观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形神统一观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之一,是“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心理活动在整 个生命中的作用,与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它历来就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在摄生方面,《内经》既重视人们生理的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它把调摄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作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它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指出身心的健康可使人们达到抗早衰、延年益寿的日的。即“积精全神”,“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在病因学方面,《内经》把情志过度或异常,视为致病的重要素。《灵枢·西病始生篇》说:“夫西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了七情。并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说明情志致病不吲于六淫,先袭体表,病发于

名医医案痿证医案摘录选1

名医医案痿证医案摘录选1 男王枢密巷 一诊七月五日 脉情虚软,舌绛嫩无苔,前月月初,胸膺仰卧息痛,咳呛不静,继而两足痿软无力,不任于地,一不留意,竟至跽而仆。年当发育,肾气虚衰,金水不能相生,亦痿躄之机也。经曰:“肺热叶焦,则生痿躄。”本证是也。 川象贝各二钱四分肥玉竹六钱女贞子六钱七月七日 凡痛着者曰痹,软而无力者曰痿,痹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痿为火热刑金,金气虚,少水不能制盛火,骨髓空虚,足之三阴有所虚赢也。若以滋其化源也,服二剂而两足稍振,步履较便,咳呛亦稀,惟脉情虚软,尤从滋养所致。 川百合八钱女贞子六钱沙苑子六钱炒米仁一两二钱 三诊整玉竹五钱生米仁一两二钱怀牛膝五钱 四诊生百合八钱麦门冬四钱怀牛膝五钱线鱼胶六 钱川杜仲四钱八 按:《内经》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然以肺热叶焦,为致痿之源,而筋骨又为肝肾所主,故东垣治痿有补肝肾之法。本证舌绛无苔,呛咳在前,此原肺热阴伤之体,续见两足痿软无力,是因肺虚而绝肾水之上源,即谓“金不生水”,所以治疗不离乎金水二调。贝

母、杏仁、紫苑等,在于化痰利肺,麦冬、百合、玉竹、女贞、杜仲、川断等,养阴而滋补肺肾。 暑湿致痿——不离脾胃 吴某六月十六日 每至夏秋暑湿交争,发为痿躄,两足坠重,不能步履,刻诊脉情细濡,舌苔白滑,胸脘痞闷,纳谷不馨。病势犹在蕴酿之时,先以芳通淡渗。 制苍术二钱四分宣木瓜(酒炒)三钱 汉防己三钱六月十九日 湿热郁蒸,浸淫筋脉,而致两足痿弱无力。前进芳通淡渗,步履稍感有力,行动已不需扶持。惟小溲微黄短涩,下焦湿邪未净,脉濡细,苔薄白,食后尚感脘痞。现胃气未振,脾弱运迟,精微不布,筋脉失养。治当再参健运。 制苍术二钱四分扁豆四钱怀牛膝三钱六分建神曲六 钱 按本证痿躄发生均在夏秋之交,此时湿气弥漫,暑热熏蒸,阳明太阴因受暑湿困扰。患者胸脘痞闷,纳谷不香,而舌苔白滑,当是湿邪为主,所以治以芳香淡渗之品,重在开胃利湿。药后步履稍感有力,此为佳兆。二诊再参健运脾土,湿邪既化,精微得布,痿证之痊愈指日可待。 痿躄《徐恕甫—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此痿原来起于腰痛,虎潜丸之妙,权变之用,尽在疗效中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 第10集 四季养生 四气调神大论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第十集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 春天怎么养生 夏天怎么养长 秋天怎么养收 冬天怎么养藏 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领。 是四气而不是四季。调的是神。重的都是神的层面。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什么是气?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 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人体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不然就会得病。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古代时讲气,更多指节气,即24节气。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 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 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四合院,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全有,门朝南开,门主散,出入之所。东边的房子主生发,孩子们住;老人住西边,壮年住正房。 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春天的生发之机,是一点点起来的,是分步骤的。 “此为发陈”,陈就是陈旧,是从冬这起来的。春天的毛病是冬天做下的。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 非典(瘟疫与时节有关,陈旧的发作)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生活无规律。目前来讲,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按时睡觉。 “天地俱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都可以生发,也就是子时,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生起来。 “万物以荣”,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如何养生,列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不过子时。“广步于庭”,步,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慢慢走,走很远。 一个是“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发,不要约束生机,生发,应该放松心情;缓形,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也意味着放松心情。调神,神最重要。志是肾经,肾的神。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 还有一个是“生而勿杀”,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不要起一点杀心。春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引言 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 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

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