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设计(Word版无答案)

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设计(Word版无答案)

19.外国诗两首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蕴涵的哲理,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蕴涵的哲理。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普希金,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2.知识建构

象征: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和比喻的不同:比喻重相似性,目的是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它只是一种修辞,只在个别的词、句、语段中起作用;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往往统摄全篇。

3.字词预习并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忧郁.()伫.立()萋萋

..()涉.足()瞬.息()延.绵()幽寂.()蕴涵.()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研读·赏析】

1.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向我们表明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作者在《未选择的路》中为什么会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路呢?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原文填空。

(1):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

2.用这两首诗中出现过的字,在横线上填上成语所缺的字。

跋山水曲径通息万变愤成疾

邻而居物必反偃旗鼓才报德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

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上路

出了门就到了路上

路冷冰冰地凝视着即使在夏天

它对我也没有一点热情

它对我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从家出发的那么多路

就像

从根出发的那么多枝条

我只能选一条走

我只能到达一个地方

像我上了树树上的果子有千万个

我只能摘一个

树上的千万个果子看上去

没有什么大不同

却有千万种滋味

每一种足够品尝一生

我已忘了出发的地方

我已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冷冰冰的路上我的热情是一根

继续向前探险的

新枝条

这首诗与《未选择的路》一样,也运用了的写作手法,读完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家庭作业(选做部分)

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收获·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1.易错字 愁闷(yōu)瞬息(shùn)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 2.多音字 假 将 更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哄骗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侧重指用虚假的言行骗人。言行骗人用“哄骗”; 恶劣哄骗用“诈骗”。 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侧重指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骗人。 5.词语释义 瞬息:一刺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密的样子。 极目:用完目力(远望)。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闻名的文学家、宏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假如生活哄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受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知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将来是光明的、美妙的。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明确〕伫立(思考)--打算(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白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很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很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便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惦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化地思索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全都,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需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索,做出独立自主地选择。 5.分清象征与比方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方有什么区分? 〔明确〕象征:用详细的事物表示某种特别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示意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详细形象,也要求赐予充分留意。 比方: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亮。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方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方只在个别词句、语段中起作用。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哄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吩咐和叮嘱。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在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受选择的尴尬和困惑。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正值年少的我们,也应当直面我们的人生,去思索人生的大问题。 1.背诵《未选择的路》。 2.古今中外很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依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精品导学案:第19课 外国诗两首

19 外国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 审美能力。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 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 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某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 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 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 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导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 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三、资料助读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 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 他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 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 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评论家别林斯 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曰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 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 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 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熟悉诗歌内容 方法: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五、研讨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4《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4《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预习自测】 1、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基础知识注音 忧郁()镇静()路径() 瞬息()涉足()诱人( ) 幽寂()伫立()足迹().萋萋() 污染() 【合作探究】阅读文本: 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解难答疑】 1、解释下列诗句加点词的意义。 (1)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反馈拓展】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欺骗(piàn)忧郁(yù) 来临(lín)镇静(zhèn) B.瞬息(shùn)怀恋(liàn)涉足(shè)丛林(cónɡ) C.幽寂(yōu)伫立(zhù)足迹(jì)诱人(yòu) D.萋萋(qī)污染(ǎn)叹息(tàn)路径(jìn) 【反思】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设计(Word版无答案)

19.外国诗两首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蕴涵的哲理,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蕴涵的哲理。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普希金,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2.知识建构 象征: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和比喻的不同:比喻重相似性,目的是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鲜明,它只是一种修辞,只在个别的词、句、语段中起作用;而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往往统摄全篇。 3.字词预习并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忧郁.()伫.立()萋萋 ..()涉.足()瞬.息()延.绵()幽寂.()蕴涵.() 4.自读课文,把阅读的感想或疑问写在下面。 【自学·合作】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研读·赏析】 1.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向我们表明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2.作者在《未选择的路》中为什么会选择人迹更少的一条路呢? 【巩固·拓展】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家庭作业(必做部分) 1.原文填空。 (1):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 2.用这两首诗中出现过的字,在横线上填上成语所缺的字。 跋山水曲径通息万变愤成疾 邻而居物必反偃旗鼓才报德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会过去。 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上路 出了门就到了路上 路冷冰冰地凝视着即使在夏天 它对我也没有一点热情 它对我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 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表格教案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内容分析 2016年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9课《外国诗二首》(自读课)的第二首《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同属这一单元的文章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读课)、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自读课)、《外国诗二首》(自读课)的第一首——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古代诗歌五首》、写作“文从字顺”等。 第五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目标是: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律。 2、能说出作者的感情、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学习目标1、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根据原诗句,理解“路”的形象及诗人做选择时的心理。 3、找出诗歌中具体的形象,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观察,我发现,班级中喜欢语文的学生不多,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不爱动脑筋,怕记东西。读书时声音比较响亮,但却不讲究语气、语调、节奏等。特别对诗歌的朗诵还是停留在读一般课文的基础上,没有掌握诗歌朗诵要注意的事项。对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内涵把握不是很到位。另外,七年级学生的人生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如何选择人生之路,需要引导。 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与学的媒 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平台、PPT 课程实施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 教学活动步骤 序号 1 一、导入:作者及作品简介。学生回答与“路”有关的名人名言。 2 二、朗读,感受音韵美 (一)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朗读要注意的地方,要求学生划分节奏。(二)老师投影诗歌节奏的划分及重音等。 (三)学生齐读。老师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 三、解读,把握诗意美 (一)学生反复朗读,勾画“路”的关键词,归纳每节诗的大意。(二)根据原诗句,理解“路”的形象。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精品学案(含答案)

外国诗二首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蕴含的哲理。 3.理解诗人直抒胸臆的写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4.提高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在田字格中正确填写汉字。 ()shùn息 忧郁 .. 2.填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诗人。著名诗作有、、等,他的创作对俄国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吟诵诗歌,感悟诗情 1.请同学们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在吟诵诗歌的基础上,写出你读诗之后的感受,语言要简洁。 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这是中国诗人宫玺写的一首说理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思考这首诗里面哪两个词语最关键,它的含义须好好地咀嚼、体会。 四、心向远方,从头再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重新开始的生活?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的体会,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自由地写诗,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2.阅读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节选)》,结合词语、诗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节选) 邵燕祥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 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 愉快地回头一挥手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依然是一条风雨的长途 依然是不知疲倦地奔走 让我们紧紧地拉住手 时间啊,时间不会倒流 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 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 我的旅伴,我的朋友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 五、推荐阅读 课后阅读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yōuyù瞬 2.普希金俄《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二、吟诵诗歌,感悟诗情 1.略。 2.示例1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烙刻在我的心里,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显然这就是生活的真谛,这是走向光明的必经之路。 示例2我读这首诗时的想法是,人生就是一条大路,这条大路不可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外国诗二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等奖创新教案_1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0、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等奖创新教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外国诗两首》中的一首外国诗歌。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乐、得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与挑战。诗歌的作者是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他一生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皇极度不满和仇视,他也因此曾两度被流放。这首诗就是在他被流放期间创作的,是诗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和执著追求,自始至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本诗既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为七年级,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步适应,学生在七年级上这一阶段在心理和学习方法上得到调整,逐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对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虽然他们对普希金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提高这方面的文学修养。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搞好七年级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根据诗歌的内容及特点,选择好适合本班学生的诗歌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从旧到新的搞好教学,让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和理解。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容易感知诗歌作品的内容,悟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其一: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19课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 富县初级中学马海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文学作品目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理念,体现了全面重视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本文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

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所以我依据以上内容将本课目标设定为如下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深刻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诵读诗歌,达到理解并背诵诗歌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所反映的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培养应对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心态。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前提下理解诗歌的 内容和主题。 2.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所反映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启发学生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说教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中,提倡“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更是重要的一环,本课采用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的朗读作品,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韵味。 另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范读,链接作者资料,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第一部分:预习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忧郁.()诱.人()瞬.息()幽寂.() 萋萋.()涉.足()延绵.()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忧郁: 镇静: 三、人物走廊。 普希金(1799—1837年),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国诗人。他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俄国近代文学的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发表的《》《》等诗,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长篇小说《》,诗体小说《》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年),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1912年,他举家迁居英国。此后,他陆续出版了诗集《》《》《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得到好评。本文选自。 四、有关人生态度的名人名言: 第二部分:探究案 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答下列问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作者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该怎么做?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5.“你”指什么人?运用这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阅读《未选择的路》回答下列问题: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2、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3.齐读诗歌最后一节,思考其中蕴含着的哲理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诗中所说的“路”有什么深刻含义?这种写法叫什么? 5.我们该如何作出人生的选择?诗人的“路”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第三部分:检测案 1、看拼音,写词语。 shùn xī huái liàn shè zú yōu jì ()()()() 2、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忧郁.(yù)来临.(lín)镇.静(zhèn)B.瞬.息(shùn)涉.足(shè)丛.林(cóng)C.幽.寂(yōu)伫.立(zhù)诱.人(yòu) D.萋.萋(qī)叹.息(tàn)路径.(jìn) 3、下列句子中与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B.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C.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忆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外国诗两首

19外国诗两首 01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忧郁.(yù)延绵.(mián) 萋萋.(qī) 诱.人(yòu) 瞬.息(shùn) 伫.立(zhù) 涉.足(shè) 幽jì(寂) 污rǎn(染) zhǔ(嘱)咐gān(尴)尬tàn(叹)息 2.选词填空 (1)心儿永远B(A.渴望B.向往C.憧憬)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C(A.留恋B.怀念C.怀恋)。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C(A.行人B.人们C.旅人)的足迹。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 A.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B.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一切/都将会/过去 D.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解析:B项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4.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5.朗读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过去了的”指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过去了的”指“忧郁的日子”;“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原因:一方面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也值得怀念。 (2)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6.用诗句中加点的词,写几句诗。 【示例】 假如 ..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 ..心急! ..悲伤,不要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 ..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仿写】 假如 ..同学误解了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菲洛斯特-未选择的路 教案

未选择的路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的写作背景;背诵这首诗。 (二)理解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或集体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一条未走的路》。(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2解读诗歌 教师启发:说到路,人们自然会很容易地联想到生活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 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 人们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于是,人生的选择,也就是“路”的选择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一条未走的路》有着深刻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提问: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可让学生课后去举例、比较;这里如果需要,可略举一二,点到为止,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2全诗一共四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用精练的语言概括)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20课《外国诗两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外国诗二首》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 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2.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是状物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比较侧重“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及其中蕴含哲理和具有语言美的句子的品味。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会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紫藤萝瀑布的前后变化等。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同时通过对比发现对于一向缺失或不鲜明的说理性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具有对比意味的关键词进行解读;而对于意象比较鲜明的说理性诗歌,我们可以从意象入手进行解读。在阅读中品味诗歌精炼的饱含着人生思考的语句,从而让学习者本身得到有益启示。 (二)学情分析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下册的学生,本单元是七下第五单元,学生们此时己经渐渐褪去了初入中学时候的稚气,慢慢地对周遭的一切形成自己理性的思考。本单元单元主题木身就是“哲理的光彩”,在前面两课的学习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一点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独立的思考去品赏和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美,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2.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结合实际体会两首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及其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 2.合作学习 四、说课前准备 1.课前不进行预习,不要求学生诵读或背诵。 2.辅助教具:希沃授课助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下册文19《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19外国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新课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生活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二、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讨论归纳: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节各写了怎样的内容? 讨论归纳:第1节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第2节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讨论归纳: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讨论归纳: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即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讨论归纳: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讨论归纳: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财富。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本诗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五、当堂背诵本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 文、知识点及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很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

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 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3.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4.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怎么办?面对这个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诗人的劝说首先是“不要悲伤”,因为悲伤会吞噬一个人的斗志,让人一蹶不振;然后是“不要心急”,因为凡事都有一个过程,风浪的平息需要时间,花朵的绽开更需要时间,焦虑、着急是于事无补的,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导学案(word版 有答案)

《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进一步掌握诗歌朗读节奏,要求背诵此诗;体会自由诗的特点,把握诗歌主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品读现代诗的方法;初步学写现代诗,以写促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朗读节奏、自由诗特点。 学习难点:品读方法、学写现代诗。 课前预学 一.查资料,识记弗罗斯特及其作品。 上网查阅有着弗罗斯特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做好笔记,并完成下面填空。 弗罗斯特(1874-1963)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其代表作有诗集有《》、《白桦树》等。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shè足(意思是人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2.我在那路口久久zhù立。 3.它荒草qī 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十分幽寂。 4.但我知道路径yán mián 无尽头。 三.继续认知短语类型。 各种短语与词性的关系如下: 主谓短语←名词或代词+动词或形容词 并列短语←名词+名词、代词+代词、动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数词+数词 偏正短语←形容词+名词、数量短语+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副词+形容词 动宾短语←动词+名词或代词

后补短语←动词+形容词、动词+介宾短语、动词+数量(动量词)短语、形容词+副词 根据这些规律,辨别并指出下列短语的类型。 1.黄色的树林() 2.分出两条路() 3.我不能() 4.同时去涉足() 5.久久伫立() 6.极目望去() 7.消失在丛林深处() 8.选了另外一条路() 9.荒草萋萋() 10.十分幽寂() 11.延绵无尽头() 课堂研讨活动 一.掌握朗读节奏。 根据上节课关于朗读节奏(停顿)的规律性知识,用“∕”标出《未选择的路》的朗读节奏。 订正后,再朗读两三遍。 二.学习品读意象鲜明的说理性现代诗。 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思的事物。意象鲜明的说理性现代诗与直抒胸臆的现代诗不同,作者的情思往往没有明说,而是比较含蓄地蕴藏于诗歌编织的意象中,所以品读难度也较大,可能还有多种解读结论。 1.把握品读方法。 (1)从标题入手品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五单元

七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重点生字词的字音、字形,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掌握有关贾平凹、普希金、王安石、杜甫、陆游等文学常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写景状物语言。 5.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作品间的异同点,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1.诗文中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创造力,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3.采用课下搜集资料,课上讨论、交流、质疑等方法。 1.在山川溪泉中,在花草树木间,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课文中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给学生以启迪。 本单元课文主要围绕着自然景物来选题。“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文化艺术外,还应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的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一棵小桃树》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歧途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3.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陶冶情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