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第1讲社会与社会运行

1.社会:是一个人类的生活共同体,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全部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整合:是将无数单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或通过调节矛盾、冲突与对立,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3.社会运行:一般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它表现为社会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通常可分为纵向运行和横向运行两种形态。

4.结构性协调:说明的是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教育子系统、卫生子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联系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以及严密的组织性等问题。

5.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的情况。功能性协调有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是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另一种是结构不协调基础上功能的暂时协调。

6.群体关系:是发生于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是中间层次,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7.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8.血缘关系:是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的先天联系。

9.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10.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2讲文化与社会运行

1.文化:英文culture,源于拉丁语,为耕耘、耕作之意。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主文化: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4.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5.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6.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7.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评比中无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8.文化特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它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特质是自成单位的,有它自己的特殊形式,文化特质的边界是相对的。

9.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

10.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11.文化中心主义:又称种族中心主义,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甚至群体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如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作为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的中心和标准的现象。

12.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模式无优劣之分,不能进行比较,因为各种文化模式均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13.文化震惊:也称文化冲击,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14.文化边际:或称边际文化,marginal culture,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如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以及民族与民族的交界带。

第3讲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初始社会化:发生于幼年和童年时期,是文化学习的集中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了语言和基本的行为模式,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社会化机构是家庭。

3.预期社会化:是一种指向未来角色的社会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4.发展社会化:也称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是指成年人为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6.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7.“镜中我”:美国的查尔斯·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认识,称为“镜中我”。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认识,实际上都是以他人为“镜子”而影射出来的。

8.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四个阶段。

9.无效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10.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的人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所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代差反映的是不同世代的人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迅速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快有慢的不同步现象。

11.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12.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社会化是按照社会的规范标准来培养社会成员的重要手段。

第4讲社会角色与人类社会

1.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集:指由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所组成的角色的集合。

3.先赋角色:又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4.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主要指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5.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到周围的人均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6.不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承担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7.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比较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均有明确的规定。

8.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按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进行活动。

9.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10.表现性角色:指不以经济效益或报酬,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11.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角色距离这一概念最早由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提出。

12.角色冲突:指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在角色或角色内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3.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现象。

14.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间所发生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是因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并未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而导致的。

15.角色失败:指因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表演,而不得不终止表演,或虽未退出角色,但因困难重重而难以继续表演的现象。

第5讲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

1.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个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所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3.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一词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H·海曼在1942提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通常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4.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加裔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了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5.社会交换论: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霍曼斯、布劳和埃里森。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交换行为。交换论还指出,行动者对某类既定资源的需求强度越大,这种资源对他就越有价值,从而,掌握资源者对行动者来说,权力也就越大。该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

6.本土方法论:也称常人方法论或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加芬克尔在1967年创立的。加芬克尔通过对以前并不相识的陪审团员们能够在一起工作这一事件的研究认为,通过建立一套不言自明的规则,来指导人们在新的情境下的活动,能使人们在彼此不相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沟通和互动。这套不言自明的规则,就是本土方法。

7.情境:主要是指互动发生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包括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等。根据互动的目的,可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三种类型。

8.熟悉情境:主要指我们与熟人间的日常交往场合,如朋友聚会、家庭成员间、邻居间的交往等。

9.社交情境:在社交情境中,人们往往为互动而互动,无其他目的,通常会轻松交谈,但话题的实际意义往往不大,但这种交谈却具有重要的沟通功能。

10.工具关系:是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种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原则。

11.混合关系:是个人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如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这种互动往往以人情法则为基础。

12.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地位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以及冲突的程度如何)等。

13.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它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

14.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15.竞争: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竞争是以不同利益群体(个人)的存在和目标物的稀缺为前提的。

16.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和过程。

17.强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强制意味着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强制性互动所借助的力量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力量。

18.顺从:是指互动中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19.顺应:顺应不仅包括顺从的含义,而且还指互动双方或各方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20.集合行为:也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21.紧急规范论:这一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会通过互动而产生一种“紧急规范”,并对在场者形成一种规范性压力,迫使人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22.恐怖: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做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23.谣言:指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时,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地描述某一被广泛关心的事件的信息。谣言是集合行为的信息通道之一,它可以凭空捏造,也可对正确信息进行加工和歪曲,这些加工方式包括简略化、片面化、同化和逻辑化等加工方式。

24.流行: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方式。

第6讲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及其变革

1.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则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的合成体。

2.初级群体:也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并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3.次级群体:也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结成的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如学校、企业等。

4.正式群体:是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均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的规定。

5.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成员间的交往是自由的、所遵循的规范是不言而喻的。

6.内群体:指成员对其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7.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蔑视、厌恶、仇视、挑衅等敌视态度。

8.所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9.参照群体:指被某一(些)成员视作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它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具有重大影响,并可能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10.血缘群体:是人们基于血统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一般通过婚姻、生育来确定。

11.地缘群体:是由于相邻而居所形成的群体。地缘群体有的由血缘群体发展而来,有的纯属于地理原因。

12.业缘群体:是由于职业和劳动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13.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4.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简称组织(organization)。关于社会组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家族、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则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

15.正式组织: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即为正式组织。如学校、政府、公司等。

16.非正式组织:以非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即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规模一般较小。非正式组织的产生通常基于两种背景:一种是在正式组织中基于血缘关系、地域或故旧关系以及共同的兴趣等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另一种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经常性联系使彼此间感情加深而形成的非正式关系。

17.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它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在组织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在组织运行中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社会组织结构既包括正式结构,也包括非正式结构。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的主要结构。

18.事业部型结构:又称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是现代大型企业通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整个组织分为几个从事不同事业的二级组织,即事业部。整个组织有统一领导和决策机构,但各事业部之间又有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对独立的市场和相对独立的自主权,从而形成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

19.矩阵型结构:又称规划矩阵结构或规划目标结构。该组织在结构上采用类似矩阵的方式。在组织中采取职能部门与项目小组交叉管理的方式,每个员工既接受职能部门技术上的领导和监督,又接受项目负责人的领导和管理。

20.组织管理:是指组织运用权威来协调其内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1.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划为主体的管理方式,是现代组织结构的典型形式。

22.家长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它产生于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效忠、服从和依赖的基础上的,它是一种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是前资本主义阶段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

23.官僚主义:是指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组织活动与目标相偏离的现象。官僚主义是一个管理制度问题。

第7讲婚姻、家庭与社会性别

1.婚姻:婚姻在社会学上被定义为一种社会赞许的配偶约定,是个体结果的实体单位。婚,指妇家,后指男女结为夫妻,又专指男子娶妻;姻,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古代专指婿家。婚姻,顾名思义是指妇家与婿家的结合。在《诗经·郑夙篇》中有“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这是对“婚姻”一词较早的定义。现实意义上的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确定合法的夫妻关系,组织家庭,共同承担生育后代职能的一种社会形式。

2.家庭:家庭(family)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典型的首属群体,同时也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场所。所谓家庭,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有共同经济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简言之,“家庭=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基登斯则将家庭定义为“直接由亲属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群人,其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

3.家庭规模:指一户或一个家庭的成员数的多少。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关系的特定组合形式。家庭关系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其中,主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

5.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和社会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功能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等。

6.家庭生命周期:每个家庭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灭亡的过程,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称为家庭的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

7.性别角色: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和表现模式。

8.女权主义:是一种以支持男女权利平等为主导思想的主张。

第8讲阶级、社会分层与不平等

1.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社会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过程。

2.功能专门化:是指原来的社会单位可以同时承担多种不同的功能,后来变为由不同单位、不同部门来分别承担某种功能。

3.水平分化:是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和特征,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

4.垂直分化:是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地位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这种分化表现的是社会不平等。

5.阶级: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是有相同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列宁曾经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6.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实际上是一些国家所采用的封闭型的社会分层制度。他们认为,一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是一出生即确定的,即是先赋的,而且这种地位终身不变。即是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其出身。

7.身份制度:是对各类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将其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它规定了不同类别社会成员的权利和机会,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划分层次的制度。

8.等级制度: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将阶级差别用于居民等级划分并固定下来的一种制度。它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等级制度将不同阶级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加以固定化,并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这种等级化、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9.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将社会成员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过程。

10.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分层的表现。社会学中所说的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成员或群体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报酬等方面的差别。

11.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它不同于物理空间上的移动,而是人们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地位上的变化。社会流动可能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可能是非地理空间的。

12.垂直流动:也称纵向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转化。

13.水平流动:也称横向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化。

14.代际流动:是指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地位的变动。也就是说,当子代的职业、他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与父辈相比发生了变化时,就发生了代际流动。

15.一生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地位的升降变化。

16.群体流动:是一种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可能是有组织的,也可能是无组织的,可能是向上的,也可能是向下的。

17.个人流动:是个体的流动,它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地位的变化。

18.开放式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的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19.封闭式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20.混合式流动:是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的状况。

21.先赋条件: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

22.自致(获)条件:是指个人因自己的行为或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一些属性。

第9讲社区与社区管理

1.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领域。

2.传统社区: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如,传统型的村落和乡镇。

3.发展中社区:是由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过渡的一种社区形式,它既保留了传统社区的一些特点,同时又吸收了发达社区的许多内容。如中国目前的乡镇。

4.现代社区: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比较发达的社区,如发达国家的社区多属此类。

5.社区发展:按照联合国1960年的定义,社区发展是指社区成员与政府机关协同改善社区状况,并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的一种程序。在这里,社区发展包括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社区成员自身主动参与改善自己生活水准的活动;二是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技术和其他服务,鼓励社区成员自强、互助。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及其全体成员依靠自身力量,协调社区各方面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方式,改善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使社区走上更高发展阶段的过程。

6.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

7.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8.城市社区: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城市社区通常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规模不大的城镇;另一种是城市中的一定区域。

9.虚拟社区:是指由网络衍生出来的、因众多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上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的文化认同感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第10讲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在社会学上,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发生的动态变化。

2.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如,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

3.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间部分关系的变化。

4.渐进的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内部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的变迁。渐进的社会变迁是一种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它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调整。

5.激进的社会变迁:是指迅速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它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衡被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6.自发的社会变迁:是由自然力作用而发生的变迁。

7.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社会变迁和控制社会变迁的结果。

8.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9.迟发展效果: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较晚,而且面临很多因素制约,从而形成了其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种特殊性称作“迟发展效果”。

10.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的情况。

第11讲社会控制与社会政策

1.社会控制: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2.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基础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

3.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性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手段。它是违规行为已经发生,并产生消极后果后的控制,是社会控制的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

4.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如法律、条例、规章等来约束人们的一种控制方式。

5.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风俗、习惯、道德、信任和舆论等一些不太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控制方式。

6.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如社会舆论压力等来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

7.内在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来约束和检点自己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控制方式。内在控制的直接力量来自行动者本身,因此也称自我控制。

8.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的方式。因此也称为强制性控制,或统治。

9.软控制: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施控制的方式。

10.组织控制手段:是指某一具体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和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

11.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生产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进行控制的方式。

12.制度控制手段: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规则,并对全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全部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的方式。

13.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4.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通常,社会政策是除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之外的各种政策。

15.总政策:也称元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任务等等。

16.基本政策:是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的政策。基本政策是对总政策的细化。

17.具体政策:是指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者说是对基本政策的所做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的实施细则。

18.社会政策评估:是对社会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鉴定一项政策的实际推行是否达成其预定目标上的效果,从而确认政策对问题解决的程度和影响程度。

19.社会政策终结:是根据政策评估结果,对现行政策进行修改、补充、调整和终止的过程。

第12讲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则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所谓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s),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因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性因素,从而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并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是对社会问题的狭义理解。

2.普遍性社会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犯罪问题等等。

3.特殊性社会问题: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类或某个地区和国家的社会问题。

4.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是指因社会结构失调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5.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是指因社会结构存在某些障碍或病态而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6.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也称社会一体化。

7.社会解体: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原来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

8.社会解组:是指虽然社会中已出现松散、离崩的现象,但仍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和社会体系之内的状态。

9.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

10.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1.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

12.灵活性就业:是指劳动者不是长时间而是分阶段、甚至不是全时间的较为灵活的就业方式。

13.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找不到劳动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获取劳动报酬的现象。

14.摩擦性失业:是指那些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备、求职者缺乏就业机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由于出现的时间滞差而导致的失业。

15.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16.技术性失业:是指因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技术或因生产方法革新、新材料运用和改进经营管理等而引起的技术替代人力劳动而造成的失业现象。

17.季节性失业:是因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业或减小生产规模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18.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难以维持其基本的生存和必要的发展需求的生活状态。贫困有广义的狭义之分。狭义的贫困专指经济意义上贫困,反映一定条件下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被满足的情况;广义的贫困则指包括经济、社会、健康、文化、环境和社交等多方面因素和标准的贫困。

19.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

20.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

科学的社会意义

科学的社会意义 什么是科学?综合来说,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同时,它反映了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人类实践并且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指导着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科学就如霍金的黑洞,神秘而深奥。但是我们人类正有着夸父逐日般的执着,我们对科学的探索永不止步,并且趋于完美。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科学仅仅是趋于完美而非达到完美。科学是个成长过程,而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正如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因此,没有探索的精神,没有敢于接受一切新观点的勇气,没有铲除一切旧观念的决心,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是无法存在的。 很多人总是片面的认为,科学只产生于近代,因为近现代的社会技术决定了科学的发展。其实不然,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30万年前,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距今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新的劳动工具—弓箭。弓箭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组织地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剩余的猎物则被饲养起来,使人类由狩猎进入的畜牧时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绕钻杆打孔的方法钻木取火,又发明了摩擦生热的制火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的手段;用火炼制粘土,发明了制陶技术;用火熔化铜和铁,制造出金属农具,使人类结束了一万多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社会学

1:[论述题] 1.文化 2.社会互动 3.社区 4.组织目标 5.社会变迁 6.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哪些? 7.社会化的机构有哪些? 8.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是什么? 9.如何控制越轨行为? 10.现代化的内容有哪些? 11.结合实际说明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 12.简述韦伯的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 ?? 参考答案: ?1.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2.社会互动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过程。 3.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4.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于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5.社会变迁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 6.研究对象的特点主要是:(1)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2)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3)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媒。 8.正功能 第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第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首先,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社会发展。 其次,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9.(1)周密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 (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 (4)加强法制建设。 10.(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2)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3)城市化。(4)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5)社会结构的变化。 11. 失业问题的成因 1.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2.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 3.市场取向的改革导致制度性失业。 4.宏观经济波动导致周期性失业。 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1.实现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 2.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灵活就业。 4.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打印版)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的。 3.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群学”,收荀子的“人生不能无群”影响。 4.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成3类,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5.“社会”,主要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的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学是认识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6.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也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运行的内外条件: 1 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2 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3 经济条件为决定性条件 4 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5 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6 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 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社会运行机制 机制亦称机理,含义: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物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联系的系统么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五个二级机制。 7.社会概念、特点、功能、原则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上》 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答案

单选题 2.第2题 孔德的代表作是() A.《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B.《权力精英》 C.《实证哲学教程》 D.《神圣的帷幕》 C 4.第4题 下列关于角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角色内含着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 B.角色与身份是相同的 C.角色与地位是相同的 D.角色与社会期待无关 A 10.第15题 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指() A.身份 B.地位 C.角色 D.角色丛 B 15.第22题 认为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文化要素代表不同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的文化分析视角是() A.生态学视角 B.互动论视角 C.功能论视角 D.冲突论视角 D 26.第50题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家是() A.齐美尔 B.涂尔干 C.滕尼斯 D.帕累托 标准答案:A 28.第52题 如同们师兄弟这样群体成员对其有忠诚感的群体,属于() A.外群体 B.内群体 C.正式群体 D.次级群体 标准答案:B 4.第4题 以下沟通方式,属于语言沟通的是()A.借助面部表情的沟通 B.借助身体姿势的沟通 C.借助行为举止的沟通 D.借助文字的沟通 标准答案:D 16.第16题 家庭的本质关系是() A.婚姻关系 B.血缘关系 C.收养关系 D.同代关系 标准答案:A 18.第18题 社区发展的直接目标是() A.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 B.协助社区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 C.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 D.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 标准答案:B 23.第23题 按照霍尔的观点,45至120厘米的距离属于() A.个人距离 B.公众距离 C.亲密距离 D.社会距离 标准答案:A 30.第30题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是() A.再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开放,继续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封闭 B.再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继续社会化具有强制性 C.再社会化在成年早期进行,继续社会化在成年之后进行 D.再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继续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标准答案:D 1.第1题 假设教师、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声望分别是75分、70分和65分(满分100分),如果一个人从警察变成了教师,他的社会流动属于() A.向上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地理流动 标准答案:A 3.第3题 被假设为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的原因变量是()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社会学资料(1)

社会学资料 一、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上海《生活周刊》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 答案:首先,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的。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其次,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认可才能扮演。也就是说,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 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 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 二、在中国,家庭养老既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也是一个古老的制度。“父母在,不远游”。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是合二为一的。据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国城乡老年人口家庭类型均以三代户所占比例最大,大约占全部老年人口家庭的50%。1987年的调查还表明,老年人与子女共居的比例高达80%。而据90年代初中国年龄科研中心有关“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对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认识社会学 1、对于社会学的接触 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我才接触到这门被人关注甚少的专业——社会学,然后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门专业,带着我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始走进社会学的世界。 2、对于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1)什么事社会学。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在我脑中,社会学的概念很是模糊的,更谈不上中形成具体的内容了,所以首先我思考的是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并且,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我对这个概念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看这个概念就能够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社会学是会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来研究怎么解释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解决。从老师口中我也了解到,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统计这几门最核心的课程,而要想真正的研究社会学,还必须对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也就无法真正掌握社会学。 (2)学习社会学的意义所在。每一门科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社会学的价值和人们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又何在呢?我觉得其意义之一就是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社会学会提供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意义。社会学帮助人们

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等方面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最终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就是可以利用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3)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优势所在。首先是讲对于社会学这个专业学科来说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我们的学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经济学唱主角的话,现在和未来20年应该是社会学和相关学科可以更多的发出声音来。因为当我们强调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涉及到非经济因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各种统筹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政府决策的过程,老百姓也会越来越关注。所以我们的学科还是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对于刚进大学学习这门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 (4)社会学这门专业的职业去向是什么。我们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们以后的就业有着直接或间接上的联系,那社会学的就业趋势也是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社会学在国内还没有被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所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学科正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始出现困难。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学来逐一解决。社会学专业的职业去向主要有哪些呢?目前,在社会领域还没有一个部门是必须由社会学来提供专门人才的,但是除了纯技术性职业(比如会计),大多数的社会领域,如新闻机构、政府部门、市场运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等部门,社会学毕业的学生都时能够胜任的。因为社会学的训练不但赋予我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2年在职研究生班入学考试试题 报考专业:文化社会学 考试科目:社会学 考试时间:2012年6月9日上午 考生姓名: 提示:请将答案按题号顺序写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答题仅限使用同一种类、同一颜色的笔书写,不得在答题纸上作任何与答题无关的标记,否则一律按废卷处理。 一、简答题(共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社会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2、什么是再社会化? 3、家长制管理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4、社会制度的正功能包括哪些? 5、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判断错误或不作判断,该题不得分。共五题,每题5分,共25分) 1、初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特殊主义取向的关系类型,如朋友关系、恋人关系。 2、当前我国出现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现象,这是一种非结构性的社会流动。 3、社会舆论是特定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具有切身性、重要性、新异性和争议性 的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性的一致意见,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强制性。4、社区内总有一定规模的人口,例如一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区都可以说是社 区,但是如果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再称为社区,例如一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镇就不能再说是一个社区。 5、“文化堕距”理论的主要创建者达伦多夫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 文化,一般物质文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性文化发生适应性变化。 三、论述题(三题中任选二题,如全答以前两题计分。每题25分,共50分) 1、从社会化的角度谈谈网络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 2、请结合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阶层情况。 3、试述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15.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人们的规则体系,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16.设备系统:制度的实行和表现,最后还要依赖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质设备。设备系统包括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17.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18.社会问题: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19.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20.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21.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上和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22.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社区组织的核心是把社区中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解决社区的问题。23.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24.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一种积聚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25.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6.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27.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分。28. 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29. 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30.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31. 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是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群体。32. 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一、对社会学的认识 (一)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的研究问题无一不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变化,因此,社会学是从系统的社会整体出发,综合地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动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整合、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等社会事实的学问。 1、社会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这一完整体系 以及论述与整个社会有关的各种社会法规、过程和人群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通过研究社会 发展情况以及其方法和规律,来促使社会良性运行。 3、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 性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以其科学的社会 观,寻求社会生活的系统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成或社会制度的科学,是研究社会关系 的科学。

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一)社会学的功能 每一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社会学在其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完善,其作用不断得以发展,社会学的作用在于描述、解释、预测、规范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可以客观、完整地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这使得我们能够客观的认识社会。社会学说明了社会事实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揭示了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去预测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社会学是在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并且规范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1、对人自身的作用 首先,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社会知识,促进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帮助人们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最终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能够使我们利用所学的社会学基础知识,更加科学的分析以及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理解他人,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对整个社会世界进行探究,从而使我们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