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就是人们研究社会所形成的学说。

社会学是对人类自身社会的研究,包括人类生活、人类群体、人类行为等多个方面。

社会学是对我们自己的研究和探索。

社会学的作用?

1、开阔视野

2、拓展想象力

3、塑造自我——通常是社会塑造的,但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融入或

影响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自己的个性。4、自我启蒙——自我教育——生活中常遇挫折…社会学视野,多角

度看问题,进而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

5、政策效果评价和制定规章制度——社会学有助于我们评价某项政

策的效果,一项政策或计划往

往具有善意的动机,但结果可

能却适得其反。

6、尊重文化多远性——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其他的观点出发来解释社

会,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如果我们能

够解释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就能够理解他的

想法,从而会尊重他人和他所依附的那种文

化。

经济学追求效率,社会学追求公平

三、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整体(系统)——Social systems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P21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P22

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

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s

社会行动(行为)——Social actions

四、社会学研究的视角

1、宏观

2、微观

3、静态

4、动态

五、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学的产生

19C 法国孕育最初的社会学

Background:18C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第二等级的崛起

高卢人热情和浪漫的民族特点

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现代社会学始祖

埃米尔?涂尔干

2、社会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卡尔?马克思阶级分析观点解释不平等,指出社会变革的根源。

马科斯?韦伯试图解释社会变革性质和原因,从组织……

安东尼?吉登斯(英赫尔大学)当今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

第二章文化和社会

第一节文化多样性

一、文化的概念和要素

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成员或群体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服饰、婚俗、家庭生活、工作模式、宗教仪式和休闲方式等。注:文化是社会学中使用最广的概念之一。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而非遗传

2)文化几乎囊括了一个社会全部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3)不同社会文化是有差别的

4)不同社会都有表达文化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风俗等

3、文化的要素

1)价值观:社会成员或群体共有的善恶、美丑、意义、价值等的基本观点,是作用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指导。

2)规范:反应和体现某一文化价值观的行为规则,如婚姻制度中的一夫一妻制。

(不同的文化的规范差别很大,就婚姻的规范而言,除一夫一妻制之

外,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在不同的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云南摩梭人的走婚就是婚姻制度中的一个特例))

3)价值观和规范的变化: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规范都是变化的不是同一的。

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文化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社会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是不相同的。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宗教等精神生活。

2、文化多样性的根源:许多社会学家试图揭示文化多样性的根源,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范畴,但这种观点并非未受到挑战,最现实的例子就是阿拉伯和以色列冲突。总体来说,地理环境、人口流动、历史变迁等都会造成文化的多样性。

3、主流文化和亚文化(Subculture)

主流文化是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主流文化基础上的分支,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是社会中一部分人或群体的生活方式,如现代社会的粉丝文化、黑客文化、球迷文化、同性恋文化。

4、中华文化的特点(参见P44)

务实,保守,求同,中庸,重变,忠孝

三、种族中心主义

1、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以自己所在的种族文化为中心看待其他文化,认定自身的文化优于其他文化,进而否定和排斥其他文化的现象。

2、文化相对主义(Culture relativism):

文化相对主义:是指用超越自己的文化观念,去看待和评价其他文化。文化相对主义包含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也体现了世界舞台上强势民族和弱势民族文化的冲突。

坚持彻底的文化相对主义有时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

第二节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和过程

1、社会化的含义:儿童或其他社会新成员学习他那个社会(文化)

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就是社会化。

理解社会化概念的要点

1)社会化如同文化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先天遗传的。

2)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它伴随着人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

3)社会化与文化有区别也有联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化是学习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过程,文化对社会整体而言,社会化对个体而言,二者都需要后天的学习。

2、社会化过程的阶段

1)初级社会化阶段

社会个体在幼年和童年时期集中学习自身所在的社会文化的阶段,包括学习语言和基本行为模式。这一阶段家庭对个体社会化存在着重要的作用

2)次级社会化阶段

社会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儿童阶段后期)直至成年期。

主要学习自身所在社会的文化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信仰。

这一时期学校、同辈、组织、媒体、工作单位对个体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社会化的功能

1)对社会个体的功能

对人类个体而言,儿童时期的社会化是一个被抚养、被照顾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个体不足以存活,同时,还是表现出最初的社会互动。成年人照顾行为会塑造儿童,儿童自身的要求也会影响或再塑成年人的行为。

2)对社会整体的功能

社会化将不同的世代连接在一起,文化在其中得以世代相传。

一个婴儿的出生是以改变其父母的生活,而其父母也因此开始有了新的经验和体会。祖父母也会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播给儿孙。

4、社会化的结构

1)家庭2)学校3)单位4)组织5)媒体

5、社会化特征

1)社会化过程是终身的2)社会化过程是互动的

二、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个人承担与自身被社会给定的社会地位相称的社会期待。

社会角色的概念要点:

?社会地位是社会给定的

?社会期待是社会给定的

?个人承担社会角色需要学习,而非靠先天获得

1、个人承担社会角色过程的特点——互动性

个人学习承担社会角色的过程是一个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如同社会化过程一样,个人在接受社会角色应该具有的行为规范的同时,还会有所创新,个人和社会是互动的。

三、认同(Identity)

1、认同的含义:认同是社会个体对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及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理解认同概念的要点

?认同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知

?认同不仅是自身的,而且是社会的

2、自我认同: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性别、国籍、民族、阶段等属性的理解和认知。自我认同表明自身与其他人不同。

3、社会认同:社会中其他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这种属性把某人同具有相同属性的其他人联系起来。社会认同表明某人与其他人相同,如异教徒,无家可归者,失业者等。

4、现代社会为认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我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属于认同的范畴。

?传统社会对这些问题大多设立了固定的答案,但现代社会都给了

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日常生活中我们作出何种行为举止的决策都有助于自身和社会对我们形成一种认同。

第三节社会变迁

一、社会类型

1、含义:是指文化特征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模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社会形态。

社会的技术水平对社会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汽车、电话、网络决定了一个社会是后工业化社会,而石器打磨决定了一个社会是原始的石器时代。

2、曾经出现的不同的社会类型

1)狩猎和采集社会

?目前,全球仅有不足25万人还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只占世界人口0.001%,他们大多分布在非洲的干旱地区和巴西、新几内亚丛林。

?这种社会基本不存在不平等和追求财富的现象,他们远离战争强调合作。

2)游牧和农耕社会

?游牧和农耕社会虽是两种社会类型,但许多社会是两者兼而有之。

?当今,游牧社会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和中亚地区,由于迁徙的原因,他们不会积攒很多的物品。

?农耕社会能够提供养更多的人口,并且由于定居生活,有

更多的物质财富上的储备。

?农耕社会开始出现了不平等及对财富的贪婪。

3)非工业化(或传统)文明社会

?约公元前6000年,以古老文明为代表的人类社会进入了非工业化文明社会,这些社会普遍存在着不平等,看重财富的积累,城市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并与国王或皇帝的统治联系起来,形成了传统的国家。

4)工业化(现代)社会

?大约在200多年前,西方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

?工业化社会以大机器生产为显著特征,人口的90%居住在城市,从事与工业相关的生产,城市生活更加注重个人化,日常交往的陌生人更多。

?贫富两级分化所形成的不平等日趋严重。

?工业化社会促使民族国家形成。

5)后工业化(后现代)社会

上世纪70年代,西方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其显著特征是:信息技术被普及,第三产业成为支柱,中产阶级壮大,消除不平等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目标,高科技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二、社会变革

1、含义:指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显著的、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社会类型的更替。

如从狩猎、采集的社会过渡到游牧、农耕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人类社会变革时间表的比喻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至少50万年了

?人类开始以农业为基础定居生活最多只有12,000年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过6,000年

?如果,人类存在时间为一天

?农业诞生于子夜23:56

?文明……………23:57

?现代社会始于…23:59:30

?在接下来30秒内,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与此前所有时间没发生的变化一样多。

3、社会变革的原因

1)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地理环境的变化有时是和人口的迁移联系在一起的。如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人和突厥人随着他们向南迁徙,其生活由游牧变定居农耕。

2)政治组织——是指能够动员社会中某一共同体的政治权威,如部落酋长、领土、国王、政党等。政治组织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军事力量,所以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3)文化因素——是指社会变革最深层的根源,价值观、信仰、宗教、文字、领导行为等都有可能导致社会变革。

三、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包括整体和部分的变化,质变和量变,特别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的社会变迁和局部的社会变迁。如西藏、云南丽江纳西族。2)进步的变迁和倒退的变迁。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3)自发的变迁和有计划的变迁。鄂温克、达斡尔族、满族,地震灾区重建。

3、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

1)地理环境2)政治3)文化4)人口变动和生产力发展5)技术4、现代社会的变迁

1)全球化2)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3)不平等

第三章社会互动 本章主要从个体视角阐释直接互动。第一节《走出非洲》

一、社会互动的内涵

1、互动:社会学广泛使用的词语之一,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

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等。

2、社会互动: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

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

互依存现象。

二、日常生活中社会互动的多种表现

1、旅游

游客对目的地的期待——奇异

目的地对游客的期待——效益

游客对自身经历的期待——新奇但不惊险,陌生但又熟悉

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形成一种互动。

2、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给我们提供了互动的工具,如2008年奥运会前,西藏3.14事件的报道,在东西方引起剧烈反响。

3、日常生活模式

指日常生活行为固定化、格式化,如每天我们几点起床、几点上课、几点回家都已经格式化了,我们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地不断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有时,我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偶然不能遵循这样的模式,但长久来说总归要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活。如伊斯兰国家,清真寺每天5次招呼祈祷的钟声对当地人习以为常,如果他们听不到钟声,就会不知所措。

三、社会互动的主要方式

1、语言交流

2、非语言交流

3、社会规则

第二节语言交流

一、语言交流常见形式

1、含义明确的交流

2、含义不明确的交流

3、含沙射影(暗示)的交谈

4、冲突的交谈

5、回避的交谈

6、使用非母语的交流

二、语言交流的情景互动

1、谈话方式:衍射、语气、姿势、神态等语言之外的形式

2、惊呼

3、口误

第三节非语言交流

一、身体语言

1、表情:最基本非语言交流方式。通过表情人们可以直接互动。

2、姿势:不同姿势不同含义,但相同姿势也会因为文化不同可能代表不同含义。

3、情绪

4、性别与非语言交流。如凝视、亲吻、拥抱。

二、形象互动

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图形、色彩、形状等符号进行交流。

1、标记:对特定含义作出或规定的简单记号。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际上对一些常用含义的部分标志作了统一规定。

2、仪表

第四节社会互动的潜规则

潜规则: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遵循的约定俗成习惯期待或模式。被认为默认的、共识的、已知的,不需声明或宣告的。

一、社会互动中期待的潜规则

1、社会角色的印象管理规则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首先根据双方的社会角色努力使对方形成符合自身社会角色的印象。

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自己在别人心理的印象进行管理。如教师、医生、警察。

2、顾及面子和自尊的潜规则

给自己面子和自尊是人们在交往中对对方的期待。这种规则在外交场合尤其重要。

但有时这种期待会超过实际应有的,这时我们就会说是一种虚荣。

二、社会互动中尊重个人空间的潜规则

1、交谈中的个人空间

指人们在交谈中与对方保持的有效距离。东西方文化在个人空间的大小上略有差异,在西方,两人交谈一般要至少保持3英尺的距离。

2、相互打量的个人空间

3、日常交流中个人空间——通常关系越近,个人空间越小。

三、社会互动中的“舞台”规则

1、前台和后台规则

社会学家借助舞台艺术来说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不同表现。社会学前台是指人们工作的正式场合,后台指人们生活的家庭场合。

2、社会互动中场景的时空规则

时空的场景限制着人们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章社会群体

第一节性别、婚姻、家庭

一、性别

1、男人/女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

2、性别认同

3、性别的差异,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性别因社会化而造成的差异,

性别的社会化就是性别被赋予了社会的规范和期望。

4、性别的社会建构:是在性别社会化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性别的理论,这种理论完全否认性别的自然差异,认为性别是纯粹的社会产物。认为个人的性别是根据个人和社会对性别的认同构建的性别的文化雕凿。

5、性别与爱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爱情在一个社会逻辑链条中占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地位,爱情让人产生安全感。

6、性别不平等:社会学认为由于性别间普遍存在的基于自然差别的劳动分工,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男人和女人在权力、声望、财富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基础,这是因为性别是社会分层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个人或群体面对机遇,把握机会的决定性因素;性别还强烈地影响着个人或群体在家庭、社会机构或国家机关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婚姻

1、概念:不同社会文化有不同定义。在当今主流社会和文化中,婚姻被界定为两个成年个体之间为社会所承认与许可性的结合。

2、婚姻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文化传承,涉及财产继承、社会地位沿袭、传统的继承等。

3、婚姻的制度:指得到法律和社会认同的婚姻形式,目前在全球范

围内主要存在两种——单偶婚、多偶婚。

4、婚姻的替代形式:社会学家一般把同居和同性关系看作婚姻替代

关系。

5、离婚与再婚:离婚指从法律上解除婚姻关系,离婚率一般被当做

衡量一个社会婚姻稳定性的指标。

三、家庭

1、概念:由亲属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群人,其成年成员负责照顾孩子。

2、家庭模式的多样化

1)核心家庭2)扩大家庭3)单子家庭4)重组家庭5)单身家庭6)同性恋家庭

3、家庭模式变化趋势

工业革命之前比较单一,核心和扩大,其他模式都是随工业化逐步出现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家庭面临挑战。

4、家庭的功能

1)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地方,养育孩子是家庭基本功能

2)家庭是夫妻双方爱的场所和心灵的归宿

3) 对社会而言,培育劳动力和传承文化

4)对家庭成员,最密切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5、关于家庭价值观的争论

1)性自由的争论2)家庭责任的责任争论3)传统家庭对儿童成长重要性的争论

第二节种族族群移民

种族:是一种社会关系,个体和群体据此定位。

3、社会学中种族的概念:社会学认为种族是划分人群的一个历史过程,种族代表一组社会关系,个人的群体据此获得归属感。在种族内部,个人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被他所在的种族地位所塑和局限,包括社会关系、职业、住房、卫生、保健、教育、选举权等。

4、种族的社会意义

1)种族是描述人类差异的一种方式

人类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这些差异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还有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种族存在描述这差异的一种方式。

2)种族是重新塑造一个社会内部权力和不平等模式的重要因素。3)种族的错误暗示也是造成全球范围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二、族群的概念

1、族群—一个纯粹的社会学概念:族群是指一个人类团体区别于其他团体的观点,实践和文化,它不包含歧视和错误的暗示。

2、区分族群的标准:语言、历史、祖先、宗教、服饰都被当成族群区分的标准。

3、族群的功能:主要是识别个体和群体的身份,个体和群体都因为族群而获得归属感,并由此获得对自身和群体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这一群体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认同。

4、族群的变迁:族群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在人类历史上,有些族群已经消亡了,有些族群正在产生,有些族群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时候有些族群则可能正在发展壮大。

5、少数族群(少数民族)

少数族群并非以数量来衡量,而是以族群在社会中的地位来衡量,通常少数民族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偏见、歧视和种族主义

种族的概念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从奴隶贸易之后才产生概念,且在人类历史上,偏见和歧视很早就有了,并且十分普遍。

1、偏见:

1)指一个群体的成员对另一个群体成员有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他态度和观点

2)偏见特点: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总是负面的,固执的,刻板的,不公正的。

3)偏见来源:偏见不是从经验中直接获得的,而是得自间接传向。

2、歧视

1)概念:如果偏见只是一种观念或态度,歧视则是行动,歧视是对一个群体或个体采取的带有敌意的行动,如排斥、拒绝、攻击等。2)偏见和歧视的关系:偏见直接或间接导致导致歧视,且歧视并不总是偏见的产物,如性别、年龄。

3、种族主义

1)种族主义观点和种族主义者

由于具有社会意义的身体差异,使得某些行为或态度为某个群体所独有,这就是种族主义观点。

2)种族主义制度化

科学的社会意义

科学的社会意义 什么是科学?综合来说,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同时,它反映了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人类实践并且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指导着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科学就如霍金的黑洞,神秘而深奥。但是我们人类正有着夸父逐日般的执着,我们对科学的探索永不止步,并且趋于完美。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科学仅仅是趋于完美而非达到完美。科学是个成长过程,而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正如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因此,没有探索的精神,没有敢于接受一切新观点的勇气,没有铲除一切旧观念的决心,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是无法存在的。 很多人总是片面的认为,科学只产生于近代,因为近现代的社会技术决定了科学的发展。其实不然,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30万年前,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距今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新的劳动工具—弓箭。弓箭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组织地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剩余的猎物则被饲养起来,使人类由狩猎进入的畜牧时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绕钻杆打孔的方法钻木取火,又发明了摩擦生热的制火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的手段;用火炼制粘土,发明了制陶技术;用火熔化铜和铁,制造出金属农具,使人类结束了一万多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第一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本我/新生儿出生时自我/出生后发展超我/4岁后逐步形成 原始本能协调本我与超我社会道德、法律以及良心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1

(完整word版)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绪论 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 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 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名词解释】 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

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名词解释】 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 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名词解释】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 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选择】 4、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家的理想形象 ----《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其主旨,并非探讨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什么,而是追寻一种路径,指明每个社会学家,乃至每个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什么应当选择掌握社会学的想象力;假社会学的想象力,他们的使命又是什么。米尔斯批判了一个当今知识分子阶级的社会定位,塑造了他理想中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 为此,米尔斯在书中摆出了战斗的姿态,在全书的第二至第六章中,他严厉地批判了社会科学中的几种流行趋势。而在第七至第十章中,米尔斯从否定性批判走向了对知识分子本位的寻找,我不得不说,这一次他站到了社会现实的对立面上,他渴望召唤社会知识分子来教化科层制顶峰的领袖和弱智化了的普通大众——一个使徒般的理想。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米尔斯战斗的武器,他将其定义为一种视角的转换,即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他认为只有这才能使人认清自身价值,从焦虑与淡漠的陷阱中挣脱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这个价值缺失的时代。同时,社会学的想像力帮助社会学家回归经典的社会分析:关注历史中的社会结构,主旨与紧迫的公共论题和持续的人类困扰直接关联。 而社会学的领域中,显然有一些与传统目标背道而驰的趋势,这种倒退不仅使社会学研究变得无益,在米尔斯眼中,知识分子也将因此被这个无知的世界所消化。 第一种趋势是宏大理论流派,米尔斯对宏大理论的代表人物帕森斯的《社会系统》作了精细的分析,从而刺穿了宏大理论的面具,宏大理论用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替代了轻松自由的想象力,企图迷惑读者,从而构造一个不切实际的概念王国。

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就完全不能解决关于冲突的问题,因而被米尔斯尖刻地称为“百分之五十只是晦涩的用词;百分之四十是众所周知的教科书社会学”,另外百分之十,鉴于它的含糊不清,很可能被借作意识形态上的工具。 而方法论的登峰造极,则造就了另一不良的趋势,即对“抽象经验主义”的盲目崇拜。他指出,通过对各类研究的简单的加总,绝不可能达成对社会的完整认识,而只是一种奇怪的砌砖成墙的努力。他鄙夷抽象经验主义对系统的研究历史和比较方法的拒绝,也怀疑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信息的缺失和数据的人为修饰。虽然也有人辩解称这种方法论的抑制将助长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专业化的进程,但米尔斯似乎对称为“科学家”不屑一顾,他认为这使他的群体降格为助产婆式的专家。 抽象经验主义对时间、机构和金钱的特殊需求也极有可能使社会科学的研究堕落为一种行政职能,发展出一整套恐怖的科层制体系,并为整个社会的科层化服务。社会科学的学者事实上被称作“学术行政官”,他们组成互相攻讦的派系,排斥独立学者,服务于社会的非民主领域,培养出自身的“合理性功能”并试图创造更广泛的“功能合理性”,他们是十足的权威的工具。而有这样一群社会科学的学者正在变成为某一特定群体服务的实用性角色。学者对“改变世界”的渴望,或是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缺失,使他们积极投靠社会上层,追逐实用性而非其它。他们研究他们的新主顾们的问题,试图通过“学术”的方式为急需证明其权力正当性的决策层生产“权威”。米尔斯用悲哀但愤怒的语调评价说:“若是说有人正在出卖自己,那就有些天真了,而且也不甚妥当;因为,这种苛刻的词汇只有在确实有东西出卖时,才是妥当的。” 现今时代的社会科学,不再关注人类的多样性,放弃了比较研究,过分强调专业化从而不愿整合社会科学的各个部分作系统化的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抛弃历史,切割历史,狭隘地看待历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史上最全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

社会学答案

单选题 2.第2题 孔德的代表作是() A.《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B.《权力精英》 C.《实证哲学教程》 D.《神圣的帷幕》 C 4.第4题 下列关于角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角色内含着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 B.角色与身份是相同的 C.角色与地位是相同的 D.角色与社会期待无关 A 10.第15题 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指() A.身份 B.地位 C.角色 D.角色丛 B 15.第22题 认为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文化要素代表不同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的文化分析视角是() A.生态学视角 B.互动论视角 C.功能论视角 D.冲突论视角 D 26.第50题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家是() A.齐美尔 B.涂尔干 C.滕尼斯 D.帕累托 标准答案:A 28.第52题 如同们师兄弟这样群体成员对其有忠诚感的群体,属于() A.外群体 B.内群体 C.正式群体 D.次级群体 标准答案:B 4.第4题 以下沟通方式,属于语言沟通的是()A.借助面部表情的沟通 B.借助身体姿势的沟通 C.借助行为举止的沟通 D.借助文字的沟通 标准答案:D 16.第16题 家庭的本质关系是() A.婚姻关系 B.血缘关系 C.收养关系 D.同代关系 标准答案:A 18.第18题 社区发展的直接目标是() A.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 B.协助社区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 C.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 D.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 标准答案:B 23.第23题 按照霍尔的观点,45至120厘米的距离属于() A.个人距离 B.公众距离 C.亲密距离 D.社会距离 标准答案:A 30.第30题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是() A.再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开放,继续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封闭 B.再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继续社会化具有强制性 C.再社会化在成年早期进行,继续社会化在成年之后进行 D.再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继续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标准答案:D 1.第1题 假设教师、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声望分别是75分、70分和65分(满分100分),如果一个人从警察变成了教师,他的社会流动属于() A.向上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地理流动 标准答案:A 3.第3题 被假设为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的原因变量是()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组织社会学

1、有限理性及其对组织研究的影响 有限理性概念是西蒙的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有限理性的含义是: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这一思想贯穿于他所有的理论观点中。 影响: 交易成本学派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受科斯影响,在《市场与等级制度》沿用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观点。73、75、76 对组织政治学的影响,按照马奇的观点,组织是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那么组织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很难客观全面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各个集团只会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分析;由于各集团利益不同,很难就组织目标达成一致,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这就是有限理性的组织政治学的 对学习组织的影响:建立在学习机制上的组织遵循的标准常常是满意原则,而并不是最大化原则。由于有限理性的局限,组织行为实际上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而不是理性选择过程。这样,组织常常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从它过去的历史来解释今天,预测未来。但是过去成功的历史可能会导致今天错误的决定。 因为有限理性的局限,它不可能知道它所面临的所有选择。 这一思想与经济学长期坚持的“充分理性”的假设大相径庭,对分析研究经济现象和组织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2、组织文化及其四种类型(俱乐部型、学院型、棒球队型、堡垒型) 组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式,是组织客观存在的一部分。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包括组织成员共有的人生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期望、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杰弗里.桑南非尔德: 1、学院型。培养专业型人才。组织为组织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指导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里从事各种专业化的工作。 2、俱乐部型。培养通用型人才。这类组织文化比较重视组织成员的作用,组织成员的资历、年龄和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非常重视成员的适应性、忠诚感和承诺。政府机关、军队组织是代表。 3、棒球队型。这类组织通常都是冒险家和创新者的天堂。这类组织从各种年龄和经验的人中寻求有才能的人。组织根据成员贡献的多少给付工资和报酬。所以组织成员都会努力拼命工作。咨询公司、广告机构组织是代表。 4、堡垒型。该类组织主要注重于公司的生存问题。它们可能曾经是前三种组织,但是在困难时期衰落了,当前正处于保存自己依然存在的财产。 3、组织文化形成的四个阶段 1、创建阶段。这一时期的组织文化,主要是组织的创始者对组织的形成和运转的一些基本构想,它包括建立一个什么样组织,对组织成员的要求、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组织的政策及策略等都有了基本的雏形。 2、群体认同阶段。这一时期的组织文化是群体对已有的“构思”进行认同的过程。包括对已有文化的认知直到取得一种共识。 3、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组织成员按照创业者的思想进行活动,并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4、共同价值观的普遍化。创业者的共同价值观被更多的组织成员所接受和认同,形成确定的行为模式,并作为与其他组织相区别的明显标志。

如何培养社会学想象力

如何培养社会学想象力 如何培养社会学想象力基础的涉猎 我一直不赞成上来就说要培养“社会学想象力”,让学生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因为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任何一种视角的培养也必须建立在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一张口说话、一动笔写文字别人就可以看出他是社会学出身,就好比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戴着什么颜色的“有色眼镜”来看世界的,那这时候再说“社会学的想象力”也不迟。 作为一个刚入校的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尽快摸着社会学的边,对社会学略有一点感觉,首先不是要看什么书,而是要对“人、社会及其关系”、“为什么人以社会的形式存在,而其它动物在自然中的存在形式不是社会”、“社会是何以可能的”等问题有点思考。这种思考可以不必很深刻、更不一定很系统(当然能够深刻、系统更好),但通过这点初步的思考,激发起学生自身寻求答案的兴致、兴趣。 人群中的另一个你 接下来,找一本国内的《社会学概论》教材,像高教出版社吴铎老师的《社会学》等,都可以。(在此并不建议先用郑杭生老师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因为郑老师的书主要是从社会运行这个角度来对社会构成基本内容进行阐述的,或者说是从动态、纵向

上对社会构成的基本阐述。这种阐述对于略有一点点基础的学生或教科书的编写者、研究者来说是相对新颖、独到的,但个人认为并不适合高考压力下刚解放出来从未接触过社会学书籍的学生。当然读了其他教科书之后,郑老师的教材也是后面的必读之书。)这本教材越浅显、越易懂越好。 先从社会化这部分着手读起,然后依次社会互动、家庭、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社会文化;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社会问题与控制、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等。也就是从微观向宏观、从静态向动态(后面去读社会学的发展史时讲到孔德的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时也就较容易理解、再读郑杭生老师的教材也就能接受并且可以看出该教材与其它教材的不一样)、从社会常态向社会异态一步步阅读,因为这比较符合常人的思维逻辑习惯。 读完这样一本或几本教材,无论纵向还是横向上,对社会的基本构成内容都有个大概的了解了,同时对前面思考的问题也会形成一点点自己的看法。就算没有找到答案,但我想最基本的东西应该已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或深或浅的轮廓。此时会激发更多的关于社会的思考,如:由自身想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责任”,甚至会联想到中外古人的一些对待社会的态度、如何立世等,像中国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时,可以读一下一些国外的社会学教材。如: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学》。 社会学发展史的学习 下一步,就要阅读一点社会学发展史方面的书。上来千万不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对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认识社会学 1、对于社会学的接触 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我才接触到这门被人关注甚少的专业——社会学,然后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门专业,带着我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始走进社会学的世界。 2、对于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1)什么事社会学。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在我脑中,社会学的概念很是模糊的,更谈不上中形成具体的内容了,所以首先我思考的是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并且,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我对这个概念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看这个概念就能够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社会学是会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来研究怎么解释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解决。从老师口中我也了解到,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统计这几门最核心的课程,而要想真正的研究社会学,还必须对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也就无法真正掌握社会学。 (2)学习社会学的意义所在。每一门科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社会学的价值和人们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又何在呢?我觉得其意义之一就是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社会学会提供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意义。社会学帮助人们

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等方面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最终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就是可以利用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3)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优势所在。首先是讲对于社会学这个专业学科来说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我们的学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经济学唱主角的话,现在和未来20年应该是社会学和相关学科可以更多的发出声音来。因为当我们强调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涉及到非经济因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各种统筹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政府决策的过程,老百姓也会越来越关注。所以我们的学科还是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对于刚进大学学习这门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 (4)社会学这门专业的职业去向是什么。我们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们以后的就业有着直接或间接上的联系,那社会学的就业趋势也是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社会学在国内还没有被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所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学科正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始出现困难。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学来逐一解决。社会学专业的职业去向主要有哪些呢?目前,在社会领域还没有一个部门是必须由社会学来提供专门人才的,但是除了纯技术性职业(比如会计),大多数的社会领域,如新闻机构、政府部门、市场运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等部门,社会学毕业的学生都时能够胜任的。因为社会学的训练不但赋予我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社会学社会学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社会学》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学者是()( )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马克思 2、作为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开始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 A.严复 B.章太炎 C.费孝通 D.雷洁琼 3、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深度访谈 D.定量分析 4、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 A.问卷调查 B.实地研究 C.定量方法 D.定性方法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是()() A.生产关系 B.交往关系 C.社会关系 D.群体关系 6、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是()() A.文化传播 B.文化采借 C.文化杂交 D.文化冲突 7、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 A.马克思 B.雷克斯 C.布劳 D.帕森斯 8、“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是()() 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反向社会化 9、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A.基本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0、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