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

文化相关:

1、文化:即该人类群体之共同认知的主观部分。一个群体的共同认识可以理解为一个类似

于竖立起来的光谱一样的序列,我们将其分为两部分,上面主观性较强的部分即为文化,而下面客观性较强的部分则称为科学,例如饮茶是一种文化,而制茶则是一种科学(技术)。另外要注意,这种划分是依据认知的主客观性强弱来进行的,而这种强弱变化是连续的,所以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科学与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清晰的分界线。人总是站在科学的大地上顶着文化的天空,文化的影响存在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从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住的房子到婚丧嫁娶再到比较极端的“强奸之都”称号、“荣誉谋杀”

事件等等。一般来看文化很稳定,甚至保持几千年不变,任何一个试图去改变所属群体的文化的人都会感觉到极度的孤立、虚弱,因为文化的改变一般是在这个群体面临着现实的挤压时才能实现。

2、社会意识: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局部的、短期的、不稳定的思想潮流,它可能是一种新

文化的萌芽,也可能是一种过渡时期的应激现象,例如19世纪末在日本出现的要求本国抛弃传统文化、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脱亚入欧思潮和向野兽学习的军国主义极端思潮。

3、文明:一个群体之共同认知的成就状态,也就是说文明包含了文化文明与科学文明两种,

例如古代印度的文化相当发达,尤其是宗教,而为人赞叹的玛雅文明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方面。在文明的传播方面,科学因具有更强的可移植性所以传播得更迅速和深远,而文化则会在传播中不断地减弱、变异,从而在地理上出现明显的中心与边缘现象。

4、语言文字:虽然它们本质上属于中性的共同认识,但是我们倾向于将其看作认知工具,

而非文化,只不过因为长期与特定文化连结,所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色彩。

5、宗教:文化理论化的成果之一,像科学理论一样最初一个群体所秉持的文化是多方面的、

零散的、肤浅的,理论化之后的文化即文化理论增强了文化的稳定性和感染力。文化理论化的道路其实有两条,在古代中国,儒家学派坚持世俗的观念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伦理学说,造就了世界的东方文明圈,而同时代的世界上其它地方则走向了神学,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几大宗教。

6、文化时代:因为在工业革命前人类世界普遍地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可以将那段

历史称为文化时代,文化时代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尚未出现,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比较低,另外,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学,文化的理论化工作最先完成,这些文化理论反过来又增强了时代的文化色彩。

7、信仰自由:把神放在心中就好,因为把神放在嘴上会导致争吵,把神放在拳头上会导致

屠杀。

8、民族:秉持某种特定文化的人类群体,基于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现象,在世界上准确地

划分民族是不可能的,当前诸多民族的划分是以某种既定的标准,同时辅以地理、人种、历史等其它因素而进行的。民族属于文化范畴,国家属于政治范畴,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直接的联系,不能陷入某些概念上的误区,例如,在中国汉民族一直是主体民族,但是不能将中国与汉族划等号,要知道,几千的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

9、民族性格:一个民族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而

民族性格就是这些核心理念的外化,它使其它人能够感觉到,众所周知,大和民族具有强烈的耻文化,但同时缺乏罪恶感,在阳光下他们是彬彬有礼的绅士,而在阴暗的角落里则是一只只标准的动物。

10、社会化:群体中的成员习得共同认知和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过程,习得共同认知的过

程包括了学习文化和科学两部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强调学习文化的过程,另外正确地认识自我这个过程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其实它很重要。

11、教育:知识传承的手段,也是自然人社会化和社会成员的再社会化最便捷的途径,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必然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无差别教育可以缓解社会的腹胀程度,增加社会活力,是竞争平台建设中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手段。

12、大国学术: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强大国家必须具有的学术影响力,也就是所谓的“软

实力”之一,但实际上这关系到国民的素质问题,而没有足够高的国民素质的支撑,经济繁荣只能昙花一现,社会发展无从谈起。

13、文化的庸俗化:以享乐主义为中心的文化庸俗化的趋势一直存在,庸俗文化是侵蚀

文化肌体的病毒,使人堕落、道德败坏,无异于精神鸦片。

政治相关:

1、社会控制系统:社会作为一个群体有管理的需要,作为个体的集合又有政治的需要,而

这些需要就是社会控制。元素流系统、社会认知系统和社会控制系统共同组成了社会三大系统,分别解决了社会“到底是什么”、“怎么看社会”和“怎么去做”的问题,控制系统和认知系统虽然不是社会的本质,但是却深刻地控制和影响着社会。

2、政治:对元素流系统的控制。元素流系统由众多的元流组成,是社会的本质,政治是从

个体角度出发对元素流系统的调整,从而使之更利于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行为,所以政治必然是自私的。

3、管理:简而言之即有序化,与政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从群体角度出发对元素流系统

进行调整的行为,使全体成员的利益最大化,本质上应该是无私的。政治与管理作为两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共存于社会之中,在不同的社会中程度不同,例如中国政府管理的手段应用得多一些,而西方国家的政府政治活动更活跃。另外,对政治和管理的理解不能僵化,从群体角度来看,政治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行为,而从个体角度来看,管理也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行为。

4、国家:凡政治所及即为国家,国家是政治的组织形式,诚然,没有土地、人口等无法形

成一个国家,但这些只是组成国家的要素,不是国家的本质。

5、政党:一些社会成员因利益诉求相同而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组织,是现代社会政治活动

的主体,在里只想强调一点:政党不等同于国家,我爱我的国家但是不代表我也爱执政党,虽然她已经牢牢控制了我的国家。政党可以被支持,但不可以被爱,用爱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不恰当的。

6、政客与政治家:政客是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成员的代言人,专职于政治活动,其中

优秀者可以称为政治活动家。政治家指的是能够将社会中的差别利益与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并促进了社会发展的人,所以既可以视之为优秀的政客也可以视之为英明的首领。

7、政治理念与政治方案:政治理念是社会成员或政党提出的所要塑造的元素流系统的中心

思想,政治方案一般指政党提出的对元素流系统进行调整的具体要求,可能在经过政治活动后转化为国家的政策。

8、政策:政府以政权为工具保证实施的对元素流系统进行调整的具体办法,一般来说,政

策是政治活动的产物,政府在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时所作出的决定不属于政策范畴,但是现在这个词汇被广泛地应用在国家出台的各项决定中。

9、政权:即最高组织权,是政治和管理活动的工具。从社会的元素结构上可以看到虚拟的

政府阶层处于结构的最上层,拥有最高组织权。

10、政府:政府既是进行政治和管理活动的机构,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

11、政治原则:在政治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些规范,如正道、军人不干政、商人不涉政

等,正道就是要杜绝在政治活动中施展阴谋手段、拉帮结伙、僭位夺权等现象出现,军人具有暴力手段,商人阶层掌握了广泛的资源,两者如果干涉政治,那么很容易使政治紊乱不可收拾。

12、政治的科学化:与需要民主一样,政治也需要科学,也就是科学的社会理论的指导,

可以将民主和科学理解为政治的两条腿,缺少任何一条腿,社会发展的道路都不会平坦,如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成员就没有广阔的视野,也就不会有广泛的共识,像盲人摸象一样,结果吵闹成一团。

经济相关:

1、经济:就是元的流动。本质上社会成员的所有活动均可视作经济行为,但是依据现实否

定原则,我们将其中经济性不明显的部分分离出来视作概念行为。另外,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模糊不清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经济是元的流动,社会成员之间大量的、复杂的元流形成了元素流系统,而元素流系统正是社会的本质,元素流系统和控制系统、认知系统组成了完整的社会。经济植根于社会的土壤中,与政治、文化、教育等因素紧密联系,发展经济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2、概念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成员的活动形成了元流,并且存在概念元流和经济元流之分,

而由众多的元流组成的元素流系统也就有了概念系统和经济系统两部分,它们就像人的两片肺一样并存于元素流系统中。概念系统与经济系统在不同的社会中的比重是不同的,如朝鲜的经济系统比重就很小,并且两者的比重在不断地变化,如我国的住房商品化改革就将居民住房从概念系统中划到经济系统中。

3、制度与管道:管道可以由人们的活动自然而然地形成,也可以是由政府来建设,而制度

则是政府提供的对管道的约束和保障,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水渠两边的水泥板,制度的变化必然引起管道的变化,从而在总体上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4、消费疲软:某类产品无法被社会消化可能是产能过剩引起的,但是社会总体上消费疲软

则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可能是由腹胀加重引起的。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环流是良好的,但是社会分工使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产生差距,处于劣势的成员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弱,以至于无法维持交换的进行,最终环流断裂,只能进入概念通道接受他人的施舍或是国家的救济。

5、经济学:经济学以社会中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试图以与自然科学类似的分析方法去

解析这些经济现象,并依据由此得到的模型去预测经济的走势的学科,是社会学体系中的分论之一。同文化时代的文化理论化一样,经过近二三百年的发展,经济学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理论化,并且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如被各国政府视作经济急救包的凯恩斯理论,但是作为社会学分论之一的经济学毕竟是有其局限性的,它并不能担负起指导社会发展的重任。

社会相关:

1、社会:元素流系统的表象,同时其内包含了两个相关系统——控制系统和认知系统,就

像生命的维持需要肠胃吸收食物的营养的同时也需要手和脑一样。从线段原理来看是一种游离于个体与群体两种基本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而且这种中间状态并不单纯。

2、社会结构:由元素流系统决定的反映一个社会内部元素流动基本状况的骨架,这种由元

素理论引申出的社会结构与其它反映社会成员层次关系的结构不同,它能更好地解释社会变迁,如毛时代的社会结构缺失了两个重要的地位阶层,与现在完全不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社会发展正是社会结构重建并最终形成一般社会结构的过程。另外,基于对这种结构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地位、组织权、一般社会等一系列概念。

3、一般社会与典型社会:从社会的元素结构来看共产主义国家都是单一的结构,与其它国

家差别明显,因此我们将前者称为特殊社会国家,后者称为一般社会国家,其实除了近百年内的共产运动产生的国家的社会和最早的原始社会以外,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可以称为一般社会,只不过可能在社会的元素结构上有一些差别,特殊社会向一般社会的转化即社会的一般化或称之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典型社会是一个社会学上假设的社会,是为了便于研究的样品社会,如古代的中国社会近乎典型,地域隔绝,文化独特并且从未间断,社会发展的脉路清晰,社会变化周期明显,史料丰富而详尽。

4、社会环流: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元流形式。个体与个体之间元的流动方向是单一的,但是

大多数元的流动都会成对出现,并且是相向的,表现出来也就是通常所形容之交易,这种现象在社会的经济系统中尤其明显,我们称之为环流。一个元素流系统是由概念系统和经济系统共同支撑的,如果因大面积的环流断裂而导致经济系统崩溃,那么元素流系统会急剧萎缩,农民起义或经济危机就发生了。

5、经济危机:由于社会在运行中腹胀的程度会不断加深,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逐渐

弱化,最终导致社会化大生产无法进行下去,也就是社会环流大面积断裂,元素流系统急剧萎缩。经济危机与古代的农民起义本质相同,同属于腹胀激化现象,但是与后者不同的是,这是一种被动的腹胀激化现象,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与激烈。

6、农民起义:由于社会在运行中腹胀的程度会不断加深,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在生存问题

的逼迫下主动掀起的大范围的推翻统治阶层和平分社会资源的社会改造运动,我们将其作为腹胀激化的表现之一,是一种集体的暴力行为,对社会影响深远,农民起义在古代中国最为典型,它使得社会发展过程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7、暴力革命:底层社会成员以暴力手段推翻甚至消灭现有的统治阶层以实现己方的利益诉

求的社会运动,对此最大的争议便是它的合法性问题,现在尚无定论,但是要知道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上,科技进步得很慢,竞争平台仅仅局限于天灾发生时的开仓赈灾,两者都不足以使越来越沉重的腹胀问题得到缓解,所以要避免社会最终陷入西方那样的板结状态而把它从沉重的腹胀中解救出来只有采取暴力的手段,而且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群体主义氛围浓厚,同胞被冻死、饿死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这一切都说明暴力革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当然,暴力手段总会带来战争与血腥,导致人口锐减和生产停顿,但是我们要看到每一次成功的暴力革命后总会有新的繁荣局面出现,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得很缓慢,但是绝对没有出现欧洲中世纪那样的黑暗时期,而且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总量、文化艺术、教育、道德水平、科学技术、民智民生等诸多方面我们长期领先于世界,并在人类的工业革命发生之前达到顶峰。

8、竞争不当:竞争行为的结果因为优势的积累而导致下一次的竞争行为无法实现公平的现

象,竞争不当最终将导致竞争消失。竞争不当及由此导致的社会顽疾——腹胀现象导致长期以来我们设想中的永远公平、永远充分竞争的理想社会模型根本无法实现。

9、腹胀现象:社会中的结构性不公平问题,它与竞争行为紧密相连,所以与人类社会伴随

存在,从未消失,只不过程度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并因此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社会面貌。

那个传说中的无比伟大的罗马帝国其实并不是丧于野蛮人之手,而是毁于自身的腹胀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也是如此,腹胀就像是使人衰老的自然力量一样使社会的繁荣像青春一样转瞬既逝。

10、竞争平台:为了维持竞争的持续进行而对弱势群体提供的扶持,它是缓解腹胀压力

的一种途径,表现为国家或个人提供的福利、救济、慈善、保险补贴、免费培训、无差别教育等等。平台在古代社会中也存在,但是很微弱,仅限于政府救济与个人慈善,它

被重视并着力建设始于近代的一些饱受经济危机折磨的发达国家,比如英国的福利制度。

11、社会基本状态:由于竞争的进行和竞争不当的累积社会腹胀程度不断加深,为了更

好地观察当前的社会我们提出了三种大状态即活化、振荡、板结,而在振荡状态下面又划分出了三种小状态即繁荣、维持、停滞。由于农民起义导致的社会不断再造,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在振荡状态中的小三态中循环,从未板结过,而中世纪的欧洲和印度地区显然曾长期陷于板结状态。

社会原理相关:

1、线段结构:这是一种剖析社会的方法,它将群体状态与个体状态作为基本状态并视作一

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连接此两点之间的直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了一种社会状态,也就是说社会是多种多样的,靠近个体端点的社会个体性就强一些,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同之处更明显,反之,靠近群体端点的社会群体性就强一些,社会成员同质性更高。线段结构表明我们的社会是游离于个体状态和群体状态之间的一个不纯粹的中间状态,另外,与元素理论结合起来后,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社会变化。

2、个体与群体:同质为群,异质为个,如果人与人之间完全不同,那么这种状态我们称为

个体状态,反之,如果人与人完全相同,那么这种状态就是群体状态了,个体状态和群体状态是两个社会学上的用来帮助剖析社会的假想,完全的、绝对的个体和群体状态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分别与个体状态和群体状态相匹配的思维方式,个人主义以自我

为中心,以自身的利益为最高诉求,而集体主义即群体主义则以群体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群体协作来最终满足自已的需要。同完全的个体状态和完全的群体状态一样,真正的个人主义或真正的集体主义在历史上都不曾存在过,两者皆不能否认对方具有的合理性,如曾有西方学者做出“谁要求你爱国,谁就是骗子”的论断,其实这是一种颇为极端的看法,爱国主义其实是爱自己、爱家人观念的一种延伸,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4、社会分工与劳动分工:社会分工是从个体角度去看待社会的分工问题,与社会元素结构

相联系,因经济活动而产生并体现在经济活动中,不同地位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可以理解为一种垂直方向上的分工,而劳动分工则是从群体的角度出发,与社会地位无关,甚至否认社会地位差别的存在,是一种水平方向上的分工,例如蚂蚁,过去我们常称蚂蚁为社会动物,那是不准确的,蚂蚁是群体动物,在蚁群中只有劳动分工。这两种分工在社会中都是存在的,如在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社会群体性非常高,几乎是完全的劳动分工,并极力宣扬劳动者只是分工不同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分工依然存在,但是社会分工开始成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拉开了。

5、现实主义:这是一个借用来的词汇,在社会学中我们赋予它新的含义,现实主义指的是

从社会的本质与线段原理上去理解和综合群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种思想,使两者在社会这种中间态中统一起来,不失偏颇,形成适合于社会运行的思想,使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6、选拔与推举:选拔是人群内产生首领的方法,它依据的是候选人的能力和功绩,相应的

是,个体更愿意推举出能够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或为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代言人,在当今社会中两种方式都存在。

7、权利与义务和自我价值:群体要求其成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同时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正是群体成员之间最主要的关系,而个体更注重自己的价值实现和无任何限制的自由,似乎在个体眼中除了保护私有财产这一条外,其它规则都是不必要的。

8、法律:从社会成员共同立法、共同遵守、法律对全体成员具有无差别的约束力来看,法

律是对人群进行管理的工具,也就是说它属于群体范畴。因为法律采用负面表列,同时法律的实行也防止了“人治社会”的出现,从而保障了成员们的自由,所以在个体性非常高的国家中法律也备受推崇,而在人群性很高的国家中往往因首领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而导致法制的败坏。

9、协作与竞争:群体中的协作是非常紧密的,而在个体中竞争非常活跃,协作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而竞争在提高效率上的贡献也是无可争辩的,两者就像群体成分和个体成分并存于社会中一样在社会活动中相得益彰。

10、高组群与自由人:群体的理想是共产主义或者称之为高度组织化的群体,在高组群

中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不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别,对他们来说世界是平的,劳动分工非常精细、合理,每个成员都自愿为他人进行生产,并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的所需。个体的理想则是高度的自由,坚信没有规则就是最好的规则,通过竞争和交易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已的价值,由此为自己带来一切。

11、人群的疲劳问题: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导致互相推诿,又因为劳动成果的平均分配

而不是与具体的劳动者的劳动质量挂钩导致劳动者普遍出现丧失工作热情、消极怠工的现象,从而导致该群体的劳动效率低下,这是群体面对的和社会的腹胀现象一样无法克服的顽疾,如改革开放之初和其后的一段时间,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且相当严重。

社会学体系相关:

1、社会学体系: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个科学体系。这个

科学体系包含的诸多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社会学、专业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也即本论、分论、例论结构,本论阐述社会学的一般原理,全面地、本质地解释社会,就像是对人体的解剖,分论是对社会的某一方面进行的专门研究,就像医学分为内外妇儿科一样,分论里面包含了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是一个大的学科群,例论是社会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就像是医生结合患者病情开出的药方,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农民工研究、三农问题研究、土地政策分析、城市化进程考察等等,社会学的本分例结构表明之前我们使用的“社会科学”这个概念不再适用,应以社会学替代之。

2、社会学分论的学科序列:分论是一个大学科群,各学科分别承担着对社会的某一方面的

专业研究任务,研究对象互有侧重,研究方法互相借鉴,研究成果互相促进,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序列,例如,政治学字面上指的是对政治的研究,但实际上是对包括

了管理问题在内的整个社会控制系统的研究,经济学是对元的流动的原因及方式等的研究,它的目的在于使元的流动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学是对人群的组织问题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实现最佳的运行秩序和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法学是对社会管理内容中的法律工具进行的专门研究,心理学是对社会主体的认知形成过程进行的研究,教育学是对社会成员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伦理学是对主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历史学侧重于记录、阐述历史事实,并对这些事实进行初步的总结、整理,分析出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文学是对文化再现方式之一的书面再现之规律的探索,其它的如美学、语言学、军事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等等亦处于序列当中,承担着各自的任务。

3、社会学的建立:毋庸质疑,社会学尚未建立,一百多年前孔德给出了“社会学”这个命

题,一百年多来围绕这个命题诸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主流学界仍是睡眼矇眬。社会学的建立好比人类第一次得到了一面镜子,将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4、社会型社会:以科学的社会学为指导理论的社会,将在社会学真正建立并得到普及之后

出现。人类社会经历了以农业生产支撑的、以宗教学说或伦理学为指导理论的文化时代、工业革命后以经济学为指导理论的经济时代,那么在未来是否会进入社会时代呢?答案是肯定的,社会型社会是人类社会由自然、自发走向自觉的必然结果。

5、中国社会学: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为了寻求治乱之道而著史立言,从而密切地追踪了

社会变迁的轨迹,其成就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丰富的史料和那种对“道”孜孜以求的精神成为了我们现代人的宝贵财富。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异常剧烈,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亲眼、亲身、亲手体验到了这一切,所以引用一位中国徐姓学者若干年前的预言:“中国正在酝酿着一套原创性的社会理论”,中国社会学的前途是光明的。

马会勇

2014年8月9日于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