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

郭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

郭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
郭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

郭斌

学号:2010202008

摘要:

在我国,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连年攀升,在某些地方情况还相当严重,对当地经济产生了恶劣影响。文章的第一部分了叙述了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第三部分从监狱行刑制度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入手来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进行预防。

关键字: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监狱行刑制度改革、社区矫正

一、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现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犯罪率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都极低,甚至成为许多西方国家羡慕的对象,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监狱在承担国家经济建设、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于惩罚、教育、改造罪犯,减少重新犯罪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的监狱制度和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制度当时被认为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两项司法制度之一,曾被选去在世界法律大会上进行“经验交流”。。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犯罪率居高不下,并有连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对我国1997一2001年监狱释放罪犯重新犯罪调查,1997一2001年监狱释放罪犯的三年内和五年内重新犯罪率分别为8.15%和10.32%。与我国1982一1986年监狱刑释罪犯的三年内重新犯罪的5.39%相比,增长了51.2%,绝对值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其中,前后犯罪罪名相同的占总体重新犯罪的53一59%,也就是说,在超过一半的重新犯罪中,罪犯前后实施了相同罪名的犯罪。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我国目前监狱在押犯巧6.29万人,每年释放约60万人,5年释放300万人,大约有30万刑满释放的犯人重新犯罪;监狱每年新收犯人约30多万人。5年收150多万人,也就是说在监狱新收的犯人中有五分之一属于重新犯罪”①

很多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在入狱之前只是“一面手”,入狱之后在监狱内①李学斌,《重新犯罪控制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

部亚文化的熏染之下,变为“多面手”;有的在入狱之前只是偶然犯罪,但是在出狱之后可能会出现主动寻找犯罪机会的情况,更有甚者纠结在一起形成犯罪团伙,为害一方②。以上的情形会削弱法律的权威,是社会公众产生对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产生怀疑,鼓励潜在的犯罪人,使其产生藐视法律的心理促使其将犯罪行为倾向转换为犯罪行为。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与重新犯罪

1.文化程度较低。根据有关的入狱罪犯普查资料,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大多数为初中或者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是决定作为个体的人适应社会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们获取、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影响着作为个体的人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和对自己行为的辨识、控制。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开放的知识型社会,文化程度较低的刑释人员生存的压力会比较大。

2.职业状况。有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之后,职业的有无和所拥有职业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前的职业越稳定再次的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职业不仅仅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塑造人的社会角色和人格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讲职业也是人的建立自尊心的基础。

(二)社会原因与重新犯罪

1.社会的偏见与歧视。刑释人员曾经的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伤害,他们复归社会之后往往受到冷漠和歧视。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刑释人员在接受完刑罚惩罚之后,希望社会能够善待他们,如果得不到人们的承认或者一直遭受冷漠和歧视,会让他们感觉到压迫,使他们收到伤害,妨碍他们顺利的重归社会。

2.相关制度的歧视。我国现在存有刑事污点制度,就是平时人们所称的前科,意指某人曾今被宣告有罪或者被判处刑罚。如果曾今被宣告有罪或者判处刑罚,就是有刑事污点,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多刑释人员做出的否定性评价。虽然刑事污点是对其过去的行为做出的评价,但是其对于刑释人员的不利影响确实持续

②高铭暄,《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的和永久的,伴随终生。由于刑事污点的存在,使得刑释人员在复归社会之后收到很多的限制和歧视,尤其是在就业的时候,他们不能从事特定的职业。即便在本职工作上做的非常优秀,他们也不能担任相关的领导职务。刑事污点的保留,其实是一种资格刑,是自由刑的延续。刑事污点对刑释人员来说将伴随其终生,并因此成部分权利的丧失,社会地位下降,道德名誉受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方面会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3.社会帮扶、帮教的缺失。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与复归社会之后,社会帮扶、帮教的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之前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与其被长期隔离开的社会融合。在刑事人员刚刚复归社会之时会有一个心理试探气和适应期,他们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感知社会对他们的态度。能否顺利的度过这一时期,对于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帮扶和帮教对于他们格外的重要,不仅能够解决该区难题回归社会后面临的具体问题,而且来自各方面的协助能够让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他们未被社会抛弃;反之,则会使他们心理产生隔阂、产生对社会的敌意,很可能再次犯罪。过去我国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大多数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都当事人所在的企事业单位承担,刑释人员的监管、帮教也往往由其承担。但是在目前的体制转型时期,公共服务职能与企事业单位相分离,而政府的又无力承担,相关的民间社团组织也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没有政府输血社团就无法自主的运行。帮教、帮扶基本就是一句口号。

(三)矫正经历与重新犯罪

1.监狱方面的原因。

在监狱中执行的监禁刑的矫正经历是导致重新犯罪众多原因中重要的一个。监狱本是在执行刑罚和预防重新犯罪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由于我国监狱行刑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但在事实上,我国的监狱却同时还扮演着企业的角色,具有监管、改造罪犯和完成一定经济生产任务的双重职能。从这两种职能的性质上讲,这是存在冲突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监狱在承担国家经济建设、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于惩罚、教育、改造罪犯,减少重新犯罪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下,监狱

的所需经费纳入国家财政,监狱产出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购销,两种只能的冲突并不明显。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种职能上的冲突就开始显现出来。监狱是行刑机关,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惩罚、教育、改造罪犯,这必然是监狱作为行刑机关存在的主要意义,而目前监狱所承担的生产经营的职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和其设置的宗旨不相容,其生产经营的活动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之时只能影响其主要功能的实现。监狱是无法与一个普通的企业展开竞争的。这种不合理的双重职能,严重影响了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致使有些本来能够改造好的罪犯,却因此没有得到有的改造,出狱后又走上了重新犯罪的道路。

其二,当前的监狱大都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根据我国的财政体制我过的监狱大多隶属于省、市两级,而这两级的财政负担又相当的重,监狱经费往往不足;而另一方面当前的随着犯罪率的不断的上升,在监狱中关押的服刑人员数量激增,监狱的经费缺口更是日益扩大,所以兴办监狱企业也就成为了解决经费缺口的一种出路,而这一做法就如上文所说会影响到监狱惩罚、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只能的发挥。为了保证监狱的正常运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使其能够在服刑结束后顺利的复归社会,而是要考虑如何经营好监狱的企业,使其能有一定的效益,从而弥补监狱所需经费的缺口。甚至的有的监狱兴办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满足于此,而是为了尽可多的赢利,为干警们办福利。监狱现有的资源都被投到了生产线上,而对于服刑人员的教育和改造就被忽视。经费的紧张,使得对服刑人员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权利保障都难以有效的实现,改造的效果极不理想。

2.行刑社会化程度低,社区矫正制度不健全

行刑的社会化可以大大的改善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当今的发达国家无不将提高行刑过程的社会化作为努力的目标,“将一个人数年之久关押在高度警戒的监狱里,告诉他每天睡觉、起床的时间和每日每分钟应做的事,然后再将其抛向街头并指望他成为一名模范公民这是不可思议的。”(美)克莱门斯·巴特勒斯:《矫正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

我国目前的行刑制度属于封闭性较强、开放性不足、过渡性差,很多监狱位于偏远的地区,借助社会力量对于监禁中的服刑人员进行改造或者难以开展,或者流于形式,各种稀缺的资源都控制在政府的手中,民间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力量,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中央政府又无力一一顾及。

另外,监禁中的矫正和复归社会的进一步矫正出现了断裂,刑满释放之后,监禁改造的效果得不到巩固和延伸,系统、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还未建立,有相当一部分的刑释人员在结束监禁之后难以适应社会,在新的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这些都极有可能促使刑释人员再次犯罪。

三、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

(一)实施狱内行刑改革

1.实现监企分离。彻底的改变监狱与企业合一的状况,使二者分离,改由财政支持监狱的经费开支,使监狱将注意力集中到对服刑人员的刑罚的执行和教育改造上来,强化监狱作为行刑机关的本来的职能。通过改革要达到这样的一种效果,使得监狱不得从事与执行刑法和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改造无关的任何行为。

当然,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以什么样的角度去审视监狱生产的问题;将企业与监狱剥离是不是意味着监狱就不再组织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改造。对于这些问题应该这样来思考:从监狱的作为行刑机关的本质和基本功能来说,监狱生产是改造服刑人员的手段,用劳动来重新塑造一个人,来改造一个人使得服刑人员养成自食其力的习惯;监狱生产并不是监狱作为一个行刑机关存在和维持自身运转的主要手段。监狱的生产固然可以产生一定的收益,如果这种收益成为监狱自身直接的经费来源的话,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目的就会变得功利,甚至成为替监狱系统内部公职人员谋取福利的手段。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收支两条线”的方法,监狱所需的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直接拨付;而监狱生产所取得的收益,则直接上缴国库,使这些收益不直接与监狱的经费发生联系,避免监狱生产的性质发生认为的变化③。

2.加强对服刑人员的教育。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在监禁矫正期间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和改造,这些人员在初次入狱服刑之前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于文化知识匮乏,没有稳定的职业,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他们在监禁期间的接受的教育、改造,对预防他们重新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应该使得监禁中的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应该包括与其日后复归社会后就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包括思想政治和普法

③陈久生,《德语国家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知识的教育。由于经费的短缺,教育、改造长期流于形式,没有专职的人员,也没有常态化的制度。这样的监狱其实就仅仅是一个关押囚犯的场所,所以应该在监狱中安排专职的人员负责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是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3.提高监狱行刑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的监狱行刑的情况是比较封闭的,服刑人员在封闭的环境之中长期的与社会生活相分离,在刑满释放只是不能很好的适应回归社会的社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且监狱作为行刑机关,其能支配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对于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涉及很多的方面的问题,仅仅依靠监狱自身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应该鼓励、动员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犯人的教育改造需要大量不同专业的教育人员,如果在全国每一座监狱都大量的配备是不切实际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其实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目前我国有这庞大而健全的公办的职业教育学校,可以与这些职业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其抽调一部分资源去支援、指导监狱的教育,由于这些机构都是由国家出资兴办的事业单位,使得监狱和这些机构共享一部分资源成本不会太高,而且我认为也是可行的。另外,也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社会上有专长的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

(二)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

目前我国正在一些省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已提出议事日程,并且开始进行探索但是目前的社区矫正的对象限定为适用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我认为社区矫正的对象同样应该扩展至刑释人员,而且我还认为把刑释人员纳入到社区矫正体系中更为迫切。试点中的社区矫正对象大多都是犯罪情节较轻、对社会危害不大、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人,相比较而言刑释人员入狱所犯的罪行都较前者中,而且他们在监禁的、封闭的环境之中与社会隔离的了比较长的时间,回归社会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如生存问题、子女问题、婚姻问题、财产问题等等社会的帮扶和监督④,对于他们来讲其实更为需要。把刑满释放人员纳入社区矫正的管理体系,对于刚出监狱的刑满释放人员来说,即能平安地渡过从“监狱人”到“社会人”这一生活的转变,又能最终重返社会并融入社会。这是对监禁矫正的延伸和效果的巩固,而不能一放了之⑤。

④狄小华,《犯罪心理评估初探》,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11

⑤李均仁,《中国重新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李学斌,《重新犯罪控制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

[2]高铭暄,《刑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陈久生,《德语国家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4]狄小华,《犯罪心理评估初探》,犯罪与改造研究,2004.11

[5]李均仁,《中国重新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

[6]李豫黔,《关于监狱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司考》,中国司法,2004.1 [7]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某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1989年4月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2004年10月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陈某并抢走一部诺基亚6820型手机(价值人民币2377元)及在校生黄某的人民币10元。2004年10月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思明区人民法院审判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同时,共同退赔被害人黄某人民币十元,退赔被害人陈某人民币二千三百七十七元。 二、特点分析 1. 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 2. 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 3. 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 4. 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 三、原因分析( 在对于本案蔡某的犯罪原因的分析中,除了自身因素以外,有三个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蔡某恰恰缺乏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的贫困。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激烈竞争和贫富差距。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和攀比的心理容易产生对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和滩涂享受。蔡某家庭贫困,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是残疾人,家里每月的收入仅来自三百多元的低保金,所以蔡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加之父母平时缺少对其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正确引导,导致其最终在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并将近一半的赃款与同案犯挥霍消费。

服刑人员入狱初期的特征及改造对策

服刑人员入狱初期的特征及改造对策 服刑人员在监狱服刑改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改造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投改后的一年之内和刑释前的半年之内分别为改造初期和后期阶段,其余时间可视作改造中期阶段。本文就服刑人员投改初期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服刑人员改造初期的心理特征 改造初期是服刑人员心理情绪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恐惧、迷惘、焦虑、烦躁不安、无所适从、失落甚至绝望。这些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服刑人员的改造,引导不好就有可能自暴自弃,放弃改造,有的甚至会萌生铤而走险或自杀等想法,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这些心理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监狱和监狱政策的不了解。由于监狱封闭管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加之一些文学、影视等作品没有正面报道,使得部分外界人士认为监狱十分黑暗,到了这个地方“不死也要脱一身皮”。 二是由于身份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一些因职务犯罪而判刑的服刑人员表现的更为明显。扑前他们大小也是一方诸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而到了监狱却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改造”,艰苦的改造生活使得一时难以

适从。 三是环境的改变一时难以适应。监狱对他们来说大多是陌生的(那些多进宫人员除外),在这里看到的是高墙电网,铁门铁窗和荷枪实弹的武警,接触到的除了服刑人员就是干警,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往往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恐惧感。 四是监狱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一时难以适应。大部分服刑人员在外面自由散漫惯了的,监狱对他们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使得他们短时间内无法适应。 五是强制劳动改造一时难以适应。 “我儿子连扫把倒在地上也不会扶起来”这是一位服刑人员的母亲说的原话。很多服刑人员在外面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从来不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只想着怎么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用服刑人员的话来说“简直就是折磨人”。 六是一些文盲加法盲根本就不知道服刑改造是怎么回事,错误地认为“判了无期就是一辈子坐牢”。 七是有些服刑人员或因为身负重刑,或本身来服刑时的年纪就比较老了,或有其他身体疾病,或由于他的判刑造成家里经济困难,妻离子散等原因,对前途失去信心,悲观绝望。 二、服刑人员改造初期的行为特征 服刑人员改造初期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调查报告

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调查报告 许疏影 【内容提要】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与国家控制力减弱,社会组织力量松弱;社区服刑人员规模扩张过速,监管矫正力量相对短缺;社区服刑人员入口控制不力,威慑性设施、手段、工具有限;社区服刑人员的习惯、性格问题和不利遭遇有关。对此,我们应当适度控制社区矫正规模,推进社区发展,强化非正式控制;提升社区矫正机构专业化程度,强化司法所力量,建立必要的中间制裁机构和设施,建立基于风险和需求评估的再犯可能性评估机制来防控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 【关键词】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防控,社区服刑,即重新犯罪 在宏观层面,重新犯罪率是衡量社区矫正工作的"首要标准",也是评价刑罚功利效率的最终指标。在微观领域,重新犯罪率是评判社区干预项目、矫正措施的客观依据。对循证矫正来说,降低重新犯罪率既是各类矫正项目的追求目标,又是评判各类矫正措施有效性的标准。重新犯罪一般指犯罪人刑罚执行完毕、回归社会后在一定时期内再次犯罪,其特征是普通公民在自由状态下犯罪。与通常意义上的重新犯罪不同,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是指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监管矫正期间再次犯罪,其特征是罪犯在监管状态下犯罪。因为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是罪犯在监管状态下又犯新罪,所以,其危害后果更为严重:这既是对正在实施的干预项目、矫正措施的否定,也是对监管工作、刑罚功利效率的否定,同时还是对刑罚正义价值的质疑,更是对国家执法权威性和司法裁决公信力的挑战。 目前,全国共有社区服刑人员62万多人,并且每月以1万名的数量递增。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率控制在0.2%左右,[1]这与刑释人员再犯罪比例相比,虽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全国平均再犯率约为8%[2]),但仍为同时期在狱内服刑的罪犯再犯率的百倍以上。[3]杀人、重伤害等重特大案件也屡有发生。控制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既是刑罚执行的底线要求,也是检验监管矫正成效的首要标准。因此,研究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的基本状况、形成原因,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社区矫正的宏观政策、设计控制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的基本对策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对2012年度浙江省发生的全部106起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和19起犯罪案件的拓展研究,对上述重大课题做出基于循证证据的回应。[4]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文献很少,所用数据是局部的、零散的,[5]以全省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为研究基础的公开报告还是一个空白。而基于局部数据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是有问题的。同时,以前的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司法本身,[6]而很少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去探讨。 一、调查结果 (一)案件数量 1.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案件数与犯罪率(1/105)由表1可见,极小值(5.22)出现在春节后的3月份,极大值(78.50)出现在年度的最后一个月--12月份。再经计算得出,浙江省平均每月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案件数为8.83起,每个月重新犯罪率均值为21.53/105。全年重新犯罪率为160/105(0.16%),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12年1月-12月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案件数与犯罪率(1/105) ┌───┬───┬───┬──┬───┬──┬───┬───┬──┬───┬───┬───┬───┐ │月份│1│2│3│4│5│6│7│8│9│10│11│12│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

社区矫正案例分析 一关系的建立阶段 (一)基本资料 姓名:周某 性别:男出生年月:1959年2月文化程度:文盲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刘某,小学教师 家庭地址:XX乡XX村XX组, 犯罪及处罚情况:2001年周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因周某在监狱表现良好,2007年8月8日假释回家,假释日到2011年8年21日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妻子儿女共5人,周某现与妻子一起居住生活,父子、女关系都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 周某家住农村,以务农为主2002年周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因周某在XX监狱表现良好,分别于05年和07年分别记功一次,于2008年8月8日假释回家 二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周某的性格内向,从小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躁,鲁莽,行事草率。不在外面玩耍,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

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因此,周某案发时人们感到很突然。(二)对象的心理: 周某犯罪已受到法律制裁,长期的狱中生活使本就内向的周某越发趋于沉闷。假释回来后,自认低人一等的周某所想所思羞于向亲朋故友交流。甚至也不向自家兄弟吐露半句。自卑感与日俱增,心态已不正常。 (三)家庭和社会关系: 周某有子女3个。两女儿已出嫁。 (四)经济基础与事业发展: 周某假释回来后,很快报上了户口,又拿到了劳动手册,并被推荐到大卖场超市配售中心收货处工作,就目前而言,基本上解决了本人的生活,据分析,周某经济上还有一些问题要帮助解决:一是存在快速致富的思想和动机,与同出来的狱友盲目攀比,认为自己经济与其比差距很大。二是周某无专业技能,且文化知识又低,缺乏竞争能力。三社区矫正计划 (一)认知与领悟: 一个长期陷入失意,困苦的人,或者重复陷于困扰处境的人,需要进一步强化其认知与领悟,才能使其摆脱无法消遣的症结,自己看不到的矛盾,才能摸索到得以改善的方向。让周某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过去,反思自己犯罪的思想根源,解决错误的思想意思问题,面对现实,勇敢地接受人生的挫折和不幸,与过去错误的思想,行为彻底决裂。(二)由针对性地对周某提供个别化的服务:

社区服刑人员考试试题

社区服刑人员法律知识考试 一、判断题: 1、社区矫正人员包括: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 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2、社区矫正终止是指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3、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4、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的刑罚方法。拘役由公安机关在就近的 看守所或者其他监管场所执行。 5、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 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 不受 歧视。 6、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7、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即行政拘留的决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8、如果教唆人实施教唆行为的同时,又有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则对 教唆人在决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时,应当作为从重处罚的一个情节予以考虑。 9、通过安装针孔摄像头等设备来偷窥他人隐私,属于侵犯他人隐私行为,应当给予治 安管理处罚。 10、对殴打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不管被侵害人是否受伤,都应 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1、行为人使用假的大学毕业证骗取用人单位信任的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12、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行为,是指以金钱、物质或其他利益诱使他人卖淫, 或为他人提供场所,或为他人卖淫介绍嫖客的行为。 13、用作赌注的财物可以是纸币、有价证券,也可以是其他动产或不动产。 14、免费向他人赠送毒品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15、行为人将毒品放入卷烟中欺骗他人吸食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16、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 具正常行驶的,应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7、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人犯放火罪,应负刑事责任。 18、持捡到存折去银行取款,构成诈骗罪。 19、在刑事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住处进行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 邻居或其他见证人在场。 20、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21、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22、非法拘禁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23、危险驾驶指的是在道路上追逐竞驾或醉酒驾驶机动车,情节恶劣的。 24、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25、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 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26、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7、社区矫正对象必须随身携带定位手机,不得人机分离,不得借与他人使用,不得 故意损坏。 28、社区矫正对象解除矫正后,纳入安臵帮教工作范围,建立档案,帮教3年。 29、根据民法通则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30、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 安全的其他行为。 31、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2、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 驶证、拘留。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东门街道陈某的个案分析 日期:2009-6-24 14:48:57 人气:1495 一、接案及建立专业矫正关系 随着深圳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开,2007年7月19日,陈某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被分到了东门街道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作为东门街道司法所第一批社区矫正人员,陈某受到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他们向陈某详细介绍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考核及管理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奖罚分细则等社区矫正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方法。在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帮助下陈某填完一系列表格,并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了名。矫正关系初步建立。 二、资料收集 陈某在转入社区矫正前,一直都在东门派出所的管辖下,从派出所转送过来的材料以及之后社区矫正工作者通过家访收集到陈某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个人资料 1、个人基本资料 陈某,男,已婚,195X年10月出生,大专文化,广东XX市人 2、主要犯罪事实及处罚 陈某在任广东深圳市XX对外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期间在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下,采用虚构事实的方式获得巨款1200万人民币。被判定为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罚金三十万人民币。刑期执行期限自2003年11月28日至2013年6月13日止。 3、身体状况 陈某中等偏胖的身材,体虚多病。2007年1月12日经XX监狱医院鉴定,陈某患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高血脂症、左眼失明等疾病并准予监外执行(保外

就医)。 4、服务对象的能力及特点 陈某曾任广东深圳市XX对外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人称陈总,掌管拥有几千万资产的公司,口才很好,能力也较强。 (二)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陈某妻子现年55岁已退休,夫妻恩爱。儿子在英国读书今年刚毕业,目前在英国工作。有5个弟弟,兄弟感情不错,据悉陈某出事后,其弟曾为其多方奔走。父母健在,父母对其十分疼爱和关心,经常电话联系。 2、社区环境 案主住在一个比较好的小区里,据了解其房子是拆迁补偿而来。小区内都住着许多原来的拆迁户,彼此都相互熟悉。老领居对陈总评价都比较高。 3、出狱后的表现 陈某出狱后,能够认真守法,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劳动,但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 三、问题的界定及分析 1、社会适应困难 陈某在监狱服刑多年,保外就医时,外面的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房子被拆迁,熟悉的街区已不在,老朋友的搬迁,社会关系的瓦解,使其在社会适应上存在问题 2、社会交往出现障碍 陈某回归社区后,大多时间在家里读书看报,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出狱1年多来没有交过新朋友。仅维持与部分老朋友的联系。自尊心较强的他害怕被人挖苦和嘲笑,更害怕他人知道他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因此他选择了逃避。

服刑人员再犯的可能性分析

重新犯罪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重新犯罪是指触犯刑事法律并受到刑罚处罚后又重新故意实施犯罪活动,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它既包括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再次犯罪,也包括正在执行刑罚期间的服刑人员的再次犯罪。此类罪犯经验比较丰富,技能相对高明,手段比较残忍,计划周全,次数频繁,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近年来一些刑释人员为报复社会,结成团伙,称霸一方,制造了不少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重新犯罪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为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我们对平遥监狱重新犯罪的服刑人员作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据此分析整理出了一些重新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相应提出防范对策。 一、重新犯罪的特点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平遥监狱在押重新犯罪人员79人,发出重新犯罪问卷79份,收回79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占问卷的96.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得出以下特点: 1.重新犯罪率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据监狱的数据资料统计,90年代初,二次犯罪人数占在押犯的8%,2000年为9.2%,2006年升至11.8%。 2.中青年人数居多。重新犯罪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8.2%。 3.流窜犯罪呈上升趋势。在结伙流窜犯罪中,多数刑释人员充当了核心骨干。在平遥监狱在押犯中,首次犯罪流窜作案占3.31%。二次以上犯罪流窜作案的占6.22%,上升了近一倍。 4.以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为主。重新犯罪中财产型、暴力型犯罪占70%以上,表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普遍急于发财而铤而走险。 5.刑满释放人员五年内重新犯罪的比例较大。在释放后五年内又犯罪的,占58%,这说明刑释人员在释放后的五年内是重新犯罪高发时期。 6.未婚或离婚的刑释人员在重新犯罪中比例较大。未婚、离婚两者占70.5%,说明家庭约束力至关重要。 7.绝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仅占8%,文盲或半文盲占52.5%。 8.无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工人占20.5%,农民占40%左右,干部占1.7%,个体户占11.4%,无业人员占30%左右。说明基本生活无保障,是导致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9.首次犯罪被判五年以下的罪犯,释放后犯罪的比例较大。首次犯罪被判5年以下徒刑的占整个重新犯罪人数的48.5%。 10.在服刑期间受到过减刑奖励的较多。首次犯罪服刑期间被减刑的占重新犯罪人数的46.1%。 二、原因分析

社区矫正个案

假释犯社区矫正个案案例 一、矫正关系建立 2007年9月,案主出狱接受社区矫正,根据“属地审查”的基本原则,社区矫正工作者与案主在司法所签定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填写了相关表格,并对案主一一说明了日后接受社区矫正有关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奖励处分等注意事项。案主表示同意接受司法所监督管理,遵守相关规定,双方社矫关系基本建立。 二.案主基本资料 (一)个人情况 姓名:XX 性别:男 年龄:40岁左右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 (二)家庭成员 妻子:无职业 母亲:无职业 姐夫:做生意 三、案主案件资料 (一)犯罪事实 案主于因伙同他人盗窃摩托车,于1993年9月被判处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判决情况 罪名:盗窃罪 原判刑期:无期徒刑 附加刑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期变动: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7年 社区矫正类别:假释 社区矫正期限:自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 (三)收监期间表现

案主于服刑期间,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和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2004年、2005年被监狱评定为年度监狱改造积极分子。 四、社矫对象问题界定以及分析 (一)通过家访了解掌握案主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 2008年5月,南湖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社会工作者前往案主老家进行家访,实地掌握了案主的现时生活状态以及所在的家庭系统,社区系统环境。资料掌握的方式包括与案主面对面的交流、与其家人的谈话,以及与案主所在社区司法所、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接触交流,对其生活环境的观察等等,在为期两天的探访行动中,从正面、侧面两方面初步掌握了案主的家庭系统与社区系统如下: 1.家庭系统概述: 案主现在居住于广东省四会市,家庭成员包括妻子、母亲,父亲于前几个月前已经逝世。但其居住的房子并非属于案主所有,其产权属于他的姐夫,因为其姐夫外出工作,姐夫儿子也在外面读大学,而案主老家的房子也几近倒塌,因此姐夫同意案主与其妻子、母亲暂时前来居住,一来可以看守房子,二来也可以表达亲情之谊。可知,该住所并非案主一家长期居住之地,需看日后案主一家与其姐夫一家的关系发展。案主母亲虽然身体健康但也缺乏劳动能力,案主夫妇均无正当职业,案主更因为右脚踝粉碎性骨折难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只能与妻子在家靠养猪维持生计。案主与妻子结婚不久,妻子也早已知道案主社区服刑的身份,不过她并不介意,并十分支持丈夫改过自新,从新做人。他们膝下暂无儿女,经济负担暂不严重,并是却是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 2.社区系统概述: 案主现并不居住于罗湖区南湖街道,而是回到了母亲户籍所在地居住,一是因为村中老家房子几近倒塌,而姐夫为他们提供了房子居住的便利;二是因为案主担心在老家居住,会让村中邻居知悉自己的罪犯身份,从而招来有色眼光对待以及中伤言论。在农村环境中,这将严重影响案主的正常生活。由于案主特殊的自身情况,现居住地对其缺乏基本的监管,难以对案主形成配套的跟踪掌握。 3.访谈实录(第一次见面谈话内容)

浅谈服刑人员教育改造

浅谈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初级阶段心理状态 服刑人员改造心理特征是其价值观取向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说,是了解罪犯个性特点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从实践上看,对查明具体犯罪原因、提高教育改造水平、增强对服刑人员内心了解、以及在刑事侦查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策略方法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入监后服刑人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对监狱和监狱政策的不了解。 一方面对监狱和监狱政策的不了解,主要针对初犯的服刑人员,入监初期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恐惧,烦躁,失落及绝望,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将严重阻碍教育改造的质量,引导不当就有可能直接导致服刑人员自暴自弃,再次犯罪。另一方面目前监狱主要以封闭式管理为主,加之宣传广度,深度不够,一些社会舆论和文字影视作品对监狱的负面报道,使部分外界人士认为监狱十分黑暗。 二是身份角色的改变,封闭式环境,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时无法适应。 在这里看到的是高墙电网,铁门铁窗和荷枪实弹的武警,接触到的除了服刑人员就是干警,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往往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恐惧感。再有狱内实行严格的法制化管理

与相比之下社会上较为宽松的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使得一些在外面自由散漫,极度堕落的服刑人员难以适应。加之强制性的劳动改造对于那些曾在外面游手好闲,只想着不劳而获的服刑人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三是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对劳动改造意义不了解。 由于新投改服刑一些文盲加法盲根本就不知道服刑改造是怎么回事,错误地认为“判了无期就是一辈子坐牢。心态趋于悲观,十分不利于改造,同时也不利于监狱维稳工作。四是因判刑给家庭带来的诸多压力,导致对前途失去信心,悲观绝望。 有些服刑人员或因为身负重刑,或本身来服刑时的年纪就比较老了,或有其他身体疾病,或由于他的判刑造成家里经济困难,妻离子散等原因,对前途失去信心,悲观绝望。二、劳动改造初期服刑人员所表现出的特征 一是认罪伏法,积极改造。在服刑期间,认罪伏法,积极改造,争取早日记功减刑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居多,其中主要是那些犯罪恶习不深的初犯,偶犯和过失犯较多。从犯罪事实来看主要表现为有的是被人拉拢、蒙蔽、威吓而犯罪;有的是激情犯罪;有的是过失犯罪;其犯罪意识并不是很强烈,犯罪恶习也不深,造成的损失及危害也不是很大,对自己的犯罪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愿意通过服刑改造来赎罪。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的案例分析学术堂所属分类: 一、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中的介入简析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中的介入途径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政府以岗位购买方式介入,即通过招标的形式从社工机构来购买岗位,第二种是机构项目进行社工配备,即安排专业社工在社会服务项目中开展工作,第三种是通过委托授权,将项目以竞标形式委托给社工机构,同时提供相应的资金援助.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实践,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中的介入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这些都能在青少年社区矫正中应用,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促使他们更好回归社会. 个案工作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通过遵循相应的价值理念,利用科学的技巧和方法,以个性化的途径为青少年罪犯提供心理和物质方面的服务与支持,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坚定意志、解决压力,顺利实现矫正目的.小组工作方法指的是以团体组织为对象,利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配合促使青少年个人行为得到改变、社会功能得到恢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社区工作指的是利用社会工作方法,促使青少年矫正对象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重新树立自我的良好形象,从而顺利完成矫正任务并回归社会.对青少年来说,社会工作者扮演者使能者、联系人和倡导者三重角色.使能者是指社区矫正介入从以往的扶贫救弱演变为挖掘青少年自我潜能,从而促进个人发展,而在矫正介入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担当者邻里、亲属、朋友和志愿者等各方面的联系人角色,同时,对于青少年服务对象来说,社会工作者以自我期望为基点,通过努力来满足自我需求,这是他们扮演的倡导者的角色.

二、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介入中的案例分析 本文以广州某地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为例,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原则、流程和规章制度的分析,来展现社区矫正的完整过程, 并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中工作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矫正关系建立及问题分析 2013年2月,青少年s由于故意伤人罪被法院判为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根据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规定,s在2013年3月接受了社区矫正.按照属地审查原则,在充分了解s的基本情况的基础 上,s与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的签订.双方 明确了社区矫正启动后的权利和义务,s也同意由司法所管理监督, 承诺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至此双方基本建立了社区矫正关系. 在工作人员和s及其父母沟通后,发现s面临的问题如下:首先是监管问题.s对自己所犯罪行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没有重视起社区矫 正工作.其次是学业问题.s在犯罪后,被所在学校开除,导致s心理 上受到很大的打击,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接着是家庭问题.s发生犯罪后,父母对其失去了信任和信心,夫妻间也相互吵架,家庭关系较为紧张.最后是网瘾问题.s目前对自己网瘾的严重性还没有意识到,这与其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学校管制等有较大关系. (二)矫正计划的制定、执行和解除 矫正计划的制定是矫正对象和矫正人员互相间合作的过程,双方要对彼此的责任和角色进行明确,从而保证矫正的有效性.根据矫正 对象存在的问题,s的矫正目的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促使s 对其犯罪行为进行正确认识并主动回归社会.从社区角度出发,矫正 的策略主要包括稳定s的情绪,端正其思想,鼓励s助人自助,为社区服务;从家庭角度出发,主要通过家庭气氛的改善、s父母教育方式的变化等为s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从社会环境出发,需要通过社会资源的协调,来对s的学业问题进行矫正. 在社区矫正初期,需要安排s进行法律常识的学习,让他意识到自己犯罪的危害性,同时要定期与s进行交流,了解其思想状况,鼓励他和其他矫正对象多参与公益活动,使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在矫正中

监狱服刑人员悔罪赎罪专题教育教案1

服刑人员为什么要悔罪、赎罪 教学目的: 本专题是服刑人员在监狱服刑改造期间的必修课。通过对服刑人员为什么要悔罪、赎罪的专题教育,旨在使服刑人员深层次理解、懂得自己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主观因素,犯罪行为对国家、社会、公民(受害者及亲属)犯罪者本人及其亲属等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被判刑入狱接受改造是罪有应得、在服刑人员认识到罪错(恶)的基础上,反醒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咽以外,还要多反思被害者受到你们的犯罪行为侵害后的严重后果,要震憾不安的心灵,这样才能确立悔改之心。主动放下包袱,消除思想上的疑虑,不再怨天由人,在服刑生活中正视现实,安心改造的同时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洗刷缺失了的灵魂,真正达到用心去悔罪、用改造成果去赎罪,经过监狱改造后真正成为一个一生都能遵纪守法的社会新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本专题教学重点是指导服刑人员弄懂:一、什么是犯罪?犯罪危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服刑人员为什么要悔罪、赎罪?通过教育使服刑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消除思想疑虑、重新审视入狱后的自己、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真正做到矫正恶习、自觉适应服刑改造生活,走好改造的每一步。为服刑期间和出狱后人生长河奠定坚实的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减少甚至杜绝重新犯罪。 教学方法: 集中授课和分组讨论。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各单位可根据教学需要选用 第一、二节:什么是犯罪?犯罪危害具体表现是什么?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座的全体服刑人员:今天,我们围绕你们在监狱服刑改造期间必须要认识到的:什么是犯罪?犯罪危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服刑人员为什么要悔罪赎罪?怎样才能做到悔罪、赎罪?这些道理你们在服刑期间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打下你们认罪服法、悔过自新、积极改造的思想认识基础。否则,虽然改造了多年还会重蹈覆辙,走向不归路(穿插多次入狱的案例)。你们今天之所以要在监狱里服刑改造,这是由于在你们入狱前不珍惜美好的人生,触犯了国家的法律、被依法判处徒刑的恶果。在你们品偿你自己种下的苦果,还在犹豫枉忽中,这一课对你们应该有强烈的震憾。你们应该还记得、你们在投入监狱服刑的入监教育阶段,监狱就对你们进行了入监教育,你们入狱后,就已经懂得监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条的规定,服刑人员必须接受监狱教育和改造。一个人犯了罪被依法判刑之后投入监狱服刑改造。既是人生的一大挫折,也是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因此,在你们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是认罪服法,悔过自新,走向新生的光明之路,另一条是坚持错误、不思悔改、破罐破摔、走向自我毁灭之路。对此,你们将如何选择呢?正确的答案肯定是前者。我相信每个服刑人员都应该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擦去悔恨的眼泪、勇敢地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而振作起来。满怀忏悔之心、沿着积极改造的道路、重塑新的人生、用积极劳动、改过自新的成果去赎罪。 一、犯罪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概念是对各种犯罪现象的理论概括,它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而且阐明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则标准。(强调服刑人员最好能熟背以铭记于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1

社区矫正典型案例(一) 2010-02-12 09:30 编者按:社区矫正中心派驻工作人员在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矫正工作方法,将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扶助困有机结合。派驻梅江司法所的林凡同志针对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矫正方法,收到较好的矫正效果。现将她工作中的两个典型案例予以刊发。今后,我们将不定期编发一些大家在工作中成功的矫正案例,为同志们交流工作方法搭建一个平台。心理矫正重启心灵之门 李某,女,60岁,大学文化,某企业的负责人,因走私普通货物罪被判缓刑接受社区矫正。 2009年6月17日,李某在其丈夫陪同下与矫正小组初次见面,她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当时我所问的问题都是她的丈夫替她回答,她几乎没说话,眼睛里流露出冷漠、怀疑、敌视的目光。为了解除她的顾虑,拉近与她的距离,我主动给她打电话,了解她身体状况,关心她的病情,询问眼睛恢复情况,关于矫正的事只字未提,这时候,她的态度有所转变,语气也开始缓和起来。 在确定矫正小组组长时,针对她的情况,我们专门为她选择了一位善于沟通的居委会干部刘姐担任她矫正小组的组长。据刘姐介绍,李某是一个心理比较抑郁、自卑的人,平时不愿意出门,很少与外界交往。

他丈夫介绍说,她平日里就爱发脾气,经常处于急躁焦虑的状态。根据她的情况,我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面对这样一个心理有障碍的罪犯,首先应该消除她的思想顾虑、增强她的自信。因此在以后的走访谈话中刻意营造轻松、融洽的氛围,以友善、尊重、真诚的态度对待她,经常询问其病情及生活上的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李某有了很大变化。国庆节前,我和刘姐一起对她进行家访,使她很感动。她说:“林老师,我以前不了解社区矫正是怎么回事,以为又多了一个监督、管制我的部门,我当时心情很紧张,也很不理解,现在我明白了,社区矫正工作真的太有意义了。以前我们只属于片警管,虽然片警人也很好,但他们很忙与我们几乎没有什么交流。自从接受司法所管理以来,与你们进行多次接触,特别是你们的理解与宽容,这么真诚的接纳我,让我彻底消除了顾虑,我现在心理有什么烦恼可以找地方说了,你还帮助我解决了一些法律问题,我以前一直认为既然是单位犯罪,为什么要惩罚我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想不通,现在我明白了,国家对于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既然我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损失,作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她还兴奋地告诉我:“这几天我天天关注国庆庆典的节目,从电视上看到祖国的巨大变化,真的感到很自豪。其实我很爱国,我和祖国同龄,我很庆幸。过去我下乡、上大学、拼命工作,真的是想为国家多做贡献,但是没想到由于法律方面知识的匮乏,给国家造成了损失,现在想起来我很惭愧。”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案例分析讲解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案例分析(一 责任编辑: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更新时间:2008-11-11 保存本文加入收藏 一、个案分析 目前青少年在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占的比例不大,考虑到青少年在接受社区矫正的前提条件较为类似,因此采用个案分析的形式对如何做好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探讨。通过实例的详细分析,从特殊性中发现一般性,有助于为今后开展青少年矫正工作提供参考。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 1989年 4月 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 2004年 10月 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陈某并抢走一部诺基亚 6820型手机(价值人民币2377元及在校生黄某的人民币 10元。 2004年 10月 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思明区人民法院审判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同时,共同退赔被害人黄某人民币十元,退赔被害人陈某人民币二千三百七十七元。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案例分析(二 责任编辑: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更新时间:2008-11-11 保存本文加入收藏 二、特点分析 从蔡某的案例,可以从中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 1. 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

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 2. 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 3. 低龄化。近年来 ,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 18岁左右,其中 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 6名被告,均未满 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 16周岁。 4. 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 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案例分析(三 责任编辑:中国社会工作师考试网更新时间:2008-11-11 保存本文加入收藏 三、原因分析 在对于本案蔡某的犯罪原因的分析中,除了自身因素以外,有三个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蔡某恰恰缺乏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的贫困。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激烈竞争和贫富差距。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和攀比的心理容易产生对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和滩涂享受。蔡某家庭贫困,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是残疾人,家里每月的收入仅来自三百多元

调 查 报 告(重新犯罪)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调查报告 (XXXX-XXXX学年第X学期) 重新犯罪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学生:XXX 提交日期:XXX年X月XX日系部XXX专业XXXX 学生签名XXX学号XXXXXX 指导教师职称 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分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重新犯罪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调查XXXXX监狱研究报告 学生姓名XXX 一、调查背景 重新犯罪是指触犯刑事法律并受到刑罚处罚后又重新故意实施犯罪活动,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它既包括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再次犯罪,也包括正在执行刑罚期间的服刑人员的再次犯罪。此类罪犯经验比较丰富,技能相对高明,手段比较残忍,计划周全,次数频繁,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近年来一些刑释人员为报复社会,结成团伙,称霸一方,制造了不少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重新犯罪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为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对某监狱某监区重新犯罪的服刑人员作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据此分析整理出了一些重新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相应提出防范对策。 二、调查对象、内容、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XXXXX监狱干警及监区罪犯。采用方法: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现场观察、开会调查、阅读有关书面资料、等方法。罪犯调查问卷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6份。(后附调查问卷一份)。 三、现重新犯罪的特点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截止到2011年4月底XX监狱在押重新犯罪人员513人,其中某监区在押重新犯罪人员67人,占总人数的13.06%其中,发出重新犯罪问卷60份,收回60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占问卷的93.33%。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得出以下特点:(一)重新犯罪率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据监狱的数据资料统计,90年代初,二次犯罪人数占在押犯的8%,2000年为9.2%,2006年升至11.8%,2011年升至15.2%。短短几年的时间重新犯罪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二)中青年人数居多。重新犯罪人员中:40岁以上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12.5%;30岁以上有14人,占总人数的25%;20岁以上有33人,占总人数的58.9%;20岁以下2人,占总人数的3.6%。 (三)团伙犯罪呈上升趋势。在结伙犯罪中,多数刑释人员充当了核心骨干。在怀集监狱某监区的在押犯中,首次犯罪团伙作案占15%。二次以上犯罪团伙作案的占23%,上升了8%。 (四)以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为主。其中,抢劫罪33人,占总人数的58.9%;盗窃罪6人,占总人数的10.7%;故意伤害3人,占总人数的5.3%;聚众斗殴5人,占总人数的8.9%;非法拘禁1人,占总人数的1.8%;敲诈1人,占总人数的1.8%;非法持有毒品1人,占总人数的1.8%;贩毒2人,占总人数的3.6%;交通肇事1人,占总人数的1.8%;非法持有枪支1人,占总人数的1.8%;破坏电力1人,占总人数的1.8%;绑架勒索1人,占总人数的1.8%。重新犯罪中财产型犯罪占71.4%、暴力型犯罪占14.3%以上,表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普遍急于发财而铤而走险。

正确对待刑期和服刑生活

正确对待刑期和服刑生活 触犯了法律,就应该受到惩罚。刑期有长有短有重有轻,但都是根据《刑法》有关规定,按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人的人身危害性的各种情况量刑,通过实际服刑改造,从中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促使悔过自新,矫正好逸恶劳恶习,防止重新犯罪,转变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感悟人生真谛。 一、刑期及服刑的基本概念 刑期,指罪犯已被人民法院指定有罪并根据查清的犯罪事实,综合评价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严格遵守刑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对犯罪人作出判决。 服刑,指人民法院判决以后,罪犯将从看守所来到监狱,开始人生中这段不寻常的改造生活。 二、正确对待服刑,树立良好的服刑意识 每名服刑人员自入监服刑第一天起,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认识。万事开头难,作为服刑人员必须要开好这个“头”,起好这个“步”,为今后的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服刑期间少走弯路。 每名服刑人员,应消除思想疑虑。在入监集训监区逐渐适应新的环境,了解监狱机关的性质任,党的监狱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监狱的有关监规纪律,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端正改造态度。要在实际改造中严格遵守监规纪律,不再重新犯罪,解析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认识到自己犯罪的根源和犯罪的危

害。 自尊自信才能自强,自暴自弃只能自毁。作为一名服刑人员,触犯了法律,投入改造当然可悲、可悔、可叹,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金。每个人都会犯错,虽然对服刑人员来说,失去自由、失去往时的一切,但不应该失去做人的尊严和人格。 如今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的发展,监狱改造环境得到较大的提高,教育改造工作得到加强,监狱都在积极开展社会帮教、亲情帮教以及邀请你们的亲人参加监狱组织的座谈会等,因此,所有服刑人员都应该真正树立一个良好的服刑意识,首先要认罪服法、积极改造、不甘沉沦,立志成才。 但有的服刑人员还消沉于过一天算一天的混世态度认为刑期太长,能“混一天算一天”。这样的人“混”不了犯罪的思想,“混”不掉犯罪的恶习,“混”不掉法律的惩罚,只能“混”掉宝贵时间,“混”掉青春年华,“混”掉做人的意志,最终“混”掉自己的一生。所以在实际服刑期间一定彻底改掉“混”字,将刑期变为学期。另一种服刑人员甘于“破罐子破摔”的灰世态度,这种改造态度必须坚决改正,否则将影响你自己的改造,甚至由此走向重新犯罪的道路。 服刑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也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力的坚强于否,对人生重塑决心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在逆境中生活,经受的磨难是常人的无数倍,走错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错了路还不知返,作为服刑人员,要正确对待不幸,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