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使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如何使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如何使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如何使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如何使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我脑海中有无数感慨,但话到嘴边,只剩下两个字“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决不负人们的推崇。无论是紧凑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的表演,引人入胜的剧情还是深刻的社会警示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片中瑞德关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语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一番话语不经意间给人带来许多关于法律问题的思考。其中就包括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问题。

但那毕竟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不能真实反映今天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的法制建设还比较落后,暴露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问题可能更为复杂,从影片回到现实生活,我们要思考的又何止如此?片中:被假释的老布已经在监狱里生活得长久了,已经完全习惯了监狱的秩序。那名黑人囚犯亦即本片的叙事人作出了精辟的分析:“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这就是体制化。判了无期,等于交出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体制化了的老布完全无法适应外面世界那种自由的生活。他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每天提心吊胆地活着。某天,他在木头横梁刻下一行字:“老布曾在此。”而后悬梁自尽。从中,我们不禁想到一直困扰着社会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问题。就像片中的老布一样,当今社会存在着和老布一样,服刑后回归社会难的服刑人员。他们在出狱后很难和这个社会适应,有的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弱势群

体、有的又重操旧业危害社会和个人、有的甚至像老布一样选择了死亡、、、、、、

我们不禁会沉思是什么让服刑人员难以再适应社会?可得如下原因:

(1)、现有的行刑模式,除了物理上的隔离之外,更是在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上对服刑人员进行了与外界的心理隔离。监狱采取的是全封闭化的管理,客观上隔离了服刑人员与外界社会的接触。

(2)简单劳动无法培养劳动技能,刑释人员重返社会后难以谋生。目前,服刑犯人进行的劳动改造多是从事操作简单、技术含量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从事此类劳动并不能增强劳动技能。刑满释放、踏入社会后,刑释人员会因缺乏谋生手段难以觅到合适的工作。

(3)监狱作为社会痼疾的“医院”,它的存就是为了将犯罪分子改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造成了服刑人员的无条件服从,以致禁锢了服刑人员的思想。

(4)长期以来,我国现有的监狱改造手段单一,片面强调监狱改造功能中惩罚的一面而弱化了它的教育功能。

(5)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心把犯罪人放在社会上不保险,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犯罪人会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却仍然留在社会上就等于没有受到刑罚处罚,或最起码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且深根蒂固,所以,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服刑人员融入社会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6)服刑人员自身对监狱的依赖和对追求希望的放弃以及对这个已经很久没有接触的社会的恐惧。也就是所谓的体制化也是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一大阻力。

这些造成服刑人员难以再适应社会的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

暴露了当今刑法体系的弊端和不足。更引起了我对我国刑法的反思。

法的本质是什么?历代的自然法学派都认为在不断变化的人定

法背后存在着不变的自然法,即人的理性能够认识的正义的道德秩序;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将其归结为“主权者的命令”,即体现国家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社会学法学主要将法的本质归结为这样一种社会事实,即法律被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用来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以构建一种符合社会目的或者价值的社会秩序。这样的社会目的必然会导致刑法的一些弊端。因为毕竟人们缔结契约构建国家,制定刑法,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

马克思?韦伯认为,科学的本质是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法律科学也即是服务性的,而它曾蕴含的终极价值等等,已经随着这个世界的除魅,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因而社会控制无法全然依赖法律科学,终极的价值已从规则系统中渗入差别个体,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渗透与多样性的结果。

我从道听途说的素材中倾向于推断:监狱是一个抹去个人身份标识的地方。那里的劳动改造并不考虑人的智商、个性、专业背景,而是要你砍木头就砍木头,要你织布就织布。每个人在那里都脏得像刚从娘肚里出来的婴儿,第一也是唯一的要务是把这些婴儿洗干净。然而为什么老人在肖申克待了五十年仍然有去杀人以重回故地的冲动(过他认为更好的生活)?他似乎是一个善良的人,小心翼翼的喂鸟,温和的爱护与赞赏安迪。他似乎又是一个不曾洗干净的人。“只有杀了你我才知道如何生活”,五十年的牢狱不足以让一个人分清善恶(但可能在别的体制中,五年便足以让一个人从思想上弃恶从善),因为,肖申克的这个体制设计中,压根就没有考虑人性。将犯罪人当做(比

人低一级的生物)物件对待,自然生不出爱。而即便苦役能磨练出坚韧,但无爱引导的坚韧似乎与残酷冷血很容易一拍即合。肖申克根本就不是教人向上的。我觉得中国监狱里的法律教育改造人的力量有限。没有非黑即白,任何对人本身的简单的二分法都是荒谬的。

有人说,刑法不足以使人弃恶从善,精神才是犯罪人最深刻的救赎。虽然,我对刑法的看法有一定的保留,可这个说法我也无法认同。法律、监狱不过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我们又何以要求一个机器拥有人性光辉,而企盼借工具超越价值本身?这不是说我要推卸法律人的职责,鼓吹法律虚无论。而是说,过度依赖法律机器,和各种未来片里的“机器人智力不断超越最终取代人类”本质是相同的。就是我们把人性都交给制度,把个体都抽象为类别,最终抹杀掉自己的感情、特质、创造力与整个社会的多样性。

在我看来,法律应该是正义的代表,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更深层次的来说,法律应该是人权的维护者,是人们生活的保障。对于犯罪的人,他们也是人,也是国家应该保护的人。虽然这些人曾经因为种种原因而犯下罪行,被关进监狱、剥夺自由、受到处罚,但处罚的目的仅仅是让他们为自己的罪行承担后果并反省自己、改正自己。可是,在当今刑法体系,我不相信它能让犯罪人改过自新。我没有机会去实地跟踪考察监狱中的教育之路。只是在服刑的过程中我真的没有看出来能让犯罪人改过自新的因素。难道就因为一所监狱?难道坐牢就可以忏悔呢?是因为伐木、修房子能培养人热爱劳动的品格?还是因为监狱的清苦让人清心寡欲?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足

以(甚至以后也难以)找到一个能更好地去替代刑法的条例或约束力。我们同样也没到达能够摒弃刑法的地步,所以,即使它有不足我们也应该在遵行它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和改革。

我们的现行的刑法之所以需要改革,那是由于这种刑法本身它存在各种各样的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个改革不是推倒重来,为什么要提出改革呢,是因为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之后,出现了一些过去危害不严重的,或者过去没有出现的行为,现在需要把它作为犯罪来处理。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过去有一些作为犯罪处理,那么现在它的危害性不够了,要把它排除出刑法,那么人们对一些重大的刑法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发生了变革,那么也要做出新的调整。现行刑法的规范在刑法的结构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失衡的现象,同时在刑事处罚的轻重方面,也还有一些前后左右的关系有一些不够合理的,另外关于犯罪权利划定,犯罪的范围本身也还是有失当的地方,最后刑法的规范跟现代的法制发达的国家,跟我们有一些参加的国际条约公约的要求还有些差距,因此由于上述的原因,我们需要刑法的改革。

那么刑法改革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需要有与目标相配合的先进的理念,既然讲改革当然是先进理念了,我们刑法改革的目标离不开我们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目标了,那么结合到刑法本身的特点,我们提出来刑法改革的目标就是维护社会和谐,贯彻宽严相济,促进刑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国际化。

戒毒康复人员回社会的途径和思考

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途径和思考 摘要:吸毒人员是否真正戒毒,不仅仅是在强戒所表现如何,更重要的是回归社会后能否保持节操,彻底解除毒瘾,终生不再复吸。当前强戒所对戒毒人员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戒毒人员在强戒所封闭的环境中戒断率达到100%,但戒毒人员回到社会后,没有了像戒毒所封闭环境的保护,很多吸毒者又走上复吸的道路。因此,研究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途径问题,以期实现降低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复吸率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途径 《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戒毒工作进入法制化、规化的新阶段,尤其是司法改革后,各地新改建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自身情况研究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很多强戒所注重所管理,对戒毒人员的在所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要求严格、教育到位,但是对其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工作、心理以及是否融入社会关注较少,缺乏对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跟踪了解,对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管理工作进行探讨,以期为优化当前的戒毒矫治工作,使戒毒人员能顺利融入社会提供借鉴。 一、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面临的问题。 戒毒康复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最重要一方面就是能够有稳定、正当的生活来源,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物质回报,并从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再一个能够得到社会及家庭的支持和接纳,人际交往正常,体验到认同感及归属感。还有就是个体能够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

和挫折,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保持自信、自尊、自强。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当前影响戒毒康复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 家庭对戒毒人员的态度、教育方式以及结构功能缺陷都是造成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难的重要因素。很多家庭对戒毒人员吸毒行为很反感,戒毒人员因吸毒曾给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及经济损失,现实中,因吸毒而导致的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现象屡见不鲜,很多亲人都曾受到戒毒人员的欺骗,不少亲人伤透了心,恨不得与其一刀两断,家人的态度,使戒毒康复人员在回归后很难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致使融入家庭生活困难,家庭的冷漠,使戒毒康复人员在家庭中得不到归属感,难以回归社会。 2、社会因素 通过对36名社区居民的态度调查显示,发现78%的居民(28/36)认为:吸毒者就是犯罪分子,他们经常杀人抢劫和偷东西;几乎92%的居民(33/36)都认为:吸毒者会传染艾滋病,如果生活在自己的周围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100%的人(36/36)都不愿意与吸毒者有深入的交往(如借钱、谈恋爱或结婚);72%的居民(26/36)不相信吸毒者可以戒断毒瘾。【1】戒毒康复人员缺乏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遭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正当的社会交往无法实现,一些戒毒康复人员的子女在上学、就业等方面存在问题,以前的朋友对他们保持一种躲避态度,使他们感到自己被抛弃,对自己也失去信心,只有在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007年9月) 酒泉监狱心理咨询室穆红绪 各位服刑人员: 大家好!为了全面提高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让大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改造生活,提高自身改造质量,早日新生,将来新生后能够及时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在社会上恰当的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对大家开展心理健康,我狱目前得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监狱从2000年就开设了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课对部分服刑人员开展心理测试,2001年成立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室并在服刑人员中间试尝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从2003年开始培训了一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联络员和专职警官心理辅导员,为了加大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监狱已把心理知识作为服刑人员考试的相关内容,还专门从省监狱局订购了《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书,并已下发到了各监区,这本书可以说是集知识性和实用性於一体,是一本通俗性读本,到现在全监狱所有服刑人员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每年有近200名服刑人员申请参加了监狱心理咨询,并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就当前调查和咨询情况看,还有很多服刑人员对心理健康理解不全面,对心理咨询工作定位不准确,甚而还有人数很多的服刑人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考试,心理测试就是做试卷,心理咨询就是

要求相关专职警官给自己解决改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是今天及今后大家需要掌握和达到的目的: 1、继续普及和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目的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明白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与生理疾病一样普遍常见,任何人都能遇到,特别是大家由于其自身的犯罪,而受到刑罚的处罚,人生自由被剥夺和限制,在监管改造场所,依法接受强制性的管理,教育和劳动改造,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身份、地位的鲜明变化,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空间处遇的种种限制,以及在亲情、恋情、友情和婚姻家庭、财产纠纷、子女抚养等多方面遇到的问题,许多服刑人员曾不同程度的在内心深处产生过绝望、痛苦、恐惧、自卑自责、对抗仇视心理。 2、通过学习掌握和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能够初步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3、帮助大家掌握一些处理日常生活、改造等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技巧,正确应对生活,改造中遇到的应激(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通过学习,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能够正确面对现实,在努力改造的同时,始终保持良好的改造心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把握自己的命运,争取美好的生活。 5、通过学习,使大家明白,当自己实在无法平衡心理时,应

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

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廖燕朱明军 2008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确立了当前戒毒体系中社区戒毒模式的法律地位与期限。 我国禁毒法提出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概念,这是我国禁毒工作中对戒毒模式和体制的重大调整,同时也体现了对吸毒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为保障吸毒人员的合法权利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对更深层次地解决我国毒品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在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对吸毒人员进行社区戒毒( 康复) 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本文试从需求的层面深入分析社区戒毒( 康复) 的现状与困难,以帮助戒毒人员重返社会,恢复其社会功能。 一、我国吸毒人员社区戒毒( 康复) 的现状及问题 1、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权利的缺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以统称为物质性价值需求,是比较低级的人性需求,主要通过生存权的保障来实现; 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统称为精神性价值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发展权的保障来实现。但从目前我国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实践来看,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1.1生理、安全需求的生存权缺失 1.1.1 就业率低下,生存质量不高。现代社会中,就业是解决个人生存问题的核心要素。我国《禁毒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人员,应当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由此可见,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也都承担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服务的职责。但目前这些部门对于社区戒毒这个新兴事物还不够了解,大多数都并没有把社区戒毒( 康复) 人员的就业问题提上日常的工作议程,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

女性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生存情况调研

女性相对于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更肩负着生育下一代的重任。近年来,女性吸毒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吸毒女饿死女儿一案,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让社会各界对女性吸毒问题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妇联聚焦女性吸毒问题,大力开展“**行动”女性禁毒防艾工作,引入社会组织,链接社会资源,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进一步探索女性吸毒人员的预防教育回归工作,**妇联在**戒毒所随机抽取了4名强戒学员和3名被拘留学员进行座谈,了解吸毒女性的有关情况,探讨她们回归社会的应对措施。 一、随机抽取吸毒女性基本情况 随机抽取的参加座谈的学员年龄最大的42岁,最小的22岁,5人学历为初中及以下,1人高中学历,1人大专学历。4人未婚,2人已婚,1人离异,7人均无稳定的职业收入。 二、吸毒女性群体回归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1.毒友圈是强戒复吸的主要原因。参加座谈的学员由于学历层次低,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大多在朋友的引诱下,由好奇心驱使开始第一次吸毒。被公安机关强制戒毒后,一旦再次接触原来的毒友圈,又会复吸,座谈中她们普遍希望能脱离毒友圈,建立健康的朋友圈内,开始新的正常生活。 2. 均希望能增长技能,寻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她们吸毒的资金来源,或是由男朋友提供,或是由ktv坐台所得。由于习惯了依赖家人或者快钱营生,他们普遍不愿意从事一般的工作(如清洁工作,企业上班),她们强戒回归社会后,由于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技能,均希望能够增参加技能培训,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 3.对社工服务存在抗拒又渴望的心理。一方面希望得到外界的帮助,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吸毒,抗拒外来的帮助。座谈中,一位**籍的学员在第一次强戒回**后,接到了多次当地社区社工的电话,但每次都拒绝社工的帮助。座谈中,她十分渴望周围人的关心与帮助,认为社工能够帮助她脱离原来的毒友圈,并且她身边有一位毒友通过社工的帮助成功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在真正接触到社工服务时,又有种种顾虑。 三、帮助吸毒女性回归社会的对策建议 1.继续加强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相关工作 强制隔离戒毒所担负着强戒人员的戒毒康复和教育工作,应进一步加强有关工作,降低隔离戒毒人员的消极情绪,增强其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形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要进一步加强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时,特别是加强与人社、妇联等单位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几率,使他们能走上正确谋生道路。要加强毒品基本知识和预防教育,构筑其良好的心理健康防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仍需继续关注他们,建立固定联系,增强其重新做人的信心,引导其成为守法公民。 2.继续加强家庭的支持 家庭在女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要彻底远离毒品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工作,通过各种途径教育家庭成员帮助吸毒人员远离毒品,给予她们重新做人的信心,包容她们。其次,家庭成员要做好监督工作,不要让她们与原来的毒友圈接触,避免再次染上毒瘾。很多女性吸毒者因为吸毒而家庭破裂,她们渴望重新拥有家庭的温暖,因此家人要关心这类女性的情感问题,与社区积极配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以巩固之前的心理矫治成果,坚定她们彻底戒除心瘾的决心和信心。 3.继续加强社会的支持,引入社会组织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社区康复作用。社区康复中心可以为女性吸毒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她们克服生活中的困惑,提高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各个有关部门应当鼓励社会组织承接禁毒项目,通过项目创投的形式,为禁毒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应当积极鼓励志愿者参加戒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帮教氛围。舆论媒体应正面引导宣传,通

浅析吸毒人员就业解读

浅谈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就业问题 内容摘要吸毒人员回归社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在寻 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从而得出: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化主体的作用, 综合运用各种社会控制手段是帮 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总结经验, 探索规律, 寻求使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回归社会就业保障职业培训社会支持家庭帮教 随着《禁毒法》颁布实施和禁毒工作形势的需要,全国各戒毒场所按照“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挽救吸毒人员”的基本方针和目标出发,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戒毒康复模式,力求在提升戒毒工作的整体效果和实际效能上有所突破。但禁戒毒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促进戒毒工作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而从目前的戒毒工作现状来看,“高复吸、低操守”,“屡戒屡吸”的现象十分普遍,毒品引起的违法犯罪活动也日趋严重,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格格不入,笔者纵观吸毒、戒毒、回归社会的整个过程认为,作好戒毒人员成功回归、融入社会的帮扶工作是实现“首要标准”的根本保障,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戒毒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就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就业保障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戒毒成效现状与就业意愿调查 20世纪80年代初,毒品违法犯罪现象死灰复燃,并迅速蔓延, 吸毒成瘾人数逐年增加,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戒毒措施,对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几十年来,在广大戒毒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戒毒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数以万计的吸毒人员成功告别毒品走向新生。但“戒而不除,归则复吸”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戒毒领域工作的难题。导致戒毒人员复吸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其主观意志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吸毒个体,由于毒品对大脑和神经的损害,使他们形成严重的生理依赖和顽固的心理依赖,很难自主摆脱毒品,因而戒毒人员更需要社会的关爱、支持、理解和帮助。 纵观对戒毒人员进行就业意愿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在调查中有72%的被访者认为戒毒需要有份工作;而51%的被访者认为导致 自己复吸是因为就业难;30%被访者认为戒毒场所应加强技能培训工作;87%的被访者认为受歧视,不被社会接纳。我们不难发现戒毒人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面临的管理难题和对策研究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面临的管理难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禁毒法》的颁布实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对传统戒毒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是针对原有戒毒制度的缺陷,建立起集生理脱毒期、康复训练期、回归巩固期于一体的戒毒康复“361”新模式。它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矫治模式,关系到规范文明管理和有效控制学员复吸矫治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强制隔离戒毒“361”戒毒模式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管理理念不清、管理实践弱化,并提出着眼在人,以“361”的眼光重新探索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方法。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管理难题管理对策大文明 管理是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的因素,人类文明的有利保证。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是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稳定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戒毒矫治目标实现的有利保证。强戒人员这一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与以往惯用的劳教管理工作相比,目的上更加明确,方法上更加文明,内容上更加科学。 一、目前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实践的难点 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强制隔离戒毒所相继挂牌,也开始收容强戒人员,但是目前国务院的《戒毒条例》尚在讨论修改中,司法部的《强制隔离人员管理办法》也未正式出台,这样就给基层的强制隔离管理所实际工作造成了困难,管理的观念不清,生搬套用以往的管理经验,其管理弊端在不断的显现。 1、管理方法仍徘徊于以往的劳教戒毒。 在实际工作运转中,许多民警认为强制隔离戒毒是劳教戒毒的翻版,两者换汤不换药,套用劳教工作模式,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当成劳教人员进行管理

教育,在管理方法方式上,基本都沿用劳教工作的老一套,造成了强制隔离戒毒变成了二劳教。 2、管理对象交杂,混于一室一舍。 “一所两制”甚至“一队两制”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对象非常复杂,既有吸毒劳教人员,也有其他罪错人员。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式方法,对应有不同的等级处遇,混合管理既不利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也不利于其他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更违法了《禁毒法》规定的分开管理原则,管理制度上无法区别对待。 3、诊断评估依据未能体现强制隔离戒毒矫治工作的最终目的。 对强制隔离戒毒的效果评估仍旧延用百分制考核,生产计量考核、日常量化考核等等。而只能直接的体现学员在所内的规范意识,习艺劳动,参加文体活动等积极性等,这与强制隔离戒毒满一年后实施评估,可以报决定机关给予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不一。同时对衡量学员戒毒矫治的效果缺乏应有的科学依据,更不能作为权威的考核标准。 4、倡导文明管理,又缺乏有力的强制措施。 强制隔离戒毒是一种强制性行政措施,国家将戒毒人员集中进行戒毒,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的体现,就是在强制戒毒所内的强制性管理。但目前已收治的强制隔离所却难以有效实施。一是管理人员要按照戒毒规律的要求,组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戒毒教育、行为矫治、心理康复、身体锻炼、劳动锻炼等各项工作,必须采取强势管理。二是由于戒毒人员被强制戒毒本身就有一种抵制和仇视心理,再加上他们大多是人格有缺陷,对社会认知存在偏见;自控力不强,易冲动,常有违规违纪;极端自私,常为一点小事不惜争吵打架,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暴力对抗管理,而戒毒法理只对可能发生自伤、自残等情形的戒毒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性约

关于对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和后续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和 后续管理的调研报告 自2008年6月1日禁毒法实施以来,我镇就按上级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各种方针政策,对吸毒人员实行强戒、劳教、戒毒康复等有效手段挽救涉毒群体,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而,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强制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重拾旧癖、复吸现象仍比较严重,这一问题事关禁毒工作的成效,不容小视,针对上述现象,我镇仍对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现状,复吸原因,戒毒康复回归社会后续管理等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仅供参考。 一、禁毒的基本情况 我镇的禁毒工作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四禁并举”的禁毒工作新方针,全面加强对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禁毒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大力推进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6.26”国际禁毒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时段,以文艺演出、群众签名活动、举办书画展、发送《不让毒品进我家》一封信、学校禁毒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狠抓全民禁毒教育,“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意识在公民中进一步深化,全民禁毒的氛围更加浓厚。二是积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机制和“镇政府负责社区戒毒工作”的新要求,全面明确了各有关单位的

禁毒工作责任制。三是组建八支共30人的社区禁毒队伍,严格打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我镇现在吸毒人员14人,劳教5人,帮教对象9人。 二、吸毒人员复吸的原因 据我镇派出所统计分析,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95%以上存在了戒了又吸、吸了又戒的情况,真正彻底地脱离毒品的人员微乎其微。我们对整个戒毒流程和机制进行深刻反思,发现事实上,我们的接续管理工作并不到位,尤其是社区继续戒毒工作没有取得应有的功效。 (一)劳教戒毒或公安机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多年来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生理、心理脱瘾率和戒断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绝大多数吸毒人员通过劳教戒毒或强制戒毒完全或基本摆脱了对毒品的依赖性,戒毒效果明显。但回归社会后,由于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等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每每出现操守期缩短、重新复吸的戒毒效果反弹现象,使得戒毒场所通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所产生的良好戒毒效果不能有效延伸。 (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发展缓慢,部分乡镇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甚至没有开展或即使开展也流于形式,往往造成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疏于管理,呈放任自流状态是导致复吸的主要原因,成为影响戒毒成果不能有效延伸的瓶颈问题。

吸毒人员个案分析

强戒人员郭某某个别教育矫治方案 一、基本情况 郭某某,男,汉族,1972年9月6日出生,某县人,初中文化程度,未婚,户籍所在地:某县城镇派出所,家住某县供销社家属院1单元1号,无固定职业。2011年2月14日因吸食毒品被石市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戒毒期限自2011年2月14日—2013年2月13日。 二、主要成长经历 该学员1972年9月出生于某县,1980年-1988年在某县中学上学至初中毕业,1988年-1990年在某县做服装生意,1990年-2008年10月在家待业,2008年10月-2010年9月因吸毒在五家渠下泉子劳教所服教。2010年9月-2011年2月无业。 三、违法事实 2011年2月12日中午14时许,郭某某在某县文化路“大众洗浴”对面一网吧内用注射的方式吸食海洛因。 四、现实表现 该强戒人员入所时戒毒态度不够端正,自称患有艾滋病、肺结核及丙肝,并以此为由不积极参加入所教育课程。在管教民警对其进行耐心帮教后,目

前戒毒态度较端正,能够积极参加学习和训练,并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思想认识方面,能正视自己吸毒给社会、给家庭、给自己身体带来的危害。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 (一)、对彻底戒断毒品没有信心。毒瘾好戒,心瘾难除,郭某某在第一次劳教戒毒后就很想彻底的戒除毒瘾,可是在出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又经不住毒品的诱惑和其他吸毒人员的劝说复吸上了。两年强戒生活,生理毒瘾可以戒除,但是心里上对毒品海洛因的依赖却没有信心完全戒除。 (二)、担心走入社会后,难以走出“毒友圈”,戒毒先戒友,要想摆脱毒品海洛因的心瘾困扰就必须从自己的“毒友圈”里走出来。这是大多数吸毒人员都难以做到的。一方面是亲戚朋友的疏远,另一方面是脆弱的心理防线和“毒友”的诱惑。 (三)、担心亲戚朋友、社会健康群体的鄙视。由于前期的吸毒行为给亲戚朋友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失去了亲戚朋友的信任,回到社会后很容易成为孤立的个体,被亲戚朋友、社会的健康群体所鄙视。 六、采取的措施 以正面教育为主导,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帮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解决学员郭某某的思想顾虑。 (一)、成立帮教小组,根据帮教小组民警的特长进行合理分配,民警王刚

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吸毒、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毒瘾戒除后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心理问题依然突出。只有建立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使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逐步改善自身心理状况,溶入具有包容、亲情的家庭中去,真正回归到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中来。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吸毒、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戒毒后,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敌对等因素较戒毒前明显降低,且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明显差异,提示吸毒除了引起行为模式改变外,还可能存在许多心理问题,毒瘾戒除后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心理问题依然突出。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疗法。它原本是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精神病患者或心理障碍者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它的对象原是精神病和心理障碍者的家庭系统。这种疗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乃至精神上的疾患,不是个体本身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父母子女的互相影响,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果采用一对一的单个治疗,当被治疗者治愈以后,再重新回到原来的

那个家庭环境中,受原有的那个环境影响,往往很快会旧病复发。因此,家庭治疗打破了那种一对一的治疗方式,把着眼点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上,关注系统内包括家庭成员的认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的互动,通过改善家庭环境来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戒毒人员复吸的机率依然很大。吸毒人员的大量涌现和戒毒人员的复吸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毒品本身的强烈的成瘾性外这一原因以外,吸毒人员的不良个性、家庭的不良环境是导致吸毒与戒毒人员复吸的重要因素,不良个性又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改善吸毒人员的家庭环境,对吸毒人员进行家庭心理治疗在预防戒毒人员复吸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 绝大多数吸毒者吸毒之前就已形成了不良的个性。这些不良的个性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而父母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及自身婚姻家庭生活是否健康正常、稳定、有无矛盾冲突有很大关系。因而要预防吸毒人员复吸必须首先着眼于源头,这就是要提高父母的认知水平,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使吸毒者父母有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对促进吸毒者形成良好的个性、摒弃不良恶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要从“家庭”这一宏观体系去分析问题

【吸毒人员就业安置和帮扶救助热点、难点问题】 吸毒人员就业安置情况说明

【吸毒人员就业安置和帮扶救助热点、难点问题】吸毒人员就业安置情况说明 吸毒人员就业安置和帮扶救助热点、难点问题吸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他们渴望成为正常人,过正常的生活,重新融入社会,希望在主流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重新就业就显得非常关键。可以说,就业是他们改变生活方式,成功回归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然而我们在对戒毒人员的回访调查中发现,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常常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而容易产生“破堤效应”。 一、社会歧视严重。 近年来,随着禁毒宣传力度的加大,吸毒人群在社会大众的眼里成为了“另类”而避之不急,原因在于,大家往往只看到了他们危害家庭、社会的一面,而忽视了他们是脑疾病患者、毒品受害者的一面,没有给与宽容、理解、支持和帮助。我们了解到,戒毒人员在社会上很难交上朋友,有的甚至连家人都冷漠以对,他们往往都极力隐瞒自己的吸毒历史,来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以达到社会的认同。实践经验表明,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如果能够不受歧视,及时获得必要的帮助,得到他人的关心,戒毒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受到歧视,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关心,就容易丧失就业信心,重新走上吸毒的道路。 二、身体素质差,疾病多。 由于长期吸食毒品,造成戒毒人员体质较弱,身患各种疾病,如:艾滋病、肺结核等,在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会觉得吸毒者“病多”,又有违法犯罪记录,对他们产生防备和排斥心理,而不愿意录用,导致戒毒人员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重蹈覆辙,甚至还会出现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行为。 三、就业能力较弱,戒毒人员就业形势艰难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会多、岗位多,但当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要求较高,各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懂技术、有文化、遵纪守法人员。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市场,许多大、中专毕业生都一时很难找到理想工作,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对于文化水平偏低、缺少劳动技能、大都无一技之长的戒毒人员来说,就业、择业自然更显困难。通过排查发现,这部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大都无一技之长,就业能力低。由于长期与社会隔离,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积极谋求就业,一味等待政府的救济、安置,随着年龄增长,对政府安置的依赖性也逐步加大。 四、职业技能水平低。 吸毒人员绝大多数因吸毒而导致失业,有许多还不务正业,对于就业上岗所需的技能普遍缺失。1、戒毒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因而选择引进的技能项目科技含量比较低,没有多少市场竞争力; 2、培训的职业技能与当地经济结合不够,不为用人单位认可; 3、掌握的职业技术没有得到社会机构认证,没有形成与社会的对接,这就容易形成出所即失业的窘境。 吸毒人员戒毒成功回归社会的过程,实质就是实现其人格再独立的过程,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因而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关键点。然而当今社会就业难是普遍现象,对于身处“吸毒亚文化”群体的戒毒人员,过着一种遭受社会排斥的定型化生活,就业、找工作自然是

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途径调查研究

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途径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8T15:33:44.9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作者:刘宏楚 [导读] 在我国强制戒毒和社区戒毒是最主要的戒毒方法,整个戒毒工作的重心倾向于生理脱毒和心理康复两个阶段,忽视了对吸毒人员尤其是未成年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前的指导和回归后的管控,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社区管控情况、生存情况、人际交往情况、个人心理状态等都是决定未成年回归社会后是否复吸和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学习工作生活的关键因素,开展对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途径的调查研究,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衡阳 410138) 摘要:在我国强制戒毒和社区戒毒是最主要的戒毒方法,整个戒毒工作的重心倾向于生理脱毒和心理康复两个阶段,忽视了对吸毒人员尤其是未成年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前的指导和回归后的管控,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社区管控情况、生存情况、人际交往情况、个人心理状态等都是决定未成年回归社会后是否复吸和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学习工作生活的关键因素,开展对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途径的调查研究,旨在提高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水平、给予戒毒回归社会的未成年人更多关爱、提供给未成年戒毒人员实现自我的机会、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关键词:未成年人;戒毒;回归社会 一、未成年人吸毒现状 (一)总体情况 未成年吸毒人员数量增多。从当前的人口普查登记数据的统计情况来看,我国十八岁及以下未成年人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1%,总计3.21亿,我国未成年人数量占总人口近三成,数量庞大的未成年人群体,也使得全国未成年吸毒人员数量日益上升。根据《2017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6月,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34.5万名,18岁到35岁的有142.2万名,占60.6%,其中不满18岁的吸毒人员有4.3万名,占1.8%。 滥用毒品多以合成毒品为主。根据公安机关统计数据——以武汉市为例。截至2011年底,共有未成年吸毒人员177名在武汉市登记在册,其中有174 名未成年人滥用合成毒品。而在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显示,全市新发现未成年吸毒人员111人,而这111名未成年人全部为吸食合成毒品者,以这111名未成年人吸食毒品的种类来看,主要以冰毒和氯胺酮为主[1]。 未成年人的吸毒行为多为群体吸食,罕见个人独立行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的诱惑不具备判断力,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在朋友或是集体场合的引诱或推动下接触到毒品。加上未成年人在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喜好追求刺激,在一定条件和场合中存在主动接受毒品的行为。 未成年吸毒群体中女性占比较高。在成年吸毒人员群体中,男性占有绝大多数,从《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的数据资料分析来看,在全国234.5万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男性吸毒人员有200.7万名,女性吸毒人员有33.8万名,分别占总人数的85.6%和14.4%。然而这一类别分布特征在未成年吸毒人员群体分布中并不明显,相反未成年女性在未成年吸毒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有日益增长的趋势。 (二)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自身产生危害。吸毒未成年人所产生的危害行为往往是多方面的。对其自身往往会产生自残自伤行为,在长时间和大剂量的滥用合成毒品过程中,未成年吸毒人员的神经中枢系统受到的不可逆的损伤,通常表现为产生精神障碍,从而导致精神失常和行为失控,不由自主对自身进行极端伤害行为。对自身的人格发展产生伤害,无法培养正确价值观念,从而产生越轨行为。例如未成年人易被毒品控制,从而被犯罪分子利用或是毒瘾发作,实施违法犯罪危害社会安定的行为。 对家庭产生危害。自中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家庭,未成年的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当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染上毒瘾,大多数家庭是缺乏供应孩子吸毒的经济来源的,极易造成一个家庭的破坏。根据公安机关统计,单亲家庭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未成年人吸毒在未成年吸毒人群中占有较大比例,父母对未成年人关爱的缺失、放纵也极易使未成年人对产生家庭观念漠视,当毒瘾发作,未成年人回馈给家庭的也是伤害。 对社会产生危害。未成年人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一旦未成年人沾染上了毒品并产生依赖,便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进度无法跟上同龄人,而在学校生活中被发现有吸毒行为后,未成年吸毒人员面对的将是开除学籍的处罚,未成年吸毒人员离开学校,缺乏谋生的社会技能和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当他们认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巨大落差时,便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甚至伴有反人类反社会的极端行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家园长治久安。 二、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途径 在我国的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主要方法是先戒毒后管理服务,首先是要帮助其身心摆脱对毒品的依赖,才能够为未成年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目标打下基础。戒毒人员戒毒期间在有关戒毒机构组织下学习知识,掌握谋生技能,使未成年戒毒人员能够顺利回归社会。 (一)相关法律背景 自《禁毒法》与《戒毒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逐渐从过去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的传统戒毒工作模式向社区戒毒康复治疗为主的新型工作模式转变,与以往传统的戒毒模式相比较,新的戒毒模式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首先是统筹戒毒组织力量,整合优化戒毒资源;其次是根据当前戒毒工作形势创新提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自愿戒毒等新的的戒毒工作模式;最后是把未来戒毒工作的重心放到社区戒毒上来[2]。 (二)未成年吸毒人员戒毒途径 1.自愿戒毒 自愿戒毒是指未成年吸毒人员在认识到毒品依赖对自身和家庭造成的严重危害之后,主动到相关医疗机构接受毒瘾戒断治疗,从而摆脱对毒品依赖的途径。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对自愿参与戒毒治疗的未成年人的原吸毒行为不再进行处罚。自愿戒毒模式在时间跨度和限制上与其他几种戒毒模式存在差异,同时生理脱毒、心理脱毒、社会功能回归和社会技能学习都是自愿戒毒的必经过程。戒毒医疗机构会在征得未成年戒毒人员本人自愿接受和其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与未成年戒毒人员或其监护人签订自愿戒毒协议,在自愿协议时间范围内,戒毒医疗机构将对未成年戒毒人员提供多种戒除毒品心理和生理依赖的方式,并且根据国家政府规定,同时对未成年戒毒人员进行艾滋病等吸毒行为易传播的传染病预防、咨询教育[2]。 2.社区戒毒 社区戒毒是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戒毒工作主体,整合家庭、社区、政府机关等多个禁毒力量,促使吸毒成瘾人员在社区脱离毒瘾,同理,社区戒毒也是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社区戒毒工作主体,可以指定有关基层组织对社区戒毒工作落实,社区基层组织应当在了解熟悉戒毒人员本人及家庭情况下,与社区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并落实,针对社区戒毒人员的不同特点采取戒毒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政府机关及各个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协助。例如国务院颁布的《戒毒条例》中明确规定了社区戒毒工作人员的主体和责任义务,在社区戒毒期间,对生活困难,无生存技能和手段的戒毒人员,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其生存,例如为戒毒人员办理低保,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同时,未成年戒毒人员应当定期前往公安机关或是由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检测,如果未成年戒毒人员在社区戒毒期间存在吸毒行为或违反戒毒协议规定,未成年吸毒人员年满十六周岁可以适用强制隔离戒毒。 3.强制隔离戒毒 作为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工作中重要的部分,强制戒毒仍然对部分吸毒成瘾严重的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有一定帮助作用,公安机关是强制隔离戒毒的主管单位,同时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也负责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进行协助。吸毒成瘾严重的未成年戒毒人员,大多年满十六周岁拥有自主意识,身体快速发育,但心智尚未未成熟,在毒瘾的驱使下,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无法对自己冲动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控制力存在不足,易对个人和集体造成危害,强制隔离戒毒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对这部分未成吸毒人员进行管控,符合条件的未成年戒毒人员通过强制隔离戒毒,可以隔绝社会对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戒毒康复之后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 4.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指做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政府机关责令已经结束强制隔离禁毒的戒毒人员在其所在社区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戒毒康复后续管理服务的措施。当前我国主要有家庭治疗模式、社区帮教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社会工作模式和治疗社区模式等社区康复模式。从模式成熟度和实际效果角度来评判,工作机制最成熟最高效和戒毒人员参与度最高的是治疗社区模式。我国的治疗社区模式在近几年来有飞速发展,效果比较显著。以湖南“蓝结家园”为例,“蓝结家园”是对戒毒人员进行生理和心理脱毒、生活技能学习及重返社会的专门机构。湖南省通过对戒毒康复人员安置就业、提供公益性岗位、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等方式开展“蓝结家园”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共有156“蓝结家园”正在各市州建立起来,144场就业交流会在“蓝结家园”召开,参与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帮扶工作的企业共有502家,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1362个,扶持1870名戒毒康复人员自主创业,共有3753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问题得到了解决[3]。 三、未成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制订出了社区戒毒康复相关的法律,并在戒毒康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运用于完善和加强相关法律,使其戒毒康复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拥有高效的执行力。反观我国,尽管《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出台为我国的戒毒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同时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但是在工作落实上却缺少具体的措施规定,在工作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例如各执行主体之间责任范围不明确,各部门沟通协调不畅,工作效率不高。首先,在我国乡镇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办是社区戒毒康复的执行主体,公安机关及司法部门则是作为强制隔离戒毒的执行主体,然而双方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联动机制,易造成在交接过程中出现执行的死角。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对戒毒康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把社区康复戒毒工作当成负担,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组织领导不到位,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不足,导致许多社区无法正常配置相关康复设施和专业人员,在有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甚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最后,社区戒毒康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力。因为未成年戒毒人员具有未成年的特殊性,许多未成年戒毒人员无法社区受到有效管控,在未成年戒毒人员存在违反协议行为时,相关部门无法对其形成管束力和震慑力,从而使许多地方戒毒康复工作成效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二)经费保障体制欠缺 以美国为例,“社区反毒联合体”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社区戒毒组织,在财政保障方面拥有着庞大的资金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定期为其拨发专项资金进行戒毒康复工作,同时接受来自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的募捐,社会医疗保障等也是支持其运作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反观我国,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正面临着政府资金支持不到位、社会援助与关注不足等问题。虽然《戒毒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情况抽调相应资金用于戒毒工作,但实际工作却面临难以执行的问题,一是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欠缺,戒毒工作相关经费划拨无法落实。二是戒毒专项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不到位的情况,甚至是挪作他用。三是戒毒康复投入时间长,投入资金多,见效缓慢,有限的戒毒专项经费难以维持戒毒康复工作运行。 (三)缺乏有效的社会联动机制 未成年戒毒人员能否重返社会的关键在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否落实到位,而社区戒毒康复治疗工作的运行离不开高效畅通的社会联动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社区戒毒康复联动机制相对来说是最成熟和高效的,“社区反毒联合体”就是美国社区戒毒康复社会联动机制成熟有效的最好佐证,“社区反毒联合体”由涵盖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组织和个人组成,社会参与程度高,其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反观我国,虽然《戒毒条例》的颁布,规定戒毒康复工作应当由政府统一领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但是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实际执行过程中,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程度不高、相关工作社会关注不足、缺乏专业的社会义工团队便是当前我国戒毒康复工作社区联动机制建立面临的主要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相关单位宣传不到位,社区群众对社区戒毒相关工作缺乏认知。第二,我国当前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仍然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戒毒康复工作投入高见效慢,一时难以改变社会评价。第三,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开展,社会组织和个人缺乏参与渠道,难以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第四,在我国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大多数社区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戒毒康复工作人员及义工团队,难以满足当前戒毒康复工作需要。 (四)缺乏有效的戒毒康复工作评估机制

如何对吸毒人员开展心理康复治疗

如何对吸毒人员开展心理康复治疗 来源:爸妈在线作者:发布时间:2012-10-24 08:30:01|浏览:15评论:0 音乐冶疗:音乐治疗是贯穿整个治疗的又一特色性“辅助治疗”手段。对吸毒者悲伤、孤独、忧郁、消极、自怜、焦虑、矛盾等复杂心情,据相应的情况辩证选不同乐曲,为此我所创建了七种音乐治疗方法,分别是放松训练法、催眠音乐治疗,散意法、聚意法、自我发泄法、神经调节法、心灵涤荡法。 心理康复治疗是指戒毒机构在戒毒康复过程中,经过对戒毒人员的长期观察和分析,运用心理治疗学的科学理论,对戒毒者的心瘾环境进行干预,以逐步减轻和消除吸毒者对毒品(成瘾类药物)的心理渴求。对吸毒人员开展心理康复治疗,已成为开展戒毒康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必将在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什么是心瘾 “心瘾”是一种俗称。确切的说法应是异常的心理依赖(或精神依赖)。它表现为对毒品(成瘾类药物)具有强烈的心理渴求和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性亦称心理依赖性,是指多次反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的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这种心理上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形成对所吸食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吸食毒品的强烈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不断满足的心理活动。吸毒者成瘾后的“终生想毒”和戒毒后又复吸,就是其心理依赖性的内在反应。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现精神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心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年甚至数年的时间。出现精神依赖具体表现有: (一)吸食毒品逐步成为生活的重心与中心。 (二)正常人的一般性生活习惯被改变。如:生活规律的改变等。 (三)行为能力的退化和减低。如:动作迟缓、丧失劳动能力等。 (四)社会交往与社会生存的缩小或减弱。如:无法与人交流、不能参加工作等。 (五)人格的改变。如:易说谎、性格偏执、强烈的敌对心、逆反行为等。 (六)自我控制能力、调节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的异常改变。 心瘾与毒瘾的区别: 1. 表现的区别:狭义的毒瘾是指人对毒品的异常性依赖。当脱离吸食毒品时,往往表现为躯体上的不适。如:最初表现为哈欠、流涕、流泪、出汗等;逐步发展为软弱无力、失眠易醒、情绪恶劣易激惹、抑郁等。心瘾是毒瘾的续延结果,是由于长期的吸毒-戒毒-复吸

一般吸毒人员档案

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登记表

家庭户籍资料粘贴乡(镇、街道办)村(社区) 的家庭居住地概貌照片

注:吸食地点:如出租房、娱乐场所、宾馆饭店、他人家里、旅店浴池、机动车里、家里、其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吸食原因:如好奇心、追求刺激、减肥、缓解压力、家庭破裂、朋友引诱、被人蒙骗、其他,如实填写。和谁在一起:如朋友、同学、同事、亲戚、家人。 监督管理帮扶工作小组

影像资料粘贴 首次谈话记录谈话时间: 谈话地点: 谈话干部: 被谈话人姓名:性别:婚姻状况: 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

住址: 谈话人员:我们是禁毒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现了解一下关于你吸毒的一些情况,以便更好帮助你戒除毒瘾,回归社会,所以请你务必如实回答。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请你谈一下你最近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谈一下你的家庭状况?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你最早是啥时候开始吸食毒品的?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你吸食的是哪种类型的毒品?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你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处罚过几次?分别都是啥情况?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你还有没有其他违法犯罪史?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你对这次戒毒有没有信心?你的戒毒经历如何?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你现在有没有工作?在哪儿上班?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谈一下你的经济来源及收入状况?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现在,我们一起学一下《禁毒法》。《戒毒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帮助你提高法治意识,科学戒毒。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我现在把你应遵守的规定给你讲一下,你要仔细听,听明白后在告知书上签字。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请你看一下告知书,如果没有异议,就在告知书上签字捺印。 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请你按规定自觉接受尿检,并主动到禁毒工作办公室汇报戒毒情况。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你目前有什么打算?若有需要可以告知我们,也可以直接找XX镇(街道)禁毒工作办公室反映,我们一定会竭尽所能对你开展戒毒提供帮助。被谈话人: 谈话人员:最后希望你树立信心,努力戒除毒瘾! 被谈话人: 戒毒人员签名:(指印) 谈话人员签名: 告知书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二、自觉接受辖区禁毒工作办公室管理,积极开展公益劳动。 三、收到辖区禁毒工作办公室通知起15日内到镇(街道办)禁毒工作办公室报到,未报到的视为拒绝接受管控; 四、在规定时间指定地点接受尿检,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尿样采集,突击尿检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五、戒毒期间不得吸食、注射毒品,否则移交公安机关查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