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

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

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
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

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的服刑人员,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人员与刑释解教人员出现重新犯罪的问题,从实践中来看,有相近似的一面,但从人员性质和犯罪层度轻重及受教育、惩罚的程度上看,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现象又有其特殊性。刑释、解教、解矫人员的重新犯罪,有其明显的共性。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分析,及时找出预防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的对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因素分析

(一)主管因素

1、个人的生活期望值过高,又无技术特长,缺乏谋生手段,回归社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稳定的经济收入。在个人期望不能实现时,特别是畸形消费,入不敷出的情形下,导致心里失衡,人格变态;

2、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综合素质差,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他们对社会好的方面不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不良社会现象却很敏感且容易接纳,讲江湖义气,为所谓的朋友两肋插刀,一旦有社会违法犯罪人员引诱、威逼,就可能导致其重新犯罪。

3、个人缺乏家庭关爱,遭受社会岐视,刺激个人性格中恶的一面澎涨,在失去理智、冲动情况下可能导致重新犯罪。

(二)客观因素

1、管理改造质量的高低对重新犯罪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

2、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使刑释解教人员因无所适从而显得茫然无助,最终心理失衡、行为失范;

3、回归当地治安状况差,原先的犯罪诱因依然存在,造成的刑释解教人员犯罪人格未难得到根本的改变,重返社会后极易故态复萌;

4、家庭和社会关爱不力,帮教工作相对滞后,社会偏见长期存在,刑释解教人员精神无依、生活窘迫、就业困难,弃旧图新的愿望难以实现。

(三)社会理念因素

1、社会的控制政策。在我国,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者“不得报考国家公务员,不得担任法官、检察官,不能获得律师执业资格” 。这可视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一种正式的合法化的社会控制,它其实是一种资格刑,是自由刑的延续。其合法性已经遭到了专家的置疑。

2、社会的集体岐视。刑释解教人员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是较低的:一方面他们的职业身份不可能提供太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活动的组织者或参与者不愿意接纳他们,在有限的社会活动中,最能表态社会基本立场的是,刑释解教人员在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项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力时,尤其是被选举权的实现,在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在法律强调的是规范和秩序,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的政治氛围下,在社会的集体孤立下,刑释解教人员的社会技能进一步丧失,自然会生成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困难,职业范围狭窄,工资水平低的社会事实,造成了控制犯罪的目的制造了产生犯罪的结果的悖论。

二、造成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缺陷和家庭教育失调是重新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点犹其表现在青少年的犯罪和重新犯罪的问题上。家长的溺爱是导致重新犯罪的一个非常的因素。在社区矫正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这是家庭结构缺陷的直接导致。但是,在矫正过程中,一些父母溺爱子女,怕丢面子,视社区矫正管理为有意刁难,甚至帮助子女对抗或者软对抗管理,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的矫正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比率是很高的。在子女接收司法审理时,倾力争取从宽处理,要求社区矫正,在矫正阶段,又千方百计逃避管理,让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会作出误判,可能会认为自已父母的能量大,有办法,同时也会误判了法律的尊严,认为犯罪处罚也不过如此。这样严重的失调教育,已是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走向重新犯罪的主要的成因。

(二)社区矫正缺失直接的强制性措施,没有达到惩罚教育的效果,这也是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一个原因

社区矫正工作既已定位在是刑罚执行活动,但是,实践中执行的一些制度、规定,缺失最重要的强制措施。在任何情况下,思想教育都不是万能的,没有强制性措施保障的矫正,肯定是不全面的。同时,没有强制性措施也不能显示出法律的严肃和尊严。

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矫正工作中,有权对矫正人员进行警告、记过、治安

处罚、收监执行等措施,但是,在实践中仍然显得是空乏无力的。首先,在执法主体上不明确,在现行刑事诉讼法不修定的情形下,司法行政机关只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我们仍然处于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底气先天不足,难以显示执法的威严。其次,以打分为基础的考核,形式上有效,实质上是虚设,特别是表现在记分的标准,在设计上,个人感性的评价,大于可考量的实质内容,在客观效果上,要求偏低。其三,在矫正对象不服从管理的问题上,实践中根本没有任何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方法,面对实践中碰到的千古百怪的难题,我们的工作往往显得因无所措从而被动,有时,硬不起来,又软不下去。比如,公益劳动的组织,矫正对象拒不参加的,我们唯一的威胁性措施,就是扣分,根本没有其它立杆见效的办法,这与国外,由法官直接判决履行一定的劳动量,交社区监督执行来相比,显然效果是不同的。还有,对驳权对象的管理,要求他们与其他缓刑、假释人员同等管理,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在做不到的情况下,还不如不做。

在没有强制性措施的情形下,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产生一种法律不过如此的心理,没有让社区矫正体现出刑罚执行的严肃性,进而就有可能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产生对法律藐视的错觉,甚至因对后果的误判而重新犯罪。

(三)社区矫正工作矫正矫心的方法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达到社区矫正教育的目的,继而发生重新犯罪。

社区矫正教育的本意就是让矫正人员纠正错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矫正因犯罪给社会和个人留下的阴影,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所以,矫正工作贵在矫心。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为每一个矫正对象,都量身定制一套矫正方案,但由于我们矫正工作人员本身的专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心理矫正的方式方法上各有千秋,因而难以保证最佳的社会效果。

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心理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一项全新的探索,要求社区矫正工作者要根据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不同心理,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帮助、引导其自我调节精神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和进行心理重建,这对我们社区矫正的工作队伍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并向专业化、高标准的方向发展。

帮教矫心,这不仅仅是我们在工作中对矫正对象要有耐心、细心和诚心的问题,还要求我们要做好一个“助动者”的角色,帮助他们寻找问题的根源,引导、帮助他们重新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确保达到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自我调节,从容面对的效果。“爱心——尊重——信赖——沟通——改变”,构成了矫治矫正的丰富内涵。实践对我们社区矫正司法工作人员提出了新课题,而显然,我们的理念和理论,以及专业技能显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

为了预防重新犯罪,我们必须了解、研究重新犯罪的成因。从实践中看,虽然,刑释解教人员与社区矫正人员在重新犯罪的问题上,有同质相近的一面,但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更有其特殊性的另一面。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更多的表现在特殊群体(如青少年)的重新犯罪问题,更多的表现在社区矫正的管理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问题上,体现在社区矫正的社会效果上,因而更应当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

三、预防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社区服刑人员的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矫正对象判前评估及制定矫正方案、实施矫正强制措施的重要依据

这个评估体系的指标,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被矫正人员的心理测试,建议由心理专家包括监狱管理专家共同开发一个测试软件,通过科学的测试掌握矫正对象的心理动态;二是对被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进行评估,包括家庭环境、经济条件、所处的社区环境、交友状况、个人的性趣爱好、技术特长等等方面,进行实际调查评估,并以问卷的形式计算得分;三是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所服刑种、犯罪的性质、主观的恶性等因素进行评分;四是根据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服从管理的考核情况来进行重点人员和重点对象的分类明确。这四个方面在综合评估中的得分比例,笔者尚未有成熟的考虑,但是,以评估的定量测评得分,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中判前评估、以及矫正措施、矫正方案的实施的依据,这个思路是明晰的。是一种科学的,把社区矫正的工作引向规范化的思考。

(二)明确重点管理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灵活运用管理形式,对矫正对象予以充分理解、尊重和关心,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我们司法所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长期在基层服务群众,积累了丰富的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的工作经验)造就了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在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上,做得很好。这一次,全国各地的社区矫正对象在不提倡、不鼓励的政策下,仍然踊跃、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为矫正对象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对未成年犯罪人员教育感化,促他们走上自新之路,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它情形,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分级考核,以及量身订制出带有个人身份特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等等做法,都是实施矫正工作最好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人性的措施,这已经不是我们实践中的难题和困惑了。

(三)尽快解决司法行政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定位问题,赋予刑事处罚的执行权力,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细化、强化、实用化一些具体的执行措施,

让社区矫正工作的基层人员得到法律的保障,让社区服刑人员认识到刑事处罚的法律严肃性。

在基层工作的司法所人员,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矫正服刑人员不服从管理怎么办的问题,坦率的讲,现行的规定对一些在监狱管理教育过的驳权人员、刑罚强制性意识认识不足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以及故意抗拒管理的矫正对象,刑事处罚的威慑力很不够,甚至显得很不直接,很空洞。从实际工作的效果看,扣分的办法只能“管”住老实听话的,对“管”不住的根本没有配套的措施和办法。虽然我们管人不是目的,但因管不住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后果更严重。比如,拒不参加公益劳动的问题,拒不参加集中学习的问题,仅仅是扣个一两分,根本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本来是强制性的公益劳动,现在反而成了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自愿劳动,这如何来体现社区矫正作为刑事处罚的严肃性?再比如,矫正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的问题,这实际上是逃避刑罚执行的问题,也仅仅以扣分的办法来简单处理,忽略了计算矫正期间的变化及不考量因此发生的时限变化,都是极不严肃的,也是与刑罚的本义严重相悖的。我个人认为,在矫正服刑人员违反矫正规定如何处理的问题上,赋予司法所一定的强制传唤、强制禁闭包括警具的使用权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力,要比等事态严重后再由公安机关治安拘留、重新犯罪后再报人民法院收监执行的效果要明显且见效多多。所以,在大方向上,我们做不到倒不如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总之,矫正对象再犯罪、重新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的对策和措施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随着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拓展,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制度体制上,都必将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规范和完善,充分发挥矫正工作的特殊功能,确保刑罚执行制度的正确实施,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创建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服刑人员入狱初期的特征及改造对策

服刑人员入狱初期的特征及改造对策 服刑人员在监狱服刑改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改造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投改后的一年之内和刑释前的半年之内分别为改造初期和后期阶段,其余时间可视作改造中期阶段。本文就服刑人员投改初期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服刑人员改造初期的心理特征 改造初期是服刑人员心理情绪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恐惧、迷惘、焦虑、烦躁不安、无所适从、失落甚至绝望。这些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服刑人员的改造,引导不好就有可能自暴自弃,放弃改造,有的甚至会萌生铤而走险或自杀等想法,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这些心理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监狱和监狱政策的不了解。由于监狱封闭管理,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加之一些文学、影视等作品没有正面报道,使得部分外界人士认为监狱十分黑暗,到了这个地方“不死也要脱一身皮”。 二是由于身份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一些因职务犯罪而判刑的服刑人员表现的更为明显。扑前他们大小也是一方诸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而到了监狱却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改造”,艰苦的改造生活使得一时难以

适从。 三是环境的改变一时难以适应。监狱对他们来说大多是陌生的(那些多进宫人员除外),在这里看到的是高墙电网,铁门铁窗和荷枪实弹的武警,接触到的除了服刑人员就是干警,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往往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恐惧感。 四是监狱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一时难以适应。大部分服刑人员在外面自由散漫惯了的,监狱对他们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使得他们短时间内无法适应。 五是强制劳动改造一时难以适应。 “我儿子连扫把倒在地上也不会扶起来”这是一位服刑人员的母亲说的原话。很多服刑人员在外面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从来不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只想着怎么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用服刑人员的话来说“简直就是折磨人”。 六是一些文盲加法盲根本就不知道服刑改造是怎么回事,错误地认为“判了无期就是一辈子坐牢”。 七是有些服刑人员或因为身负重刑,或本身来服刑时的年纪就比较老了,或有其他身体疾病,或由于他的判刑造成家里经济困难,妻离子散等原因,对前途失去信心,悲观绝望。 二、服刑人员改造初期的行为特征 服刑人员改造初期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调查报告

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调查报告 许疏影 【内容提要】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与国家控制力减弱,社会组织力量松弱;社区服刑人员规模扩张过速,监管矫正力量相对短缺;社区服刑人员入口控制不力,威慑性设施、手段、工具有限;社区服刑人员的习惯、性格问题和不利遭遇有关。对此,我们应当适度控制社区矫正规模,推进社区发展,强化非正式控制;提升社区矫正机构专业化程度,强化司法所力量,建立必要的中间制裁机构和设施,建立基于风险和需求评估的再犯可能性评估机制来防控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 【关键词】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防控,社区服刑,即重新犯罪 在宏观层面,重新犯罪率是衡量社区矫正工作的"首要标准",也是评价刑罚功利效率的最终指标。在微观领域,重新犯罪率是评判社区干预项目、矫正措施的客观依据。对循证矫正来说,降低重新犯罪率既是各类矫正项目的追求目标,又是评判各类矫正措施有效性的标准。重新犯罪一般指犯罪人刑罚执行完毕、回归社会后在一定时期内再次犯罪,其特征是普通公民在自由状态下犯罪。与通常意义上的重新犯罪不同,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是指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监管矫正期间再次犯罪,其特征是罪犯在监管状态下犯罪。因为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是罪犯在监管状态下又犯新罪,所以,其危害后果更为严重:这既是对正在实施的干预项目、矫正措施的否定,也是对监管工作、刑罚功利效率的否定,同时还是对刑罚正义价值的质疑,更是对国家执法权威性和司法裁决公信力的挑战。 目前,全国共有社区服刑人员62万多人,并且每月以1万名的数量递增。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率控制在0.2%左右,[1]这与刑释人员再犯罪比例相比,虽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全国平均再犯率约为8%[2]),但仍为同时期在狱内服刑的罪犯再犯率的百倍以上。[3]杀人、重伤害等重特大案件也屡有发生。控制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既是刑罚执行的底线要求,也是检验监管矫正成效的首要标准。因此,研究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的基本状况、形成原因,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社区矫正的宏观政策、设计控制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的基本对策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对2012年度浙江省发生的全部106起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和19起犯罪案件的拓展研究,对上述重大课题做出基于循证证据的回应。[4]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文献很少,所用数据是局部的、零散的,[5]以全省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为研究基础的公开报告还是一个空白。而基于局部数据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是有问题的。同时,以前的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司法本身,[6]而很少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去探讨。 一、调查结果 (一)案件数量 1.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案件数与犯罪率(1/105)由表1可见,极小值(5.22)出现在春节后的3月份,极大值(78.50)出现在年度的最后一个月--12月份。再经计算得出,浙江省平均每月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案件数为8.83起,每个月重新犯罪率均值为21.53/105。全年重新犯罪率为160/105(0.16%),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2012年1月-12月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案件数与犯罪率(1/105) ┌───┬───┬───┬──┬───┬──┬───┬───┬──┬───┬───┬───┬───┐ │月份│1│2│3│4│5│6│7│8│9│10│11│12│

社区服刑人员考试试题

社区服刑人员法律知识考试 一、判断题: 1、社区矫正人员包括: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 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2、社区矫正终止是指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3、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4、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的刑罚方法。拘役由公安机关在就近的 看守所或者其他监管场所执行。 5、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 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 不受 歧视。 6、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7、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即行政拘留的决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8、如果教唆人实施教唆行为的同时,又有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则对 教唆人在决定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时,应当作为从重处罚的一个情节予以考虑。 9、通过安装针孔摄像头等设备来偷窥他人隐私,属于侵犯他人隐私行为,应当给予治 安管理处罚。 10、对殴打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不管被侵害人是否受伤,都应 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1、行为人使用假的大学毕业证骗取用人单位信任的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12、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行为,是指以金钱、物质或其他利益诱使他人卖淫, 或为他人提供场所,或为他人卖淫介绍嫖客的行为。 13、用作赌注的财物可以是纸币、有价证券,也可以是其他动产或不动产。 14、免费向他人赠送毒品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15、行为人将毒品放入卷烟中欺骗他人吸食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16、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 具正常行驶的,应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7、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人犯放火罪,应负刑事责任。 18、持捡到存折去银行取款,构成诈骗罪。 19、在刑事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住处进行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 邻居或其他见证人在场。 20、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21、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22、非法拘禁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23、危险驾驶指的是在道路上追逐竞驾或醉酒驾驶机动车,情节恶劣的。 24、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25、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 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26、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27、社区矫正对象必须随身携带定位手机,不得人机分离,不得借与他人使用,不得 故意损坏。 28、社区矫正对象解除矫正后,纳入安臵帮教工作范围,建立档案,帮教3年。 29、根据民法通则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30、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 安全的其他行为。 31、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2、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机动车驾 驶证、拘留。

服刑人员再犯的可能性分析

重新犯罪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重新犯罪是指触犯刑事法律并受到刑罚处罚后又重新故意实施犯罪活动,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它既包括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再次犯罪,也包括正在执行刑罚期间的服刑人员的再次犯罪。此类罪犯经验比较丰富,技能相对高明,手段比较残忍,计划周全,次数频繁,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近年来一些刑释人员为报复社会,结成团伙,称霸一方,制造了不少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重新犯罪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为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我们对平遥监狱重新犯罪的服刑人员作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据此分析整理出了一些重新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相应提出防范对策。 一、重新犯罪的特点 截止到2006年12月底平遥监狱在押重新犯罪人员79人,发出重新犯罪问卷79份,收回79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占问卷的96.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得出以下特点: 1.重新犯罪率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据监狱的数据资料统计,90年代初,二次犯罪人数占在押犯的8%,2000年为9.2%,2006年升至11.8%。 2.中青年人数居多。重新犯罪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8.2%。 3.流窜犯罪呈上升趋势。在结伙流窜犯罪中,多数刑释人员充当了核心骨干。在平遥监狱在押犯中,首次犯罪流窜作案占3.31%。二次以上犯罪流窜作案的占6.22%,上升了近一倍。 4.以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为主。重新犯罪中财产型、暴力型犯罪占70%以上,表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普遍急于发财而铤而走险。 5.刑满释放人员五年内重新犯罪的比例较大。在释放后五年内又犯罪的,占58%,这说明刑释人员在释放后的五年内是重新犯罪高发时期。 6.未婚或离婚的刑释人员在重新犯罪中比例较大。未婚、离婚两者占70.5%,说明家庭约束力至关重要。 7.绝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仅占8%,文盲或半文盲占52.5%。 8.无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工人占20.5%,农民占40%左右,干部占1.7%,个体户占11.4%,无业人员占30%左右。说明基本生活无保障,是导致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9.首次犯罪被判五年以下的罪犯,释放后犯罪的比例较大。首次犯罪被判5年以下徒刑的占整个重新犯罪人数的48.5%。 10.在服刑期间受到过减刑奖励的较多。首次犯罪服刑期间被减刑的占重新犯罪人数的46.1%。 二、原因分析

浅谈服刑人员教育改造

浅谈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初级阶段心理状态 服刑人员改造心理特征是其价值观取向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说,是了解罪犯个性特点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从实践上看,对查明具体犯罪原因、提高教育改造水平、增强对服刑人员内心了解、以及在刑事侦查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策略方法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入监后服刑人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对监狱和监狱政策的不了解。 一方面对监狱和监狱政策的不了解,主要针对初犯的服刑人员,入监初期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恐惧,烦躁,失落及绝望,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将严重阻碍教育改造的质量,引导不当就有可能直接导致服刑人员自暴自弃,再次犯罪。另一方面目前监狱主要以封闭式管理为主,加之宣传广度,深度不够,一些社会舆论和文字影视作品对监狱的负面报道,使部分外界人士认为监狱十分黑暗。 二是身份角色的改变,封闭式环境,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时无法适应。 在这里看到的是高墙电网,铁门铁窗和荷枪实弹的武警,接触到的除了服刑人员就是干警,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往往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恐惧感。再有狱内实行严格的法制化管理

与相比之下社会上较为宽松的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使得一些在外面自由散漫,极度堕落的服刑人员难以适应。加之强制性的劳动改造对于那些曾在外面游手好闲,只想着不劳而获的服刑人员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三是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对劳动改造意义不了解。 由于新投改服刑一些文盲加法盲根本就不知道服刑改造是怎么回事,错误地认为“判了无期就是一辈子坐牢。心态趋于悲观,十分不利于改造,同时也不利于监狱维稳工作。四是因判刑给家庭带来的诸多压力,导致对前途失去信心,悲观绝望。 有些服刑人员或因为身负重刑,或本身来服刑时的年纪就比较老了,或有其他身体疾病,或由于他的判刑造成家里经济困难,妻离子散等原因,对前途失去信心,悲观绝望。二、劳动改造初期服刑人员所表现出的特征 一是认罪伏法,积极改造。在服刑期间,认罪伏法,积极改造,争取早日记功减刑回归社会的服刑人员居多,其中主要是那些犯罪恶习不深的初犯,偶犯和过失犯较多。从犯罪事实来看主要表现为有的是被人拉拢、蒙蔽、威吓而犯罪;有的是激情犯罪;有的是过失犯罪;其犯罪意识并不是很强烈,犯罪恶习也不深,造成的损失及危害也不是很大,对自己的犯罪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愿意通过服刑改造来赎罪。

监狱服刑人员悔罪赎罪专题教育教案1

服刑人员为什么要悔罪、赎罪 教学目的: 本专题是服刑人员在监狱服刑改造期间的必修课。通过对服刑人员为什么要悔罪、赎罪的专题教育,旨在使服刑人员深层次理解、懂得自己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主观因素,犯罪行为对国家、社会、公民(受害者及亲属)犯罪者本人及其亲属等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被判刑入狱接受改造是罪有应得、在服刑人员认识到罪错(恶)的基础上,反醒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咽以外,还要多反思被害者受到你们的犯罪行为侵害后的严重后果,要震憾不安的心灵,这样才能确立悔改之心。主动放下包袱,消除思想上的疑虑,不再怨天由人,在服刑生活中正视现实,安心改造的同时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洗刷缺失了的灵魂,真正达到用心去悔罪、用改造成果去赎罪,经过监狱改造后真正成为一个一生都能遵纪守法的社会新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本专题教学重点是指导服刑人员弄懂:一、什么是犯罪?犯罪危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服刑人员为什么要悔罪、赎罪?通过教育使服刑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消除思想疑虑、重新审视入狱后的自己、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真正做到矫正恶习、自觉适应服刑改造生活,走好改造的每一步。为服刑期间和出狱后人生长河奠定坚实的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减少甚至杜绝重新犯罪。 教学方法: 集中授课和分组讨论。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各单位可根据教学需要选用 第一、二节:什么是犯罪?犯罪危害具体表现是什么?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座的全体服刑人员:今天,我们围绕你们在监狱服刑改造期间必须要认识到的:什么是犯罪?犯罪危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犯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服刑人员为什么要悔罪赎罪?怎样才能做到悔罪、赎罪?这些道理你们在服刑期间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打下你们认罪服法、悔过自新、积极改造的思想认识基础。否则,虽然改造了多年还会重蹈覆辙,走向不归路(穿插多次入狱的案例)。你们今天之所以要在监狱里服刑改造,这是由于在你们入狱前不珍惜美好的人生,触犯了国家的法律、被依法判处徒刑的恶果。在你们品偿你自己种下的苦果,还在犹豫枉忽中,这一课对你们应该有强烈的震憾。你们应该还记得、你们在投入监狱服刑的入监教育阶段,监狱就对你们进行了入监教育,你们入狱后,就已经懂得监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条的规定,服刑人员必须接受监狱教育和改造。一个人犯了罪被依法判刑之后投入监狱服刑改造。既是人生的一大挫折,也是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因此,在你们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是认罪服法,悔过自新,走向新生的光明之路,另一条是坚持错误、不思悔改、破罐破摔、走向自我毁灭之路。对此,你们将如何选择呢?正确的答案肯定是前者。我相信每个服刑人员都应该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擦去悔恨的眼泪、勇敢地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而振作起来。满怀忏悔之心、沿着积极改造的道路、重塑新的人生、用积极劳动、改过自新的成果去赎罪。 一、犯罪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犯罪概念是对各种犯罪现象的理论概括,它不仅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而且阐明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从而为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则标准。(强调服刑人员最好能熟背以铭记于

调 查 报 告(重新犯罪)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调查报告 (XXXX-XXXX学年第X学期) 重新犯罪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学生:XXX 提交日期:XXX年X月XX日系部XXX专业XXXX 学生签名XXX学号XXXXXX 指导教师职称 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分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重新犯罪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调查XXXXX监狱研究报告 学生姓名XXX 一、调查背景 重新犯罪是指触犯刑事法律并受到刑罚处罚后又重新故意实施犯罪活动,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它既包括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再次犯罪,也包括正在执行刑罚期间的服刑人员的再次犯罪。此类罪犯经验比较丰富,技能相对高明,手段比较残忍,计划周全,次数频繁,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近年来一些刑释人员为报复社会,结成团伙,称霸一方,制造了不少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重新犯罪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为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对某监狱某监区重新犯罪的服刑人员作了全面的摸底调查,据此分析整理出了一些重新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相应提出防范对策。 二、调查对象、内容、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XXXXX监狱干警及监区罪犯。采用方法: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现场观察、开会调查、阅读有关书面资料、等方法。罪犯调查问卷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6份。(后附调查问卷一份)。 三、现重新犯罪的特点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Guangdong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截止到2011年4月底XX监狱在押重新犯罪人员513人,其中某监区在押重新犯罪人员67人,占总人数的13.06%其中,发出重新犯罪问卷60份,收回60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占问卷的93.33%。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得出以下特点:(一)重新犯罪率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据监狱的数据资料统计,90年代初,二次犯罪人数占在押犯的8%,2000年为9.2%,2006年升至11.8%,2011年升至15.2%。短短几年的时间重新犯罪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二)中青年人数居多。重新犯罪人员中:40岁以上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12.5%;30岁以上有14人,占总人数的25%;20岁以上有33人,占总人数的58.9%;20岁以下2人,占总人数的3.6%。 (三)团伙犯罪呈上升趋势。在结伙犯罪中,多数刑释人员充当了核心骨干。在怀集监狱某监区的在押犯中,首次犯罪团伙作案占15%。二次以上犯罪团伙作案的占23%,上升了8%。 (四)以财产型犯罪、暴力型犯罪为主。其中,抢劫罪33人,占总人数的58.9%;盗窃罪6人,占总人数的10.7%;故意伤害3人,占总人数的5.3%;聚众斗殴5人,占总人数的8.9%;非法拘禁1人,占总人数的1.8%;敲诈1人,占总人数的1.8%;非法持有毒品1人,占总人数的1.8%;贩毒2人,占总人数的3.6%;交通肇事1人,占总人数的1.8%;非法持有枪支1人,占总人数的1.8%;破坏电力1人,占总人数的1.8%;绑架勒索1人,占总人数的1.8%。重新犯罪中财产型犯罪占71.4%、暴力型犯罪占14.3%以上,表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普遍急于发财而铤而走险。

正确对待刑期和服刑生活

正确对待刑期和服刑生活 触犯了法律,就应该受到惩罚。刑期有长有短有重有轻,但都是根据《刑法》有关规定,按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人的人身危害性的各种情况量刑,通过实际服刑改造,从中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促使悔过自新,矫正好逸恶劳恶习,防止重新犯罪,转变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感悟人生真谛。 一、刑期及服刑的基本概念 刑期,指罪犯已被人民法院指定有罪并根据查清的犯罪事实,综合评价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严格遵守刑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对犯罪人作出判决。 服刑,指人民法院判决以后,罪犯将从看守所来到监狱,开始人生中这段不寻常的改造生活。 二、正确对待服刑,树立良好的服刑意识 每名服刑人员自入监服刑第一天起,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认识。万事开头难,作为服刑人员必须要开好这个“头”,起好这个“步”,为今后的改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服刑期间少走弯路。 每名服刑人员,应消除思想疑虑。在入监集训监区逐渐适应新的环境,了解监狱机关的性质任,党的监狱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监狱的有关监规纪律,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端正改造态度。要在实际改造中严格遵守监规纪律,不再重新犯罪,解析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认识到自己犯罪的根源和犯罪的危

害。 自尊自信才能自强,自暴自弃只能自毁。作为一名服刑人员,触犯了法律,投入改造当然可悲、可悔、可叹,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金。每个人都会犯错,虽然对服刑人员来说,失去自由、失去往时的一切,但不应该失去做人的尊严和人格。 如今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进程的发展,监狱改造环境得到较大的提高,教育改造工作得到加强,监狱都在积极开展社会帮教、亲情帮教以及邀请你们的亲人参加监狱组织的座谈会等,因此,所有服刑人员都应该真正树立一个良好的服刑意识,首先要认罪服法、积极改造、不甘沉沦,立志成才。 但有的服刑人员还消沉于过一天算一天的混世态度认为刑期太长,能“混一天算一天”。这样的人“混”不了犯罪的思想,“混”不掉犯罪的恶习,“混”不掉法律的惩罚,只能“混”掉宝贵时间,“混”掉青春年华,“混”掉做人的意志,最终“混”掉自己的一生。所以在实际服刑期间一定彻底改掉“混”字,将刑期变为学期。另一种服刑人员甘于“破罐子破摔”的灰世态度,这种改造态度必须坚决改正,否则将影响你自己的改造,甚至由此走向重新犯罪的道路。 服刑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也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力的坚强于否,对人生重塑决心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在逆境中生活,经受的磨难是常人的无数倍,走错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错了路还不知返,作为服刑人员,要正确对待不幸,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浅谈服刑人员的教育现状与解决方案

浅谈服刑人员的教育现状与解决方案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治安形式有了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直接影响到狱内,导致服刑人员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刑人员认罪服法的意识淡化,对改造有抵触情绪;人生观错位,政治观偏激者增多;普遍缺乏悔改意念,负罪感淡化;道德观念进一步衰退,再社会化过程倍加困难。同时,在对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难度,加大在新时期,监狱必须坚持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正确的法治理念,必须坚持正确的刑罚观,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改造。教育改造是我国监狱机关对在押罪犯进行的转变思想、矫正恶习的系统的教育影响活动。服刑人员改造心理特征是其价值观取向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说,是了解罪犯个性特点和结构的重要手段;从实践上看,对查明具体犯罪原因、提高教育改造水平、增强对服刑人员内心了解、以及在刑事侦查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策略方法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服刑人员、罪犯教育、解决对策、改造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治安形式有了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直接影响到狱内,导致服刑人员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难度加大、关押的危险性增强的情况下,一些监狱对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由重点变为“弱点”,由核心地位渐趋边缘化。从整体而言,全国监狱行刑正

常、状况良好、狱情稳定。但是,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相继出现,而且有些问题表现突出。 一、服刑人员文化教育的发展 (一)、服刑人员文化教育的起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罪犯教育主要以法律教育和政治教育为主。1989年,刘奉光任校长的私立孔子函授大学就在山东省第三监狱(今潍坊监狱)创办了育新分校,招收了第一批服刑人员,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这批学员出狱后,重新犯罪率为零。当时这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明报、日本贡同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创举,称这是“中国第一所监狱大学”。这是我国监狱系统最草的用传统文化教育改造罪犯。① (二)、服刑人员文化教育的发展 服刑人员文化教育随后发展缓慢,主要在山东省的几所监狱有些试点,并未在全国甚至全省大范围推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2006年4月,海口监狱率先在两个监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试点。2006年10月份,罪犯传统文化教育在海口监狱所有监区全面展开。教育的内容以传统教育经典《弟子规》为主,同时以《孝经》、《论语》、《了凡四训》等经典著作的内容为辅。②根据观察和研究的结果显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有了显著的成效。因此,省司 ①刘奉光:用儒学道德教化犯人 2009-01-16 08:28:00 编辑:李辉 ②将传统文化引入教改海口监狱用经典再塑囚犯2007年08月23日06:29 南海网

服刑人员减刑标准

【服刑人员减刑标准】浅议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佚名来源:中顾法律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08-11 13:21:12 免费法律咨询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 [提要]本文主要介绍减刑、服刑人员减刑标准和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新思路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并提供中顾法律网专业律师的免费法律解答。... 推荐阅读:减刑服刑人员减刑标准 ?? 【服刑人员减刑标准】浅议服刑人员的人身权利 ?? 【服刑人员减刑标准】浅议服刑获得专利的减刑 ?? 【服刑人员减刑标准】浅议服刑人员可以减刑的 ?? 【服刑人员减刑标准】浅议服刑获得专利能减刑 ?? 【减刑间隔期】浅议提请对罪犯减刑、假释的条 ?? 【减刑间隔期】浅议我国目前减刑中存在的问题 ?? 【减刑间隔期】浅议有期徒刑犯减刑起始和间隔 ?? 【减刑间隔期】浅议当前减刑制度的不足 【服刑人员减刑标准】浅议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严峻的治安形势直接影响到狱内,导致服刑人员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难度加大、关押的危险性增强的情况下,一些监狱对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由重点变为“弱点”,由核心地位渐趋边缘化。改革开放初,为了人权斗争的需要,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尽力避其“改造性”,强调其“矫治性”,对社会主义刑罚核心工作的研究亦变得小心翼翼。1994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随着《监狱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监狱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狱政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从整体而言,全国监狱状况良好,行刑正常,狱情稳定。但是,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相继出现,而且有些问题表现突出。近年来,对此问题进行呐喊的声音较多来自于基层第一线,来自于实际工作者。其中既有监狱长也有普通管教警察,其声之切,其情之真,其感之深,非他人所类。一些学者也走向监所,关注服刑人员的教育问题。但总体来看,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在一些罪犯教育学教材、专著中,虽然也涉及到对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但大都内容陈旧,千篇一律,或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一些较有新意的论文大都是基层执法者从工作的角度提出建议、展开讨论或反映问题。学术界的研究则大都是从狱政管理的平台或刑罚执行学的思路来寻求切入,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融法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背景于一炉,特别是从社会主义法治视域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著述,尚不多见。 一、当前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改造难度大,关押危险性增强。各种大要案的首犯、主犯以及一些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在被关押的同时,也把社会上的作案手段带进了狱内。这些服刑人员在作案时间上具有突发性,事先不易掌握和预防。有些狱内服刑人员的脱逃手段多,甚至存在内外串通勾结、互为掩护、强行冲监等现象,影响了监狱

浅析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刑满释放人员(以下简称刑释人员)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其特殊的经历,重新走向社会的特殊身份,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和过去有较大变化,并且如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种种自身和社会原因,从而导致部分刑释人员不能正常融入社会,容易走上重新违法犯罪的道路,直接构成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隐患。而致使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因素是十分复杂,那么如何化解社会中的这一矛盾,减少和预防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让社会更趋于和谐稳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刑释人员是指,依据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确定的刑期,通过执行刑罚和改造,服刑期满,由刑罚执行机关依法解除其监禁状态,恢复其人身自由和其他相关权利的人员。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因违反国家法律而犯罪,称为重新犯罪,一般来说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称为累犯,量刑时会从严、从重处罚。国家对累犯的处罚在逐年加强,但根据近几年我国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现状,情况却不是那么乐观,分析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逐年上升 近几年,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从2005年至2010年,某监狱对新入监的服刑人员进行统计,刑释后又重新犯罪的占押犯的7.53%、8.16%、8.57%、9.22%和9.7%,这部分人中,

重新犯罪的间隔时间相对较短,以刑满释放后1至2年内重新犯罪的居多。 (二)暴力侵害程度较大、侵财性犯罪突出 在重新犯罪中涉嫌抢劫、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的较多,这些人刚刚刑满释放,对当前社会不是很熟悉,明辨是非能力不足,自制力差,往往又带有江湖义气,只要社会上一些不法人员稍加引诱,就会不顾一切,重蹈覆辙。还有部分刑释人员,劣根性深,又加之难以适应社会,便产生走“捷径”的方法,想方设法弄钱,于是再一次铤而走险,盗窃财物、绑架、敲诈勒索等。并且,从这两年的犯罪情况来看,刑释人员毒品重新犯罪总体仍呈上升趋势,从他们来看,涉毒犯罪更容易得到钱财。 (三)重新犯罪年龄小,文化程度低 由于我国刑法在对待青少年犯罪问题上,采取的是以“教育挽救为主,刑事处罚为辅”的原则。他们初次违法犯罪,往往从宽量刑,所判刑期较短。这部分罪犯,在监狱内服刑时其犯罪思想未能得到彻底改造,并且对这类罪犯,司法机关往往认为其年龄小、思想单纯、容易改造,出不了大问题,因而放松管理和教育,导致出狱后重新犯罪的恶性循环。部分刑释人员,由于较早脱离未成年人教育,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谋生办法不多,加之过早融入社会,久而久之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犯罪手段趋向专业化,形式趋向团伙化 部分刑释人员在监狱服刑时,不能彻底的进行改造,反而拉帮结

监狱服刑人员死亡处理规定

罪犯医院病亡家属告监狱索赔30万败诉 时间:2009-01-22 09:55 作者:来源:眉山日报我要评论(0) 【找法网医疗动态】眉山监狱一服刑人员生病送医院医治无效死亡,死者家属追加监狱方为被告,提起医疗纠纷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法院一审驳回起诉。家属不服,再次提起上诉。日前,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终审裁决:维持一审判决,眉山监狱不是该案适格被告。至此,历时两年的这起罪犯死亡赔偿案终于尘埃落定。 罪犯病亡家属索赔30万元 何某因非法持有毒品罪获刑7年,于2004年5月19日送到眉山监狱服刑。2006年8月12日,何某出现发热、抽搐等症状,眉山监狱将其送往某卫生院治疗。次日,何某病情加剧,眉山监狱将其转入省司法警官总医院救治。8月14日,何某因抢救无效死亡。 2007年12月20日,成都市医学会作出医疗事故鉴定,认为何某病例属于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司法警官总医院承担轻微责任,卫生院不承担责任。 据此,死者母亲张某起诉至双流县人民法院,认为眉山监狱应该承担延误患者就医而导致患者死亡的民事责任;另外两家医院应该承担医疗纠纷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张某向监狱及两家医院索赔30万元。 起诉驳回监狱不是本案被告 2008年6月,双流县法院开庭审理此案。眉山监狱代理律师提出:眉山监狱不能成为本案被告。其理由:一是何某为服刑人员,眉山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何某和眉山监狱的医疗纠纷应适用《监狱法》;二是何某因病死亡,是刑罚执行机关与罪犯之间的刑事法律关系,依法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三是罪犯的医疗经费为国家预算内行政事业经费,监狱与指定的医院不存在医疗合同关系。 眉山监狱代理律师认为,根据《监狱法》有关规定,罪犯家属存有疑义,只能向人民检察院提出,因为只有人民检察院具有刑罚执行监督权力。 双流县法院审理后认为,何某与眉山监狱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民事法律关系。本案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属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2008年10月21日,双流县法院做出判决:眉山监狱不是本案适格被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驳回死者家属张某对眉山监狱的起诉。 尘埃落定原审适用法律正确 死者家属张某不服,上诉至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认为眉山监狱与死者的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眉山监狱应该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裁定,将眉山监狱作为被告进行审理。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经审查认为:张某提起本案的诉因系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眉山监狱系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与何某之间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并非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故一审法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受理范围为由,裁定驳回张某对眉山监狱的起诉并无不当。张某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原审裁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因此作出维持一审裁决的终审裁定。

谈如何在服刑人员中开展法制教育

谈如何在服刑人员中开展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服刑人员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刑人员违法犯罪,最终入狱服刑,大多是由于自身不知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分辨是非、守法用法的能力。所以要让服刑人员认罪服法、积极改造的前提就是要加强服刑人员法律常识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提高法律意识,产生对法律权威性的敬畏。此外,绝大多数服刑人员最终要回归社会,那么对服刑人员进行法制教育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始新生活。 一、服刑人员法律常识教育的主要任务 努力培养服刑人员的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认罪悔罪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权威的习惯,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引导服刑人员正确认识犯罪危害,发掘犯罪原因,认罪悔罪,积极改造。 二、服刑人员法律常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知道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了解法律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正、规范法律主体行为、调整利益关系的功能,能够促进个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1

(二)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增强宪法意识。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现实性、平等性,懂得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懂得不承担法定义务或触犯法律要承担法律责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三)重点学习与服刑生活密切相关的刑事、民事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民法部分内容。 (四)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含义,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抵制不良诱惑,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实施服刑人员法律常识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法制教育的根本在于树立服刑人员法律意识,而不是简单的普法教育。 法制教育的意义在于改变服刑人员法制意识淡簿的现实。法制教育对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预防再犯罪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加强服刑人员认罪服法意识,预防再犯罪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法制教育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那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否则的话,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法制教育要树立服刑人员的法律意识,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是要通过法制教育,培养服刑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核心,因为宪法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带有全面性、根本 2

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

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的服刑人员,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人员与刑释解教人员出现重新犯罪的问题,从实践中来看,有相近似的一面,但从人员性质和犯罪层度轻重及受教育、惩罚的程度上看,社区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现象又有其特殊性。刑释、解教、解矫人员的重新犯罪,有其明显的共性。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分析,及时找出预防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的对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因素分析 (一)主管因素 1、个人的生活期望值过高,又无技术特长,缺乏谋生手段,回归社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稳定的经济收入。在个人期望不能实现时,特别是畸形消费,入不敷出的情形下,导致心里失衡,人格变态; 2、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综合素质差,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他们对社会好的方面不容易发现和接受,对不良社会现象却很敏感且容易接纳,讲江湖义气,为所谓的朋友两肋插刀,一旦有社会违法犯罪人员引诱、威逼,就可能导致其重新犯罪。 3、个人缺乏家庭关爱,遭受社会岐视,刺激个人性格中恶的一面澎涨,在失去理智、冲动情况下可能导致重新犯罪。 (二)客观因素 1、管理改造质量的高低对重新犯罪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 2、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使刑释解教人员因无所适从而显得茫然无助,最终心理失衡、行为失范; 3、回归当地治安状况差,原先的犯罪诱因依然存在,造成的刑释解教人员犯罪人格未难得到根本的改变,重返社会后极易故态复萌; 4、家庭和社会关爱不力,帮教工作相对滞后,社会偏见长期存在,刑释解教人员精神无依、生活窘迫、就业困难,弃旧图新的愿望难以实现。

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

服刑人员又犯罪分析及防范性建议对策 一、重庆市服刑人员又犯罪发展态势 我国服刑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的监禁刑罪犯,其中一年以上的监禁刑罪犯在监狱服刑(含一年以下未成年犯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一年以下的监禁刑罪犯在看守所服刑;一类是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2008年度(截止2008年12月),重庆市监禁刑罪犯约占服刑罪犯总数的71%,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约占服刑罪犯总数的29%。随着轻微刑事犯罪“非犯罪化、非监禁化”扩大适用,非监禁刑罪犯将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分析,2006-2008年,我市非监禁刑罪犯每年以2%的比例在上升。与此同时,伴随着多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叠加和碰头,服刑人员又犯罪也呈上升态势。 据统计,2006、2007、2008年全市服刑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149人、169人、250人,其中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29人、37人、70人;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分别为120人、132人、180人。2008年,全市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数,约占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总数的0.17%;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数,约占在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总数的1.3%。社会上服刑的非监禁刑监外执行罪犯又犯罪高于在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重新犯罪数。但是两类服刑人员又犯罪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2008年呈明显加快趋势。 二、服刑人员又犯罪的特点 服刑人员又犯罪有其自身的犯罪的特点,通过2006-2008年类案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又犯罪的规律性。 (一)监狱、看守所服刑罪犯又犯罪特点 1、犯罪类型较为集中。主要涉及破坏监管秩序、脱逃、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主要罪名。 2、历年脱逃犯被抓获后被判刑的占有一定比例。2006-2008年期间,此类罪犯有32人,其中脱逃时间最长达9年,仅2006年,原新胜检察院依法起诉重庆市永川监狱历年来脱逃罪犯10人。2006年后,服刑罪犯新发生的脱逃罪有6人。2008年9月,重庆市凤城监狱服刑罪犯徐某、鲁某,因刑期长、害怕教育改造等原因,伙同服刑人员严某预谋脱逃。10月24日、25日,徐某、鲁某在囚衣内穿上便服,将用于攀爬高墙的布条藏匿于裤包,两次潜入监舍底楼厕所实施脱逃。 3、破坏监管秩序犯罪较多。此类犯罪有74人。重庆监狱服刑罪犯邓某,因

如何使服刑人员回归社会

如何使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我脑海中有无数感慨,但话到嘴边,只剩下两个字“经典”。《肖申克的救赎》决不负人们的推崇。无论是紧凑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的表演,引人入胜的剧情还是深刻的社会警示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片中瑞德关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语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一番话语不经意间给人带来许多关于法律问题的思考。其中就包括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问题。 但那毕竟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不能真实反映今天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的法制建设还比较落后,暴露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问题可能更为复杂,从影片回到现实生活,我们要思考的又何止如此?片中:被假释的老布已经在监狱里生活得长久了,已经完全习惯了监狱的秩序。那名黑人囚犯亦即本片的叙事人作出了精辟的分析:“老布没疯,他只是体制化了。起先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到后来你不能没有它。这就是体制化。判了无期,等于交出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体制化了的老布完全无法适应外面世界那种自由的生活。他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每天提心吊胆地活着。某天,他在木头横梁刻下一行字:“老布曾在此。”而后悬梁自尽。从中,我们不禁想到一直困扰着社会的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问题。就像片中的老布一样,当今社会存在着和老布一样,服刑后回归社会难的服刑人员。他们在出狱后很难和这个社会适应,有的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弱势群

体、有的又重操旧业危害社会和个人、有的甚至像老布一样选择了死亡、、、、、、 我们不禁会沉思是什么让服刑人员难以再适应社会?可得如下原因: (1)、现有的行刑模式,除了物理上的隔离之外,更是在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上对服刑人员进行了与外界的心理隔离。监狱采取的是全封闭化的管理,客观上隔离了服刑人员与外界社会的接触。 (2)简单劳动无法培养劳动技能,刑释人员重返社会后难以谋生。目前,服刑犯人进行的劳动改造多是从事操作简单、技术含量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从事此类劳动并不能增强劳动技能。刑满释放、踏入社会后,刑释人员会因缺乏谋生手段难以觅到合适的工作。 (3)监狱作为社会痼疾的“医院”,它的存就是为了将犯罪分子改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造成了服刑人员的无条件服从,以致禁锢了服刑人员的思想。 (4)长期以来,我国现有的监狱改造手段单一,片面强调监狱改造功能中惩罚的一面而弱化了它的教育功能。 (5)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心把犯罪人放在社会上不保险,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犯罪人会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却仍然留在社会上就等于没有受到刑罚处罚,或最起码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且深根蒂固,所以,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服刑人员融入社会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6)服刑人员自身对监狱的依赖和对追求希望的放弃以及对这个已经很久没有接触的社会的恐惧。也就是所谓的体制化也是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一大阻力。 这些造成服刑人员难以再适应社会的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 暴露了当今刑法体系的弊端和不足。更引起了我对我国刑法的反思。 法的本质是什么?历代的自然法学派都认为在不断变化的人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