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汉武帝的功过一生

论汉武帝的功过一生

论汉武帝的功过一生
论汉武帝的功过一生

《史记》导读论文——论汉武帝的功过一生

遥遥历史长河,有如大浪淘沙。雨打飘萍,书写着一段段历史。几千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有人名垂史册,有人遗臭万年,而更多者则化为皑皑白骨,尘封在历史的角落。然而,有个人则不甘于成为历史的大多数,毁誉参半的评价则使他成为千秋万世争论的焦点——汉武大帝。

评价一个人很难,客观的评价一个人更难。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很难在评价一个人时不夹杂一丝个人感情,我也在所难免。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就我个人来看,我更加欣赏早期的汉武帝,而对其晚年的种种做法不敢苟同。正如沙俄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般,汉武帝也经历了由傀儡到掌权的艰辛奋斗。当然,复杂的宫廷斗争并不在我的讨论之列,我要说的首先从思想谈起,但思想却恰恰是宫廷斗争的一个变种。

汉武帝上台之前恰逢文景之治,汉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思想上则是实行道家无为而至的思想。武帝上台之后经济积累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而匈奴的威胁则与日俱增,威胁着汉王朝的边疆。此时,武帝需要打破先辈所订下的种种政策枷锁,来解除边疆的威胁,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道家思想显然在此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于是乎,在历史的契机下,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汉武帝也被赋予了“上天的”旨意。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又一次思想统一,也为汉武帝之后的北击匈奴扫开了最后的障碍。提到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有个人则不得不提,这个人正是《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有人因为司马迁受到宫刑而指责汉武帝的专制与暴虐,本人对此不敢苟同。历史有个潜规则,今人不记当代史。而像《史记》这样一本史书则能在当世毫无保留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甚至劈头盖脸地评论帝王的是非,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由此可见武帝的胸襟并非狭隘之极。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完成了又一次思想上的大一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划时代思想变革。

汉武帝以武为号,其统治时期的历史版图也只有当时的罗马帝国可与其比拟。分析武帝对匈奴的胜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条件: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的物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知人善任:破格提拔卫青,霍去病等,身份低下或年轻历浅的将领。

3.雄才伟略:汉武帝自身超绝的魄力与决心,是大胜匈奴的又一关键因素。

在现代人看来,战争虽然非我所愿。但历来都是历史发展的催化剂,每每在不经意间战争一次次成为了民族融合的媒介,我们先祖的血统也大约在那时有了雏形,这也便是我们汉人之所以为汉的原因。

除此之外,汉武帝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吸取七王之乱的教训,意识到同姓王对统治的威胁,实行了推恩令,从根本上消除了其他刘姓王对自己的威胁。这个做法令在下无比佩服,实可谓四两拨千斤之妙招。

当然,汉武帝的功绩当不仅仅于此,受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然而武帝的晚年生活却为其光辉形象留下了不少遗憾。

或许是吃了太多当代化学家——方士炼制的重金属丹药,武帝晚年有些神志不清。好大喜功,东征西讨。甚至为了几匹马就动辄发动战争,搞得民怨沸腾。重用李广利之流,轻信谣言,逼走李陵,阉割司马迁等等更是为后世诟病。

然而瑕难掩瑜,武帝依旧是无可替代的。那是一个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帝王。那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颁布罪己诏的皇帝。那是一个虽然饱经非议,却依旧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汉武大帝。

朽木腐,尸骨寒,昔人已逝,今者悠悠。《史记》依然在以文字这一载体述说着当时的故事,任后人凭吊。

ps.以上内容均为本人一字一字敲击而成,绝无半点复制粘贴。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汉武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同时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善于重用人才,而且非常聪明。并且从小爱读书的他,当上皇帝后也十分重视教育。 下面我就来评价一下吧。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国家统一,他也一一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在政治方面,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的问题,加强了中央的权威。而且他还破格录取了有真才实学的人,十分重用人才,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在经济方面,将造盐、钱和铸铁的权利归于国家,并统一了五铢钱,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力。同时也打击大商人放高利贷,增强中央财政。在思想方面,他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在军事方面,出击匈奴,是他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

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但是汉武帝也有缺点。他好大喜功,连年打仗,耗国库空虚,他同时也相信神仙方术,而且权利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汉武帝晚年自己也承认,曾下诏检讨:“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怨苦,不可追悔。向者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信方士,求神仙,大兴土木是汉武帝一生中的一大缺点。不过他也是至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向众人承认错误的皇帝,当然我认为只要知错能改,便善莫大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汉武帝,虽然有缺点,但人无完人嘛!不过我特别欣赏他重视教育,重用人才。当然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大公无私,这使他在治理国家方面获得了不少益处。

细数汉武帝一生的成就,不愧是千古一帝,实在太霸气了!

细数汉武帝一生的成就,不愧是千古一帝,实在太霸气了! 电视剧《汉武大帝》对汉武帝介绍词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翻开史书,细数汉武帝的显赫武功,即便是再较真的人也会不得不承认,汉武帝千古一帝的名号真不是吹的,汉武帝实在太霸气了!汉武帝且看汉武帝一生中的成就。1 出兵救援东瓯,闽越国闻汉军出动后不战而退。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朝东南边的闽越国(大致为今天福建)围困东瓯国(大致为今天浙江南部),东瓯国向汉朝求援。太尉田蚡等人以路途遥远艰险为由反对出兵救援。汉武帝力排众议,派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动会稽郡兵马,跨海进军闽越。闽越国听闻汉军大举出动后不战而退,东瓯之围得解。2 出兵闽越,闽越国人杀其国王请降。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攻南越。汉武帝派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讨伐闽越。汉军未至闽越,越人杀国王向汉军请降,汉军方归。3 四路骑兵北击匈奴,汉朝正式向匈奴亮剑。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卫青部到达龙城,斩获匈奴七百级。此战标志着汉朝结束和亲政策,拉开与匈奴决战序幕。对中华民族来说,汉武帝“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

我复亦往”的强势宣告,无异于铸就了民族魂魄,从此这个民族以汉族自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4 收复河套,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获首虏数千级。此战最大意义在于收复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得以解除。同年,汉武帝在河套设置朔方、五原郡。5 大破匈奴。打破匈奴元朔五年(前124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斩获首虏一万五千级,赢得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首次重大胜利。6 夺得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走廊(大致为今天甘肃),共斩首虏四万余级。同年秋,匈奴昆邪王率众四万余人来降,汉武帝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从此今天甘肃大部分地区纳入中华版图。夺得河西走廊,对汉朝向西进军、开拓西域意义重大,汉朝影响力和国威也由此走向世界。7 漠北决战重挫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下定决心集举国之力对匈奴实行长途奔袭、主力决战。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出击。卫青部北围匈奴单于,斩首一万九千级,至阗颜山乃还。霍去病部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此战是汉朝与匈奴的国运之战,汉军在付出较大伤亡的基础上重挫匈奴,从此漠南无匈奴王庭。8 讨伐南越,设置南海九郡,平定西南夷。讨伐南越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相吕嘉谋反、杀汉

【汉武大帝吧】汉武帝对司马迁_史记_影响考论

文艺评论·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2012·2 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3月登基,公元前87年3月驾崩,在位五十四年。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前135年),约于征和三年(前90年)去世。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的一生和汉武帝的统治相始终。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所营造的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不仅极大地感染了司马迁,而且对他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决定了依附于皇权的司马迁也会因君主好恶而遭遇人生沉浮。因此,笔者拟以汉武帝对司马迁创作的影响为个案,以剖析等级制度下帝王与文学的关系。 (一)汉武帝为司马迁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汉武帝的历史功业、 对司马迁的任用激发起他创作《史记》的责任感,统一安定的国内形势,给司马迁漫游搜集史料提供了保证。 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西汉的鼎盛,国家实力大增,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汉气象。据《汉书》记载: 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薉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贡陈于宗庙;协音律,造乐歌,荐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褒周之后;备天地之礼,广道术之路。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麟获,海效钜鱼,神人并见,山称万岁。功德茂盛,不能尽宣。① 汉武帝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汉朝的一统天下不仅稳定了政治,而且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如司马迁在《平准书》的开篇即描述了武帝时人民富足、天下承平的盛况: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② 经济上的富庶不仅使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而且他们也开始重视礼义廉耻。同时,往来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商业贸易的长足发展。如 《史记·货殖列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 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③ 在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国家发展的同时,汉武帝格外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他广开仕途,招揽人才,因此即位伊始,他便下诏求贤: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 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④ 活跃于这一时代的士人大都怀有强烈的功名渴望,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君 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⑤,此令极大地鼓舞了 他们的参政热情,士人们“为王前驱”的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才华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人生理想。汉武帝时期因此呈现出了一派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据 《汉书》记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⑥ 汉武帝对司马迁《史记》影响考论 金璐璐 文史新义 文史新义 108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

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在我国古代史上的贡献;了解汉匈和战的史实;掌握汉武帝军事上大一统的成就。 2.课标分析: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秦汉时期日渐强大进入鼎盛。对北方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汉匈的和战既促进匈奴的封建化进程与民族融合的步伐,又是西汉军事上大一统的措施与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军事和民族关系的角度介绍西汉的强盛,顺延着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而来,也因为西汉的弱强而和战,匈奴在与汉朝和战的过程中封建化进程加快,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也加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基础。因此,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匈奴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汉朝在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的系统性把握还不够,但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不同程度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科学性,更要注重趣味性。由于年龄的制约,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对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有一定难度,对民族关系的主流把握还不一定准确,教师要加强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等,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意识。 ②掌握匈奴与汉朝“和”与“战”的表现,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雄才大略汉武帝

雄才大略汉武帝 ——《汉武帝传》读后感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里,有一位备受后世推崇的帝王,他以革新图强、雄才大略著称。这位帝王,就是汉武帝刘彻。后世关于汉武帝的纪传文学作品较多,我最尊崇的是杨生民先生著的《汉武帝传》。本书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对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上的功过得失皆有其细腻的分析,令我深有感触。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他本人,亦成为不朽的传奇。 汉武帝的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年的他,经历了皇宫最为残酷的帝位之争。唯一幸运的是,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战胜了他的竞争者,并摆脱了皇太后的权力禁锢,继而成为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这也是强者生存的法则,无论之于个人或者国家都是如此,面临残酷的争斗,适应环境并且生存即是王道。 如果说,汉武帝继续他的祖辈们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他仍会成为一代明君。然而匈奴之患未除,是这位不甘屈就的帝王所不能允许的。古人说非常之功须得非常之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励志图强,才促成了反击匈奴的胜利,为其后几百年的和平创造了基础。可以说,

汉武帝把治国理想蓝图与面临的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解决,然后成就千古功业。历史功绩的建立固然需要时机,然而这时机只会留给有志向有准备之人。如果我们不行动不超越,就不可能有大作为。 平定匈奴之后,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朝的对外贸易及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汉王朝也进一步声名远播,客观上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也许那时还没有政治服务于经济的理论,然而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无论国家求发展,还是个人求进步,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只有对外交流,不断学习,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汉武帝治国的理念既源于当时社会实际,也有很多来自于他自身的思想。可以说,他的成功促成了汉武帝王朝的成功,他的强大促成了汉武帝王朝的强大。无论一个国家、或集体、或个人,要想有非凡的成绩,必须加强自身个体的修养,而后才能推动整体的成功。 由此可见,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不仅是历史的财富,他的经历也是我们修身治国的良师益友。唯有存远志,用全力,并且不断学习、拼搏,才能达到人生路上的巅峰。汉武帝的成功,是历史的缩影。 工管101班 陈光辉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帝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1 另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汉宣帝对曾祖父汉武帝评价非 常高,要为他加庙号(大汉非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不能加庙号),认为他文治武功之大以至言辞都无描述:“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乡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称,其议奏。” 班固在盛赞汉武帝功业的同时,又可惜“如汉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只谈文治,竟然无一字提及他的武功。 后世的司马光对汉武帝评价比较苛刻:“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

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2 及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擒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南越尉(赵)佗总百粤,自称帝。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甚者,兴师十余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诸侯郡守连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 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下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我眼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于猗兰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武帝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一、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王朝,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正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对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论汉武帝

论汉武帝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中国历史上对其评价很高,在其执政风格以武为主,刘彻于7岁到16岁间,朝政由虞太后主掌,小小年纪已不霄人羽翼,与自已的祖母暗斗十数年,最后虞太后知其高皇血脉并非平庸之辈,安然隐退,由此满腔报复的刘彻着手亲政。 在汉武帝的治国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学家们统一并没有异议的看法,可是在刘彻执政44年间,汉武帝却是彻底的法家治国思想,在历朝历代来看,儒家思想是符合封建君王治理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愚民的作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百姓以儒家思想布恩施,宣儒道以示政府怀柔,以儒家教化天下的同时也用法治法则甚至重典来约束官吏,儒学与法学的有效结合,可以说,刘彻是以儒学为辅却是以法家思想治理的汉王朝,使国力日盛,吏治相对清明,并为汉王朝的军事顶盛扫清了后顾之忧。 汉武帝是一位极具魄力的皇帝,甚至称之为霸道也不为过,在其年轻时期汉王朝崇武治军的思想贯彻军中,在其持剑主朝就可以看出,他主持的汉王朝是一个充满男性阳刚的朝代,处处透露着舍我其谁的霸气,在其前任的数位帝皇对西域匈奴采取的和亲以换边境安宁的做法极为不齿,从登基依始就为洗刷这一在他看来国民一大耻辱的境况努力着,尤其是面对伊稚斜单于和亲后尚滋扰边境,滥

汉武帝的经典人生评价

汉武帝的经典人生评价 有人问我假如把汉武帝和汉宣帝放在一起进行一个对比会如何?谁会更好一些?这个对比很有趣,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他们二人的施政风格非常相似,把他们两位拿来进行对比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这里我觉着需要明确一条,就是该如何定义成就呢?对于汉代的臣民来说,我觉着可能他们认为汉宣帝的成就更高一些。因为,汉武帝虽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不可一世的大帝,但是,毕竟他统治下的汉朝,从富庶走向了危机,到汉武帝晚年,天下户口减半,到了灭亡的边缘。就统治阶层内部来说,汉武帝时期整个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从来没有能够真正安定过。在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里,先是发生汉武帝和窦太后的矛盾,汉武帝差一点被废黜。汉武帝亲政后,先是对诸侯王开刀,很多诸侯王都被废黜,甚至死于非命,比如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等人最后都是自杀身亡,罪名都是莫须有的事情。汉武帝时期的丞相,被杀的有五个,庄青翟、赵周、李蔡、公孙弘、刘屈氂都是如此,其中公孙贺、刘屈氂都是被灭族的。汉武帝本人的家庭也是一团糟,陈阿娇被废黜后在冷宫里寂寞地去世,卫子夫后来自杀身亡,钩弋夫人被汉武帝处死。汉武帝的长子太子刘据自杀,两个孙子也被杀。当时还是婴儿的汉宣帝也在监狱里住了一年。至于其

他的大臣,司马迁说了句话而受宫刑,大儒董仲舒也曾经被关进监狱。朱买臣、张汤、主父偃、商丘成等人都是不得其死。对外的方面,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持续三十多年的战争而没有解决匈奴问题,他的时代里汉朝的触角伸到了西域,发动了对大宛的战争,而没有完全控制西域。汉武帝本人还巡行无度,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至于他为了求仙而付出的代价就更无法计算!早在西汉,大儒夏侯胜就曾经评价汉武帝说道: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 汉武帝的评价2 我们来看汉宣帝的时期。国家从汉武帝晚年的危机局面中转危为安,民生得到恢复。汉朝又重新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史称昭宣中兴。汉宣帝的时候实现了对西域的彻底控制,汉宣帝时期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被封为安远侯,故《汉书郑吉传》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匈奴问题在汉宣帝的时候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汉宣帝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内附,甘露二年(前52年),呼韩邪单于正式入朝,向汉宣帝称臣。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其左右当户之群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汉宣帝在位期间,政局大体稳定,没有发生太大的波折。汉宣帝亲政后,铲除了霍光集团的势力,不过并没有对霍光进行清算,依然称之为博陆宣侯,被列为麒麟阁功臣之首。对待宗室,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试论两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摘要:在公元前3世纪末,在我国的蒙古高原上崛起一个强大的政权—— 匈奴。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统一整个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与南方的大汉朝对抗了近400年,本文着重从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说起进而掺杂一些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例如:在文中本人将主要说明一下两汉与匈奴的战争进而就战争的性质进行简要的评析等。 Abstract: In the 3rd century BC, in China's rise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a powerful regime - the huns. He rapidly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werful slavery dynasty unified the Mongolian plateau. Against the south of the han dynasty for nearly 400 years, 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bout then doping some views and opinions on the war. For example: in this paper I will mainly explain the han dynasty and huns war and then briefly analyzes the nature of war etc. 关键词:西汉、东汉、反击、匈奴、正义、非正义 Keyword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unter, the huns, justice and injustice 关于汉匈之间的战争,我首先要讲的是这只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与现代意义上的侵略和反侵略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但因发动战争的主动方及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同又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并且在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中不同的阶段又有所不同。 (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及评述 汉初,汉朝刚刚统一,内部矛盾尚未解决,国力尚弱。而此时,匈奴正是国力鼎盛之时。《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当此之时,匈奴屡犯汉朝边界,汉朝由于打不过匈奴,自高祖至景帝“四帝一后”当政期间,汉廷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偶有反击,也只是到达边境,从未越境击之。而匈奴却屡屡犯境,杀掠百姓,抢掠财物。搞得长城附近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此时,不言而喻汉与匈奴的战争汉是正义的,而匈奴是非正义的。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匈奴在优势条件下,却没有急于大规模的进攻汉朝,进而臣服汉朝甚至是灭亡汉朝,这对汉朝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我想这除与汉朝屈辱的和亲政策有密切关系外,也与生活在空旷草原上的民族所造就的粗犷、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匈奴人不像汉人一样经常尔虞我诈,机关算尽。 正当匈奴陶醉于汉的和亲所带来的好处之时,汉朝政府采取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全力发展自身国力,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准备未来的反击。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此时的汉朝历经“文景之治”的繁荣,社会生产得到极大恢复

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武帝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

汉武帝的功过

汉武帝的功过 新华中学2013级4班刘沣进 西汉王朝有一位明君,他改革政治、设置刺史、加强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绸之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他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逾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兴太学,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晚年的时候,他求丹问药,妄图长生不老;宠信奸臣,逼死亲人,使他留下了一个败笔。 他是西汉王朝第七位皇帝,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书》评叙他“雄才大略”,《谥法》说他“威强睿德曰武”。他就是汉武帝,他就是刘彻! 一、汉武帝之功 汉武帝在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政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武帝设立中朝,消弱了丞相的权利。设立刺史,加强对国土的监管。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比如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且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帝王罪己诏的君王。 (2)军事:汉武帝时,有数位名将,像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他们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守卫边疆;数次进攻匈奴而大获全胜。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期中有决定性的三次战役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3)经济:汉武帝先后进行了六次货币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

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武帝还把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遏制了一些大商贾们牟取暴利,使国库更加充盈。 (4)文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这在当时引起了一股儒学巨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5)外交: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开辟了东到长安,西到罗马帝国,最远至埃及亚历山大的贸易通道。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二、汉武帝之过 汉武帝雄才大略,但他的一生仍有失败的地方。在武帝晚年他宠信奸臣;派人去寻丹问药,乞求长生不老。 (1)妄图长生不老:而汉武帝晚年被称为他一生中的败笔,因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执政后期,眼看匈奴被打的鬼哭狼嚎、屁滚尿流,不由得心生落寞之感,感叹从此天下无敌手,于是毅然把自己的一腔余热投入到神秘的炼丹事业当中,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2)晚年汉武帝在奸臣江充的挑拨下,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儿子、女儿、侄子、孙子。这一举动,成为了武帝最大的失败。 西汉明君汉武帝有功有过,16岁登基,在位54年的他,为汉朝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重重的败笔!

评汉武帝

公元前一世纪,初步走向繁荣的汉帝国,面临内外的双重威胁;国内诸侯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妄图脱离中央,实行地方割据;而北方境外的匈奴大军,屡屡越过长城防线,侵略中原,录求开拓生存环境。汉王朝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外家外嫁公主,献奉贡赋,承受巨大的民族荣辱。严峻的形势需要巨人来支撑。由于的原因,历史选择了一个16岁的少年担当大任。他的名字叫刘 彻。刘彻排行在第十王,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但是由于天资英纵,在母亲和舅父的精心策划下,经过复杂的宫廷斗争,他得意登基。刘彻做了皇帝后表现出非凡的气魄,立刻下诏求贤,广开言路,试图进行改革,但他的设想受到祖母窦太后代表的权贵外戚势力的压抑,第一年就遭遇到重大挫折。 但汉武帝绝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善于等待时机,在太后死后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换了祖宗崇信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号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帝国指导思想。他实行察举、破格用人、设置刺史、任廉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均输平准、算缗告奸。 千方百计地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他破格用将,全民动员,连续十余年对匈奴进行征伐,将匈奴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让南方的越人、东南的闽越人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陆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亚细亚,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了国土,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长达54年的铁碗统治,铸造了刘彻雄才大略的独特性格和高大形象。历史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痴情但多变的人。长门锁阿娇,与李夫人、卫子夫等哀怨的故事动人心弦。汉武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并非完美的圣人。多年的征战,耗尽中国国力,他晚年时发生了邪教作乱的“巫蛊之乱”。在内乱平定之后,他勇于认错,全面反思回顾自己的一生,嘱咐儿子对外采取和平路线不称霸,并为儿子选配了一位归顺的匈奴王子今日蝉作顾问。 ——百度知道 对汉武帝的精彩评述 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活动内容】: 从多个角度、正反两方面组织材料,对秦始皇、汉武帝做出正确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抓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评价。 【活动目标】: 1、通过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初步掌握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丰富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的多样性。 3、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方案】: 1、活动准备: (1)、熟悉课本中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和评论,还应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名胜古迹去考察。 (2)、要注意到史实甑别,去伪存真,做到史实可信。不要把各种传说、野史、特别是影视作品中关于秦皇汉武故事的艺术演绎作为评论的依据。 (3)、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要认真作好记录,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自己的心得体会。 (4)、对秦皇汉武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单位进行,可以将两人进行对比评价,比较其异同。 评价秦皇汉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他们的统治政策和客观效果: ①、施政持点及效果。 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对统一多民族的贡献。 ④、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等等。 2、活动过程: 开展历史人物的评价活动,可选择下列方式中的一种进行。 (1)、讲演式。 可分组进行,也可以在小组讲演的基础上,选出几个观点典型又讲得好的,到班上讲演。还可以从班上选出优秀讲演者,组织全年级进行讲演大赛。(2)、讨论式。 既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进行讨论,围绕主题自动举手发言。还可以组成正方和反方,开展对擂辩论。

(3)、小论文式。 按论文格式进行写作,没人交一篇小论文,在小组或班上交流。 3、活动评议。 (1)、肯定活动的成功方面,表扬活动积极分子,特别是观点鲜明、有独到见解者,鼓励思维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2)、指出不足,纠正有关史实方面的观点和观点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方法点拨,正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组织评选,将选出来的优秀论文编订成册,或出专刊,或向学校广播站和有关刊物推荐。 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思想:焚书坑儒 军事:防御匈奴北筑长城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上: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立刺史制度。 效果:诸侯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2、思想上: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效果: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经济上: 措施: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效果: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4、经略边疆: 措施: (1)、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效果: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 (2)、派张骞出使西域。 效果:开辟了丝绸之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