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水道。理解贞观之治盛世局面消灭的缘由。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2、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3、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泼的状况

4、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方面的主要成就。

学习重点

1、隋朝大水道。

2、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3、开元盛世;唐都长安。贞观之治的缘由。

4、是吐蕃的进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对边疆各民族实行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学习过程

一、自学与沟通:〔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具体阅读教材,并努力记住以下学问,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学成果。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 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的统治:〔1〕措施:改革制度,进展生产,留意,减轻人民负担;

〔2〕表现: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富强,人口大幅度增长。

3、隋朝大水道:〔1〕目的〔2〕时间:三点:四段。地位。作用。

4、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

即唐太宗,年号。

5、贞观之治:

(1)缘由。结果。

6、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

一步进展,国力不断增加,人称她的统治

“、”。

7、政治上

8、经济的富强:

⑴农业:⑵手工业⑶商业: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富强,仓库充实,人口明显

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9、科举制的诞生: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富强;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连续了一千

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10、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应

②在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过程中,有两位女性做出重大奉献和牺牲,她们分别是〔〕和〔〕。

③吐蕃的两位赞普

④连线搭配:

千寻塔吐蕃

大昭寺南诏藏族

布达拉宫回纥彝族、白族

11、隋唐时期中国与哪些地区有交往,国人被称为“唐人”的缘由是什么?

罗与中国沟通的事迹有哪些?日本从皇帝时开头派“遣唐使”。唐朝在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僧人是。天竺就是现在

的。唐太宗在位时期,高僧西游天竺。回国后潜心争论佛经,同时依据自己的经受写有

《》一书。

12、①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筑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洲年后才建有类似的桥。②赵州桥设计科学的表现是什么

③唐朝的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气概雄伟,华美堂皇。

④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精准日期的印刷品。

⑤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日,我们照旧能读到唐朝多位诗人的近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

有、和

14、①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唐代著名的画家有、。

②时期,我国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顶

峰。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为书法创奠定了根底。

③连线题:

颜真卿《步辇图》

柳公权《多宝塔碑》阎立本《霓裳羽衣舞》吴道子《玄秘塔碑》

李隆基《送子天王图》

二、合作探究:〔觉察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争论:你知道隋朝类似于学过的哪个朝代吗?试着分析它们的一样点。

2、争论:汉朝时也消灭过类似于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你能说出是什么局面吗?然后比较一下这两个盛世消灭的共同点有哪些?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句诗赞颂的哪位皇帝在位时消灭的什么盛世局面?你能归纳一下该盛世局面消灭的缘由吗?

4、从哪些事例可以看出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民族公平?

5、你从玄奘、鉴真法师的身上学到了什么?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我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区分?

三、稳固训练

1、隋朝大运

河的开凿开头于

A、589 年

B、601 年

C、605

年D、611 年

2、唐太宗时期,以下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3、唐朝全盛时期消灭的盛世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

治D、开元盛世

4、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

州D、成都

5、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6、以下对科举制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科举制诞生在隋朝

B、唐朝时科举制渐渐完善

C、唐太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科举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进展

7、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大事有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8、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奉献的中国僧人是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

侣D、一行

9、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是何时建筑的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0、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精准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天方夜谭》 B.《金刚经》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11、《玄秘塔碑》是下面哪位人物的作品

A.柳宗元B.颜真卿C.柳公权D.杜甫

12、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展子虔

B、阎立本

C、吴道子

D、顾恺之

13、阅读以下材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答复:〔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宏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2)诗中的“此河”全长有多少?地位如何?

14、你能说出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消灭的缘由吗?

15、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16、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⑴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⑵这个民族今日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哪一自治区?

四、当堂反思:

学到了…,

疑心有…

2020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3.知道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并能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3. 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发现、特征及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特点。 教学方法1.应用多媒体课件,合作探究法。2.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女娲抟(tuán)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中国和西方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浏览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学生的学习情形,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惜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中途而废。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1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摸索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判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判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进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干资料,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增进了唐朝的繁华,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判。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干的资料。 四、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现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判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何如此评判?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切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显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何会显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XXX即位 引导学生回想隋朝的繁盛,摸索“为何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知道隋炀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XXX功劳显要,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XXX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现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浏览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换。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现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入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根据这一开-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显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说明“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识读《大运河示意简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较为浓厚,也初步知道大运河、科举取士的相关知识,但知识不够全面,不能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还有待提升。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大运河》音乐,配以大运河的图片,以大运河入选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话题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隋朝之文帝篇—建立隋朝出示隋文帝图像,简介隋文帝,引出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二)隋朝之文帝篇—统一全国 观察隋朝与陈朝形势图,思考: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皇帝应该怎么做?究竟是谁完成统一?原因是什么? 对比南北朝形势图和隋朝疆域图,思考:隋完成统一有何意义?出示东汉至隋朝历史发展简图,师总结隋完成统一的意义。 (三)隋朝之文帝篇—强盛的隋朝 出示隋初和隋盛时的一系列现象对比表,思考以上变化说明了什么?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引出隋文帝的治国措施。 (四)隋朝之文帝篇—人才选拔出示王富贵和张有才的故事:(王富贵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推荐人:当地最高长官 张有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 才实学人品:为人正直推荐人:无 结合课本思考,这两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朝谁能入朝为官?为什么? (五)隋朝之炀帝篇—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北京人 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环节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来。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 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统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化石。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 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的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水道。理解贞观之治盛世局面消灭的缘由。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2、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3、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泼的状况 4、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方面的主要成就。 学习重点 1、隋朝大水道。 2、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3、开元盛世;唐都长安。贞观之治的缘由。 4、是吐蕃的进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唐朝对边疆各民族实行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学习过程 一、自学与沟通:〔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具体阅读教材,并努力记住以下学问,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学成果。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 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的统治:〔1〕措施:改革制度,进展生产,留意,减轻人民负担; 〔2〕表现: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富强,人口大幅度增长。 3、隋朝大水道:〔1〕目的〔2〕时间:三点:四段。地位。作用。 4、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 即唐太宗,年号。 5、贞观之治: (1)缘由。结果。 6、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 一步进展,国力不断增加,人称她的统治 “、”。 7、政治上 8、经济的富强: ⑴农业:⑵手工业⑶商业: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富强,仓库充实,人口明显 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9、科举制的诞生: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新课标核心素养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站式单元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目标要求 (1)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2)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3)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唯物史观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树立唯物史观;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认识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知道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史料实证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知道化石对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通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搜集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 时空观念 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掌握河姆 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年代及活动范围:能够按时序讲述炎黄联盟的形成及尧舜禹的禅让。 历史解释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了解远古传说,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家国情怀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工程资料,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树立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会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搜集“中国传统节日溯源”的专题活动材料,了解黄帝陵祭典礼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统活动认识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认识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关系;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通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

事实; 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动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单元“隋唐”的历史。首先,我想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感受它的时代特色。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判断他们的旅游计划,在大胆想象的同时,有无违背历史事实,整体表达和表现效果如何。 二、导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相关教学情境。 1.学生:请各小组派代表轮流上台介绍旅游计划(主要说出本组要带领同学复习哪一知识模块)。并选出导游带领全班学生去你的“旅游胜地”(即本组的知识模块)。 2.学生评议:你对他们的设计与表演有什么看法?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师设问展开互动学习活动: 1.你能用简单的字、词、句来概括隋唐的时代特点吗? 2.你用哪些事实依据来说明你的观点? 3.你能否用知识示意图来概括本单元知识? 4.你在学习过程中还发现哪些问题?得到哪些经验启示? 四、小结: 让学生发表对本节教学看法 反思; 这样的单元设计与实施,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课标教学理念。不过教师还是有必要在单元主题学习中向学生强调基础知识,最好能有较完整的基础知识、单元线索等的归纳,也就是把以前的传统的复习思路与现在的新理念结合起来。课堂上用示意图方法讲解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设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采用激趣导入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归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七年级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整合一: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____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____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____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____人:时间:70--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____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____西南____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9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11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

初一历史第1-2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掀开祖国历史的篇章----------从元谋人到北京人(一课时) 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涯(一课时) 从人文初祖到禹治水的古老传说(一课时) 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一课时) 小结复习练习(一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中的考古知识、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各种不同的知识范围。 2、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3、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图片进行分析推理、大胆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学会用观察法、阅读法等来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2、通过学生探究教师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求知习惯,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我们这个伟大而历尽艰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本课难点:1、学生初步接触历史领域中的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2、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一些神话故事。那么,你们所听过的神话故事里讲过人是怎样来的吗?(生自由回答)可是,这些毕竟是神话,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在事实中,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远古时代的人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的?他们又是怎么会发展进步成为今天的人的?大家一定都很想了解,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 讲授新课 一、元谋人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看“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生思考回答)是的,多数遗址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气候适宜,平原肥沃,有利于原始人类的活动和发展。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牙齿。以后,在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石器和炭屑。同学们猜一猜,这些遗存是属于动物还是人?并说明你的理由?(生小组交流,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