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武汉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武汉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武汉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地理学的本质特性:环境性、系统性

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性。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 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研究

对象。

3、环境性: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

4、系统性: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

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第二章岩石圈

3、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1、地壳2、地幔 3、地核

4、主要的造岩矿物及性质

5、岩石分类及特征

(1)岩浆岩(火成岩)

侵入岩: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

喷出岩: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2)沉积岩

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

化石:

(3)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因素

变质岩的特征:板状、片状、片麻状

6、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和相互关系,为什么说内力地质作用是第一营力,外力地质作用是第二营力?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7、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1)构造运动

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构造地貌:

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大洋;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

根据运动方向可分为:

水平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运动。

作用形式:水平挤压或引张力

作用结果: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又叫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作用结果: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凹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又成为造陆运动。

(2)岩浆活动

火山作用:岩浆沿构造软弱带上升并喷出地表。

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到上覆岩层。

(3)地震活动

按成因地震分为三类:

构造地震

又称断裂地震,是地下岩层突然发生错断引起的地震。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90%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的强度较小,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7%

陷落地震

在石灰岩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一旦上覆岩石的重量超过岩石的支撑能力,地表塌陷,引起地震。占地震总数的3%。

8、水平构造及其地貌类型、丹霞地貌

1.定义: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

变形。

原因:

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

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

2、方山地貌

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规模较小的叫桌状山。

方山地貌特征:

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

坡折线明显。

典型方山地貌——丹霞地貌:

定义:在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流水沿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后,造成陡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或呈报状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

9、单斜构造及其地貌类型,单斜山、单面山、猪背岭的区别,单斜山的前坡(逆向坡)和后坡(顺向破)

1、单斜构造定义: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度)。成因:

(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

(2)地层不等量抬升;

(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

2、单斜构造地貌

单斜岩层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单面山。

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倾角控制,称为顺向坡(或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逆向坡(或前坡)。因此,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现明显的不对称。

两坡都很陡且坡度相同的称为猪背岭(galera)。

10、岩层产状三要素

岩层产状三要素

1、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2、倾向:岩层的倾斜方向。与走向垂直。

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1、褶曲的几何要素:核、翼、轴面、枢纽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的中心

轴面: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12、褶曲形态:背斜、向斜

背斜中部向上弯曲,向斜相反

13、褶曲类型

按褶曲和轴面的关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根据轴线与水平面的关系:长轴褶曲(平行岭谷)、短轴褶曲、等轴褶曲(穹隆构造)

14、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

(1)背斜山与向斜谷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上,由于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到明显侵蚀破坏,地表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地形倒置

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15、断裂构造及其地貌类型,断层要素、正断层、逆断层、地垒、地堑

断裂构造:岩层受内力作用后,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引起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称为断层,无位移的称为节理。

1、断层要素

断层各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和断层盘。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

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

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一盘

2、断层类型

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分为: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推断层:断层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

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滇池、洱海、贝加尔湖为地堑式断层湖,汾河谷地和渭河谷地为地堑谷。

断层崖:由于岩层断裂位移造成的陡崖。

16、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大陆漂移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2、海底扩张

20世纪50年代海洋科学飞速发展,海底热流测量、海底地形测量、地震分布、海底火山和深海沉积的研究结果,被普林斯顿大学的赫斯综合成海底扩张的模式。

3、板块构造

1965年加拿大人威尔逊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

17、板块划分: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8板块的边界

离散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剪切型边界

19、板块构造理论与全球火山、地震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20、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和顺序。包括相对地质年代和对地质年代。

21、什么是地层层序律

就沉积岩上下关系来说,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呈水平或近似水平的,如果一个地区沉积岩没有受过干扰,先沉积的是较老的地层,后沉积在上面的是较新的地层。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就叫地层层序律。

22、什么是生物地层学法,标准化石、指相化石

根据地层中生物的化石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标准化石: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特征显著的化石才是鉴定地质年代,划分地层最有价值的化石。指向化石:有些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地层中的某些化石推测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的化石。

23、什么是岩石地层学法,什么是岩相和岩性

根据岩相或岩性来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岩相:就是岩层的面貌,是岩层的岩性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也是岩层生存环境的反映。

24、构造地层学法: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第三章大气圈

25、大气的主要成分,什么是气溶胶

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污染空气

大气中的固体液体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与空气介质一起被称为气溶胶。

26、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17~18,10~12,8~9)平流层(50~55)中间层(80~85)暖层(800)逸散层

27、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辐射平衡的概念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

地面辐射:地面以电磁波的形式向上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后,按其本身的温度,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昼夜不停的发射场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辐射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地面洗手台杨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的差值

辐射平衡:整个地气系统能量收支平衡

28、温室效应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热,并以长波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能量,导致地面不致因辐射失热过多,大气的这种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叫温室效应

29、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30、大气的干绝热过程、大气的湿绝热过程、焚风效应

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进行垂直运动时,只因体积膨胀(或收缩)做功引起的内能增减或温度变化的过程

湿绝热过程:饱和湿空气做垂直运动时的绝热过程

焚风效应:气流越山后绝热下沉引起的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降低的现象。

31、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和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影响

地球自转时的角速度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分量,水平分量对地球上任意一个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一个与其运动方向垂直的力,这便是地转偏向力。影响: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导致大气运动方向的改变,从而形成了地转风,气旋,反气旋,导致了河流,洋流,潮流等运动轨迹的偏转,从而形成了北半球河流多向右岸侵蚀,洋流潮流多向右偏转。

32、三圈环流(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的形成

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性质以及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总称为大气环流。

在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下,地球高低纬度之间形成了从赤道向两极的温度梯度,结果使低纬度赤道地区的大气不断增温而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压;而极地大气因不断冷却而收缩下沉,

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极低高压。太阳辐射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最直接的原动力。

由于地球自转,从赤道上空向极地方向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方向发生偏转,到纬度20度到30度附近,气流完全偏转成纬向西风,阻挡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继续向高纬流动,加上气流移行过程中温度降低,纬圈缩小,发生空气质量的辐合下沉,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而赤道形成赤道低压。副高出现后在低层出现向南向北的两支气流。向北的这支气流与极低高压向南流的空气在纬度60度处辐合上升形成地面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这样便形成了全球性的七个纬向气压带。

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两支气流在赤道地区汇合上升,补偿赤道上空流走的空气并在低纬度形成一个完整环流圈,称作信风环流圈,又称低纬度环流圈。在纬度60度附近辐合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分成南北两支。一支向北,形成高纬环流,一支向南流去,构成中纬度环流圈。

33、地面行星风系的形成和类型

太阳系中的任何行星只要它的周围包围着大气,都有环流现象发生,发生在行星上的总的大气环流现象称为行星风系。

34、气压带的形成: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35、冬季和夏季控制北半球的气压中心

冬季: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北美高压,冰岛低压

夏季: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北美低压,亚速尔高压

36、季风概念和类型:行星季风、热力季风

37、我国季风的特点

(1)东亚季风,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2)夏季风的强弱、迟早,对东部降雨有很大影响。

夏季风强,华北多雨,中南干旱;

夏季风弱,华北干旱,华中涝;

(3)行星季风:印度洋夏季影响我国,云南省、四川南部、西藏东南

(4)雨热同季

38、水气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的概念

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 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39、降水类型

(1)对流雨

(2)地形雨

(3)锋面雨

(4)台风雨

40、对流雨的成因和特点

成因: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

特点: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在中高纬度,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季半年,冬半年极为少见。

41、地形雨的成因

暖湿气流在移动过程中,遇到较高的山地,被迫在迎风坡抬升,绝热冷却而形成降水

42、锋的类型及各自降水特征

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暖锋抬升:

水平范围大:常常形成沿锋而产生大范围的呈带状分布的降水区域,称为降水带。随着锋面平均位置的季节移动,降水带的位置也移动。如我国的梅雨。

持续时间长

冷锋则相反

43、全球降水分布(各降雨带的成因和主要特征):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44、气团的概念和分类(热力分类法)

物理属性(温度、湿度、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方向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地理分类法

首先按照气团源地的地理纬度分

热力分类法

按气团与所经过下垫面温度对比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45、气旋和反气旋的成因

在高压中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流动,也就是大气的辐散;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由周围向中心集中,也就是大气的辐合。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大气的辐合与辐散形成了气旋、反气旋。

46、梅雨过程

1、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附近,华南出现阴雨天气;

2、6月,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N,降水带位于长江中下游至日本一带,梅雨开始;

3、7月,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降水带从长江流域推向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

4、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降雨带移至华北、东北;

47、气候类型:分布区域、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夏干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第四章水圈

48、水的作用(从地理学角度)

49、水循环过程,大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小循环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大循环

概念:发生在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又称为外部循环。

小循环

概念:发生在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

的水分交换过程。又称为内部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陆地小循环: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50、洋流分类,按成因、按地理位置

概念: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

按成因分3类:

风海流:在稳定的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洋流;

补偿流:是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

按流经的地理位置分为:

赤道流

大洋流

极地流

沿岸流

51、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赤道漂流:在信风带的应力作用下,形成赤道洋流(信风漂流),对南北半球水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特点:宽约2000Km,厚约200m,表面流速为20—50cm/s。由于赤道偏北,所以信风漂流也偏北。

赤道逆流

副热带环流:分布在南北纬50°之间,并在赤道两侧成非对称出现。洋流都具有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的特点。

西风漂流

副极地环流

52、太平洋洋流、大西洋洋流、印度洋洋流(各洋流名称)

53、沃克环流的成因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水温低于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所以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有块水温很高“暖池”。“暖池”的成因:秘鲁寒流沿南美大陆西岸北上在赤道低纬海域的东南信风作用下,底层冷水上翻。西太平洋的“暖池”是个热源,形成暖性低压,东太平洋水温相对较冷,形

成冷性高压。因此,近海面大气由太平洋东部流向西部,而高层大气由西部流向东部。这个横贯太平洋的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54、厄尔尼诺的形成及其对赤道太平洋地区气候的影响

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岸,圣诞节前后经常发生的海水异常升温现象海温异常升高产生的不良后果:

下层冷水上涌减弱;

浮游生物大量减少,鱼类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

厄瓜多尔、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地持续大雨,引发洪涝灾害。

在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低纬地区盛行向西季风,海水向西运动,因此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面较东部高出几十厘米。

在厄尔尼诺发生时,向西季风减弱,太平洋海面因存在高差而产生海水由西向东的回流,使赤道东太平洋水温明显升高,直至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

55、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与厄尔尼诺相反,热带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海温异常和持续地变冷。

56、什么是南方涛动

热带东太平洋地区和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向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南方涛动指数(SOI):

东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平面气压的差值。

第六章土壤圈

57、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的疏松表层。土壤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土壤具有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58、土壤的物质组成:固态(矿物、土壤胶体(矿物胶体和有机质胶体)、土壤有机质)、液态(束缚水和自由水)和气态

59、土壤的颜色及每一种颜色的主要物质成分:黑色(腐殖质)、红色(Fe2O3)、白色(SiO2、Al2O3、CaCO3)

60、矿物的粒级划分,土壤质地分类及其特征

粒级:将矿物粒径大小相近的土粒归为一类。

砾石:> 2 mm,由原生矿物组成,主要为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石英

砂粒:2-0.02 mm,与砾石相似

粉砂粒:0.02-0.002 mm,绝大部分为原生矿物

粘粒:< 0.002 mm,主要为次生粘土矿物

61、土体质地构型类型

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不仅是土壤质地,还包括土地质地构型。

通体均匀一致型

上砂下粘型

上粘下砂型

夹粘夹砂型

较好的质地构型是上砂下粘,有利于耕作、发苗,又托水托肥。相反,上粘下砂型较差。

62、土壤剖面模式

63、土壤形成的规律: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及其关系

地质大循环:矿物质和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

环变化过程。

过程:

岩石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壳抬升-->岩石风化……..

生物小循环:又称养分循环,指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变化过程。

过程:

土壤中的养分 光合作用 植(动)物有机体

动植物残体 土壤有机物 微生物分解

腐殖质 土壤中的养分

大循环与小循环之间的关系:生物小循环是叠加在地质大循环的较小时间尺度的次级物质循环;地质大循环的总趋势是陆地物质的流失,造成土壤养分的分散,而生物小循环的总趋势是使流失中的物质集中在地表。

64、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成土母质:由岩石碎块、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组成的岩石风化物。

土壤中90%以上的矿物来自母质,愈年轻的土壤,与母质的差异越小;不同的母质可以发育成同一种土壤,同一种母质也可以形成不同的土壤。

气候:气温高低影响土壤中矿物质的氧化成度;降水量多少影响土壤淋溶作用强弱。具体表现为:蒸发强而降水少的地区容易出现盐渍化;气候湿润排水不畅的地区容易出现潜育化;高温多雨地区,盐基物质易淋失,土壤呈酸性而铁锰物质积聚,土壤呈红色。

生物:生物把岩石风化后释放出来的养分在土壤中集中;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为土壤创造氮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地形:地形是土壤形成的间接因素,本身不能在成土过程中提供物质和能量,只能通过高度、坡度、坡向等起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作用。地势的高低和地形的不同部位,对太阳辐射和大气降水进行重新分配;地形不同影响土壤的侵蚀强度。

时间:任何物质运动都包含时间的进程。土壤的形成过程随时间在不断加深,肥力也不断积累和提高。

65、主要的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灰化过程、淋溶过程、富铝化过程、钙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土体表层的腐殖质累积过程。腐殖化的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在土体上部形成腐殖质层。

灰化过程:土体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灰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寒冷、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有机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铝

铁胶体淋失并淀积于下部,而SiO2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次,称为灰化层。

淋溶过程:可溶性盐类由土体内淋失或从上部土层淋洗至下部土层。

富铝化过程:土体重脱硅、富铝铁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并有一定干湿季的条件下,由于硅酸盐发生强烈的水解,释放出盐基物质,使土壤溶液呈中性或碱性,盐基离子大量淋失,而铝、铁、锰等元素发生沉淀,使土体富积铝、铁、锰氧化物,土体鲜红。

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的水分条件是季节性淋溶,硅铁铝等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上不发生移动,最活跃的元素钙、镁在土体中发生淋溶、淀积,并在土体的中、下部形成一个钙积层

66、我国森林土壤系列各类型的分布区域、形成条件和特点

1)红壤: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的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

形成条件: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特点:主要是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

2)黄壤: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的云贵高原东部,多云雾、日照少、干湿季不明显的山地与高原。

形成条件:黄壤区的水湿条件较好,雾日比红壤地区多一半以上,日照比红壤地区少30~40%,干湿季不明显,相对湿度很大。氧化铁产生强烈的水化作用,使土壤呈黄色。

3)黄棕壤:地理分布秦岭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低山丘陵。

形成条件:天然植被为北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4)棕壤:地理分布:辽东、山东及冀东低山丘陵地带。

特点:是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土壤呈中性至弱酸性,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

5)褐土:地理分布: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华北地区。

特点:呈弱碱性至碱性,自然肥力高,适宜于北方的农林果木生长。

6)暗棕壤:地理分布:小兴安岭和东北东部山地。

7)棕色针叶林土(灰化土):地理分布大兴安岭中北部的寒温带山地,植被为落叶针叶林。

67、中国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森林:

热带季雨林或雨林砖红壤

南亚热带亚热带季雨林赤红攘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

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

寒温带针叶林寒棕壤

草原:

1)黑土:地理分布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形成条件:气候湿润,植被以草原化草甸为主,表层土壤腐殖质层深厚。

2)黑钙土:地理分布大兴安岭及松嫩平原西部的半湿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地区。

特点:土壤剖面由腐殖质曾和碳酸钙淀积层组成。

3)栗钙土:地理分布:内蒙古高原东部和南部。

特点:植被属温带半干旱草原,土壤由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淀积层组成。

4)棕钙土:地理分布: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准噶尔盆地北部。

特点:主要植被是旱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土体下部有钙积层,腐殖质含量少。

5)棕漠土和灰棕漠土(总称为荒漠土):地理分布:塔里木、准噶尔和柴达木盆地,以及宁

夏、甘肃西部的极端干旱地区。

特点:土壤呈强碱性。

第七章生物圈

68、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范围:平流层下层,对流层,水圈,岩石圈上层地面以上最大高度23Km,地面以下最深12Km。

69、生物多样性概念和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生态系统多样性

70、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和代谢功能的生态学单位。

组成:1)非生物部分:太阳辐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土壤。2)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71、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性关系,相互结成一个整体。

食物网: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

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为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自然界中的每个生物种群都处在一定的营养级上,但也有一些种群可以处于几个营养级。

72、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包括哪几部分

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主要过程: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所以植物性物质的生产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

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除了植物进行的初级生产之外,各级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利用初级生产的

物质进行同化作用,把植物性物质转化为动物性物质,使自身得到生长、繁殖和物质与能量的贮存,统称为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

7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内能量流是单向的

即一次性穿过生态系统而不能再次被生产者植物所利用。

2)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

要维持系统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行,必须不断地向系统输入能量。

74、林德曼效应(十分之一定律)、生态金字塔、生物放大作用的概念

林德曼效应:也叫十分之一定律,即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有1/1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态金字塔:沿着营养级序列向上:能量梯级递减,生物个体数目梯级递减,生物量梯级递减三者合称生态金字塔

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污染物的数量或浓度越大。

75、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常绿硬叶林生态系统、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

76、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77、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和基本特征(气候特征、地质构造、地貌特征)

一、东部季风区

约占全国面积的46%

1、季风影响显著,风向、降水、温度均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更替。夏季风影响明显,湿润程度比较高。

2、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岭不多。在呼玛—北京—郑州—钦州一线以东,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其间500米以下的面积很大,有广阔的堆积平原。

3、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少部分为草原。

4、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要来源。

5、在第四纪冰期受冰川影响不大

6、红色风化壳分布很广,长江以南尤为普遍。

7、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

二、西北干旱区

约占全国面积的27.3%。

1、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

2、植被为荒漠和干草原

3、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4、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三、青藏高原区

约占全国面积的26.7%。

1、新第三纪以来全区大幅度上升,形成平均高度4000米以上的大高原。

2、气温很低,太阳辐射强

3、植被以荒漠、高山草甸灌丛为主,森林很少。

4、由于古冰川的影响以及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成土母质的机械组成很粗,土层薄,加以成土年龄不长。成土作用缓慢,土壤剖面发育较差。

5、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在冰缘气候条件下比较强烈的物理风化与物质移动,以及冰川和流水的搬运堆积。

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真题2001-2014

一.解释概念(20分,每个4分) 卫星DNA 复制体逆转座子反式激活因子衰减子与衰减作用 三、问答题(50分) 1. 说出双链DNA复制起始有关的五种重要的酶或蛋白并简述它们的功能。(15分) 2. 简述增强子的特点和性质及作用机制。(10分) 3. 简述真核RNA聚合酶II的转录起始复合物装配过程和转录起始(15分) 4. 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是人们熟悉的常用内切酶,它是在大肠杆菌 (E.coli)R株中发现的,它被广泛用于分子克隆操作和DNA分析。pUC质粒是常用克隆载体之一,它的多克隆位点上有EcoRI、BamHI、KpnI、HindIII等酶切点。假如要你把一段由EcoRI切割产生的外源DN**段克隆到pUC质粒中,并把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株来扩增,已知条件是所用的R菌株中只有EcoRI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你设计如何做才能确保成功?为什么?(10分) 武汉大学2002分子生物学 三.问答: 1.简述(或绘图说明)真核细胞RNA聚合酶II转录的起始需要哪些基本转录因子及其装配过程(15分) 2.简述(或绘图说明)色氨酸操纵子弱化的机制(15分) 3.在讨论基因家庭时经常提到胚胎、胎儿和成体形成的蛋白质,这些述语是指什么现象?可用什么术语来描述这一类基因家族(5分) 4. 你正在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并刚刚完成凝胶电泳部分,下一步是将胶浸泡在NaOH溶液中使DNA变性为单链,为了节约时间,你跳过这一步,直接把DNA 从胶上转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你将标记好的探针与膜杂交,却发现放射自显影结果是一片空白,哪里错了呢?(5分)

一、下列名词翻译成中文,并简要解释 1、Domains and motifs 2、Alternative splicing 3、Reporter genes 4、The PCR cycle 5、Restriction mapping 6、Multiple cloning sites 7、DNA libraries 8、Proteomics 9、Replicon 10、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1、请列举三种以上蛋白质纯化技术,并说明不同纯化技术的简单原理。 2、简述DNA损伤与DNA突变之间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3、简述密码的简并性(degeneracy)和同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及其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 4、简述原核生物转录起始与转录终止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及其具体作用。 5、简述cDNA文库的构建过程。 三、论述题(共5题,1-4题每题15分,第5题10分,共70分) 1、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操纵子(operon)?试说明色氨酸操纵子(Trp operon)在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调控机制和重要作用。 3、请简要解释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并举二例加以说明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 4、试说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基因转录、翻译及DNA的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哪几种类型?哪一种类型的限制酶最适合于基因工程,为什么?请简要说明其理由。

2001到2011年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真题大全

武汉大学 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分子生物学 科目代码: 477 一、解释概念(20分,每个4分) 卫星DNA 复制体逆转座子反式激活因子衰减子与衰减作用 二、填空(30分,每空1分,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 1. 从病毒到高等生物的研究表明,遗传物质是。 2. 冈崎片段的发现证实了双链DNA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一条新生链的合成 是的,称为链;而另一条链的合成是的,称为链。 3. 大肠菌中有三种DNA聚合酶,其中的pol I的作用是,而pol III的作用是。pol I和pol III都有的三种活性是、、。 4. 由于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要有一段RNA为引物,因此线状的DNA复制后必须存在着5’端缩短的问题。已发现有一种端粒蛋白称为,它由构成,可以使单链DNA的5’延长。 5. 对DNA损伤有几种修复系统,其中只有修复系统可以造成DNA变异,与这一系统有关的一套基因平时受到一称为的抑制蛋白所抑制,它发挥抑制作用是结合在一段约20bp 长的称为的DNA序列上,当DNA损伤时,另一种蛋白质称为把这种抑制蛋白水解后,修复系统的基因才会被激活。 6. 真核细胞中有三种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分别合成不同的RNA,RNA pol I负责合成,RNA pol II负责合成,RNA pol III负责合成。 7. 大分子互相作用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包括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或RNA之间的互相作用,蛋白质有四种重要的结构花式与大分子互相作用有关,这些结构花式是, , 。 8. NO是气体小分子信号,它可由脱氨产生,它的作用方式是直接与酶作用使产生cGMP(环式GMP)。 9. 真核mRNA的5’端通常有帽子结构,3’端有polyA。在polyA上游有一保守序列称为polyA信号,其序列为。polyA能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是由于: (1) (2) 。 10. G-蛋白关联受体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它的结构特色是,它发挥信号传递作用的两条途径是途径和途径。 三、问答题(50分) 1. 说出双链DNA复制起始有关的五种重要的酶或蛋白并简述它们的功能。(15分) 2. 简述增强子的特点和性质及作用机制。(10分) 3. 简述真核RNA聚合酶II的转录起始复合物装配过程和转录起始(15分) 4. 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是人们熟悉的常用内切酶,它是在大肠杆菌(E.coli)R株中发现的,它被广泛用于分子克隆操作和DNA分析。pUC质粒是常用克隆载体之一,它的多克隆位点上有EcoRI、BamHI、KpnI、HindIII等酶切点。假如要你把一段由EcoRI切割产生的外源DN**段克隆到pUC质粒中,并把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株来扩增,已知条件是所用的R菌株中只有EcoRI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你设计如何做才能确保成功?为什么?(10分) 武汉大学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 自然地理学 绪论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第一章地球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小 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 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

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受到太阳磁场和稠密气体对流区扰动的影响而处于剧烈运动当中。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 ))))))))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 各行星轨道面2. 1. 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所3. 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4. 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5. 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6. 道面也较接近;转方向相同。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当太阳平行光线照射到扁球状的地球表:形状效应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面时,同一时刻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总体上是从南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大,反之则小。因此,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的程度也是也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题库及答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分子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病毒ΦX174及M13的遗传物质都是单链DNA。 2.AID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 3.X射线分析证明一个完整的DNA螺旋延伸长度为3.4nm。 4.氢键负责维持A-T间(或G-C间)的亲和力 5.天然存在的DNA分子形式为右手B型螺旋。 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C)。 A.从被感染的生物体内重新分离得到DNA作为疾病的致病剂 B.DNA突变导致毒性丧失 C.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而并非蛋白质)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D.DNA是不能在生物体间转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分子E.真核心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DNA能相互混合并彼此替代 2.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A)。

A.多核苷酸DNA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一个双螺旋 B.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常常形成亲本-子代双螺旋杂合链 C.三个连续的核苷酸代表一个遗传密码 D.遗传物质通常是DNA而非RNA E.分离到回复突变体证明这一突变并非是一个缺失突变 3.DNA双螺旋的解链或变性打断了互补碱基间的氢键,并因此改变了它们的光吸收特性。以下哪些是对DNA的解链温度的正确描述?(C、D)A.哺乳动物DNA约为45℃,因此发烧时体温高于42℃是十分危险的B.依赖于A-T含量,因为A-T含量越高则双链分开所需要的能量越少 C.是双链DNA中两条单链分开过程中温度变化范围的中间值 D.可通过碱基在260nm的特征吸收峰的改变来确定 E.就是单链发生断裂(磷酸二酯键断裂)时的温度 4.DNA的变性(A、C、E)。 A.包括双螺旋的解链B.可以由低温产生 C.是可逆的D.是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E.包括氢键的断裂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复习资料整理版

名词解释: 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地球圈层分化: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 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9、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0、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1、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2、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4、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的综合现象。 15、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6、水情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温与冰清 17、地貌: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简答题: 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水循环的过程

武汉大学分子生物学试卷

2002年 三、问答: 1、简述(或绘图说明)真核细胞RNA聚合酶II转录的起始需要哪些基本转录因子及其装配过程(15分) 2、简述(或绘图说明)色氨酸操纵子弱化的机制(15分) 3、在讨论基因家庭时经常提到胚胎、胎儿和成体形成的蛋白质,这些述语是指什么现象?可用什么术语来描述这一类基因家族(5分) 4、你正在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并刚刚完成凝胶电泳部分,下一步是将胶浸泡在NaOH溶液中使DNA变性为单链,为了节约时间,你跳过这一步,直接把DNA从胶上转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你将标记好的探针与膜杂交,却发现放射自显影结果是一片空白,哪里错了呢?(5分) 2001年 三、问答题(50分) 1.说出双链DNA复制起始有关的五种重要的酶或蛋白并简述它们的功能。(15分) 2.简述增强子的特点和性质及作用机制。(10分) 3.简述真核RNA聚合酶II的转录起始复合物装配过程和转录起始(15分) 4. 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是人们熟悉的常用内切酶,它是在大肠杆菌(E.coli)R株中发现的,它被广泛用于分子克隆操作和DNA分析。pUC质粒是常用克隆载体之一,它的多克隆位点上有EcoRI、BamHI、KpnI、HindIII等酶切点。假如要你把一段由EcoRI切割产生的外源DNA片段克隆到pUC质粒中,并把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株来扩增,已知条件是所用的R菌株中只有EcoRI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你设计如何做才能确保成功?为什么?(10分)

2003年分子生物学 一。下列名词翻译成中文,并简要解释4*10 1.Domains and motifs 2. Alternative splicing 3.Reporter genes 4. The PCR cycle 5.Restriction mapping 6.Multiple cloning sites 7.DNA libraries 8.Proteomics 9.Replicon 10.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简答题8*5 总计40分 1. 请列举三种以上的蛋白质纯化技术,并说明不同技术的简单原理。 2. 说说DNA损伤与DNA突变之间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3. 简述密码的简并性(degeneracy)和同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及其在生物上的重要性。 4. 简述原核生物转录起始与转录终止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及其具体作用。 5. 简述cDNA文库的构建过程。 三。问答题(1-4每题15,5题10,总计70) 1.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2. 什么是操纵子(operon)?试说明色氨酸操纵子(Trp operon)在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中的调控机制和重要作用。 3. 简要解释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并举二例说明他们的相互作用方式。 4. 试说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基因转录,翻译及DNA的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有哪几种类型?哪一种类型的限制酶最适合于基因工程,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004年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子生物学试卷 一名词翻译与解释 1synonymous codons 2RNA editing 3Spliceosome 4Microarray 5Plaque hybridization 6Open reading frame 7Ribozyme 8RFLP

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自然地理学教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 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 3、天然环境: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如森林和原始森林。 4、人为环境:是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如城市环境、农田环境。 5、海陆起伏曲线: 6、辐射平衡:P.68 7、天气与气候:P.1040 8、降雨量: 9、锋与锋面:P.99(关键是两侧气团气象要素的差异) 10、河流、水系和流域(P.150): 11、喀斯特地貌(P.207) 12、黄土与黄土地貌(P.225): 1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355 14、纬向地带性: 15、经向地带性: 16、垂直地带性: 17、自然区划: 18、土地适宜性和土地限制性:(P.380)

二、需了解的内容(考试方式为填空,1空1分,30分) 1、地理环境包括:()、()、()三个方面。 2、自然地理学分为()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来研究。 3、地球的起伏与其巨大的半径相比极其微小,可看作为标准的(),其赤道半径()于两级半径,可能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4、地球的形状使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有规律地变化,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度地区向两级逐渐(),从而造成地球上()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5、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否则,地表温度将比现在低得多,温差也将大得多,地表的(生物圈)可能将不复存在。 6、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这些圈层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其中内部圈层由()、()和()三层组成;外部圈层由()、()和()三层组成。 7、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又可分为()、(),前者是指形成与地下,后者是指岩浆()而形成。 8、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运动和()运动。在构造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可形成()和()两类构造。 9、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海洋中,也存在于()和()。 8、大气循环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能量),高低纬度间因获得的热量不等而产生的(压力差)驱使大气不断运动,从而输送着物质与能量。 9、大气圈具有垂直分层性,最低层为(),大气对流强盛,其上为(),气流稳定。 10、天气和气候都包括()、()、()、()、()、()等气象要素。P.104

武汉大学C2016大学物理C期末试卷(A)

武汉大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 大学物理C 期末试卷(A 卷) 命题人:黄慧明 审题人:沈黄晋,艾志伟 姓名 学号 班号 成绩 .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一质点的运动表达式为2()8m 4r t ti t j ,该质点在任意时刻t 的速度为 ,加速度为 。 2.质量2m kg 的质点沿x 轴运动,其加速度为22(53)m/s a x i 。如果该质点在0x 处时速度00 v ,则它运动到4m x 处时速度的大小为 。 3.一质点在力(32)F t i N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在03 秒内,力的冲量为 。 4.(理工专业学生做)如图所示,一长为l 质量为m 的匀质细杆OA 可绕通过其一端O 且与杆垂直的水平光滑固定轴转动。将 细杆从与水平方向成o 60的位置无初转速地将其释放,则当杆转至水平位置时的角加速度为 ,此时A 端的线加速度为 。(细杆对轴的转动惯量为2 13 I ml ) 4 .(医学药学专业学生做)某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0.5m 处,欲 使他能看清远物,应配屈光度为 的 (凸或凹透镜)。 5.如图所示,电场强度为E 的均匀电场与半径为a 的半球面的轴线平行,则通过此半球面的电通量为: 。 6.一根无限长的载流导线被弯曲成如图所示形状,其中bc 段是半径为R 的半圆弧,cd 段与ab 段垂直,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为I ,则半圆弧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 7.如图所示,把一半径为R 的半圆形导线ab 置于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中,当导线以速率v 水平向右平动时,导线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 端电势较高。 a b a E

武汉大学考研分子生物学名词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1、gel electrophoresis(凝胶电泳) 2、restriction endonuclease(限制性内切酶) 3、hybridization(杂交) 4、probe(探针) 5、Autoradiogram(放射自显影) 6、DNA cloning 7、DNA ligase(DNA连接酶) 10、transformants(转化子) 11、copy DNA(cDNA) 12、DNA library 13、colony hybridization(菌落杂交) 14、oligonucleotide(寡聚核苷酸) 15、site-directed mutagenesis(定位突变) 16、shotgun sequencing(鸟枪法测序) 17、contig(叠连群) 18、annotation(注释) 19、transcriptome(转录组) 20、BLAST(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 (11.7.2015) 21、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串联质谱) 22、interactome(互作组) 23、DNA foot printing(DNA足迹) 24、insulator(绝缘子) 25、homeodomain(同源结构域) 26、mediator(中介蛋白) 27、bromodomain(同源调节域) 28、chromodomain(染色质结构域) 29、locus control region-LCR(位点控制区域) 30、heterochromatin(异染色质) (11.10.2015) 31、euchromatin(常染色质) 32、epigenetic regulation(表观遗传调控) 33、constitutive expression(组成型表达) 34、operator(操作子) 35、operon(操纵子) 36、CTD(c端结构域) 37、lysogenically(溶源生长) 38、lytically(裂解) 39、prophage(原噬菌体) 40、antitermination(抗终止作用) 41、retroregulation(逆向调控)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2015年武汉大学885分子生物学考研真题(B卷)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武汉大学885分子生物学考研真题(B卷)及详解 一、专业术语翻译与解释(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Exon 答:Exon中文名称是外显子,是指断裂基因的一部分,包含在一个基因的转录物中,并在核内RNA剪接过程中保存下来成为细胞质中信使RNA的一部分。外显子在编码蛋白基因中处于三个明显的区域:第一部位,不翻译成蛋白质部分,是RNA转录物起始部分的信号并含有引导mRNA到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顺序;第二部位是含有翻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信息部分;第三部位是转录为mRNA的一部分含有翻译终止和加多腺苷酸尾的信号。 2.Promoter 答:Promoter中文名称是启动子,是指基因中控制基因表达(转录)的起始时间和表达的程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启动子本身并不控制基因活动,而是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控制基因活动的。启动子就像"开关",决定基因的活动。 3.Proteomics 答:Proteomics中文名称是蛋白质组学,是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4.Frame-shift mutation 答:Frame-shift mutation中文名称是移码突变,是指由于插入或缺失非3的倍数个的核苷酸导致阅读框发生移动,随着转译成不正常的氨基酸的一种突变。这种突变通常会导致多肽链上一系列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严重影响后续蛋白质或酶的结构和功能。 5.Wobble hypothesis 答:Wobble hypothesis中文名称是摆动假说,是解释遗传密码简并性的假说,克里克于1966年提出。具体内容是:对氨基酸专一的密码子的头两个碱基与相应转移RNA上反密码子的第2个和第3个碱基互补配对,而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3'端)与反密码子5'端碱基的配对专一性相对较差。在反密码子的5'位置上常发现次黄嘌呤(Ⅰ)或与之相似,仅能形成2个氢键的嘧啶。 6.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答: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中文名称是单链结合蛋白,又称DNA结合蛋白,是指结合于螺旋酶沿复制叉方向向前推进产生的单链区,防止新形成的单链DNA重新配对形成双链DNA或被核酸酶降解的蛋白质,是DNA复制所必须酶。DNA解旋后,DNA分子只要碱基配对,就有结合成双链的趋向。 7.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 答:Tandem affinity purification中文名称是串联亲和纯化,是指一种可以经过两步特异性亲和纯化可快速得到生理条件下与靶蛋白质存在真实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来研究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新技术。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考研试卷

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解释概念(20分,每个4分) 卫星DNA 复制体 逆转座子 反式激活因子 衰减子与衰减作用 二、填空(30分,每空1分,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 1. 从病毒到高等生物的研究表明,遗传物质是。 2. 冈崎片段的发现证实了双链DNA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一条新生链的合成是的,称为链;而另一条链的合成是的,称为链。 3. 大肠菌中有三种DNA聚合酶,其中的pol I的作用是,而pol III的作用是。pol I和pol III都有的三种活性是。 4. 由于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复制要有一段RNA为引物,因此线状的DNA复制后必须存在着5’端缩短的问题。已发现有一种端粒蛋白称为,它由构成,可以使单链DNA的5’延长。 5. 对DNA损伤有几种修复系统,其中只有修复系统可以造成DNA变异,与这一系统有关的一套基因平时受到一称为的抑制蛋白所抑制,它发挥抑制作用是结合在一段约20bp长的称为的DNA序列上,当DNA损伤时,另一种蛋白质称为把这种抑制蛋白水解后,修复系统的基因才会被激活。 6. 真核细胞中有三种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分别合成不同的RNA,RNA pol I负责合成,RNA pol II负责合成,RNA pol III负责合成。 7. 大分子互相作用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包括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或RNA之间的互相作用,蛋白质有四种重要的结构花式与大分子互相作用有关,这些结构花式是,,,。 8. NO是气体小分子信号,它可由脱氨产生,它的作用方式是直接与酶作用使产生cGMP(环式GMP)。 9. 真核mRNA的5’端通常有帽子结构,3’端有polyA。在polyA上游有一保守序列称为polyA信号,其序列为。polyA能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是由于: (1)(2)。 10. G-蛋白关联受体是一类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它的结构特色是,它发挥信号传递作用的两条途径是途径和途径。 三、问答题(50分) 1.说出双链DNA复制起始有关的五种重要的酶或蛋白并简述它们的功能。(15分) 2.简述增强子的特点和性质及作用机制。(10分) 3.简述真核RNA聚合酶II的转录起始复合物装配过程和转录起始(15分) 4.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I是人们熟悉的常用内切酶,它是在大肠杆菌(E.coli)R株中发现的,它被广泛用于分子克隆操作和DNA分析。pUC质粒是常用克隆载体之一,它的多克隆位点上有EcoRI、BamHI、KpnI、HindIII等酶切点。假如要你把一段由EcoRI切割产生的外源DNA片段克隆到pUC质粒中,并把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株来扩增,已知条件是所用的R菌株中只有EcoRI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你设计如何做才能确保成功?为什么?(10分)

自然地理学复习要点

????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节律性的特点? 时间层次性是系统演变有规律的表现,了解系统发展的时间层次性也就是认识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这对人工系统的开发、设计及改造都有重要意义。 系统的特征? a.整体性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 b.层次性 1、空间层次性 反映系统范围的包含关系,比如国家政体和人体组织的层次结构: 2、时间层次性 由于系统演变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具有一些质的不同。 c.相关性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相关性 d.稳定性变异性、 稳定性——系统排除干扰、恢复到稳态的特性,称为稳定性。 变异性——指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稳定性使系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没有稳定性就不能认识系统;没有变异性,系统就不能发展。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要素和综合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各要素存在自身固有的运动一个要素的运动必然与其他要素的运动发生联系相互制约 2:结构和功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决定于各组成元素的相互结合的方式,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结构是完成功能的框架和渠道。整体出现的功能是各部分之和所不具备的 3:耗散结构----从-非平衡有序系统的角度认识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与外界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信息交换使系统不断进化发展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系统要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这种稳定是非平衡的稳定态,,只有在外界不断输入负熵流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相对稳定。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 从地球表层系统组成、结构和物质能量联系的角度,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直接作用),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 1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许多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地带性分异因素(或纬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选择题 填空题 看图行文题 简答题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克拉克值、晶体、矿物、类质同象、同质多象、解理、岩石、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斑状结构、碎屑结构、地层、岩层产状、层理构造、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岩相、断层、节理、褶皱、断层、节理、新构造运动、丹霞地貌、板块构造说。地壳均衡学说 地转偏向力、温室效应、长波辐射、地转偏向力、辐合辐散、气旋、反气旋、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城市热岛、焚风、显热传输、潜热传输 水系、流域、单向环流、厄尔尼诺、潮汐、自流井、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金字塔、食物链、林德曼百分之十率 风化作用、风化壳、球形风化、夷平面、准平原、雅丹地形、沙尘暴、洪积(物)扇、坡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泥石流、向源侵蚀、向旁侵蚀、侵蚀基准面、平衡剖面、单向环流、深切蛇曲、河漫滩、二元结构、河流阶地、牛轭湖、地上悬河、河流袭夺。冰川、冰蚀作用、冰碛物、冰盖。

沙尘暴、风蚀作用、雅丹地貌、岩漠、砾漠、黄土、埋藏古土壤。潜水、层间水、自流盆地、自流水、矿化度、硬度、岩溶作用。 二、选择题 B.大气中的O3主要存在于10-50Km的大气层中,绝大部分集中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逸散层 C.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的结构为: A、碎屑 B、泥质 C、化学 D、生物 A.某地区浅海沉积物厚度为1000m表明当时地壳运动方向主要表现为: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海退 C海啸主要体现相互作用的圈层是: A、大气圈与水圈 B、水圈与生物圈 C、水圈与岩石圈 D、岩石圈与大气圈 A.没有解理,具油脂光泽的矿物是: A、石英; B、方解石; C、斜长石; D、白云母。 A狮子山地层最老的是: A. 志留系 B. 泥盆系 C. 石炭系 D. 二叠系 武汉市狮子山地层倾向大致为(): A、0-10° B、90-100° C、180-190° D、210-220°狮子山的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 A.一致 B.斜交 C.垂直 D.没有关系 岩石的成因有三种,属于沉积岩的是: A. 大理岩 B. 花岗岩 C. 板岩 D. 石灰岩 极完全解理的矿物是: A. 白云母 B. 方解石 C. 正长石 D. 石英

武汉大学大学物理B(上)考试试卷

2013年大学物理B (上)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长:90分钟 专业 班号 学号 姓名 1、(本题15分)一质量为m 的质点在O-xy 平面上运动,其位置矢量为 j t b i t a r ωωsin cos +=(SI) 式中a 、b 、ω 是正值常量,且a >b . 试求: (1)质点在任意时刻的速率v ,以及在A 点(a ,0)时和B 点(0,b )时的速度A v 和B v ; (2)当质点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合外力所做的功; (3)质点在任一时刻对于坐标原点的角动量。 2、(本题15分)已知一质量为m 的质点在x 轴上运动,质点只受到指向原点的引力的作用,引力大小与质点离原点的距离x 的平方成反比,即2 /x k f -=,k 是比例常数.设质点在 0x x =时的速率为0v ,且向x 轴正方向运动,(0x 、0v 均大于零)。试求 (1)质点能到达的最远位置坐标m ax x ; (2)当质点在该引力的作用下,由0x 处运动到20x 处时引力做的功; (3)若以0x 处为该引力场的零势能点,求质点在20x 处的引力势能。 3、(本题15分)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要让卫星在一个大的椭圆形转移轨道上运动若干圈,如图所示。设卫星质量kg 500=m ,椭圆轨道近地点的高度为 km 14001=h ,远地点的高度(也就是同步轨道的高度)km 000 362=h 。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运动到远 地点时再利用火箭推力使之进入同步轨道。已知:地球赤道半径km 6378=R ,地球质量 =M 5.982410?kg ,万有引力常量G 2211kg m N 1067.6--???=。试求: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以无限远处为引力势能的零势能点,求卫星在同步轨道上运动时的机械能。 (2)卫星在转移轨道上运动时,它在近地点的速率1v 和远地点的速率2v 。 4.(本题12分)质量为1m 和2m 的两物体A 、B 分别悬挂在如图所示的组合轮两端。设两轮的半径分别为R 和r ,转动惯量为别为1I 和2I ,轮轴上的摩擦可以忽略不计,轮与绳之间没有相对滑动,轻绳不可伸长。试求两物体的加速度和绳的张力。 转移轨道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的结构体系 2、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

第二章岩石圈系统 3、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圈

4、地壳的元素组成 5、矿物、造岩矿物 矿物:矿物(mineral)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组成岩石主要成份的矿物,称造岩矿物。

6、断口、解理、节理、断层 7、沉积岩(水成岩)特征: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化石 层理:沉积岩最典型的构造特征是具有层理;由于矿物成分、结构或颜色的不同而表现出成层性。是不同时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8、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类型):碎屑岩类、黏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9、沉积岩类型(按沉积物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泥岩、页 岩) 10、变质作用的类型 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局部):发生于侵入体与周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区域变质作用(大面积):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称~。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是区域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张过渡性地质作用。 11、变质岩的特征:斑点构造、片理构造(板状、片状、片麻状) 12、地质作用及分类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