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对克劳塞维茨其人及其学说的研究,始自《战争论》第一版问世的1832年,然则实际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克劳塞维茨研究仅局限于欧洲甚至德国本土,且成果有限。该研究及其成果的兴盛,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克劳塞维茨研究在近代时期的欠发达,部分原因在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含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但其军事实用性和短期效用显然不及同时代另一位拿破仑战争研究者约米尼(A.H.Jomini)的学说。(注:约米尼(1779-1869年)是与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和拿破仑战争研究者,关于其生平及学说,参见A·H·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版。)

19世纪末和20世纪,战争与革命的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现出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真理性和深刻性,从而引起学术界甚至世人的关注。在这个历史时期,《战争论》的各种译本广泛流传,克劳塞维茨研究逐步深入并出现了两大标志性突破。其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对“暴力”的理解和运用,他们特别强调并重视“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除斯大林之外均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学说表示认同和赞赏。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和通信中多次提及克劳塞维茨及其著作;列宁深入研究过《战争论》并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毛泽东也依据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论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列宁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斯大林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毛泽东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这就突破了把克劳塞维茨理论视为战争教条并作单纯军事理解和应用的传统的普鲁士——德意志方法,(注:将经典理论奉为教条、对经典理论只作字面理解而不作时代性和哲学性思考,是一种普遍倾向。这一点在近现代德国军事家对待克劳塞维茨学说的问题上尤为明显。毛奇、施利芬、鲁登道夫乃至希特勒仅仅部分地理解了克劳塞维茨,回避了军事的政治属性,他们将军事凌驾于政治、以手段代替目标的态度和做法,完全背离了克劳塞维茨学说的本意。那一时期,在德国,只有德尔

布吕克等极少数人真正理解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见Edward Mead earl,et.,Makers of Modern Stratetgy:Military Thought From Machiaveli to Hitl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pp.93-103,192-206,206-287,306-322,504-517.利德尔·哈特对此评价说:“在所有各种学术领域内,多数的先知者和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他们的学说总是被人误解。克劳塞维茨的那些学生,背离了自己的老师,在战争目的的问题上并没有研究清楚,他们对于其原始观念的损害,甚至比其带有偏见而又主观的反对者还要严重。”见B·H·L·哈特:《战略论》(中译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63页。)而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和哲学高度探讨了矛盾与斗争、战争与和平、目标与手段等问题。其二,利德尔·哈特(Liddle Harter)等一批研究者在解读克劳塞维茨理论的基础上,反思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由此形成了战略学和大战略研究。(注:较著名的大战略研究者还有J·柯林斯、A·博弗尔、P·肯尼迪,见张春、时殷弘:“大战略:理论与实践”,《世界政治与经济》1999年第7期。)哈特等人的解读并非完全准确和完整,但他们都一致承认克劳塞维茨是现代战略的一个重要奠基人,并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视为战略研究必须涉及的基础性内容。这是现当代条件下克劳塞维茨理论在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它直接服务于国家的军事政治决策。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和彼得·帕雷特(Peter Paret)的《战争论》新译本、威廉·施拉姆(Wilhelm von Schramm)的《克劳塞维茨:生平与事业》、雷蒙·阿隆(Remond Aron)的《战争哲学家:克劳塞维茨》等一系列名著的问世,(注:Michael Howard and Peter Paret,eds and trans.,On Wa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Wilhelm von Schramm,Clausewitz:Leben und Werk,Esslingen:Bechtle Verlag,1997;Raymond Aron,Penser la guerre,Clausewitz,Gallimard,1976.)克劳塞维茨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国外克劳塞维茨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者们不再拘泥于克劳塞维茨的生平、时代以及《战争论》本身,而是把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特别是探究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对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重大意义。在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有彼得·帕雷特的《克劳塞维茨和国家:生平、理论及其时代》(注:Peter Paret,Clausewitz and The State:The Man,His Theories,and His Tim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和阿隆的《战争哲学家:克劳塞维茨》。帕雷特和阿隆都是当代颇负盛名的战略研究者和国际关系理论家,特别是阿隆深受克劳塞维茨思想的影响,著有《和平与战争》这一国际关系经典著作。(注:Raymond Aron,Peace and War: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ison,1966.)阿隆等人对克劳塞维茨思想学说的研究都部分地运用了国际关系的视角和方法,而国际关系思想史学者霍华德·威廉斯(Howard Williams)甚至将克劳塞维茨列为从修昔底德到马克思的国际关系思想史脉流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注:Howard William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Political Theory,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Chapter 10,"Clausewitz:The Strategic Dimension",pp.105-116.)

中国的克劳塞维茨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其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将由日本传入的《战争论》译成中文,其译名大多取为《大战学理》。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东亚危机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克劳塞维茨研究开始在中国兴起。国民政府当局不仅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和教官,还多次批准刊印发行不同版本的《战争论》。中国共产党也在延安组织过《战争论》研究会,认真研究克劳塞维茨学说并将其辨证地运用到抗日和反蒋斗争实践。60、70年代,克劳塞维茨研究归于沉寂。80年代以后,中国的克劳塞维茨研究重新兴起,虽仍是介绍多于应用,且缺乏有影响力的论著,但学术界已有相当多的人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在世纪之交推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注:新近较为完整地介绍克劳塞维茨理论的通俗性和研究性代表著作,分别是夏征难:《西方战争理论经典——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浅说》,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吴琼:《〈战争论〉诠释》,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全部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战争与和平”,这种概括虽则过于简单,但也是恰如其分的。国际关系研究无法回避战争问题,因而必须在相当程度上求助于有关的战争理论,在可供借鉴的理论中,克劳塞维茨的学说无疑最为引人瞩目。克劳塞维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从国际关系角度研究其哲学思考和理论范式的空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建立在对普鲁士军事文化传统和

拿破仑战争所进行的深刻思考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军事学见解,还包含着诸如主权国家与战争工具的运用、政治与战争、战略与敌对冲突等一系列丰富的国际关系内容。此外,他的军事理论并非是单纯的战争教条,而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历史哲学思考,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讲,其理论甚至是有关社会文化性质的哲理思考。他对于战争本质的哲学抽象与思考,已经完全超出了军事本身的意义。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对国际关系的意义,最主要地体现在他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亦即他的“三位一体”战争本质的论断。(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本质观贯穿于《战争论》全书,在第一、第二、第八篇中尤为明显,其论述集中在第一篇第一章,“三位一体”的论断就在这一章的结尾,参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3-47页;Peter Paret,Clausewitz and the State:The Man,His Theories,and His Times,pp.382-392;John A.Vasquez,ed.,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6,pp.294-298.)他认为,从实践上分析并在理论上作总结,在其千变万化的表象之下,战争总是暴烈性、不确定性(概然性和偶然性)、政治从属性的结合体。他将这个奇怪的“三位一体”归结为盲目的自然冲动、自由的精神活动和纯粹的理智行为,并最简约地将它们与人民、军队和政府相联系。他强调指出,“三位一体”的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于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种倾向,战争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使理论在这三种倾向之间保持平衡,就像在三个引力点之间保持平衡一样。(注:克劳塞维茨:前引书,第46-47页。)

克劳塞维茨的这个论断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较为客观明确的关于战争本质的科学解释。暴烈性的特征是战争的最基本特征,是战争区别于其他人类社会冲突现象的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战争逻辑的起点。它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即暴力手段和敌对意图共同作用下的对抗性交互。它与时代条件和社会情感紧密联系,并且就其自身逻辑而言有着无限制发挥的趋向。不确定性的提出颇具历史和哲学深度。偶然性及其规律性反映概然性,作为复杂性现象(诸如战争这种社会性行为)的必然内涵,始终存在于战争进程的任何阶段,并且成为“战争迷雾”的主要原因。它表明,战争无论其起因、结果还是过程,既非命中注定,也无法计算和精确预测。政治从属性则明确地指出,不存在“为战而战”的战争,任何一场战争在其血腥表像之后都有政治作用的痕迹,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范围和目标、战争的结束都是政治作用的结果。战争只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是政治用以实现其目标的工具。它是战争逻辑的本质,对此所作的阐述是克劳塞维茨理论最具深远影响和最杰出的贡献。

克劳塞维茨在分析战争的本质属性时,建构了“绝对战争”—“现实战争”的理论模式。他首先将战争简单地抽象为“两个人的搏斗”,并由此展开分析,以从暴力为起点的三种相互作用,提出类似于黑格尔“绝对观念”的“绝对战争”这一先验性概念。然后,他以“战争不是孤立行为”、“战争不是短促一击”、“战争结局并不绝对”的三大主要事实,离开完全逻辑性质和单纯军事内涵的分析,完整地考虑了作为社会行为的战争的整体,得出了“现实战争”概念,并建立了战争本质“三位一体”的模式,最终完成了“理论上的总结”。克劳塞维茨对两种战争的理解不是就此为止,“绝对战争”的概念基本停留在暴烈性的基础性层次,而当不确定性和政治从属性概念被引入,特别是后者内涵的介入,战争完全现实化了。但这种“现实战争”仍旧是理论上的三要素完美平衡、目标与手段相称的“理想战争”而不是人类的“真实战争”。克劳塞维茨承认,战争现象极其复杂,真实的战争形态并不那么完美、手段与目标也并非相称。他强调战争是人类真实生活中的和社会性质的,同时也敏锐地觉察到战争实践中与理论逻辑完全相反的一种明显的倾向:战争从目标有限和手段节制的“现实战争”向暴力极度发挥和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绝对战争”的回归。(注:克劳塞维茨:前引书,第855-857页。)这样,按照“正—反—合”的哲学思维路线,他完整地完成了“理论概念——现实条件下的理论修正——现实实践”的思考。

虽然“绝对战争”只是纯概念战争在理论上的逻辑终点,但在现实形态上,正如克劳塞维茨已经觉察到的,如果目标需要而且手段可以达到的话,战争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绝对状态”,即彻底击败(未必是消灭但至少是打垮)敌人的暴力最大化的不懈努力,因为战争就其实践性质而言是试图实现己方意图和最大利益的零和结果的集团性冲突,一方的胜利就是另一方的失败,绝无平手的可能。尽管“三位一体”

中的后两个因素会起到限制战争暴力向“绝对化”方向发展的作用,但是,后两者并非总是削弱战争的最基本的暴烈性特征。历史表明,不确定性所形成的风险收益的诱惑、大众政治所形成的民族性和意识形态狂热以及对战争失败将可能承担的政治(还包括经济和军事)后果的恐惧,加之政府的非理性选择和政治控制引导失能,往往助长暴力的使用和极度发挥。自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核武器和核战略理论诞生以来,战争(特别是大国间的战争)发展成为“具有绝对形态的现实战争”的趋向是极其明显的。所以,战争有其自身的逻辑,作用于这种逻辑的正是其“三位一体”的本质属性,它含有人类主观因素却完全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它普遍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战争(包括内战、民族解放战争、革命战争甚至恐怖主义战争)特别是国家间的战争。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还在于它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上为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范式。首先,“三位一体”理论在国家层面上解释了运用大战略的必要性。在现代物质和技术条件下,人类的暴力手段已经发展到极致,而战争的不确定性又有可能造成人们难以承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所以战争(特别是大战)不是国家应有的理性选择,在战争问题上有必要加强政治和大战略的作用。这样的情势更好地确定了战争在国家政策选择中的地位和作用——军事力量只是国家所运用的诸多力量之一,战争只是国家战略的最终手段。大战略要求多重手段的综合运用,并且侧重于以非战争手段达到己方目标,因为现代条件下,战争即使对于自以为有利可图的一方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注:汤因比:《历史研究》(中译本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52页。)但是,大战略也不排除暴力(战争)手段的使用,只要这种使用有助于而不是有损于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战争本质“三位一体”的解释,直接面对战争作为政治手段运用的核心问题——目标和手段的相称性,即根据国家大战略目标,在排除其他一切手段的可能性之后,在何种前提下进行具有何种目标的何种战争是合适的。它同时表明,一国应当尽量避免在国际关系中简单地选择战争,除非情势已经达到非战争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因为战争不具普通的博弈游戏,它通常违背预先设想而脱离人类控制,因此,要在其三要素间维持平衡是极其困难的,这就要求国家在面临战争选择时慎之又慎。

在国际层面上,“三位一体”理论提供了限制战争建立国际安全和地区和平机制的方向和思路。对战争本质的分析,首要地解释了一些国际机制和国家政策的作用:军备裁减的意义在于部分地自主限制国家的战争能力,降低可能的“暴力”的破坏性以及国家间的敌意和疑惧;危机管理则重在尽可能地弱化“不确定性”的作用,避免误算和冲突升级,从国家行为和意图的角度避免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战争及武装冲突控制所强调的问题则是,一旦战争暴力已经发生,那么“政治”必须牢牢掌握主动权而不能任事态自然发展。其次,它在深层次上解释了战争行为的症结性根源。“三位一体”所引出的关于“战争从防御开始”、“战争是社会性产物”、“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注:克劳塞维茨:前引书,第477,729,43页。)的一些论断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军事本身,从社会和哲学的角度理解,就是战争从敌对姿态和意志而不是事实冲突开始。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无政府性质和国家“安全两难”困境。这两者又强化了国家政策中的战争行为选择的倾向。由此,“三位一体”证实了国际机制和国际法的必要性和重要功用。以胜利为唯一目标的战争,最终只会是“绝对形态的现实战争”,其政治社会后果与核大战并无太大差异。国家不能也不应该轻率地试图以战争来解决“安全困境”。现有的国际机制和国际法不仅不应被弱化和忽视,相反,应得到不断加强和发展。在国家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和战争行为责任人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合理公正的、以发展国际合作和协调解决国家间利益冲突为目标的国际机制来防止战争,如果永久和平达不到,至少也应该保证绝大多数国家在相当时期内的相对和平。尽管历史地看,国际安全与地区和平大多是以一国霸权或多国均势为基础的,但无论哪一种途径都没有能够完全摆脱战争手段,尽管包括克劳塞维茨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国际法对暴力的限制是微不足道的,”(注:克劳塞维茨:前引书,第23页。)但战争“三位一体”的本质证实了以国际法和国际机制约束和规范战争的可能性,暴力靠以暴制暴的方式和结果、不确定性以超然的客观性、政治以人为的主观努力迫使国家间寻求和平的规范和契约(有时是不言自明的默契)。《巴黎非战公约》(1928年)和《联合国宪章》(1948年)限制国家战争权利、取消预防性战争在传统国际法中合法手段的地位、宣布废止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革命性事件,都证明

了这种可能性。现代战争的首要性考虑是其相称性、合法性和正义性,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相称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评判标准是模糊的和各执一辞的。因此,限制暴力、消除敌意、加强政治对话和合作,是限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最根本和最适合的途径,而国家间的政治合作最为关键。

国家战略决策和国际机制之建立形似分立,然而彼此间相互作用。国家决策往往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国际机制的效能,而国际机制也时刻影响着国家行为选择,国际和平需要负责任的国家决策和合理公正、和平有效的国际机制。如果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主要国家经常性地倾向于选择战争工具,自助和结盟的对抗冲突就会主导国际关系,“国际无政府”和“安全两难”就会不断加剧,现有的并不太强有力、不太有效的国际与地区和平机制就会逐渐弱化直至完全失效。反之,如果绝大多数国家倾向选择并努力维护国际和平机制,个别国家就会审慎地看待或运用战争手段,和平机制也因此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强化而更为有效。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它们不仅造成了国际无政府状态,而且引起了战争与和平问题。战争的本质属性表明其逻辑发展既可以是正向的,又可以是反向的,而其决定权主要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并部分地取决于由国家参与建构的国际机制。因而,国家既是战争的制造者与和平的终结者,又是战争的反对者与和平的保护人,因为国家没有必然的逻辑和内在的动力去维持和保护一种国际制度环境,同样,它也没有必然的逻辑和内在的动力去破坏和毁灭一种国际制度环境。国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作用是超然的和根本性的。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对绝对安全与霸权的自我节制、对国际制度与国际法的尊重和自觉遵守、对加强政治合作与和平解决国际冲突的方式的坚决维护、对国际不法行为和不当行为的坚决抵制,才是国际和平的真正关键。

克劳塞维茨的天才,在于他是线性世界(人们广泛的但却是错误的一种认识)里的一个深邃的非线性思维的思想家。(注:Alan Beyerchen,"Clausewitz,Non-linearity,and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Winter 1992/93.)他的战争理论所包含的国际关系思想,具有一种明显的、接近理性主义的现实主义特征(注:关于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及其思想方法,见Martin Wight,International Three Traditions,Holms & Meier,1992;时殷弘、叶凤丽:“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命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传统及其当代典型表现”,《欧洲》1995年第3期。),即“理性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将主权国家视为国际行为主体,遵循“人性恶”的哲学假定并由此引导出“国际无政府”和“国家行为自助”两大基本前提,进而以“权势”和“利益”为核心概念展开其理论体系。现实主义不仅仅是现当代的理论产物,爱德华·卡尔和汉斯·摩根索的经典现实主义以及肯尼思·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其根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和中世纪的马基雅维利。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哲学则是现实主义这一大历史脉流中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座丰碑。实际上,就克劳塞维茨所讨论的问题、他的个人经历和军人身份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他不可能不是“现实主义”的。克劳塞维茨身处一个现实主义方法盛行的冲突时代,其著作和思想部分地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现实: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蓬勃发生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组织方法的突进,主权和民族国家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国家对战争工具的经常性运用以及拿破仑战争对旧战略思想体系和战争方法的毁灭性超越。然而,克劳塞维茨的现实主义是相对的,它是接近于理性主义的一种哲学思想。所谓“理性主义”,不仅是就其学说的方法论,而且是就其时代背景而言的。理性是理解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一种能力和方法,即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自身的创造物的能力和方法。它是有限的、相对自主的和时代性的,其基本特征是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和基础、关注于人类自身以及关注于历史的哲学思考。“理性主义”作为克劳塞维茨学说的另一重大特征,表现在他较多地考察了人类心理(注:战略学家哈特指出,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理论的最大贡献。哈特:《战略论》(中译本),第464页。),较多地关注于历史经验的总结,较多地运用了哲学和逻辑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学说体系。这种风格和方法十分符合他所处的那个被称为理性主义的时代。在后启蒙时代,科学方法和理性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推动其经济和社会革命的有力武器。

因此,克劳塞维茨的思想风格更接近修昔底德而非马基雅维利或者霍布斯,后两者在相当程度上被视为极端的或强硬的现实主义。克劳塞维茨及其著作所表现的,是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相一致的“复杂的现实主义

”。他从整体上去考察战争,对人类社会这个极端冲突的现象作人性的和哲学的理解。他只作价值中立的观察和思考,不作是非善恶的判断,并且无意将他的结论变成规定性研究的可以简约的教条。同时,他虽秉承马基雅维利的“政治非道德性”,拒绝将战争归结为人类原罪的宗教神学传统,但又没有像后者那样把实力和手段奉为圭臬。他对人类心理所作的生动而深刻的描画,并不亚于霍布斯,却又没有像后者那样推论出容易将人类认识引入歧途的言论。他的哲学方法和观点深受德国古典学派的影响,其历史理性分析的方法以及对待人类认识和真理的态度是康德主义的,其辩证法和“绝对战争”—“现实战争”逻辑模式的建构却是黑格尔式的,而最终既未接受“永久和平”也不迷信“国家权威”的态度则证明他的学说自成体系,即使不能与前两者相提并论,至少也没有依附于其中任何一个。所有这些都表明,克劳塞维茨的思想风格是特殊的和复杂的。但最主要的是,他继承了修昔底德的传统,在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怀着学者和职业军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其丰富的战争和社会经历,用哲学思考的方法从理性和科学的高度上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属性,建立了对战争的“人性—政治”理解的逻辑体系。这一范式,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能够打破。即使是新现实主义的旗手肯尼思·华尔兹,也只能为这个范式提供层次分析上的新方法而不能革新其主要内容。(注:华尔兹对战争作了三个层次的分析,认为战争源自人性恶、国内制度不完善和国际无政府状态,这一观点常被人称为“沃氏三原理”。Kenneth N.Waltz,Man,The State 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以“理性现实主义”特征展现了其深刻性,而其国际关系意义最终归结于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他的战争本质“三位一体”构成的论断,解释了战争的发展逻辑,也为人类探索和追求和平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根本途径。作为战争的反向逻辑,和平要求限制暴力、消除敌意、加强政治对话和合作,而国际间真诚平等负责的政治合作无疑是限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根本途径。如上所述,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国家起决定性作用,战争与和平是国家造成的,因而限制战争、维护和平完全取决于国家以何种态度对待战争,以何种方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理解战争本质的三个基本构成——暴烈性、不确定性和政治从属性。战争最恶劣的影响并不在于战争暴力本身,而在于它导致人类进步信仰的丧失,(注: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中译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7页。)即对人类道德、理性、智慧和能力以及历史变迁和发展最终将逐步改变国际关系的极端冲突性质这一信念的怀疑,亦即回归于汤因比所说的“把他们自己失败的原因推诿给那些完全无法由他们掌握的力量”这个“人类的一种亘古不变的弱点”。(注:汤因比:前引书,第5页。)当今时代,在暴力手段发展到使战争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国际法和国际舆论将战争视为非合理行为、国际社会积极寻求和平与政治合作、战争由国家大战略的首要手段降格为诸多手段之一的情况下,国家安全与国际和平将极大地由非战争手段获得。“应该根据政治因素和政治关系产生的概然性来认识战争的特点和主要轮廓。根据这种概然性,战争的特点越接近绝对战争、战争的轮廓包括交战国的群众越广和把他们卷入旋涡的程度越深,那么战争的各次事件之间就越有联系,就越有必要在迈出第一步以前先考虑好最后一步”。(注:克劳塞维茨:前引书,第862-863页。)这是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给予我们的最基本的教益。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北大国际关系考研真题答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真题——2016年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考试内容(育明考研课程中心)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陈老师解析: 1、本专业的报录比约在25:1—30:1(竞争比较激烈,每年的缺考率约在15%) 2、总成绩计算: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外语听力成绩(3分) 3、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想要进入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的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4、专业一(政治学概论)为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统考科目。 5、2015届考生并没有统一组织复试听力考试 育明教育北京分校致力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考研考博专业课课程辅导,辅导学员人数及辅导成绩连续多年稳居第一。根植育明学校深厚的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复习参考书(育明考研资料) 专业一:政治学概论参考书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理论部分的核心参考书目,要重点掌握和记忆其中的政治学名词) 2.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用作补充政治学十五讲,尤其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等章节内容)(北大国关学院考研资料获取、复习方法经验可咨询陈老师扣扣:伍四七.零六叁。八六贰)。 3.海伍德《政治学》(主要在于辅助理解,外专业跨考的推荐先看本书打好基础) 4.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对于准备政治学概论大题非常重要,重点把握书中) 5.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与唐士其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配合使用,重点掌握各种..) 6.潘维《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其中内容重在理解和记忆作者的.......) 7.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国际政治概论部分重要基础书目,推荐先看......) 8.陈岳《国际政治概论》(要重点记忆其中提到的国际政治学名词......) 9.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与前两本书配合使用,重在补充前两本书的内容)专业名称招生人数 初试内容复试面试国际关系统考生 推免生①政治(100分)②英语(100分) ③政治学概论(150分)④国际关系史(150分)听力:全校统考(3分计入总分)面试:①进行自我介绍及相关问答②抽取专业试题,进行专业、学术相关问题问答(无准备时间) 2013年4人2014年5人2015年5人2013年7人2014年7人2015年6人

克劳塞维茨:兵学理论

軍訓報告 <兵學理論-克勞塞維茲> *爾·馮·克勞塞維茲(1781年-1831年),德國軍事家。 克勞塞維茨出生在普魯士馬格德堡的一個貴族家庭,12 歲時就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3歲就第一次走上了戰場。 1803年從柏林普通軍校畢業後擔任奧古斯特親王的副 官,參加了1806年的普法戰爭。在1808年,克勞塞維 茨進入到沙恩霍斯特奠基的普軍總參謀部中任職。當時 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的軍事行動使普魯士內部也涌動著 改革的潮流,這場變革與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施 泰因、哈登貝格等人的名字緊緊相連,克勞塞維茨所在 的普魯士總參謀部自然成為了軍事改革的先鋒。克勞塞維茨在1812年發表了名為《三個信條》的日爾曼民族解放綱領,在其中表達了改革派聯合俄國,抗擊拿破侖的觀點。就在1812年5月克勞塞維茨來到俄國軍隊,在俄國抵抗拿破侖進攻的衛國戰爭中克勞塞維茨參加了奧斯特洛夫斯諾、斯莫棱斯克、博羅濟諾等會戰,擔任過柏林騎兵軍與烏瓦洛甫騎兵軍的作戰軍官。1814年回到普魯士軍隊,1818年出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並晉升為將軍。 在擔任軍官學校校長的12年中,克勞塞維茨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資料,遺孀瑪麗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這部巨著共十卷,著名的《戰爭論》是其前三卷,後七卷為戰史戰例,包括了1566-1815年中大小130余例會戰,記述了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侖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 克勞塞維茲和約米尼並列為近代西方兩大兵學家的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比約尼米年輕一歲,但出身與際遇卻有明顯的差異。克勞塞維茨家族是普魯士西里西亞的小貴族,他的父親曾隨腓特烈大帝出征,他自幼便在軍人世家特有的環境中長大,十二歲時即加入陸軍。 *曾被拿翁俘虜 一八○三年,克氏自普魯士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成為當時陸軍大學校長沙思霍斯特的得力助手,沙氏正受命著手軍事的改革,但改革的工作受到保守派的阻撓,師生二人為此感到有志難伸。不久,克民告別恩師隨軍作戰,遺憾的是,在普法交戰中,他非但未能立下戰功,反而在耶拿戰役中,被拿破崙浮虜,度過了三年的戰俘生涯。 從此,他對拿破崙即抱著欣賞而又痛恨的態度,在這段鬱鬱不遂的時間裡,克氏從失敗的教訓中,擷精取要,擬定了他的名著《戰爭論》的架構。一八○七年,克氏自戰俘營歸國,再次參與軍制的改革工作,並成為陸軍大臣沙倫赫斯特﹙Scharauharst﹚將軍的參謀。 一八一二年,普魯士與法國締結同盟,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對拿破崙百般卑屈,使克勞塞維茲大表不滿,除上書國王抗議外,並憤而與其他三十幾位軍官辭職,出走俄國,並加入俄軍,成為俄國的軍事顧問。在法軍征俄時,他曾在布羅地諾﹙Bordino﹚與約米尼兵戎相見,他目睹法軍安全渡過貝爾齊納河﹙Berezina﹚的情景,印象深刻。約米尼當時即為賴由元帥的參謀長,渡河攻擊的計畫亦出自他的手筆。 *滑鐵盧會戰揚眉吐氣 腓特烈成為三世迫於國內的壓力,加以拿破崙對同盟國家亦以一副征服者君臨天下的姿態,頗令與國難堪。於是,他撕毀和約,於一八一三年再度向法國宣戰,克勞塞維茲和其他軍官秉於愛國熱忱上立即兼程返國,加入普軍,當時法國已因征俄遭逢風雪,困蹙而歸,元氣大傷,終在滑鐵盧會戰中,遭受致命一擊。 在此次會戰中,克氏正檐任第三軍團的參謀長,雖然沒有赫赫戰功,終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戰爭結東後,克勞塞維茲開始軍事學的研究,他繼續寫作早先的《戰爭論》﹙Vom Krieg﹚,並擔任萊因洲新成立軍團的參謀長,一八一八年他被任命為陸軍大學的校長,並得以晉升少將。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考研 国际关系分析 真题与答案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分析 真题与答案 《国际关系分析》期中考试试题(2011秋) (请把答案填涂于第二页的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下列哪个不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A.自由主义B.现实主义C.历史主义 D.建构主义 2、下列哪些不属于民族国家体系:A.维也纳体系B.雅尔塔体系C.东亚朝贡体系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下列不属于国际体系构成要素的是:A.国际行为体B.国际规范C.国际格局D.国际秩序 4、在单极格局里,那类国家受到的约束最小:A.强国B.超级大国C.小国D.中等国家 5、影响国际格局基本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际规范的变化B.行为体实力结构的变化C.国家形态的变化 D.国际法的变化 6、民族国家与历史上其他国家形态的重要区别是:A.有固定的领土B.有一定的人口C.有中央政府 D.有主权 7、有评论称当前国际格局正在从“一超多强”向“多强一超”转变。这句话的意思是:A.中、俄、日等强国的地位在上升 B.中、俄、日等强国的地位在下降 C.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下降 D.文字游戏,无实质意义 8、下列对国家利益的描述比较恰当的是:A.国家利益只包括经济利益B.国家利益具有阶级性C.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利益 D.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个人利益可以不必考虑 9、国家利益排序中那种利益是国家最首要的利益:A.政治利益B.经济利益C.文化利益D.安全利益 10、下列那个国家是单一民族国家:A.韩国B.美国C.俄罗斯D.印度 11、下列国家利益需求排序那个正确:A.国家生存,政治承认,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世界贡献B.政治承认,国家生存,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世界贡献 C.国家生存,政治承认,经济发展,主导地位,世界贡献 D.国家生存,政治承认,经济发展,世界贡献,主导地位 12、下列哪一项不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A.军事实力B.经济实力C.社会实力 D.政治实力 13、下列那一项表述是正确的?A.绝对实力的增长必然提高国家的实力地位B.相对实力的增长与下降反映国家实力地位的变化 C.一国实力等级取决于两个国家之间的实力之差D.一国相对实力上升不导致该国国际地位上升 14、下列哪一项不是软实力的衡量指标?A.文化吸引力B.国家模式吸引力C.战略友好关系D.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15、“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是指:A.国家机会平等B.国家主权平等C.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平等D.国家有相同的发言权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 ——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一 对克劳塞维茨其人及其学说的研究,始自《战争论》第一版问世的1832年,然则实际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克劳塞维茨研究仅局限于欧洲甚至德国本土,且成果有限。该研究及其成果的兴盛,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克劳塞维茨研究在近代时期的欠发达,部分原因在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含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但其军事实用性与短期效用显然不及同时代另一位拿破仑战争研究者约米尼(A、H、Jomini)的学说。(注:约米尼(1779-1869年)就是与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与拿破仑战争研究者,关于其生平及学说,参见A·H·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版。) 19世纪末与20世纪,战争与革命的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现出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真理性与深刻性,从而引起学术界甚至世人的关注。在这个历史时期,《战争论》的各种译本广泛流传,克劳塞维茨研究逐步深入并出现了两大标志性突破。其一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与领袖对“暴力”的理解与运用,她们特别强调并重视“战争就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除斯大林之外均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学说表示认同与赞赏。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与通信中多次提及克劳塞维茨及其著作;列宁深入研究过《战争论》并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毛泽东也依据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就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的论断。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列宁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斯大林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毛泽东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这就突破了把克劳塞维茨理论视为战争教条并作单纯军事理解与应用的传统的普鲁士——德意志方法,(注:将经典理论奉为教条、对经典理论只作字面理解而不作时代性与哲学性思考,就是一种普遍倾向。这一点在近现代德国军事家对待克劳塞维茨学说的问题上尤为明显。毛奇、施利芬、鲁登道夫乃至希特勒仅仅部分地理解了克劳塞维茨,回避了军事的政治属性,她们将军事凌驾于政治、以手段代替目标的态度与做法,完全背离了克劳塞维茨学说的本意。那一时期,在德国,只有德尔布吕克等极少数人真正理解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见Edward Mead earl,et、,Makers of Modern Stratetgy:Military Thought From Machiaveli to Hitl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pp、93-103,192-206,206-287,306-322,504-517、利德尔·哈特对

尔雅当代中国与世界认识方法习题答案

国际关系历史—哲理理解以及文学透视(一) 1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开始于()。 C、修昔底德对希腊城邦国家间的波罗奔尼战争 2下面那一项不是完整的叙述 C、历史 3基于对什么的理解我们展开国际关系的研究 B、历史 4《君主论》的作者是: D、马基雅维利 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4 5下列关于国际关系与历史理解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国际关系基于历史理解 6现代政治思想肇始者是:A、笛卡尔 B、培根 C、马基亚维利 D、俾斯麦 我的答案:C 7国际关系研究基于:A、思维特性 B、民族关系 C、历史理解 D、社会发展 我的答案:C 8促使西方国际关系思想产生的古希腊战争是:A、希波战争 B、伯罗奔尼撒战争 C、马其顿崛起 D、特洛伊战争 我的答案:B9自秦朝以来,汉匈战争打了大约()年。 A、100 B、50 C、10 D、5 我的答案:A 10被称为“西方历史之父”的是?A、修昔底德 B、希罗多德 C、色诺芬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B 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4 11以下著作中不属于马基雅维利的是?A、《用兵之道》 B、《君主论》 C、《佛罗伦萨史》 D、《人权力》 我的答案:D 12现代国际关系思想的开创者是?A、洛克

B、霍布斯 C、马基雅维利 D、保罗·肯尼迪 我的答案:A 13写罗马历史最有名的人是A、弗朗提诺 B、特奥多尔 C、波里比阿 D、韦杰提乌 我的答案:B 14从历史中可以推导出罗马军事史实背后的原理,可以将它们应用于现今我的答案:√ 15战争的历史叙述是偶然的我的答案:× 16国家是逐步扩张和成长的,他们永无休止的卷入战争之中。我的答案:√ 17罗马军事史实的原理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我的答案:× 18马基雅维利的《用兵之道》和《孙子兵法》中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我的答案:× 19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对希腊城邦国家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分析。我的答案:√ 20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与波斯之间反侵略的战争。我的答案:× 21《君主论》的作者是奥古斯丁。我的答案:× 国际关系历史—哲理理解以及文学透视(二)待做 1与晚近得多的、基于“新方法论”的理论著作相比,那种著作能够更好地传达对外政策的性质和国际体系的运行方式 C国际关系史 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4 2下面那一项不是经典鉴定得自的方面 A文学 3国际关系研究的经典方法是 B对国际关系史的研习和思考 4搞理论研究的人需要 D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 5地质学的大变革在于: C板块构造的提出 6国际关系理论化的经典方法的基干是: A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考察 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4 7下列能够更好地传达对外政策的性质和国际体系的运行方式的是 B国际关系史 8有巨大进步,而给历史学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以启发的学科是: B地质学 9国际关系经典鉴定得自: D以上都是 10国际政治性质被更多体现和传达于: D历史著述 11以下属于国际关系学和国际关系史学需要具有的是?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战争论》主要观点

<战争论>主要观点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1、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真题1999-2010

外交学院 历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 (1999年~2010年) 说明: 1、从2003年起,每门专业课总分从100分调整到150分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3、从2004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2010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15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中导条约、伊朗门事件、勃兰特委员会、日美安全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二、简答(40分):1、评析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 三、论述(80分): 1、论述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论述冷战时期美国各位总统的均势战略以影响) 2、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结果。 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民族主义 2.非政府组织 3.政治决策 4.政治信念 5.政治沟通 二、简答题(30分)1.简述政府与政党、政府与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区别 2.简述政治冲突发生的原因。 三、论述题(30分)从政治发展的内容上,论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成果和不足。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60分)| 一、名词解释(20分): 1. 托马斯.阿奎那 2. 国际社会说3. 霍布斯文化4. 无政府性 二、简答题(15分): 简述多边主义的定义与含义。 三、论述题(25分): 试论摩根索与沃尔兹的权力政治观的异同。 ---------------------------------------------------------------------------- 2009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 (一)、名词解释(8分/个)--40分 1、诺维科夫报告 2、哈尔斯坦主义 3、《洛美协定》 4、中东“六五”战争 5、东盟 (二)、简答(20分/个)--40分 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战后国际核裁军的重大成果 (三)、论述(40分+30分/个)--70分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2、戴高乐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2009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政治关系 2.政治沟通 3.政治参与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一~六)DOC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一)已完成1 《战争论》的根本要以在于 ?A、解释什么是战争,战争如何取胜 ?B、解释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性和根本机理如何 ?C、揭示什么是战争,战争如何取胜 ?D、揭示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性和根本机理如何我的答案:D 2 克劳塞维茨出生于那一年 ?A、1831.0 ?B、1835.0 ?C、1780.0 ?D、1785.0 我的答案:C 3 影响战争的外部力量包括 ?A、从事战争的政治共同体各自的特殊性质和时代的一般性质?B、从事战争的政治共同体的一般性质和时代的一般性质 ?C、从事战争的政治共同体各自的特殊性质和时代的特殊性质?D、从事战争的政治共同体的一般性质和时代的特殊性质我的答案:A

4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对这种暴力的使用有没有限制”?A、存在逻辑上的限制 ?B、不存在任何逻辑限制 ?C、存在物理的限制 ?D、不存在任何物理上的限制 我的答案:B 5 克劳塞维茨的根本目的在于: ?A、指导战争 ?B、研究战略战术 ?C、著述论说 ?D、论说战争哲学 我的答案:D 6 下列对战争中攻防的论述错误的是: ?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B、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 ?C、二者是对立的 ?D、进攻可以转化为防御 我的答案:C 7

《战争论》的作者是: ?A、劳拉 ?B、克劳塞维茨 ?C、米歇尔 ?D、鲍威尔 我的答案:B 8 关于克劳塞维茨,以下错误的是:?A、法国军事理论家 ?B、生于18世纪 ?C、著有《战争论》 ?D、军事历史学家 我的答案:A 9 克劳塞维茨认为,武力冲突: ?A、无拘无束 ?B、有武力本身的规律 ?C、服从自然法则 ?D、A和B 我的答案:D 10 三次革命主义浪潮的共性是?

知到全套答案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参考答案公众号.docx

知到全套答案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参 考答案公众号 问:切刀法的线条特点是() 答:顿挫起伏老辣含蓄 问:四部门经济的有效需求决定模型中,除了政府、企业和居民,又增加了外国因素。() 答:正确 问:下列选项中,属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其他名称的是()。 答:环境刺激素内分泌活性化合物内分泌干扰化合物 问:函的特点包括() 答:广泛性灵活性单一性商洽性 问:主题表现的要求有() 答:正确鲜明深刻新颖集中 问:企业债券由大中型企业发行,执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答:正确 问:花儿学家张亚雄先生给予了花儿艺术特征最准确的定义,以下内容有? 答:回调番(藏)风汉语 问:近现代桥梁以钢材、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结构形式、跨越能力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答:√ 问:传唱花儿的民族有? 答:保安族东乡族汉族回族 问:若折旧等于零,则当期的资本增量大于当期的投资。() 答:错误 问:根据通知的内容可将通知分为() 答:指示性通知发转性通知事务性通知会议通知 问:若折旧等于零,则当期的资本增量大于当期的投资。() 答:错误 问:在上海兴起的绘画社团和组织,是为了通过一种组织,来保证画家的创作次序和他们的生产,保证他们的利益。 答:正确 问:公共关系注重社会效益的原因是:() 答:社会效益影响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利益公共关系活动既要对社会组织负责,也要对公众负责社会效益依靠全社会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共同营造社会组织注重社会效益,有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问:任伯年绘画题材丰富,包括历史、神话、民间生活、文人故事等。 答:正确 问:论述类文章主要的结构方式包括() 答:纵贯式结构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 问:决定花儿文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有? 答: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文化自身的延续和整合各族民众共同传唱花儿会对歌 问:双刀的效果是()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试题,朱峰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A1 1权力 2民族国家 3安全困境 4建钩主义 A 2 1 防御性现实主义 2 自由制度主义 3 国际道德 4 权力 A 3 1 国际体系 2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 3古典现实主义 4相互依存 A4 1 国家利益 2 国际规制 3 权力 4 建构主义 A5 1无政府状态 2国际制度 3民主和平论 4核威慑 A6 1 安全困境 2 国际制度 3 结构现实主义 4 国家实力 A7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 权力 3 国际规制 4 国家利益 A8 1 国际关系理论 2 国际制度 3 软实力 4 均势 A9 1 建构主义

2 相互依存 3 国际制度 4 权力 A10 1 国际体系 2 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4 软权力 A11 1 民族国家 2 权力 3 建构主义 4 核威慑 A12 1 强权政治 2 安全困境 3 建构主义 4 国际道义 A13 1 国际规范 2 民主和平论 3 国家利益 4 多边主义 A14 1 霸权和平论 2 建构主义 3 国家利益 4 权力 A15 1 民族国家 2 新自由主义 3 历史的终结 4 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B1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手段有那些? 3 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是什么?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现实主义?B2 1 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实力的决定要素? 3 如何理解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4 什么民族国家体系? B3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 什么是外交政策的决定要素? 3 建构主义?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 B4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主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3价值观与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4 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B5 1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利益? 3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B6 1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稳定论? 3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军事同盟? B7 1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冷战后导致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4 什么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 B8 1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2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3 人类能建立世界政府吗? 4 如何理解国际安全? B9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除了国家以外,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还有哪些? 3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B10 1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增进国际合作应该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3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经济因素对国家间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B11 1 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理论认识? 2 外交政策治定的依据是什么?

国际关系专业考试题目及答案

1.华夷秩序:是中国在晚清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是长期存在于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等地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内,由于中国在这一地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所以就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向中国朝贡的各藩国与中国历代王朝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 2.修约外交:关于五卅惨案的交涉使北京政府得以借助民力,将酝酿已久的“修约”外交正式出台。这种外交政策的实施,不光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还在于中国与各列强的关系亲疏,更在于其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的大动荡。修约外交主要有三个基本修约策略——以夷制夷,联美修约;援引公法,以理折冲;以子之盾,攻子之矛。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北京政府的这一外交策略都得以体现,北京政府关于关税问题,领事裁判权问题,租借地问题和外国在华邮局问题的修约要求都被讨论。 3.以夷制夷: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但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质上讲是一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在自身的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借用别国的一些力量,也就是打外国牌,有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古代,“以夷制夷”也叫“以夷伐夷”或“以夷攻夷”。 4.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毛泽东根据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3个部分的理论。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欧洲、日本等国。并指出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指亚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5.韬光养晦:面对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的方针。邓小平在提出这个思想时还强调了“决不当头”。实际上,“韬光养晦”的具体政策含义,就是“决不当头”,不觊觎苏联留下的社会主义领袖的位置。由于苏联与美国争霸并组建对抗欧美发达国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的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不挑战美国霸权和国际体系。 6.三线战略: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战略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7.中国防空识别区:防空识别区是国家依自身安全需按划分,没有国际法效力,其范围大于领空,飞行器若是进入某国防空识别区内,需要进行识别、告知动作。这个国家则判断飞行器有无攻击、危险性质,若无危险性且停留时间短,则会进行劝告、了解动作;若是停留时间长,则有可能驱离。 简答与论述 1.清王朝留下的外交遗产 (1)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条约体制 根据历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在关税方面给予各国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允许外国设立租界,在华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船只可以在中国水域航行,外国传教士可以在中国各地传教……最后,列强还在中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取得了在北京及其门户驻扎军队的权利。 (2)面对激烈变动的中外关系手足无措而导致的混乱的、病态的外交政策 在遭受外来打击的最初阶段,清王朝权贵们的反应几乎完全是依据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做出来的。在对外交涉中,他们极力维护视为立国之基的大清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旧的武

国际关系学模拟题及答案(共三套)

国际关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易知堂整理 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8 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尔逊)。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摩根索)。 二、名词解释(20 分) 1、三十年战争1618 年——1648 年发生在欧洲的国际战争,始于德国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的战争,发展为新教诸侯与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天主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波兰、教皇为一方的大规模战争。交战30 年,法国和瑞典取得优势。双方于1648 年10月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奠定了第一个现代国际关系体系。这场战争是欧洲从中世纪进入现代的历史分界线。 2、主权主权是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表现为在本国疆界内对一切事务的最高统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特征和根本属性。 三、简答题(30 分) 1、简述当代国际关系行为者多样化的表现。 从现代国家形成直到19世纪中叶,国际舞台上的行为者只有国家。19世纪后半期,出现国际行政联盟组织和一些民间国际组织,非国家行为者开始出现。进入20 世纪,两次大战期间及战后,各种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组织大量涌现,国际关系的行为者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在当代,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者,全球的主权国家约200个,联合国成员国有191个。 非国家行为者主要有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两类。 政府间国际组织由主权国家协议组成。当今全球有5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全球综合性国际组织——联合国; 全球专门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 区域综合性国际组织,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 区域专门性国际组织,如欧洲煤钢联营、亚太经合组织。 非政府组织又称民间国际组织,种类繁多,数目近万个,组织内容涉及与人 类活动有关的几乎所有领域,与政府间组织一道对国际关系发挥重大影响,1500 多个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建立了联系。 特殊的非政府组织包括:跨国公司,全球有36000多个母公司和所属的150000 个子公司;教会,四大全球性教会为罗马天主教会、国际教会会议、伊斯兰教会、犹太教教会。此外,国际恐怖组织也是一类特殊的非政府组织。 2、结合实例说明本国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关系。 从根本上看,一国利益是全球利益的一部分,全球利益是一国的长远利益。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利益越来越显著。国际安全 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共性问题,维护全球利益日益成 为各国共同的需要和责任。(实例) 全球利益发展改变着传统的国家利益观念。当今世界出现越来越多的世界主义者,他们主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六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六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一)已完成1 《战争论》的根本要以在于 A、 B、 C、 D、 我的答案:D 2 克劳塞维茨出生于那一年 A、 B、 C、 D、 我的答案:C 3 影响战争的外部力量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A 4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对这种暴力的使用有没有限制” A、 B、 C、 D、 我的答案:B 5 克劳塞维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B、 C、 D、 我的答案:D 6 下列对战争中攻防的论述错误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7 《战争论》的作者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 8 关于克劳塞维茨,以下错误的是:A、 B、 C、 D、 我的答案:A 9 克劳塞维茨认为,武力冲突: A、 B、 C、 D、 我的答案:D 10 三次革命主义浪潮的共性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

11 《帝国主义论》的作者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 12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的唯一可靠代表和革命的领导者是? A、 B、 C、 D、 我的答案:B 13 《战争论》是一本字数很多、描写详实的作品 我的答案:× 14 军事和政治双重意义上的取胜之道来自于《战争论》 我的答案:√ 15 加尔文神权统治的根本前提是尘世救主是上帝救世旨意的唯一代表。我的答案:√ 16

战争与政治无关。 我的答案:× 17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和战略思想是“艺术”或“才能”的政治或军事理论。我的答案:√ 18 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影响了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我的答案:√ 19 克劳塞维茨认为政治是战争的继续。 我的答案:× 20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这一暴力行为的使用不存在任何逻辑限制。 我的答案:√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二)已完成 1 什么使得真实的战争有别于纸上谈兵 A、 B、 C、 D、 我的答案:B 2 战争“三位一体”所涉及的对象不包括

2015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

2015年各校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汇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考研真题分享 外交学部分 一、简答题 1、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原则 2、格劳秀斯国际法的核心观点 3、晚清外交机构的沿革 4、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5、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认了什么原则 6、中国政府在确立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立场 7、邓小平在处理中苏关系的三个条件 8、中国处理边界边疆问题的经验 9、公共外交的特点与作用 10、习近平主席的国家利益观 二、论述题 1、结合实际怎样理解弱国无外交 2、中国政府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做的努力 3、试分析国家领导人对时代主题观的内容和看法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分享 一、名词解释 1、密尔的《论自由》 2、麦卡锡主义 3、原教旨主义 4、英国的圈地运动 5、非国家行为体 6、国际体系

二、简答题 1、列宁的民族殖民理论 2、公共道德的形成与破坏 3、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与局限 4、摩根索均衡权力的两个主要方面 三、论述题 1、结合中西方历史论述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2、结合沃尔兹的三个层次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分享 国际类综合: (1)简述海权论的内容及其影响 (2)简述国际关系理论中肯尼思.沃尔兹关于战争根源的认识及其学术影响 (3)简述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的内容和影响 (4)简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及其影响 (5)简述中国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 (6)简述集体安全机制的内涵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7)简述中国不结盟政策及其影响 (8)简述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 简答题 (1)运用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早期两大阵营的形成及其斗争 (3)中国对参与多边外交的政策及特征 2015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分享 一、名词解释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国际关系史以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国际社会的其他行为体。A:对 B:错 答案: 错 2、国际关系史主要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什么关系? A: 经济关系 B:法律关系 C:文化关系 D: 政治关系 答案: 政治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配并决定国际关系走向的主要矛盾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 B: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 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 4、对于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史分期与断代的主要依据是: A: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 B:以重大国际事件为依据 C: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

D:以重要国际会议为依据 答案: 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 5、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国际关系理论? A:现实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第一章 1、三十年战争以法、瑞联盟取得优势告终。 A:对 B:错 答案: 对 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A:对 B:错 答案: 对 3、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败,国势渐衰,()乘机于1640年12月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A:瑞士 B:卢森堡 C:葡萄牙 D:荷兰

答案: 葡萄牙 4、三十年战争给()两国带来较大的利益。 A:法国、瑞典 B:法国、西班牙 C:西班牙、瑞士 D:瑞典、荷兰 答案: 法国、瑞典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的是() A: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 B: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 C: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D: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 答案: 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法国获得阿尔萨斯,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 第二章 1、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大众政治登上历史舞台,宣告了民族主义的兴起。 A:对 B:错 答案: 对 2、1848年欧洲革命只有法国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A:对 B:错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 这本《概论》,就是一本现代战争理论及原则的综合体系。关于战争艺术的定义,作者认为"战争艺术"一般分为五个纯属军事问题的组成部分--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以及战争政策。由此,作者指出,战争艺术实际包括六个各不相同的部分。第一章为战争政策,主要按战争目的、性质和形式探讨各种不同战争。第二章为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主要探讨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基本因素。第三章为战略,除探讨战略定义和一些基本原理外,还具体探讨了各种作战体系,而对战略计谋作了更深入的探讨。第四章为大战术与交战,具体探讨各种交战,诸如进攻、防御、迂回机动、行军遭遇交战、突然袭击和要塞围攻战等。第五章为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主要探讨攻击、渡河、退却、追击、行军、登陆作战等。第六章为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主要探讨战争勤务的概论、范围,以及侦察和及时查明敌人移动情况的其他方法。第七章为军队的战斗部署和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作用,主要探讨军队在战斗线上的配置及编成,以及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在"结论"中,主要探讨了战争取胜有赖于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阐明了战略与战术定义、战略侦察以及认识战争规律、指导原则、进攻和防御等原理。在"补遗"中,着重探讨了几次海外的主要远征。在"续编"中,主要对战略、培养战略眼力的方法和军队战斗部署作了进一步的概述和探讨。 马汉的…海权论三部曲? 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三)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1、马汉认为海军的目的在于会战,而最终的目的则为取得制海权以控制海洋,因此舰队所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强力的攻击火力,拥有优势的海军,才能控制海洋。 杜黑的…制空权? 该书以“制空权”为中心,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有关空军建设和作战使用的许多问题,是一部专门论述空军战略理论的著名军事著作,也是地缘政治理论中空权理论的代表作,在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富勒的…装甲战?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 虽然很多人不曾读过专门的军事科学著作,但却有不少人熟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句名言。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的,曾被列宁评为马克思主义者探讨战争问题的理论基础(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8卷第284页)。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部《战争论》的中译本。 克劳塞维茨生于1780年,十二岁参加普鲁士军队,当士官生。1803年毕业于柏林军官学校后,即担任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1806年参加了普法战争,当普军在奥尔施塔特会战溃败时被俘。1807年10月释放回国。1808—1809年任普鲁士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1810年10月起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因反对普鲁士臣服于拿破仑一世而转到俄军供职。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参加过奥斯特罗夫诺、斯摩棱斯克和博罗迪诺三大会战。1814年4月回到普鲁士军队。后参加了林尼和滑铁卢会战。1818—1830年,克劳塞维茨在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的十二年间,致力于《战争论》一书的著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一百多个战例,撰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整理了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1830年春由于调任炮兵部门工作,《战争论》的修订工作被搁置起来,1831年11月即因病去世。他的《战争论》手稿由其妻子玛丽于1832—1833年陆续整理出版。 克劳塞维茨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继发生的时期。工业革命改变了战争的工具与潜力,民主革命改变了军队的编组与精神,民族解放斗争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与形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对于军事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列宁在《战争与革命》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他们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废除了战争方面的一切陈旧规章,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而当时的普鲁士还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国家,普鲁士军队还保留着落后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学术原则与一支为数不多的雇佣军。在新型的法国军队的打击下,普军落后的军事原则遭到彻底的破产。这就促使普鲁士爱国的军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去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战术观点。 克劳塞维茨虽然是普鲁士王国的军官,信仰的是落后的君主政治,对当时的法国革命持反对态度,但是他看到了法国革命对军事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1806年耶纳会战后,他就积极参加普鲁士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的改革,对封建主义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克劳塞维茨军事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思想对他影响十分深刻。他接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同时也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由于他深入地研究了战争的具体现象,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学说。他用辩证的思想方法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第一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一系列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作了详细分析。 《战争论》分第一、二、三卷。其中论述的问题包括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战争计划等八篇,这些都是克劳塞维茨“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热心研究所获得的果实”。(第一卷第13页)《战争论》是在将近一个半世纪以前写成的,由于时代的限制,有些观点是过时了,但由于作者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包含了丰富的军事辩证法,得出了许多至今仍然是正确的结论。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最重要的贡献是通过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他认为“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因为战争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形势下产生,并由一定的政治动机所引起。不仅如此,政治还贯穿在整个战争行为中,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因此,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工具。当某种政治关系引起战争的时候,战争并不象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使这种政治关系即告中断,出现一种只受本身规律支配的完全不同的状态,恰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第一卷第43页),战争不过是“以剑代笔”的政治罢了。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克劳塞维茨第一次如此明确地阐明了战争的实质。 克劳塞维茨还深刻地揭示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克劳塞维茨批驳了那些忽视精神因素并把它排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