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ppt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ppt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ppt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

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

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

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

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文

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

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

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

3、“山药蛋派”“山西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

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

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

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

4、《创业史》(柳青)

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

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

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

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

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

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

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热门题材。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等表现华

北根据地战斗,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

代: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

6、《百合花》

茹志鹃,1958年发表在《延河》。发生于前沿包扎所的一个插曲,一个年轻的通讯员和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的两次交往,表现了战争中令人难忘崇高纯洁的人际

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体现了人情美和人性美。结构细致巧妙、富于节凑感,于清新中见诗情,于俊逸中遇隽永。

7、《红旗谱》

1957年梁斌著。被文学史誉为“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尤其是主人公朱老忠的艺术形象,被评论家誉为“一个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朱老忠的英雄性格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展示出来。在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以不同的方式与地主、国民党军阀展开不屈的斗争,但是朱老忠的

“一文一武”的个人奋斗未成功。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

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斗争的形势,结束了

悲剧命运。一部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

8、《青春之歌》(杨沫)

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长篇小说。它成为一代知识青年生活

的教科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就在于富有层次性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而又艰难的成长道路和心路历程,塑

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成长为一个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身价值与

生命意义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

9、白洋淀诗群

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白洋淀地区插队的知青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运动,逐渐形

成了白洋淀诗群。诗人们大都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艺术积累、思想视野与众不同,他们

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对有潜在的怀疑和批判。还有一种迷茫孤独的青春体验,基本上是站

在时代的前沿,他们的诗歌影响了后的诗歌领域和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民刊:芒克与北

岛《今天》。代,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舍

还有一些北京、山西等地的作家,多次造访白洋淀交流看法和诗艺。诗作无公开发表

的可能,写作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构成。代,山西的食指、内蒙古的史铁生

10、伤痕文学

描写十年浩劫给党、国家、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小说,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伤痕》(《文汇报》)。具有鲜明的主治批判意识,浓重的悲剧风格和浓

烈的爱憎情感的宣泄,轻理性认识,多现象伤痕,少本质揭示。

代,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

11、反思文学

对建国30多年来的社会历史总结,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重新审视的小说。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

的反思与总结,比之伤痕文学,其目的更为清醒,主题更加深刻,带有更强烈的理性色彩。代,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12、改革文学

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

改革的艰难极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注重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具有明显的

功利色彩和理想色彩。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的先河。

代,高晓声《陈焕生上城》路遥《人生》

13、知青文学

8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作者为“”时期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作品反映当代知识青年活动及诉说知青生活哀怨,及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具有悲壮的英雄

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复出”作家相类似,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代,孔捷生、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张炜、韩少功

王安忆《本次列出的终点站》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14、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一般把韩少功《文学的“根”》作为“寻根文学”潮流的宣言书。“寻根小说”是指那些旨在对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

识和反思的小说。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文化

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表现手段既有中国传统的手法,

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作品文化深蕴。寻根文学是当代文

学开始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思潮。大体分为四类,儒道文化寻根小说,神秘文化寻根

小说,原始文化寻根小说,地域文化寻根小说。

代,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北方的河》

15、现代派小说与先锋文学(实验小说)

80年代中起到90年代初,文坛上一批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点的小说。以刘

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节奏》为开端。文化上对旧有意义模式反抗与消解,

作家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文学观念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的

追寻和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文本特征,叙述游戏平面化,结构

上散乱、人物趋于符号化,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反讽等写作策略。

代,莫言《红高粱》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马原《冈底斯诱惑》

16、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人生,消解观念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遮蔽,

友谊瓦解文学的典型性,主题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无采,采用客观化的叙述

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人”,即有意采用一定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代,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

17、《红高粱家族》

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

的描述,一方面浓墨重彩地渲染一种火红的高粱般的民族性格,一方面战争这一特殊的环

境来开掘真正属于农民意识的正负两个方面。作品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在现实

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现代派的写法。

18、《红高粱》

19、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了一个抗日战争,以虚拟家族回忆来描写余占鳌组织民间武装,以及高密东北乡的各种故事。主线表现民间自发反抗暴力,弱化故事政治色彩,还原

成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副线凸现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以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为其根本。

17、新历史小说

叙述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复原历史,而是重构历史。叙事方式上,采用民间立场和

民间视角。人物形象多为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打破自然时序,将过去今天构成一种崭新的

交叉结构,叙事基调是悲剧性与反讽性的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人化色彩。

代,陈忠实《白鹿原》张炜《九月寓言》莫言《红高粱》张承志《心灵史》

18、女性文学

80年代后期以来,女性作家可以顺从自己本性的创作,不必再以带有男性中心意识的文学和审美标准为准则。无论是处于文坛中心,还是边缘,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三层含义:创作主体为女性,主体采用女性视角,必须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强烈的

女性意识。话语特征,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建构文本。小说内容的边缘性描写,小

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

代,陈染、林白、毕淑敏、严歌苓

19、朦胧诗群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代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的先锋新诗潮。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和意象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代,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祖国啊,祖国》

20、第三代诗群

80年代中期继朦胧诗之后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的一股青年实验性诗潮。以朦胧诗为反叛对象,取代了朦胧诗的先锋地位而显示出独有的风格,也被成为“新生代诗群”。

代,韩东、海子、于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胡适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5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为人生、现实主义) 3.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为艺术,浪漫主义) 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5.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6.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7.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八个样板戏 样板戏指文革时期一些优秀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这八个样板戏分别为:《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样板戏”的数量正是在这一时期被确认为“八个”的。 3.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4.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5.朦胧诗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6.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7.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8.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胡适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

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命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人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5.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6.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学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诗体大解放】自由诗派是新文学第一个10年(1917~1927)中出现最早、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诗歌主流。绝大部分诗人及其作品都属于这个流派。他们不仅有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而且有比较完整的自由诗理论。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自由诗派的理论代表主要有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胡适从1917年回国以后,就下定决心要打破“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如古典诗词的格式、平仄和押韵等,创作自由体的白话新诗。1916年10月在完成了《尝试集》的创作之后,他又发表《谈新诗》一文,总结了自由诗的创作理论,倡导“诗体大解放”,号召诗人创作自由体的白话诗。他认为这种自由诗的主要特点是:一、打破五、七言诗的格式,代之以为内容所需要的长短句;二、打破旧诗的平仄限制,代之以轻重高低的自然音节;三、废除旧诗的押韵,代之以现代语言的韵律,有韵固然好,无韵也无妨。康白情则在1920年3月写的《新诗的我见》中,主张新诗要“自然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拘音韵……”与此同时,郭沫若也在给宗白华的信中主张新诗创作应“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任凭诗人主观感情的冲动作“绝端自由”的自我表现(《三叶集》第46页、49页)。在这些理论的指导和推动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都在创作自由诗的实践中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郭沫若是第一个10年中自由诗派的集大成者,《女神》是其代表作。艾青则是自由诗派中继郭沫若之后的一座高峰。谢冰心、刘大白、刘半农、殷夫、蒲风、臧克家、蒋光慈、田间、何其芳、李季、阮章竞等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自由体诗人。此外湖畔四诗人、小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等也是写作自由诗卓有成就的诗人。自由诗派对我国现代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为繁荣我国现代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阳社】,中国境内第一个新剧(话剧)团体,1907年10月由王钟声创办于上海,主要成员:徐半梅、萧天呆、陈镜花等。演出了《黑奴吁天录》,以后又上演了《秋瑾》、《徐锡麟》等剧。该社曾得到马相伯、沈仲礼等的资助。1911年王钟声在天津被杀,该社解体。 【解放区文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2日毛泽东作了“引言”,23日作“结论”,合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方向,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成为党的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文艺政策的依据。 【秧歌剧】:1942年以后,在延安涌现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动员起来》,它们具有新的内容,而又保留一些原始的、简单的歌舞剧形态,融音乐诗歌跳舞和装饰美术于一炉,富于伸缩性且不受舞台限制的综合艺术。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我国新歌剧代表作,解放区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揭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以《王贵与李香香》起飞的“信天游”诗体】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革命文艺工作者普遍重视对民歌的搜集、研究与创作。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就在这背景下产生了。他创造性地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就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突破了以往民间传唱的“信天游”是简单的短篇,多以表达男女爱情的局限,使长诗具有中国气派。《王贵与李香香》是在艺术表现上进行成功的尝试,是中国新诗创作在大众化与民族化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是“五四”以来新诗发展中的一部“里程碑”似的诗作。 【国防文学】1934年10月和1935年初,周扬、周立波分别发表文章,把前苏联“赤卫海陆军文学同盟”1930年倡导的“保卫文学”译成“国防文学”介绍到中国,当时影响不大。1936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华北危机严重,上海文艺界为响应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1935年12月12日,文化界275人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接着,12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又发表了第二次宣言。1936年1月27日,由欧阳予倩、蔡楚生等发起成立了上海电影界救国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文学艺术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继而在文学艺术各部门相继提出了“国防戏剧”、“国防诗歌”,“国防音乐”的口号,号召各阶层、各派别的爱国作家,都来创作抗日救国的作品,把文学上的运动集中到抗日反汉奸的总流里去。随后各种国防文学、戏剧作品大量出现,形成了一个国防文艺运动的高潮。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 【知青作家群】…以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为主,通过对知青生活的描写,去感知、去反思那个不平凡时代的作家。他们都有过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经历,体验过从理想主义的天真热情跌落到生活困窘的泥淖,从“现代迷信”的维护者突变为叛逆者的精神巨变。这样的生活经历为他们较早走上思想解放之路打下了基础。他们中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1)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出现被确定为指导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 (2)内容要点:A.坚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 B.必须要注意在文学当中表现出的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本质,展现了 社会主义的光辉形象。 (3)从阶级属性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属于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有高尔 基的小说《母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的《毁灭》 等,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介绍《百合花》 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小说写的是发生在战斗前沿包扎所的故事,一个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小通讯员”与两位女性“我”与“新媳妇”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人性,该篇小说塑造的英雄人物通讯员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真实再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3、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了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天安门诗潮”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 4、改革文学:(P85) 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特征:①高晓声、贾平凹等作家对农村改革的阻力做出发人深省的描绘。代表作品《陈奂生上城》、《腊月·正月》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朦胧诗,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的“新诗潮”。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 归来诗人是指因50年代政治运动等原因,被迫离开诗坛,又因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而重返诗坛的中老年诗人。归来诗人由三类诗人组成。归来诗人的诗被称为“归来之歌”。归来之歌具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和反思成分,思辩性和哲理性是其特色。 1982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和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刘会远合著)和《车站》,是影响较大的探索戏剧。探索话剧主要贡献在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大胆变革、创新,借鉴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丰富我国话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诗体。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但作为一种有独立形态的诗的体式,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1950年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1954年邵燕祥的《我爱我们的土地》,1955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共七首的组诗,1956年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是最初的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新辞赋体及其特点:是60年代郭小川自创的一种诗歌形式,这一新颖的诗歌形式是在鉴赏古典诗词曲赋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借鉴《楚辞》《汉赋》 特点:a。句子长。又被称为长句体。长廊体,一行诗至少由两个以上的短诗句构成,诗节的组合比较自由,由2,3,4行诗句构成,节与节之间的字数,句数,大体整齐,压韵b.用铺陈排比的手法来表达 c.容量大,适宜于奔放情诗的抒发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ppt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ppt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 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 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 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 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文 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 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 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 3、“山药蛋派”“山西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 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 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 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 4、《创业史》(柳青) 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 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 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 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 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 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 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热门题材。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等表现华 北根据地战斗,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语丝》发表的主要散文,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41,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又称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文学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42,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肃等。 44,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其基本特征是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16. 学衡派 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或可以说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便因《学衡》杂志而得名。该杂志的创刊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于1933年7月终刊。他们的文化思想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对新文化运动多持批评态度,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是当时最重要的站在新文化运动对立面的阵营之一。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 周译小说 “周译小说”是指在20世纪初,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和《域外小说二集》为代表,直译日俄和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并关注西方文坛最新出现的小说和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周氏兄弟的译作,无论在旨趣上、形式上,还是品格上,均异于林琴南,最重要的是翻译小说目的直接不同,周氏兄弟的译作直接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对外国新思想新文学的输入起到关键性作用,打开了五四时期作家思想家的视野。进而影响到整个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包括思想意义方面。 11. 语丝社 “语丝社”是五四时期重要是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7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在该会议上,“文学一体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文学一体化”指的是:文学根据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的规范化。首先确立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绝对领导地位;其次对抗战以来的文艺运动进行总结,把解放区主流文艺树立为全国文艺今后发展的范例。第三实现了文艺工作的体制化:在会议期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3年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中国文联),它采取全体会员制,各种文艺团体是它的团体会员。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最为重要。(195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1984年成为和文联平行的独立协会。)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百花文学: 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钱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如: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诗歌:郭小川《一个和八个》;随笔: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三家村札记》。等等。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逆转,一场反右风暴很快地结束了这一繁荣局面。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4、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5、散文三大家:秦牧、刘白羽和杨朔。杨朔散文的风格,诗意盎然,意境深邃,清新优美;刘白羽散文的风格,激情澎湃,大气磅礴,雄浑壮美;秦牧散文的风格;寓教于乐,博见多识,理趣横生。 6、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围绕《今天》杂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以其思想感情的复杂隐蔽,与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强烈反响。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孙绍振概括其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简言之: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地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他们推动当代形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歌的写作,放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7、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

现当代文学小说的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小说的名词解释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生活中 的动态与静态。现当代文学小说是近现代以来产生的小说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对现当代文学小说中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和功能。 一、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小说中常见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观点。它追求真实、生动 地再现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在细致描写中展现社会现实和历史真实。写实主义小说通过真实的艺术再现,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现实感和思考。写实主义小说以其真实性和生动性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意识流 意识流是现当代文学小说中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它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思维、意识和感觉,展现人类思维的流动和错综复杂。意识流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将读者直接引入人物内心的世界,使读者亲身体验到人物的情感和思绪。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常常被用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三、寓言 寓言是一种以人或动物为主角,利用象征和隐喻手法来表达思想、道德或社会 观点的文学形式。寓言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意深远地表达了作家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寓言小说的魅力在于通过幽默和夸张手法,巧妙地揭示了现实问题,引发读者深思。 四、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现当代文学小说中一种很受欢迎的类型,它通过设定虚构的科技背景,展现未来世界或其他星球的想象和幻想。科幻小说常常涉及科学、技术和未来

社会的问题,探讨人类在面临新事物和新挑战时的反应和命运。科幻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引发了大量科学和社会思考,并在文学中独树一帜。 五、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和艺术观点。它通过真实地再现 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现实的缺陷和问题。现实主义小说关注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和群体,探索人性和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形象。现实主义小说旨在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六、流派小说 流派小说是现当代文学小说中一种特定的文学类型,它通过特定的叙述和创作 风格,在文学领域形成具有个性和特色的群体。常见的流派小说包括恐怖小说、推理小说、奇幻小说等。这些流派小说通过各自的叙事方式和创作元素,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冲击。流派小说的出现丰富了现当代文学小说的形式,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通过对现当代文学小说中常见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精 彩的作品。现当代文学小说以其丰富的形式和深刻的含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窗口。无论是揭示社会现实、探索人性,还是展现未来世界的科幻幻想,现当代文学小说都承载着作家的文化责任和思想审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寻真理和感受人性的世界。不论何时,现当代文学小说都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启迪。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和作品类型。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一、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标志,发生在20世纪初。该运动起源于对封建文化体制的不满,旨在推翻旧有文学规则和传统。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郁达夫等。他们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二、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创作风格,受到南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包含超自然、幻想元素,探索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边界。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这种创作风格带给读者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关切。 三、“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的文学作品,特点是强调革命思想、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艺术和文学创作受到政府的强力控制和指导。由于政治原因,很多优

秀的作家被迫沉默或遭受迫害。尽管“文革”文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对现代风格和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重新解读,强调“破除万象”,挑战传统的文学形式和结构。该流派作品常常以非线性叙事、意象性语言和反传统的手法为特点。著名代表有杨绛、王小波等。后现代主义文学开拓了新的创作思路,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五、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指由女性创作和讨论女性问题的文学作品。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意识觉醒,女性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亲身经历,揭示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个人生命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代表作家有林海音、阿城等。女性文学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国际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新文学运动到魔幻现实主义,从“文革”文学到后现代主义,以及女性文学的兴起,这些文学名词都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通过了解并理解这些名词,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品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度和多样性。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内容: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①反映大众、时代的社会现实;②反映无产阶级的认识;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京派 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具有“学院派”的眼光;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主张:关注人生,但是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 小说特点:①创作题材是乡村中国;②追求人文理想,人的尊严,和谐生命的境界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样式; 海派 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Y的上海;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特点: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 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小说流派,以现代杂志为主要刊物,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欧、施蛰存、叶灵凤等;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源于20C20Y日本的新感觉派;内容:多表现半殖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是病态生活的描写,以快速的节奏和多变的画面表现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的生活,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特点: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即在世俗化、商业化的都市中,极力捕捉新的感觉意象,挖掘心理、潜意识、瞬间体验和感觉,把主观感觉投射到写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影响: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在形式技巧上翻新花样;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现代诗派 30年代,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Y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同时还受到欧洲现代派影响;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路易士、李白凤、金克木等; 戴望舒1929年创作的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1932;5现代杂志创刊,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月刊出版,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响,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现代编者概括现代诗派特点: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现代派诗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特点;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简称文协,发起人包括各方面代表97人,选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45人,中:郭沫若,茅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老舍,丁玲,巴金,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张道藩等,由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全国各地设数十个分会,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作者胡适。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是中国最早运用现代话剧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剧本描写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田亚梅为争取婚姻自主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情简单,受易卜生的影响,但反封建的主题鲜明,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社会问题剧的创作和演出有推动意义。 爱美剧 “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以陈大悲为代表的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英文Amate ur 的音译,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此肇始了20年代初期遍及南北各地的“爱美剧”运动,打破了因为文明戏衰落儿形成的新剧舞台的沉寂,成为五四以后创造现代话剧的重要实践。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于1930年成立于上海霞飞路。代表作家有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代表刊物有《创造月刊》《拓荒者》《萌芽》等。左联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理论纲领》为纲,以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为总结,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 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 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论 语》於193 2年9月16日在上海创刊﹐林语堂主编﹐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177期。 林语堂始办《论语》﹐即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自命“言志派”﹐反 对涉及“党派政治”的“载道派”。论语派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30年代前期﹐实际起了痲痺人民群众﹑导致青年逃避现实斗争的不良作用。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文学阵营对“论语派”主张进行了必要的批评和揭露。 小说《子夜》 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931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原名《夕阳》,1 933年出版。 《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讲述了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关于都市景物讽喻性作用的揭示,是贯注全书的一种写作原则。 激流三部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