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整理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范文三篇

最新整理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以下内容,供参考!!

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范文二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

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范文三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

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五、教学反思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中有很多中外影视音乐作品,我选择的内容是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这是一首一段体的歌曲,d 大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通过歌词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再由景写人,这种特有的中国式描摹方式,总是使文字得到了升华,升华至人们内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使离别那淡淡的愁情,跃然心底。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间还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七单元《送别》教案苏少版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 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 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 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 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 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 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 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 、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1

小学音乐 送别 教案

小学音乐送别教案 教案标题:小学音乐《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能够正确演唱。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音乐播放设备。 2. 《送别》的音乐录音或视频。 3. 《送别》的歌词。 4. 学生们自备的音乐笔记本。 教学过程: 引入: 1. 让学生们听一段《送别》的音乐录音或视频,并询问他们对这首音乐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导入: 1. 引导学生们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等,并与《送别》这首音乐作品进行对比。 展示: 1. 向学生们展示《送别》的歌词,并逐句解释其含义和背景,帮助学生们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播放《送别》的音乐录音或视频,让学生们跟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感受音乐

的情感。 实践: 1. 分发《送别》的歌词给学生们,并逐句进行歌词朗读和解读。 2. 分组让学生们一起唱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鼓励他们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 巩固: 1. 练习唱歌时,可以尝试分角色演唱,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歌曲中不同角色的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可以尝试改编歌曲的一部分,加入自己的创意。 总结: 1. 回顾学生们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们思考音乐对人们情感的表达作用,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拓展: 1. 鼓励学生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其他音乐作品,拓宽音乐欣赏的范围。 2. 提供一些与《送别》相似主题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们进行比较和分析。注: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优质课教案《送别》【教学设计】.doc(1) 小学音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2.唱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注意声部均衡和音色统一。 3.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流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唱好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注意声部均衡和音色统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 分钟) 1.师生问好 师:音乐课开始了,请听老师演唱一首歌曲,仔细聆听,想一想老师的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初听歌曲 (教师手风琴弹唱作品《送别》——谁来说说歌曲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80 速度 生:歌曲给我一种非常的悲伤的感觉。(评价:你的音乐感受真好) 是的,这就是咱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学堂乐歌《送别》 师: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每当旋律响起,往事涌上心头,让我们伴随这段经典的旋律,走入那段《城南旧事》 2.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背景介绍)

这首《送别》被电影《城南旧事》当做主题曲传唱至今,同学们,人生总有很多的悲欢离合,主人公小英子在刚刚经历了与父亲的生死离别以后,与她朝夕相处每天照顾她的保姆也因为家庭原因离开的她,在那个战争年代,也许离别就代表着永别,此时此刻,小英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她的心情应该是依依不舍的。(非常好) 生:我认为她的心情也是很悲伤的。 师: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的,依不舍的感情,再来感受一下这段经典的旋律,三听歌曲。 生:随着音乐律动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 分钟) 1.用wu 模唱旋律 师:几遍的聆听以后,我相信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有所熟悉,跟随钢琴用wu 来轻声哼唱歌曲 旋律。(老师示范wu )80 速度 师:请同学们身体坐正,口腔打开,嘴巴里面像含着一个小乒乓球一样,(老师示范wu )80 速度 生:用wu 演唱(教师单手弹旋律) 2.朗诵歌词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的很有感情,把老师也带入了这种离别之中,接下来,请听老师朗诵歌词,仔细聆听,想一想老师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优质课歌曲《送别》教学设计.doc 小学音乐 教案、说课稿、试讲稿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学堂乐歌,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以前都学过哪些送别的诗句?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我们今天要学一首《送别》的歌曲,它是一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插曲。什么是插曲?就是穿插在电影、话剧中较有独立性的乐曲。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影视音乐可分为主题歌、片头 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设计意图】既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

1、介绍李叔同和学堂乐歌。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 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送别》这首歌曲是一首学堂乐歌,是流行于学校的歌曲,早期的的 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 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2、欣赏分析歌曲 师:送别这首歌曲的节拍、速度、力度和情绪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篇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最新整理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以下内容,供参考!! 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范文二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歌曲《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送别_音乐_小学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校园歌曲及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 2.熟练掌握四四拍子的节奏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本首歌曲所能接触到的乐理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歌曲的学习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2.能够很好的把握歌曲的演唱情 绪。学情分析 《送别》是人民出版社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影视音乐部分的一首经典老歌.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深刻体现了离别的忧伤与凄凉。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歌曲的节奏和音准的掌握,以及分析歌曲

的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上,还处于一个学习中的阶段,但他们对于歌曲 的学唱,还是持有一定的热情,通过对于此曲的演唱,能够扩充学生 的音乐知识,培养对学生的赏析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体会离 别 的忧伤情感,在音乐的演唱情绪上能够很好的表现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有节奏有感情的唱好歌曲。附点音符节奏节拍的准确演唱。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活动2【讲授】情景导入,了解歌曲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呢,老师将给大家介绍一种歌曲的种类,叫做校园歌曲。首先请大家认真欣赏两首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说一说歌曲的名字是 什么。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校园歌曲《童年》《红蜻蜓》。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了解并喜爱校园歌曲。 2、出示课题 师:什么是校园歌曲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那么,大家想一想,在上一世纪五四时期,我们的前辈在校园里唱的 歌曲又叫什么呢? 出示校园歌曲以及学堂乐歌的定义以及由来。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大家平时喜欢看电影吗?在欣赏影片的时候,大家是否意识到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殊魅力?首先来欣赏一段影片,大家思考影片在表达主人公小英子 什么样的内心情感世界? 生:孤独,悲伤,忧伤、惆怅… 师:影片就是在细腻的表达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影片叫做《城南旧事》,是1982 年根据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就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题曲《送别》。在电影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选3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选3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篇1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教学设计_送别_音乐_小学 教案、说课、试讲稿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2、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3、学唱学堂乐歌《送别》 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 2、了解词作者李叔同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送别》 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 教学难点: 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 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ft乐器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聆听四段音乐,猜歌名,并且说出在哪里听到过。 (1.明天会更好2.阳光体育之歌3.敢问路在何方4.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2.歌曲分别为校园歌曲和影视歌曲,引出课题《送别》既是校园歌曲,也是电影主题曲——音乐课本第四单元影视音乐《送别》(板书) 3.简单介绍电影《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中篇小说。 《送别》是贯穿于全篇的主题音乐,表达主人公英子的内心情感世界。 简单了解学堂乐歌和词作者李叔同。

4.简介“学堂乐歌” 二十世纪初期,把学校称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歌曲《送别》就是创作于那个年代的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送别》的词作者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作者李叔同。 5、简介作者李叔同和《送别》 李叔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大师。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等。曾去日本留学,归来后剃 度为僧,后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大师因送走自己的挚友创作了送别的词,运用外国的曲调,使中国的文学和外国的曲调 完美结合,谱成完整的曲子《送别》。 二、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乐曲美,因为送走自己的朋友,所以用忧伤、悲伤、依依不舍的情绪来演唱。 2.出示歌词,了解歌词,感受歌词。 朗读歌词,歌词中有许多美景,但是因为要送走自己的好友,心里还是感觉到忧伤。 3. 看歌 词再 次聆 听歌 曲, 观察 歌曲 顺序, 分析 歌曲。

三年级音乐下册第5课感知音乐节拍二歌曲送别教学设计花城版+粤教版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1、会唱歌曲《送别》 2学情分析 学生声乐零基础,声乐必须从头抓起。想要改变学生以前的错误的唱歌方式,是一件困难的事。需要从学生呼吸方法上改变。《送别》是一首具有衔接意义的歌曲。难度不大,学起来容易。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2.了解陈叔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再次听《送别》

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音乐送别教案的文章,希翼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送别教案篇一:送别音乐课教案 2 课时送别 (1)进一步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 (2)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送别》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单独或者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的能力 (1)正确发声在《送别》中的运用(2)歌曲情感的把握 (1)“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2)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气息支持电钢琴、乐谱。 11 中职 1、2、3 班、 11 四年专 1 班 《送别》小组演唱(一)发声练习 (二)《送别》歌曲的视听与母音练唱 (三) 歌曲重点演练 (四) 歌曲拓展训练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讲评等教学方法为主。 ①火车传递游戏 (母音: U) ②吐丝训练 (快吐、慢吐) ③回声练习(Ma、La、Ha) 2、练声曲①哼鸣练习: 5432|1- | |恩(Nu)②连音练习 1234|5432|1- | |MiMa 练习提示:

练习一:体味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练习二:注意口腔打开,母音在腔体内变化,感受气息的支点作用。 一、组织教学: 1、发声复习: 二、讲授新课: 1、新歌教学 ①欣赏示范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 (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②母音跟唱,熟悉曲调(哼鸣, U) ③朗读歌词,将歌词带入,咬字正确。 深入学唱歌词,从中找出发音上存在艰难的母音,通过有效的练习加以解决。(“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摹仿) ④完整演唱歌曲 ⑤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演唱提示: 1 、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控制气息的过渡流失。 2、“道”“拂”“浊”“声”“之”“涯”“角”“余”高音用相应的母音逐一解决。 3、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体味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4、表达出歌曲婉转,抒情的情感。 2、拓展训练 ①小组成员分别演唱《送别》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3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3篇 篇一:《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

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送别》音乐教学教案 课题:《送别》 课时:一课时 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能力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合唱艺术表现力。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教学内容:演唱二声部歌曲《送别》。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教学难点: 1. 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2. 二声部声音的均衡和谐与统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是一段体的歌曲,降e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聆听导入,引出概念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音乐课有些特别噢,学习新歌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曲。(老师吉他弹唱《童年》)。 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生答。 师:很好,这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今天呢,老师还要给大家带来一首校园歌曲,这首歌曲已经在我国传唱了一百多年了,你们想了解并聆听吗? 生答。 师:好的,那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去品味这经典的旋律吧!(师钢琴弹唱《送别》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是流行于100 多年前新式学堂中的歌曲,我们称这类歌曲为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板书送别)。这首歌曲是由美国人奥德威作曲,我国的李叔同填

词改编的。 二. 新歌学习,体验情感 师:在学这首歌曲之前,我要考考大家的聆听能力怎么样哦?请聆听歌曲给下列图片排顺序!(放音乐,出示打乱顺序的图片)。生排顺序。 师:同学们,你们的耳朵还是很灵的,我们来朗读一下,看看大家排的顺序怎么样?(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们朗诵得很有感情,老师很感动,如果能按照音乐的节奏来读,是不是更好啊? 生:好。(出示谱子)师:好的,加油,老师会用打击乐器为你们伴奏哦。(学士读节奏,老师纠正节奏)。 师:同学们很棒,你们注意到了吗?刚才在录音里长亭外,古道边,这个乐段演唱了几遍呢? 生:两遍。 师;这就是反复记号的用法,D.C代表从头反复,FINE代表在此终止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03

《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李叔同 2、学会并且能够演唱《送别》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谱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演唱。 四、教材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双基训练 (三)歌曲导入 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外国乐曲,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师弹奏钢琴曲《送别》 歌曲介绍 (四)新授 1、出示歌谱 a出示第一乐句歌谱 4/4 5 351- ︱ 6 1 5- ︱ 5 12 3 21 ︱ 2---︱ b出示第二乐句歌谱 4/4 5 351. 7 ︱ 6 1 5- ︱ 5 23 4. 7 ︱ 1---︱ 学生进行两段歌谱的比较,找不同(节奏、旋律) c出示第三段歌谱,学生试唱 6 1 1- ︱ 7 67 1- ︱67 16 65 31 ︱2---︱ (可找能力强的同学自己识谱) d这一乐句是哪一乐句的重复? 4/4 5 351. 7 ︱ 6 1 5- ︱ 5 23 4. 7 ︱ 1---︱ e完整演唱歌曲《送别》的歌谱 [设计意图:演唱歌谱,了解歌曲旋律,唱准音,保证演唱歌曲时的音准质量。] 2、学习歌词 出示歌词,朗读歌词(配乐朗诵)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默读,找不认识的字 齐读歌词(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离别之情问:离别之情是什么情?悲伤、痛苦、依依不舍) 学生带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诵一遍,体会作者依依惜别时的感情。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6篇】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6篇】【篇一】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

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篇二】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了解歌曲段落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3.掌握“渐强,反复跳跃,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 教学重点 1.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 教学难点 音域较宽,从1到低一个八度5。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卢沟桥”的高清风景图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优秀4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优秀4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篇一 一、古诗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5课 歌曲《送别》|花城版

《送别》教案 一、设计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与互联网开始深入人们的生活。而影视与音乐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作品更易于理解与印象深刻。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作品更容易深入和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中。而《送别》这首歌曲是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歌曲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语言精简,意境悠远。并且歌曲《送别》曾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之一。所以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能让学生对影视音乐与其他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和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学堂乐歌的知识。 2、认识词作者李叔同,并且了解歌曲情感。 3、有感情的学唱歌曲《送别》。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送别》,理解歌曲情感与意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能够准确把握节奏音准,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能体会故友别离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赏析、视听结合、讲解示范、启发引导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课前播放儿童动画片《葫芦娃》的主题曲,是学生在准备上课前集中精神,同时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学习氛围。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平常回家做完作业之后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老师今天准备了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或电影的音乐,请同学来猜一猜你们听到的是哪一部影视作品。 (让学生举手回答,增加上课时的互动性)(2)聆听音乐作品,猜答案: 片头曲《黑猫警长》 片头曲《葫芦娃》 (3)影视音乐常识介绍:恩,同学们真棒!那我们平时看的影视作品中呢不管是在开头结尾或者是剧中的时候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5课 歌曲《送别》|花城版

《送别》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发生练习!(以mi、ma、o、u等等)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什么是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让学生们欣赏李叔同的作品,也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歌曲《送别》。 5、介绍《城南旧事》,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