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

术导则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城市规划的依法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

兰州市中心城区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均应符合《技术导则》,但城市居民私房翻建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除外。

在兰州市规划区内编制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所涉及的各类图纸应使用经国家批准的兰州市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基准高程。

规划项目布局应遵循显山、露水、增绿和节地、减排、宜居的原则,按照有关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规定,加强对视线通廊的控制,突出城市空间特色,体现城市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

城关中心区、七里河中心区规划和建设应实行“抽疏”战略,与人口疏解、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景观优化相结合,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控制建筑容量,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新建、搬迁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开发区或者规划的工业园区,中心城区内原有工业用地应实施“出城入园”战略,进行逐步搬迁,搬迁后用地性质和建筑容量的调整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企业内的公共设施用地不得因企业的改制、重组等变化而擅自改变用途。

黄河兰州市区段沿线应当严格按照《黄河兰州市区段及两岸地区规划》实施建设,对沿线现有建筑和设施应当按规划逐步进行整治和完善。两岸河堤与南北滨河路间的用地除市政公用设施、航道航运设施及防汛、取水等设施外不得修建任何建筑物。

南北两山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应编制专项规划,经审定后严格按规划实施。在有关规划编制并经审定之前确需建设的,应严格按《兰州市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和其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执行。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开发建设。

城市广场周边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控制其建筑体量,保证城市广场周边城市空间的通透与开阔,突出以城市广场为视点中心的景观轴线和视线通廊。

城市公共绿地(含公园、街头绿地等)、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专用绿地(含住宅区绿地、庭园绿地、各单位绿地等)、基本农田保护区用地、蔬菜保护区用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公共活动场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人防设施用地、医疗机构用地、体育场地、学校用地等现有和规划的专用土地,必须妥善保护;未经法定程序,规划用地性质不得随意调整。在土地资源整合中利用上述用地拟建项目的,主要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

上述各类用地不符合已批准规划的,如根据规划实施进度,目前尚可保留的,其现状建筑物可加固、维护和整治,但不得审批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建筑。

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建设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工程,水源保护区内的现有污染企业和排污口应当逐步迁移或者取消。在城市上风向严禁建设影响市区空气环境的项目。

地质灾害禁建区内,除进行危岩滑坡整治、绿化和必不可少的市政工程外,严禁其他建设活动;地质灾害限建区内,从严控制工程建设活动。凡在限建区内申请选址和建设,必须先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做好治理方案,并经有关部门审查认定。

规划中心城区内各类建筑的色彩应符合有关城市色彩规划的规定,并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和建设标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性规定:

(一)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二)尚无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应根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本规定表2-1《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以下简称《表2-1》的规定确定其兼容范围。

注:“√”为允许设置(无限制条件);“○”为可以设置(有限制条件);“╳”为不允许设置;可以设置(有限制条件)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兼容比例。

(三)凡表2-1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需要改变建设用地性质或者超出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并按照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有关机构批准后执行:

(1)不得对相邻地块以及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不得突破原用地开发强度,导致该区域环境质量下降;

(3)不得新增大量人流、车流,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有序运行;

(4)不得擅自占用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公益设施用地。

毗邻城市道路、河道两侧进行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代征、代拆上述道路、河道中心线一侧内的用地和建筑(其中应包括与道路、河道配套的绿化带)。

第三章建筑容量

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500平方米,旧城区为4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1000平方米,旧城区为800平方米;

(三)中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1500平方米,旧城区为1000平方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2500平方米,旧城区为2000平方米;

(五)高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3000平方米,旧城区为2500平方米。

未达到前款规定最小面积的原划拨建设用地,应由市政府收回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城市道路拓建时,对道路两侧面积小于前款规定最小面积的建设用地,应一并进行拆迁安置,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与相邻建筑之间能满足日照、卫生、消防间距及其它要求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予批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表3-1《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控制,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注:1、综合类建筑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折算。

2、由不同类型住宅混合组成的住宅用地,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最大值,应取单一类型住宅用地的控制指标作为计算的

上、下限值,并按不同类型住宅面积占住宅总面积的比例确定。

3、100米以上超高层公共建筑及在各类市、区级中心、商业繁华地段的商业及办公建筑,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周边基础设施状况、城市景观等要求具体确定。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上表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有关专业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规定执行,但不宜大于上表中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考虑到城市道路及用地面积对容积率的影响,应在第条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条规定对住宅建筑容积率进行修正,并最终确定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具体按表3-2的规定执行。

原有建筑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除特定必须的公共配套设施外,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旧区改建中单个建筑基地及承担拆迁量较大的项目,在满足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可根据周边现状情况、区位、交通、环境和土地价值等具体因素适当上浮,但上浮幅度不应超过规定指标的20%。

在建筑控制线内,沿城市道路、广场设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永久性无条件开放,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且任一方向净宽度大于10米的广场、绿地、公共停车等室内外公共使用的空间,可视作公共开放空间;沿街建筑以骑楼方式处理且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也可视作公共开放空间。建筑物本身功能要求的、自用的开放空间,不视为公共开放空间。为城市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的,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沿城市道路两侧或城市广场周边,在建筑内为城市提供公共厕所、警务室、开闭所及超过规定指标提供公共停车位等公共设施或未达到应建医院、中小学校规模而配建了医院、中小学校的成片住宅建设项目的,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上述、条所规定的建筑容量具体优惠指标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在有净空高度和信号通道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等特殊设施周围和通道、

高压供电走廊、景观视廊上,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的高度应当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通道限制和景观视廊的规定。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高度应当按照文物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除应满足日照、消防、卫生、环境保护、防灾、通风、工程管线、减少视觉干扰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规范和城市设计的要求,以及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外,还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居住建筑的日照一般应通过与其正面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予以保证。不能通过正面日照满足其日照标准的,对居住建筑日照间距的控制不应影响周边相邻地块特别是未开发地块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物退让)。

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的日照标准,采用日照分析软件进行日照计算确定,保证被遮挡建筑的日照要求。旧区改建中考虑规划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日照确实难以达到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采取补偿或置换的方式与受影响住户达成协议,具体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平行布置的多层及中高层条式居住建筑在无其他日照遮挡时的正面间距,可按遮挡建筑高度的倍(正南向)以及下表(方位角有偏角时)的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控制。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正南向布置时南侧建筑高度的倍(m)。

其它布置情形的多层及中高层居住建筑除满足被遮挡建筑日照要求外,应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一)六层以上(含六层)居住建筑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二)山墙与朝向为南北向(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45度以内)的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与北向间距不小于10米;与南向间距不小于山墙宽度,中高层建筑同时不得小于13米。

(三)山墙与朝向为东西向(包括东偏南或西偏南45度以内)的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与东西向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山墙宽度,中高层建筑同时不得小于13米。

(四)山墙之间间距不小于8米,旧城改造地段在山墙无窗时不小于6米。

(五)六层以上(含六层)点式居住建筑(或其它布置形式),非山墙面之间最小间距不小于20米。

(六)山墙宽度大于15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高层居住建筑间距除满足被遮挡居住建筑日照要求外,应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一)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板式居住建筑(包括塔式组合建筑)与北侧与其平行(包括30度夹角以内)的高层居住建筑在正向重叠长度大于被遮挡建筑长度的倍时,不得小于35米;与东、西侧与其平行(包括30度夹角以内)的高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得小于30米。

(二)面宽小于等于40米的高层居住建筑(包括塔式建筑)与东、西、北侧与其平行(包括30度夹角以内)的高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得小于30米;其中与北侧与其平行(包括30度夹角以内)的高层居住建筑间距同时应不小于遮挡面的最大面宽。

(三)高层居住建筑与南侧与其平行(包括30度夹角以内)的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25米。

(四)连续布置的高层塔式居住建筑之间的开窗面间距不得小于遮挡面的最大面宽,并且不小于20米;其中,临城市干道或广场的,同时不得小于25米。

(五)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之间以其它形式布置时,最小间距不得小于25米,

旧区改建地段高度低于50米的高层居住建筑除满足被遮挡居住建筑日照要求外,最小间距可在本规定条基础上适当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应超过10%。

板式高层居住建筑山墙与山墙之间在无居室窗或其中一侧为实体墙时不得小于13米;

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他居住建筑的间距除满足被遮挡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外,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北侧与其平行(包括30度夹角以内)的多层或中高层居住建筑在正向重叠长度大于受遮挡建筑长度的倍时,不得小于25米;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层或中高层居住建筑以其它形式布置时不得小于20米,山墙之间在无居室窗或其中一侧为实体墙时不得小于9米。

(三)两栋居住建筑山墙均无窗户时,根据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情可以连接修建,但连接后长度必须符合消防规定及本规定条第二款的有关规定。

学生宿舍按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控制。

托儿所、幼儿园教室及生活用房(含活动场地)和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疗养用房应保证其在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内

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3小时;中小学普通教室、老年公寓(含活动场地)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两小时的日照标准。

其它非居住建筑(包括与居住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对居住建筑有遮挡时,按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包括非居住建筑被居住建筑遮挡时),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折减20%控制。

(三)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侧面时,按消防间距控制,但最小间距不小于6米。

(四)煤气调压站、换热站、变电室等一层小型市政公用设施用房与各类建筑的间距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确定。

第五章建筑退让

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的各类房屋建筑应当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退让城市道路。在详细规划已获批准的地区,应当按照详细规划的规定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在未编制详细规划或者详细规划尚未获得批准的地区,应当按照以下规定退让城市道路红线:

(一)临主、次干道或城市广场建设的永久性建筑:

1、高度小于100米的,退让红线距离不得小于10米;

2、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5米;

3、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等公共建筑,主出入口方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15米,并满足停车、回车、人流集散等方面的需要。

(二)临支路建设的永久性建筑,除满足道路另一侧建筑日照(另一侧无建筑时应按第四章规定的建筑间距的倍退让道路中心线)要求外,应同时符合以下规定:

1、高度小于24米(其中住宅低于9层)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8米;

2、高度大于等于24米(其中住宅为9层及以上)、小于100米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0米;

3、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5米。

(三)高、多、低层组合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主体(最高类别)建筑退让标准执行。

(四)经营性的临时建筑(高度小于等于8米),退让距离不得小于6米。

(五)大门、传达室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3米,围墙退让距离不得小于米。

(六)建筑的地下部分退让城市道路红线不得小于3米,其支护结构的外侧退让距离不得小于米,超出建筑底层外墙的地下部分的顶板标高不得超过室外地坪。

(七)以上第(一)至(六)款所规定的后退计算点为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最外墙面线。

(八)临城市道路或广场的建筑物的台阶、雨蓬、招牌和灯饰可超出建筑控制线,但超出部分不得大于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总宽度的1/4;立面装修不应增设突出建筑控制线的立柱等。

(九)城市景观路和其他有特殊景观要求地段两侧的建筑、历史街区范围内的建筑、城市规划确定的商业步行街两侧建筑以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其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根据有关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设计要求中确定。

沿城市快速路(高架路)两侧建筑,后退边缘线距离不小于20米;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后退不小于10米;建筑退让快速路后的用地应当种植高大乔木作为防护林带。建筑物与道路间距不能满足噪声污染防护要求的,应当按照后建服从先建的原则,在建筑物或者道路上设置防噪声设施。沿公路两侧的建筑后退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高速公路不小于30米,国道不小于20米,省道不小于15米,县道不小于10米,其他道路不小于5米。

临城市主、次干道或广场新建、改建、扩建大型公共建筑或用地面积大于等于2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与评价,分析评价的结论作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的依据之一。

沿黄河河道规划蓝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多层和中高层不小10米,高层不小于20米;沿一般河洪道规划蓝线多层和中高层不小于6米,高层不小于10米。

沿铁路两侧新建建筑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及铁路站房等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符合铁路管理的有关规定。

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建筑退让应符合文物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的标准及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建筑物退让规划黄线的距离,按照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相关规定进行确定。

各类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70米,距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50米。基地面临两条及以上道路时,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

沿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最低不得小于消防间距的规定。

(一)新建建筑退地界距离,根据相邻建筑物的性质,按本规定第四章确定建筑间距的倍预留,且不小于规定的相应最小建筑间距的倍。

(二)用地边界另一侧已有相邻建筑的,应当符合建筑间距的相应规定;

(三)非居住建筑退后用地红线距离可按相应高度居住建筑折减20%控制,且高层非山墙面不小12米,多层非山墙面不小9米,低层非山墙面不小6米。

(四)地下建筑应按用地边界退让3米以上修建。

(五)相邻地块,当一方已经退让超过规定距离时,另一方如需减少离界距离,必须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同时应取得退让较多方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所有者的同意。

(六)界外是住宅、医院、学校、托幼等建筑的,除须符合第(一)项离界距离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本规定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及相关专业规定。

(七)界外是公共绿地时,按以下规定执行:

1、高度小于24米(其中住宅低于9层)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6米;

2、高度大于等于24米(其中住宅为9层及以上)、小于100米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8米;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精选文档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城市规划的依法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 1.2兰州市中心城区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均应符合《技术导则》,但城市居民私房翻建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除外。 1.3在兰州市规划区内编制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所涉及的各类图纸应使用经国家批准的兰州市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基准高程。 1.4 规划项目布局应遵循显山、露水、增绿和节地、减排、宜居的原则,按照有关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规定,加强对视线通廊的控制,突出城市空间特色,体现城市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 1.5城关中心区、七里河中心区规划和建设应实行“抽疏”战略,与人口疏解、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景观优化相结合,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控制建筑容量,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1.6新建、搬迁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开发区或者规划的工业园区,中心城区内原有工业用地应实施“出城入园”战略,进行逐步搬迁,搬迁后用地性质和建筑容量的调整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企业内的公共设施用地不得因企业的改制、重组等变化而擅自改变用途。 1.7 黄河兰州市区段沿线应当严格按照《黄河兰州市区段及两岸地区规划》实施建设,对沿线现有建筑和设施应当按规划逐步进行整治和完善。两岸河堤与南北滨河路间的用地除市政公用设施、航道航运设施及防汛、取水等设施外不得修建任何建筑物。 1.8南北两山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应编制专项规划,经审定后严格按规划实施。在有关规划编制并经审定之前确需建设的,应严格按《兰州市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和其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执行。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开发建设。 1.9 城市广场周边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控制其建筑体量,保证城市广场周边城市空间的通透与开阔,突出以城市广场为视点中心的景观轴线和视线通廊。 1.10城市公共绿地(含公园、街头绿地等)、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专用绿地(含住宅区绿地、庭园绿地、各单位绿地等)、基本农田保护区用地、蔬菜保护区用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公共活动场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人防设施用地、医疗机构用地、体育场地、学校用地等现有和规划的专用土地,必须妥善保护;未经法定程序,规划用地性质不得随意调整。在土地资源整合中利用上述用地拟建项目的,主要用于新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 案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已于2015年7月13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为我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对于提高我市规划建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国函〔2015〕109号,下简称《批复》)、《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兰州市总体规划批复的意见》(甘政发〔2015〕8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14〕9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

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城市性质,坚持走“科学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大兰州”建设,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兰州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龙头作用,以《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为契机,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努力提高城乡规划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为转变城乡发展模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起到积极的引领协调作用,逐步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消费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协调衔接的规划体系。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强化城乡规划在城镇功能、环境生态、产业布局上的引导和空间管控作用,加快构建统筹城乡、协调衔接的规划体系。

兰州市城市“四线”(绿线、黄线、蓝线、紫线)规划说明书

兰州市城市“四线”(绿线、黄线、蓝线、紫线)规划说明书 一、城市“四线”规划背景 自2002年至2006年3月,建设部相继发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四个管理办法,要求对城市绿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城市地表水体等用地,划定范围确定界线,进行控制管理。按照以上四个《办法》,城市“四线”的划定贯穿于法定规划的各个阶段,包括总体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目前,兰州市已有的各个阶段规划中,对以上各类用地已做了相应的规划,但没有做专项的“四线”划定工作。 近年来,兰州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但却忽视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侵占市政设施用地、绿地、河道洪道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侵占、拆毁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做法,因此迫切需要对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进行控制管理,以法定图则的方式对以上四线进行划定和控制。 2007年9月,我院受兰州市规划局的委托,编制“兰州市城市四线规划”。本次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层面上,对兰州市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进行划定,进行统一的控制管理。以上城市“四线”划定之后,将依据建设部所发布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依法进行管理,同时,本规划作为城市“四线”的总体规划,将为下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层面的“四线”规划提供上位规划和规划依据。 2007年12月日,兰州市规划局召开了由有关专家和各部门参加的方案评审会,会后,我们根据会议纪要和专家、部门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先本次提交的是修改后的规划成果。 二、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1) 3、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1),《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1),《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1),《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1) 4、《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5、《兰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6、《兰州市西固分区规划》、《九州开发区分区规划》《兰州市雁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兰州市盐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彭家坪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兰州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7、《兰州市防汛规划》、《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兰州市绿地系统规

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定(试行)

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 定(试行) 第一条为维护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调整规定。 第二条兰州市中心城区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适用本规定。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包括维护和修改。 第三条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变更。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确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进行优化完善的,按照本规定程序和权限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是指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内容进行优化完善,主要包括下列情形: (一)街区内地块的合并或拆分使用,且不涉及规划技术指标的调整; (二)公益性用地的地块面积增加,且不造成周边其他公益性用地的地块面积减少;

(三)公益性用地的位置置换,并优先实施的,置换后仍能满足服务半径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且不增加公益性设施实施难度的; (四)非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公益性用地,且对周边用地未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非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且不影响该片区整体功能结构,调整后仍能满足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六)非公益性用地调整为酒店,金融保险、艺术传媒、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办公,企业经济总部等商务类用地,且不影响该片区整体功能结构,调整后仍能满足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七)居住用地调整为其他用地,且不影响该片区整体功能结构,对周边用地未造成不良影响,并不增加容积率的; (八)红线(道路)、蓝线(河道、水系)、绿线(绿地)、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及紫线(含文保控制线)控制范围微调及相关地块边界进行对应调整,且未对相关地块造成负面影响及调整后仍能满足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 (九)地块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退让、停车位、附建设施等改变,且改变后仍能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划的要求,城市重要地段和节点对上述指标有特别要求的除外;

兰州市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兰州市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兰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02.04.09 •【字号】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号 •【施行日期】2002.06.01 •【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号) 《兰州市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经兰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已报请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3月30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 2002年4月9日兰州市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2002年3月30日甘肃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加强城市重点区域的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重点区域内制定城市规划,实施规划管理,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和各项城市建设,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区域是指: (一)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城区; (二)黄河兰州市区段及其两岸地区; (三)主要的城乡结合部; (四)南北两山面城部分; (五)城市主要出入口; (六)重点绿地和公园; (七)广场、于道及主要道路交叉口。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重点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重点区域的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重点区域内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应突出兰州的山水城市特色,在城市设计中重点突出天际轮廓线、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和层次 (1)市域 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为:兰州市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永登县的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皋兰县的什川镇、忠和镇和九合镇榆中县的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上川镇和龙泉寺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5810平方公里。 其中,永登县的秦川镇和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树屏镇、龙泉寺镇和上川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3)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范围为:兰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部分地区,以及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和皋兰县的九合镇的部分地区,面积688.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与层次图。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基地,提升现代服务业中心。 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兰州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全省的中心带动作用,形成八大主导产业。 (2)空间拓展战略: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 为了保障兰州城市安全和提高节能环保的标准,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重化工

甘肃省城乡规划制定管理办法

甘建规[2010]19号 各市、州建设局(建委)、规划局,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各规划编制单位: 为了规范我省城乡规划制定工作,我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制定了《甘肃省城乡规划制定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甘肃省城乡规划制定管理办法 二○一○年一月十八日 甘肃省城乡规划制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省城乡规划制定工作,提高城乡规划制定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和《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城、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等法定规划。依法制定的各类城乡规划是开展下层次规划编制和对各类城乡建设活动进行规划许可的法定依据。 各类概念性城乡规划,可以用于法定城乡规划编制的参考和对建设活动进行规划协调、协商的基础,但不应作为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依据。 第三条经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城市、县城、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选址;经批准的总体规划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以及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经批准和备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镇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经批准的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是乡村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 第四条城乡规划的制定工作包括前期专题研究、规划的编制、规划成果的公示、审查、修改、批准和备案等。 第二章技术规定及内容要求 第五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符合国家和我省的有关用地分类、规划设计标准和技术规定,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市(州)、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部门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补充制定和细化技术规定、导则等,指导本地区的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第六条城乡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其中规划文本、图纸是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法定文件,附件只作为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说明书、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城乡规划的内容包括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强制性内容应当在规划文本独立成篇,并在图纸中用专用图例标示;强制性内容必须是具体的指标、规定和要求,不得以原则性表述代替强制性内容。 第七条编制城乡规划应专题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规划编制过程中,如需对上位规划的非强制性内容进行调整,应专题说明,并消除规划调整的影响。规划编制过程中,如需对上位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行调整,应按照《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

兰州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办法(试行)

兰州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充分保障居民的居住权、切实维护阳光权,引导建设宜居城市,规范建筑日照分析工作,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划导则》)和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结合我市规划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兰州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办法》施行范围为兰州市规划市区(中心城区)。 第三条按照《规划导则》的有关规定,凡涉及需满足日照要求的建设项目在报审规划设计方案时,建设单位须同时报送该项目对周边建筑及建筑本身日照影响情况的《日照分析报告》.建筑设计方案调整导致建筑位置、外轮廓、户型、窗户等改变的,应随调整方案重新报送《日照分析报告》。 第四条建设单位可自行委托具有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规划设计或建筑设计单位进行日照分析计算,编制《日照分析报告》。 第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对建设单位报送的日照分析成果进行复核.复核单位在规定周期内完成复核,复核结果作为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建筑管理的依据。对日照分析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再次复核,若经再次复核基本一致即作为最终结果。 第六条日照分析的对象及日照标准 1、住宅建筑每套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满足大寒日的有效日照不低于2小时,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超过四个时,其中应有两个满足大寒日的有效日照不低于2小时。 2、托儿所、幼儿园教室及生活用房(含活动场地)和医院病房、休(疗)养院疗养用房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应低于3小时;

3、中小学普通教室、老年公寓(含活动场地)冬至日有效日照不低于2小时。 第七条日照分析客体建筑范围和对象的确定 日照分析客体建筑指在拟建建筑遮挡范围内,被遮挡需进行日照分析的居住、教育、医疗类建筑.客体建筑范围以外的建筑不进行日照分析. 日照分析客体建筑范围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拟建建筑与大寒日上午8时及下午16时(当被遮挡建筑为教育、医疗类建筑时按冬至日上午9时至下午15时)太阳方位角控制线形成的北侧扇形范围(最大不超过遮挡建筑高度的1。44倍距离)内有日照要求的建筑。(见附图一) 2、在上述范围内,方案设计已经批准、待建、在建的有日照要求的建筑也应确认为客体建筑。(在建建筑和已批待建建筑可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查询)。 3、拟建建筑自身也应作为客体建筑进行分析。 第八条日照分析主体建筑范围和对象的确定 日照分析主体建筑指对其它建筑产生日照遮挡的建筑。 日照分析主体建筑范围和对象的确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1、以已确定的每一幢客体建筑为中心,在其南侧扇形范围(最大不超过遮挡建筑高度的1。44倍距离)内结合拟建建筑,调查了解周围可能对其产生遮挡的建筑,确定日照分析主体建筑范围。(见附图二) 2、上述范围内方案设计已经批准、待建、在建建设项目,应纳入主体建筑范围。 3、除高度大于等于4米的旧建筑的围墙作为日照分析主体外,

兰州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兰州市建筑供水一户一表及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

兰州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兰州市建筑供水一户一表及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兰州市城乡建设局 •【公布日期】2018.05.28 •【字号】公用〔2018〕256号 •【施行日期】2018.05.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关于印发兰州市建筑供水一户一表及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 (试行)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机关有关处室,红古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建设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局,相关设计单位: 为加强我市城市供水一户一表和二次供水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物业管理条例》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居民二次供水设施建设与管理确保水质安全的通知》(建城〔2015〕31号),《城市供水行业反恐怖防范工作标准》(城建〔2016〕203号),《关于兰州市城镇居民用水实行阶梯价格制度的通知》(兰政办发〔2015〕288号),《关于印发兰州市城镇居民抄表到户实施意见的通知》(兰政办发〔2017〕15号)的规定和要求,我局结合兰州市实际制定了《兰州市建筑供

水一户一表及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试行)》,多次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召开了专家咨询会议,修改完善后于2018年5月17日经市建设局局务会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导则自下发之日起实施,在试行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内容,请将有关资料和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兰州市城镇居民供水抄表到户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兰州市供水和节约用水服务中心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永昌路北段350号,邮编:730000;电话:************),以便对导则进行修改完善。 兰州市城乡建设局 2018年5月28日

规划局规章制度

规划局规章制度 【篇一:兰州市规划局工作制度】 兰州市城乡规划局 工作制度 二○一○年十一月 目录 技术规则和标准类 1、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试行) 2、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试行) 3、兰州市建设工程总平面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4、兰州市建筑日照分析管理办法(试行) 行政管理类 1、党组决策制度 2、行政决策制度 3、中心组学习制度 4、机关首问责任制度 5、服务承诺制度 6、岗位责任制度 7、政务公开制度 8、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9、督办工作制度 10、机关党总支工作制度 11、机关党总支组织生活制度 12、规划建筑专家会审制度 13、测绘管理制度 14、信访接待制度 15、信访工作制度 16、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有关规定 17、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专项制度 18、保密制度 19、请销假制度 20、值班制度 21、考勤管理办法 22、车辆管理制度 23、档案借阅制度 效能考核类 1、中心组学习考核制度 2、政务大厅收办件时效统计周报制度 3、规划效能督察月报制度 4、时效跟踪考核办法 5、规划行政效能考核办法

6、目标任务检查考核办法 监督监察类 1、综合监察制度 2、执法监察工作制度 3、过错责任追究办法 4、机关党总支党员民主评议制度 5、工作人员保持廉洁的规定 技术规则和标准类 一、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利用土地和进行各类建设,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本规定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1)

2023年度: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本规定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城市规划管理行为,推进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等活动。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三条规划编制的类型和级别 1. 城市总体规划; 2. 城市分区规划; 3.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4. 市政设施规划;

5. 县镇规划; 6. 特殊规划。 第四条规划编制的程序(一)前期准备 1. 委托书的签订; 2. 规划编制任务书的编制; 3. 规划编制机构的确定。(二)规划编制 1. 调研、分析; 2. 方案设计; 3. 专项论证; 4. 审核意见的反馈; 5. 规划报告的编制和提交。(三)规划审批 1. 各级政府部门的审核;

2. 专家论证; 3. 修编、修改。 (四)规划公示和批准 1. 规划公示; 2. 规划批准。 第五条规划编制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1. 规划范围和等级的界定; 2. 规划方案的设计; 3. 规划编制中的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 4. 规划图件的制作; 5. 规划报告的编制; 6. 各类规划及其关系的协调。 第三章规划审批 第六条规划审批的程序 (一)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核

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审核; 2. 市政设施规划和县镇规划,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审核; 3. 特殊规划,由有关部门审核。 (二)专家评审 1. 由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 2. 出具专家意见。 (三)修改 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 第七条规划审批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1. 审核内容要求; 2. 重点审查内容。 第四章规划实施

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 发布文号人民政府令第1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范,结合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共九章六十一条,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及建筑总平面图设计,必须符合本规定; 各项规划应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第三条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均按本规定执行;城镇个人建房包括城市居民建房和农村个人建房另行规定;

本规定未明确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执行; 第四条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覆盖的用地,用地性质按城市总体规划执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按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附表一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 第七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按附表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附表二的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八条附表二中未明确控制指标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工业厂房、仓库、军事设施以及为居住小区、小区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按有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九条建设用地在2万平方米含2万平方米以上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确定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执行; 建设用地在2万平方米以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按附表二执行; 第十条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1000平方米、高层住宅建设用地小于2000平方

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

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 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是针对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本省实际规划工作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规程,以加强规划管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持续可持续发展。 一、规划目标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以科技发展为引领,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实施全流程规划管理。 3.坚持因地制宜和综合协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普惠性住房建设步伐。 4.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二、规划实施 1.规划编制。规划编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的制度性和规范性保障,是城市合理布局和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按程序制定、修正和执行城市规划,保证其科学性和合法性。 2.综合规划管理。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要综合性、项目性地管理,要以更高的层次和更全面的管理模式,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实现城镇功能多元化,促进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现代技术应用。应大力推广现代技术,建立和完善各种技术手段,以实现规划管理网络化、信息化,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4.管理及时有效。应加强规划管理,制定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采取一票否决、定期审核、跟踪监督等措施,及时审核规划项目,及时落实政策。 三、工作责任 1.省规划局负责管理本省城镇规划管理工作,监督落实本规程,协调解决各类规划管理事宜。 2.市县规划局要认真贯彻执行本规程,按规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完善规划管理网络,保证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3.所有相关部门要按规定执行本规程,积极发挥各自的职能,协调配合,发挥联动联防作用,确保规划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四、实施措施 1.规划管理应建立科学的审批程序,建立完善的审批机制,加大督查执法力度,完善管理责任制,确保审批程序的严格执行。 2.加强规划实施的联动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情况分析,落实从严监督的要求,按规定对违规行为实施查处,并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3.切实做好规划施工监督工作,加强对地方规划施工项目、重大规划项目和重点规划控制区域的督察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维护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总之,实施《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有利于科学统筹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