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中国需要新闻法

为什么中国需要新闻法

为什么中国需要新闻法
为什么中国需要新闻法

谈中国为什么需要新闻法

论坛里,贴吧中,很多帖子都在呼吁,为了中国的长治久安,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急需一部《新闻法》。自80年代中叶倡议制定《新闻法》,一批学者便开始从事新闻法的研究,至今专门的《新闻法》仍未出台。

中国法学界的泰斗江平曾言,“《新闻法》、《出版法》、《结社法》,这样的三部法律,不能只看作是某一部门的法,或是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法,它是涉及到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即…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怎样具体落实。”

新闻法就是国家制定的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规则等法律文件的总称。这也是新闻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新闻法作为法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对新闻传播行为实施的法律规范,用以确定新闻机构的性质、任务和具体职责,明确新闻事业与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关系等。新闻法为新闻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从法律上对新闻自由给予一定的制约,防止媒介滥用权力。

中国需要一部新闻法。这个法律不光涉及到新闻从业人员个人的权利,更涉及到公民言论自由宪法权利的具体实施。

从历史角度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对言论控制极严。从秦代的“偶语弃市”、宋代的“谤讪弃市”,到清代的“文字狱”,制定了各种言禁、书禁和出版禁令。到清末才开始有专门的

新闻出版法律,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已经有了一些新闻出版法: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的《大清报律》、1914年北洋政府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1925年北洋政府的《管理新闻营业条例》、1903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出版法》以及1940年《修正战时新闻检查标准》、1948年《军事新闻发布实施暂行办法》等。但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一些新闻领域的法律条文,但始终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我国的新闻立法从80年代初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中期也呈现出了积极研讨和草拟法稿的活跃局面,在末期基本形成了框架,并且随着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呼之欲出,但酝酿多年,至今迟迟未能出台,其原因是“新闻自由”成为其中难点。我们可以看到,在1949年以前,中共领导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曾高举新闻自由的旗帜,同执政的国民党的新闻检查作斗争,为民说话,深得民心。但到了1949年以后,“新闻自由”变得敏感了,实在是让人费解。也有人说,《新闻法》一旦出台,也就意味着党和政府必须放弃对媒体的直接控制,对已经拥有了一项莫大的控制权的政党和政府来讲,谁又会将这种权利轻易地拱手相让呢?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观点在某个程度上的正确性,但每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内实际情况不同,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目前看来,阻碍我国新闻立法进程的矛

盾有两个,第一就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再一个就是记者的采访权与监督自由的矛盾。

2008年7月3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做客强国论坛访谈时就网友普遍关注的“为何中国没有《新闻法》”的问题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就目前我们国家要求新闻立法,大概有这样三种情况:有人呼吁新闻立法是限制新闻工作者的自由,他不愿意让你曝光、采访、监督,他希望有这个法律把新闻工作者管住,这显然也不恰当。有一种立法的呼吁是保障公民的新闻自由,这是我们宪法上已经保障了的,不需要再用法律去规定。有一种要求新闻立法的是呼吁保障当事人利益的,特别是在新闻事件中受到冲击、受到影响的这一类人员,强调呼吁由《新闻法》管管新闻单位,这又不利于加强舆论监督,因为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鉴于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在认识上还很不一致。加之目前我国的传媒事业正在发展,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这些新的技术,传媒也正在发展,正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像互联网新媒体这样,未知领域远远大于已知的领域,我们还不了解它,还没有掌握它,它将来会是一个什么局面,会对我们整个传播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还没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想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不如我们暂时让它再发展一段,利用国家的其他法律、政府的管理条例,让我们这个事业更加成熟、更加发展,在更加恰当的时期再来谈论这个问

题,会更合适一点。

但是,我认为中国需要一部改革开放的新闻法。就现阶段而言,一部改革开放的、保障性的新闻立法至少具有下列意义:(一)、新闻媒介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安全筏的作用,将社会各种矛盾及时反映出来,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全社会都得面对同样的问题,决策层面临的直接压力将会减小到最低程度;(二)、通过新闻媒介的参与、沟通和导引,能够使不同利益群体的摩擦降低到最低限度,培养整个社会的宽容和理解;(三)、充分的信息沟通和舆论监督可以为社会现存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舆论基础和社会心理准备,这在最近防控非典的社会危机中可以清楚地得到印证;(四)、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可以使整个社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法治化、秩序化;(五)有利于培养整个社会尤其是政府对内对外的公关意识;(六)不言而喻一部改革开放的新闻立法肯定会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向现代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新闻自由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因为新闻自由与党的意识形态紧密相关,这体现在新闻立法方面,最大的担忧就是新闻自由会不会造成对党的领导的冲击。这一担忧并不必要,毕竟现行体制下新闻立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而且新闻立法与党的领导宗旨实际上都是为人民服务,二者可谓殊途同归。当然,冲破长期以来的旧观念的影响是需要我们有一点开放的意识和博大的

胸怀的。

我国虽然尚未出台成文的、完整的新闻法,但与新闻相

关的一些法律法规正在不断的出现和完善,我们的新闻法律进程是在不断发展的,当然其中也包含一些矛盾和问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消除的,逐渐解决矛盾,促进我国新闻法的进程,更好地实现新闻自由、保护新闻人,真正发挥新闻的作用,促进国家的文明和进步是我们新一代即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人们的奋斗目标。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七讲 新闻法)【圣才出品】

第七讲新闻法 一、概念题 1.新闻法规[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法规是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它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③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纪律[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纪律是新闻媒介的控制者(政党、组织、财团等)为维护所属新闻媒介的性质、工作秩序,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制定的工作制度和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有关的决议和命令,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保守规定范围内的秘密等。宣传纪律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强制性,对所辖从业人员有着普遍的组织约束力;②阶级性,具体体现新闻媒介所从属的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追求;③随动性,即随着传播目的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增删和调整。 3.新闻法治[人大2009年研] 答: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

制性规范。把新闻活动纳入一定的法理体系,即纳入法的正义与公平,构成新闻法治的理念。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又称成文法),另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保密法、著作权法、判例法等法律中含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又称条文法),对媒介行为进行必要的保障和限制。新闻活动的法治,既是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控制的主要手段。 4.隐私权[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5.表达权[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柳斌杰谈“中国为何没有《新闻法》”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3日在做客强国论坛访谈时就网友普遍关 注的“为何中国没有《新闻法》”的问题进行了解释。 柳斌杰说,新闻出版领域的法制建设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制体系。这主 要是宪法、刑法、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管理条例、音像管理条例、互联网传播权的管理条例等等,已经对新闻传播和出版做 出了法律的规定,基本上满足了当前行政管理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同志不了解,以为我们没有这门法律,其实我们这门法律已经是很系统的。 为什么没有上升到《新闻法》和《出版法》?这曾经也是我们国家法制建设讨论的一个问题,正像网友所说的,曾经在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中多次讨论过。为什么现在没有出来?柳斌杰对此进行了解释。 《新闻法》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个法律的类别,不是相当成熟的国家中,都没有《新闻法》,很多人不是崇尚 美国的新闻自由吗,美国就没有《新闻法》,恰恰相反,美国禁止出台《新闻法》,对宪法的条文做了解释,他们认为出台《新闻法》就是对某一方面新闻自由的干涉,所以不允许出台《新闻法》,世界上多数国家也没有《新闻法》,为什么?新闻立法的难度是很大的。你是保护公众的新闻自由、保护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自由还是保护当 事者的新闻自由,这个角度是很难选的。

柳斌杰说,就目前我们国家要求新闻立法,我认为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有三种:有人呼吁新闻立法是限制新闻工作者的自由,他不愿意让你曝光、采访、监督,他希望有这个法律把新闻工作者管住,这显然也不恰当。有一种立法的呼吁是保障公民的新闻自由,这是我 们宪法上已经保障了的,不需要再用法律去规定。有一种要求新闻立法的是呼吁保障当事人利益的,特别是在新闻事件中受到冲击、受到影响的这一类人员,强调呼吁由《新闻法》管管新闻单位,这又不 利于我们加强舆论监督,因为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鉴于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在认识上还很不一致。加之目前我国 的传媒事业正在发展,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这些新的技术,传媒也正在发展,正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像互联网新媒体这样,未知领域远远大于已知的领域,你还不了解它,你还不掌握它,它将来会是一个什么局面,会对我们整个传播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你还没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想任何一个 负责任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不如我们暂时让它再发展一段,利用国家的其他法律、政府的管理条例,让我们这个事 业更加成熟、更加发展,在更加恰当的时期再来谈论这个问题,会更合适一点。 出版现在有法可依,《著作权法》是出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对所有的知识生产者的权利都是一种保护,对所有的知识传 播都有规定。相应的还有一个《出版管理条例》,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法规。它现在在实践中已经进行过几次的修订,更加符合我们当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答案

课程: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庄氏史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御史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新闻源:即“消息来源”,是指向新闻作品的作者提供新闻素材的单位和个人。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将其分为“主动消息来源”和“被动消息来源”,或称“积极的新闻源”和“消极的新闻源”。所谓“积极或主动的新闻源”,指的是明知或应该预见由其所提供的材料可能被新闻媒体报道而自觉地为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或单位;所谓“消极或被动的新闻源”是指未明示同意由其提供的材料被新闻媒体报道而不自觉地为作者或新闻媒体提供材料的人或单位。 4、媒介审判:又称为“新闻审判”,意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反对和防止新闻以任何形式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制度的尊严,这一点在国际上是有共识的。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国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 5、有偿新闻:其准确的解释难以做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第二,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新闻侵权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新闻传播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最为多见。(还有其他一些权利如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只要任意答对其中两个就能得分) 2、“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宪法所规定的我国新闻法制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其中“二为”方向指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依我国相关的保密法规,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4、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字狱高发时期,你能举出的典型案例有:南山集案、“名教罪人”案、曾静投书案、查嗣庭“维民所止”案等。(本题只要答对三个就可)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摘要: 通过概述新闻立法的背景与现状,就新闻立法进行了深度思考,通过新闻案例对“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我国现行新闻法规面临的不足。 关键词:新闻立法,假新闻,新闻法规的不足 一、中国新闻传播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对新闻法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作。但是因为新闻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导致对其研究产生了一些偏差,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新闻法典,然而,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当前新闻法律体系中有大量由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中部分条款不同程度地对新闻自由和新闻活动给予一定的规范,新闻立法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新闻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著名的三个《新闻法》文稿。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组建的新闻法研究室成立。该室到全国各地征求对新闻立法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新闻法》草案(也称为《新闻法(试拟稿))。这个草案对新闻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比较广泛的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 诸如知情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诽谤、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和预防制、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物品、著作)等等,皆有专题文章涉及,构建了新闻法学理论框架的最初尝试。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开始研究的新闻侵权纠纷。在新闻学界,最初有关的研究是从个案入手的,再以后研究又从个案分析和个别法理的研讨走向体系化。新闻学界的研究着重从新闻规律的特殊性入手, 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处理和防止,体现了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同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这两类基本权利的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的意图。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则是建立了有关人身权、人格权的理论体系,对于各项权利的概念、来源、内涵、特征,以及侵权行为的责

论中国新闻法立法

浅谈中国《新闻法》立法 孙妍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 [关键词]新闻法;新闻自由;可行性;必要性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中国正在以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国姿态积极融入这一浪潮中。但中国媒体在世界的话语权地位如何?我国现有的新闻法律法规能否适时的保护媒体和公民?我们没有新闻法的现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的媒体报道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实践业务总结上,都产生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比来讲,对记者在报道中的人身保护和公民的知情权及隐私权的保障研究的文章和论著并不多。虽然互联网给广大网民以充分的“新闻自由”,但对新闻自由的感受,最直观、最强烈的途径来自于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这种新闻自由又充分显现出发挥新闻监督作用的意义越来越大。新闻立法既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新闻自由,同时又要防止新闻自由权力的滥用。加强新闻立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新闻立法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断[2]。早在1975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率先提出了制定新闻法的问题。为新闻立法重新动议,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0年,赵超构、李子诵等新闻界学者在第五届政协会议三次会议期间首次呼吁制定新闻出版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1984年,六届人大和政协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制定《新闻法》。两个月后,新闻法学学科建设的发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成立,并着手起草新闻法。1987年在新成立的新闻出版署的负责下,我国在上海建立了一个新闻法起草组,成立了由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全国记协、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新闻研究所等" 9个单位14人组成的新闻法起草小组,1988年写出

新闻法规教案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教学难点:新闻传播法规、法制与法律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影视 教学内容: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一、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一)法的基本概念 法是什么? 就其本质而言,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是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的三大基本功能:确立标准;规范行为;制止冲突 法、法律与法规的区分 法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是掌国家意志的体现;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制与法治 A、法制是法的规范化、制度化 B、法制的基本特征:根本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C、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 D、法治理念的提出 E、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与政策的关系 A、法是政策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B、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宪法制度: A、国家的根本制度B、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C、宪法的解 释、修改与监督实施制度 2、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立法/地方 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经济特区立法/特别行政区立法 3、司法制度: 检察制度:是国家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和活

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的总称。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管机关,行使国家的检察权。 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 审判工作制度: A、公开审判制度 B、辩护制度 C、两审终审制度 D、其他制度 二、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一)新闻传播法规、法制与法律关系 1、新闻传播法规及其渊源:新闻传播法一词,通常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在我国,近十几年来新闻界内外呼吁早日出台的新闻法,是指从狭义上理解的新闻传播法,即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广义的新闻传播法,即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要不要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专门法律?即:要不要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 2、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新闻传播法制: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新闻传播法制的类型: 以立法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传播案件,即判例法。3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新闻传播法律关系,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 务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特点:国家意志的体现 ;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 务为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属于思想社会关系的范畴。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它必须具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即具备能够享有参加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和承担新闻传播活动义务的资格。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以下几类: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或自然人。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1、宪法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

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六、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 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再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

我国新闻法立法过程回顾

新闻法立法回顾 ●1984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新闻法研究室 ●1985《新闻法(试拟稿)》 ●1988、4《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草案第三稿)》 ●1988、1新闻出版署新闻法起草小组1988、6初稿 ●1988、2上海市宣传部新闻法起草小组 ●1988、7《新闻法(征求意见稿)》 ●1997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20年发展规划》“到2010年新闻法制建设要建立《出版法》、《新 闻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及其配套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 言论自由的内容 ●联合国人权宣言(1948) ●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 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 ●第十九条 ●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 ●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 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三…… 幻灯片21 言论自由内容 ●1持有主张 ●无内容、性质、价值之分 ●不得强迫接受某一主张 ●2表达、传播 ●信息的编写加工、传输 ●媒体自由/新闻自由 ●3接收 ●信息的收集(通过各种渠道) ●跨国界的媒体(卫星电视、互联网等) ●有权知道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信息(知情权) ●(政府)信息公开 幻灯片22 言论自由 ●为什么需要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为什么重要?) 幻灯片23 言论自由理论 ●发现真理(marketplace of ideas) ●自治(self-governance) ●自我发展和完善(self-fulfill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宽容(tolerance) ●当代言论自由的共识:民主 幻灯片24 言论自由宪法保障 ●国际公约 ●联合国人权宣言(1948)第19条

第七讲 新闻法

第七讲新闻法 一、区分“法制”与“法治” 1、“法制”:通过法律进行统治,主体是统治者,内涵是统治者用法为政治服务,法在这里是被动的,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 “法治”:法是主格,用法来治理政治,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以法管理 2、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在总体上是有阶级性的,是为当权者服务的。但是法能够尽可能为更多人服务,因为法面对的是社会,一定要和追求正常利益以外的违法行为进行斗争 二、世界上的两大法系 1、海洋法系(英美法系、英吉利法系): ①背景:英国从半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状态,半原始状态时候的公民权利(如公民大会,公民自由发表意见)作为一种权利意识被延续下来,这种权利是不成文,但是得到公认。后在英国殖民扩张中扩散到了全世界 ②特征:尊重不成文的习惯法、案例法,在广义上使用“新闻法”概念;一个案例一旦被大家公认以后,这个案例本身的文件就成为法律依据 2、大陆法系(法兰西法系): ①大陆法系是从古罗马(核心部分是意大利)开始的,它形成了这样一种理念:出现一个事情,就一定要用法律来规定它,尽可能涵盖所有情况,不论什么问题都要能从法律上找到条文来解决 3、新闻法与两大法系:凡是法治国家都有新闻法,只是法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英美法系主要表现为案例法和习惯法(也有一些成文法);在大陆法系,表现为具体的新闻法,而且大部分大陆法系国家都有新闻法,只有少数国家没有,包括中国 4、中国为什么要有新闻法: ①传媒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按照大陆法系的理念,应该由法律来保护 ②传媒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由各级党的宣传部直接管理 ③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是公民自由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延伸,如果有一个单独的法律来重申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新闻工作者工作起来法的意识就比较强烈 三、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法律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①国际条约和公约。这是一个现代国家应该具备的新闻法内容的法律依据,包括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②中国宪法 ③国家的基本法、法律。基本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级通过的法律,包括刑法、民法通则、行政许可法等;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通常是一般的法律,包括著作权法、广告法等。这两个法级别不一样 ④法规。国务院制定的规则称为法规 ⑤行政规章。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规章,如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广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1、宪法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 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六、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 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再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

新闻法重点复习

新闻传播法:广义:就是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公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我国法律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例和国际惯例等。 行政法规作为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有三种类型: 1.管理各类传播媒介的专门行政法规。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2.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某一具体事项进行单项管理的行政法规。例:《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通知》 3.其他行政法规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定。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新闻传播法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治理国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法和道德并重。 首先是内容上互相吸收。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而法律规范一经确立又补充和发展了道德规范。 其次是职能上互相补充。一是法律在总体上只能涉及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不能调整人的思想活动,而道德可以作用于思想意识领域;二是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部分行为,违法和犯罪行为都有一定的构成,对有些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但并没有构成违法犯罪,就有靠道德来予以劝阻和谴责;三是法律的作用主要在于禁止那些具有社会危害的行为,若有发生既予以制裁,而道德除了禁止还有发扬。 第三是实践上互相促进。道德需要法律提出一个起码的评价标准和一个基本的保障机制,法律需要道德促进整个社会对于法律规定的行为规范达到普遍的共识和信仰。 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出版内容的约束和管理实行追惩和预防相结合。 预防制:就是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出版物出版前,由政府专门机构对出

新闻法

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的本质:规范行为;调节社会关系 新闻法制: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泛指现行的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所有法律和制度。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宪法中的相应条款 部分基本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条款 新闻传播机构及其主管部门颁布的自律性法规和条例 三、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宪法原则社会效益第一原则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四、法制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统一体。 法制和道德的区别 法制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道德是以社会意志的形式出现。法制以权利为本位:道德以义务为本位。法制有一定的行为禁止和惩罚;道德更多表现为人们行为的劝阻和示范。 第二章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一、审批登记制 设立新闻媒体或接纳境外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与记者、建立新闻网站都必须向相应的政府部门履行申请登记程序,获得许可。 报刊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 刊号:“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它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 意义:确保依法办媒体;便于国家政府对新闻媒体的宏观调控。 二、日常运作秩序的行政监管 遵守有关部门审定的媒介创办宗旨与编辑方针、追求社会效益的传播内容的监管 版面、网页、播出时段的日常运作是否有序化的媒介运作秩序的监管 常见报刊违规现象:擅自改变刊期、随意改变开版或版数、临时增版、增刊、增出“号外”,一号多刊,故意把专版、专刊名的字号放大并让其占据报头位置,造成一种假象。直接或变相转让、出卖报刊号或版面行为。非法出版。 讨论:刊号是否可以买卖? 源起:刊号的“稀缺性” 刊号的流通违背了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刊号管理的初衷 刊号的市场价值化客观上增加了读者的负担,助长了盗版刊物的泛滥。 广电的行政监管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申请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受境外电视节目的单位类型 违规干扰广播电视信号 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教育、科研、新闻、金融、经贸等确因业务工作需要的单位 三星级或国家标准二级以上涉外宾馆 专供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士办公或居住的公寓等

德国没有新闻法但有管制

德国没有新闻法但有管制 2012-7-13 16:24:15 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3日 08 版) 德国没有联邦层面的新闻法。德国是大陆法体系国家,其特点是用各种各样的法律来调节社会关系,包括调节新闻媒体的报道。在德国宪法、刑法、民法,甚至一些具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都有涉及媒体的内容。还有诸如名誉权的保护、诽谤罪、侮辱罪等规定也进一步限制新闻界的某些不当行为。德国基本法第5条规定,每个人都享有以语言、文字和图像自由地发表和传播其意见,以及不受阻挠地从可利用的信息源获得信息的自由权利。 但同时规定,上述权利要受到普通法、保护青少年以及个人名誉权的有关法律限制。可以这样诠释,在德国,新闻自由包括获取和传播信息、批评评论、解释说明、创作作品,但同时,新闻自由是有限制的,即要符合社会的要求:维护他人名誉和权利,依靠行业组织对假新闻进行监管。德国新闻出版委员会1973年制定、1992年修订的《新闻界规范》指出,“尊重真理、对公众作真实的报道是新闻界的最高准则”。“对于那些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公开发表的消息和信息,必须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进行仔细检查。对稿件加工、标题拟定和图片解说不得歪曲原意。文献性资料的引用必须忠实于原文。未经证实的消息、传闻和猜测必须注明”。 从各种法律条文看,德国似乎是官方给予新闻自由强大地位的少数国家之一,但如果人们深入了解这个社会的体制媒体运营情况,就会发现,德国媒体独立于政府之说仅仅是表面现象,只是由于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对新闻自由实施限制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

首先德国政府通过法律等硬性措施管理舆论。由于绝大多数德国媒体都是私人商业企业,就要受到各种商业法的限制,如税收法、广告法、数据保护法等。其次是行业组织对媒体的监督。如德国广播电视行业就有一个由政党、工会、教会、雇主联合会和文化机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监督广播电视节目是否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新闻职业道德。德国各纸媒联合成立的德国报业委员会则是一个实施自我规范的组织。第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对媒体进行操纵,如通过发布、透露新闻来制造舆论。德政府对传媒不是采取一种简单的回避态度,而是主动举办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接见某些新闻巨头和资深记者,向他们提供“内部最新信息”,并借此来操纵和左右媒体。对媒体的“内部吹风”更是政府利用传媒,诱导舆论的好机会。有时政治家以讨论方式对一些问题提出看法,以便将舆论引上官方轨道。第四,利用政府与报业集团的关系对媒体施加影响。德国的媒体和政府基本没有隶属关系,然而二者的关系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经济、政治和人事上,媒体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体对政府更多是小骂大帮忙。 在信息快速传递的今天,德国也有一些媒体滥用法律给予的新闻自由,有些记者迫于竞争压力,不遗余力地发掘所谓独家新闻,以满足受众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教授皮斯托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任何一种权力都不应变成为所欲为的工具。而对媒体这种无形权力最好的制约,就是包括媒体自身在内的公众监督。” (光明日报驻柏林记者柴野本报柏林7月12日电) 【链接】

新闻法试题A

| | | | | | | | | 装| | | | | | | | | 订| | | | | | | | 线| | | | | | | | | | 《新闻法规》期末试题 A 卷 (2010 — 2011学年第二学期)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分数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10分钟。 2、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满足受众需要是新闻传播的天职,所以,受众的所有阅读要求都是我们要设法满足的, 受众一切需要都没有高下之分以及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2、新闻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所以在同样利用职务之便提供有偿服务这一不道德行为的 问题上,也与其他职业(如商品推销员、汽车司机)者所应受到的谴责程度是相同的。 () 3、死者没有名誉权。() 4、侮辱罪和诽谤罪均属于自诉案件。() 5、领导干部逢年过节收受礼金均不构成受贿。() 6、国家禁止用新闻形式进行企业形象宣传。() 7、案件判决前不做定性和定罪报道() 8、在灾难报道中,应尽量报道悲惨残酷的情节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支持。() 9、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可以不必考虑新闻的客观性。因为要引导公众舆论,必要的时 候也可以对客观事实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改变。() 10、公共兴趣是名誉权侵权的一个抗辩事由。()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披露明星隐私的合理界限() A、公开明星来源不明的私人财产,防止他们偷税漏税 B、公开披露明星吸毒等不良行为 C、在私人场合偷拍明星的行为 D、在公共场合偷拍明星的出丑行为 2、某作家写了一本小说,他对这本小说所享有的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 A、作家终生及其死后20年 B、作家终生及其死后30年 C、作家终生及其死后40年 D、作家终生及其死后50年3、著作权法中的“作品”不包括() A、文字作品 B、口述作品 C、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 D、创作的灵感 4、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A、个人收藏 B、营利 C、个人学习 D、新闻报道 5、创办电台和电视台的主体条件是()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D、国务院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构成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有()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E、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2、侵入私生活领域的行为包括() A、侵入住宅 B、窃听电话 C、侵入公共场所的私人场合 D、侵入互联网私生活区域 E、偷拆偷看他人的信件 3、下列情形中,属于合理使用肖像权的是()。 A、新闻报道中合理使用领导人的肖像 B、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分子在报刊上使用犯罪分子的肖像 C、为宣传植树活动使用植树者的肖像 D、寻人启事上使用失踪者的肖像 E、杂志封面使用歌星的肖像 4、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有() A、羞辱 B、侮辱 C、诋毁 D、诽谤 E、辱骂 5、国家秘密根据其保密程度分为()三个密级。 A、保密 B、秘密 C、机密 D、绝密 四、名词解释(每个4 分,共16分) 1、言论自由 2、新闻审判 3、名誉权 4、著作权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2、怎样实现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平衡? 3、新闻传播活动中容易发生哪些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六、材料分析题(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共35分) 1、有报道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发生一起重大车祸,造成6人死亡、4人受伤。死者之一叶坚颖,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其男友清华大学数学系大四学生朱丽平受伤。

新闻法教学应该讲到的若干要点

新闻法教学应该讲到的若干要点------ 陈力丹(2005-02-25) 现在不少高校的新闻院系或专业开设了或准备开设新闻法的专业课,讲些什么,当然应该由老师根据需要各自进行的教学设计。这里谈一些我认为应当讲到的问题。 一、要让学生区分“法制”与“法治” 由于我国没有现代法治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法治改革的要求时,在使用的概念上都没有搞清楚,以为制定一些法律以制止类似“文革”的“无法无天”就是实现法治了。当时涉及这个方面的报纸杂志名称都是《法制日报》、《民主与法制》等,对“法治”的内涵其实并不清楚。现在改这些注册的名称都难了。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继续使用“法制”概念了,要让学生区分“法制”与“法治”,切实树立起“法治”意识。否则,我们会在这个领域继续闹笑话了。 “法制”的英译是Rule by law,即通过法律进行统治,主语是统治者,它的含义是用法为政治服务,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这种法制,我国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实现了,他不是制定了许多法律吗?但是只要不合他的心意,可以随时改变或废除。因为自他之后皇帝们,实行的是以血统继承为基础的亚细亚式的个人独裁。这种“法制”是人治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我们的共产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目标。 “法治”的英译是Rule of law,即用法来治理政治,法是主语,不因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变动而轻易改变法律,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家管理制度。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学观上的变革,即废除封建的法制,转为代议制下的法治。 二、要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两大法系 法系不同,对“法”形式上的理解,以及“执法”的模式,都差异很大。海洋法系(英美法系)尊重不成文的习惯法、案例法,在广义上使用“新闻法”概念。大陆法系(法兰西法系)以成文法为主,法律要尽可能涵盖所有问题,其新闻法是具体的和成文的法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因而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常提出意见:某问题需要健全法律法规。也就是说,希望法律法规尽可能全面地涵盖所有存在的问题和方面。 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法治传统不同。“世界上多数国家没有新闻法”,这种说法缺乏基本的法学常识。凡是法治国家都有新闻法,由于处在不同的法系,法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不能说海洋法系的国家没有新闻法。那里的新闻法是指一系列涉及新闻传播的惯例、案例和少量成文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能够相当完善地依法解决各种新闻官司。凡是大陆法系的法治国家,都有成文的新闻法。这里在统计上要有一个前提,即列入统计的国家应是法治国家。那些由皇帝、酋长、军事政变者统治的国家,即使有一定数量,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在这个问题上,多数和少数没有意义。如果多数人不讲卫生,难道我们也应该不讲卫生吗? 三、要让学生熟悉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 现在我们的中国新闻史教科书谈到清末制定的报律时,以完善的现代新闻法为标准,挑出一些较小的不够彻底的问题,然后全盘否定。其思维逻辑是:清末那些年,是由镇压了戊戌变法的慈禧太后控制政权,因而是反动的。其实,历史不是这样简单发展的。马克思说过,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常常是革命遗嘱的执行人。“革命死了,革命万岁!”所以发生改革或革命,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答案

课程: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分,共分) 、庄氏史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 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 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御史台,一关就是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 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 练。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 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源:即“消息来源”,是指向新闻作品的作者提供新闻素材的单位和个人。我国相 关司法解释中将其分为“主动消息来源”和“被动消息来源”,或称“积极的新闻源”和“消极的新闻源”。所谓“积极或主动的新闻源”,指的是明知或应该预见由其所提供的材料可能 被新闻媒体报道而自觉地为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或单位;所谓“消极或被动的新闻源”是 指未明示同意由其提供的材料被新闻媒体报道而不自觉地为作者或新闻媒体提供材料的人或 单位。 、媒介审判:又称为“新闻审判”,意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反对和防止新闻以任何形式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制度的尊严,这一点在国际 上是有共识的。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国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 、有偿新闻:其准确的解释难以做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供有偿的版面 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第二,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 新闻”或新闻性广告;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 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二、填空题(每空分,共分) 、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新闻侵权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新闻传播侵害 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最为多见。(还有其他一些权利如姓名权、 肖像权、荣誉权等,只要任意答对其中两个就能得分)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宪法所规定的我国新闻法制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其中“二为”方向指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依我国相关的保密法规,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字狱高发时期,你能举出的典型案例有:南山集案、“名教罪人”案、曾静投书案、查嗣庭“维民所止”案等。(本题只要答对三个就可) 三、简答题(每小题分,共分) 、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是否应该出台《新闻法》

班级:10广电班学号:2010011157 姓名:韦蓝洁 新闻法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各种新闻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等)的有关新闻采集、传播、出版、交流的法令规章。作为法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对新闻传播行为实施的法律规范,用以确定新闻机构的性质、任务和具体职责,明确新闻事业与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关系。新闻法为新闻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也从法律上对新闻自由给予一定的制约,防止媒介权利滥用。 世界各国实行新闻法治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或新闻出版法,或者除新闻法外,还制定有广播法、电视法、大众传播法等。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而是在宪法、刑法、保密法等法律中设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如刑法中的诽谤罪条款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法制状况是:1953年后,新闻传播机构都转为国有,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而不是社会上的一个行业,靠宣传部和党内部政策性文件管理。1988年,形成了三部新闻法草案至今。 所以目前我国,新闻作为一个大类,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至今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基本没有法,只有两部可以操作的法律,即《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 纵观世界新闻法规,美、英、日等国家也未出台专门的新闻法,美国宪法第1号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因此没有制定专门的新闻出版法,而引用其他法律和各种案例来管束新闻出版事业。 但是新闻领域的法制建设一直在进行,我国目前有比较系统的法制体系,这主要是宪法、刑法、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管理条例、音像管理条例、互联网传播权的管理条例等等已对新闻做出了法律的规定。就我国国情而言,现基本满足了当前新闻行业的管理需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法制规范都在循序渐进中。新闻法必须是一部完整的法律,必须要精细到方方面面。媒介制度是同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紧密聯繫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媒介制度。新闻传播法、大众传播法不可能是单独的一部法律,而是渗透在许多部门法之中的,是各部門法有關內容的綜合,媒介法制的发展需要整个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所以,就整个社会进步和法制的规范化来说,新闻法是应该出台的。但是就目前我过国情来说,新闻法的出台必然不会是一朝一夕之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