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法复习重点

新闻法复习重点

新闻法复习重点
新闻法复习重点

新闻法重点

一、新闻法的概念和特征

广义: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总称。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我国目前没有狭义上的新闻传播法,但有广义上的新闻传播法。

新闻法的特征

新闻法调整法律关系的广泛性,内容的复杂性。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的基本原则及渊源

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原则)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渊源:

1、宪法

第22条第35条(言论自由)第41条(舆论监督)第47条(从业)

2、法律

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意外的其他法律。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处罚法》《防震减定法》《证券法》《气象法》等。

3、行政法规

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按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5、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7、同外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内容

三、中国古代新闻法特征

①只讲人治,不讲法治

②只准办官报,不准办民报

③刑事化的新闻统制制度

④只有禁止性规定,没有授权性规定

四、危害国家安全的宣传煽动行为

煽动定义:为了达到犯罪的目的,以书面,口头或者是其他形式,向不特定人或者是多数人实施宣传鼓动行为,使其产生犯罪的决意,或者是刺激,主张其已经产生的犯罪决意。

煽动特点:

1、表达方式的非理性:浮夸,情绪性,蛊惑性;

2、内容的非事实性:虚张声势,夸大其词;

3、表现形式的公开性:直接面对公众,公开散布;

4、目的的反常性:希望激起他人的狂热,不同于“书生空论”。

行为

1、煽动分裂国家

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3、煽动民族仇恨、民族分歧

4、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

5、煽动军人逃离部队

五、国家秘密、公众人物的含义

1、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律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定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2、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知名度,且其活动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

六、新闻保密工作重要性

由新闻工作的特点所决定:内容的广泛性、传播的扩散性、工作的时效性、社会的关注性

七、加强新闻保密工作的措施

1、实行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应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制度

4、新闻发布制度

八、新闻泄密行为原因

1、保密意识的淡薄

2、保密常识的缺失

3、保密制度的不严

4、见利忘义泄密牟利

九、新闻保密中应注意处理的三组关系

1、新闻竞争与保密的关系

2、新闻事实与保密的关系

3、新闻保密与知情权的关系

新闻的统一发布制度是一种义务性规范,它是以法律、法规或者与法规有同样作用的执政党文件,来规定某些新闻和信息职能由国家指定的部门统一发布,其他传播媒介不得擅自报道。从大众传播及社会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政府与媒体之间本来是相互依存、互相尊重的。

十、隐性采访问题透析

如何看待记者暗访、偷拍等隐性采访行为?采取隐性采访应符合哪些条件?遵循什么原则?隐性采访有哪些禁忌?为了把隐性采访的害处降到最低,可采取哪些措施?

隐性采访:是指作者采访受到阻碍或预计会受到阻碍时,隐瞒自己的身份,或者伪装成其他身份进行采访,采访的手段不只包括观察、记录,还有拍摄录音等,即偷拍偷录,一般用于负面报道,特别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揭露。

首先,暗访偷拍等隐性采访行为是涉及媒体伦理,是行走在法律边缘的一种极具争议性的采访方式,必须谨慎使用。关于其正当性在业界学界也有很多讨论,支持者认为隐性采访能够获得最客观真实的新闻,有利于揭露负面现象,是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但也不乏反对者,认为记者首先是公民,不具备警察的侦查权,不能突破法律界限。

其次,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言,在中国90%的隐性采访都是不必要的,是为了获得戏剧性材料、博人眼球。

第三,隐性采访容易侵犯他人隐私。

第四,记者的人身安全也缺乏保障。

采取隐性采访应符合的条件,可借鉴央视四条原则:

(1)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要采访的是严重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或现象;(2)没有其他途径搜集资料;

(3)暴露记者身份就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4)经制片人同意。

记者的隐性采访行为目的一定要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采访对象的行为严重侵害公共利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做的欺瞒行为产生的害处远远小于采访对象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公共利益的损失,以小害换取大价值。

为了把隐性采访的害处降到最低,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采取如下措施:

(1)公开采访优先:如果是公开采访能获得的信息,优先采用公开采访,这需要加强记者新闻采访技巧训练。

(2)明确目的:一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且问题报告政府部门不能得到解决。

(3)限制对象:只对准侵犯公共利益的人。

(4)限制场所:只在公共场合,不能侵入私人空间,以免侵犯隐私权。(5)不得以采访为由进行违法行为,如贩毒等。

(6)严格区分两个阶段:在拍摄阶段不得已做出的侵权行为,在播出阶段一定要加以弥补,如打马赛克、声音处理等。

(7)制定记者隐性采访的相关事项的规范。

(8)记者应树立基本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规范,在隐性采访中也不能做出违背行业规范、专业精神的行为。

十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主要是由西方的“人文主义”延伸出来的。

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尊重人的人格、尊严、思想和情感;肯定人的价值和主体性,以人为目的;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与自由,追求人性的完善,实现人的最大发展。

2.我国传媒为什么更应强调人文关怀

历史原因:新闻传播存在着程式化、片面性等问题,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精

神处境往往被忽视。

媒体性质:媒体是党喉舌

现实背景:崇尚经济利益、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

2、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主要表现

①忽视采访对象的感受

②灾难性报道中的争夺和冷漠

③二次伤害

④侵权、泄露隐私

⑤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其实,无人情味的报道

3、在报道苦难新闻时,记者应该做到:

①资源共享,尽量对别人的不可避免的侵犯降到最低;

②对采访要保持敏感,在采访过程中要谦虚谨慎、态度柔和

③对看在的令人痛苦的题材无比要谨慎小心

④派经验丰富的记者去采写报道

⑤在采访中体现记者的人性

十二、新闻侵权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侵权者是新闻媒体和新闻采访者;侵权行为是开展新闻活动时发生的;侵权行为损害的主要是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著作权等。

特点:

1、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造成伤害,其中以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

2、从传播的方式上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

3、从后果看,传播面越广,受害程度越深,侵害最多的是公民的人格权。

十三、新闻审判现象分析

“新闻审判”定义

“新闻审判”又名“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指媒体在报道一个尚未进入司法程序或正在审判中的“未决”程序中的集体时,已经到用报道、分析、评论的方式,令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形成“未审先判”,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

新闻审判的原因

1、新闻监督行为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

2、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素质较低。

3、社会舆论对于新闻审判行为持相对宽容的态度。

新闻审判的两大负面影响

1、亵渎了法治原则:新闻传播媒体占据道德制高点,逞一时之快,制造和引导一种“众情激愤”的舆论氛围,漠视了“无罪推定”“罪刑法定”“罪罚相适应”等法治原则。

2、导致新闻传播媒体角色错位:“媒介审判”使新闻传播媒体超越报道新闻、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职能,转而担当“民间审判”的角色,放大了自己拥有的权力。

新闻审判的规避

1、客观、真实,不煽风点火,不添油加醋,防止泛道德化;

2、理性,避免情绪化,要不偏不倚,忠实记录历史;

3、公正、平衡,给原被告双方同等说话的机会,甚至于给犯罪嫌疑人发言或为自己辩驳的机会;

4、维护司法尊严,在法治原则下监督司法:比如案件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报道,评论放在判决后进行等。

十四、如何预防新闻侵权

(一)新闻侵权的工作预防

1、与人为善,改进工作

2、公正评论,不当裁判

3、文风朴实,不违法律

4、细节真实,事实清楚

5、用词准确,切记浮夸

6、严格审稿,兼听则明

(二)新闻侵权的法律预防

1、《宪法》层面的预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在这一方面规定了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宪法地位;另一方面重点规定了公民和法人的权利,尤其是人格权利是一种绝对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

2、《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的预防,新闻传播媒体的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在这些法律修改或制定出新的法律时,应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及时进行学习

3、司法解释、行业规定和宣传纪律的预防,各种行业管理规定以及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的新闻宣传纪律,从可操作层面,从微观角度对新闻活动进行了明确规定,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知情权和隐私权在不同主体客体下的利益平衡

知情权和隐私权均是公民重要的权利或自由,都不可或缺,两者存有一致、协调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相互冲突、矛盾之处。

所以不应简单的划分隐私权或知情权的优先位序。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问题不是应不应该侵犯隐私,而是何时可以侵犯以及可以侵犯到何种程度?对隐私权的侵犯从合理到不合理的转折点在哪些地方?

A状况下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活动指向的是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并且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事。此时隐私权更多的是与个人的人格发展密切联系,对隐私的侵犯

会使个人的人格利益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并不能带来其他的社会利益。这时的隐私权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最大保护,他人没有权利获知此范围内的隐私,同样的新闻记者也没有这个权利或权力。如果记着以知情权为由介入,那么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B状况下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活动指向的是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但是涉及的隐私与公共利益有关。由于涉及到公共利益,这时隐私权的享受就应有所限制。毫无疑问,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的介入就不需要负侵权责任。

C状况下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

这种情况下新闻活动涉及到公众人物的隐私而且所涉及的内容与公共利益有关。在这种情况下维护知情权和隐私权两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的原则,必然演进为对权力主体的隐私权保护适当弱化,对新闻媒介代为公众行使的知情权利适当宽容的原则,否则两权平衡就不易得到维持。

这时如果过分强调隐私权,让隐私权无限扩大,则新闻媒体公众人物的关注与监督势必受到限制,公众也就无法了解到那些人究竟是否作者对公众有意义的事情。

D状况下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平衡

新闻活动虽然涉及到公众人物,但内容是与公众利益完全没有关系的个人私事,公众人物也是社会个体,不能因为知情权的要求使其处于完全透明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法律和道德的天平自然要倾向于隐私权的保护,媒体对这部分隐私的侵害必然导致败诉,以及担负相应的民事责任。

十五、新闻侵犯肖像权

表现:在新闻媒介中使用他人肖像,主要是两种场合,一是新闻报道中,二是在广告中。

实践中,新闻侵害肖像权行为具有以下表现:

1、未经本人同意,拍摄他人与新闻报道无关,不具报道价值的照片或录像,侵害他人肖像制作专有权。

2、未经本人同意,在新闻报刊中使用他人与新闻内容无关的肖像。

3、未经本人同意,使用他人肖像在新闻媒介中作广告,进行商业宣传。

(二)法律对肖像权的保护

国外民事立法对于公民肖像权的保护一般有两种:

①有限保护制度。即未经同意不得以营利方式使用他人肖像。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

②全面保护制度。即未经授权或遗嘱指定,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他人肖像。以苏联、东欧为代表。

(三)对肖像权的合理利用

新闻报道中肖像的合理使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肖像合理使用情况。

1、是对因具备特定身份而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人士。如国家元首、政治家、学者、运动员;

2、是对出席公共场合或参与公共事件的自然人的肖像进行合理使用。如集会游行、仪式等;

3、是新闻媒体为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对不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通过刊登图片的方式予以谴责;

4、拍摄时摄入人物,但并不以人物为主体;

5、为肖像权本人的利益,其他自然利益和其他社会公益的目的需要而使用其肖像;

6、在诉讼活动中,作为证据而使用公民肖像;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而强制使用肖像;

7、为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他人肖像;

肖像合理使用的特殊情况:

1、集体肖像的合理使用。

2、死者肖像的合理使用

(四)如何避免侵害肖像权

1、不能有意无意侵害被报道对象的形象

2、谨慎使用犯罪嫌疑人的图像和未成年人的形象

3、避免把新闻的图片、录像用于其他版面或节目,如广告、生活服务:也不要用于报纸、杂志和电视栏目的包装上,对肖像的公益使用必须是在新闻报道中直接使用。

十六、侵害名誉权含义、表现、构成要件、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和规避

含义: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伤害的行为。

表现:

1、报道内容无中生有,凭空捏造,造谣中伤他人;

2、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被批评人核实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

3、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

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

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指名道姓地贬损他人的名誉

3、损害事实的存在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民事责任承担方式:

1、停止侵害

2、恢复名誉

3、消除影响

4、赔礼道歉

5、赔偿损失

规避方式:

1、平衡报道:给予当事人以平等的话语权,向受众传递更为全面和客观的信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偏听偏信;尽可能直接援引被采访者的陈述,尽可能避免媒体以上帝视角进行陈述。

2、专家评论:在评论部分也采访和引用专家的意见,甚至是同时引用数位专家的不同观点。而媒体本身的观点和评价则应尽可能的中立和超然。

3、跟踪报道:通过跟踪报道的方式,一方面以新的报道不断澄清和修正此前报道可能的错误,另一方面也不断通过新的报道反映此前采访不够的各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和意见,或者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的意见

4、用词谨慎:新闻报道及其标题的用词尽可能的理性、平和、文明,尊重事实和各方当事人

5、转载核实:在转载报道时不但要与各方利害关系人进行核实,如果当事人有新的说法或者主张,或者有当事人被原报道所忽略的,可以在转载的同时一并采访报道

6、保留证据:平面媒体的文字记者在进行采访,特别是批评型、揭露型报道的采访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对全过程进行录音以及其他采访资料的建档保存工作

十七、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定义:指的是新闻传播媒体或新闻记者在新闻侵权诉讼中,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主张,提出其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某种相应的事实主张。

1、履行舆论监督职能

2、公正评论

3、权威的消息来源

4、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

5、合理使用

6、受害人同意

十八、创办报刊的制度、国内统一刊号

报刊的出版管理制度:

1、依照法定程序出版

2、报刊审读制度

3、质量评估制度

4、报刊年检制度

十九、如何建立良性的新闻与司法的关系:

1、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

罪刑法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无罪推定即未经法院依法判决,任何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都应当被推定为无罪人。

在法院的有效判决出之前,任何媒体都不得随意给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定罪量刑。

对涉及犯罪或被提出指控的刑事案件当事人应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称呼,而不得将其称为“罪犯”,“人犯”。

在将起诉书的内容作为案件的“事实”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加上“被指定”、“涉嫌”等定语。

2、平等和公正原则

媒体即使在对负面现象进行报道和评论时也应当遵守平等和公正的原则,在同一个案件中,对当事人有利不利的事实都应当给予同样的语言。

3、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媒体在监督司法活动时,要做到:

(1)防止情绪化和冷道激化

(2)媒体在报道案件时,应当注意给予各方当事人同等的机会

(3)对公开审理的案件可以做全程报道和评论,法院不得事先限制

a注意案件报道和连续性和完整性

b对案件的评论要注意时间和范围

二十、新闻职业道德定义及其调节对象

定义: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互相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调节对象:

1、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关系:受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传播者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

2、新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的关系:工作对象包括采访对象,向媒介投寄稿件的各种工作者。

3、新闻工作者和同行的关系:良性竞争

4、新闻工作者与所属媒体的关系:权利与义务

二十一、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从新闻自由到社会责任:

1.新闻自由原则的确立——17世纪奠定思想基础→18世纪付诸实践→19世纪达到顶峰→20世纪与社会责任论相遇

2、社会责任原则的提出:社会责任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渐趋成熟.两个关键词:自由、责任。现代社会责任论最主要的特征:新闻自由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忠于职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要充当群众联系的桥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二十二、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

特点:

1、阶级性与普适性的统一

2、职业性与大众性的统一

媒体民间化

3、团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统一

每一个媒体机构都是道德行为的主体,她们超个体行为能力决定了他承担着为个体责任无法替代的集体性团体责任。

功能:

1、支撑和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2、营造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3、对社会道德发挥示范作用

二十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4、发扬优良作风

5、坚持改革创新

6、遵守法纪

7、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二十四、社会责任原则的主要观点和核心理论

主要观点:

1、新闻自由权利不是绝对的权利,道德与法律是是否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制衡器;

2、理性不能主宰人性,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一种去寻求真理和服从真理的道德感;

3、新闻自由权利是新闻媒介、公众和政府共享的权利,强调新闻自由不能仅仅强调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还要强调公众和政府的权利。

核心理论:

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在享有自由权利的时候,恪尽对社会和公众的义务和责任。

二十五、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和特征

定义: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新闻传播行业及其从业者在调整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时所必须要遵循的最重要的一把尺子。

特征:

它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社会本质和经济利益的最集中的反映,在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发展的方向及整个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在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理论体系中是决定其性质的核心内容。

它是新闻传播从业者处理新闻传播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知道新闻传播从业者选择、评价一切职业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准绳,对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各个具体规范起制约、指导的作用。

二十六、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的关系

1.共同点

(1)目的具有一致性

协调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必要条件。

(2)内容具有相互包含性

所有的道德与法律都是从人类生活风俗和社会习惯规则中演化而来的,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也不例外,它们也都是人类社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规则中发展出来,二者内容上相互包含。

2.两者的相互作用

(1)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对新闻法规的作用

1)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为新闻传播法规提供存在的价值基础。新闻传播法规应该体现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以保障新闻自由,强化媒体社会责任为宗旨。2)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对新闻法规具有补充作用。法规具有自身局限:反应性的滞后缓慢与合法性难以平衡,成本高

3)加强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对新闻传播法规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新闻传播从业者增强法制观念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2)新闻传播法规对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作用

1)新闻法规可以保障新闻道德准则的实施。将道德要求纳入新闻传播法规,由国家强制力作保证,但新闻传播法规不能代替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新闻传播法规是传播新闻职业道德的有力手段。法律的实施过程也就是道德的传播过程:

新闻法规所禁止的行为,也就是有违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行为;除了制裁不良传播行为意外,新闻法规能把偶新闻自由、维护媒体和从业者合法权益,并赋予从业者一定的职业特权。

二十七、新闻评议制度

(1)定义:是运用自律手段使新闻界行驶社会责任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主要内

容包括建立民间自愿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评议组织,出版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评议刊物,制定新闻职业规范和开展日常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评议活动。

(2)新闻评议会的评价

新闻评议委员会是帮助报业实行自律的他律组织

最早成立的新闻评议委员会是1916年瑞典的“报业荣誉法庭”

1953年英国成立报业评议总会,1963年改为“英国报业评议会”

我国行使这方面职能的是记协

评议会一般只受理违反职业道德案件,不受理违法案件;大多只有裁决权,没有处罚权

从新闻评议会的权利来看,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评议会只有裁决权而无处罚权。新闻评议的结果不具有强制力,而仅从道义上对有关媒介施加影响或压力,以期改进新闻工作,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十八、新闻职业道德境界的界定及其构成要素

1.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境界的形成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境界——特指新闻传播从业者通过接受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修养之后达到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觉悟程度,或所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状况与道德情操水平。

*新闻传播职业的特殊性:

具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地位的职业,是具有重要的信息特权地位的职业,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

由于新闻传播职业的特殊性,社会对新闻传播从业者的道德境界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初始层次,应该建立在比较高的起点之上。

2.影响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境界提升的主要因素

①社会整体道德发展水平

②行业自身发展与成熟程度

③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个体道德修养

二十九、劳伦斯·考尔伯格的新闻职业道德境界说

1、害怕惩罚

2、追求名誉

3、迎合社会价值取向

4、遵守规章制度

5、满足社会需求

6、坚持公正原则

7、成为道德化身

三十、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境界

首先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基本导向。

其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道德观作为基作为指导思想,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必须与社会主义特殊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相对应。

三十一、中国第一部有关新闻出版的专门法律:《大清印刷物专律》

最新整理服务合同税率.docx

最新整理服务合同税率 篇一:服务合同需要交纳印花税吗 篇一:不需要缴纳印花税的合同 不需要缴纳印花税的合同 1.既有订单又有购销合同的,订单不贴花 在购销活动中,有时供需双方只填制订单,不再签订购销合同,此时订单作为当事人之间建立供需关系、明确供需双方责任的业务凭证,根据国税函( )505号文规定,该订单具有合同性质,需按照规定贴花。但在既有订单,又有购销合同情况下,只需就购销合同贴花,订单对外不再发生权利义务关系,仅用于企业内部备份存查,根据(88)国税地字第025号文规定,无需贴花。 2.非金融机构之间签订的借款合同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银行与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所签订的借款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和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或个人签订的借款合同不需要缴纳印花税。企业向股东贷款是企业进行融资的常见方式,和股东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如果双方都不属于金融机构,无需贴花。 3.股权投资协议 股权投资协议是投资各方在投资前签订的协议,只是一种投资的约定,不属于印花税征税范围,无需贴花。 4.继续使用已到期合同无需贴花 企业所签订的已贴花合同到期,但因合同所载权利义务关系尚未履行完毕,需继续执行合同所载内容,即继续使用已到期合同,只要该

合同所载内容和金额没有增加,无需再重新贴花。但如果合同所载内容和金额增加,或者就尚未履行完毕事项另签合同的,需要按照《印花税暂行条例》另行贴花。 5.委托代理合同 代理单位和委托方签订的委托代理合同,凡仅明确代理事项、权限和责任的,根据国税发 [ ]第155号文规定,不属于应税凭证,无需贴花。 6.货运代理企业和委托方签订的合同和开出的货物运输代理业专用发票 在货运代理业务中,委托方和货运代理企业签订的委托代理合同,以及货运代理企业开给委托方的货物运输代理业专用发票,根据国税发[ ]第155号、国税发[ ]173号文规定,不属于印花税应税凭证,无需贴花。 7.承运快件行李、包裹开具的托运单据 在货物托运业务中,根据国税发[ ]173号文规定,承、托运双方需以运费结算凭证作为应税凭证,按照规定贴花。但对于托运快件行李、包裹业务,根据(88)国税地字第025号文规定,开具的托运单据暂免贴花。 8.电网与用户之间签订的供用电合同 根据财税[ ]162号文规定,电网与用户之间签订的供用电合同不属于印花税列举征税的凭证,不征收印花税。 xxx市地方税务局的规定:根据税三(1988)776号文规定,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的购销合同不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汽)合同,这些合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七讲 新闻法)【圣才出品】

第七讲新闻法 一、概念题 1.新闻法规[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法规是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它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③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纪律[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纪律是新闻媒介的控制者(政党、组织、财团等)为维护所属新闻媒介的性质、工作秩序,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制定的工作制度和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有关的决议和命令,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保守规定范围内的秘密等。宣传纪律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强制性,对所辖从业人员有着普遍的组织约束力;②阶级性,具体体现新闻媒介所从属的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追求;③随动性,即随着传播目的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增删和调整。 3.新闻法治[人大2009年研] 答: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

制性规范。把新闻活动纳入一定的法理体系,即纳入法的正义与公平,构成新闻法治的理念。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又称成文法),另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保密法、著作权法、判例法等法律中含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又称条文法),对媒介行为进行必要的保障和限制。新闻活动的法治,既是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控制的主要手段。 4.隐私权[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5.表达权[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柳斌杰谈“中国为何没有《新闻法》”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3日在做客强国论坛访谈时就网友普遍关 注的“为何中国没有《新闻法》”的问题进行了解释。 柳斌杰说,新闻出版领域的法制建设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制体系。这主 要是宪法、刑法、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管理条例、音像管理条例、互联网传播权的管理条例等等,已经对新闻传播和出版做 出了法律的规定,基本上满足了当前行政管理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同志不了解,以为我们没有这门法律,其实我们这门法律已经是很系统的。 为什么没有上升到《新闻法》和《出版法》?这曾经也是我们国家法制建设讨论的一个问题,正像网友所说的,曾经在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中多次讨论过。为什么现在没有出来?柳斌杰对此进行了解释。 《新闻法》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个法律的类别,不是相当成熟的国家中,都没有《新闻法》,很多人不是崇尚 美国的新闻自由吗,美国就没有《新闻法》,恰恰相反,美国禁止出台《新闻法》,对宪法的条文做了解释,他们认为出台《新闻法》就是对某一方面新闻自由的干涉,所以不允许出台《新闻法》,世界上多数国家也没有《新闻法》,为什么?新闻立法的难度是很大的。你是保护公众的新闻自由、保护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自由还是保护当 事者的新闻自由,这个角度是很难选的。

柳斌杰说,就目前我们国家要求新闻立法,我认为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有三种:有人呼吁新闻立法是限制新闻工作者的自由,他不愿意让你曝光、采访、监督,他希望有这个法律把新闻工作者管住,这显然也不恰当。有一种立法的呼吁是保障公民的新闻自由,这是我 们宪法上已经保障了的,不需要再用法律去规定。有一种要求新闻立法的是呼吁保障当事人利益的,特别是在新闻事件中受到冲击、受到影响的这一类人员,强调呼吁由《新闻法》管管新闻单位,这又不 利于我们加强舆论监督,因为舆论监督是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鉴于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在认识上还很不一致。加之目前我国 的传媒事业正在发展,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这些新的技术,传媒也正在发展,正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像互联网新媒体这样,未知领域远远大于已知的领域,你还不了解它,你还不掌握它,它将来会是一个什么局面,会对我们整个传播带来哪些深刻的变化,你还没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想任何一个 负责任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不如我们暂时让它再发展一段,利用国家的其他法律、政府的管理条例,让我们这个事 业更加成熟、更加发展,在更加恰当的时期再来谈论这个问题,会更合适一点。 出版现在有法可依,《著作权法》是出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对所有的知识生产者的权利都是一种保护,对所有的知识传 播都有规定。相应的还有一个《出版管理条例》,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法规。它现在在实践中已经进行过几次的修订,更加符合我们当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答案

课程: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庄氏史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御史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新闻源:即“消息来源”,是指向新闻作品的作者提供新闻素材的单位和个人。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将其分为“主动消息来源”和“被动消息来源”,或称“积极的新闻源”和“消极的新闻源”。所谓“积极或主动的新闻源”,指的是明知或应该预见由其所提供的材料可能被新闻媒体报道而自觉地为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或单位;所谓“消极或被动的新闻源”是指未明示同意由其提供的材料被新闻媒体报道而不自觉地为作者或新闻媒体提供材料的人或单位。 4、媒介审判:又称为“新闻审判”,意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反对和防止新闻以任何形式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制度的尊严,这一点在国际上是有共识的。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国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 5、有偿新闻:其准确的解释难以做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第二,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新闻侵权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新闻传播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最为多见。(还有其他一些权利如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只要任意答对其中两个就能得分) 2、“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宪法所规定的我国新闻法制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其中“二为”方向指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依我国相关的保密法规,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4、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字狱高发时期,你能举出的典型案例有:南山集案、“名教罪人”案、曾静投书案、查嗣庭“维民所止”案等。(本题只要答对三个就可)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国内与国外签署服务合同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国内与国外签署服务合同税 篇一:在境外提供建筑服务涉及国内的相关税费 在境外提供的建筑服务涉及国内相关税费问题 一、增值税1、施工地在境外的建筑服务免征增值税, 但需要去税务局办理免税备案手续。(即我司作为总承包, 在境外提供的建筑服务在中国免税)政策依据: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XX年第29号公告的第二条下列跨境应税行为免征增值税: (一)工程项目在境外的建筑服务。 工程总承包方和工程分包方为施工地点在境外的工程 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均属于工程项目在境外的建筑服务。 根据国家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XX年第69号公告 一、境内的单位和个人为施工地点在境外的工程项目提供建筑服务,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跨境应税行为增值税免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XX年第29号)第八条规定办理免税备案手续时,凡与发包方签订的建筑合同注明施工地点在境外的,

可不再提供工程项目在境外的其他证明材料。备案材料:结合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XX年第69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XX年第29号公告,工程项目在境外的建筑服务免征增值税,同时提交以下备案材料: (1)《跨境应税行为免税备案表》(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XX年第29号公告的附件1); (2)施工地点在境外的工程项目,工程分包方应提供工程项目在境外的证明、与发包方签订的建筑合同原件及复印件等资料,作为跨境销售服务书面合同; (3)应提交服务地点在境外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凡与发包方签订的建筑合同注明施工地点在境外的,可不再提供工程项目在境外的其他证明材料; (4)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资料。 2、因建筑服务在境外,我司作为总承包,分包给当地建筑商,支付的服务款,不属于中国增值税征收范围。 政策依据: 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称境内)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下称应税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纳税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缴纳增值税,不缴纳营业税。 单位,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摘要: 通过概述新闻立法的背景与现状,就新闻立法进行了深度思考,通过新闻案例对“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我国现行新闻法规面临的不足。 关键词:新闻立法,假新闻,新闻法规的不足 一、中国新闻传播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对新闻法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作。但是因为新闻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导致对其研究产生了一些偏差,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新闻法典,然而,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当前新闻法律体系中有大量由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中部分条款不同程度地对新闻自由和新闻活动给予一定的规范,新闻立法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新闻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著名的三个《新闻法》文稿。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组建的新闻法研究室成立。该室到全国各地征求对新闻立法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新闻法》草案(也称为《新闻法(试拟稿))。这个草案对新闻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比较广泛的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 诸如知情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诽谤、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和预防制、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物品、著作)等等,皆有专题文章涉及,构建了新闻法学理论框架的最初尝试。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开始研究的新闻侵权纠纷。在新闻学界,最初有关的研究是从个案入手的,再以后研究又从个案分析和个别法理的研讨走向体系化。新闻学界的研究着重从新闻规律的特殊性入手, 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处理和防止,体现了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同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这两类基本权利的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的意图。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则是建立了有关人身权、人格权的理论体系,对于各项权利的概念、来源、内涵、特征,以及侵权行为的责

肥猫协议(FATCA)后 美国全球征税的几种误解

肥猫协议(FATCA)后美国全球征税的几种误解 FATCA是美国《海外账户税收遵从法案》的简称,其主要目的是追查全球范围内美国富人的偷逃税行为,因而被戏称为“反肥猫法案”。今年6月,中国与美国签订FATCA政府间协议,这意味着中国金融机构必须按照FATCA的要求提供特定美国账户持有人的金融账户信息。很多前来天丰移民咨询的客户,总会提到他们对美国全球征税政策的忧虑,担心自己一旦获得美国绿卡就要承担很多税收负担。在此就几个常见的对美国税收的误解进行纠正与说明。 误解之一:一旦获得美国绿卡,美国将对获得绿卡的人的全球资产(包括中国)进行征税。这个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大家要明白资产和收入的区别。资产是从过去到现在已经获得的财富,收入是当年的投资收益或者工资,奖金和提成所得。美国的全球征税政策针对的是个人收入,而不是个人资产。举例来说,假定您在国内有人民币2000万元的房地产出租,每年获得租金人民币200万元。一旦获得美国绿卡,美国税务局并不会要求您为人民币2000万元的房地产资产价值交税,而只会对您的每年人民币200万元的租金收入征税。当然拿到绿卡之后,美国是有一个资产利得税的概念,但是这个资产利得税只是在您出售资产时才需要申报。为了准备资产利得税的申报,客户可以在拿到绿卡前先将资产转给父母或者做一些交易,将购买资产的价格拉高,这样将来要么由父母将资产卖掉再赠送回来,或者出售资产的价格不高于购买时的价格,就不需要交资产利得税了。另外“肥猫”协议涉及的仅仅是银行账户内资金的信息通报,而不涉及各种企业股权、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信息的通报。美国税务局在掌握了绿卡持有人和美国公民海外账户资金情况后,可能会根据账户的资金变化要求纳税人做出解释。如果账户资金变化仅仅是因为资产出售所收到的资金,那么如果不需要交资产利得税,也是不会有什么税务负担的,就是多填一个申报表一样,并不需要交什么税。 误解之二:一旦获得美国绿卡,所有国内收入都要交美国税。美国对从海外获得收入的人每年有将近9万美元的免税额。举例来说,如果夫妇两个人都拿绿卡,每人每年从中国获得10万美元的收入,那么如果他们分别报税的话,扣除9万美元的免税额,每人每年只需要就1万美元的收入报税。而这一万美元,如果在中国已经交了税费,或者如果在美国有什么生意费用支出,还是可以享受

论中国新闻法立法

浅谈中国《新闻法》立法 孙妍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 [关键词]新闻法;新闻自由;可行性;必要性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中国正在以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国姿态积极融入这一浪潮中。但中国媒体在世界的话语权地位如何?我国现有的新闻法律法规能否适时的保护媒体和公民?我们没有新闻法的现状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的媒体报道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实践业务总结上,都产生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比来讲,对记者在报道中的人身保护和公民的知情权及隐私权的保障研究的文章和论著并不多。虽然互联网给广大网民以充分的“新闻自由”,但对新闻自由的感受,最直观、最强烈的途径来自于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这种新闻自由又充分显现出发挥新闻监督作用的意义越来越大。新闻立法既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新闻自由,同时又要防止新闻自由权力的滥用。加强新闻立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新闻立法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断[2]。早在1975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率先提出了制定新闻法的问题。为新闻立法重新动议,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1980年,赵超构、李子诵等新闻界学者在第五届政协会议三次会议期间首次呼吁制定新闻出版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1984年,六届人大和政协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制定《新闻法》。两个月后,新闻法学学科建设的发源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成立,并着手起草新闻法。1987年在新成立的新闻出版署的负责下,我国在上海建立了一个新闻法起草组,成立了由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全国记协、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新闻研究所等" 9个单位14人组成的新闻法起草小组,1988年写出

新闻法规教案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学时安排:2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教学难点:新闻传播法规、法制与法律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影视 教学内容: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一、法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一)法的基本概念 法是什么? 就其本质而言,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是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社会控制的三大基本功能:确立标准;规范行为;制止冲突 法、法律与法规的区分 法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是掌国家意志的体现;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制与法治 A、法制是法的规范化、制度化 B、法制的基本特征:根本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C、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 D、法治理念的提出 E、法治与法制的关系 法与政策的关系 A、法是政策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B、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概说 1、宪法制度: A、国家的根本制度B、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C、宪法的解 释、修改与监督实施制度 2、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立法/地方 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经济特区立法/特别行政区立法 3、司法制度: 检察制度:是国家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和活

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的总称。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管机关,行使国家的检察权。 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 审判工作制度: A、公开审判制度 B、辩护制度 C、两审终审制度 D、其他制度 二、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一)新闻传播法规、法制与法律关系 1、新闻传播法规及其渊源:新闻传播法一词,通常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在我国,近十几年来新闻界内外呼吁早日出台的新闻法,是指从狭义上理解的新闻传播法,即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广义的新闻传播法,即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要不要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专门法律?即:要不要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 2、新闻传播法规与新闻传播法制 新闻传播法制: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新闻传播法制的类型: 以立法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传播案件,即判例法。3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新闻传播法律关系,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 务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特点:国家意志的体现 ;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 务为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属于思想社会关系的范畴。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它必须具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即具备能够享有参加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和承担新闻传播活动义务的资格。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以下几类: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或自然人。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合同模板(含税)

服装加工合同 甲方(委托方):地址: 乙方(加工方):地址: 就甲方委托乙方加工服装业务相关事宜,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订立合同如下: 一、本合同是确定甲乙双方业务合作的基本文件,适用于双方每次的服装加工业务。甲方每次委托乙方加工服装业务,均须填写的《服装外发委托加工单》或其他文件是本合同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乙方须按甲方的指示,开货前必须先做产前办供甲方批示,产前办批核合格后方可开裁大货,如未经甲方批示合格产前办即开裁大货所造成的损失均由乙方负责。 三、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甲方货品外发第三方加工厂,如有违者,甲方将不予结算加工费(特别指示),并由乙方承担造成的一切损失。 四、乙方一定要按合同约定货期交货,如因乙方单方面原因逾期向甲方交货,每逾期一天,甲方有权在乙方全额加工费中扣除3%金额作为逾期交货违约金。并且在必要时,甲方有权将裁片、辅料等收回,而乙方必须无条件将裁片、辅料等退回。 五、验货标准:乙方必须无条件地配合甲方QC工作,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不得拖延。如乙方交付的货品不符合合同规定的品质,甲方可拒收货品,并要求乙方赔偿因品质造成的一切损失。 六、运输方式:乙方自行安排车辆到甲方单位收面辅料以及其他物料,运输费用由乙方负担。甲方自行到乙方单位收成品,运输费由甲方负担。如果甲方安排车辆送面辅料以及其他物料到乙方,运输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则需负责送成品到甲方并承担运输费用。 七、线、辅料以及包装物料由甲方提供,但如超过双方确认之用量损耗,乙方须自行补订或由甲方代订,代订费用由乙方负责。 八、乙方送出的成品必须在进仓前全检,进仓后甲方将按照样板、确认样衣及工艺说明书等确定的标准不定期抽查,不合格品将会扣款处理: 1、严重加工质量问题的产品,甲方将按成本价双倍扣罚后,并在季末拆除商标返还给乙方处理。严重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羽绒制品严重钻绒、漏绒、受潮绒非甲方指定含量(或非甲方提供)的绒,少绒产品; (2)尺寸严重偏差,上下1.5公分及以上的; (3)产品严重掉扣的; (4)产品严重色差的; (5)缝制工艺严重质量问题的; (6)产品严重油污,脏迹的; (7)有其他严重质量问题甲方不能接受的。 九、加工费根据实际交货数量支付,次品须全部退回甲方。甲方不能走货的次品,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按每件的成本价赔偿,如按FOB价计,甲方会退回次品乙方。如乙方私自将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1、宪法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

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六、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 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再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

美国劳动合同书

劳动合同书 甲方:法定代表人: 职务: 电话: 地址: 乙方:国籍: 电话: 户籍所在地: 身份证号码: 护照号码: 通讯地址: 甲方与乙方经过平等协商,就劳务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部分 一、劳动地点 乙方同意为甲方在美国特拉华州提供劳务。 二、劳动时间 劳动合同时间自年月日始,至年月日止。 三、关于劳动内容 1、 2、 3、 4、 四、劳动报酬及其支付时间和方式 1、乙方试用期的工资为:美元,试用期为年月日始,至年月日止 2、乙方的基本工资为_________美元。 3.基本工资以月计算,凡不满一个月的按日计算; 4.工资应于_________(时间)支付。 5、支付方式为:(现金支付或转账支付)。 五、工作时间及加班 1.乙方的工作时间为每月_________天,每周_________天,每天_________小时,每天工作时间为早上_________至_________;下午_________至_________。 2.每周休假_________天,具体休假日期可由双方安排。

3.由于用人单位其他正常原因需要临时改变加班约定的,经双方协商可以临时调整工作内容和加班时间。 4.甲方按下列标准支付加班工资: (1)平时加班工资为基本工资的 %。 (2)平时夜加班(22点至次日晨5点)以及休假日加班,工资为基本工的 %。 (3)节日加班工资为基本工资的 %。 (4)上述加班工资和基本工资同时支付,支付日期为_________。 六、节日和休假 1.乙方有权享有劳动地所在国的法定节日。 2.乙方劳动地所在国的节假日应享受合同全部工资。 七、税金 乙方人员应在_________交纳的一切税金由乙方负担。 八、社会保险 1、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内的人身保险,由乙方自行办理。 2、甲方同意支付乙方每月_________元的人身保险费。 九、工伤及医疗费用 乙方在发生工伤,甲方只承担其医疗费用。 十、其他相关约定 1、甲方不提供住宿、交通、伙食。 2、乙方应保证身体健康、能胜任甲方安排的工作。 3、乙方及其人员在执行本合同期间对于工作内容及一切资料应对第三者保守秘密。乙方违反上述 保密义务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十一、终止合同:本合同可根据下列规定终止: 1.无故:由乙方提前 天以书面通知甲方; 2 . 因故:因出 现各 3.下列任何一条均构成合同终止理由: a.乙方 次无故旷工和(或) 次无故上班迟到; b.乙方行为疏忽鲁莽,或不完成任务; c.在 美国特拉华州 犯下重罪或两项或两项以上轻罪; d. 乙方放弃工作职责; e.不称职或在资格、技术、身体和精神方面与所填报情况不符,无法履行甲方定的职责; f.在物质或其他方面受到特别虐待;

我国新闻法立法过程回顾

新闻法立法回顾 ●1984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新闻法研究室 ●1985《新闻法(试拟稿)》 ●1988、4《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草案第三稿)》 ●1988、1新闻出版署新闻法起草小组1988、6初稿 ●1988、2上海市宣传部新闻法起草小组 ●1988、7《新闻法(征求意见稿)》 ●1997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20年发展规划》“到2010年新闻法制建设要建立《出版法》、《新 闻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及其配套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 言论自由的内容 ●联合国人权宣言(1948) ●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 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 ●第十九条 ●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 ●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 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三…… 幻灯片21 言论自由内容 ●1持有主张 ●无内容、性质、价值之分 ●不得强迫接受某一主张 ●2表达、传播 ●信息的编写加工、传输 ●媒体自由/新闻自由 ●3接收 ●信息的收集(通过各种渠道) ●跨国界的媒体(卫星电视、互联网等) ●有权知道与公众利益有关的信息(知情权) ●(政府)信息公开 幻灯片22 言论自由 ●为什么需要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为什么重要?) 幻灯片23 言论自由理论 ●发现真理(marketplace of ideas) ●自治(self-governance) ●自我发展和完善(self-fulfillment and self-development) ●宽容(tolerance) ●当代言论自由的共识:民主 幻灯片24 言论自由宪法保障 ●国际公约 ●联合国人权宣言(1948)第19条

第七讲 新闻法

第七讲新闻法 一、区分“法制”与“法治” 1、“法制”:通过法律进行统治,主体是统治者,内涵是统治者用法为政治服务,法在这里是被动的,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 “法治”:法是主格,用法来治理政治,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以法管理 2、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在总体上是有阶级性的,是为当权者服务的。但是法能够尽可能为更多人服务,因为法面对的是社会,一定要和追求正常利益以外的违法行为进行斗争 二、世界上的两大法系 1、海洋法系(英美法系、英吉利法系): ①背景:英国从半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状态,半原始状态时候的公民权利(如公民大会,公民自由发表意见)作为一种权利意识被延续下来,这种权利是不成文,但是得到公认。后在英国殖民扩张中扩散到了全世界 ②特征:尊重不成文的习惯法、案例法,在广义上使用“新闻法”概念;一个案例一旦被大家公认以后,这个案例本身的文件就成为法律依据 2、大陆法系(法兰西法系): ①大陆法系是从古罗马(核心部分是意大利)开始的,它形成了这样一种理念:出现一个事情,就一定要用法律来规定它,尽可能涵盖所有情况,不论什么问题都要能从法律上找到条文来解决 3、新闻法与两大法系:凡是法治国家都有新闻法,只是法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英美法系主要表现为案例法和习惯法(也有一些成文法);在大陆法系,表现为具体的新闻法,而且大部分大陆法系国家都有新闻法,只有少数国家没有,包括中国 4、中国为什么要有新闻法: ①传媒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按照大陆法系的理念,应该由法律来保护 ②传媒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由各级党的宣传部直接管理 ③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是公民自由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延伸,如果有一个单独的法律来重申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新闻工作者工作起来法的意识就比较强烈 三、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法律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①国际条约和公约。这是一个现代国家应该具备的新闻法内容的法律依据,包括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②中国宪法 ③国家的基本法、法律。基本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级通过的法律,包括刑法、民法通则、行政许可法等;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通常是一般的法律,包括著作权法、广告法等。这两个法级别不一样 ④法规。国务院制定的规则称为法规 ⑤行政规章。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规章,如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广

涉外合同税收

涉外合同税收 篇一:涉外税收政策优惠规定 涉外税收政策优惠规定 目前,在我国境内投资外商投资企业享有以下税收优惠: 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方面 一、降低税率优惠 (一)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和项目: 1、对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自1999年1月1日起,对从事能源、交通、港口、码头、基础设施项目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在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不受投资区域的限制。 3、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技术开

发区所在地老市区设立的从事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项目、外商投资额在三千万美元以上、回收时间长的项目以及能源、交通、港口建设项目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4、在国务院批准的地区设立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但以外国投资者投入资本或者分行由总行投入运营资金超过一千万美元、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为限。 (二)减按24%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和项目: 1、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2、设在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的沿江、沿边城市、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 3、设在国务院批准的旅游度假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 二、定期减免优惠 (一)对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

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第一至第二年免税,第三至第五年减半征收。 (二)对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企业(或项目),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实行5年免税,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设在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依照规定享受定期免税、减税期满后,经企业申请,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在以后十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的企业所得税。 (四)在经济特区设立的从事服务性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额超过五百万美元,经营期在十年以上,可以从开始获利年度起,一年免征、两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在国务院批准的地区设立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外国投资者投入资本或者分行由总行投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1、宪法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 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六、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 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再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

新闻法重点复习

新闻传播法:广义:就是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公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我国法律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例和国际惯例等。 行政法规作为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有三种类型: 1.管理各类传播媒介的专门行政法规。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2.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某一具体事项进行单项管理的行政法规。例:《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通知》 3.其他行政法规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定。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新闻传播法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 治理国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法和道德并重。 首先是内容上互相吸收。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而法律规范一经确立又补充和发展了道德规范。 其次是职能上互相补充。一是法律在总体上只能涉及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不能调整人的思想活动,而道德可以作用于思想意识领域;二是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部分行为,违法和犯罪行为都有一定的构成,对有些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但并没有构成违法犯罪,就有靠道德来予以劝阻和谴责;三是法律的作用主要在于禁止那些具有社会危害的行为,若有发生既予以制裁,而道德除了禁止还有发扬。 第三是实践上互相促进。道德需要法律提出一个起码的评价标准和一个基本的保障机制,法律需要道德促进整个社会对于法律规定的行为规范达到普遍的共识和信仰。 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出版内容的约束和管理实行追惩和预防相结合。 预防制:就是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出版物出版前,由政府专门机构对出

新闻法

第一章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的本质:规范行为;调节社会关系 新闻法制: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泛指现行的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所有法律和制度。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 宪法中的相应条款 部分基本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条款 新闻传播机构及其主管部门颁布的自律性法规和条例 三、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宪法原则社会效益第一原则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四、法制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统一体。 法制和道德的区别 法制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道德是以社会意志的形式出现。法制以权利为本位:道德以义务为本位。法制有一定的行为禁止和惩罚;道德更多表现为人们行为的劝阻和示范。 第二章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一、审批登记制 设立新闻媒体或接纳境外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与记者、建立新闻网站都必须向相应的政府部门履行申请登记程序,获得许可。 报刊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 刊号:“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它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 意义:确保依法办媒体;便于国家政府对新闻媒体的宏观调控。 二、日常运作秩序的行政监管 遵守有关部门审定的媒介创办宗旨与编辑方针、追求社会效益的传播内容的监管 版面、网页、播出时段的日常运作是否有序化的媒介运作秩序的监管 常见报刊违规现象:擅自改变刊期、随意改变开版或版数、临时增版、增刊、增出“号外”,一号多刊,故意把专版、专刊名的字号放大并让其占据报头位置,造成一种假象。直接或变相转让、出卖报刊号或版面行为。非法出版。 讨论:刊号是否可以买卖? 源起:刊号的“稀缺性” 刊号的流通违背了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刊号管理的初衷 刊号的市场价值化客观上增加了读者的负担,助长了盗版刊物的泛滥。 广电的行政监管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申请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受境外电视节目的单位类型 违规干扰广播电视信号 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教育、科研、新闻、金融、经贸等确因业务工作需要的单位 三星级或国家标准二级以上涉外宾馆 专供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士办公或居住的公寓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