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1. 前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制定了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2. 抗生素分级

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发展情况,抗生素被分为三个级别: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 一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且耐药性发展较慢的抗生素。一线药物是首选用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二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仍有一定敏感性,但临床疗效稍逊于一线药物且耐药性较强的抗生素。二线药物仅在一线药物无效或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 三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性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有限、耐药性高的抗生素。三线药物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才使用,并

应慎重使用,如万古霉素、利福霉素等。

3. 抗生素分级管理原则

针对不同级别的抗生素,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其合

理使用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 一线药物管理原则:

- 优先选择一线药物进行治疗。

- 对于治疗不成功或不适用一线药物的患者,严格遵循二线、

三线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剂量要求。

- 二线药物管理原则:

- 仅在临床上确需使用、一线药物无效或不可使用时才使用二

线药物。

- 确保正确使用二线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必要使用,以减少耐

药性的发展。

- 三线药物管理原则:

- 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经过严格评估才能使用三线药物。

- 严格控制三线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

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分级使用的意义

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

耐药性的发展,同时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合理使用

抗生素,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成本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

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结论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是规范抗生素使用和管理的重

要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使用抗

生素,以降低耐药性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相关机构和

政府应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

使用意识。

抗生素的临床分级管理及合理应用

一、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 一) 抗菌药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一代头孢、大部分三代喹诺酮、部分氨基糖苷类、部 分大环内酯类) 2.限制使用(二级):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以及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二代头孢、β- 内酰胺类/ 酶抑制剂、少数喹诺酮类、小部分氨基糖苷类) 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方面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相对较高者。(三代头孢、四代头孢、碳青霉烯、头霉素、四代喹诺酮类) ( 二) 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 1.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首先使用非限制性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 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从严控制使用。 2. 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情况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 药物时,应有主治以上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有严格的指征和确凿的证据,经抗感染专家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要有高级职称资格医师签名。 二、主要抗生素的合理用药的定位: 2.1. 氨基青霉素抗菌谱广。本类药品在胆汁中浓度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水平。主要品种有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其抗菌谱与抗菌活性相似。阿莫西林对肠球菌与沙门菌属的作用较强,而氨苄西林对流感杆菌稍强。阿莫西林的杀菌作用更强更快;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氨苄西林;同剂量口服后,阿莫西林的血药浓度较高,生物利用度高。 2.2 广谱青霉素抗菌谱广。本类产品主要用于各种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如,哌拉 西林与呋苄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活性与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相似或稍强,在胆汁中浓度均较高。美洛西林与哌拉西林又可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选用药物。呋苄西林的水溶性较差,使用时需反复摇荡。 2.3 头孢菌素类目前有四代产品,较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宜选第一代头孢,而较重的革兰 阴性菌感染宜选第三、四代头孢,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对第三代头孢非常敏感。 一代:头孢拉定的抗菌作用较弱,单药用于肺炎或皮肤软组织、泌尿道、消化道等感染,因 其毒性低,不含钠,更适用于老年人、新生儿、浮肿、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其不同 制剂可供口服,肌注或静脉给药,临床换用方便。 二代:头孢呋辛是较好的品种,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良好;对细菌产的β- 内酰胺酶极其稳定; 几乎无肾毒性;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既有注射又有口服制剂。 三代:头孢噻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优于其它第三代头孢,但对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差,在体内代谢使抗菌作用减弱,故严重感染时用药剂量需高。 头孢他啶是头孢菌素中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等作用最优的品种,对部分不动杆菌属等 葡萄糖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也有一定作用;对某些免疫功能不全者感染具良好疗效。 头孢曲松的抗菌作用介于上述两品种之间;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浓度居头孢菌素首位; 其消除半减期长达8h,故每日只需给药1~2 次;40%的药物自胆汁排泄,更适用于肝胆系 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肝或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也较为安全,药物剂量的调整不很严格。 头孢哌酮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的作用仅次于头孢他啶,对其它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不如 其它第三代品种;对β- 内酰胺酶不稳定;约70%的药物自胆汁排泄,故适用于肝胆系统感 染及肾功能不全者感染。 四代:对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与酶的亲和力更低;对细菌细胞膜的穿透力更强。主要品 种有头孢吡肟和头孢匹罗,主要用于各种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包括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 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 1.4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抗生素分级管理规范

抗感染药物分级管理规范 为了加强对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细则 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7.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 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联合使用的指征是:(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

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 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感染药物及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手术及侵袭性操作应以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必须预防用药时,应采用“围术期”给药,术前30-60分钟单次足量给药,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者可术中追加一次。并优先选用窄谱抗感染药物,尽可能避免以广谱抗感染药物特别是三线药物作为预防用药。不提倡联合预防用药。一类手术(除外术后体内保留人工合成材料者)原则上不得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二类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三类手术预防用药依病情而定。 (3)耐药后果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严禁作为预防用药。如万古霉素、泰能等。 1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16.护士应了解各种抗感染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掌握配制要求,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17,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新药。 三、抗感染药物的管理 18.组织设置 (1)医院药事委员会全面负责抗感染药物管理,作为主任委员的院长(或分管院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医务处主任、感染科主任及感染管理科主任应为药事委员会成员。药事委员会下设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药剂科。药剂科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药剂科全面负责日常工作(按国家规范要求应为药剂科负责,目前药剂科暂不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针对抗生素使用管理的一项重要 措施。该制度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通过对抗生素的分类和管理,确保了抗生素的有效使用及对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的保障。本文将详细阐述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实施原则、管理流程和目标。 一、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 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人类和动物医疗领域的药物,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抗生素的特殊性,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多种问题,如耐药性的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增加、医疗费用的上升等。因此,建立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具有以下意义: 1. 合理用药:通过对抗生素的分类,合理规范抗生素的 应用范围和使用方式,避免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发生。 2. 防止耐药性的增加:通过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降低微 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 3. 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通过合理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相关的医疗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 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原则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制定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应基于临床实 践和科学研究,遵循药理学、微生物学和临床治疗指南等相关知识,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公正性原则:制定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应公正、公平,

不违反医学伦理和公共利益原则。 3. 可操作性原则:制度应具备可操作性,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制度的规定。 4. 动态性原则:制度应具备动态性,能够及时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抗生素应用和耐药性变化的需要。 三、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管理流程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药物的药理学作用、药物安全性和药效特点,将抗生素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抗生素应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应用。 2. 抗生素的处方管理:医务人员在处方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抗生素的分类,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处方,并注明使用剂量、疗程等相关信息。 3. 抗生素的销售和配送管理:药品零售机构和医疗机构应遵守抗生素分类管理制度,合理进行抗生素的销售和配送,并确保售药处方一致。 4. 抗生素的使用监管: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对于违规使用抗生素的医疗机构和个人,将进行相应处罚和警示。 四、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目标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使用抗生素:通过分类管理的方式,指导医务人员合理选择和应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 2. 控制耐药性的增加:通过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降低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维护抗生素的疗效。 3. 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通过规范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相关的医疗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和医疗安全。

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素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现象,根据《指导原则》将抗生素分三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处方医师开具。 2、限制使用——主治以上医师开具 3、特殊使用——主任医师开具 二、分级管理办法 1、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氯霉素、先锋5号等; 2、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相对于非限制抗菌药物来说的。在疗效、安全、对细菌耐药性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药品价格也相对较高,这类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如三代的头孢类抗生素。 3、特殊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价格昂贵的药品。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以下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 (3)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 (4)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使用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第一线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第二线抗菌药物,:与第一线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第三线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 ?新上市的抗菌药物; ?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 ?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首选第一线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第二线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第二线抗菌药物,第三线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第一线抗菌药物,需要应用第二线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名方可使用。 3、需要应用第三线抗菌药物时,应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同 意后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4、下列情况可以直接使用第二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 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经心肺复苏存活之病人,脏器穿孔者,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的蜂窝组织炎,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2,免疫状态低下病人发生感染时包括: 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99接受抗癌化学疗法,WBC,1×10/L, 或中性粒细胞<0.5×10/L,艾滋病病人。 5、为避免抗结核病药物的耐药率增加,仅对呼吸科开放使用权限。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一、引言 抗生素是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但随着其使用的普遍性,产生 了许多问题,如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不适当使用的增加等。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目 前全球卫生组织普遍推崇的一种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定义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 副作用、耐药性发展等因素,将抗生素分为不同的级别,并规定不 同级别的抗生素使用的权限和管理要求。 三、抗生素的分级 抗生素一般可分为三个级别:

1. 非限制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 用和耐药性发展较低,可以在没有专门指导的情况下使用。非限制 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 展较低,可以在没有专门指导的情况下使用。 2. 限制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 和耐药性发展较高,需要在专家指导下使用。限制性抗生素:这些 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发展较高,需要在 专家指导下使用。 3. 特殊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作用 和耐药性发展极高,需要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严重感染或耐药性 高的感染。特殊级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药理特性、抗菌谱、毒副 作用和耐药性发展极高,需要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严重感染或耐 药性高的感染。 四、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 实施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建立抗生素分级目录:需要根据抗生素的特性,将其分为不 同的级别,并将这些级别的抗生素列入目录。建立抗生素分级目录:

需要根据抗生素的特性,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将这些级别的抗 生素列入目录。 2. 规定使用权限:对于不同级别的抗生素,需要规定使用权限,如何使用,何时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规定使用权限:对 于不同级别的抗生素,需要规定使用权限,如何使用,何时使用, 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 3. 进行监管:需要建立监管机制,监管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 括使用的频率、使用的剂量、使用的疗程等,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 不合理使用。进行监管:需要建立监管机制,监管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频率、使用的剂量、使用的疗程等,以便及时发现 和纠正不合理使用。 4. 培训和宣传: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抗生素 分级管理制度,了解不同级别抗生素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对患者 进行宣传,使他们理解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合理,不能滥用。培训和 宣传: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了解不同级别抗生素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对患者进行宣传,使他 们理解抗生素的使用需要合理,不能滥用。 五、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意义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1. 前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制定了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2. 抗生素分级 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发展情况,抗生素被分为三个级别: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 一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且耐药性发展较慢的抗生素。一线药物是首选用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二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仍有一定敏感性,但临床疗效稍逊于一线药物且耐药性较强的抗生素。二线药物仅在一线药物无效或无法使用时才考虑使用,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 三线药物:指对目标微生物敏感性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有限、耐药性高的抗生素。三线药物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才使用,并 应慎重使用,如万古霉素、利福霉素等。 3. 抗生素分级管理原则 针对不同级别的抗生素,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其合 理使用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 一线药物管理原则: - 优先选择一线药物进行治疗。 - 对于治疗不成功或不适用一线药物的患者,严格遵循二线、 三线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剂量要求。 - 二线药物管理原则: - 仅在临床上确需使用、一线药物无效或不可使用时才使用二 线药物。 - 确保正确使用二线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必要使用,以减少耐 药性的发展。 - 三线药物管理原则:

- 仅在一、二线药物无效时,经过严格评估才能使用三线药物。 - 严格控制三线药物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 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分级使用的意义 抗生素的分级使用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 耐药性的发展,同时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合理使用 抗生素,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成本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 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结论 抗生素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是规范抗生素使用和管理的重 要指导原则。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使用抗 生素,以降低耐药性的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相关机构和 政府应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 使用意识。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最新版】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最新版】 1. 引言 抗生素是医疗领域重要的药物之一,对抗感染疾病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滥用抗生素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的有效性正面临严峻挑战。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兼顾对抗感染的有效性和保护公众健康,我们制定了本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2. 目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 - 分级管理不同类别的抗生素,以便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有更明确的指导; - 推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出现; - 保护公众免受抗生素滥用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危害。 3. 分级管理原则 本制度的分级管理原则如下:

1. 根据抗生素的临床效果、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等因素,将抗生 素分为三个级别:一线药物、二线药物和三线药物。 2. 一线药物:具备广谱抗菌活性和低毒性、低耐药性的抗生素。 3. 二线药物:具备较广抗菌活性、较高毒副作用和中等耐药性 的抗生素。 4. 三线药物:具备特殊抗菌活性、高毒副作用和明显耐药性的 抗生素,且仅用于严重、耐药性高的感染或特殊情况下使用。 5. 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抗生素的级别和患者的具 体情况,权衡病情和治疗效果,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 4. 管理措施 本制度的管理措施如下: 1. 制定并实施抗生素使用指南,明确各级别抗生素的适应症、 用药剂量、联合用药原则等。 2. 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和审查制度,对医务人员的抗生素使用 行为进行监控和评价。 3. 提供抗生素知识和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的认识和能力。 4. 加强患者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合理预期的宣教。

5. 执法与奖惩 为确保抗生素分级管理的有效实施,本制度将采取以下执法与奖惩措施: - 对抗生素滥用和违反抗生素使用指南的行为,将进行纪律处分; - 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宣教工作,并给予奖励。 6. 结论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通过合理分级管理抗生素,确保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能够权衡病情和治疗效果,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从而保护公众健康和防止抗生素滥用引起的问题。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古城镇中心卫生院文件 林古医【2013】1号 抗感染药物分级管理使用规范 为了加强对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细则 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 7 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

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联合使用的指征是:(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 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感染药物及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手术及侵袭性操作应以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必须预防用药时,应采用“围术期”给药,术前30,60分钟单次足量给药,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者可术中追加一次。并优先选用窄谱抗感染药物,尽可能避免以广谱抗感染药物特别是三线药物作为预防用药。不提倡联合预防用药。一类手术(除外术后体内保留人工合成材料者)原则上不得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二类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三类手术预防用药依病情而定。 (3)耐药后果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严禁作为预防用药。如万古霉素、泰能等。 1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7)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现象,根据《指导原则》将抗生素分三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处方医师开具。 2、限制使用——主治以上医师开具 3、特殊使用——主任医师开具 二、分级管理办法 1、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将抗生素分三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处方医师开具。 2、限制使用——主治以上医师开具 3、特殊使用——主任医师开具 二、分级管理办法 1、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 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汝城县中医医院附件2 抗菌药物分级表分级非限制使用类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限制使用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特殊使用类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青霉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舒巴素类酸、氨苄西林/舒巴坦、苄星青霉素、坦、阿莫西林/舒巴坦、萘夫西林、哌拉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呋西林/他唑巴坦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头孢孢克洛、头孢丙烯、克洛己新菌素类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克肟、头孢替唑、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头孢他定、头孢哌酮/舒巴坦、其它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呋喃类磺胺类糖肽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类抗真菌药胺丁醇、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胶囊、氟胞嘧啶、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含脂制替硝唑、多粘菌素、对氨基水杨酸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去甲万古毒素利奈唑胺其他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钠、利福喷丁、夫西地酸太尔 s d、smz/tmp、柳氮磺胺吡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硝夫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妥舒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多 西环素) 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厄他培南大观霉素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头孢吡肟、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头孢哌酮、头孢

抗生素药物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分级明细 一、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卫生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一、非限制使用类编号药名及剂型 1 青霉素注射剂 2 氯唑西林注射剂 3 阿莫西林口服剂型 4 哌拉西林注射剂 5 头孢氨苄口服剂型 6 头孢羟氨苄口服剂型 7 头孢拉定口服剂型 8 头孢拉定注射剂 9 头孢唑啉注射剂 10 头孢克洛口服剂型 11 头孢丙烯口服剂型 12 头孢呋辛口服剂型 13 头孢呋辛注射剂 14 头孢替安注射剂 15 红霉素口服剂型 16 琥乙红霉素口服剂型17 红霉素注射剂 18 交沙霉素口服剂型 19 克林霉素口服剂型 20 林可霉素注射剂 21 磷霉素钠注射剂 22 复方磺胺甲噁唑口服剂型 23 复方磺胺甲噁唑注射剂 24 甲硝唑口服剂型 25 甲硝唑注射剂 26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口服剂型27庆大霉素口服剂型:细菌性肠道感染 28 环丙沙星口服剂型:敏感菌所致泌尿生殖系统、呼吸、胃肠道、腹腔、皮肤、骨关节等感染、伤寒(<18、孕妇、哺乳期患者避免

总结抗生素分级及使用权限

文件编号: DB -97-66-04-CE 整理人 尼克 抗生素分级及使用权限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策略,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降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延缓细菌耐药性上升趋势。我院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的分级原则,明确各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征,落实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制定 根据江西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并向九江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因特殊治疗需要,需使用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并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九江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三)处方权限与临床应用 1、医院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医院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2、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组授权,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3)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简述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一、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二、非限制使用级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间较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临床常见病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疾病。 三、限制使用级是指经过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多,价格较高,适用于临床常见的严重感染疾病。 四、特殊使用级是指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和(或)较高的毒性作用,或者新上市的抗菌药物,或者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或者价格昂贵等不宜普遍使用的抗菌药物。这类药物应当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五、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当使用限制使用级和特殊

使用级抗菌药物时,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批。 六、对于使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当由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并在病历中记录。 七、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定期对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评估,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八、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报告。 九、医疗机构应当结合临床实际,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规定,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 十、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和能力,并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和考核。 十一、医疗机构应当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定期公布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以上就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导原则 一、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随着抗生素滥用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浮出水面。为规范和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我国实行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本地区基本药物目录》,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三类:A类、B 类、C类。 1. A类药物 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最好的药物。A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低,临床使用广泛。主要应用于重症感染、创伤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情况。通 常情况下,应优先选择A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A类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 素类等。 2. B类药物 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B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高,一般应在病原学或药敏试验结果明确后使用。B类药物主要应用于一般感染、轻中度感染等情况。常用的B类药物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3. C类药物 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较差的药物。C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高,而药物自身毒副作用比较大,使用范围有限。一般情况下,C类药物只在病 因学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无法得出时使用。常用的C类药物有甲硝唑、环丙沙星等。 二、应用指导原则

1. 必须按照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的选择必须要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选择。在不能进行药敏试验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较广泛敏感菌株覆盖率、毒副作用低的A类药物使用。 2.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 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乱用、误用。尤其是对于C 类药物,更应该谨慎使用,避免耐药问题的发生。 3. 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 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副作用。但需要避免盲目使用和重复使用。 4. 注意抗生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一般情况下,抗生素的使用不宜过长时间,以免出现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 5. 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配送和售卖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配送和售卖管理,避免出现抗菌药物的乱用现象,妥善控制抗菌药物的流通渠道。 总之,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和应用指导原则是防止抗生素滥用和控制细菌耐药性发展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是提高治疗效果和保护人民健康的必要手段。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无效或存在安全问题;2.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无效或对患者病情危急;3.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无效且患者病情危急。越级使用后需立即向上级医师汇报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医师应当对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和情况进行书面说明,以备后续审核和管理。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但过度和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按照分级使用和分级管理原则进行。 在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中,非限制使用是指经过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可以广泛使用。限制性使用是指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的抗菌药物,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特殊使用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生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或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使用。

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中,对于轻症和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或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限制性使用或以上抗菌药物治疗。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需用的抗菌药物处方,并应遵守相应的签名和会诊规定。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和药剂科应分别履行相应的职责,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并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需符合相应的条件,并需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和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医师也需要对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和情况进行书面说明,以备后续审核和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