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的背景介绍: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于控制和消灭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耐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旨在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是根据药物的抗菌谱、疗效、毒副作用、药动学药效学特点以及耐药性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从而指导医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选择和使用。通过合理分类和分级,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率,延缓耐药菌株的发展,减少治疗失败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临应用分级已被广泛应用,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也为全球抗菌耐药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措施。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指导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滥用和耐药问题。抗菌药物

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

素耐药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本研究旨在明确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分级的依据,为医务

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并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并解释这

些标准的具体意义,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抗菌药物,减少临床

应用中的误区,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率。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直观展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

的意义和实际效果,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抗

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进行深入研究,有

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为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等问

题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正文

2.1 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主要分为抗生素和抗真菌药两大类。抗生素按照生物来

源可分为自然抗生素和合成抗生素两类。自然抗生素又可分为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合成抗生素则包括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等。抗真菌药物则主要包括多粘菌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根据药理学作用机制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生素可分为β-内酰

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氯霉素类、磺胺类等。抗真菌药物则可分为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药物和抑制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

抗生素的分类对于临床应用分级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有着不同的抗菌活性,临床医生需要结合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和加重。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对抗菌药物进行严格的分类和分级,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抗菌药物的正确分类和分级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2 临床应用分级的依据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分级是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临床疗效、毒副作用以及耐药性等因素来确定的。具体的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谱:不同的抗菌药物对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效果,抗菌谱广泛的药物通常能够治疗更多种类型的感染,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被赋予更高的分级。

2. 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是确定其分级的重要依据。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通常被认为是临床应用分级较高的药物。

3. 药物的耐药性: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发展,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是决定其分级的重要因素。耐药性低的药物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感染,因此在临床应用中被赋予更高的分级。

4. 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医生的实践经验也是确定抗菌药物分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来判断某种药物在具体情况下的适用性,从而确定其分级。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分级是基于药物的抗菌谱、疗效和安全性、耐药性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而确定的。这些依据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有效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从而提高感染病患的治疗效果。

2.3 分级标准说明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的标准说明主要是指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和临床应用需求,对不同药物进行分级分类,以指导医生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和使用。在制定分级标准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谱: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细菌、病毒或真菌的抑制作用的广泛程度。一般来说,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致病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窄谱抗菌药物则主要针对某一类或某几类致病菌。

2. 药物耐药性:药物对抗药性细菌的抑制效果。耐药性细菌的增多使得一些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受到限制,因此对药物耐药性进行评估是制定分级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药物安全性: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因此在制定分级标准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问题。

4.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对患者的便利性和治疗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这些因素也需要被纳入分级标准的考量范围。

5. 临床病情:患者病情的轻重和发展趋势也将影响医生对抗菌药物的选择,有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分级应用。在制定分级标准时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特点。

通过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可以按照分级标准对不同药物进行分类,根据病情和病原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从而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4 临床应用分级的意义

临床应用分级的意义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和病原体特点,医生可以根据药物的分级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时间,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分级还可以帮助医院和医生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

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制定临床应用分级

标准和规范,可以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性。

临床应用分级还可以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医疗费用,有效

控制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保护公共卫生。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延缓耐药性的发展,保护人类免受耐药菌株的威胁,维护公共卫

生安全。临床应用分级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医生进行治疗选择,更在

于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5 应用案例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案例非常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

常见的应用案例:

1. 感染性疾病治疗: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对于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医生通常会根据病原菌的类型

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应用抗生素如头孢类

药物或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 预防性应用:在一些外科手术或特定情况下,需要预防性应用

抗菌药物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在关节置换手术前后,患者通常会接受

抗生素预防性应用,以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

3. 耐药菌株治疗: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出现了越来越

多的耐药菌株。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更

为特殊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或万古霉素可以有效治疗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

4. 联合用药治疗:有时候,一种抗菌药物可能无法单独起效,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情况,医生可能会选择联合应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以加快痊愈速度。

以上是一些典型的抗菌药物应用案例,说明了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非常灵活多样的。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获得最佳疗效。【字数:316】

3. 结论

3.1 总结

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这一问题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总结: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临床应用分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患者的感染病情。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有着不同的杀菌作用,因此正确分类并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感染病情。

临床应用分级的依据和标准说明非常清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这样可以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也可以避免药物过度使用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和药物浪费。

临床应用分级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通过合理分类和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地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成功率,降低治疗失败的风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分类和分级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希望未来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方面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3.2 展望

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将会更加科学准确。我们可以预见新的药物将不断涌现,这些药物可能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更广泛的膜内外分布和更好的耐药性特点,从而满足临床上不同疾病的治疗需要。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期待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抗菌药物应用的重要趋势。通过基因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感染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感性,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随着全球合作机制的加强,国际间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将更加密切,各国之间可以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挑战。未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将朝着更加精准、个性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的背景介绍: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于控制和消灭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耐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旨在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是根据药物的抗菌谱、疗效、毒副作用、药动学药效学特点以及耐药性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从而指导医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选择和使用。通过合理分类和分级,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率,延缓耐药菌株的发展,减少治疗失败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临应用分级已被广泛应用,为医务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也为全球抗菌耐药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措施。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指导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滥用和耐药问题。抗菌药物

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 素耐药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本研究旨在明确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分级的依据,为医务 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并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并解释这 些标准的具体意义,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抗菌药物,减少临床 应用中的误区,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率。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直观展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 的意义和实际效果,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抗 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进行深入研究,有 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指导,为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等问 题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正文 2.1 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主要分为抗生素和抗真菌药两大类。抗生素按照生物来 源可分为自然抗生素和合成抗生素两类。自然抗生素又可分为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合成抗生素则包括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等。抗真菌药物则主要包括多粘菌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根据药理学作用机制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生素可分为β-内酰 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为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现对《xx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进行重新修定,具体如下: 一、门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1、住院医师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不能开具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2、主治以及以上职称医师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3、副高职称和专家组成员也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二、急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1、仅限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 2、住院医师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不能开具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 3、主治医师只能开具一线及二线抗菌药物,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4、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职称医师可以开具一线、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但是三线药物需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经特殊使用级药物会诊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审批后才能开出来。

5、专家组医师开具三线药物时无需审批。 三、住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1、住院医师,只能开具一线抗菌药物,不能开具二线以及三线抗菌药物。 2、主治医师,只能开具一线和二线抗菌药物,不能开具三线抗菌药物。 3、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职称医师,可以开具一线、二线及三线抗菌药物,但是开三线抗菌药物时,必须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发送给专家组审批。待会诊专家审核后即可使用。 4、专家组成员,开具三线抗菌药物时无需审批。 5、副高及以上医师开三线药品时需要填写《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并选择“会诊专家”,原则上由本科室会诊专家完成会诊审批;如果本科室会诊专家不在,也可向其他科室会诊专家和临床药师申请会诊,但务必电话通知会诊专家。 6、会诊专家审核后,副高及以上医师就才可以开出抗菌药物,审核不通过,仍无法开出该药品。 7、副高及以上医师提交的《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会诊专家必须在24小时内审核,如果超过24小时未审,该《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自动作废。如果副高及以上医师确实需要给病人用该三线药物,必须再填写一遍《xx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单》。

抗生素的临床分级管理及合理应用

一、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一代头孢、大部分三代喹诺酮、部分氨基糖苷类、部分大环内酯类) 2.限制使用(二级):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以及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二代头孢、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少数喹诺酮类、小部分氨基糖苷类) 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方面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相对较高者。(三代头孢、四代头孢、碳青霉烯、头霉素、四代喹诺酮类) (二)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 1.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首先使用非限制性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可选用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从严控制使用。 2.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情况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有主治以上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有严格的指征和确凿的证据,经抗感染专家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要有高级职称资格医师签名。 二、主要抗生素的合理用药的定位: 2.1.氨基青霉素抗菌谱广。本类药品在胆汁中浓度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水平。主要品种有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其抗菌谱与抗菌活性相似。阿莫西林对肠球菌与沙门菌属的作用较强,而氨苄西林对流感杆菌稍强。阿莫西林的杀菌作用更强更快;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氨苄西林;同剂量口服后,阿莫西林的血药浓度较高,生物利用度高。2.2广谱青霉素抗菌谱广。本类产品主要用于各种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如,哌拉西林与呋苄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活性与阿洛西林、美洛西林相似或稍强,在胆汁中浓度均较高。美洛西林与哌拉西林又可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选用药物。呋苄西林的水溶性较差,使用时需反复摇荡。 2.3头孢菌素类目前有四代产品,较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宜选第一代头孢,而较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宜选第三、四代头孢,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对第三代头孢非常敏感。 一代:头孢拉定的抗菌作用较弱,单药用于肺炎或皮肤软组织、泌尿道、消化道等感染,因其毒性低,不含钠,更适用于老年人、新生儿、浮肿、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患者,其不同制剂可供口服,肌注或静脉给药,临床换用方便。 二代:头孢呋辛是较好的品种,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作用良好;对细菌产的β-内酰胺酶极其稳定; 几乎无肾毒性;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既有注射又有口服制剂。 三代:头孢噻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优于其它第三代头孢,但对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差,在体内代谢使抗菌作用减弱,故严重感染时用药剂量需高。 头孢他啶是头孢菌素中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等作用最优的品种,对部分不动杆菌属等葡萄糖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也有一定作用;对某些免疫功能不全者感染具良好疗效。 头孢曲松的抗菌作用介于上述两品种之间;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浓度居头孢菌素首位;其消除半减期长达8h,故每日只需给药1~2次;40%的药物自胆汁排泄,更适用于肝胆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肝或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也较为安全,药物剂量的调整不很严格。 头孢哌酮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的作用仅次于头孢他啶,对其它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不如其它第三代品种;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约70%的药物自胆汁排泄,故适用于肝胆系统感染及肾功能不全者感染。 四代:对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与酶的亲和力更低;对细菌细胞膜的穿透力更强。主要品种有头孢吡肟和头孢匹罗,主要用于各种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包括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 1 /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一、分级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2009〕38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

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考核办法 (一)药事管理员会、药剂科及医务科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对各科室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二)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检查内容和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三)检查、考核办法:定期对门、急诊处方、住院病历包括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1、门诊、急诊抗菌药物检查考核要点: 患者基本情况书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名称、规格、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是否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用药等。 2、住院病人抗菌药物检查考核要点: (1)抗菌药物开始使用、停止使用、更换品种和超越说明书范围使用时是否分析说明理由,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记录; (2)抗菌药物使用必须符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当越级使用时,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相关推荐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通用8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需要使用制度的场合越来越多,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到底应如何拟定制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篇1 一、分级标准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使用原则:严格使用指证、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二)具体使用方法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处方及医嘱由主治及

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征,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处方及医嘱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住院期间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可在门诊取药完成序贯治疗。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①感染病情严重者; ②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 ③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使用时间限定在24小时之内,其后需要由具有处方权限的医师完善处方。 (五)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可以根据当地和本机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湖北省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目前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第二条我院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即:非限制使用级(一级)、限制使用级(二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限制使用(二级):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

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药品价格昂贵。 第四条我院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根据我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药师由我院组织统一培训,统一考核,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抗菌药物处方权或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第六条医师经考核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一般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我院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七条按照省卫生厅制定的《湖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卫生局备案。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不得采购。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第八条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我院无特殊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实行分级管理。 2、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①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②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③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④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科室需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4、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1)凡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需要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2)凡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需要开具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及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3)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4)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会诊流程:使用科室申请→专业技术人员会诊→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一、为促进本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年版)》,特修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较非限制类略高。 (三)特殊使用: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 (一)按照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分级原则,确定本院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目录,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二)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

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三)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四)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主治医师及以下专业职称可使用);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职称可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可使用)。 (五)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遵循相关基本原则和适应证. (六)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药为主,原则上不超过3天量,遇有不良反应时应做好记录,并填表上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培训、检查,分析、评价、指导、督促。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 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产生而制定的系统规定。该制度将抗菌药物 按照其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药物制 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下面将详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一、分类依据及标准 抗菌药物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性和抗菌谱等, 同时也要考虑公共卫生意义、耐药性监测和医疗资源使用的可行性等因素。一般而言,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线药物、二线药 物和三线药物。 1.一线药物 一线药物是指治疗其中一种或几种常见感染疾病的首选药物,具有广 谱抗菌作用、低毒性和较低的耐药性风险。该类药物应该被广泛应用于一 线诊疗单位,如基层医疗机构,含量适中,价格相对便宜。常见的一线药 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等。 2.二线药物 二线药物是指治疗一些特殊感染疾病或一线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使用的 药物。该类药物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较高的毒性和较高的耐药性风险。 应在有实力的综合医院使用,一般在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情况下采用。常 见的二线药物包括头孢噻肟、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糖肽类和聚胞糖肽 类等。 3.三线药物

三线药物是指治疗抗菌药物极高耐药性菌株引起的感染或涉及特殊感 染科室的抗菌药物。该类药物具有狭窄的抗菌谱、较高的毒性和非常高的 耐药性风险。只能在专科医疗机构使用,由专科医师从事临床严密监测, 且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常见的三线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多黏菌素B、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等。 二、分级管理制度措施 根据不同的抗菌药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一线药物的推广与应用 一线药物应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农村诊所、社区 医院等。相关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要对一线药物有充分的了解,合理选择 和使用。 2.二线药物的合理使用 对于二线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和应用的指导,避 免滥用和过度使用,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3.三线药物的严格管理 三线药物使用必须维持高度严谨,只能由专科医生使用,医疗机构必 须满足相应的条件和资质要求,且需建立严密的监测系统。 4.增强监管与宣传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加强耐药菌株监测和相关统计工作。同时,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1、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1)第一线药物: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价格合理、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属非限制使用类,对应科室一线医师。 (2)第二线药物:疗效好、但毒副反应相对较大或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应控制使用,属限制使用类,对应二线医师。 (3)第三线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或近期研制出的保留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属特殊使用类,对应三线医师。 2、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规范 (1)临床住院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一线非限制抗菌药物处方; (2)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名后方可使用。 (3)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并签名后方可使用。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 线药物。 ①感染病情严重者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经心肺复苏存活之病人;脏器穿孔者;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的蜂窝组织炎;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②免疫状态低下病人发生感染时,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接受抗癌化学疗法;WBCGX104/L或中性粒 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一览表

细胞<0.5X104∕L;艾滋病病人。 3、管理办法 (1)医务科组织药剂科相关药师对门诊、急诊处方和住院患者病历进行检查并记录。 (2)对越权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调查属实后,科室负责人应予以批评教育,医务科定期通报。 (3)通报三次以上的医生,将取消处方权。 (4)被通报医生所在科室,根据当月累计违规次数,在 其月考核中做出相应处罚。

抗菌药物临床分级

为规范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①非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②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③特殊使用级:指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 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分级管理 ①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 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②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③医院通过微机系统对各级取得相应资格的医生处方权进行限定。 三、分级使用 ①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80% ②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需要合理开具抗菌药物,有药敏试验结果证实时,依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抗菌药物。 ③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下列情况可选用限制级抗生素,但细菌培养及药敏证实非限制级药物有效时则应尽可能改用非限制级药物。 a、感染病情严重或症状严重者 b、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 C、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1.非限制类抗菌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类抗菌药物:与非限制类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 3.特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品种调整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应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认定并定期调整本医疗机构的分级抗菌药物的品种。 三、“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 3.抗MRSA的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

考拉宁、利奈唑胺等。 4.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射剂)、伏立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 含脂制剂等。 四、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1.一般对轻度感染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类抗菌药物治疗。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由感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 3.特殊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选用时除了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如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等),还应当经医疗机构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日用量。 五、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1.门诊只应选择非限制类抗菌药物。确因病情需要使用限制类抗菌药物的,住院医师应经具有中级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签名。禁止在门诊使用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策略,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降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延缓细菌耐药性上升趋势。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按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的分级原则,明确各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征,落实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1. 非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是已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2. 限制使用级: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3. 特殊使用级: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经常或过度使用会使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新上市的,在适应证、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的、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不同级别医院,种类也有所不同。种类如:万古霉素类、第四代头孢、第四代喹诺酮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深部抗真菌类等。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制定由于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谱、细菌耐药性的差异,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时,应结合本地区实际状况,在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上应有所区别。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的情况,根据省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处方权限与临床应用1.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增进合理用药,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及《卫生部办公厅有关深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旳告知》(卫办医发〔〕38号)精神,抗菌药物旳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分级原则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原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旳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旳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旳;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防止过快产生耐药性旳;疗效或安全性方面旳临床资料较少旳;价格昂贵旳抗菌药物。 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参照《广东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试行)》制定。新药引进时药物级别也参照《广东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试行)》执行。 二、分级使用原则 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应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状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原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可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各类细菌性感染旳治疗原则”选择抗菌药物。 1、防止感染、治疗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2、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旳选用应从严控制。 三、处方权限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可由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旳临床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6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 (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 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考核办法 (一)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及医务科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对各科室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二)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检查内容和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三)检查、考核办法:定期对门、急诊处方、住院病历包括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1、门诊、急诊抗菌药物检查考核要点: 患者基本情况书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名称、规格、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是否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用药等。 2、住院病人抗菌药物检查考核要点: (1)抗菌药物开始使用、停止使用、更换品种和超越说明书范围使用时是否分析说明理由,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记录; (2)抗菌药物使用必须符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当越级使用时,是否按照规定时间使用或履行相应的手续,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反映; (3)抗菌药物联用或局部应用是否有指征,是否有分析,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记录; (4)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是否做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在病程记录上有所反映;对于无法送检的病例,是否已在病程记录上说明理由。 (四)对违规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医院将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将降低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直至停止处方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