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

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

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
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

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栓病变及并发症的影响探究

发表时间:2016-02-24T15:55:37.913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伟[导读] 邯郸市中心医院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邯郸 56000)【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栓病变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给予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 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直接PCI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及MBG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12h内STR、LVEF较对照组高;CK-MB、TnI峰值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分别经t检验或者卡方检验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关键词】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PCI;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血栓病变【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A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治疗和直接PCI 术治疗,旨在评价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试验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6-87岁,平均年龄为(58.5±12.3)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为(58.6±1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心电图结果,符合WHO给出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符合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的治疗适应症;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手术治疗风险,愿意进行治疗并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服用过替罗非班并出现血小板减小;②患者存在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血管性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障碍性疾病;③患者存在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活动性内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者急诊冠脉造影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及氯吡格雷300mg口服,行PCI前给予肝素5000~10000IU(100IU/kg体重),手术时间超过2h时再根据活化凝血时间结果适量补充。试验组给予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用于PCI术,对照组给予直接标准PCI术。血管抽吸与替罗非班方法:冠脉造影后明确梗死相关动脉存在血栓病变后,抽吸前先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 g-1,3分钟内推完,继以0.15μg·k g-1·m i n-1速度静脉微泵维持,持续时间24~48h。然后选择6F指引导管,先用PCI普通软导丝或中等硬度导丝通过病变部位,经导丝直接送尾端接50ml注射器的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至血栓部位远端约2cm处,手动持续负压抽吸,以“啄食”的方式通过病变部位。根据造影结果可以多次反复抽吸至血栓影消失或减小,前向血流改善。充分抽吸后依据病变特点决定行或不行球囊扩张,再选择合适直径的支架给予支架植入术,术中尽可能将支架球囊一次扩张到位(尽量避免高压及多次扩张)。PCI术按标准PCI术方法进行。标准PCI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心电X光及压力监测下,行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或挠动脉,插入动脉鞘管,利用J形导丝的指引,分别送入冠脉造影导管,常规一个6~8体位冠脉造影;判定病变血管,根据冠脉走行选择相应指引导管,导丝进入病变血管后,用小于血管直径的15~20mm的球囊行预扩张,再按常规方法植入支架。术后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调脂药。

1.3评定标准

本研究患者冠脉血栓病变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指标以及心功能评定[1]。造影指标包括:两组PCI术前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心肌灌注呈色分级基线值,术后TIMI分级及MBG分级较术前的增加值;心功能评定指标包括:心电图(术后12h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50%的患者百分比(STR))、心肌酶学(术后肌钙蛋白I(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以及左室收缩功能(术后1周内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力衰竭、支架血栓形成、肺栓塞以及假性动脉瘤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根据表1可知,治疗前两组TIMI 血流及MBG 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及MBG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分别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运用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8-05-29T11:12:21.4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作者:李维军 [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常见急性疾病,也为典型的心血管病症,该疾病的出现多为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阻塞所致。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替罗非班,观察组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VEDD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LVEDD低于对照组,LVEF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各项指标得到改 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常见急性疾病,也为典型的心血管病症,该疾病的出现多为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阻塞所致,一旦出现这些现象,会导致患者对心肌组织的供血不足,产生缺血、缺氧症状,进而导致心肌功能障碍,病情严重者,会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应给予重视;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有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存在明显差异性,如何选择治疗方法极为重要[1]。本文为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41-75岁,平均年龄为(56.21±1.25)岁,Killip分级:I级的患者8例、II级的患者16例、III级的患者6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42-76岁,平均年龄为(56.26±1.24)岁,Killip分级:I级的患者7例、II级的患者18例、III级的患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Killip分级、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替罗非班,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选用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20041165,静脉输入,初始的半小时内,滴注的速度控制为0.4ug/kg/min,完成输注后,维持剂量控制为0.1ug/kg/min,具体的用量依据患者实际的体重而定。观察组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充分掌握,确定病灶位置后,应用导丝直接将血栓抽吸管送至靶病变所在的位置,然后实施血栓抽吸操作,完成操作后,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直接用于冠状动脉内,剂量控制为5μg/kg,持续3min后,滴注速度控制为0.10μg/(k?min)。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情况、治疗效果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选用超声心动仪实施检测,设备选用型号HP5500,厂家为美国Phillips公司,做好相关的记录。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①显效:缺血、缺氧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②有效:缺血、缺氧等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缺血、缺氧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 ±s)表示平均值,组间用t、χ2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LVEF、LVEDD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DD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LVEDD低于对照组,LVEF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效果情况 两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和80.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治疗流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治疗流程 1.入抢救室 2.吸氧(5l/min) 3.心电血压脉氧监护 4.血糖测定 5.18导联心电图 6.建立双静脉液路(左侧:0.9%NS 500ml 滴速慢右侧0.9%NS 100ml+奥美拉唑 40mg) 7.镇静止痛(罂粟碱、地西泮可酌情静脉注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禁用吗啡。 8.阿司匹林300mg嚼服+波立维300mg口服 9.抽血(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淀粉酶、心肌酶、肌钙蛋白I、NT-proBNP、凝血常规、DD二聚体) 10.血气酌情(若有基础病考虑合并严重电解质紊乱应当抽取),尽量使用桡动脉,避免使用股动脉,减少穿刺次数,穿刺完毕后确切压迫至少30分钟,并加强动态观察。 11规范书写病历,并详细记录各个时间节点。 12.交代病情危重,家属签字:患者目前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加重、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心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13.交代再灌注治疗:患者目前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明确,目前应给予再灌注治疗,包括急性PCI手术(通常为12小时内,若症状持续可不论时间)、药物溶栓治疗(通常为6小时内,最好在3小时内)及保守治疗,并交代各种治疗利弊。家属选择并签字。 14.必要时请内科及专家会诊,通知科主任。 15.患者选择介入治疗,建议转院,转院前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低分子肝素酌情,签字选择介入并要求转院,并签署转运风险告知书。 16.患者选择溶栓治疗,逐条核对适应症及禁忌症,交代溶栓风险及可能溶栓失败,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保证入科30分钟内开始溶栓。尽量让患者缴费,也可先行药房借药,但必须抵押患者证件,并留取借条,附患者家属签字,避免麻烦。 17.尿激酶原预混充分后20mg以稀释至10ml后3分钟缓慢静推,30mg入90mlNS后30分钟静滴完毕。记录溶栓开始时间,溶栓完毕即刻、溶栓后1小时、溶栓后2小时查心电图(12导联,酌情18导联) 18.结果结果回报后可给予KCL 1g+MgSO4 1g入盐水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注意液体总量 19.若药房有营养心肌药物可酌情给予

血栓抽吸导管及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患者的影响

血栓抽吸导管及替罗非班对急性STEMI患者的影响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IRA) ,恢复血流灌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是指南推荐STEMI 首选的再灌注治疗措施。然而,急诊PCI 单纯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并不能有效清除冠脉内血栓,并且因术中机械挤压等操作导致斑块碎片脱落使冠脉远端栓塞时,常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严重影响急诊PCI 的疗效。本文旨在通过观察急性STEMI 患者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及替罗非班对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两种技术联合应用对预后改善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STEMI 患者197 例,其中男132 例,女65 例,年龄43 ~81( 65.39 ± 8.27)岁,入选标准: ( 1) 符合国际通用诊断标准,发病在12 h 内;( 2) 冠脉造影提示病变位于冠脉近端或近中段,直径≥3.0mm; ( 3) 冠脉内可见明显的血栓影; ( 4) 排除术前有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 史、严重肝肾功能及心功能不全、严重感染、肺栓塞、血液系统疾病,无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禁忌者。将患者分为3 组: ( 1) 直接PCI 组( A 组) ; ( 2) PCI + 血栓抽吸或替罗非班组( B 组) ; ( 3) PCI +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组( C 组) 。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1】1.2 治疗方法 A 组: 球囊扩张后直接置入支架; B 组: 使用抽吸导管,于病变血管前后反复抽吸,记录TIMI 血流的变化,血流达到Ⅱ ~Ⅱ级后置入支架; 或冠脉造影后需置入支架,立即以5 μg&·kg-1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继以0.15μg&·kg -1&·min-1静脉泵入维持36 h; C 组: 联合应用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抽吸后置入支架。 1.3 观测指标由专业人员协助观测以下指标: ( 1) 慢血流或无复流: 指冠脉开通后,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 TIMIⅡ级,慢血流) 或丧失( TIMI 0 ~Ⅱ级,无复流) ; ( 2) TIMI 血流帧数( TFC) : 用专用造影图像处理系统,记录影像帧数,记录帧数以每秒30 帧校正,前降支除1.7 得出校正帧数( CT-FC) ; ( 3) 心肌呈色分级( MBG) : 0 级: 无造影剂进入心肌; 1级: 造影剂缓慢进入心肌; 2 级: 造影剂进入心肌和排空延迟; 3 级: 造影剂进入和排空正常; ( 4) 2 h 内ST 段回落率: 术后2 h 复查心电图,计算ST 段回落百分比,记录最高导联ST段50%回落情况; ( 5) 记录术后1 w 及3 月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和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 ( 6) 大出血情况: 指红细胞压积下降≥12%,需要输血,或出现颅内出血; ( 7) 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MACE) : 包括死亡、再梗死、心源性休克等。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数据( x ± s) 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 检验,时点间的比较为配对t 检验。普通计数资料以个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用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 <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三组PCI 术后心肌再灌注指标的比较三组术后TI-MIⅡ级血流、慢血流或无复流、TFC、MBG、2 h 内ST 段回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2。【表2】2.2 三组PCI 术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术后1 w LVEF、LVE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随访3 个月,A组失访4 例,B 组失访6 例,C 组失访3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3。【表3】2.3 三组PCI 术后大出血情况及住院期间MACE 的比较患者术后大出血情况分别为A 组0 例,B 组1 例,C 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A 组 1 例死于心律失常,1 例再发心梗; B 组1 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 例死于心律失常; C 组1 例死于心脏破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3 讨论 STEMI 患者行PCI 时,可因血栓或斑块碎屑的脱落造成微血管阻塞并影响心肌的组织

14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 相关指南 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 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肌 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项 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测 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 相关指南 1.一般治疗 2.再灌注治疗 (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 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②高危患者。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

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③有溶栓禁忌证者; 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 ≤3小时的患者; ②无条件行急诊PCI; 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1.0- I21.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疾病编码; 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病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就诊当天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 心电、血压监护; 2. 血常规+血型; 3. 凝血功能; 4. 心肌损伤标记物;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I21.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 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1项临床指标。 1.急性心肌缺血:STEMI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分钟),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发生晕厥。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应注意典型缺血性胸痛等同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 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STEMI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呈单相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正后壁心肌梗死时,ST段变化可以不明显),常伴对应导联镜像性ST 段压低。 3.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发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4.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ESC,2017年)、《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2016年)。 1.一般治疗: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有效镇痛等。 2.再灌注治疗: (1)直接PCI(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且有持续性的ST段抬高的患者均推荐再灌注治疗。②在无ST抬高但怀疑有进行性缺血心肌梗死的患者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均推荐血运重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反复或进行性的药物难以控制的胸痛;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及心跳骤停;MI的机械性并发症;急性心衰;间歇性ST段抬高。③发病时间虽已大于12小时,但患者仍有进行性缺血症状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推荐进行血运重建。④发病12~48小时患者可以考虑常规急诊PCI。 ⑤发病超过48小时,无心肌缺血表现、血液动力学和心电稳定的患者不推荐行直接PCI。 (2)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急性胸痛发病未超过12小时,预期FMC(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至导丝通过梗死相关血管时间>120分钟,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24小时仍有进行性缺血性

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

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栓病变及并发症的影响探究 发表时间:2016-02-24T15:55:37.913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刘伟[导读] 邯郸市中心医院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邯郸 56000)【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栓病变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给予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 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直接PCI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及MBG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12h内STR、LVEF较对照组高;CK-MB、TnI峰值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分别经t检验或者卡方检验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关键词】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PCI;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血栓病变【中图分类号】R542【文献标识码】A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治疗和直接PCI 术治疗,旨在评价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用于PCI术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试验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6-87岁,平均年龄为(58.5±12.3)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为(58.6±1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心电图结果,符合WHO给出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符合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的治疗适应症;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和手术治疗风险,愿意进行治疗并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服用过替罗非班并出现血小板减小;②患者存在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血管性血友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障碍性疾病;③患者存在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活动性内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者急诊冠脉造影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及氯吡格雷300mg口服,行PCI前给予肝素5000~10000IU(100IU/kg体重),手术时间超过2h时再根据活化凝血时间结果适量补充。试验组给予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用于PCI术,对照组给予直接标准PCI术。血管抽吸与替罗非班方法:冠脉造影后明确梗死相关动脉存在血栓病变后,抽吸前先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 g-1,3分钟内推完,继以0.15μg·k g-1·m i n-1速度静脉微泵维持,持续时间24~48h。然后选择6F指引导管,先用PCI普通软导丝或中等硬度导丝通过病变部位,经导丝直接送尾端接50ml注射器的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至血栓部位远端约2cm处,手动持续负压抽吸,以“啄食”的方式通过病变部位。根据造影结果可以多次反复抽吸至血栓影消失或减小,前向血流改善。充分抽吸后依据病变特点决定行或不行球囊扩张,再选择合适直径的支架给予支架植入术,术中尽可能将支架球囊一次扩张到位(尽量避免高压及多次扩张)。PCI术按标准PCI术方法进行。标准PCI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心电X光及压力监测下,行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或挠动脉,插入动脉鞘管,利用J形导丝的指引,分别送入冠脉造影导管,常规一个6~8体位冠脉造影;判定病变血管,根据冠脉走行选择相应指引导管,导丝进入病变血管后,用小于血管直径的15~20mm的球囊行预扩张,再按常规方法植入支架。术后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调脂药。 1.3评定标准 本研究患者冠脉血栓病变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指标以及心功能评定[1]。造影指标包括:两组PCI术前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心肌灌注呈色分级基线值,术后TIMI分级及MBG分级较术前的增加值;心功能评定指标包括:心电图(术后12h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50%的患者百分比(STR))、心肌酶学(术后肌钙蛋白I(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以及左室收缩功能(术后1周内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力衰竭、支架血栓形成、肺栓塞以及假性动脉瘤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根据表1可知,治疗前两组TIMI 血流及MBG 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及MBG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分别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17T10:30:01.3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作者:张准[导读] 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河南邓州 474150)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一种危急重症,他能够形成血栓,迫使冠状动脉形成急性闭塞。张准 (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河南邓州 47415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效果。方法:对患者分组,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少。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安全、有效。【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替罗非班;联合应用【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224-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c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一种危急重症,他能够形成血栓,迫使冠状动脉形成急性闭塞。随着国内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不断研究,介入治疗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对血栓的清除仍不够彻底,血栓抽吸过程中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我院一直在积极的研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本文就我院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联合应用血栓 抽吸及替罗非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5年6月接受并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并按照标准[1]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组标准为:(1)符合国际通用诊断标准的发病在12h以内或超过12h,但仍有缺血性胸痛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血管造影能够确定梗死相关动脉,该血管闭塞或次全闭塞,PCI方法能够处理;(3)血管直径≥3.0mm,病变位于血管近中段;(4)无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禁忌证。治疗组患者65例,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1.17:1;患者年龄为65~87周岁,平均年龄为(71.3±0.34)周岁;伴有高血压的患者13例,糖尿病患者8例,吸烟患者12例。对照组患者55例,所有患者进行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男女比例为1.39:1;患者年龄为63~88周岁,平均年龄为(7 2.8±1.62)周岁;伴有高血压的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6例,吸烟患者1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 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前均嚼服300mg阿司匹林,口服氯吡格雷600mg,手术前,按照100IU/kg的标准给予患者肝素5000~10000IU,手术时再根据患者的活化凝血显示的时间给予适量补充。血栓抽吸使用方法:先用软导丝通至病变部位,经过该导丝将Diver CE血栓抽吸管送至距病变约2cm处,在导管的末端连接注射器进行手动抽吸。抽吸过程中观察造影结果,可以进行反复抽吸血栓直至达到理想效果。抽吸完成后,依据患者的本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支架进行置入术。替罗非班使用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在进行血栓抽吸前,先给患者进行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Lg/kg,后以0.15Lg/kg/min 的速度进行静脉滴注36h。对照组患者不给予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联合的治疗,只是利用球囊进行预扩张或直接植入支架。治疗组患者除进行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术后,根据患者情况让其口服阿司匹林和波立维,给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7天,并适当给予β-受体阻滞剂、调脂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1.2.2 观察指标[2] ①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分级:观察梗死相关动脉造影剂充盈及排空情况。②校正的TIMI计帕数(CTFC):记录梗死相关动脉造影剂首先到达冠状动脉远端所需要的电影帕数。③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即心肌染色(Blush)分级,观察梗死相关动脉所支配心肌造影剂染色及清除情况。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并发症,计算发生率。所有患者出院前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值等。 1.2.3统计学处理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均以率(%)来表示,各组间的比较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一)直接PCI 对于发病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直接采用PCI的方法开通IRA称为直接PCI。 ACC/AHA要求所有接受直接PCI治疗的进门-球囊时间 <90min,对于发病3小时以内的患者,推荐进门-球囊时间≤60min。尤其是发病3小时以内的患者,如需延迟PCI而患者无溶栓禁忌症,则应立即行静脉溶栓治疗。 2009年我国PCI指南关于STEMI患者直接PCI的推荐指征:所有STEMI发病12小时内,D-to-B的时间90分钟以内有经验的术者和团队操作I A 溶栓禁忌症;I C 发病>3小时更趋首选PCI;I C 心源性休克,年龄>75岁,MI发病<36h,休克<18h;I B 或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小时仍有缺血证据,12~24发病.严重心律失常IIa C 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推荐直接PCI非梗死相关动脉; III C 发病>12h无症状,血流动力学稳定和ECG稳定者不推荐直接PCI;III C

常规支架置入 I A (二)转运PCI 转运PCI是直接PCI的一种。主要适用于患者首诊医院不具备直接PCI的条件,而患者有溶栓的禁忌症,或无溶栓禁忌症但发病已经>3h,尤其是有较大面积梗死和(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 转运PCI的获益取决于进门-球囊时间,进门-球囊时间应该<90min。对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Killip分级3~4级和溶栓失败的患者,即使进门-球囊时间应该>2h,。PCI 仍可考虑转运. STEMI的转运PCI推荐指征:首诊医院不具备直接PCI条件,尤其是有溶栓禁忌症,或无溶栓禁忌症但发病时间>3h但< 12h的患者(I类推荐,证据水平B)。PRAGUE-2研究结果:发病在3小时以内的患者,溶栓和转运PCI的30天死亡率相当,而发病在3~12小时的患者,转院PCI的30天死亡率明显低于就地溶栓者。 只有将时间延搁控制在60~120分钟内,才能维持直接PCI 的临床得益。2008ESC建议STEMI患者应该在首次医学接触(FMC)后2小时以内直接行PCI。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9-02T16:35:53.5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作者:丰冠鹏1 魏运亮1 宗书峰2 [导读] 对于冠脉造影显示血栓负荷重的AMI患者,单纯使用传统的PCI,常常招致斑块和血栓的碎裂与脱落。 丰冠鹏1 魏运亮1 宗书峰2 (1河南省平顶山市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2济南军区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山东济南 250022)【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4例STEMI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7例),观察组用6F Rebirth Pro血栓抽吸导管在闭塞处进行血栓抽吸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直接进行PCI。比较两组病患在住院时间段的重要心脏方面的不良时间来(MACE)的发生率,术后1星期左室的射血分 值(LVEF)和左室的舒张尾期内径(LVEDD),手术进行之前之后心肌梗死TIMI血流的变化以及出血性情况的并发症产生率。结果实验组的病患在住院的期间总的 MACE 发生率(3.7%)低于对照组(14.8%),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意义(P<0.05);两组均无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TIMI3级比例和出院前LVEF值观察组略好于对照组,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LVED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中应用Rebirth Pro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安全有效。 【关键词】血栓抽吸导管;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133-02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不断下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已经成为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最主要的、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但仍有 5% ~50%的患者达不到最佳效果,影响远期预后[1]。对于冠脉造影显示血栓负荷重的AMI患者,单纯使用传统的PCI,常常招致斑块和血栓的碎裂与脱落,引起远端大量微小血管栓塞,造成“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2],从而影响介入的疗效和增加AMI患者的病死率。针对冠脉内血栓情况,本研究将血栓抽吸导管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中,并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54例,年龄29~75岁;纳入标准:①缺血性的胸痛≥30min,含化或静脉用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②心电图最少两个距离相邻的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和肢导联≥0.1mV。排除基本标准:①活动性的出血;②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有无出血史,或1个星期内缺血性的脑卒中史;③6月之内颅脑或者脊柱方面手术史;④颅内的肿瘤、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于入院后即刻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mg、硫酸氯吡格雷600mg嚼服,介入术前给予肝素注射液5000~10000IU(100 IU/kg体重)。两组先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RA)。观察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后送入指引导管并将导引导丝送至IRA 病变以远,将Rebirth Pro血栓抽吸导管(Goodman公司)沿导引导丝送至 IRA 内,持续负压抽吸直至抽吸导管退出体外。将导管和抽吸器内的血液和血栓排空,必要的时候可以同时配合给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28)500ug冠脉内的注射,直到血栓影无影无踪或明显变小,心肌血液的灌注水平(TIMI)改善血流,再使用顺应性球囊扩张,在病变的部位放置入冠状动脉的支架。对照组则按照常规的手术步骤在病变部位进行球囊行扩张术或者配合运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10ml冠脉内进行注射,置入冠状的动脉支架来完成手术。所有病患手术后一定规范的应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酌情可持续静脉给予滴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 24~48h 等其他药物治疗。 1.3 观察方法 ①有无慢血流和无复流的发生:观察手术中 TIMI血流的恢复状况,及置放入支架以后冠脉的血流恢复状况,按照TIMI血流的分级情况如下:0级,血管的闭塞远端向血流;1级,在造影剂的部分通过的闭塞部位,但不许充盈远端的血管;2级,造影剂可以完全充盈于冠状动脉的远端,但是造影剂的充盈和清除完的速度比正常的冠状动脉时间有延缓(超过3个周期的心动);3级,造影剂则完全、迅速的充盈远端的血管并且迅速清除(3个心动周期以内)。将TIMI2级血流速度定义成慢血流,TIMI0-1级血流定义成无复流。②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术后2h下降幅度>50%发生率:统计术后2h常规18导联心电图,ST段回落幅值。③所有患者术后一周复查超声心动图,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登记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和出血并发症情况。④不良反应:观察术后1个月是否出现心绞痛、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1.4 超声心动图检查 使用Philips iE33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0MHz,患者取左侧位或平卧位,选择Teichholtz校正公式计算 LVEF。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总 MACE 发生率(3.7%)低于对照组(14.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出血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表1)。术后TIMI3级比例与出院前LVEF值试验组略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 LVEDD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的药物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药物治疗 STEM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在目前有效冠脉介入术(PCI)的基础上,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STEMI的治疗原则在于快速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濒临死亡的部分心肌,有效预防心肌梗死的面积范围扩大或增加缺血区血液供应,促使梗塞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再溶率,使心脏泵血的功能得到改善,有利于遏制心肌重塑的进展;同时要积极处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及其他并发症,特别是要有效防止猝死的发生;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安全、平稳度过,而且在稳定期还能确保尽可能多的有功能心肌。 1.抗栓治疗 1.1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一旦诊断为

STEMI,如果没有用药禁忌证,应即刻嚼服300mg非肠溶制剂的阿司匹林,PCI术后应当每日给予100mg长期口服。关于氯吡格雷的负荷剂量,我国2015 年指南推荐PCI术前600 mg负荷剂量。并以75 mg/d维持1年。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抗,可大大加强对血小板凝聚的抑制力度。 氯吡格雷在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的同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基础治疗,氯吡格雷是必不可少的,(加替格瑞洛,替罗非班)。 1.2抗凝治疗 STEMI患者PCI术前应根据体重给予普通肝素70~100单位/kg,达到治疗活化凝血时间,突然停用肝素,由于凝血酶的激活,有再次发生血栓的高度危险性,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是静脉应用肝素48小时后,改为皮下注射。年龄<75岁的溶栓患者,如果没有严重的肾功功能不全,低分子肝素可替代普通肝素。对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用比伐卢定替代肝素治疗。 2.抗心肌缺血治疗 因患者PCI术后血压普遍偏低,暂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2017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中文版)

2017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中文版) ——欧洲心脏协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管理特别工作组 2017年8月26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急性心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这一指南梳理了急性STEMI 救治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部分理念和概念进行了修订,从诊断、再灌注策略选择、药物治疗以及并发症处理等诸多方面原指南做出了进一步更新。该指南的发布对于我国进一步做好急性STEMI救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简介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管理指南更新的标准:基于由临床试验得出的证据或专家共识。即使最出色的临床试验,其结果也要公开进行解读,具体治疗措施应根据所在的临床环境或资源进行调整。 1.1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定义为:有心肌损伤的证据(定义为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至少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值),临床症状与心肌缺血性相符。考虑到要立即实施一些治疗措施,如再灌注治疗,有持续胸部不适或提示缺血症状,并且ECG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考虑诊断STEMI。 1.2STEMI的流行病学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且其发病率仍在上升。然而在过去30年内,欧洲地区由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死亡的发生率却在下降。欧洲地区每年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人数为18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0%,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虽然STEMI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渐下降,而NSTEMI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却在逐渐升高。STEMI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较老年人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近期几项研究指出STEMI后期死亡率下降可能与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抗栓治疗以及二级预防有关。尽管如此,其死亡率仍居高:ESC注册研究显示不同国家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12%,血管造影注册研究显示STEMI患者第1年死亡率约为10%。 尽管女性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平均年龄较男性晚7-10年,心肌梗死仍是女性致死原因中的首要原因。急性60岁以下男性发生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机率是女性的3-4倍,但75岁以上,女性则构成了ACS患者群体的大部分。目前,关于女性心梗预后是否不良有所争议,一些研究显示女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与女性心梗患者年龄更大、并发症更多相关。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女性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和再灌注治疗比例较男性患者低。所以,指南指出了男性和女性经再灌注治疗和STEMI相关治疗后获益相当,男性和女性患者应该接受同样的管理策略。 2.指南更新要点 图1 2017AMI-STEMI指南更新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形态和诊断误区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形态和诊断误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心内科|北京市公安医院心内科作者:吴祥李昉 2007-8-3 以往临床上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移位及T波改变,将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阵旧性心肌梗死三个时期,但近年来发现,在本病早期多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变化,往往只有ST-T改变,其中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早期心电图表现之一,ST段抬高特性和呈规律性演变过程是诊断AMI的重要标准。为此,本文论述AMI 时各种形态ST段抬高特性和易发生诊断的误区,以冀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识别能力,使之及时诊断,早期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上出现ST段抬高可呈不同形态异常,如新月形(scoope appearance),弓背形(dome shaped)、斜直形(oblique straightening patterns)及墓碑形(tombstoning)和巨R波形(giant R waves)。在具体判断时应注意抬高幅度、形态并结合T波的改变综合分析。 一、新月形ST段抬高 (一)心电图表现特性 新月形ST段抬高,亦称ST段凹面向上形抬高(upward concave ST elevation)。此型心电图改变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抬高幅度1mm~10mm,常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尤以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更多见。其原因与引起ST段抬高的损伤电流有关,为一种心电现象,即是真正的对应性改变。但近年来经冠脉造影和放射核素扫描研究发现在对应性变化的区域存在着心肌缺血,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前侧壁对应性ST段下移者,2周内冠脉造影发现梗死面积大,多数患者伴有左前降支病变和前壁缺血。前壁梗死患者伴有下壁导联ST 段下移者半数以上梗死面积较大和多支血管病变,死亡率高。 (二)判断误区 此型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心电图改变,敏感性很高,但特异性不强,有许多情况可呈现此型心电图变化,诸如急性心包炎,早期复极综合征,机体低温,电击复律术后,颅内出血,高钾血症。此外,左室肥厚及左束支阻滞可见右胸导联ST段抬高。急性心肌炎(右胸导联)、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胸前导联)、肺原性疾患(右胸导联和下壁)的ST段抬高,偶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终末R波酷似ST段抬高。在具体判断ST段抬高的病理意义时,尚需排除心电图描记基线不稳定及电极接触不良所致的人工伪差。 此型心电图表现最容易与急性心包炎和早期复极综合征混淆,应特别注意鉴别 二、弓背形ST段抬高 (一)心电图表现特性 弓背形ST段抬高是AMI早期常见的一种类型,系指ST段上凸升高形似弓背形(图1-B),抬高的ST段下行时又平滑移行于T波,两者无明确界限,构成一条凸起在基线以上的弓状曲线故又称为单向曲线(monophasic curve)。 (二)判断误区 此型ST段改变易误判为变异型心绞痛时的暂时性ST抬高、室壁活动障碍时的持续性ST 抬高及偶见高血钾时右胸导联ST段弓背形抬高等。 1.变异性心绞痛(prinzmetals variant angina) 变异性心绞痛是心绞痛一种变异,可表现为ST段抬高酷似AMI。然而,ST段抬高持续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