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诊疗指南【概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多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的完全阻塞所致。心电图有ST段持续性抬高,大多为Q波心肌梗死。对STEMI 的诊断应及时准备,治疗以血运重建(包括溶栓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目标是尽快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尤其对于合并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的重症STEMI。

【临床表现】

疼痛常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常于安静时发生,程度较重,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多不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频死感。部分患者疼痛可位于上腹部,或放射至颈部、咽部、颌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以及其他部位。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部位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和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诊断要点】

1.有上述典型症状,要注意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

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体格检查心脏浊音界可正常或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也有少数减慢,可有各种心律失常。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奔马律。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的患者可出现心尖部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早期血压可增高,多数患者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有新出现的肺部啰音或原有啰音增加。

3.18导联心电图有典型的动态改变发病数小时内可为正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数小时后ST 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

4.心肌损伤标记物包括肌钙蛋白(cTnI或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其动态变化有助于心肌梗死的诊断,且有助于罪犯血管的开通和预后的判定。

5.超声心动图可在缺血损伤数分钟内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有助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对疑诊主动脉夹层、心包炎和肺动脉栓塞的鉴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治疗方案及原则】

STEMI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到达医院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频

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1.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1)监护:持续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和低氧血症。

(2)卧床休息和吸氧: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损害。对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并发症的患者卧床休息1~3天,对病情不稳定及高危患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3)建立静脉通道:保持给药途径畅通。

(4)镇痛:吗啡3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5分钟重复1次,总量不宜超过15mg。

(5)硝酸甘油:无禁忌证者通常使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24~48小时,然后改用口服硝酸酯制剂。硝酸甘油的禁忌证有低血压(收缩压<90mmHg)、严重心动过缓(<50次/分)或心动过速(>100次/分)。下壁伴右心室梗死时,因更易出现低血压也应慎用。

(6)抗血小板药物:无禁忌证者即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肠溶阿司匹林150~300mg,然后每日1次,3日后改为75~150mg每日一次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初始剂量300mg,以后剂量75mg/d维持;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用于高危患者。

(7)抗凝治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应常规使用或与溶栓、PCI联合应用。

(8)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常规使用。

(9)ACEI:适用于前壁STEMI、伴肺淤血、LVEF<40%的患者,不能耐受者可使用ARB替代。

(10)抗焦虑剂:应常规使用。

(11)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12)阿托品:主要用于下壁STEMI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心室停搏和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给阿托品0.5~1.0mg 静脉注射,必要时每3~5分钟可重复使用,总量应<2.5mg。阿托品非静脉注射和用量太小(<0.5mg)可产生矛盾性心动过缓。

(13)饮食和通便:需禁食至胸痛消失,然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所有患者均应使用缓泻剂,以防止便秘时排便用力导致心脏破裂或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2.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急诊PCI.

(1)优先溶栓的指征:①发病≤3小时;②不能行PCI者;

③PCI耽误时间(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90分钟),而溶栓相对更快。

(2)优先急诊PCI的指征:①PCI条件好(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90分钟),有心外科支持;②高危患者

(如:心源性休克或合并心力衰竭);③溶栓禁忌者(有出血或颅内出血风险);④发病>3小时;⑤疑诊为STEMI者。

3.并发症的治疗

(1)急性左心衰竭:吸氧、吗啡、速尿、硝酸甘油、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ACEI等。

(2)低容量低血压:补液、输血、对因和升压药等。

(3)心源性休克:升压+增加组织灌注。

(4)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或起搏对症处理。

(5)机械并发症:尽快行外科手术治疗。

4.置入ICD的指征STEMI后48小时以上未发生VT或室颤,1个月时LVEF<30%;或LVEF30%~40%,合并心电不稳定加上电生理检查阳性者。

5.出院后的二级预防控制危险因素。

(1)戒烟。

(2)控制血压(β受体阻滞剂和ACEI)。

(3)降血脂(他汀类药物,必要时加用贝特类或烟酸)。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规范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STEMI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心肌梗死定义和分型 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Tn)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包括:(1)急性心肌缺血症状;(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3)新发病理性Q波;(4)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5)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血栓。 通常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1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须具备心肌损伤和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2型: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栓形成无关,为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所致。3型:指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发生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心室颤动(VF),但死亡发生于获得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或在明确心脏生物标志物增高之前,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4型: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相关心肌梗死(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4b型)及再狭窄相关心肌梗死(4c型)。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首次心肌梗死28d内再次发生的心肌梗死称为再梗死,28d后则称为复发性心肌梗死。本指南主要阐述1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危险分层 建议STEMI患者管理从首次医疗接触(FMC)开始,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效率。 一、初始诊断 STEMI的初始诊断通常是基于持续性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检查。 1.症状和病史:STEMI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发生晕厥。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应注意典型缺血性胸痛等同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既往病史有助于诊断,采集的内容包括冠心病病史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一份重要的医学指南,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提供了指导。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该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和迅速地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指南的依据包括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并根据医学实践经验进行修 订和更新。 首先,该指南明确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对 于心绞痛发作并伴有动态心电图(ECG)改变的患者,若出现持续的ST段 抬高,即可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疑似患者中,必须进行进 一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心肌肌钙蛋白T (cTnT)等血清标志物。 其次,该指南详细描述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和策略。对于首次诊断的患者,应立即实施急救措施,包括给予氧气、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以及紧急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 段之一,可以通过介入血管成形术(PTCA)或冠脉搭桥术(CABG)恢复梗 死区血流。此外,指南还对其他药物治疗、再灌注治疗和后续管理等方面 进行了详细说明。 指南还强调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 治疗。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的药物包括肝素和低分子 肝素。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常用的药 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等。

此外,该指南还对特殊人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例如老年患者、女性患者、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疾病的患者。指南中还提到了配 套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如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测和介入治疗 设备等。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一份权 威且实用的指南,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辅 助检查结果,遵循指南中的建议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外,指南还需要根据实际临床情况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以保持其 指导意义的有效性。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病情危重,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 疗指南进行详细阐述。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 1.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患者在胸痛发作前会有一系列的心绞痛症状,如胸闷、疼痛、喘憋等,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同时,进行心肺听诊、 心电图检查等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2.心电图检查:是诊断STEMI的关键,ST段抬高表明心肌梗死的存在,而T波倒置则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3.血清标志物检查:心肌损伤时,心肌酶与蛋白质在体内释放,如肌 酸激酶、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等检测,可以用于判断心肌梗死的程度 和范围。 4.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观察心血管 系统的影像,确定梗死的部位和血管状况。 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1.紧急处理:一旦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紧 急处理,包括给予患者氧气吸入、镇痛、抗凝等治疗。 2.溶栓疗法:在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窗口内,可 以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梗死血管的通畅,减少心肌梗死 的发生和扩展。

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果溶栓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可进行冠状 动脉介入治疗,通过支架等器械的植入恢复血管通畅,减少心肌损伤和改 善预后。 4.抗血小板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 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5.抗凝治疗:在急性期内给予低分子肝素、肝素等抗凝药物,可以减 少血管内再狭窄、微栓子的形成等并发症。 6.液体复苏:在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力衰竭时,进行液体复苏,维持 循环稳定。 7.心脏再血管化治疗:在患者稳定后,可进行心脏再血管化治疗,如 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改善冠状动脉供血,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总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通过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心 电图检查和血清标志物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治疗方面,紧急处理和溶栓 疗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液体复苏以及心脏再血 管化治疗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诊治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 诊疗指南(2019年) (一)定义 根据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1]的标准,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升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包括:①急性心肌缺血症状;②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③新发病理性Q波;④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⑤冠状动脉造影、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血栓。 (二)分型 根据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1],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 1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须具备心肌损伤和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 2型:为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所致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栓形成无关。 3型:指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发生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心室颤动,但死亡发生于心脏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采集之前或发生于心脏生物标志物明确升高之前,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 4型: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心肌梗死(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4b型)及再狭窄相关心肌梗死(4c型)。 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关心肌梗死。 为便于确定即刻治疗策略(如再灌注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通常根据有缺血症状时心电图是否存在相邻至少2个导联ST段抬高,将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2,3,4]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5,6,7]。大多数STEMI属于1型心肌梗死[2,3]。 本指南针对STEMI的诊断和治疗,重点阐述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内容。(三)流行病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伴随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即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 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所引起的。它需要及时的基层诊疗来降低心肌损伤和改 善患者的预后。下面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的详细内容。 1. 早期诊断: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电图(ECG)检查,以评估ST段是否抬高。如果ST段抬高,在现代应急指导中,应立即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即PPCI)。 2.心电图的诊断: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为在导联 图上的ST段抬高大于0.1mV或在V2-V3导联图上的ST段抬高大于0.2mV,在导联图上的ST段压低与其相邻导联上的ST段变平或消失。 3.确认冠状动脉阻塞: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确定冠状动脉的阻 塞情况。如果患者符合PPCI适应证,并且适当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得到满足,应尽可能在症状发生后90分钟内进行PPCI。 4.治疗时间窗:毒素产生的每个小时内心肌缺血引起的死亡几率增加1%-2%,所以微达时间很关键。推荐将STEMI患者送往实施急诊PCI措施 的医疗机构才能提供可及时治疗的团队。而确诊STEMI伴心肌坏死患者需 接触急救车或急支糠车前置急诊医疗对该患者实施快速溃通冠状动脉再灌 注治疗。 5.PPCI治疗:PPCI是通过在患者冠状动脉阻塞处植入支架的方法, 以恢复血流。P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并提高预后。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

临床指南分类:内科> 循环系统疾病 发布时间:2015-0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近年来,急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已公布)[1-2],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对治疗指南作了修订[3-4],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也已发表[5]。同时,国内外又完成了多个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组织专家对2010年中国急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6]作一更新。本指南对治疗的推荐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Ⅰ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有益、有效,应该采用;Ⅱ类推荐指某治疗措施或操作的有效性尚有争论,其中Ⅱa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效,应用该治疗措施或操作是适当的,Ⅱb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效,需进一步研究;Ⅲ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证据水平A级指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级指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指资料来源于专家共识和(或)小型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 一、心肌梗死分型

我国推荐使用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1-2],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 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溃疡、裂纹、糜烂,或夹层,引起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流减少或远端血小板栓塞伴心肌坏死。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少数患者冠状动脉仅有轻度狭窄甚至正常。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的心肌梗死。除冠状动脉病变外的其他情形引起心肌需氧及供氧失平衡,导致心肌损伤和坏死,例如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心动过速/过缓性心律失常、贫血、呼吸衰竭、低血压、高血压伴或不伴左心室肥厚。 3型:心脏性猝死。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左束支阻滞,但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 4a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关心肌梗死。基线心脏肌钙蛋白( ,)正常的患者在后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或基线增高的患者,术后升高≥20%,然后稳定下降。同时发生:(1)心肌缺血症状;(2)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3)造影示冠状动脉主支或分支阻塞或持续性慢血流或无复流或栓塞;(4)新的存活心肌丧失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诊疗指南【概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缺血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多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的完全阻塞所致。心电图有ST段持续性抬高,大多为Q波心肌梗死。对STEMI 的诊断应及时准备,治疗以血运重建(包括溶栓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目标是尽快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尤其对于合并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的重症STEMI。 【临床表现】 疼痛常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常于安静时发生,程度较重,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多不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频死感。部分患者疼痛可位于上腹部,或放射至颈部、咽部、颌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以及其他部位。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部位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和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诊断要点】 1.有上述典型症状,要注意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

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体格检查心脏浊音界可正常或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也有少数减慢,可有各种心律失常。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奔马律。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的患者可出现心尖部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早期血压可增高,多数患者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有新出现的肺部啰音或原有啰音增加。 3.18导联心电图有典型的动态改变发病数小时内可为正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数小时后ST 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 4.心肌损伤标记物包括肌钙蛋白(cTnI或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其动态变化有助于心肌梗死的诊断,且有助于罪犯血管的开通和预后的判定。 5.超声心动图可在缺血损伤数分钟内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有助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对疑诊主动脉夹层、心包炎和肺动脉栓塞的鉴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治疗方案及原则】 STEMI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到达医院30分钟内开始溶栓或90分钟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频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要点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要点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峻类型,为致死致残 的主要缘由。兴盛国家经过数十年标准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STEMI的发生 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心肌梗死定义和分型 依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 心脏肌钙蛋白〔cTn〕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包括:〔1〕急性心肌缺血病症;〔2〕的缺血性心电图转变;〔3〕发病理性Q波; 〔4〕的存活心肌丧失或室壁节段运动特别的影像学证据;〔5〕冠状动脉 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明冠状动脉血栓。 通常将心肌梗死分为 5 型。 1 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裂开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堵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须 具备心肌损伤和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2 型:与冠状动脉粥样斑 块急性裂开或侵蚀、血栓形成无关,为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所致。 3 型:指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病症和发生缺血性心电图转变或心室抖动〔VF〕,但死亡发生于获得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或在明确心脏生物标志物增高之前,尸检证明为心肌梗死。 4 型: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相关心肌梗死〔 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 心肌梗死〔4b 型〕及再狭窄相关心肌梗死〔4c 型〕。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首次心肌梗死28d内再次发生的心肌梗死称为再梗死,28d 后则称为复发性心肌梗死。本指南主要阐述1 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危急分层 建议 STEMI 患者治理从首次医疗接触〔FMC〕开头,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效率。 一、初始诊断 STEMI 的初始诊断通常是基于持续性心肌缺血病症和心电图检查。 1.病症和病史:STEMI 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猛烈的压榨性苦痛〔通常超过10~20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局部患者可发生晕厥。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应留意典型缺血性胸痛等同病症和非特异性病症。 冠心病的危急因素及既往病史有助于诊断,采集的内容包括冠心病病史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解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解读 导语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规范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STEMI 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等先后对STEMI诊断与治疗指南和抗血小板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也已完成多个STEMI及相关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胸痛中心和STEMI区域协同救治网络更加完善,有了更多来自国人的证据和实践经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立项修订STEMI指南,以期提高我国STEMI 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第十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动脉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长高炜,副组长张瑞岩、朱建华、杨丽霞、陈纪言,学组顾问沈卫峰教授等作为核心专家带领学组成员在复习相关资料和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2015年“急性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和重新撰写,高润霖院士、韩雅玲院士、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于波教授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数十位专家教授参与了多次的讨论。

2019.10.2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全文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2019年第10期,并配发了沈卫峰教授撰写的“遵循指南,优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管理”的专家述评。该指南是目前中国心血管界在冠心病,STEMI诊断和治疗领域中的权威专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晶。 伴随着指南的发布,我们特邀新版指南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高炜教授对指南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与述评。 2019 中国STEMI指南较全面的论述了STEMI的诊断和治疗要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为诊断和危险分层,强调STEMI患者管理从首次医疗接触开始,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效率。建议进行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再灌注治疗,包括治疗策略、PCI、溶栓和CABG。第三部分:住院治疗(药物治疗、特殊临床情况患者的治疗)及并发症处理;第四部分:临床评估、预后判断及长期治疗。强调STEMI患者出院后应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二级预防和以运动为主的心脏康复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下面就2019 中国STEMI指南要点进行解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23年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23 年版) 1. 简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危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至关重要。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医疗团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 典型心绞痛 - ST段抬高 - 室性心律失常 2.2 实验室检查 - 心肌标志物升高 - 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 -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3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 治疗方案 3.1 急诊处理 - 给予氧气,维持氧合 - 给予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 - 吸入可的松或呋塞米等,减轻心肌负荷 - 加强监测和处理心律失常 - 静脉注射溶栓剂或直接介入手术,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3.2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 抗凝药物:氯伐他汀、肝素等 -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 3.3 非药物治疗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 心肌射频消融术(CRT)

4. 随访与康复 医生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生 活方式建议,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 5. 并发症处理 及时处理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 6. 预防措施 提醒患者注意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血 管评估。 7. 结语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医生和医疗团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指南要点

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指南要点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大会上,推出新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指南,要点。 一、指南新增推荐1. 推荐LDL>1.8 mmol/L(70 mg/dl)的患者接受额外的降脂治疗,无需考虑他汀的最大耐受剂量(IIa 类)。2. 对于STEMI 合并休克的患者,推荐行PCI 完全血运重建(IIa 类)。3. 既往未应用P2Y12 抑制剂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坎格雷拉(Cangrelor,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IIb 类推荐)。4. 溶栓48 小时后,可考虑替换为强效P2Y12 抑制剂(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IIb 类)。5. 对于有高危缺血风险的患者可将替格瑞洛应用疗程延长至36 个月(IIb 类推)。 6. 可考虑应用复方制剂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IIb 类)。 7. 延迟PCI 不作为常规推荐(III 类)。 二:2017 年指南推荐更新要点1. 直接PCI 首选桡动脉入路:由IIa 类推荐升级为I 类推荐;2. 直接PCI 优选药物洗脱支架而非金属裸支架:由IIa 类推荐升级为I 类推荐;3.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 患者推荐完全性血运重建:由III 类推荐升级为IIa 类推荐(立即处理或分期处理);4. 直接PCI 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可考虑使用):由IIa 类推荐降为III 类推荐。5. 比伐卢定抗凝治疗:由I 类

推荐降为IIa 类推荐。6. 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由IIb 类推荐升级为IIa 类推荐。7. 提倡早期出院:由IIb 类推荐升级为IIa 类推荐。8. STEMI 患者常规氧疗:仍为I 类推荐,氧疗指征由SaO2 <95%调整为SaO2 <90%。9. 溶栓药物替奈普酶(TNK-tPA):由所有患者给予相同剂量调整为≥75 岁患者使用剂量减半。 三:2017 年指南新增概念:(1)明确界定了「首次医疗接触(FMC)」的定义;(2)定义了在选择行再灌注治疗时的起始点「time 0」;(3)若从「诊断STEMI」到导丝通过的预期时间≤120 min ,PCI 治疗优于溶栓治疗推荐;(4)从「诊断STEMI」到启动溶栓治疗的最长延迟时间设定为10 min;(5)将「Door-to-Ballon(D2B)」的概念从指南中剔除。 四:2017 年指南修订概念:1. 常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的时间限制(但若患者生命体征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不管症状持续时间,均应开通IRA):0~12 h(I 类推荐)、12~48 h(IIa 类推荐)、>48 h(III 类推荐);2. 发病时心电图:具有缺血症状的患者,不论合并左束支或右束支传导阻滞,都推荐进行急诊冠脉造影;3. 溶栓后冠脉造影时间:成功溶栓后2~24 h。一旦溶栓失败(在60~90 分钟内ST 段恢复<50%或者出现血流动力不稳定、心电不稳定或进行性缺血等情况),立即行补救性PCI;4.发病时对于心源性休克和/ 或血流动力学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 版)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基于不断丰富的临床循证证据结果,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横空出世,对心肌梗死这一概念进行了更加全面、完善的阐述。我国医学工作者“与时俱进”,结合各国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和我国国情,于2019年底发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以下简称“新指南”) 再灌注治疗更新要点 HEARTLECTURE2020 (一)在再灌注策略的选择上,新指南强调PCI与溶栓并重 发病<3h的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Ⅱa,A)。同时,新指南强调应严格把控院前溶栓指征,患者必须具备以下全部四个条件,即: 1、急性胸痛持续30min以上,但未超过12h; 2、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或新出现的LBBB或RBBB;

3、年龄≤75周岁; 4、不能在120min内完成急诊PCI。 发病3~12h,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I,A),优选直接PC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在溶栓后60~90min内评估溶栓有效性,溶栓失败的患者应立即行紧急补救PCI;溶栓成功的患者应在溶栓后2~24h内常规行直接PCI策略(急诊冠脉造影后,根据病变特点决定是否干预IRA)(I,A)。初始溶栓成功后缺血症状再发或有证据证实再闭塞,推荐行急诊冠状动冠脉造影和PCI(Ⅰ,B)。 EARLY-MYO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入选的344例症状发作6h内、预计PCI相关延迟(FMC-to-B减FMC-to-D)60min的STEMI患者而言,溶栓+侵入策略的完全再灌注成功率高于直接PCI。基于此证据,新指南新增推荐:对于发病时间<6h、预计PCI延迟≥60min或FMC 至导丝通过时间≥90min的STEMI患者应考虑给予半量阿替普酶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对IRA行PCI治疗,相比直接PCI可获得更好的心肌血流灌注(Ⅱa,B)。 (二)血栓抽吸级别降低 2015年发表于Lancet的MATRIX研究提示,桡动脉入路可为ACS患者带来显著获益。同年发表于NEJM的TOTAL研究则显示,对于STEMI患者而言,常规手动血栓抽吸不仅未能降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还增加了卒中风险。因此,相较于2015年版STEMI指南,新指南对DES支架、桡动脉入路的推荐等级予以提升,但却降低了血栓抽吸的推荐级别:STEMI患者直接PCI时推荐使用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I,A);优先选择经桡动脉入路(I,A),重症患者也可考虑经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大时可考虑应用血栓抽吸(Ⅱb,C)。

_ACC_AHA修订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_

ACC/AHA修订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 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了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指南。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的临床试验结果的揭晓,为STEMI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新依据。本次指南的更新充分参考了这些新的研究数据。尽管目前的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但最佳的治疗方案最终还是由病人自己及临床医师选定。新指南更新的主 要内容概括如下: 1、吗啡依然作为STEMI患者缓解疼痛的药物。除阿司匹林以外,接受其它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的STEMI患者应适时停药; 2、对于不合并心力衰竭、心输出量减低或心源性休克的高风险STEMI患者, 应在发病的前24小时之内给予口服ß-受体阻滞剂治疗,除非有禁忌证; 3、发病90分钟内的STEMI患者应行急诊PCI。若当时不具备行PCI的条 件,应在入院30分钟内及早给予溶栓治疗; 4、描记12导联ECG可为STEMI的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5、低剂量的溶栓治疗后可以考虑立即行PCI,但若足量溶栓治疗后再行PCI 则可能是有害的。75岁以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有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溶栓治疗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可能从中获益。溶栓治疗失败后可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 6、经溶栓治疗成功再灌注的患者需接受至少48小时的抗凝治疗。此外,住 院期间坚持抗凝治疗是有利的; 7、STEMI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需联合应用氯吡格雷至少14天, 并且对此类患者行氯吡格雷长期维持治疗是合理的; 8、新指南对STEMI患者二级预防的建议包括:评估吸烟者的戒烟意志,采取有效措施(如增加植物甾醇及纤维的摄入)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将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将至100mg/dL以 下,鼓励选择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 9、对于有STEMI病史的患者均可考虑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0、对于有STEMI病史的患者,若需应用镇痛药可考虑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低剂量麻醉药及非乙酰化水杨酸类。应避免使用对COX-2具有高度 选择性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 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9年底发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 指南(2019)》是我国医学工作者结合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和国情制定的更新要点。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对心肌梗死进行了更加全面、完善的阐述。 在再灌注策略的选择上,新指南强调PCI与溶栓并重。 对于发病时间<3h的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 接PCI基本相似,可以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但必须严 格把控院前溶栓指征,患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对于发病时间在3~12h的患者,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应优选直接PCI。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在溶栓后60~90min内评估溶 栓有效性,溶栓失败的患者应立即行紧急补救PCI,溶栓成功 的患者应在溶栓后2~24h内常规行直接PCI策略。对于初始 溶栓成功后缺血症状再发或有证据证实再闭塞的患者,推荐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PCI。

根据EARLY-MYO研究结果,对于发病时间<6h、预计PCI延迟≥60min或FMC至导丝通过时间≥90min的STEMI患者,溶栓+侵入策略的完全再灌注成功率高于直接PCI。因此,新指南新增推荐对这类患者应考虑给予半量阿替普酶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对IRA行PCI治疗,相比直接PCI可获得更好 的心肌血流灌注。 此外,新指南降低了血栓抽吸级别。 根据2015年发表在Lancet的MATRIX研究,桡动脉入 路对于ACS患者有显著的好处。然而,同年发表在NEJM的TOTAL研究表明,对于STEMI患者,常规手动血栓抽吸并不能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反而增加了卒中的风险。因此,新的指南建议优先选择经桡动脉入路进行PCI,并推荐使用新 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同时,血栓抽吸的推荐级别降低为Ⅱb,C。 针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新指南建议进行 完全血运重建。此外,对于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在IRA 血运重建时进行非IRA急性血运重建并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 预后。

202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06-07 近年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已公布,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对STEMI治疗指南作了修订,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也已发表。同时,国内外又完成了多个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组织专家对2021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一更新。 本指南对治疗的推荐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Ⅰ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有益、有效,应该采用;Ⅱ类推荐指某治疗措施或操作的有效性尚有争论,其中Ⅱa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效,应用该治疗措施或操作是适当的,Ⅱb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效,需进一步研究;Ⅲ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证据水平A级指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级指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指资料来源于专家共识和(或)小型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 1 一、心肌梗死分型 我国推荐使用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 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 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溃疡、裂纹、糜烂或夹层,引起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流减少或远端血小板栓塞伴心肌坏死。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少数患者冠状动脉仅有轻度狭窄甚至正常。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的心肌梗死 除冠状动脉病变外的其他情形引起心肌需氧与供氧失平衡,导致心肌损伤和坏死,例如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心动过速/过缓性心律失常、贫血、呼吸衰竭、低血压、高血压伴或不伴左心室肥厚。 3型: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左束支阻滞,但无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 4a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梗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要点汇总

26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9)》要点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规范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STEMI 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心肌梗死定义和分型 根据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损伤[血清心脏肌钙蛋白(cTn)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值上限(参考值上限值的99百分位值)],同时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包括:(1)急性心肌缺血症状;(2)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3)新发病理性Q波;(4)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室壁节段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5)冠状动脉造影或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血栓。 通常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1型: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小板激活,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须具备心肌损伤和至少一项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2型: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急性破裂或侵蚀、血栓形成无关,为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所致。3型:指心脏性死亡伴心肌缺血症状和新发生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心室颤动(VF),但死亡发生于获得生物标志物的血样本或在明确心脏生物标志物增高之前,尸检证实为心肌梗死。4型: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相关心肌梗死(4a型)、冠状动脉内支架或支撑物血栓形成相关心肌梗死(4b型)及再狭窄相关心肌梗死(4c型)。5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首次心肌梗死28d内再次发生的心肌梗死称为再梗死,28d后则称为复发性心肌梗死。 本指南主要阐述1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和危险分层 建议STEMI患者管理从首次医疗接触(FMC)开始,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再灌注效率。 一、初始诊断 STEMI的初始诊断通常是基于持续性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检查。1.症状和病史:STEMI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 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发生晕厥。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应注意典型缺血性胸痛等同症状和非特异性症状。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既往病史有助于诊断,采集的内容包括冠心病病史(心绞痛、心肌梗死、CABG或PCI治疗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脂血症及吸烟等。 2. 体格检查:应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有无皮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路径、指南和临床管理(全文)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路径、指南和临床 管理(全文)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由医生、护士与其他人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的一种整体诊治工作模式,按照有序而有时间性的标准化流程,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按此模式接受正规治疗护理。对于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而言,尽早实施心肌再灌注对于挽救心肌和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指南明确建议,就诊至球囊扩张(D2B) 时间应控制在90 min 之内。因此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挽救众多STEMI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中心作为STEMI临床路径的示范科室,经过了一年来的实践,现在结合指南及临床路径管理进行综述和总结。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 2009年发表了“更新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我国结合具体情况,2010年更新并制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AHA /ACC 2009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新指南的主要特点是:(1)指南写入近几年取得循证医学证据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2)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STEMI和血栓抽吸装置在STEMI中的应用证据级别升级。(3) STEMI的综合管理更加细化,如STEMI 患者的转运和诊治流程问题等。 1、简化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管理

TRANSFER-AM I研究入选1030例高危STEMI患者, 溶栓后随机分为转运PCI组和保守治疗组(溶栓失败者行补救PC I)。结果显示, 转运PCI组30 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CARESS-AMI研究入选了600例接受了半量溶栓药物(瑞替普酶)和其他药物治疗STEMI患者, 随机分配至转运PCI组和保守治疗组, 保守组患者若判断溶栓失败, 则行转运PCI。1年随访结果显示, 与保守治疗组相比, 转运PCI组包括TVR在内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 在此背景下,指南建议成立区域性STEMI救治系统,建立院前和院内处理流程, 转送建议见图1。指出及时再灌注治疗(PCI和溶栓)是STEM I 的首要治疗策略,也明确虽然溶栓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和ST段回落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 但并非十分可靠, 易错过最佳冠状动脉开通时机。适于尽快转送的患者包括: 高危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症状发作4 h 后就诊的患者。低危患者也应在溶栓后考虑转送, 特别是症状持续, 怀疑溶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 STEMl)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规范化的心血管疾病预防,STEMl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1〜2011年,我国STEMl 患者住院率增加近4倍(男性患者从4.6/10万增长至18/10万;女性患者从1.9/10万增长至8/10万)。从2013年开始,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大幅超过城市。发病12h内到达医院的STEMI患者有70.8%接受再灌注治疗,但县级医院的再灌注治疗率明显较低【"I。2015年我国制走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H),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等先后对STEMI诊断与治疗指南和抗血小板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 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已发布。同时,我国也已完成多个STEMl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胸痛中心和STEMI区域协同救治网络更加完善。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W冠心病学组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在复习相关资料和硏究进展基Wl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一更新,以期提高我国STEMl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本指南对治疗的推荐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I类推荐指已证实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有益、有效J应该采用;II类推荐指某治疗措施或操作的有效性尚有争论,其中∏ a类推荐扌旨有关破和/或观点倾向于有效,应用该治疗措施牺作是适当的,Ilb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效,需进一步研究;In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证据水平A级指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级指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指资料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