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镜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细菌是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狭义的细菌则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结构的细菌。

L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后,在普通环境中不能生存,但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荚膜(cap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周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抗细菌物质损伤、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flagellum):是附着在细菌表面、细长且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免疫性、致病性有关。

菌毛(pilus):是从细菌表面伸出的、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的、较硬的丝状物。与细菌运动无关,菌毛分为两种,一种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与致病性有关;一种性菌毛,传递质粒,与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与接合有关。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细胞质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是灭菌指标。

细菌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热原质(pyrogen):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Gˉ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G+和少数G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m):是Gˉ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长生的有利于细菌侵入机体和在机体内扩散的酶类。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是共价闭合环状的双联DNA分子。

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殖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或温和性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核酸中,并随之复制,且在宿主菌分裂时一起传代。

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方式。

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是指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而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正常菌群:是指定植在健康人或动物特定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不引起机体病理表现并能发挥有益作用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种群。

毒血症(toxemia):是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感染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液,只有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并损害特定靶器官、组织所出现的特征性毒性症状。

内毒血症(endotoxemia):是革兰阴性菌在宿主体内感染,使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是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或极少量繁殖所引起的轻微症状。败血症(septicemia):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

脓毒败血症(pyemia):多见于感染的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除引起原发感染外,还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它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并引起相应症状。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环境中或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或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处理方法。

防腐(antisepsis):是指抑制体外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指不含活的微生物。

无菌操作(asptic 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操作领域的技术。

生物安全(biosafety):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伤害,或避免危险生物因子污染环境、危害公众的综合措施。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并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衣原体(chlamydiae):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有密切关系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放线菌(actinomyces):是一类丝状、呈分枝状生长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感染的病灶组织和瘘管脓样物质中形成的菌落。肉眼可见为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呈菊花形。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的非细胞性微生物。

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顿挫感染或流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有的宿主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或能量等必要条件,致使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病毒本身的成分,或虽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成分却不能组装成完整的病毒体的现象。

真菌(fungus):是一类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以及生活浮生方式生存、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一类真核细胞新微生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某些寄生虫在健康的人体内寄生时通常不表现明显致病性;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底下或免疫缺陷时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者,则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明显增强,而引起人体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甚至致死。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获得性免疫,但体内寄生虫未被完全清楚,而仅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再感染;一旦用药物清除了体内寄生虫,该免疫力也逐渐消失。

变态:节肢动物由卵发育至成虫的过程中,其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的总和。

夜现周期(nocturnal periodicity):丝虫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液中昼少夜多的现象。

滋养体:原虫生活史中能够运动、摄食的阶段。

保虫宿主:可以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孳生地:昆虫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场所。

原虫: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功能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甲型流感病毒为什么会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主要是HA和NA的变异,有时变异幅度小,称为抗原性漂移引起小流行;有时变异幅度大,形成新亚型,人们对新亚型病毒缺乏免疫力,易造成大的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受到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影响而直接破坏或合成障碍,失去细胞壁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称为L-型细菌。(2分)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性。(1分) 2.终宿主(概念、举例) 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2分)。例如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门静脉系统中,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1分) 3.消毒(概念、举例)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能杀死非病原微生物。(2分)如饮水煮沸法、2%的碘酒消毒注射皮肤局部。(1分) 4.结核菌素试验(概念、意义)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2分)。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1分) 5.垂直感染(概念、举例) 许多病毒通过生殖细胞、胎盘、分娩产道等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方式。(2分)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1分) 1.质粒(概念、举例) 位于细菌细胞质中,是细菌核质DNA以外的遗传物质。其本质是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分子(2分)。它具有复制、转移等功能,控制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如耐药性、性菌毛的发育,但并非细菌生存所必需。(1分) 2.肥达反应(概念、意义) 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H抗原与病人的血清作定量凝聚试验,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2分)。根据抗体的含量和消长情况,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1分) 3.伴随免疫(概念、举例) 有些寄生虫的成虫寄生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但不能清除体内原有的成虫,对再感染时侵入的童虫有抵抗力,当虫体清除后,此免疫力逐渐消失(2.5分)。如机体对血吸虫感染后产生的免疫。(0.5分) 4.干扰素(概念、功能) 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等刺激体细胞、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活性及多种功能的蛋白质,是后天获得的非特性免疫成分。(2分)其功能是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1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 节肢动物 质粒: 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 特性: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 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 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4、可转移或丢失 带菌者: 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1、健康带菌者 2、恢复期带菌者 凝固酶: 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耐热。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具有免疫原性。 L型细菌: 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特性: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 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ecilli Calmette Guerin,BCG): 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capsule): 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flagellum): 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四类鞭毛。 菌毛(pilus or fimbria): 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病 原 微 生 物 学 名 词 解 释

病原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廖烈慈 1.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3.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4.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荚膜具有抗原性和抗吞噬作用。细菌荚膜成分具有免疫原性,是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 5.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6.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7.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8.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 9.菌苔:由多个菌落融合成片的叫菌苔。 10.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称热原质。 11.耐药变异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称为耐药变异性。 12.正常菌群:是指定居于人体的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无害,故称为正常菌群。 13.条件致病菌:由于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而引起感染的,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1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15.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物体表面上的病原微生物。 16.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物体上一切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胞。 17.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 18.无菌:指不含活的微生物称为无菌,多为灭菌的结果。 19.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

病原生物学期末整理

病原生物学期末整理 名词解释: 细菌L型:细菌L型是指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影响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的菌株。 热原质:许多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合成一种物质,极微量即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是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及内毒素。少数革兰阳性菌能合成致热型多糖。 消毒:指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如饮水煮沸法。 灭菌:指杀灭或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如高压蒸汽灭菌法、焚烧。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污染物品的操作技术。如外科手术、细菌接种等。 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经血液到达并损伤易感的细胞和组织,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致病菌从感染部位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其中繁殖,只是短暂的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死亡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者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崩解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导致严重症状。 结核菌素试验: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支原体:是一种缺乏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能通过细菌滤器并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独立生长繁殖的体积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治病的有肺炎支原体,溶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 有菌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属于感染免疫(infection immunity),又称有菌免疫。 干扰现象及干扰素:是指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等刺激体细胞,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活性及多种功能的蛋白质,是后天获得的非特性免疫成分。其功能是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水平感染。 垂直传播(感染)指存在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主要是孕妇发生病毒血症,或病毒与血细胞紧密结合造成的子代感染。 内基小体:狂犬病毒有嗜神经细胞性,易在其中大量繁殖,可在胞浆内形成嗜酸性染色、圆形或椭圆形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具有辅助诊断狂犬病的价值。 逆转录酶 逆转录病毒:病毒RNA →RNA:DNA中间体→双链DNA→整合入细胞染色体→子代病毒mRNA和子代核酸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 正文内容: 一、病原体进化和系统分类 1.真核生物病原体:包括各种寄生虫和真菌等。 2.细菌病原体:单细胞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和结核杆菌。 3.病毒病原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非细胞性微生物。 二、病原体传播方式 1.直接传播:通过接触、体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2.间接传播:通过空气、水、食物和生物载体等传播。 3.矢量传播:通过昆虫等生物媒介传播。 三、病原体与宿主的互作关系 1.致病力:病原体引起疾病能力的度量。 2.宿主适应性:病原体在宿主中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3.宿主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抵御病原体的机制。 4.病原体耐药性:对抗抗生素或药物的能力。 四、病原体诊断和检测方法 1.传统方法:包括培养、染色和显微镜等手段。 2.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和基因测序技术。 3.免疫学方法:包括ELISA和免疫荧光等。

五、病原体控制和预防策略 1.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感染。 2.疫苗接种: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预防感染。 3.卫生措施:如手卫生和环境消毒等。 4.生物灭蚊:针对蚊虫等传播媒介进行干预控制。 总结: 病原生物学是一个涉及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了解病原生物学名词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起源、传播和控制。通过进化和系统分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类病原体的特征和分类;病原体传播方式的了解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病原体与宿主的互作关系研究则可以深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病原体诊断和检测技术的进步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而病原体控制和预防策略的实施则是防止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关键措施。通过不断深入地研究病原生物学,我们可以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病原的名词解释

生物病原的名词解释 生物病原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 生虫等。它们通过侵入人体或其他生物体,繁殖并导致感染或疾病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生物病原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威胁,导致了许多重大的疫情和传染病爆发。 生物病原可以分为两类: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原。传染性生物病原具有传播能力,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水源食物、媒介昆虫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而非传染性生物病原则不具备传播能力,只能通过特定的接触或环境因素引起感染。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生物病原之一。它们是一类原核生物,形态多样,也具 备较强的繁殖力和适应性。细菌常引起许多感染疾病,如肺炎、结核病和脑膜炎等。一些细菌也是造成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与细菌不同,病毒是非细胞的微生物,只有在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这使得病毒更难以治疗和预防。病毒引起的感染疾病广泛,如感冒、流感、HIV和乙肝等。此外,一些传染病如登革热和埃博拉病毒感染往往是由受媒介昆虫传播的。 真菌作为另一类生物病原,常见于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真菌感染通常发生 在人体特定部位,如皮肤、指甲和黏膜。酵母菌和霉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它们能引起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病、肺真菌病等。 除了细菌、病毒和真菌,寄生虫也是常见的生物病原。它们依靠宿主生物体内 或外寄生来生存并繁殖。寄生虫感染通常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源、食物或昆虫媒介传播。疟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引发疟疾,这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他如钩虫和蛔虫等寄生虫也可引起肠道感染和疾病。 生物病原的传播方式和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因此控制和预防生物病原的传播 至关重要。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手段包括提高公众卫生素质、开展疫苗接种和卫生教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细菌是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狭义的细菌则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结构的细菌。 L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后,在普通环境中不能生存,但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荚膜(cap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周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抗细菌物质损伤、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flagellum):是附着在细菌表面、细长且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免疫性、致病性有关。 菌毛(pilus):是从细菌表面伸出的、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的、较硬的丝状物。与细菌运动无关,菌毛分为两种,一种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与致病性有关;一种性菌毛,传递质粒,与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与接合有关。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细胞质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是灭菌指标。 细菌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热原质(pyrogen):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Gˉ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G+和少数G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m):是Gˉ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长生的有利于细菌侵入机体和在机体内扩散的酶类。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是共价闭合环状的双联DNA 分子。 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殖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或温和性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核酸中,并随之复制,且在宿主菌分裂时一起传代。 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方式。 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是指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而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正常菌群:是指定植在健康人或动物特定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不引起机体病理表现并能发挥有益作用的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种群。 毒血症(toxemia):是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感染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液,只有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并损害特定靶器官、组织所出现的特征性毒性症状。 内毒血症(endotoxemia):是革兰阴性菌在宿主体内感染,使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引起的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是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或极少量繁殖所引起的轻微症状。 败血症(septicemia):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脓毒败血症(pyemia):多见于感染的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除引起原发感染外,还通过血液扩散到机体其它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并引起相应症状。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环境中或物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杀灭或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处理方法。 防腐(antisepsis):是指抑制体外细菌和真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指不含活的微生物。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其他微生物和它们之间之间的致病机制的学科。它研究了如何预防、治疗、控制和结束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此外,有关病原生物学的研究为健康专业人士提供了其他重要的护理和护理服务。 病原物的研究包括病原物的分类、发病机制、常见疾病的传染性、运输、传播、疫苗的研制、药敏性测定、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制、病原诊断和抗体检测。 病原物分类 在病原物学中,病原物主要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病毒是最小的细菌,具有特殊的病毒结构,不稳定的性质,需要宿主细胞的表达蛋白来繁殖,并可以通过空气或水池传播。细菌是一种独立的、非常活泼的微生物,它们通常有不同的形状,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存活,并有多种繁殖方式,可引起传染性疾病。真菌主要是在需要潮湿环境的地方繁殖,比如湿地,它也可以引起多种致病性疾病。最后还有原虫,它们是由线虫、吸虫和虱类组成的无脊椎动物,通常可以携带多种疾病。 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空气、水源、食物、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是指病毒在空气中传播,通常发病期较短,传播距离较长,但受到室内的影响,传播的距离较短。水源传播是指病原物藉由食用水池等被传播而结果感染疾病。食物传播是指食物中携带的病原

物被食用者感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接触传播是指当病原物接触病人的身体和接受病原物的人之间的接触可引起传染。 病原物预防 疾病及其传播源一旦出现,就可能对人群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预防病原物传播的危害。 首先,有必要改善我们的环境健康水平,包括清扫和消毒空气,改善水质,改善噪声和污染等,以降低病原物的传播。其次,应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源的形成和传播,例如加强食品安全,防止游泳池中病原物的传播,加强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比如强化疫苗接种和口服抗生素,等等。 最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保持环境清洁,多运动,健康饮食,不滥用药物,以及预防某些疾病的措施,例如避免接触病毒或携带者,戴口罩等都可以有效预防病原物的传播。 总之,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在研究病毒、细菌、真菌、原虫和其他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致病机制的学科,其研究结果可以为人类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服务。因此,国家政府应该采取及时措施,对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提供足够支持和资助,以更好地保护人们的健康。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ranism,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 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 成分,与致病性有关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 4.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 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 5.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 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 6.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 原生质球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 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 8.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 可整合到染色体上。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 9.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 称异染颗粒。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 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 11.粘液层(alim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 12.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13.菌毛(fimbria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 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14.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 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15.繁殖体(vegetative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16.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 称IMViC试验 17.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18.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19.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 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20.多重耐药性(mutiple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 21.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变异是因为失去细胞壁脂多糖的特 异性多糖而引起的。变异时不仅菌落特征发生变化,且细菌多种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如毒力 22.致病岛(pathogenicityisland):众多致病染色体上还存在一段分子量很大,载有多个毒力基因并可移动的 DNA片段,称致病岛 23.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8.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

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10.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13.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14.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1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6.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含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主要成员为化脓性链球菌或β=溶血性链球菌,是人类常见的感染细菌,也是链球菌中对人致病作用最强的细菌 B BCG卡介苗:是卡、介二氏将牛型结核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预防接种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人体感染寄生虫后能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对再感染的童虫有杀伤作用,但对体内已寄生的成虫无作用。体内无寄生虫就无免疫力,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如日本血吸虫 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储蓄宿主):有些寄生虫不仅在人体内寄生,还可以感染某些脊椎动物,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感染的脊椎动物作为人类寄生虫病的感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起保虫和储存的作用,这些动物称保虫宿主包囊cyst:在环境不宜条件下,由滋养体分泌物形成囊壁,包绕虫体而形成,是静止期,常是传播和感染阶段 包涵体inclusion body: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如:痘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等 鞭毛flagellum:某些细菌从细胞内向外伸出一根或数根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体,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意义:鞭毛的有无、数量和着生方式在细菌的分类、鉴定中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功能:①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动力试验②有些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病毒virus: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体virion: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具有感染性 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又可发育形成菌丝,并发育为菌丝体 C COPT环卵沉淀试验:通常检查100个虫卵,阳性反应虫卵数(环沉率)等于或大于5%时,即为阳性。粪检血吸虫卵阳性者,COPT阳性率平均为97.3%(94.1%~100%)

病原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的名词解释 病原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它们可以通过侵入和繁殖来感染人体或其他生物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病原生物主要包括病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本文将对这些病原生物进行解释。 一、病菌: 病菌是指附着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上,并引起感染或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常见的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细菌引起的疾病,如肺炎、肠道感染等,可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 二、病毒: 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将其感染后产生的复制体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感染病毒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感冒、流感、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通常通过疫苗接种和抗病毒药物治疗来防治。 三、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寄生宿主生活并从中获取营养的生物体。它们可以通过摄入虫卵或接触感染源来感染宿主。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类:原虫和蠕虫。原虫包括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可以引发疟疾、阿米巴病等。而蠕虫包括钩虫、蛔虫等,可引起钩虫病、蛔虫病等。 四、真菌: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常见的包括霉菌和酵母菌。真菌常存在于土壤、植物和动物等环境中,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或接触感染寄主。真菌感染人体时,常引发真

菌感染性疾病,如白色念珠菌病、指甲白癜风等。真菌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真菌药物。 病原生物通过感染宿主并繁殖,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它们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生活习性,需要针对不同病原生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对病原生物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 在控制疾病的过程中,除了对病原生物的认识外,还需重视个人的个人卫生和疫苗接种。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加强身体锻炼和提高免疫力,都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此外,疫苗接种也是预防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病原生物是引起疾病的生物体,包括病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了解不同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和生物学特征,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才能更好地应对病原生物的挑战,保障人类的健康。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 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未闭合环状双链DNA, 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其具有病毒 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 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 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 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 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 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 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14.动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兽共患症的病 原菌,称~。包括: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和巴斯德菌属等。 15.异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用Albert或Neisser stain等法染色后,这些颗粒与 菌体着染颜色不同,成为异染颗粒。 16.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 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7.病毒: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 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生命活性,无完整细胞结构,故病毒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微生物类型,即非细胞型微生物。 1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生 的现象称~。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 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 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他们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为支原体 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21.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22.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3.类病毒植物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