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人体或动物的方式,繁殖和生长,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方式。直接传播一般是指通过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血液等直接接触传播的方式,如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等。间接传播一般是指通过接触感染源、污染环境、接触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物品等方式传播的,如食物、饮水、医疗器械等。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需氧菌、厌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肺炎、腹泻等。病毒是最小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使用其内部机制繁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流感、艾滋病、肝炎等。真菌是一类通常寄生在皮肤、黏膜等细胞上的微生物,包括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白色念珠菌感染、铜绿假丝酵母感染等。原生动物是一类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微生物,如疟原虫、隐孢子虫等。原生动物感染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等。

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条件。温度、湿度、酸碱值、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可以快速繁殖,并释放出大量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对宿主产生伤害。

为了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采取了一系列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首先是加强环境卫生,保证食品、水源、空气等的卫生安全。其次是加强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勤洗手等,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接触和传播。再次是进行疫苗接种,通过免疫接种,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此外,还可以使用消毒剂、抗生素等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治疗感染疾病。

总之,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方式,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 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5.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1.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体。检测抗“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1.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 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2.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 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未闭合环状双链DNA, 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其具有病毒 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 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 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 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 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 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 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14.动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兽共患症的病 原菌,称~。包括: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和巴斯德菌属等。 15.异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用Albert或Neisser stain等法染色后,这些颗粒与 菌体着染颜色不同,成为异染颗粒。 16.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 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7.病毒: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 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生命活性,无完整细胞结构,故病毒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微生物类型,即非细胞型微生物。 1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生 的现象称~。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 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少数微生物。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DNA,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为蛋白质或多糖的多聚体。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仅1~2根,多达数百根。 菌毛(pilus):许多Gˉ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芽孢(spore):为细菌的休眠形式,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培养基(culture medium):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置而成的制剂。 细菌素(bacteriocins):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的蛋白质。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热原质(致热源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和无菌操作(asepsis and aseptic technique):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技术操作,称为无菌操作。清洁:指通过去除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lysogenic phage):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的噬菌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3.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 4.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5.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6.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7.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 8.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 9.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

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10.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 11.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 12.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13.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 14.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15.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16.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17.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 节肢动物 质粒: 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 特性: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 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 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4、可转移或丢失 带菌者: 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1、健康带菌者 2、恢复期带菌者 凝固酶: 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耐热。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具有免疫原性。 L型细菌: 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特性: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 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ecilli Calmette Guerin,BCG): 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capsule): 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flagellum): 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四类鞭毛。 菌毛(pilus or fimbria): 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病 原 微 生 物 学 名 词 解 释

病原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廖烈慈 1.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3.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4.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荚膜具有抗原性和抗吞噬作用。细菌荚膜成分具有免疫原性,是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 5.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6.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7.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8.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 9.菌苔:由多个菌落融合成片的叫菌苔。 10.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故称热原质。 11.耐药变异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称为耐药变异性。 12.正常菌群:是指定居于人体的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对人体无害,故称为正常菌群。 13.条件致病菌:由于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而引起感染的,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1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称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15.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物体表面上的病原微生物。 16.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物体上一切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胞。 17.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 18.无菌:指不含活的微生物称为无菌,多为灭菌的结果。 19.无菌操作:指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集体形细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一定借助光学显微镜 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细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少量拥有致病性,能惹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3.细菌细胞壁缺点型(细菌 L 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遇到理化或生物要素的直接破坏或合 成被克制,这类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点型。 4.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借以差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 化试验,称为细菌生化反应。 5.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结构。由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构成的大多数为多 糖,不易着色,具抗原性 6.鞭毛: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多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修长波状曲折丝状物,是细菌的运 动器官,具特别抗原性称 H抗原 7.菌毛:菌体表面比鞭毛细、短、直的丝状物,成份蛋白质,具抗原性,编码基因位于染色体或质 粒上 8.芽孢:某些细菌在必定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中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型小体,是细菌的休 眠形式,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见于革兰阳性菌。 9.热原质:又称为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惹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 致源的细菌多数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10.外毒素:多数 G+菌和少量 G-菌在生长生殖过程中开释菌体外的蛋白质。 11.内毒素: 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12.灭菌:杀灭生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含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 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3.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其实不必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4.防腐:防范或克制微生物生长生殖的方法。 15.无菌: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无菌操作:防范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余物件的 操作技术。 1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17.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复制增殖,产生好多子代噬菌体,并最后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8.平和噬菌体:又称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 不惹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 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 19.前噬菌体:平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类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 因称为前噬菌体。 20.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经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惹 起细菌裂解,这类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 21. 质粒:细菌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环状闭合双链DNA,拥有自我复制能力, 一个质粒即一个复制子。 22.基因突变:是指 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分点突变、插入或 缺失突变、多点突变。 23.转变:是受体菌直接摄入供体菌的 DNA片段而获取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兽医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有一定形态结构,能适应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 病原微生物: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细菌:个体微笑,形态结构简单,靠二分裂繁殖,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类单细胞生物。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株,边界清楚的粘液样物质。 鞭毛: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面长有一至数十根弯曲的丝状物。成分是Pro,具有收缩性,引起细菌运动是其运动器官。 菌毛:大多数G-菌和少数G+菌的菌体上生长有一种比鞭毛短的毛发丝状细丝。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芽孢:某些G-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 质粒:细菌细胞质中游离在染色体外的一段双股环状NDA分子,可通过结合转到作用传给另一细菌。 细菌L型: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呈多形态,且能通过细菌滤器,能繁殖。 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定期取样检查活菌数,以时间为横坐标,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得出一条生长曲线。 菌落:细菌在适宜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分裂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独立的群体。 纯培养:对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接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对其他不做要求。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飞病原微生物。 防腐:组织或抑制物品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不一定死亡。 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 无菌操作:采取防止或杜绝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其他物体的方法或技术。 细菌总数:在1g或1ml的样品中所含有的细菌的总数。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的或潜在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杀菌作用:能够杀灭或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抑菌作用:能够抑制或阻止物体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病原菌: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可造成宿主发病。 感染: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值。 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毒力不同,具有株的特征。 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必须分泌到细胞外。 内毒素:G-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死后皮灭火用人工方法破解菌体后才释放。类毒素: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留原有的抗原性,其进入机体后,仍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作为一秒或进行免疫接种。 抗毒素: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保护抗体。 LD50:半数致死量,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ID50:半数感染量,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转化:供菌体裂解游离的ND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病原微生物考试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细菌素: 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代谢产物,对同源种或近似种才2、有拮抗作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细菌的L型: 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R质粒:是一种细胞质性的质粒,这种质粒具有使寄主菌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或磺胺剂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群,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5、F质粒:编码细菌的性菌毛;可以通过接合在供体和受体间传递遗传物质; 6、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因子,但是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细菌芽孢为指标; 8、抑菌:抑制体内或者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内源性感染: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或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症等引起; 10、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 11、病原菌在有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 12、垂直传播:是指存在母体的病原体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14、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 如变形杆菌;

15、吞噬细胞杀菌过程有:识别、吞噬、消化; 16、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体液中的异组球蛋白,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 17.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8.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分获得性梅毒与胎传梅毒; 19.支原体:是一类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由于他们形成有分支的长丝,故称为支原体 20.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的必要条件如酶类、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样的病毒感染称为顿挫感染; 21.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某些病毒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这类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22.辅助病毒:缺陷病毒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若其他病毒能弥补缺陷病毒的不足,使之增殖出完整病毒,则称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为辅助病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23.类病毒植物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镜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细菌是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狭义的细菌则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结构的细菌。 L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后,在普通环境中不能生存,但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荚膜(cap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周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抗细菌物质损伤、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flagellum):是附着在细菌表面、细长且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免疫性、致病性有关。 菌毛(pilus):是从细菌表面伸出的、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的、较硬的丝状物。与细菌运动无关,菌毛分为两种,一种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与致病性有关;一种性菌毛,传递质粒,与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与接合有关。 芽孢(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细胞质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是灭菌指标。 细菌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热原质(pyrogen):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Gˉ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外毒素(exotoxin):是多数G+和少数G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m):是Gˉ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长生的有利于细菌侵入机体和在机体内扩散的酶类。 抗生素(antibiotics):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细菌素(bacteriocin):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是共价闭合环状的双联DNA分子。 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殖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或温和性噬菌体(temperatephage):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核酸中,并随之复制,且在宿主菌分裂时一起传代。 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conjugation):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方式。 溶源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兽医微生物名词解释

1.菌落:一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繁殖,其后代堆积在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集落,称为菌落 2.质粒:是细菌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游离的小型双股DNA分子。 3.细菌的呼吸:细菌利用自身的酶类,在对物质进行氧化还原的过程中取得能量称细菌的呼吸。 4.消毒:是指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它只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杀死。 5.灭菌:是指杀灭物体表面和内部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和真菌的孢子。 6.防腐:是指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过滤除菌:是通过机械阻留作用除去液体及气体中的细菌。 7.正常菌群: 8.益生素: 9.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10.非病原微生物:是指病原微生物以外的其它微生物,也称腐生性微生物。 11.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动物不致病,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对动物有致病作用,此种微生物称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12.致病性:病原菌能够引起疾病这一性质称致病性或病原性。 13.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14.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现象的综合称传染。 15.免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自我”和“非我”物质,并排除“非我”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16.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并能与其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17.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 18.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后者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19.免疫球蛋白: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它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0.抗原的特异性:是指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特性。 21.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22.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或体内其他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各种具有激素样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的统称。 23.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性膜蛋白分子。 24.白细胞介素:把免疫系统分泌的主要在白细胞间起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称为白细胞介素 25.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简称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动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某种抗原接触而获得的针对该种抗原的免疫。 26.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又称细胞介导免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K细胞、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也包括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 27.体液免疫: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 28.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ranism,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 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 成分,与致病性有关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 4.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 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 5.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 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 6.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 原生质球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 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 8.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 可整合到染色体上。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 9.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 称异染颗粒。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 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 11.粘液层(alim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 12.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13.菌毛(fimbria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 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14.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 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15.繁殖体(vegetative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16.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 称IMViC试验 17.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18.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19.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 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20.多重耐药性(mutiple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 21.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变异是因为失去细胞壁脂多糖的特 异性多糖而引起的。变异时不仅菌落特征发生变化,且细菌多种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如毒力 22.致病岛(pathogenicityisland):众多致病染色体上还存在一段分子量很大,载有多个毒力基因并可移动的 DNA片段,称致病岛 23.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免疫与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正常菌群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为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2.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机体之间的这种生态平衡可被破坏而引起疾病,这些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3.L型细菌许多细菌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壁肽聚糖受损或合成受抑制,可形成细胞壁缺陷菌,称为L型细菌。 4.外毒素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 5.内毒素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脂多糖,是细胞壁的最外层成分,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 6.类毒素一些经变性或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 7.抗毒素能中和某种毒素的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血清。 8.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9.菌血症致病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0.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11.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2.内毒素血症格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脏内大量格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13.溶源性细菌带有整合在细菌DNA上的噬菌体基因的细菌。 1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的方法。 1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6.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机体或物品的操作技术。 17.巴氏消毒法是一种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不影响被消毒物品中的营养成分的消毒方法。 18.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03.4kPa蒸汽压力下,灭菌器内温度打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 19.减毒活疫苗病原体经过甲醛处理后,A亚单位(毒性亚单位)的结构改变,毒性减弱,但B亚单位(结合亚单位)的活性保持不变,及保持了抗原性的一类疫苗。 20.灭活疫苗对病毒或细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通常是福尔马林)将其灭活,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它们的裂解片段组成为裂解疫苗。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镜放大几百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bacterium):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细菌是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狭义的细菌则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结构的细菌。 L 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后,在普通环境中不能生存,但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的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荚膜(cap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周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抗细菌物质损伤、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鞭毛( flagellum ):是附着在细菌表面、细长且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与免疫性、致病性有关。 菌毛( pilus) :是从细菌表面伸出的、比鞭毛更细且短而直的、较硬的丝状物。与细菌运动无关,菌毛分为两种,一种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结构,与致病性有关;一种性菌毛,传递质粒,与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与接合有关。芽抱(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细胞质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是灭菌指标。 细菌生长曲线: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代时: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热原质( pyrogen) :又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G 1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外毒素(exotoxin ):是多数G+和少数G 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m ):是G 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岀来。侵袭性酶:是某些细菌长生的有利于细菌侵入机体和在机体内扩散的酶类。 抗生素( antibiotics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细菌素 ( bacteriocin ):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质粒(plasmid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主复制能力,是共价闭合环状的双联DNA 分子。 噬菌体(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毒性噬菌体( virulentphage ):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殖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性噬菌体(lysogenicphage)或温和性噬菌体(temperatephage):噬菌体感染宿主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核酸中,并随之复制,且在宿主菌分裂时一起传代。 转化( transformation ):供体菌游离的DNA 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并整合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部分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 conjugation) :通过供体菌和受体菌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基因转移方式。 溶源性转换( lysogenicconversion ):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原生质体融合( protoplastfusion ):是指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失去细胞壁而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正常菌群:是指定植在健康人或动物特定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不引起机体病理表现并能发挥有益作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 肉眼直接看不见,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 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 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 只有核糖体.4.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 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完整.5. 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 条件致病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 菌落: 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 质粒: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 芽胞: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 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 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 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 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 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它能有

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 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 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 量. 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 又称为拟线粒体.12. 普通菌毛: 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 每菌可达数百根, 为细菌粘附结构, 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 性菌毛: 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 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由菌毛蛋白组成, 具有抗原性.15. 鞭毛: 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 荚膜: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 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 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m者 为微荚膜.18. 异养菌: 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 如蛋白质、糖类等, 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 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 菌, 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 热原质: 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 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为细胞壁的脂多糖 结构, 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 细菌素: 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其作用范围窄, 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