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原微生物概念

病原微生物概念

病原微生物概念

病原微生物概念

定义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有些可以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和疾病。

细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代谢方式。

•有些细菌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痢疾等。

•细菌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传播。

病毒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依赖于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真菌

•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引起真菌性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等。

•真菌通过接触传播,尤其在潮湿、潮湿环境中易感染。

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生物,依赖于寄生宿主的营养来生存。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寄生虫通过摄取受污染的食物、饮水或昆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防治

•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卫生,如勤洗手、饮食卫生等。

•支持病原微生物的快速和准确检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疫苗和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能够预防和治疗一些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以上是关于病原微生物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简述。在日常生活中,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掌握预防控制方法,能够帮助我

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分类方法

•病原微生物可以根据其特征和病原性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依据它们对人类的感染系数,分为四类:甲、乙、丙、丁类。

甲类病原微生物

•甲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有极高传染性和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

•甲类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性极强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甲类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严重疾病和大规模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乙类病原微生物

•乙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有较高传染性和低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

•乙类病原微生物包括一些较常见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如大肠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

•乙类病原微生物虽然传播性高,但病情相对较轻,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播。

•丙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有一定传染性和病原性的病原微生物。•丙类病原微生物包括一些传染性较弱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如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丙类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较弱,但仍需严密防范。

丁类病原微生物

•丁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传染性较弱或致病性较低的病原微生物。

•丁类病原微生物包括一些仅对特定人群或特定环境有传染性的微生物,如一些正常细菌群等。

•丁类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较低,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疾病传播。

结论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预防

感染性疾病。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传播性和致病性,需

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同时,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定期进行体检,接种疫苗等都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在疫情爆发时,及时采取

措施,隔离患者,追踪密切接触者,加强科学宣传,才能有效防止疾

病的扩散和传播。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ranism ,microbe):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 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原核细胞所特有的物质,G+菌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 组成,G-菌由肽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3.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LPS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1)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与致病性有关 2)核心多糖3)特异多糖,G-菌的菌体抗原 细菌L型:细菌在体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地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 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成细菌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 原生质球:革兰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肽聚糖含量较少,且有外膜保护,一般将源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 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向胞浆内凹陷,并折叠成囊状物内含管状、板状或泡状结构,称作中介体,多见于G+菌,又有拟线粒体之称 质粒(pla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外并且自行复制,可整合到染色体上。经人工抽提后可变成开环状或线状 异染颗粒:细菌细胞浆中含有的颗粒,因其嗜碱性较强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分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根据,如白喉棒状杆菌 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物质,厚度约200mm 粘液层(alim layer):若细菌细胞表面粘液性结构松散,排列无序且易被清除者,称粘液层 鞭毛(flagellun):在许多细菌在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菌毛(fimbria 或pllus):许多革兰阴性细菌和少数革兰阳性细菌菌体表面存在着数量众多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芽孢(spore):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孢,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抗性的休眠结构 繁殖体(vegetative form):与芽孢相比,未形成芽孢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 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C),利用这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 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且代代相传 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差异 BCG卡-介:Calmette和Guerin于1908年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过13年传230代,终于获得了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多重耐药性(mutiple resistance):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即多重耐药性 S-R变异株:菌落由光滑型(S型)变为粗糙型(R型),称为S-R变异。变异是因为失去细胞壁脂多糖的特异性多糖而引起的。变异时不仅菌落特征发生变化,且细菌多种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如毒力 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众多致病染色体上还存在一段分子量很大,载有多个毒力基因并可移动的DNA片段,称致病岛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存在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的L型:(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 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为~。 3.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中。未闭合环状双链DNA, 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性的遗传性状。质粒能独立自我复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4.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菌、非病原菌和芽胞。 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杀死全部非病原菌和芽胞。 6.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其具有病毒 的基本特性。 7.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合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 8.L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死亡, 或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 9.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液,只有其产生的 毒素进入血液,到达易感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常见:白喉杆状杆菌、破伤风梭军。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经过血液到达体内 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1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 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脾肿大等,严重可导致休克而死亡。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它 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肾脓肿。 13.卫星现象: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 葡萄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卫星现象。 14.动物源性细菌:以动物作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兽共患症的病 原菌,称~。包括: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杆菌属、柯克斯体属、巴通体属、弗朗西斯菌属和巴斯德菌属等。 15.异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用Albert或Neisser stain等法染色后,这些颗粒与 菌体着染颜色不同,成为异染颗粒。 16.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 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7.病毒: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 十万倍后方可观察。病毒只有一种核酸为遗传物质,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显示生命活性,无完整细胞结构,故病毒被列为一个独立的微生物类型,即非细胞型微生物。 1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生 的现象称~。

病原微生物概念

病原微生物概念 病原微生物概念 定义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有些可以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和疾病。 细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代谢方式。 •有些细菌可以引起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痢疾等。 •细菌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传播。 病毒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依赖于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病毒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

真菌 •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和菌丝菌等。 •某些真菌可以感染人体,引起真菌性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等。 •真菌通过接触传播,尤其在潮湿、潮湿环境中易感染。 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生物,依赖于寄生宿主的营养来生存。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寄生虫通过摄取受污染的食物、饮水或昆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防治 •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保持卫生,如勤洗手、饮食卫生等。 •支持病原微生物的快速和准确检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疫苗和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能够预防和治疗一些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以上是关于病原微生物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简述。在日常生活中,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掌握预防控制方法,能够帮助我 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分类方法 •病原微生物可以根据其特征和病原性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依据它们对人类的感染系数,分为四类:甲、乙、丙、丁类。 甲类病原微生物 •甲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有极高传染性和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 •甲类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性极强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甲类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严重疾病和大规模传播,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乙类病原微生物 •乙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对人类有较高传染性和低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 •乙类病原微生物包括一些较常见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如大肠杆菌、乙型肝炎病毒等。 •乙类病原微生物虽然传播性高,但病情相对较轻,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播。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凡能导致上下团结动植物病发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3、造就基:人工配制的相宜球菌生长生殖的营养基质。 4、灭菌: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的要领。 5、消毒:应用理化要领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称消毒。 6、病毒:非细胞型微生物,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只能在电子目镜下看到,是最小的微生物。 7、芽孢: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的情况前提下,可在菌体内形成1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 5、免疫:机体对内源性以及外源性异物举行辨认、排斥以及清除,维持自身内外情况均衡以及不变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 6、毒力: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水平。以造就的时间为横坐标,以球菌增长对数为纵坐标得出的曲线。 七、滋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传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外一种病毒的现象。 8、Ag: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以及效应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导致特异性免疫反映的物质称抗原。 9、Ab:抗体,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血清以及组织液体中出现的能与响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映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指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能特异性的中以及抗原物质)。 10、变态反映:是机体对曾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再次接触时所表现的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毁伤。 1一、ID50:半数致死量,能使半数测试动物在传染后一定时间内发存亡亡的活微生物或毒素的最小量。 1二、微生物:存在于天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人的眼睛看不见,必须借助于目镜,才能不雅察的一群生物体。 13、毒素:球菌在生长过程当中产生以及释放的能够害宿主组织器官以及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的物质。 14、最小致死量:能使特定实验动物于传染后一定时间内灭亡所需的最小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15、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动物在持久高级演化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个别生下来就有的,具有遗传性,又称先天性免疫。 18、传染:病原微生物进进入国境内机体,冲破机体的防御性能,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生殖,并导致不同水平的病理反映的过程称传染或传染。 23、致病性:指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前提下,导致动物机体发生疾病的能力。 2七、血清学测试:在体外举行的抗原抗体反 血清学反应是指相应的抗原和抗体在体外进行的结合反应。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进行这类反应时一般都要用含有抗体的血清作为实验材料,所以把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这类反应是根据抗原、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原理来进行实验的,即用已知的一方来检测另一方的存在。既可定性,又可定量。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如鉴定病原微生物;也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未知抗体,如协助诊断某种疾病。常进行的血清学反应主要包括凝集、沉淀、补体结合和中和实验四种基本类型 28、生物成品: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某上下团结动物的组织制成的用于免疫诊断、预防以及疗治的制剂。 29、类毒素:外毒素用03%-0.5%甲醛37℃处置惩罚后,使其掉去毒性而仍保留杰出的抗原性,称类毒素。 30、MLD:最简短的传记染量,能导致测试对象发生传染的最小病原微生物的量。 问答题一、球菌生长生殖可分为几个期? ⑴迟缓期:因球菌生殖少少,故生长曲线平缓不变,通常是1~4小时。此期球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球菌进一步破裂增殖而合成充沛的酶、能量及中心代谢产物。⑵对数期:此期球菌大量生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球菌形态、染色以及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情况因素的效用十分敏感,是以,研究球菌的生物科学性状以资期球菌为最佳。⑶不变期:该期球菌总数处于不变状况灭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均衡,球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球菌形态、染色以及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球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4)衰败期:跟着不变期成长,球菌生殖越来越迟缓,灭亡球菌数明显增多,与造就时间成正比。此期球菌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球菌形态浮现肿胀或畸形衰败,甚或自溶。 二、简述活苗以及死苗在施用时的优错误谬误?答:⑴弱毒苗的长处是能在动物体内有一定水平的增殖,免疫剂量小,免疫保护期长,不需要施用佐剂,应用成本低。错误谬误是弱毒苗有散毒的可能或有一定的组织反映,难以制成联苗,运输保存前提要求高。⑵灭活苗的长处是研究制造周期短,施用安全,便于保存以及运输,容易制成联苗或多价苗;错误谬误是不

病原微生物基本概念汇总

基本概念: *微生物L1/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所有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所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生物等。不是一个分类学单位。研究方法:无菌技术,分离纯化技术 *病原微生物L1/4是指自然界中能够导致人或动植物得病的微生物。 *疾病L1/6:人体偏离了在特定条件下的正常状态。(从形态,生理,行为三方面看) *传染病L1/7: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能在不同个体间传播的疾病 *感染L1/7:是病原体寄生人体的过程。分为: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重叠感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基础上被另一种病原体感染;继发感染:发生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感染 *隐性感染?L1/8 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 *显性(临床)感染L1/8病毒在入侵部位增殖后扩散到全身 1急性病毒感染;2持续性病毒感染:(1)潜伏性感染(2)慢性感染: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持续少量增殖。(3)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有很长的潜伏期,感染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病,通常为进行性疾病,如AIDS,疯牛病 *潜伏感染?(感染后病毒进入休眠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发生一次或多次急性发作,如疱疹病毒—) *(病原物)携带者?定义: 携带某一特定隐性基因的杂合子。①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期间的传染源。②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隐性基因只有成双的基因存在时,方能得到表现,而带有一个病理隐性基因的个体并不发病,却能将病理基因传给子代。这带基因个体为携带者 *内毒素L2/12 G-脂多糖,毒性弱、无选择,各类细菌的毒性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理化性质:稳定,耐热;抗原性弱 *外毒素L2/12组成:蛋白质,AB型;特点:毒性强、抗原性强;分类:神经、细胞、肠毒素 *免疫? 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即机体区分自己与非己进而排除异己的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对机体有害。 *疫苗?L1/12泛指所有用减毒或杀死的病原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或其抗原性物质所制成,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灭活疫苗?L7/10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病原生物所制备的一种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灭活疫苗是先对病毒或细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通常是福尔马林)将其灭活。灭活疫苗即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它们的裂解片段组成为裂解疫苗。裂解疫苗的生产,是将微生物进一步纯化,直至疫苗仅仅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如肺炎球菌多糖)。它既可以是蛋白质疫苗,也可以是多糖疫苗。蛋白质疫苗包括类毒素(灭活细菌毒素)和亚单位疫苗。大多数多糖疫苗由来自细菌纯化的细胞壁多聚糖组成;结合疫苗是将多糖用化学方法与蛋白质连接而得到的疫苗,从而成为更有效的疫苗。 *减毒疫苗;减毒的活疫苗。优点,效果好,一次、剂量小、持久、可产SIgA;缺点,稳定性差,难保存,有毒力恢复的危险 *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一、基本概念 1、微生物:是一大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 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 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3、细菌:是属于原核细胞型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各种细菌有相对恒定 的形态与结构。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 4、质粒:为细菌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一般为超螺旋体,如DNA 链中一条被切开,则成为环状,两条被切开则成为线状。 5、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环境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 圆形或椭圆形的一个小体,称为芽孢。 6、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 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落。 7、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 8、无菌:是指我踢或环境中没有任何获得微生物存在。 9、防腐:通过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容易锈蚀的金属物品的,来达到延长其使用 寿命的目的,通常采用物理防腐,化学防腐,电化学防腐等方法。 10、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真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细胞中得 病毒。其体积微小、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或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值、是一类转型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11、S-R变异:细菌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的变异成为S-R变异,细菌的毒力、 生化反应及抗原性等也同时发生改变。 12、感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内生长繁殖,与宿主相互作用,导致宿主出现不同 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 13、毒力:是指细菌治病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 14、医院内感染:原无感染又不在传染病潜伏期的病人入院后在医院内受到的感 染。简称院内感染。 15、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后,旨在集体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循环, 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经血循环到达易感染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的特殊的临床症状。 16、菌血症:致病菌有局部侵入血流,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通过血循 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病原微生物

概论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各类的特点,正常菌群的概念与功能,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熟悉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的概念(microbe) 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见到的,种类多、分布广,多数无害而有益,少数致病的微小生物。 (一)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定义: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 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1产生化学物质,抑菌;2组成生物膜;3营养竞争 ?营养作用: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转化、合成,协助消化和吸收 ?免疫作用: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应答,获得免疫力 ?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 (二)条件致病菌 ?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 生理作用: 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3、定位转移 1、细菌大小常以微米UM作为计量单位(1UM=1/1000MM) 2、形态: 球菌(COCCUS):球形、近球形 双球菌 链球菌 葡萄球菌 杆菌(BACILLUS) 螺形菌(SPIRILLER BACTERIUM) 弧菌(VIBRIO) 螺菌(SPIRILLUM) 细菌的结构 (一)细胞壁(CELL W ALL) 位置:细胞膜外,坚韧而有弹性 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4)与细菌某些特性有关(抗原性、染色性) (二)细胞膜(CELL MEMBRANE) 位置:细胞壁内侧,紧包在细胞质外 性质:质地柔韧并富有弹性的液性膜状结构 组成:脂质双层、蛋白质(丰富的酶)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附件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 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1.简述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异常时的表现 1)免疫防御:引起超敏反应 2)免疫稳定:引起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引起恶性肿瘤发生 2.简述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微生物: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才看到的微小生物 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 第一章 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应答产物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半抗原: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交叉抗原:抗原(或抗体)除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 1.简述抗原的两大特性及影响免疫原性因素 基本免疫性能: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免疫反应性 影响因素:1异物性:1)异种物质2)同种异体物质3)自身抗原 2一定理化性状:1)大分子胶体2)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与已接近性4)一定的物理性状 3宿主因素与免疫因素 3.何谓TDAg TIAg 两者的区别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1)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参与不需要T细胞 2)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分子量大,结构简单 3)抗原决定簇多样抗原决定簇相同并有规则排列 4)诱发体液免疫(IgG)诱发体液免疫(IgM) 5) 引起细胞免疫不引起细胞免疫 6)诱发免疫记忆不产生免疫记忆 第二章 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主要在于血清)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简述抗体的生物学作用 1)结合抗原2)激活补体4)穿过胎盘与黏膜 3)结合Fc受体(1)调理吞噬作用(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介导I型变态反应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为了保障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国际上对病原微生物进行了生物安全分类。这种分类体系主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能力、致病性和对人类及动物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BSL-1级 BSL-1级是指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风险极低的微生物,常见的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在BSL-1实验室中,它们的操作要求相对较低,只需基本的实验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实验台面消毒等。 二、BSL-2级 BSL-2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一定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常见的细菌和病毒,如大肠杆菌O157:H7、乙型流感病毒等。在BSL-2实验室中,需要采取更高级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如穿戴实验服、戴面罩、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三、BSL-3级 BSL-3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较高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致病性较强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丙型肝炎病毒等。

在BSL-3实验室中,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空气过滤、负压操作、密封容器等,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 四、BSL-4级 BSL-4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高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高度致病性的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在BSL-4实验室中,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全封闭操作、密闭系统、高效过滤等,以确保病原微生物的绝对安全。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实验人员、动物和公众的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爆发。不同级别的实验室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需要实验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措施。 除了实验室级别的分类,病原微生物还可以根据其致病性和传播途径进行分类。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可分为四类:A类、B类、C 类和D类。 A类病原微生物指的是高度致病、易传播的微生物,如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等。这类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处理和研究A类病原微生物时,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措施。 B类病原微生物指的是中度致病、易传播的微生物,如流感病毒和

细菌与病原微生物

细菌与病原微生物 细菌和病原微生物是生物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和病原微 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一、细菌的定义和分类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细菌的细胞结构简单,没 有真核细胞的核膜和细胞器。它们可以通过分裂繁殖,并且具有多样 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根据形态和营养方式的差异,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弧菌、螺旋菌等多个类群。 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病原微生物指的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和寄生虫等。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中,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类。细菌可以 引起众多疾病,包括感冒、肺炎、结核病等。此外,一些细菌还可以 产生毒素,导致食物中毒等。 三、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特点 1. 多样性: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种类的 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2. 生存能力强: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包括土壤、水体、人体等。一些细菌甚至可以在极端条件下存活。

3. 繁殖迅速: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使得它们能够 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增加。 4. 耐药性:由于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可变性较高,它们容易在 抗生素的压力下产生耐药性,形成多药耐药菌株。 5. 引起疾病: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中的某些种类具有致病性,它们可 以侵入宿主体内,破坏组织细胞,并产生有毒物质,导致疾病发生。 四、细菌和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 医学意义:细菌和病原微生物是引起许多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对 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和控制对于保护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2. 工业应用:细菌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发酵工业、制 药工业等。同时,一些细菌也用于环境修复和废物处理等。 3. 生态平衡:细菌在环境中参与了许多生态过程,如循环有机物质、降解污染物等。它们对于维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细菌和病原微生物作为微生物界的重要成员,在人类和 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和掌握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行为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与其相关的问题,并保护人类的健康安全。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的寄生或生殖活动会破坏宿主的生理平衡,导致病症出现。因此,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相当大。为更好地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及其分类,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解析。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1.病毒 病毒是具有膜包裹的微型DNA或RNA生物体。它们无法通过常规的细胞培养和繁殖方式进行研究,因此一度被认为是非活性物质。但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了病毒的存在。 病毒可以通过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并接管其遗传信息的方式感染人体。它们在宿主体内的复制能力非常强,因此病毒的感染具有极高的传染性。病毒的分子量较小,直径仅为20至300纳米。目前已知的病毒有超过3万种。

2.细菌 细菌是最早被发现且最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微生物种类之一。它们是一类无需宿主而能够繁殖的生物体。细菌的分子量相对较大,直径大约为0.5至5微米。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不包含在细胞核中,而是分布在整个细胞质中。细菌可以通过分裂繁殖,温度、营养等方面的条件对其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已知的细菌有超过1万种。 3.真菌 真菌是寄生在动植物上的生物体,包括单细胞性真菌和多细胞性真菌两类。单细胞性真菌具有单一的、可延伸的细胞形态,营养在其内部发生。多细胞性真菌则是由多个细胞相互组织而成,每个细胞都可以进食。真菌的分子量相对较大,直径大约为2到10微米。

真菌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或人与食物之间 等途径传播。真菌对宿主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只寄 生在宿主的表皮上,也可以在宿主的体内形成真菌感染病。目前 已知的真菌有大约10万种。 4.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宿主体内营养生存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复杂 的染色体结构和形态,可以通过囊泡幼虫、裂殖幼虫、嵌合幼虫、不育的幼虫和不孵化的卵等方式进行繁殖。寄生虫的分子量相对 较大,直径约为20到500微米。 寄生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体,如经过昆虫叮咬传播、自 然污染或食物污染、宿主个体传播等。寄生虫感染病具有传染性 和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已知的寄生虫有约3万种。 二、病原微生物的特征 1.生长繁殖能力强

病原微生物分类

病原微生物分类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生物学特性、病原学及治疗方面的不同,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立克次体五大类。 一、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在形态上多呈球形、杆状、螺旋状。细菌根据环境需氧及厌氧情况分为四大类。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分类的基础,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 细菌感染多数有典型临床表现,如发热、感染局部化脓等。细菌感染常用抗菌药物治疗。 二、病毒 病毒是一个包含少量遗传物质(DNA或RNA)、衣壳的病原微生物。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其生物合成机制进行复制和传播。 病毒有高度靶向性,因此可能引起疾病的组织、器官、类型、感染方式等都有所不同。例如,冠状病毒可引起呼吸系统病变;乙肝病毒可引起肝炎;HIV可引起免疫缺陷病毒等。 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接种疫苗,目前病毒的治疗仍比较有限。 三、真菌 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大自然界中的生物,一般为单细胞或多细胞体制。真菌分为两种:酵母菌和菌丝菌。 真菌感染以皮肤黏膜、呼吸道和内脏器官为主要侵犯部

位。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以及肺曲霉病等。 真菌感染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治疗时间较长且常 有复发。 四、寄生虫 寄生虫是指寄生于宿主体内生活和繁殖的生物,可分为 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三类。 寄生虫感染多表现为发热、腹泻、营养不良、皮疹等。 例如,疟原虫可以引起寒战、高热,细胞内寄生虫弓形虫可引起脑膜炎和脑炎等。 寄生虫感染的治疗常常采用抗寄生虫药物。但由于某些 寄生虫易产生耐药性,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五、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属于细菌门,是一种不具细胞墙的球形细菌, 依靠传染媒介的刺吸口或唾液腺传播。 立克次体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如恙虫病、流行病性斑 疹热、霍乱等。立克次体感染大多采用抗生素治疗,治疗时间一般较长。 总体而言,分类病原微生物是对疾病防治的可靠基础。 目前,对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和疾病治疗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病原微生物分类法

病原微生物分类法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病原微生物,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分类。病原微生物分类法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的类群,以便进行研究和控制。 一、细菌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它们是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根据形态特征、染色性质、代谢方式和抗生素敏感性等特征,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等。 二、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它们不能自主进行代谢和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病毒的分类通常基于其基因组特征、病毒壳蛋白结构和宿主范围等因素。常见的病毒有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三、真菌 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或环境中,并引起多种疾病。根据真菌的生殖方式和形态特征,真菌可以分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等。常见的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毛霉菌等。

四、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的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的生命活动来获取营养和生长。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寄生虫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扁虫和吸虫等。常见的寄生虫有疟原虫、钩虫等。 以上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类,不同类群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致病机制,因此在预防和控制疾病时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基础。通过对不同类群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特点和传播途径,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病原微生物分类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利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法。细菌的分类通常根据其形态特征、染色性质、代谢方式和抗生素敏感性等因素进行分类。病毒的分类则主要基于其基因组特征、病毒壳蛋白结构和宿主范围等因素。真菌的分类主要依据其生殖方式和形态特征进行划分。而寄生虫的分类则主要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活史进行分类。

病原微生物分类、结构及生物特性详解

病原微生物分类、结构及生物特性详解 一、病原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 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 物可以侵犯人体引起疾病,这些微生物被称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病 原微生物与人类之间进行着长期而复杂的斗争,病原微生物通过不断繁殖、变异和进化,增强自己的毒力或致病力是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人 类则通过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消灭、排出、战胜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病 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医学上称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 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 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 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 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 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

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进步,总是能够不断控制和消灭有害人类和动物的微生物。 有研究表明,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 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二、病原微生物分类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和动物,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 2004年,我国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我国对病原 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病原微生物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例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

病原微生物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8.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

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10.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13.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14.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15.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16.专性需氧菌:该类细菌只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