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公开课PPT

初中数学公开课PPT

初中数学公开课PPT

篇一:2016数学PPT课件文字教案

如何制作PPT

1.PPT母版

很多人把“PPT模板”与“PPT母版”混淆,认为是同一意思,其实不然。

PPT母版为PPT模板下的概念,母版的内容归结为对首页、内页、尾页的背景设计,借助于专业设计软件完成,已定位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界面风格。

我们找到它的目的,是为了指定标题与文本标准位置,同时也可以指定所用文本的字体、大小与等级。

当然,我们也可以再次插入公司的名称和页脚。使得整体更加具有专业性。退回到“普通”界面,PPT页面的母板,就成型了。

再次新建页面的时候,页面内的所有标准则按照我们之前在母版内的设计生成。省去了我们从新设置的制作步骤。

近来也有很多朋友在问,怎么我的PPT里的文字和图片不可以修改呢?那遇到这种情况的就有很大可能是PPT里的文字和图片被放在了PPT母版里了,那怎么修改呢?也简单,依次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就可以修改内容啦。

PPT母版使用指南:

很多朋友都知道制作PPT使用母版的好处,所以掌握了PPT母版设置,PPT会变得很整齐,PPT文件会变得小很多,而且修改方便。

2.PPT字体

为何将字体拿出来单独讲解?

因为PPT制作中,文字充斥的比例,占据了至少50%以上,选择一款好的字体,对于PPT,对于观众,都是势在必行。而一味的想在字体上寻找并突出变化,却很容易犯错误,降低PPT 规范性。

下面开始分析:

一.经常见到的是,在1个PPT或1页PPT内含有3种或3种以上的字体,这样即便是拥有较为美观的PPT模板或PPT图示来辅助,也会影响到整个PPT的专业程度。如下图:

二.反观我们上一讲中“模板标准”,上图在内容的层级划分和字体的使用上并没有执行PPT模板内的设计。模板的定义被模糊,使得规范性大大降低。

三.当我们明确了观点,页面中字体的问题也就慢慢的凸现出来

问题1:标题为了区分主副关系,用了2种字体。

其实之前已经做了大小上的区分,观众已经很明确的理解其中的主次关系,所以此处的2种字体设计则显得画蛇添足。(因为标题区底色为深色,黑色会不明显,建议应换成白色。)问题2:小标题为了与内容区分,则换了一种字体。

思路是对的,但因隶书字体较扁,即便是同一字号,但与内容部分在大小上很难区分。主次关系依旧不明确。隶书与宋体

和黑体的区分较大,在页面整体上给人以突兀感问题3:次级内容文字过大,喧宾夺主

问题4:字体的“定位”过于模糊

为了强调“步骤4”,所以隶书字体又一次出现,这时隶书字体分别在3个不同的位置依次出现,也许是为了起强调作用,但它带给观众的更多是困扰,也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总结:即便是有了规范的PPT模板和漂亮的PPT图示,但如果字体运用的不合理,也将大大降低整体的规范性和专业程度。字体问题,不容小视。

四.应执行模板内的字体使用标准(层级、大小),减少多种字体种类的使用。

总结:

多并不意味一定好。在PPT内大量使用丰富且充满变化的字体,给人以不确定性和文字间的硬性拼接感。最终导致页面的框架松散,层级划分不明确,从而显得页面不够精良,缺乏专业程度。

而规范的模板,并加以正确的使用执行,则可以大大的改善上述情况。

3.PPT配色方案

也许有很多企业有标准的PPT模板,但却并没有一套完整的PPT配色使用方针。颜色带来的负面问题,想必大家也都曾遇到过。

同样一份PPT,超出配色范围的概念,可能会使得页面花花绿绿,缺乏专业性,如下图

即使在使用了标准的PPT模板与PPT图示后,由于没有协调统一的配色,PPT亦显得“杂乱无章”

而合理的运用配色,即便页面的设计成分不大,却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对比色邻近色反差色,实在是有太多可以讲述的理论,而对于设计基础较浅的朋友来说,却是一门苦差事。

以LOGO为主,将LOGO的颜色扩展搭配作为配色方案,就会有强于PPT默认配色的表现。

以此为例,根据logo本身的颜色编辑配色方案

抛弃配色方案中的“默认配色”而为自己的PPT“量身定做”

而强调色与其它配色,则可以使用“对比色”,如果实在拿不准对比色的,可以使用2阶段灰色做替代。(后面将指出如何使用)

那么,一套在PPT中行之有效的配色方案,便简单的完成了。在PPT的具体制作中,严格按照标准配色方案执行并使用。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没有了默认配色所带来的硬性拼接感,使整个PPT的配色相统一,从另一个层面表现细节,PPT自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4.PPT的工作区域及辅助线

排版是PPT内页制作里不可忽视的核心设计部分。页面内容之间的有序排列会使页面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工作区域与辅助线,则是其中的“根基”所在,PPT排版设计制作中,离不开它们的协助。

在PPT制作时,如果容易忽略了工作区域,那将会对排版布局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从而降低了ppt的专业程度。

例如内容较多的页面,超出工作区域的限制,内容排列会显得膨胀松散,甚至挤出页面,影响了页面的美观程度,也造成了观众的视觉障碍。如下图

这是一个标准的“满页面排版”,画面膨胀拥挤。虽然在字号上做到了统一,并加入了图示关系,但仍给人以很强的压迫感,影响观众的视觉情绪。

在常规排版中,首先应该在内页四周保留适当的空间,并视作“禁区”,如下图。

内容排列在绿色的区域内,尽量不要将内容超出到红色区域。使页面得以“透气”。这样即便是内容较多的页面,也不会显得过于拥挤。

而工作区域的建立,通过辅助线就可实现。在四周设定好相应的距离便可。

辅助线的好处也在于可以将靠近它的文字或图片自动吸附在辅助线上,方便我们对齐与排列。

如何制作PPT模板

很多朋友都问我如何制作PPT模板,其实制作PPT模板是非常简单的,重要的是如何制作出有美感的PPT模板,但这又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所以下面我们先说一下如何制作PPT模板的问题,因为我接触的朋友大多都是使用2003版本的软件,所以下面就用2003版本来说明一下如何制作自己的PPT模板吧,可能2007版本的会有所出入,但基本的操作步骤都是差不多的,特此说明。

制作PPT模板步骤:

一、在制作PPT模板前要准备放置在第1张PPT的图片,PPT 内页中的图片,LOGO等图片。

二、新建一个PPT文件,此时应显示的是一张空白PPT文件,如下图所示

三、PPT模板结构的制作:

1、然后我们进入PPT母版视图来操作,方法是依次从菜单栏中选择“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选中后如下图所示:

请注意啦,这一张PPT是在你的模板做好后,你每新增加一张PPT出现的内容就是这一张PPT,即是写文字内容的页面,因此叫做“PPT母版”。

2、把开PPT母版视图后是否看到左侧有一张缩略图呢?现在选中他,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新标题母版”,出现结果如下图所示:

四、PPT模板内容框架的制作

接下来我们就个性化我们要制作的PPT模板吧,首先我们先制作PPT模板首页,先把准备好的图片素材插入PPT模板页面里,然后稍加剪切编排,就如下面效果。

篇二: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学校:年级:九年级,学科:数学。

篇三: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运用的几点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运用的几点思考当前随着现代化教学

手段的发展和普及,课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在中学数学课堂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利用课件极大的促进了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树立辩证观点、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课件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必将与原有的教学结构内容方法诸因素产生不同的矛盾,同时过分的依赖计算机教学对教学也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课件的辅助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优用、巧用课件应是热点中的热点。但是,在校内外所听的多媒体公开课来看,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效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我以为其一是教师对课件的地位及其作用认识不够,其二是教师在如何应用课件上很迷茫。现对目前的中学数学课件现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过高估计了课件的作用,急于求成.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能推出教师。因此,对执教者来说分量颇重、机会难得,他会从教案的设计手段的应用上力求精致。作为目前最为先进的课件必然是首选之列。要挑选教学内容时就已在绞尽脑汁能否用多媒体,能即上,不能则更换内容,大有本末倒臵之感。这一点在所听的公开课中可见一斑,这些课无一例外都采用了课

件并且绝大多数公开课,从引入到教学内容甚至练习,由始至终开机亮屏,完全违背了课件的初衷。

2.辅助教学成了替代教学.使用课件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有效的,但计算机不是人,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仍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承担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机械的工作,如一些板书等,使教师有更充分

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投入到引到学生的思维中去。

3.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我们有可能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使教学的效果更显著。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化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的教学设计,只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不仅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过多追求数学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忽视了教学功能计算机固然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数学课,需要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若同时呈现信息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一些数学课件中,包装华丽,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令人眼花缭乱,使数学课成了多媒体展览。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

5.重课件的制作水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多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大,刺激性强,频繁的使用使学生应接不暇,他带来的负面效应比传统教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多数教师在利用数学课件时只重视它的工具性功能,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技术化,而忽视了教学的人文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另外,他们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追求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快速出题,快速解答、快速评价反馈等功能,更有甚者教师用计算机代替学生解答,把本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内容制成课件,用以演示播放。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减少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压抑了学生的解题灵感。在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中,学生只体会到科技的无穷魅力,而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主性。

6.利用计算机展示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忽视了揭示过程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面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一些多媒体课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一切问题都直观化形象化。这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揭示思维过程,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如在进行函数y=ax教学时,教师在课件中做出a值变化时图像的变化,教学时可先向学生演示a取正数时的图像,然后让学生判断a取负值时图像的形状,学生经过归纳、2

猜想、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后,教师再做演示,其效果显然比直接演示更好。

针对上述问题,要充分合理的利用数学课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遵循数学课件自身的规律、数学学科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课件应遵循下面一些原则。

二、数学课件在应用中应遵循的原则

1.因课制宜的原则

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课件,有些教学内容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或者传统方式加上投影幻灯片等方式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就不必采用多媒体课件;若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突破教学难点,可利用课件达到目的。例如在函数y=ax(a>0且a≠1)中的a取不同的值时的性质进行讨论,要描点做出不同的图像,费时费力,若在课件中设计出输入不同的a值,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的图像,就可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如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把高度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多媒体课件也可为数学教学提供一个方便高效的数学“实验室”。能再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发

现过程,从数学现象中去发现数学规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极限概念一直是一个难点,学生感到很抽象,若利用计算机演示进行割圆的过程来提示极限概念产生的原理,比传统的讲解和简单的模型演示,学生更易理解。

3.运动和变化的原则

在数学中有很多内容与运动和变化有关,可以说,运动变化是数学的灵魂。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处理这类问题,因而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而课件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平移、旋转、对称、割补等都需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处理,这种直观的演示对学生研究运动规律效果颇佳。

4.开放性与交互式原则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9.1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 课题:19.1变量与函数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函数的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是一大难点,是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学习的一次飞跃。八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所发展,能按照教学的要求有意识地观察,但观察的精确性、深入性不够,不能透过复杂的现象看本质,其抽象的思维还依赖感性经验的支持。 ◆教材分析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是中学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本节课是函数的启蒙课,在这里学生初步接触了变量的概念,它是函数学习的入门,是后继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困难,因而教科书从展示大量实际情境入手,螺旋式地上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会在实际问题中辨别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 2. 通过实例,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意义。 3. 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由具体实例到抽象概括,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常量、变量、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流程共分为五个环节,依次是: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二问题探究,形成新知 环节三归纳总结,深化理解 环节四快乐之旅,巩固提升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乌鸦喝水》的故事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乌鸦喝水的故事中也蕴含着数学的知识,学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可以用数学的眼光去解释乌鸦喝水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了。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问题探究,形成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1 : 小刚从家骑自行车去上学,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匀速驶向南瑞实验学校。(速度v=300米/分钟) 师:你能用关系式表示出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思考: 1.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几个量? 2. 哪些是没有变化的量?哪些是发生变化的量? 3.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几个变量? 4. 随着时间t的变化,路程s有变化吗? 5. 当时间t取定一个值比如t=2时,对应路程=的值是多少?是唯一确定的吗?

初中数学九年级《圆》公开课教学设计

24.1.1 圆 一、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物体都给我们以圆的形象,你能 举出生活中一些圆形物体的例子吗? 二、独学:学生自选工具画圆、用数学语言描述作图过程: 老师引导得出圆的动态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O 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世界,体会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学生通过画圆,感受圆的形成过程, 定义。

师生共同总结:①圆指的是“圆周”,而非“圆面” ②要确定圆则需确定圆心和半径 ③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PPT 展示同心圆,奥运五环,学生定义同心圆,等圆(半径相等的圆,能够互相重合的圆皆可) 三、对学: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老师指导,得出圆的第二定义.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 )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 径r );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师生共同总结圆的静态定义: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 点的集合. 类比: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有关点的集合的其他内容呢? (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 四、群学: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例1、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求证:A , B , C , D 四个点在以点O 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证明:∵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 OA=OC=21AC ,OB=OD=2 1 BD ∴ OA=OC=OB=OD ∴ A ,B ,C ,D 4个点在以O 为圆心,OA 为半径的圆上. 归纳总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 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这种方法是根据圆的定义证明某些点共圆的常用方法。 学生完成探究一同类练习 五、再进一步,认识圆的相关概念 思考:我们探究三角形,四边形时,图形中的线段是一 个很重要的探究内容,那么圆中存在这样的“线段”吗?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上台作圆中的“线段”,得到圆中的 直线段,曲线段。 老师引导:对学生的生成结果分类得出弦,弧的定义。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地认识同心圆,等圆。 通过类比,生进一圆点的定义。 引导学旧知,和四边习经验圆中,弦,弧的定义。 弦,分析。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直线射线线段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授课题目 直线、射线、线段(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 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 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3.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理解直 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设计 导学六步法 教学内容(共案) 修改内容(个案) 一、复习检测 1、解方程: 115x 10x =+ 513)1(2x x x =--- 2、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a 千瓦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 (1)某户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元,求a . (2)若该用户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应交电费是多少元? 二、目标、导入 1.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直线、射线、线段.请 你画出一条直线、一条射线、一条线段? 三、自学交流 自学交流: 1、填写下列表格: 名 称 图形 表示 方法 端点 个数 延伸 方向 能否 度量 直 线 射 线 线 段 四、教师精讲 2、把“线段”作为最基本的原始概念,试用 “线段”填空: ①将线段 就形成了 射线; ②将线段 就形成了直 线。

五、目标达成【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题,对的“√”,错的打“×” (1)线段有两个端点, 射线有一个端点, 直线没有端点. ( ) (2)线段AB长2000米,射线AB长2000米. ( ) (3)射线比直线短一半. ( ) (4)线段,射线可以度量长度,直线不能 ( ) (5)射线AB与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 2、手电筒射出的的光线是_______ ,其特点 是有_____个端点。 3.笔直的,并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的铁轨可 以看成_______,其特点是有_____个端点 4.将线段向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 线;将线段向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 了直线。 5.画一画,数一数,用一用 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则有()条线段, 有()条射线; 一条直线上有四个点,则有()条线段, 有()条射线; 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有()条线段, 有()条射线. 6.往返于A、B两地的客车,中途停靠三个站。 (1)问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2)要准备多少种车票? 7.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EF经过点C (2)点A在直线l外 (3)经过点O的三条线段a、b、c (4)线段AB、CD相交于点B 8.课本练习 【课堂检测】 1.下列给线段取名正确的是() A.线段M B.线段m C.线段Mm D.线段mN 2.如图,若射线AB上有一点C,下列与射线AB 是同一条射线的是 ( ) A.射线BA B.射线AC C.射线BC D.射线CB 3.下列语句中正确的个数有 ( ) ①直线MN与直线NM是同一条直线 ②射线AB与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

初中数学圆公开课课件

初中数学圆公开课课件 标题:初中数学圆公开课课件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以及圆心角和圆周角的相关知识点。目标是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圆心角和圆周角的计算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圆的定义和性质 我们首先回顾什么是圆。圆是一个由一条固定长度的线段以其一个端点为圆心,在平面内旋转形成的封闭曲线。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且长度相等。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例来探讨圆的基本性质。 2、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 在学习了圆的定义和性质后,我们将学习圆心角和圆周角的概念。圆心角是指在圆内经过圆心的角,而圆周角是指在圆上任意一点所夹的角。通过对比这两种角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圆心角与圆周角的联系和差异。 3、圆心角和圆周角的计算方法

掌握概念后,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度数。通过图形的变化和演示,我们可以找到两种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掌握其计算方法。 4、圆的判定及其应用 学习圆的判定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绘制圆形。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学习和掌握圆的判定方法,同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总结与思考 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我们将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通过对圆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圆心角和圆周角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几何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思考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和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将进行一些练习题。这些题目将涵盖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包括圆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圆心角和圆周角的计算。通过解题过程,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学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和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难点,我们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我们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初中数学公开课PPT

初中数学公开课PPT 篇一:2016数学PPT课件文字教案 如何制作PPT 1.PPT母版 很多人把“PPT模板”与“PPT母版”混淆,认为是同一意思,其实不然。 PPT母版为PPT模板下的概念,母版的内容归结为对首页、内页、尾页的背景设计,借助于专业设计软件完成,已定位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界面风格。 我们找到它的目的,是为了指定标题与文本标准位置,同时也可以指定所用文本的字体、大小与等级。 当然,我们也可以再次插入公司的名称和页脚。使得整体更加具有专业性。退回到“普通”界面,PPT页面的母板,就成型了。 再次新建页面的时候,页面内的所有标准则按照我们之前在母版内的设计生成。省去了我们从新设置的制作步骤。 近来也有很多朋友在问,怎么我的PPT里的文字和图片不可以修改呢?那遇到这种情况的就有很大可能是PPT里的文字和图片被放在了PPT母版里了,那怎么修改呢?也简单,依次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就可以修改内容啦。 PPT母版使用指南:

很多朋友都知道制作PPT使用母版的好处,所以掌握了PPT母版设置,PPT会变得很整齐,PPT文件会变得小很多,而且修改方便。 2.PPT字体 为何将字体拿出来单独讲解? 因为PPT制作中,文字充斥的比例,占据了至少50%以上,选择一款好的字体,对于PPT,对于观众,都是势在必行。而一味的想在字体上寻找并突出变化,却很容易犯错误,降低PPT 规范性。 下面开始分析: 一.经常见到的是,在1个PPT或1页PPT内含有3种或3种以上的字体,这样即便是拥有较为美观的PPT模板或PPT图示来辅助,也会影响到整个PPT的专业程度。如下图: 二.反观我们上一讲中“模板标准”,上图在内容的层级划分和字体的使用上并没有执行PPT模板内的设计。模板的定义被模糊,使得规范性大大降低。 三.当我们明确了观点,页面中字体的问题也就慢慢的凸现出来 问题1:标题为了区分主副关系,用了2种字体。 其实之前已经做了大小上的区分,观众已经很明确的理解其中的主次关系,所以此处的2种字体设计则显得画蛇添足。(因为标题区底色为深色,黑色会不明显,建议应换成白色。)问题2:小标题为了与内容区分,则换了一种字体。 思路是对的,但因隶书字体较扁,即便是同一字号,但与内容部分在大小上很难区分。主次关系依旧不明确。隶书与宋体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pt 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

4.3 一次函数的图象 第2课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以及图象的一些方法和初步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在“引导——探究——发现”式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借助直观、具体的图象更容易理解抽象的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及其性质.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了解了作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并通过作图的操作过程,明确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是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比较与归类,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简单性质.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借助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获得有关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具体图象中函数值的增减性和增减速度、具体直线之间的平行、相交等位置关系,实际上,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的好机会,并为今后继续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以及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打下基础.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一次函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在认识一次函数图象的基础上,掌握一次函数图象及其简单性质; 2.经历对一次函数图象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会解决一次函数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 3.在结合图象探究一次函数性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4.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图片展示;第二环节:复习引入;第三环节:活动探究;第四环节:反馈练习与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内容:展示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说明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图案,这些图象当中蕴含着某些规律,人们利用这些规律,能更合理地作出决策或预测. 目的:通过富有现实意义的图片展示,引入生活中熟悉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图象里蕴含的某些规律可以使人们作出合理、科学的决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图象的实用价值. 说明:通过欣赏这些生活中的图象,学生感受到图象中所蕴含的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复习引入 内容: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绘制正比例函数图象,明确了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有关性质,那么一次函数图象中又蕴含着什么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复习提问:(1)作函数图象有几个主要步骤? (2)上节课中我们探究得到正比例函数图象有什么特征? 目的: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做好铺垫.在上节课的探究中我们得到正比例函数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对一次函数y kx b =+中常数k 、b 对图象的影响进行探究 .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活动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数学活动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数学活动课: 《简单多面体欧拉公式的探究》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课:《简单多面体欧拉公式的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理解多面体的相关概念,在探索欧拉公式的过程中经历猜测、检验、分析检验结果、检验等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多面体的观察,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活动是充满探索和创造的。使学生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简单多面体欧拉公式的探究》是初一上数学活动课中一节课外活动课,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增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利用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探究简单多面体的面数、顶点数及棱数之间的关系的过

程,培养学生体会“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欧拉公式的实验探究。 解决办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搞懂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 难点:多面体的概念,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 解决办法:相互讨论,大胆探索。 教学用具:实物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活动过程。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启发。从认知特点来说,初中生好奇心强,好学,想象力丰富。他们有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希望自己的探索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彰显。因此,在学习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利用课件和网络资源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启蒙作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部编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2013版)第十三章《轴对称》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有所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几何语言的描述不规范,本节课几何语言理解表达问题较难,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推理证明步骤的规范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掌握垂线的尺规作图方法并理解作法的依据及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证明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过程,熟悉证明的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思考和探究的品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难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和逆定理的证明和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画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概念,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提问:什么是垂直平分线? 垂直平分线具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同时为本节课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作铺垫。 得出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导入新课:如图,直线l 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 上的点,请猜想点P1,P2,P3,… 到点A 与点B 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 深入探究:请在图中的直线l 上任取一点,那么这一点与线段AB 两个端 点的距离相等吗? 猜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验证猜想,证明性质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转化为几何语言:已知:如图,直线l⊥AB,垂足为C,AC =CB,点P 在l 上.求证:PA =PB。 证明:∵ l⊥AB ∴ ∠PCA =∠PCB 又AC =CB,PC =PC ∴ △PCA ≌△PCB(SAS) ∴ PA =PB。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证明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过程,熟悉证明的步骤。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7.3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273 位似 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 1.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相关知识;(重点)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难点) 一、情境导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把自己好看的照片放大或缩小,由于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我们得到的照片是真实的. 观察图中有多边形相似吗?如果有,那么这种相似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位似图形 【类型一】判定是否是位似图形 下列3个图形中是位似图形的有( )

A.0个 B.1个.2个 D.3个 解析:根据位似图形的定义可知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对应边互相平行(或共线),所以位似图形是第一个和第三个.故选 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位似图形,首先要看它们是不是相似图形,再看它们对应顶点的连线是否交于一点.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1题 【类型二】确定位似中心 找出下列图形的位似中心. 解析:(1)连接对应点AE、BF,并延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2)连接对应点AN、BM,并延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3)连接AA′,BB′,它们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 解:(1)连接对应点AE、BF,分别延长AE、BF,使AE、BF交于点O,点O 就是位似中心; (2)连接对应点AN、BM,延长AN、BM,使AN、BM的延长线交于点O,点O 就是位似中心; (3)连接AA′、BB′,AA′、BB′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O 方法总结:确定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时,要找准对应顶点,再经过每组对应顶点作直线,交点即为位似中心.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2题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8.1第1课时正弦函数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28.1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正弦函数 1.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重点) 2.能运用正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牛庄打算新建一个水站,在选择水泵时,必须知道水站(点A)与水面(B)的高度(AB).斜坡与水面所成的角(∠)可以用量角器测出,水管的长度(A)也能直接量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正弦函数 如图,sin A等于( ) A.2 B错误!错误! D错误! 解析: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得sin A=错误!,故选 方法总结: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c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 A 即sin A=错误!=错误!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2题 探究点二:正弦函数的相关应用 【类型一】在网格中求三角函数值 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有△AB,则sin∠AB的值等于( ) A错误! B错误!错误! D.10 解析:∵AB=20,B=18,A=2,∴AB2=B2+A2,∴∠AB=90°,∴sin ∠AB=错误!=错误!=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有关网格的问题往往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相联系,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边长度,再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 【类型二】已知三角函数值,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在Rt△AB中,∠=90°,B=4,sin A=错误!,则AB的长为( ) A错误! B.6 .12 D.8 解析:∵sin A=错误!=错误!=错误!,∴AB=6故选B 方法总结:根据正弦定义表示出边的关系,然后将数值代入求解,记住定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6题 【类型三】三角函数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为25c,底边长为30c,求底角的正弦值. 解析:先作底边上的高AD,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BD=错误! B=15c,再由勾股定理求出AD,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

部编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应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应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简介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三角形全等、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且综合前面的知识进行初步应用。 2、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怎样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教育的培养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本节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掌握并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线段相等问题,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会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初步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德育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四、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措施 根据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识水平,我把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1、重点: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2、难点: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同底数幂的除法-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同底数幂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运用性质熟练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幂的意义,领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 2.在探索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教学难点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1.忆一忆: 2.填一填: ()22157=⨯()5553=⨯ ()a a 75=⨯()a a m n m =⨯- 3. 想一想(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 =÷22 715()= ( ) =÷5535( ) = ( ) =÷a a 57 ( )= ( ) =÷a a n m ( ) = ( )

4. 比一比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 a a n m n m +=• (m 、n 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除, 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 a a n m n m -=÷ (a ≠0, m 、n 为正整数且m>n) 注:(1)运算形式:同底、除法运算方法:底不变,指相减 . (2) 幂的底数必须相同时,相除时才能指数相减. 5.例题讲解 例1 计算: (1)a a 38÷(2))()(310a a --÷ (3))2()2(47a a ÷(4)x x ÷6 例2 计算: (1)a a 35)(÷-(2)a a 26)(÷- (3))()(24b a b a ++÷ 6.巩固练习 (1)开心大比拼 下列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当怎样改正 (1)a a a 5210=÷ (2)10)10()10(104426==÷--- (3)a a a 33=÷ (4)c c c ---=÷224)()( (5)x x x 66)()(=-÷-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18.2.2 菱 形 第1课时 菱形的性质 1.掌握的定义和性质及菱形面积的求法;(重点) 2.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这就是另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菱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菱形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菱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 等 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CE ⊥ AB 交AB 延长线于E ,CF ⊥AD 交AD 延长线于F .求证: CE =CF . 解析:连接AC .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得AC 平分 ∠DA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CE =FC . 证明:连接AC ,∵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平分∠DAB .∵CE ⊥AB ,CF ⊥AD ,∴CE = CF . 方法总结: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 离相等. 【类型二】 利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 计算 如图,O 是菱形ABCD 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CD =5cm ,OD =3cm.过点C 作CE ∥DB ,过点B 作BE ∥AC ,CE 与BE 相交于点 E . (1)求OC 的长; (2)求四边形OBEC 的面积.

解析:(1)在直角三角形OCD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2)利用矩形的定义即可证明四边形OBEC 为矩形,再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即可直接求解. 解:(1)∵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 BD .在直角三角形OCD 中,OC =CD 2-OD 2= 52 -32 =4(cm); (2)∵CE ∥DB ,BE ∥AC ,∴四边形OBEC 为平行四边形.又∵AC ⊥BD ,即∠COB =90°,∴平行四边形OBEC 为矩形.∵OB =OD ,∴S 矩形OBEC =OB ·OC =4×3=12(cm 2 ). 方法总结: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菱形对角线将菱形分成四个直角三角形,所以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类型三】 运用菱形的性质证明角相等 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对角 线AC 、BD 相交于点O ,DH ⊥AB 于H ,连接OH ,求证:∠DHO =∠DCO . 解析: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OD =OB ,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OH =OB ,∠OHB =∠OBH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出∠OBH =∠ODC ,然后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证明即可. 证明:∵四边形ABCD 是菱形,∴OD =OB ,∠COD =90°.∵DH ⊥AB ,∴OH =1 2 BD =OB ,∴ ∠OHB =∠OBH .又∵AB ∥CD ,∴∠OBH =∠ ODC ,∴∠OHB =∠ODC .在Rt △COD 中,∠ODC +∠DCO =90°.在Rt △DHB 中,∠DHO +∠OHB =90°,∴∠DHO =∠DCO .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以及等角的余角相等,熟记各性质并理清图中角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四】 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探究性 问题 感知:如图①,在菱形ABCD 中, AB =BD ,点E 、F 分别在边AB 、AD 上.若AE =DF ,易知△ADE ≌△DBF . 探究:如图②,在菱形ABCD 中,AB =BD ,点E 、F 分别在BA 、AD 的延长线上.若AE = DF ,△ADE 与△DBF 是否全等?如果全等,请 证明;如果不全等,请说明理由. 拓展:如图③,在▱ABCD 中,AD =BD ,点 O 是AD 边的垂直平分线与BD 的交点,点E 、F 分别在OA 、AD 的延长线上.若AE =DF ,∠ADB =50°,∠AFB =32 °,求∠ ADE 的度数. 解析:探究:△ADE 与△DBF 全等,利用

初中数学公开课课件【三篇】

初中数学公开课课件【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悉圆,知道圆各局部的名称。 2、把握圆的特征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会用圆规按指定的要求画圆。 4、通过观看、操作、争论,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及半径与直径和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学具预备: 学具:大小不同的圆片各2个,直尺、圆规。 教具:圆形纸片,圆规,实物投影仪,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启发,自选学标(感动是学习的动力)。 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不同外形的平面图形并提问: 1、找出你认为最与众不同的图形,为什么?你最想学哪种图形? 2、板书课题:圆的熟悉 3、提醒学标:你最想学习圆的什么学问?(熟悉圆、把握圆的特征、

会画圆) 二、预习思索,实践操作(感觉是学习的入门,学问来源于生活)。 比照思索:我们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它和我们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不同之处,你们发觉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是由线段围成,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体验圆的形成: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圆?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你会画圆吗?用你最喜爱的方法画出来吧!! 1、学生操作:用自己喜爱的方法画任意一个圆(不限定用圆规)。 (学生画出的可能有些不是圆) 教师设疑问:为什么有些同学画出的是圆,而有些同学画出的不是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查找答案好不好? 2、圆规画圆。 教师: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规,仔细观看一下圆规的样子,并用它尝试画一个标准的圆。(学生初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3、争论:画圆的步骤是分哪几步? 教师在黑板是演示怎用圆规正确地画一个圆,作教学使用。 4、小结:(1)画圆的步骤是:一是定好两脚的距离;二是固定一点;三是旋转一周。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角平分线的性质(2)》教案 (公开课获奖)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课题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二课时)教科书第49——50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探索并证明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2.会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 重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及应用. 难点灵活应用两个性质解决问题. 使用 多媒 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 设计意 图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怎样叙述 的? 2.用数学语言怎样描述? 师作出草图帮助理解. 3.反过来,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的点是否一定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呢? 已知:如右图(1),PD⊥OA,PE⊥ OB,点D、E为垂足,PD=PE. 求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1.集体回答: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的平分线 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看图说出数学语言: ∵ OC平分∠AOB,点P在OC上, 且PD⊥OA, PE⊥OB, ∴ PD = PE 3.讨论,证明. 图(1) 1.如上右图(1),点P是否在∠AOB 的平分线上呢? 首先我们要作出辅助线,怎么做呢? 怎样证明呢? 教师巡视,引导证明. 1.前后桌同学讨论.并试着给出证明. 证明: 经过点P作射线OC. ∵PD⊥OA,PE⊥OB, ∴∠PDO=∠PEO=90°. 在Rt△PDO和Rt△PEO中 PO=PO, PD=PE, ∴ Rt△PDO≌R t△PEO(HL) P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通过证明,你得到什么结论? 这就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也叫做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这个定理用数学语言如何表示呢? 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 什么区别呢? 出示课件加以说明. 老师点拨. 3.随堂练习. 填空:如右图(2) (1)∵∠1= ∠2,DC⊥AC, DE⊥AB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C⊥AC ,DE⊥AB ,DC=DE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决问题:(课本第49页思考题) 如下图(3),要在S区建一个贸易市场, 使它到铁路和公路距离相等,离公路与 铁路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在 何处?(比例尺为1︰20000) 图(3) 5.教学例1:已知:如右图(5),在△ABC 中,D是BC的中点,DE⊥AB, DF⊥AC, 垂足分别是E,F,且BE=CF。 ∴∠ POD=∠POE, ∴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即:OC平分∠AOB 结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 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 PD⊥OA,PE⊥OB,PD=PE. ∴OP平分∠AOB. 即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2.通过老师的点拨,得出:它们的 题设与结论刚好相反,是一对互逆定 理,它们在应用上也不相同,角的平 分线的性质可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而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定理是用来判定角 的平分线. 3.看图回答问题. 图(2) 4.动手试一试,解决问题. 解:如下图(4),作夹角的角平分线 OC,截取 OD=2.5cm ,D即为所求。 s O A C D E B 1 2 s D

部编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能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进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并能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量,拼,分,类比,推理等教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向学生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训练重点是 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得出及利用内角和公式解决一些计算和证明问题。 本节课“多边形的内角和”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学生在 上学期初步认识和感受空间图形之后的延伸,是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拓展,将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推理、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公式的运用还充分地体 现了图形与客观世界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外角、正方形的内角和、长方形的 内角和,并了解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作了知识 准备。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小组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探究的能力,以及归纳、分析能力,能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定理的推导及运用。 难点:将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启发式、探索式 六、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七、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 创新点: (1)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由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完成,最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内角和公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