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省地貌

青海省地貌

青海省地貌
青海省地貌

1、受地质构造运动控制,地貌总表现为北

部山地,中部盆地、谷地和低地,南部

高原,西部盆地。使高大山脉、山间盆

地、高原相间排列,呈马鞍形地貌格局。

2、全省平均海拔3500m以上,青南高原超

过4200m,高原西部4700m以上,布

喀达坂峰6860m,是青海省的最高点。

省东部海拔大都在3000m以下,最低海

拔1650m。西高东低,且地势高差悬殊,使得省内大河自西向东流;由于地势强

烈下降,水量充沛,蕴藏着丰富的水力

资源。这种地势有利于东南气流和西南

气流伸入东部地区,形成一定的降水量,利于农牧业发展。

3、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具有明

显的地域特征

东部地区降水相对丰沛,外力溢流水作

用为主,侵蚀和堆积作用活跃。省内降

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西部在干旱、极干

旱条件下发生风化为风力作用强烈区;

南部地势高(海拔高),为寒冻作用区

区内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点是: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

差大,冬夏温差小,气候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

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隆雨量随海

拔增高而递增。海拔3000米以上的北部地区及山

区较寒冷,海拔1,700-2,500米的黄河、湟水河谷

地带较温暖。年平均气温3.2℃─8.6℃左右,最高

气温25.1℃─33.5℃,最低气温-18.8℃─-25.1℃左右。年平均隆雨量319.2─531.9毫米。多集中在7─9月之间,相对湿度一般为57%─63.66%;蒸发量为1,275.6─1,861毫米。风速为1.9─2.5米/秒,最大风力8级,多出现在冬末春初时期。年平均日照2,708─3,636小时。无霜期约90天

海东市位于青海东北部,境内以山地为主,垂直落差较大,气候随海拔的升高差异明显,属于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海东年平均气温7℃左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左右,总蒸发能力为1644毫米,年日照时数2200-2800小时,无霜期90-185天。7~9月为主要的降雨季节,但降水较少,冬末春初多大风,风力可达8级。每年的6~10月是海东旅游的黄金季节。

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高原的环境状况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大影响。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一、青海地区自然环境概论 1.地貌 青海地貌在地质构造作用下,高原差异上表现为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具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基本特点主要有以5点: 1)地势高耸 全省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点为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位于西部与新疆交界处;最低海拔为1650米,位于东部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省口。地势起伏状况各地差异较大,总体看西部起伏较小,东部起伏相对较大。 2)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带状展布 地貌基本格局受大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运动制约,呈北西西--南东东走向,大地貌单元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展布。自北而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脉,柴达木盆地--茶卡盆地--共和盆地、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总体来说,北部为山地,中部为盆地,南部为高原和山地。 3)地貌类型多样 无论是外营力形成的地貌,还是形态地貌,类型均较多。例如,外营力形成的地貌有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成与干燥地貌、流水地貌、湖泊地貌、黄土地貌、重力地貌、构造地貌等。形态地貌有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等。 4)山脉众多 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全省共有四大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昆仑山、唐古拉山。它们都有众多的支脉。例如,东昆仑山由北、中、南3列大致呈东西向的支脉组成,北列为祁漫塔格山、布尔汗布达山,中列为阿尔格山,博尔雷克塔格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南列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 5)盆地广布 分布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大型内陆盆地,属荒漠半荒漠盆地。共和盆地是省内第二大盆地,分布于东部地区,属半干旱盆地,黄河从盆地穿过。其他盆地有青海湖盆地、茶卡盆地、哈拉湖盆地、星宿海盆地、西宁盆地、贵德盆地、民和盆地等。柴达木盆地中,还有多个小盆地,如德令哈盆地、马海盆地等。 2.气候 青海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总的特征是:影响气候的因素较多,气温低、缺氧,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日照长,风大且多,气象灾害多。 1)气温 青海地势高,因而气温比国内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得多,无论冬季或夏季,等温线都在高原上形成闭合冷中心。年平均气温南北低,中部较高。 2)降水和蒸发 青海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量偏少,且分布很不均衡。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虽然青海降水较少,但降水日数相对较多。降水强度较小,且多夜雨。 3)太阳辐射与日照

青海省三区划分

青海省人民政府文件 青政(1999)17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青海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泥沙,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我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为三类。现通告如下: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除冰川雪山以外的长江、澜沧江流域、黄河、大通河上游区域,内陆河(湖)流域人为活动少的地区,天然林区,其它森林、草原(场)植被,防止乱伐、乱挖、滥垦,加强水源涵养,维护生态平衡为主,同时做好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二、重点监督区:黄河龙羊峡以下干流河谷地区,湟水中下游地区,内陆河(湖)流域的格尔木、冷湖、大柴旦、茫崖镇等地区,通天河下游,玛可河河谷地区。该区要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突出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另外,对全省因采矿、挖药材、修路、水利(电力)工程及其它开发建设等活动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项目,也需要进行重点监督。 三、重点治理区:长江、黄河源头草原(场)退化沙化区(玉树州、果洛州草原、草场退化沙化的地方),东部黄土高原区(海东地区、西宁市、黄南州尖扎、同仁县、海南州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

海晏县),龙羊峡库区(茶卡盆地东南部、贵南县),环青海湖流域各县农业区。柴达木盆地适宜于绿州开发的地区(格尔木、诺木洪、香日德、德令哈、大柴旦、冷湖、茫崖等适宜绿州开发的地方)。该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做好预防保护工作。 在以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自通告发布之日起,停止随意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活动。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件的领导,做到有人负责,有人办事,确保各项治理任务的完成;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要强化管理,对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查处。 特此通告。 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一日

赞美黄河的优美语段摘抄

赞美黄河的优美语段摘抄 导读:关于赞美黄河的句子【1】 1、黄河——人类的母亲河,是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 她博大的胸怀及她善良的品质,是亿万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黄河是祖国的作风:永不低头折节,顽强拼搏的气魄!是中华民族拼搏的象征,是中国12多亿人的母亲…… 2、黄河浩荡,风回路转,滚滚滔滔,一泻千里。面对“蓝色文明”的威胁,我们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度。我们有安塞鼓震九州的激越。“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亚细亚文明”不会消失,黄河儿女不会被开除“球籍”。 3、一声声浪声,将我的心飘进了母亲的怀中,母亲用她的气吞山河之势领着我前进领着我奔腾,领着我感受母亲的豪迈。人们尽情的吮吸着黄河,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他们渴望母亲的爱抚,他们需要母亲的滋润。 4、黄河的水依然浑浑的,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绿草苏醒了,从地下钻出来,露出了绿油油的头发,花朵也绽开了笑脸,红的、黄的、绿的……各色鲜花争齐斗艳,那芬芳沁人心脾。 5、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喀拉山脉北麓,是我国第二长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两岸在古时候,可谓是水草丰茂,土地肥沃,树木茂盛,因此在这片乐土之上出现了人类的踪迹,经过数千年的繁衍成长。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乐融融,并且在

消逝的时光中,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这就是黄河的伟大,是她养育出了如此伟大的民族,是孕育她出了如此辉煌的文化,是她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奇迹,只有她才能做到这一切,因为它是华夏民族的母亲! 6、我心中的黄河伟大而坚强。他象征着无数华夏英雄儿女,在恶势力下从不低头,为维护民族而作出贡献和奋斗。它在养育与保护中华民族的同时,还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祖国。我们应以黄河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7、夕阳西下,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黄河的景象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平静。黄河真不愧是我们的母亲呀!它不仅养育了它的儿女,还激励着儿女们不断奋进,永远向前。 8、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是黄河哺育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给予我们共同语言。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语言,因此不该去侮辱我们的母语。黄河以她英勇的气势阻挡着外来的侵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屏障,是她保护着我们,给予了我们于安全感。我们是黄河的英雄儿女,应该学习她那应勇的气势和她不屈服顽强的毅力。 9、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见证了中华民族那千千万万个辉煌。回望过去,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面对现在,黄河却是中华民族忧患;展望未来,黄河仍将会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10、我心中的黄河一定要是十全十美的,在为着自己作斗争,我们的母亲河啊!你哺育了非常多的人,而你却像一位慈爱的老母亲,

(完整版)青海水资源分布

青海省水资源情况 (一)水资源概况青海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水系发育,河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高山峰顶冰雪覆盖。省境内,有穿越高原、峡谷奔腾东流的黄河、长江,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泊――青海湖,有湖群密布的神秘无人区――可可西里盆地,有开发历史悠久、人烟稠密的“河湟谷地”等。 1.水系青海境内集水面积在5OO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1条,河流总长约2.8公里。受降水和地形地质条件的制约,省内河流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多雨的东南部和东北部水系发育,河网密集;干旱少雨的西北部诸内陆盆地,则河流稀疏,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无径流区。按河川径流的循环形成,省内河流可分为内、外流两大区域。以乌兰乌拉山-布尔汗布达山-日月山-大通山-线为分水岭,此线以南为外流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8.2%,分属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三大流域;此线以北为内流区,占全省总面积的51.8%,分属可可西里盆地、柴达木盆地、茶卡-沙珠玉盆地、哈拉湖盆地、青海湖盆地和祁连山地等六大内陆水系。 2.冰川青海境内的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山脉,多在海拔5,000米以上,山上终年积雪,广布冰川。据中科院兰州冰川研究所的考察资料,全省有冰川面积为4,872.92平方公里,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8.8%,冰川覆盖率为0.67%,冰川储水量为3,519.66亿立方米。冰川补给径流年融水量31.72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总量的5.1%。其中:外流区有冰川面积1,85 3.71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38. O%,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流区;内流区有冰川面积3,O19.21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62.0%,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的高山地带。 3.湖泊青海省是中国多湖泊的地区之一。全省水面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66个,湖泊总面积为12,610.5平方公里,占中国湖泊总面积的15.8%,青海省湖泊率为1.7%;湖水总储量为2,244亿立方米,其中有淡水湖151个,湖泊淡水储量约355亿立方米、占全国湖泊淡水总储量的16.5%。省内湖泊主要分布在内流区的诸盆地中,计有湖泊138个,面积为10,411.3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82.6%。其中尤以可可西电盆地湖群密布,湖泊率高达7.5%,为中国罕见的多湖地区。由于内流区的气候和水文特点,湖泊大多处于退缩和咸化的演变过程,故多咸水湖和盐湖。淡水湖只有56个,面积仅919.7平方公里,只占内流区湖泊总面积的8.8%,淡水储量约139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淡水储量的39.2%。青海湖是区内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一大(微咸水)湖。现青海湖面积约 4.6万公顷,最大水深32米,储水量约742亿立方米、湖水矿化度1 5.5克/升。在青海省的外流区有湖泊128个,面积为2,199.2平方公里,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17.4%。其中95个为淡水湖,面积为1,865.2平方公里,占外流区湖泊总面积的84.8%,淡水储量约216亿立方米,占全省湖泊淡水储量的6O. 8%。外流区的湖泊主要分

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 黄河全长: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2,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流经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呈“几”字形,故有“几字黄河”之称。 黄河流经地形: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河中下游水体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会生产将近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悬河”,并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上中下游划分: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下游 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1]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近代对青海的考察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浅谈近代对青海的考察 姓名吴玉洁 学号2011230257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入学年月2012年9月

浅谈近代对青海的考察 吴玉洁 (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近代以来,国内外有些学者曾对僻处西北的青海从事科学考察活动,并留下了许多珍贵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青海文化科技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民国青海科学考察 简称青。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南部,地处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上游。青海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的目光从沿海转向西部,来青海考察的国内外有关人士日渐增多,这些考察家,从不同的侧面对青海展开了考察。 一、考察家来青海考察的原因。 首先、相应政府号召。 青海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事业跟内地甚至跟西北其他身份相比相差甚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政府注意到西北的落后面貌,把经济建设的注意力放到西北,计划对西北进行开发,由全国经济委员会负责,并在兰州设立西北办事处,试图通过加大对西北地区的交通、农田水利、农产品改良及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改变西北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是,对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地区的开发,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北的实际情况,国民政府加大了对当地的考察,旨在为日后的开发提供依据。 其次、战争所迫。 从一九三七年开始,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大片领土相继沦陷。由于青海远离战火,因此,抗战期间,逐年由内地流入青海的人口较多。其中有不少是全国知

名人士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的精英。他们来到青海后,或兴办教育,或帮助地方兴办企业,这些活动对巩固青海作为全国抗日大后方的战略地位起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大西北成为战略大后方和物资转运站。鉴于包括青海在内的西北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当地经济,增加战略储备,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国民政府加大了对青海等地的考察和开发力度。 最后,国共内争的结果。 民国时期之所以开发西北,还有政治斗争的因素。以刘志丹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加之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矛盾相当突出,要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治,就必须加大对西北的开发,发展民族经济。即通过考察等方式了解青海乃至西北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总之,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开发西北,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开发,既有政治上的需要,同时也有军事上的目的。从民国时期对青海乃至西北地区的开发情况来看,由于措施不力、资金短缺及国内形势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开发收效甚微。但它毕竟使人们的目光落到了西北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对后来西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考察的主要成果 民国时期各领域的考察家对青海的考察是从不同领域展开的。 首先,经济方面。 西北农学院教授白荫元等一九三六年对湟水和黄河下段的森林植物作了调查,写有《甘青森林植物调查采集纪要》(发表于《西北农林》1944 年创刊号);文郁等调查了贵德县的森林资源,并描述了西宁、共和、门源、大通、都兰等地的树种和分布情况,写有《青海森林矿产调查记》一文。同年,行政院美籍顾问罗德民与杨容来青调查水土保持情况,写有《青海林业调查报告》(发表于《林讯》1944年1卷3期) 。此外,有袁义生著《青宁两省造林考察纪要》(刊于《新西北》1942年6卷7期);冯溶之与席连之合著的《甘青土壤调查记(续) 》(发表于《边政公论》1943年2卷11—12期) ;绳景信著《果洛及阿瓦行记》(发表于《边政公论》1945 年4 卷4—12 期)等。

青海省行政区划

青海省行政区划 2006年底,青海省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自治州,4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0个县、7个自治县。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 西宁市辖4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市政府驻城中区。 城中区城东区 城西区城北区 湟源县(城关镇)湟中县(鲁沙尔镇)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海东地区辖2个县、4个自治县。地区公署驻平安县。 平安县(平安镇)乐都县(碾伯镇)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 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海北藏族自治州辖3个县、1个自治县。州政府驻海晏县西海镇。

海晏县(三角城镇)祁连县(八宝镇) 刚察县(沙柳河镇) 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黄南藏族自治州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州政府驻同仁县。 同仁县(隆务镇)泽库县(泽曲镇) 尖扎县(马克塘镇)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海南藏族自治州辖5个县。州政府驻共和县。 共和县(恰卜恰镇)同德县(尕巴松多镇) 贵德县(河阴镇) 兴海县(子科滩镇)贵南县(茫曲镇)果洛藏族自治州辖6个县。州政府驻玛沁县 玛沁县(大武镇)班玛县(赛来塘镇) 甘德县(柯曲镇)达日县(吉迈镇)

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玛多县(玛查里镇)玉树藏族自治州辖6个县。州政府驻玉树县。 玉树县(结古镇)杂多县(萨呼腾镇) 称多县(称文镇) 治多县(加吉博洛格镇)囊谦县(香达镇) 曲麻莱县(约改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2个县级市、3个县。州政府驻德令哈市。 格尔木市德令哈市 乌兰县(希里沟镇)天峻县(新源镇) 都兰县(察汗乌苏镇)行政区划变更情况(2006年8月) 西宁市:新增1个镇,全市乡镇总数由56个(26镇30乡)调整为50个(27镇23乡)。 湟中县:撤销西堡乡,设立西堡镇;撤销大源乡,并入鲁沙尔镇;撤销丹麻乡,并入田家寨镇。 湟源县:撤销塔湾乡,并入申中乡;撤销城郊乡,分别并入

关于黄河的诗歌与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歌与资料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于黄河的诗歌与资料,欢迎阅读。 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未应迟。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 高適【九曲词三首】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柳中庸【河阳桥送别】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柳中庸【征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李益【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

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益【塞下曲】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李颀【百花原】百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已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王昌龄【送裴图南】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王昌龄【旅望】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常建【塞下曲四首】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

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青海河湟地区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西宁四区三县、海东地区以及青海海南、黄南等地。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即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先秦至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文化属性经历了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地化是变迁的 主流,也是促进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进步的主要动力。先秦至清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经历了从一个生态的、文化的独立地区到华夏边缘的漫长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 属性赋予这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面貌。两汉以来,这一地区进入内地化的历史阶段,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及文化因素对青海河湟地区持续地产生影响,而在内生的地方秩序的长期影响下,地方性文化因素也影响着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此后, 中央王朝对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进程的影响逐步深化,而中央王朝在青海河湟地区行政力量的扩张与收缩过程即是王朝国家与地方秩 序的角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华夏与民族边缘地区之间的社会文化也经历着冲突与融会,而持续进行的内地化过程,使当地社会文 化诸方面受到中原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作为内生地方秩序的承载体,历史上,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藏族)、蒙古、回族、土族等民族皆对青海河湟地区的历史演进产生重要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海河湟地区形成具有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其在社会 文化内在结构及其外在形式上具有多元性的文化特质,且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特征。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既为这

一地区的内地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又以地方性的社会文化因素 制约着内地化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从而使内地化进程成为一个可逆的、不确定的社会发展方向。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进程 加速,其社会文化诸项事业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内地化与近代化的双重 变奏,西方化的因素也伴随着近代化进程影响着青海河湟社会文化的 近代建构,同时,一些地方性社会文化因素仍然存续,在这些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青海河湟地区形成了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从民族边 疆社会文化因素的形成动因看,晚清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对青海河湟 统治的深化,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特别 是青海建省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改革,既促使了这一地区在政治上 与内地的均质化,同时也进一步突显出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特殊性;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抗战以来民族国家理念的 传播,加速了青海河湟地区意识形态的均质化进程,同时一些地方性 文化观念在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社会大背景下更加突现出来;近代以来,人口迁徙和商贸活动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青海河湟地区与内地的 联系,共同成为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因,而原有 的人口结构与独具特色的商贸活动,也使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 会文化属性得以深化。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的确立还体现在近代国民的塑造、近代教育的兴起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方面,这些因素既 是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动因,也是这一社会文化属性导致的结果。在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已是 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也是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人文自然地理 一、青海的人文地理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1999年2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76%。其中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216.92万人。 藏族,10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87%。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的大通县和海东地区也有部分藏族居住。青海牧区的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东地区和大通县的藏族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藏族主要居住的青海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藏族有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逐渐发展形成的。藏族语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玉树部分人讲“康巴方言”外,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藏族信奉藏传佛教。 回族,74.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52%。主要聚居在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西宁市、湟中、祁连等县,其余州县也均有分布。城镇回族善营商业,精于牛羊肉、皮毛加工和饮食业,是青海商业贸易市场上最活跃的民族。居住在农村的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和养奶牛奶羊。青海回族先民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元代大量回回人集体移居青海,明清时期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经过长期同汉族等兄弟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系统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青海回族通用汉语文,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化隆卡力岗等地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土族,19.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5%。主要聚居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大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同仁、乐都等地也有部分土族居住。土族以农业为主,少数兼营畜牧业。土族的历史源流,目前看法不一,尚无定论。多数人采取以吐谷浑为主融合其他民族成分发展形成之说。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互助方言和民和方言。1979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互助试行。土族信仰藏传佛教。 撒拉族,8.87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4%。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镇,少数散居于海西、西宁等地。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善长于园艺经营。撒拉族先民原属中亚撒鲁尔部,元时东迁,定居循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周围回、藏等民族通过婚姻关系,发展形成今天的撒拉族。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多数人撒拉语、汉语兼通。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蒙古族,8.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7%。聚居在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海海晏、刚察、祁连、门源、共和各县,少数居住在海东地区。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东地区有少部分从事农业。青海境内的蒙古人,主要是明正德五年(1510年)来自东蒙古的一批人和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吉思汗的后裔阿勒坦率部进驻青海的一批人,他们和其他各时期来青海的蒙古人发展至今所形成。蒙古族操蒙古语卫拉特言。海西和海北州的蒙古族通用蒙文,兼通藏、汉语言。由于长期与藏族密切交往,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人已转用藏语文。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

青海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20个) 1、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的()晚期。 A、新石器时代 B、青铜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C 2、约在距今约6000年前,青海地区进入了()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 A、辛店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D 3、发达而且规模宏大的()是马家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A、制铜业 B、制陶业暨彩陶文化 C、石器制造业 D、青铜器制造业 答案:B 4、齐家文化除铜器之外值得注意的又一文化元素是()。 A、彩陶文化 B、青铜器文化 C、玉文化 D、建筑文化 答案:C 5、()对我们研究高原早期民族如藏族、羌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民族交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宗日文化 B、齐家文化 C、卡约文化 D、马家窑文化

答案:A 6、两汉时期,()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汉族文化 B、藏族文化 C、鲜卑人文化 D、羌人文化 答案:D 7、东晋隆安元年(397年), 河西鲜卑秃发氏首领秃发乌孤在青海境内建立了(),存在了18年,对开拓河湟地区、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A、前秦政权 B、后凉政权 C、南凉政权 D、吐谷浑政权 答案:C 8、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青海境内建立的(),立国达350年之久,极大地促进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 A、前秦政权 B、后凉政权 C、南凉政权 D、吐谷浑政权 答案:D 9、南北朝时期青海境内的()即青海道由于河西的战乱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A、丝绸之路南道 B、丝绸之路西道 C、丝绸之路北道 D、丝绸之路 答案:A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青海兴起,对青海社会进步

青海省县级市汇总

青海省县级市汇总: 青海省行政区划(省会:西宁市) 地级市市辖区、县级市、县 西宁市(辖4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 城中区| 城东区| 城西区| 城北区| 湟中县| 湟源县|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辖2个县、4个自治县) 平安县| 乐都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海北藏族自治州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辖3个县、1个自治县) 海晏县| 祁连县| 刚察县| 门源回族自治县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 同仁县| 尖扎县| 泽库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 同仁县| 尖扎县| 泽库县|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辖5个县。共15个镇) 共和县| 同德县| 贵德县| 兴海县| 贵南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辖6个县) 玛沁县| 班玛县| 甘德县| 达日县| 久治县| 玛多县 玉树藏族自治州(辖6个县) 玉树县| 杂多县| 称多县| 治多县| 囊谦县| 曲麻莱县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2个县级市、3个县) 德令哈市|尔木市| 乌兰县| 都兰县| 天峻县 青海(总人口:562.67万人) 西宁市:(总人口:222.80万人) (辖4个市辖 区、2个县、1个自治县) 城中区:(29.7万人) 城东区:(35.97万人) 城西区:(24.26万人)

湟中县:(43.78万人) 湟源县:(13.66万人)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43.59万人) 海东地区(总人口:147万人)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以位于青海湖东而得名,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辖2个县、4个自治县) 平安县:(10.3万人) 乐都县:(26万人) 海东地区:(139.68万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35万人) 互助土族自治县:(35.6万人) 化隆回族自治县:(20.3万人)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2.38万人) 海北藏族自治州(总人口:25.94万人) 海晏县:(3万人) 祁连县:(5万人) 刚察县:(4万人) 门源回族自治县:(15万人)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总人口:万人) (辖3个县,代管1个自治县) 同仁县:(万人) 尖扎县:(万人) 泽库县:(万人) 黄南藏族自治州(总人口:21.25万人) 个自治县) 同仁县:(8万人) 尖扎县:(5万人) 泽库县:(6万人)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3万人) 海南藏族自治州(总人口:44.17万人) 5个县)共和县:(12.29万人)

青海省2020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

青海省2020版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2016·新课标Ⅲ卷)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 A . 宗教意识淡薄 B . 反对神灵崇拜 C . 注重物质生活 D . 强调人的价值 2. (2分)(2020·石家庄模拟) 有学者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说:希腊学术复兴的主要收获是。思维方法从迷信教条变为按照逻辑进行独:立思考;民族文字诞生的主要收获是以活的白话文代替死的拉丁文;民族文学勃兴的主要收获是文学摆脱教会和教条的束缚。这位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A . 是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 B . 天主教的影响力逐步消失 C . 主要影响的群体是知识分子 D . 影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3. (2分)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狄德罗说:“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都有享受自由的权利。”两人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 . 人人享有言论自由 B . 宽容他人 C . 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D . 敬畏自然 4. (2分) (2019高二上·武威期中)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 ①②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④

黄河流经省份

黄河流经省份的资料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 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 地之一。 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 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等省份, 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青海省(青)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 青海湖 四川省(川、蜀)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

甘肃省(甘)是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与蒙古接壤,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全区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陕西省(陕、秦),又称三秦,省会古都西安, 山西省山西(Shanxi)以大部分位于太行山之西,吕梁山和黄河以东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河南省(豫)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简称“豫”,因其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省会郑州,

山东省(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古为齐鲁之地。 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及相关参数

第38卷第1期2016年2月 地震工程学报 C H I N A 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J O U R N A L V o l.38 N o.1 F e b.,2016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及相关参数①郭安宁1,李鑫2,白雪见1,任栋1,郭志宇1 (1.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37) 摘要: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这是甘青交界地区自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后发生的最大地震三本文介绍了此次地震的相关参数和基本情况三 关键词:青海门源M S6.4地震;情况介绍;基本参数 中图分类号:T U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844(2016)01-0150-09 D O I:10.3969/j.i s s n.1000-0844.2016.01.0150 T h eM e n y u a n,Q i n g h a i M S6.4E a r t h q u a k e o n21J a n u a r y 2016a n d I t sR e l a t e dP a r a m e t e r s G U O A n-n i n g1,L IX i n2,B A IX u e-j i a n1,R E N D o n g1,G U OZ h i-y u1 (1.L a n z h o uI n s t i t u t e o f S e i s m o l o g y,C E A,L a n z h o u730000,G a n s u,C h i n a; 2.C h i n aM a c h i n e r y I m p o r t-e x p o r tC o.L t d,B e i j i n g10003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A M S6.4e a r t h q u a k eo c c u r r e da t M e n y u a nc o u n t y,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o n21J a n u a r y 2016.I t i s t h e l a r g e s t e a r t h q u a k eo c c u r r e d i nt h eb o r d e r r e g i o no fG a n s ua n d Q i n g h a i a f t e r t h e M i n x i a n-Z h a n g x i a ne a r t h q u a k e o n J u l y22,2013.I n t h i s s t u d y,t h e r e l a t e d p a r a m e t e r s a n d b a s i c 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 e a r t h q u a k ew 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K e y w o r d s:t h eM e n y u a n M S6.4e a r t h q u a k e i nQ i n g h a i;s i t u a t i o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b a s i c p a r a m e t e r s 0引言 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青海门源发生6.4级地震三青海的门源二西宁,甘肃的金昌市永昌县二金川区,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民乐县二山丹县震感强烈,兰州有感,地震对青海门源县二甘肃肃南县造成较大影响三这是甘青地区自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后发生的最大地震(图1)三本文作为监测及震例研究报道,及时收集此次大震产出数据及相关资料,并进行加工,介绍这次地震的基本情况和参数,以期能及时为研究者提供应用三另外对这次地震之前的中期预测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文献学角度对历史上门源地震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收集,以供研究者参考之用三 1地震基本情况 这次地震的震中距离门源县城约35k m,西宁约110k m左右;距离武威市94k m,永昌县70k m;距离肃南皇城镇33k m,张掖市民乐县120k m三 震中区附近50k m范围内人口密度较小,约为13人/k m2,平均海拔约4000m三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带东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菜山断裂交汇附近(距离小于8k m)三1900年以来震中附近100k m 范围内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5次,最大地震为1927年5月23日古浪8.0级地震,距离此次地震震中约55k m,最近的一次地震是1986年门源6.5级地震,距离本次地震震中10k m三 2016年1月21日地震的基本参数见表1三2地震基本参数及相应基础图件 (1)主震位置及断裂二震中二台站位置图(图2~图4); ①收稿日期:2016-02-04 作者简介:郭安宁,男,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地震预测二构造物理及震害预测的研究工作三

近代青海地区金矿业发展探析

近代青海地区金矿业发展探析 本文概述了近代青海地区金矿发展历程。青海地区黄金蕴藏量颇丰富。金矿业作为青海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了关于开采黄金的文字记载。民国时期甘肃青海地区开采规模越来越大。青海军阀马步芳凭借军政特权,控制了青海地区几乎所有的金矿,并垄断了黄金贸易,通过不等价交易﹑强行借贷等榨取了大量黄金,阻碍了青海地区金矿业的进一步发展。 标签:青海;近代金矿;勘探 青海省产金产地分布广泛。在大通河﹑黑河﹑黄河柴达木河、湟水、通天河等河流水系均有分布,主要产地集中在海北、海西、海南、果洛﹑玉树等自治州境内。这些分布广泛的金矿资源,就为人们开采金矿资源提供了便利。 一、近代青海金矿业发展概况 青海地区有确切开采金矿的记载是在宋代。“宋政和年间,曾在湟州(治今民和县)境丁羊谷中得矿成金。”“元代末年至明朝初年祁连野牛沟和门源天桥沟的砂金有人采淘。”清朝时期,青海地区群众采金活动逐渐增多起来。最大金矿是扎马图金矿。除此之外,青海产金地点尚有祁连县的野牛沟﹑乐都的药草台与千户湾。 近代以前青海地区一直以手工劳动来开采金矿:采金多在河滩掘取金沙,就近利用河水冲洗,淘取金沙。金矿的生产经营方式分为两种。一,官督商办,即由地方管理招商开采。清乾隆初年,开采扎马图金矿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二,民办,即在一些不很重要的金场,由当地地主或一些农民进行规模不等的采挖。 官督商办的扎马图金矿(今青海门源县境),在清乾隆三十九年“雇矿工500余人,1780年减少到350人,1786年,又增至400人。”清政府规定“每夫一名,日抽课金五厘,每课金一两外,抽撒散金三分,遇风雨日扣除不收课金”。“(乾隆五十一年)是年抽正﹑散课金二百二十二两一钱七分四厘。五十二年收正﹑散课金二百五十一两三钱二分。”清朝时政府对金矿的抽课率高达30%。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扎马图金矿年产金量最高大约在600余两。至道光三年,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社会治安混乱,加之扎马图金矿生产技术极端落后﹑经营效益低下,时任陕甘总督那彦成奏请封闭扎马图金矿,得到了道光帝的批准。 十九世纪中期,西北地区爆发了回民反抗清政府的起义。起义虽然给了清政府沉重的打击,但也给青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灾难。十九世纪末期,青海地区的金矿开采才渐渐恢复过来。 公元1875年至1908年,清地方政府又招商承办今门源县境内的扎马图金矿,先试开五十床,由商人包缴课金;旋又另行招商承开三十床,终因产量不高,先后停办。在此期间,果洛的玛沁雪山地区也曾试开金矿。公元1907年,清西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