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的自然地理

青海人文自然地理

一、青海的人文地理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在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1999年2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76%。其中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216.92万人。

藏族,10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87%。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的大通县和海东地区也有部分藏族居住。青海牧区的藏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东地区和大通县的藏族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藏族主要居住的青海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藏族有悠久的历史,青海藏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逐渐发展形成的。藏族语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藏族除玉树部分人讲“康巴方言”外,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语文。藏族信奉藏传佛教。

回族,74.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52%。主要聚居在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西宁市、湟中、祁连等县,其余州县也均有分布。城镇回族善营商业,精于牛羊肉、皮毛加工和饮食业,是青海商业贸易市场上最活跃的民族。居住在农村的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和养奶牛奶羊。青海回族先民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元代大量回回人集体移居青海,明清时期居青海的回回人增多,经过长期同汉族等兄弟民族密切交往,逐步系统繁衍发展成今天的青海回族。青海回族通用汉语文,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化隆卡力岗等地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土族,19.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75%。主要聚居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大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同仁、乐都等地也有部分土族居住。土族以农业为主,少数兼营畜牧业。土族的历史源流,目前看法不一,尚无定论。多数人采取以吐谷浑为主融合其他民族成分发展形成之说。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互助方言和民和方言。1979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互助试行。土族信仰藏传佛教。

撒拉族,8.87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4%。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镇,少数散居于海西、西宁等地。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善长于园艺经营。撒拉族先民原属中亚撒鲁尔部,元时东迁,定居循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周围回、藏等民族通过婚姻关系,发展形成今天的撒拉族。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多数人撒拉语、汉语兼通。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蒙古族,8.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7%。聚居在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海海晏、刚察、祁连、门源、共和各县,少数居住在海东地区。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海东地区有少部分从事农业。青海境内的蒙古人,主要是明正德五年(1510年)来自东蒙古的一批人和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吉思汗的后裔阿勒坦率部进驻青海的一批人,他们和其他各时期来青海的蒙古人发展至今所形成。蒙古族操蒙古语卫拉特言。海西和海北州的蒙古族通用蒙文,兼通藏、汉语言。由于长期与藏族密切交往,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人已转用藏语文。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1、长江源

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2、黄河源

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仑山,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但它还不是河源。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3、青海湖

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全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有以下特点:(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全省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即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均在4米/秒以上。其中:茫崖达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青南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及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围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区,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5000小时以上。其中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达6131小时,是全省风能可用时间最多的地区。

一) 气候独特

冬寒夏凉春秋相连日温差大

气候特征:青海省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总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

1.冬寒夏凉,春秋相连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8℃~一18℃,冬季虽然不太寒冷,但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仍比较寒冷(华北平原1月平均气温高于一8℃),而且持续时间长,青海省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6℃~20℃,显得比较温凉,是个良好的避暑胜地。

2.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

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因此青海省成为全国日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年气温日较差为12℃~16℃,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年气温日较差1月份为14℃~22℃,7月份为10℃~16℃,冬季大于夏季。最大日较差可达25℃~34℃,海晏县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这一天,气温日较差竟达36.6℃,实为罕见。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内,要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青海省气温的年较差为20℃~30℃,大致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又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袭。

3.干旱少雨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稀少,年降水量在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镇仅为15毫米。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4毫米,1981年曾达到1030.8毫米。年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降水多夜雨。夏季多雷暴和冰雹。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的祁连山东段和玉树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数最多,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囊谦)、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全省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农田受冰雹灾害减产或绝收。冬季青南地区常发生雪灾。

4.大风和沙暴

青海省除西宁及其以东的湟水谷地盛行偏东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高原偏西风。年平均风速西北大于东南,最大风速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镇和阿拉尔地区。

青海省是全国大风(指8级以上的风)较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大风日数以青南高原西部为最多,达100天以上,柴达木和东部河湟谷地最少,25天左右。每年冬春季节,风多势强,开春以后,高原气温回升,但空气湿度低,降水少,地表干燥,加之境内及邻省植被稀少,多荒漠,每当出现大风天气,瞬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群众称为“黄风”。青海省常受大风沙暴侵袭,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二) 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和地形。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青海省虽地处中纬度,但地势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的较少,因此日射强烈,阳光灿烂,日照充足。

青海省年太阳辐射量高达5.88X10 ~7.56X10千焦/㎡,比同纬度的东部季风区高出1/3左右,仅低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年日照时数长决定了太阳总辐射量高。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小时~10小时,夏季长于冬季,西北多于东南。冷湖镇全年日照时数3553.9小时,比有名的“日光城”拉萨还要高,居全国各城镇之首。

2.地理位置

青海省全境位于中纬度,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应属于温带气候,因此太阳辐射量较高,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热量条件较好。但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少,晴日多,蒸发强,大气中水分稀少,决定了气候具有干旱的特性。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其次是太平洋,因而出现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

3.地势较高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高峻的地势极大地改变了受地理位置所制约的气候特性,在温带干旱气候的背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层鲜明的高原气候色彩。例如全省年平均气温比黄土高原

和华北平原低8℃~12℃,同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差不多,气温在水平分布上向北推移了10个纬度,这正是高原地势影响的结果。

从青海省气温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气温随高度递减的趋势,无论1月还是7月,青海省最低气温均出现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区等地势较高的地区,最高气温则出现在地势较低的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等温线总体呈封闭环状结构,大致与等高线相一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因此形成了“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它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每当百花吐艳、风和日丽的春夏季节,人们踏青郊游观赏高原风光,觅寻胜地美景时,放眼远望:低处炊烟缕缕,麦苗儿青菜花儿黄,山坡芳草如茵,牛奔羊咩;山顶却是白雪皑皑,冰峰峻峭。这种郊游常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在辽阔的牧区,则形成了“马放滩,羊放湾,牦牛上高山”的适应当地气候的放牧习惯。

三) 气候与农牧业:

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最密切,农业生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分等气候资源。

①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是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有利条件。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积累,因而青海省种植的春小麦普遍颗粒饱满,产量高,洋芋茎块肥大,牧草长得虽低,但富含营养。

②低温是限制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青海省农作物生长期普遍较短,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最长也只有5-7个月。除河湟谷地少数川水低地能栽种玉米、西红柿、辣椒等喜温作物和蔬菜外,其他大部分农业区只能种植耐低温、生长期较短的春小麦、青稞,洋芋、蚕豆、油菜等对热量条件要求较低的作物,全省大多是:一年一熟。由于低温,造成了全省可耕地面积小,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低温造成了青海省可利用草场面积减少,可利用的有效草场不到全省总草场面积的一半。

但是,气温低,日较差大却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气温的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相对地提高了温度的有效性。因此,青海省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光能利用率反比东部平原地区高,种植作物的海拔高度也较高。

③干旱少雨是影响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另一个不利条件。全省范围内的水热组合矛盾表现得异常突出。降水较多的祁连山地区和青南高原的东南部,热量严重不足,生长期很短,而热量充足的柴达木盆地,水分条件却十分缺乏,年降水量一般不足农业需水量的1/5。春旱使农作物不能适时播种,幼苗发育不良,牧草推迟返青,牛羊膘情下降;而夏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④大风沙暴对农牧业生产发展也是一个不利条件。大风使土壤、植物的蒸发和蒸腾增强,造成农作物和牧草因失水而干枯。沙暴会刮走土壤的表土和籽种,造成流沙移动,埋没禾苗,折断植物,影响牲畜正常进食。

寒潮、冰雹、雪灾等对农牧业生产也很不利。因此,要避害趋利,积极地发展青海省的农牧业生产。

四) 矿产资源:

源矿产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多余种,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盐湖资源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盐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东台吉乃尔湖和全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区--察尔汗盐湖。已初步探明氯化纳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亿吨,锶矿1592万吨,芒硝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镁、钾、锂盐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而且,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石油天然气资源目前共发现16个油田、6个气田。石油资源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天然气资源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金属和黄金资源矿种多,品位高,产地遍布全省各地。有色金属矿产有:铜(储量180万吨)、铅(110万吨)、锌(153万吨)、镍、钴、锡、钼、锑、汞等。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等。另有贵重金属矿产金、银、铂;稀有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锗、镓、锢、镉、锶、铍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非金属矿产资源共发现矿产36种,有5种列全国第一。主要有石棉、石墨、石膏、溶剂石英石、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石英岩、硅石、耐火粘土等。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五) 河流湖泊

青海河流湖泊众多:占全国湖泊总面积15.8%

河流:青海省外流区与内流区大致以祖尔肯乌拉山、可可西里山、布尔汗布达山、布青山、鄂拉山、日月山、大通山为界,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为外流区。全省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71条,干支流总长度27690千米。青海省河流年径流总量631.4亿立方米,占我国年径流总量的2.34%。

1.高原河流特征

外流区面积较小,但径流丰富。外流区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8.2%,年径流总量509.9亿立方米,占全省年径流总量的80.8%,是内流区年径流总量的四倍。

水系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外流河干支流的流向不仅与山脉走向一致,而且与地势的倾斜方向一致,多从西北流向东南,水系多成树枝状或羽毛状。内流河受盆地地形影响,以局部湖泊低洼地为中心,构成向心辐合状水系。

河流的补给形式多样。青海省河流的补给有雨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等。外流河的补给以雨水为主,冰雪融水为辅;内流河多数是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综合补给,少数为雨水补给。

外流河水能资源丰富,含沙量由源头向下逐渐增大,内流河径流量虽少,但意义十分重大。外流河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区,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源头多草原、草甸、湖泊、沼泽,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向下,地势相对高差越大,水流侵蚀能力加强,加之流经区域植被稀少,河流含沙量逐渐增加,唐乃亥至循化这一区间,是全省地表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内流河径流量虽少,但它们为“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必需条件,青海湖水系对于保持青海湖的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2.外流水系

外流水系由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组成

黄河水系:黄河是祖国的第二条长河,是青海省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正源卡日曲,它与约古宗列曲汇合称为玛曲,玛曲东流入扎陵湖和鄂陵湖,之后顺山脉地势向东南流去,在青海省及毗邻的川、甘两省,形成一个著名的“S”形河曲,为“黄河九曲第一曲”。黄河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附近出境。黄河在青海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是湟水。黄河在青海省干流长约1693千米,年径流总量171.6亿立方米,流域面积约12.1万平方千米。

湟水是黄河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它发源于海晏县的包葱图山,流经海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等县市,在甘肃省河口镇的达川汇入黄河。干流长374千米,流域面积16100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约26.1亿立方米。湟水虽小,但落差大,水流湍急,所经地区是全省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意义十分重大。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湟水已不能满足需求,加之河流的污染,供需矛盾日益严峻,因此青海省引大(大通河)济湟(湟水)工程迫在眉睫。

大通河是湟水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祁连山支脉木里山,流经门源、甘肃连城等地,在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全长500千米,流域面积12936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23.1亿立方米。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水系: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在青海省干流总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14.2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29.6亿立方米。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峰各拉丹冬(海拔6621米)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源头地区由沱沱河、朵尔曲、布曲、当曲和楚玛尔河汇合而成,沱沱河为长江的正源,以下称为通天河。通天河向东南流至玉树县巴塘河附近的直门达,此以下称金沙江,继续向东南流,入川藏境界。

澜沧江水系: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在青海省内称扎曲,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加里苟孔桑公玛峰(海拔5500米)东南坡,向南流经西藏、云南等省区,流出国境称为湄公河。

3.内流水系

内流水系由柴达木水系、青海湖水系、茶卡、沙珠玉水系、哈拉湖水系、祁连山水系和可可西里水系组成。

柴达木水系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该水系由格尔木河、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巴音河等40余条河流组成。

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支脉阿克坦齐钦山(海拔5500米),它由奈曲郭勒河、修沟郭勒河汇合而成,向北流经柴达木盆地南部的绿洲、沙漠和盐滩,最后注入达布逊湖,全长270千米左右。格尔木河对格尔木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对盆地绿洲农业用水都有重要意义。

青海湖水系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该水系由布哈河、倒淌河、黑马河等19条河流组成。

布哈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果林那穆吉木全山,上游阳康曲,天峻县阳康以下称为布哈河,全长约300千米。布哈河是注入青海湖最大的河流,它对于保持青海湖的水位,提供湟鱼产卵场所意义重大。

茶卡、沙珠玉水系在青海湖水系以南、青海南山是两水系的分水岭。该水系由19条河流组成。

哈拉湖水系以哈拉湖为中心,由16条河流组成。

祁连山水系位于祁连山地,由黑河、疏勒河、党河等16条河流的上源组成。各河均流入甘肃省河西走廊。

可可西里水系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高天寒的可可西里山,由为数众多而各自独立的河湖(河流有50条)水系组成。

六) 冰川:

青海省是我国冰川分布的主要省区之一。全省冰川面积约5225.38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9.2%,冰川总储水量3705.92亿立方米,占全国的的12.5%。

青海省的冰川属于大陆冰川,具有降水少、气温低、雪线高、消融弱的特点。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高山的上部。冰川是青海省巨大的天然“固体水库”。长江、黄河就发源于青海省冰川融水地区,冰川融水为绿洲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提供了水源。

青海省冰川的分布:

祁连山冰川。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2062.7平方千米,冰川主要集中在冷龙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大雪山和土耳根大坂山。

昆仑山冰川。西端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山,有冰川30多条,面积596.4平方千米。和田以南玉龙喀什河上游,仅甜水海到克里雅山口一段,冰川面积超过3000平方千米,是我国几个大冰川之一。

唐古拉山冰川。主峰各拉丹冬峰附近有冰川40余条,面积600多平方千米,长江源头的姜根迪如冰川,长12.5千米,是唐古拉山最大的冰川。

七) 湖泊:

青海省是多湖泊的省份之一,共有湖泊439个,面积13385.7平方千米,为全省总面积的1.85%,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5.8%;仅次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内流区湖泊面积大,外流区湖泊面积小。内流区共有湖泊212个,面积10908.7平方千米,外流区有湖泊227个,面积2463平方千米。

按矿化度将青海省湖泊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三类。淡水湖泊数量大,面积小,而咸水湖和盐湖数量较少,面积大。全省共有淡水湖286个,面积3454.9平方千米,有咸水湖和盐湖153个,面积9930.8平方千米。

高原湖泊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具有:湖泊多为构造湖;湖面海拔高、水温低;湖水清澈,湖面洁净;湖水的化学性质各异;水量蒸发多,汇入少;营养贫乏,生物种类少,产量低等重要特征。

1.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青南高原的外流区及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有扎陵湖、鄂陵湖、可鲁克湖等286个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青海省也是黄海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鄂陵湖居东,扎陵湖居西,相距约30千米,大小相差不多,犹如镶嵌在黄河上游银链上的两颗明珠。两湖湖面海拔4000米以上。湖中鱼类单纯,鄂陵湖中有一面积约l~2平方千米的鸟岛,每年有20多种候鸟来此繁衍生息。

2.咸水湖。主要分布在可可西里山地区、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盆地。有青海湖、可可西里湖等。

青海湖湖形呈椭圆形,东西稍长,周长300多千米,面积458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3195米,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33米,湖水总量742亿立方米,矿化度15.5克/升。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中生物种类单纯,生产裸鲤(俗称湟鱼),湟鱼味美肉香,鲜嫩可口,享誉省内外。湖中有驰名中外的鸟岛,以及海西山、海心山、沙岛、弧插山(三块石)等五个岛屿,近年来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径流减少,导致水位下降,湖面缩小,原来的鸟岛已变成半岛。每年

春夏季节有11种10万余只候鸟到鸟岛生育繁衍。鸟岛是我国八个鸟类保护区之一。

3.盐湖。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著名的盐湖有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柯柯盐湖等。盆地盐湖面积占全国盐湖面积的近90%。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由9个表面有盐水的盐湖和2个干盐湖组成。湖面平均海拔2678.5米,东西长118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总面积约5856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内陆盐湖。察尔汗盐湖氯化物储量达600亿吨,除氯化钠外,还有氯化钾和氯化镁。其中钾盐储量为1.5亿吨,仅次于死海,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国目前生产钾肥的主要原料供应地。

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结晶盐湖,这里是一个美妙无穷的世界。那平似水面、但坚如磐石的陆地湖面,奇特无比的盐层溶洞,珍奇的盐湖蘑菇,美丽的盐晶花等,堪称天下奇观。

察尔汗盐湖是名副其实盐的世界,这里铁路路基用盐筑,公路用盐铺,房子用盐盖,吃盐就地取,真是“挥盐如土”。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经察尔汗盐湖,火车、汽车就飞驰在用盐筑成的路基和用盐铺成的公路上,人们称这一段为“万丈盐桥”。青藏公路这一段长32千米,是我国最长的盐基公路。

茶卡盐湖(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9千米,面积约100平方千米。食盐储量2.6亿吨,因其质洁味美,畅销省内外。

湖北黄冈概况

湖北省黄冈市概况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二市(武穴、麻城),黄州区、龙感湖管理区和黄冈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截至到2018年年末,黄冈市户籍总人口740.64万人。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

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区位交通得天独厚。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六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武汉城际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纵横八条高速公路(沪渝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麻竹高速、黄鄂高速、麻阳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我市6县(市、区)199公里,长江岸线总长度212.9公里(不含江心洲岸线),长江干支堤防长263.07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

加拿大农业概况.doc

加拿大国土面积约997.0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1994年人口为2914万,相当于我国湖北省人口的一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全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仅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南部就集中了全国人口的2/5。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使用者分别占人口的67%和28%。首都渥太华,86万人。 加拿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为19970美元,是 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之一。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都很 发达,资源工业、初级制造业和农业也是经济的重要 支柱。加拿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大。在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期,加拿大经济有过一段明显的衰退,后来 有所回升,但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失业率也相当高。 国家货币是加拿大元,1995年与美元的汇率大约是1 加元兑换0.73美元。 加拿大幅员辽阔,但是耕地面积只有4600万公顷左右,不足国土面积的5%,这是因为它处于高纬度,很大一部分地区在北极圈里面,气候寒冷。另外,还有永久性的放牧地约2800万公顷。加拿大西、北、东三面分别靠着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海岸线长达24.38万公里。加拿大的淡水和水利资源都十分丰富,马更些河全长4241公里,是北美洲第二长河;五大湖与美国接壤,河流众多,领土的7.5%由淡水覆盖,占世界淡水水面的15%。加拿大的气候、土壤条件及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全国地势呈西高东低状,西部雨量较少而气候较温暖,东部大西洋各省则相反。加拿大的林业资源也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加拿大的农场全部集中在南部,尤其是与美国毗邻的4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位于北纬49-53°之间,类似于我国黑龙江省的北部。加拿大最重要的农业区是通常所说的“大草原地区”,即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三个省,那里的土壤以肥沃的棕壤和黑土为主,保肥性状良好,是国家的粮仓,不利条件是雨水不够充足。另外一个重要农区是“中部地区”,即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中部地区是加拿大人口最密集的工业区,农业主要集中在河流盆地,其最南端相当于我国的沈阳市,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种植饲料作物。“大西洋沿岸”各省的农业集中在沿岸地区,它的西部地区多山,农耕作业大部分局限于高其地及盆地,主要有养牛业和饲料作物。“太平洋地区”只有一个省,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部分是高山和森林,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2/5,但耕地只占全省面积的2%,农场集中在温哥华岛上。这个省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此外,花卉、园艺等产品也较重要。加拿大的“北部地区”位于北纬55°以北,商业性的农场为数不多,但是该地区发展农业有很大的潜力。据估计,这个地区拥有120万公顷可供开垦的耕地及辽阔的放牧地。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居于世界前列加拿大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第7大 粮食生产国。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种植业产值约占62%,畜牧业占38%。 2. 1993年加拿大的粮食产量为5224万吨。若按人口平均,其粮食产量名列世界第二。1994年加拿大农业劳动力只有39.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7%。90年代初期,每个农业劳动力的生产值高达43000美元。平均来看,一个加拿大的农业劳动力能生产134吨粮食,2.4吨牛肉,3吨多猪肉和近13吨牛奶(表1、2)。 表1 加拿大主农产品的产量和人均占有量 年份1979-1981 1991 1993 人均占有量

湖北恩施市概况

湖北恩施市概况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腹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市国土面积3972平方公里,总人口79万人(2007年末)。境内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有“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天然氧吧”等美誉。近年来,恩施市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良好机遇,紧紧围绕“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和“四三二”工作重心,以恩施大峡谷、恩施女儿会、恩施玉露茶“三张名片”为抓手,致力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湖北省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市)”等荣誉。 近年来,恩施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出并规划了打造“仙居恩施”的发展蓝图,即结合产业发展打造“三张名片”,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建设“八大生态走廊”,让市民像神仙一样生活居住,让客人体验神仙般的恩施生活,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市民生活乡村化。“仙居恩施”的提出是全市上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指导恩施市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八大生态走廊:即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清江源”现代

烟草农业生态走廊;梭布垭石林生态走廊;“318”国道生态走廊;“清江画廊”生态走廊;莲花池生态走廊;“小溪”生态走廊。八条生态走廊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突出特色民居改造、产业发展、生态公路建设等重点,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将重点景区与乡村生态旅游有效融合,成为新农村建设新标向。打造“仙居恩施”,建设“八大生态走廊”,将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融入一体,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理念由基础建设到生态建设的升华,示范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扩张,使“恩施模式”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 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西北邻重庆市。汉巫县地,三国时吴置沙渠县,元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卫,清雍正六年(1728)改卫置恩施县,1982年划县城关镇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县并入,恩施市境内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铁、硫、水晶石等矿产,农业主产有玉米、水稻、红薯、小麦等,经济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猪为优良品种。珍贵树种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产党参、当归、天麻等100多种药材。有机械、采煤、电力等工业。土特产品有玉露茶、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香菌、中华猕猴桃等,是历史古城,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曾迁此,名胜古迹有连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遗址等。 道地药材 恩施市居“华中药库”的中心,属湖北省乃至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湖北消费水平较高,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居全国第六位。城镇实现零售额7795.57亿元,增长16.8%;乡村实现零售额1401.24亿元,增长11.7%。全省城镇居民收入22903.8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达到37672元,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4.17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业结构稳步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48.77亿元、11190.45亿元和8210.94亿元,分别增长4.7%、13.2%和10.8%。三大产业结构为12.8:50.3:36.9。 截至2012年12月,湖北省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东湖高新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光谷,含东湖综合保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在开发区内设出口加工区。含武汉出口加工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201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84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418.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29万公顷,减少1.58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5.73万公顷,增加2.7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441.81万吨,比上年增产53.28万吨,增长2.2%;棉花总产量53.15万吨,增产0.57万吨,增1.1%;油料产量319.66万吨,增产14.95万吨,增长4.9%。 第二产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1230家,比上年净增1312家,增长13.2%。完成工业增加值955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270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3%。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10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02.90亿元,增长10.6%;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576.90亿元,下降1.0%。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全省资质以内建筑企业2774家,完成施工产值686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实现利润291.18亿元,增长25.8%;

湖北省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2017

附2 编号 湖北省农业科技园区 总体规划 园区名称 申报单位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编制 年月日

一、主要编写内容 (一)项目提要 对园区建设内容及规划作简要说明 (二)园区概况 1、建设现状: 主要内容包括:园区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内部动力;园区建设现状(园区基本情况、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投资状况、资金来源结构、主要技术开发成果及效益情况、示范带动作用等)。 2、自然资源概况: (1)地理位置及条件 (2)地形、地貌及土壤 (3)气候条件及水资源 (4)物产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作物和畜禽品种资源等) (5)交通状况 (6)其他有关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1)劳动力资源 (2)土地资源(园区土地面积及状况) (3)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 (4)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4、园区建设所具备的条件 列出园区建设已经具备的优势条件,并对存在的不利因素作简要分析。 (三)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从园区建设的意义、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性等方面分析

2、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规划的指导思想 (2)规划的基本原则 (3)园区发展方向 3、规划目标 (1)园区的建设期限 (2)年度建设目标 (四)园区的布局与功能 1、功能分区现状及评价 主要说明园区目前的功能分区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园区内各功能区的布局 (1)功能分区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2)功能分区方案:包括新建功能区及已建功能区的调整等方案 (3)项目区产业规划 包括园区主要产业的面积、产量、产值、经济效益等。 (五)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 1、园区建设内容 详细说明各功能区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方案。 2、园区生产的技术方案 包括园区各产业生产的技术方案、简易流程等。 3、园区建设方案的技术评价 从园区的结构、规模、布局、实施时间安排及技术等方面对园区建设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六)组织领导及运行机制 1、园区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 主要包括园区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具体管理形式等内容。 2、项目执行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的关系 主要说明项目建设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的相互关系及联系。 3、园区的运行机制

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数据洞察报告对关键因素用水总量,农业用水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数据洞察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湖北省用水总量指标分析 (3) 一、湖北省用水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用水总量现状统计 (3) 三、湖北省用水总量占全国用水总量比重统计 (3) 四、湖北省用水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湖北省用水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用水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用水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湖北省用水总量同全国用水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湖北省农业用水量指标分析 (7) 一、湖北省农业用水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农业用水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湖北省农业用水量占全国农业用水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湖北省农业用水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湖北省农业用水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农业用水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湖北省水资源概况

湖北省简介 湖北省,简称“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4位。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部地区龙头城市——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黄石市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湖北省的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湖北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35.9亿立方米,折合深度为557.3毫米。其中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006亿立方米。其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其趋势是由南向北,由东、西向江汉平原腹地、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减少。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 我们来看看湖北省的降水情况 湖北年平均降水量1180毫米,折合降水量2193亿立方米。由于受水汽来向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这样就导致有的地方发洪水了,有的地方放还是干旱天气。 从河流、湖泊、水库的分布和多少来看湖北的水资源情况。 一.河流 湖北河流众多。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并有洞庭湖的湘、资、沅(yuan第二声)、澧(li第三声)四水和汉江汇入干流。省内中小河流密如蛛网,河长10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0条,河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700多条。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 二.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但由于过度围湖填湖,使湖泊面积普遍缩小,不少中小湖泊完全消亡。据统计:目前该区域面积大于0.1平方公里的湖泊为958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1106个略有减少。但现存的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千米,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湖北全省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为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 三.水库 据统计:湖北现有各类水库5838座(已减至5825座),总数位居全国第五,是全国的水库大省。其中,大型和中型水库的座数分别为53座和234座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三。小(一)型水库1084座,小(二)型水库4465座。 全省水库承雨面积5.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自然面积的32%,总库容260亿立方米。

湖北道地药材生产概况

湖北道地药材生产概况 摘要:湖北省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本草纲目》所记载的1800多味中草药,武当山有400多种,神农架有1200多种,其中,道地药材资源尤其丰富,占全国道地药材品种总数的﹪。至今为止,本省已形成了多个生产基地,建立了多个道地药材主产区,拥有道地药材生产的极大优势。 关键词:湖北、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 总论:湖北省是拥有中医药自然和人文双重优势的中医药大省,在地理条件上具有环境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特征,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素有“中华药库”之称。现今,中药材原料生产已经成为很多县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尤以恩施和蕲春两大药材生产基地规模最为巨大和成功。 一、地理环境 湖北省面积万平方公里,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岭、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二、气候特征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三、资源概况 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四、人文背景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湖北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 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仍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现状和问题描述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湖北农业现状问题 1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表1反映了湖北主要农产品中的棉花、肉类、水产品产量呈增长趋势,特别是肉类与水产品增幅明显;粮油产量则呈下滑趋势。由此可见,随着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初级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平稳,而水产品和肉类需求增长较快,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农业资源的投入出现了转移,表明市场经济对农业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 2002年湖北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亿元,比2000年增加亿元,增长%,平均每年递增%。其中,种植业产值为

亿元,同比增加亿元,增长%,平均每年递增%;畜牧业产值为亿元,同比增加亿元,增长%,平均每年递增%;渔业产值为亿元,同比增加亿元,增长%,平均每年递增%,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具体比较见图1 。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2002年湖北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 产值的比重为%,比2000年提高了%;图2表明,农牧渔林的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调整到2002年的∶∶∶。具体趋向变化一 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产值之比由2000 年的38∶62调整到2002年的∶,表现为粮食作物产值下降,经济作物产值上升;二是水稻、油菜、茶叶、水果、牲猪的优质品率分别为40%、90%、58%、52%和55%,所占比重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32、10、8、7和7个百分点,表现为主要农产品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 图3显示,近几年湖北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2002年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湖北省土壤状况

湖北省土壤状况 湖北省分布着棕红壤、黄棕壤和黄褐上三类地带性土壤.棕红壤主要分布在与湖南相邻的咸宁地区,属中亚热带北缘;黄棕壤、黄褐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与河南、安徽等省接壤的地区,分别属于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边缘.因此,湖北省正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 本省红壤主要分布于鄂东南海拨800米以下低山、丘陵或垅岗和鄂西南海拨500米以下丘陵、丘陵台地或盆地。该分布区包括咸宁地区和鄂西自治州各县市,以及黄石、鄂州、武昌、汉阳、洪山、圻春、浠水、武穴、黄梅、石首、公安、松滋、枝域等县(市、区)。红壤营养状况是有机质含量较低,严重缺磷、硼,大部分缺氮、钾,局部缺锌、铜、锰、铁。 本省黄壤分布于鄂西南(鄂西自治洲和宜昌地区)海拨500 1200米的中山区,居基带红壤之上,册地黄棕壤之下。其分面下限阪峰较高,群山较低。主要分面地域表现为“四大块,四河谷”,“四大块”指恩施-建始盆地,来凤盆地、黄陵背斜中心区和枝城、长阳与五渔洋关之间的三角地带。“四河谷”指长江西陵河谷清江河谷鹤嵝水谷和咸丰唐岩河谷。土壤层次分异明显,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比红壤高22.4%,其它矿质氧分与红壤相近或略丰,富铝化作用、淋溶作用和粘粒淀积现象较为明显。 本省黄棕壤分布于该省各地、市、州,其中,以郧阳、黄冈、宜昌、孝感、襄樊等地的面积较大。 多表现较为严重的水土侵蚀,该土壤的农业垦种历史较长,利用方式多种多样,结构面上经常覆有铁、锰胶膜或结核。一般质地粘重,土体紧实。 黄褐土集中分布在襄樊、郧阳及荆州北部,多地处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岗、盆地及平坝阶地。 该土壤的质地较为粘重,整个土体结构紧实,难犁难耙,不易拿墒情。土壤毛管蒸发力强,水分极易散失,天晴易受干旱威胁,有“旱包子”之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钾的含量及保肥性能尚可。 砂姜黑土集中分布于鄂北岗地,向北与南阳盆地的砂姜黑土连成以体。其土壤理化性状差,粘、板、瘦,易涝怕旱,肥力较低。 黄褐土集中分布在襄樊、郧阳及荆州北部,多地处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岗、盆地及平坝阶地。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

一、工业 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中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已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的格局。 2008年,全省全社会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下同),同比增长%,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增幅提高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增幅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增幅回落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亿元,增长%,增幅回落个百分点 (一)汽车产业 湖北省机械汽车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一主两带”的产业基础。“一主”即以汽车产业为主导,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通用基础件、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内燃机、文化办公设备、民用机械等门类齐全、实力较雄厚的13大产业。“两带”即以东风公司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集聚带,以宜昌、荆州、武汉、黄石为基地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聚带。已形成了东风有限、神龙、三环、凯迪电力、武锅、长动、武船等一批大集团大公司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东风公司与日本日产公司实现跨国重组、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提升合作层次、与日本本田公司扩大合作领域等,标志着东风公司跨入了国际性大公司行列;三环集团重组省汽车集团后实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中国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湖北省整车生产能力已达到80万辆,基本形成了“轿、重、中、轻、专”并举,“高、中、低”档车型齐全的产品结构。在整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湖北省零部件产业日趋壮大,目前湖北省拥有零部件企业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310家),年配套能力已超过60万辆份。行业排名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一)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一)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其发展速度缓慢的矛盾来研究湖北省农业发展状况与问题,同时借鉴德国农业改革,结合湖北省农业现状探讨了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关键词:湖北省;农业;德国农业改革;品牌发展;农场 一、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87万人。耕地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湖北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农业发展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是趋于小步前进、较为稳定,但不明显,且相对其他地方如黑龙江、福建等还是相对落后。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不强,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科技水平低 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不但是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但农村大量劳动力(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大多流向了城市。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规范,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

河南省农业概况

河南省农业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个农业大省。据统计部门统计,到1997年底,全省共设15个地级市,2个地区;114个县(市),44个市辖区。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7.3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33.31万公顷;人口9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44万人,人均耕地1.1亩。199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34元。 河南省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的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地、丘陵、平原(包括盆地)面积分别为4.44万平方公里、2.96万平方公里、9.3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6%、17.7%、55.7%。西部以山地为主,中东部绝大部分是平坦广阔的平原。平原地区以沙颍河为界,以北是以黄河为主体的冲积扇平原,以南则为淮河及其支流泛滥冲积和洪沼堆积而成的低缓平原。在平原边缘与山地交接地带为洪积平原区。境内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大别山脉。 河南省地貌基本形态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5类。地貌类型虽然复杂多样,但规律明显,且分布与组合的区域差异显著,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改造地貌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部为暖温带,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70%,南部为亚热带。气候过渡性明显,温暖适中,兼有南北之长,利于多种作物生长。但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加之南北纬度不同,东西地形差异明显,气候的地区差异较大,干旱、风涝、冰雹等气象灾害频繁严重。全省年平均气温13~15℃,年平均无霜期为190~23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00~2600小时,热量资源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或喜温作物两年三熟轮作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肥水等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南省的种植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50-60 年代种植制度主要有:以冬季(夏季)休闲为主的两-年三熟制、烟叶集中产区的两年三熟制、一年两熟制和棉花、花生一年一熟制。70年代,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以间作套种为中心的种植制度改革遍及全省。主要套种方法有麦垄套种玉米、玉米和大豆间作、麦棉套种及两粮、两肥(或油菜)间作套种。进入80年代以后,人增地减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作物种植制度逐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依靠增加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实现多熟高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省农作物复种指数70年代以前为150%左右,80年代为160%,90年代增加至170%以上,1997年达到18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70年代末河南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农业,农业中基本上是种植业,种植业之中又基本上是粮食生产的格局。通过80年代以来的逐步调整,河南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已趋向合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从第一产业起步的,主要是种植业,其布局重点在豫北平原、南阳盆地。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展到中部地区,伴随着第一产业而发展起来的二、三产业的布局,正好和第一产业发展相反,重点在豫西和黄河以北的太行山一线,其次是原来的产粮区,与第一产业发展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