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

说明:1、本表由本市农村劳动力在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时提交。农村劳动力应根据个人实际状况如实填写。其中,标※栏目由农村劳动力所在就业单位补充填写,并对所招用农村劳动力的基本信息、劳动合同和用工信息等核实无误后加盖公章确认。

2、请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站准备充足空白表,方便农村劳动力填写,同时做好

填报和就业登记的指导工作。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

填报说明

《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用于农村劳动力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时填报使用。

具体填报要求是:

一、个人基本情况

㈠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应与本人居民身份证记载内容相一致。

㈡转移就业证号:填写个人持有的本市核发的《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编号。

㈢就业困难类型:根据个人实际困难情况选择“4050”、残疾人、享受低保、“零就业家庭”、“纯农就业家庭”、农村就业困难地区和其他困难其中之一填写。

㈣本登记前状况:根据个人本次登记前实际情况选择单位招用、个体经营、开办企业、弹性就业、务农、自由职业、无业、复员转业、在校学习、刑释解教和其它状况之一填写。

二、单位就业情况

实现单位就业的,须填写本栏目。本栏目由用人单位负责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

㈠就业单位全称:填写工商登记或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名称。应与企业营业执照、法人证书记载相一致,不得使用简写或缩写,

单位全称中包含数字的,用中文数字填写。

㈡组织机构代码:填写单位组织机构代码(10位)。

㈢社保登记证号:填写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证的号码。

㈣劳动合同起止时间:按照与被招用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记载的劳动合同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填写。

㈤职业工种:根据被招用人员的从事工种岗位对照《工种分类》(见附件)选择填写工种名称。

㈥用工形式:根据被招用人员的用工形式:全日制、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用工,选择其中之一填写。

㈦就业所在地:填写就业单位的实际经营地址。

㈧是否公益性就业组织: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填写“是”或“否”。

㈨单位联系人、单位联系电话:填写就业单位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

三、个人就业

㈠就业类型:个人可根据实际就业状况,选择开办企业(自主创业)、个体经营、弹性就业、自由职业、其他个人就业、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中的一项填写。

㈡营业执照编号:就业类型为开办企业(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按照营业执照填写。选择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的,应填写岗位名称。选择其他就业类型的,可不填写。

㈢就业所在地:就业类型为开办企业(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

按照营业执照地址填写;为其他就业类型的,填写实现就业的地址。

㈣就业时间:就业类型为开办企业(自主创业)的,按照企业营业执照的成立时间填写;就业类型为个体经营的,按照工商营业执照的发照日期填写;为其他就业类型的,按照其实际就业时间填写。

㈤本人签字:须本人签字确认。

附件:工种分类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 【摘要】随着当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本文基于工业集聚视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展开,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集聚 一、引言 工业集聚是指一系列相似的下业企业汇聚于同一个区域。这是一种在工业布局上相对集中的现象。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限制以及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随着各种下业产业的发展与个别产业规模扩大。为了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下业集聚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的运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当地的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足。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下业集聚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2010年从农村转移㈩来的劳动力约有1.5亿人,占到了总流动人口的68.2%。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容小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原因 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中一元是以下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另外一元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

在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城乡生活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差距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1)经济因素。与农村相比,下业化集聚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高的薪酬。一部分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奔赴工业聚集地,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农村劳动力转移。 (2)科技因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村开始引进适量机器设备,提高了部分农业的作业效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在下业集聚地下厂为了维持日常经营又急需劳动力。那些被机器所淘汰的农民开始寻求新的下作。为了谋生他们向工业集聚地转移。 (3)生活质量因素。我国现阶段,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差距。一些农民工进城工作已经不再是为了挣钱去找一些辛苦脏乱的下作,他们更加希望的是在挣到钱的同时能借此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开阔眼界,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希望在城市立足,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工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耕地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我国的人均耕地仅1.35亩。并有666个县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795亩,其中463个县低于国际公认危险线:0.5亩。工业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关于促进XX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现在农村劳动力388518人,经济活动人口为373110人,非经济活动人口为15408人。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男性为197049人,占52.81%;女性为176061人,占47.19%。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仍明显多于女性劳动力,男女劳动力比例大致为118/100。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年龄在16-35周岁的劳动力140610人,占37.68%;36-45周岁的劳动力124249人,占33.3%;男性46—60岁、女性46—55岁劳动力共108251人,占29.02%。农村经济活动人口373110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780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4.45%;高中、中专文化程度82644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1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266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39%。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技能劳动者17115人占技能劳动者23.66%。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无序化现象严重。二是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措施

(一)推行农村发展“双轨制”,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新市、葛兰等六个镇建成镇工业区,形成农民创业、就业基地,XX湖镇形成旅游产业,14个镇按小城市标准抓紧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建成特色小城镇。农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和农民增收,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难题,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二)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统筹城乡就业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向下延伸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小型灵活人力资源市场为补充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公共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人力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浏讲师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前言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2 1.1降低社会矛盾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4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7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性文件和规章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9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9 .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许多的企业都陆续倒闭,在发展中的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企业倒闭使更多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全国剩余劳动力从而增加,许多的人回家过年后不知明年该去哪里?该做什么?2月4号镇坪县人劳局对全县剩余劳动力和企业所需劳动力进行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调研采取集中笔录座谈、工作人员深入乡镇、企业、各村实地摸底调查,与村民代表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真实情况。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全县XX年外出务工人数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2.对XX年全县在家待业人数以及年龄、性别、文法程度进行登记。3.对全县各个企业XX年用工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年初全县外出务工(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数分别为10247人和3561人。除自主创业和在家务农外全县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432人,本地企业所需劳动力人数为615人。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相对上年比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1)加大教育投入。全县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加快培养和造就农村实用人才,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成人教育体系,让每个农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全县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因此,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技能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党校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大力发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是XX年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2)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根据此统计口径,1978-2001年的20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总量由30688万人增长到48229万人,净增1754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2182万人增长到15778万人,净增13596万人。20多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工业部门新增的职工,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而来。 2.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 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58年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1958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1900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其中从农村招收的约1000万人。由于在农村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税减3800多万人,1958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据统计,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多万人猛增到1960年的1.3亿人,同期所增城镇人口中,约有90%属机械增长。同期城镇非农业职工增加了2500万人,其中近2000万来自农村。然而,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寿命却极其短暂。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到农村。196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82.5%,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阶段,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以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的通知”活动为契机,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农民工

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00个行政村居,65万人口,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共有农业人口17.5万户,农业人口53.2万人,其中:具有劳动能力35.3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农村劳动力实际就业人数为34.72万人,就业率为98.3%,平均每个家庭有1.98个从业人员。 1、性别结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5.32万人,其中女性16.25万人。 2、年龄结构。按劳动力年龄看,16-25岁占27%,26-40岁占38%,41-50岁占22%,51-60岁占1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占65%,41岁以上劳动力占35%。 3、文化结构。小学文化程度11.3万人,占32%;初中文化程度18万人,占51%;高中学历5.7万人,占16%;大专以上学历0.35万人,占1%。

4、产业和行业分布及从业状况。从事农林牧渔业14.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2%;从事商贸物流运输业1.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从事农产品加工业2.55万人,占农村劳动总力数的7.2%;从事文化旅游服务业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从事建筑市政行业 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7%;从事制造加工业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6%;其他行业及未就业565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耕地对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过剩情况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为16.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15%。。 1、性别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女性7.42万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大学毕业生就业登记表-班委意见

该同学平易近人,学习态度端正,思维灵活,勤于思考,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热爱班级,团结同学,集体观念强,并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类活动,交际能力较好,工作尽职,能独立完成工作。 该同学思想端正,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守时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刻苦钻研,专业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肯定;能吃苦耐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关心班集体事务。 该同学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并自学相关专业课程,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做事认真负责,能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各项班集体活动,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该同学个性乐观执着,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做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各项班集体活动,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该同学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作为班干能积极主动的组织班级活动,并极力配合其他班干部完成各项工作安排。 该同学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并自学日语语言,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做事认真负责,能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各项班集体活动,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该同学思想进步,性格开朗,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谦虚好学,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虽未曾担任班委,但该同学都会及时完成班委分配的各项班级事务,并帮助班委组织开展各项班集体活动,表现优秀,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该同学性格沉稳,待人诚恳热情,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强,作为班长,处事稳重,考虑问题全面深入,组织开展过多次较大型班集体活动,善于协调班级的内部矛盾,处理班级大小事务,表现十分优秀,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肯定。 该同学思想进步,性格开朗,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谦虚好学,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曾多次荣获“学业优胜奖”;作为班级团支书,及时完成学校团委安排的各项工作,并与班委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班集体活动,表现优秀,得到了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 该同学思想进步,性格开朗,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谦虚好学,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作为班级组织委员,能及时完成各项工作,并与班委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班集体活动,表现优秀,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该同学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待人真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提纲 (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纲】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

大学毕业生就业登记表、推荐表_院系意见

该生思想端正,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守时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热爱班级,团结同学,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类活动,拥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态度端正,思维灵活,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该生思想端正,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守时守信,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刻苦钻研,学习目标明确,专业基础知识相对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作风,作息合理,能吃苦耐劳,关心班集体事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各项集体活动。 该生思想进步,关心国家要闻,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做事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并自学相关专业课程,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做事认真负责,能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各项班集体活动,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该生思想上进,热爱国家,诚实守信,个性乐观执着,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做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各项班集体活动,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该生思想进步,关心国家要闻,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做事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作为班干能积极主动的组织班级活动,并极力配合其他班干部完成各项工作安排。 该生思想进步,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学生,做事有主见,不拘泥于常规,待人真诚,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并自学日语语言,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做事认真负责,能独立完成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各项班集体活动,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该生思想进步,加人中国共产党后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虽未曾担任班委,但该同学都会及时完成班委分配的各项班级事务,并帮助班委组织开展各项班集体活动,表现优秀,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肯定。望其今后再接再厉,扬长避短,做到戒骄戒躁,不断完善自我。 该生思想进步,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入党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提出意见与建议,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学习刻苦,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强;作为班长,处事稳重、干练,考虑问题全面深入,组织过多次较大型班集体活动,善于协调班级内部矛盾,处理班级大小事务,表现十分优秀。 该生思想进步,加人中国共产党后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曾多次荣获“学业优胜奖”;担任团支书,能及时完成各项工作,还与其他班委组织开展过多次班集体活动,表现优秀,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肯定。望其今后再接再厉,不断完善自我。 该生思想进步,加人中国共产党后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性格开朗,与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作为班级组织委员,及时完成各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方案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月27122018温家宝总理在年确指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如果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获得很好的安置,将会影响新型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农业的不断进步,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及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建议,我们调查小组分别对韩家结庄、黄家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一、农村就业劳动力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在思想上有了根本上的转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鼓励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综合分析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出现以下现状及特点。岁的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16-181。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岁以上的占 22%5076%19-502%的;岁的占,力以19-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量 的绝大部分,其它岁数段的劳1 / 7 动力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劳动力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约占,总 体上呈现南多女的现象。60%,女性约占40%、从受教育程度看,根

据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农村就业劳动力2中,;高中<57%中,小学学历及以下的约占30%;初中学历约占。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2%专)学历约占11%看出,韩家结庄和黄家庄村的劳动力学历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约。占总人数的87%左2018、从劳动力就业方向看,两个村根据年统计数据,30%3左右的村民从事非农业。在从事非农业的右的村民从事农业,70%;从事的制造业的约占村民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最高,占40%70%,其它的约占30%20%;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职业的约占,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在非农业中10% 就业的种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从就业的地域上看,适龄劳动力主要在本村周边的市县就4,而外出到本市之外就业的村民约占总数业,约占村民总数的60%,在外出到外市就业的村民主要以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广的40% 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主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在劳动就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劳动力的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就业信2 / 7 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这些劳动力在就业上的无序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20化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它会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9.9. 《 目 录 》 摘要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 2. 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因素 3.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在与将来 5. 政策建议 作者:李牧群 (Li Muqun) 首席研究员 刘金贺(Liu Jinhe)首席研究员 马兹晖(Ma Zihui)首席研究员 李萌(Li Meng)研究员 SERI: Hyunkuk Cho 首席研究员 审阅:刘晋硕(Liu Jinshuo) 首席研究员

《 概 要 》 2003年起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但事实上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最近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以及妨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种因素的存在,农民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方面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无法持续吸纳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日趋活跃,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加之城市工作收入显著高于在农村务农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农。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劳动安全条件差、工资水平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人群一样的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等问题更是增添了农民工在城镇生活的难度。 农民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劳动密集程度低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通过从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向高收入水平地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消除地区不平等和减贫都有积极作用。 进城务农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还是对其家庭,以及城镇原有人群都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面,进城打工提高了劳动力本身的回报和对自身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城市的容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民工产生不满和失意,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严重。同时城市的犯罪案件增多及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外向经济依赖严重的中国经济影响明显,企业破产或以及产能过剩加剧了就业压力,政府出台解决就业的措施对农民工失业潮效果甚微,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大量失业在所难免,农民工的失业给城市和农村都带来经济和社会矛盾。 从未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演变趋势上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仍将长期存在,但每年新增进城务工人数将有所下降。从转移方向和目标行业来看,中西部地区将更多的吸引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而得益于东部沿海城市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仍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该地区城镇的第三产业务工 农民工向城镇岗位的转移是对城镇劳动力的有效补充,但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提升劳动者素质应当成为政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城镇建设的速度无法容纳大批农民工,长期而言应当依托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分流城镇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土地流转制度的出台应该充分考虑对失去土地农民的保障;长期而言解决农村-城镇劳动力大范围迁移的根本方法是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__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打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工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入广大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了一些浅显思考。 截至20xx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55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22.8亿元,净收入14.72亿元。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工、电工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人次,大大提高了转移就业水平。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大项目、大工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工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19187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xx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475人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人;全县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500 1/ 6

人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人。 (一)抓培训,培养就业新技能。 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能的意愿非常强烈,极其渴望学有一门技能,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技术水平。 一是进一步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城乡界限,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规范有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组织部门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牵头抓总”的作用,联合人社、教育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 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优势,要优化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向培训人才。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招标培训,利用岁末年初等农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电焊工、电工、餐饮服务、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农民工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没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 三是聘请各行业专家、各工种技术能手授课,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培训队伍,确保农民工学到新技术、新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如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民通过转移就业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迅猛增长,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科学调控、合理引导、依法保障、全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将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但目前,我市当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农民工以自发和亲友介绍输出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比较大;二是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就业渠道较少,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内容简单,对外出就业帮助不大;三是外出就业以短暂输出为主,缺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四是缺乏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五是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 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的相关政策,为农民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各种手续,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和风险。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积极与务工人员集聚地的司法、计生、劳动人事等部门取得联系,切实搞好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从完善镇、村级劳务市场入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首先进入镇内劳务市场,积累经验和技能,然后逐步向省内和省外劳务市场进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梯度转移,使农村劳动力一旦转移出去就能站得稳,立得住。 二、大力开展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订单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快速增长。 要在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进行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状况及不同思想状态的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逐年加大政府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使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如果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获得很好的安置,将会影响新型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农业的不断进步,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及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建议,我们调查小组分别对韩家结庄、黄家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农村就业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在思想上有了根本上的转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鼓励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综合分析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出现以下现状及特点。 1、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16-18岁的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2%;19-50岁的占76%,50岁以上的占22%。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以19-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它岁数段的劳动力所 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劳动力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约占60%,女性约占40%,总体上呈现南多女的现象。 2、从受教育程度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及以下的约占30%;初中学历约占57%,;高中(中专)学历约占11%;大专及以上学历约

占2%。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韩家结庄和黄家庄村的劳动力学历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约占总人数的87%。 3、从劳动力就业方向看,两个村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30%左右的村民从事农业,70%左右的村民从事非农业。在从事非农业的70%村民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最高,占40%;从事的制造业的约占20%;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职业的约占30%,其它的约占10%,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在非农业中就业的种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4、从就业的地域上看,适龄劳动力主要在本村周边的市县就业,约占村民总数的60%,而外出到本市之外就业的村民约占总数的40%,在外出到外市就业的村民主要以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主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在劳动就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劳动力的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就业信息 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20,。这些劳动力在就业上的无序化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它会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最后往往造成自身找到的工作不理想,甚至上当受骗,损害了自身的利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一代新型农民,鼓励有文化和农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事关农业长远发展,要作为一项基础性重大工程来抓。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如果这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获得很好的安置,将会影响新型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农业的不断进步,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及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一些建议,我们调查小组分别对韩家结庄、黄家庄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农村就业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村劳动力的在思想上有了根本上的转变,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人脱贫致富”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鼓励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综合分析我们小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出现以下现状及特点。 1、从年龄、性别结构上看,16-18岁的占农村就业劳动力总量的2%;19-50岁的占76%,50岁以上的占22%。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以19-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它岁数段的劳动力所

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劳动力性别方面,男性劳动力约占60%,女性约占40%,总体上呈现南多女的现象。 2、从受教育程度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农村就业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及以下的约占30%;初中学历约占57%,;高中(中专)学历约占11%;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2%。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韩家结庄和黄家庄村的劳动力学历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约占总人数的87%。 3、从劳动力就业方向看,两个村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30%左右的村民从事农业,70%左右的村民从事非农业。在从事非农业的70%村民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最高,占40%;从事的制造业的约占20%;从事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职业的约占30%,其它的约占10%,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向非农业方向转变,在非农业中就业的种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4、从就业的地域上看,适龄劳动力主要在本村周边的市县就业,约占村民总数的60%,而外出到本市之外就业的村民约占总数的40%,在外出到外市就业的村民主要以发达地区比如说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主,流向趋于固定性。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流动趋势主要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在劳动就业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劳动力的在就业上存在盲目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地就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向外转移,但是由于基层就业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