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研究

《红楼梦》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研究

《红楼梦》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研究
《红楼梦》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8073387.html,

《红楼梦》道歉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研究

作者:张少杰

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3期

摘要:道歉是一种礼貌性社会行为。当冒犯发生时,道歉主要用来维护听话人的面子,

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弥补自己冒犯别人所带来的后果,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关系。结合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发现道歉人身份越高、道歉人与听话人间社会关系越近,则可以选择的道歉策略就越丰富。地位低的道歉者遵循顾曰国“抑己尊人”原则,地位高的道歉者遵循Leech所提的同情原则。家庭成员之间会很快接受彼此的道歉。家庭成员之外,下级通常会立即接受来自上级的道歉,而上级对下级的道歉通常不予接受。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道歉策略礼貌原则面子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Austin创建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在1962年发表的《如何用

语言做事》中详尽阐述了这一理论。Austin认为,所有话语都是在或明或暗地行使某种行动。他的学生Searle(1969:16)明确提出“言语行为是语言交流的最小或基本的单位”,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创设了间接言语行为,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和发展。言语行为理论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人们日常言语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其中道歉作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礼貌言语行为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

道歉言语行为在Searle的分类中属于表情类(expressive)言语行为,Searle提出一个人为自己做过某种行为而道歉表达出说话人对做过那种行为的悔意(1976)。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道歉言语行为下过定义,Olshtain(1989:156)认为道歉是“一种言语行为,目的是为听者提供支持,此听者由于受到侵犯已实际或可能承担不良后果”。Holmes(1990)侧重于道歉的社会功能,他认为道歉是说话人针对听话人的面子需求为自己犯下的过错承担责任以挽救并恢复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平衡的言语行为。本文采用这一定义,因其侧重于道歉的社会功能,更适合本文道歉的言语行为模式和策略的讨论。

二、理论基础

(一)道歉策略

许多学者对道歉策略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Fraser(1981)提出了道歉的9种策略:

直接策略(4种):

1.直接声明自己正在道歉

中澳大学生英语道歉策略的对比研究

中澳大学生英语道歉策略的对比研究 姜占好 (安徽财贸学院外语系,安徽蚌埠233041) 摘 要:本文以E lite Olshtain 对道歉策略的分类和调查数据为基础,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澳大学生道歉策略进行了对比,发现尽管双方在道歉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大体上的相似性,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以英语在进行道歉时道歉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对方,并产生了隐性语用失误;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若干方法以提高学生实施该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关键词:道歉;道歉策略;言语行为;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4)02-0032-04 11引 言一提起“道歉”,人们常常会想起“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字眼。实际上,道歉是一种复杂的言语现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道歉是指含有上述字眼的句子。广义的道歉是这样一种言语行为:当A 冒犯了B ,道歉可以被用来维护B 的面子,并且弥补冒犯的后果,进而恢复A 与B 之间的和谐(A 是道歉者[speaker ],B 是被道歉者或“受害者”[hearer ])(H olmes 1990:159)。对于该言语行为的研究著述颇多:有从二语习得的分支———中介语语用学研究出发的,研究母语为非英语者在用英语表达道歉时的得体和恰当程度(C ohen &Olshtain 1981;Olshtain &C ohen 1983;Blum 2K ulka &Olshtain 1984;Olshtain &C ohen 1989;Rintell &Mitchell 1989;E llis 1994;何自然1997);有从性别差异方面研究在相同的情 景下两性差异是否会影响道歉的频率和措辞的强度(周娉娣2002);也有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对中英文道歉策略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的(李莉2001)。本文以广义的道歉定义为标准,以E lite Olshtain 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中澳学生在用英语实施该言语行为时道歉策略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EF L 教学中教授该言语行为的方法。 21道歉策略 许多学者都对道歉策略进行过研究和分类,如欧文、霍姆斯、乔斯勃格、黄永华。本文的策略研究建立在E lite Olshtain (1989:161)的道歉策略分类标准上。她将道歉策略分为8种: 策略1(S1):直接道歉(illocutionary force indicating devices[IFI D])该策略常见的形式为直接使用道歉的字眼。这些字眼以其出现的频率高低列举如下:s orry ,excuse me ,I apologize for...,forgive me ,pardon me for...,I regret that...,I ’m afraid.... 策略2(S2):认可应负责任(taking on responsibility ) 为了安慰“受害者”,道歉者为自己的冒犯或过错承担责任。如:My mistake ,y ou ’re right to be angry ;I didn ’t mean to upset y ou. 策略3(S3):解释说明(explanation or account ) 道歉者向“受害者”陈述自己给对方带来某种“伤害”的原因。如:The traffic was terrible 或I missed the bus. 策略4(S4):采用补偿手段(offer of repair )这是一种“伤害”、“不便”、“冒犯”可以弥补、补偿时,道歉者采用的手段。如:I ’ll pay for the damage/broken vase. 策略5(S5):允诺或保证不再犯错(promise of forbearance ) 道歉者感到自己的冒犯严重,有着强烈的愧疚感时,会向对方承诺这种冒犯下不为例。如:This w on ’t happen again.I w on ’t do it again. 策略6(S6):使用加强道歉语气的标识词(intensifiers of the apology ) 这些标识词可以是副词,如:I ’m very/terribly/s o/really/aw fully s orry ;或重复这些副词,如:I ’m really dread fully s orry/I ’m very very s orry.;也可以是语气词(oh/oh ,no/oh ,Lord/G od )或助动词do (I do apologize.);有时会使用please (Please forgive me.)。 — 2 3—2004年第2期总第84期外语研究 F 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4,№2Serial №84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摘要】:道歉是重要的人类语言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从语言学的立场看,道歉言语行为属于言语交际的组成部分。道歉言语行为作为人们交际过程的一种弥补性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体现个人 礼貌修养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在于,为冒犯进行弥补以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本文参照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语用研究。论文对汉语道歉言语已有成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对汉语道歉行为深入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本人的结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礼貌文化 一.道歉和道歉语 1.道歉语 道歉言语行为,即俗称道歉,人们大都向别人道过歉。也接受过别人的道歉。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由于说错话,做错事或其他的原因,常常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后果,轻则对方不欢而散,引起彼此间关系的疏远,重则会给对方造成重大伤害,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有效的挽救或弥补的话,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有鉴于此,为了补偿过错,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的社会需要。

冒犯者用来向被冒犯这表达歉意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道歉语。道歉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们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为了表示道歉除了采用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行为的方式,比如,采用特定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多的依赖言语行为方式。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道歉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王建华,2004)。这一理论昭示:人们通过某种话语来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在聆听着身上产生一种效果。也就是说,人们讲一句话的目的在于完成一种职能(Austin,1962)。不言而喻,所谓道歉言语行为,指的就是通过使用道歉语而达到有关方面表达迁移的语言行为表现。关于道歉的定义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道歉的定义。 2.道歉 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1971)视道歉为一种弥补性的交流,目的在于重建由于真实或者假想的冒犯的发生而面临危险的社会和谐。Olshtain(1983:232-249)则将承认有过失和对过失负有责任视为道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增加了自我羞辱这一成分,在他看来,自我羞辱是与通常认为的有损面子的举止行为是一致的,因为这与冒犯者原本正面的形象产生了冲突。Brown和Levinson(1987:187)对道歉的定义加进了礼貌因素,他们认为道歉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新版简明英语语言学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知识点: 1.*Definition: pragmatics; context 2.*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3.*Austin’s model of speech act theory 4.Searle’s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 5.*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考核目标: 识记:*Definition: pragmatics; context 领会:Searle’s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 综合应用: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Austin’s model of speech act theory;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一、定义 1. Pragmatics语用学: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是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语用学也可以看作是一中意义研究。(它不是孤立地去研究语义,而是把语义置于使用语境中去研究的一门学科。) 2. Context 语境:The notion of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这个概念对语言的语用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认为他是由言者和听者的共享知识所构成的。 二、知识点 6.1.2 pragmatics vs. semantics语用学与语义学 二十世纪初,Saussure’s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开始,同时也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调,即语言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在的系统来加以研究。 语用学和语义学既有相关性又有相异性。两者都是对意义的研究。传统语义学把语义看成是抽象的,内在的,是语言本身的特性,不受语境的影响。因此传统语义学只研究语义的内在特征,不把语义研究置于语境中来考察。语用学研究的是交际过程中语言意义的表达和理解。语用学家认为不把意义放在语境中来考虑就不可能对语义进行充分的描述,因此在研究语义时是否考虑语境便成了传统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Semantics 和Pragmatics的区分 Pragmatics studies how meaning is convey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pragmatics considers meaning in context, traditional semantics studies meaning in isolation from the context of use.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姓名:徐冬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罗耀光 20080401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研究生:徐冬梅年级:2005级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老师:罗耀光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文摘要 “拒绝”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会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过去的20年里,拒绝言语行为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重点集中在几个方面,如社会因素对其策略使用的影响,跨文化语境中的拒绝策略使用,以及通过拒绝行为来研究语用迁移。并且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以在校大学生实施的日常拒绝行为为研究对象。 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实施的拒绝言语行为充分体现了其不礼貌(即威胁被拒绝者的面子)及冲突本质。在英文商务信件中表达拒绝信息时写信人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主要目标,传递坏消息,二是次要目标,和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任何不当的拒绝行为实施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客户流失,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这类英文商务信件的特点决定了写信人在信件写作过程中必须注重拒绝信息的礼貌传递。 有鉴于此,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为指导,对英文商务信件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使用进行了专门研究。本文首先对拒绝言语行为,尤其是英文商务信件中的拒绝言语行为,以及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英文商务信件拒绝言语行为中使用的礼貌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应用于英文商务信件拒绝言语行为实施的礼貌策略有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直接策略,每种策略都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在分析的过程中作者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例证。通过对这些策略进行定量分析,作者发现在实施拒绝这一言语行为的时候,使用更频繁的礼貌策略是消极礼貌策略,其次是积极礼貌策略,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这一分布与写信人的写作目标有一定的联系。最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有:关注听话人,宣称双方共同点,使用模糊语,表明原因以及非确指。 本研究有助于人们在商务沟通中更好地运用礼貌策略来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指导人们提高该类英文商务信件的写作能力,进而帮助人们进行成功的交际。同时,该研究对于英文商务信件的研究与教学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商务信函; 礼貌策略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语用学7/8节 院系:文学院 班级:12级对外汉语二班 姓名:梁颖 学号:121701041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摘要】:道歉是重要的人类语言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从语言学的立场看,道歉言语行为属于言语交际的组成部分。道歉言语行为作为人们交际过程的一种弥补性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体现个人 礼貌修养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在于,为冒犯进行弥补以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本文参照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语用研究。论文对汉语道歉言语已有成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对汉语道歉行为深入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本人的结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礼貌文化 一.道歉和道歉语 1.道歉语 道歉言语行为,即俗称道歉,人们大都向别人道过歉。也接受过别人的道歉。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由于说错话,做错事或其他的原因,常常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后果,轻则对方不欢而散,引起彼此间关系的疏远,重则会给对方造成重大伤害,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有效的挽救或弥补的话,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有鉴于此,为了补偿过错,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的社会需要。

冒犯者用来向被冒犯这表达歉意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道歉语。道歉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们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为了表示道歉除了采用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行为的方式,比如,采用特定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多的依赖言语行为方式。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道歉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王建华,2004)。这一理论昭示:人们通过某种话语来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在聆听着身上产生一种效果。也就是说,人们讲一句话的目的在于完成一种职能(Austin,1962)。不言而喻,所谓道歉言语行为,指的就是通过使用道歉语而达到有关方面表达迁移的语言行为表现。关于道歉的定义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道歉的定义。 2.道歉 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1971)视道歉为一种弥补性的交流,目的在于重建由于真实或者假想的冒犯的发生而面临危险的社会和谐。Olshtain(1983:232-249)则将承认有过失和对过失负有责任视为道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增加了自我羞辱这一成分,在他看来,自我羞辱是与通常认为的有损面子的举止行为是一致的,因为这与冒犯者原本正面的形象产生了冲突。Brown和Levinson(1987:187)对道歉的定义加进了礼貌因素,他们认为道歉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红楼梦测试题及答案

《红楼梦》阅读训练题 一、多选题 1.《红楼梦》的异名下列哪两个不是?()() A.《石头记》B.《风月宝鉴》C.《太虚幻境》D.《金玉良缘》E.《金陵十二钗》 选C D 分析:《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2.找出分析有误的两项:()() A.贾府中的奴仆颇具叛逆性格的两个人是晴雯和小红。 B.第三十九回,李纨道:“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平儿。 C.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红楼梦》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D.《红楼梦》善于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写的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的人物。 E.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赖大家的。 选C E 分析:才子佳人小说发展至明末清初,才子金榜题名后与佳人洞房花烛的大团圆结局已成为小说的固定情节模式,这种大团圆结局,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因原,但更多的是作家怀才不遇寄希望于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使然。借文学作品抒写人生理想固然可以,但如果对理想的描画近乎于偏执,乃至于使大团圆结局失去了存在的生活基础,那么千篇一律的大团圆便有了美化现实、粉饰生活之嫌,理想也便成为梦想和空想。这也是此时期才子佳人小说引起当时社会关注和招来后人非议的原因之一。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这一

俄语拒绝言语行为分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8073387.html, 俄语拒绝言语行为分类研究 作者:崔丽丽姜群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因为其威胁面子的特征和对语用能力、文化沟通力的高要求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的敏感话题。本文以俄罗斯语言学家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为理论基础,分析俄语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常用策略。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弗罗尔金娜;新闻发布 拒绝言语行为分属言语行为理论,随着请求、建议等言语行为的研究逐步深入,拒绝言语行为也慢慢进入到语言学家们的视线。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始于Beebe,森山卓郎等语言学家。对于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马月兰、王爱华等。他们对于拒绝语的研究都是在Beebe等人的“语义公式”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扩展研究。俄罗斯语学界对“拒绝”的研究,尤其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一般是将其与“不同意”的概念相对比或结合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俄罗斯语言学家弗罗尔金娜的隐含观点为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 一、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 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特色,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 她将隐含分为形式隐含和内容隐含两种,内容隐含又包括意思隐含和非意向性含意。她的研究重点是意思隐含(意思隐含是指规约性程度不同地表达这种或那种意向性意义的各种间接的言语表达式),她将意思隐含分为两大类:语句层次隐含和语篇层次隐含,语句层次隐含在单个语句的范围内就能得到充分解释,而语篇层次隐含在单个语句范围内不能得到充分解释,必须有补充信息。语句层次隐含分为:语义性、主观评价性及常规一语用性意思隐含;语篇层次隐含则分为:语境一文化性、逻辑一情境性及心理一策略意思隐含。① 二、俄语拒绝言语行为 结合弗罗尔金娜的相关理论,笔者从语句层次隐含和语篇层次隐含两个方面分析语料。对于俄语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我们参考国内语言学家吴建设对于间接拒绝语的分类,作如下具体分类:在语句层次上的表达策略分为词汇策略、句法策略。在语篇层次上的表达策略分为语境文化策略和逻辑-语用策略。 (一)语句层次的表达策略 1.词汇策略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被拒绝者面子的行为。本研究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理论依据,以Beebe等学者的“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旨在调查汉语中男性和女性在拒绝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女性比男性使用较多的间接拒绝策略,而男性比女性使用较多的直接拒绝策略。 【关键词】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 0 引言 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性别差异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请求、道歉、邀请以及恭维语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别的差异对言语行为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性别的人在言语行为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模式。 拒绝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但它在本质上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因此通常要求拒绝者使用礼貌拒绝策略来维护或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国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有Rubin&Joan (1983)、Takahashi&Beebe(1986)等,国内的研究有马月兰(1999)、姚俊(2003)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拒绝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语用和跨文化对比方面,对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则很少涉足。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 1 理论基础 1.1 Brown &Levinson 的礼貌理论 根据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和赞同;而消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顾全对方的消极面子,才能使社会交际能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的交往中,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如,命令、警告、提醒等言语行为可能会有损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而反驳、批评等言语行为就可能有损听话人的积极面子。Brown&Levinson认为,为了保全听话者的面子,人们需要采取一些言语策略来减轻这些言语行为带来的面子威胁。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本质上威胁请求者积极面子的行为(Brown&Levinson,1987)。因此,拒绝者为了减少对被拒绝者面子的威胁需要采用礼貌策略来维护对方的面子,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1.2 拒绝言语行为

道歉行为的话语模式与语用特点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道歉行为的话语模式与语用特点分析3 李 军 提要 本文认为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由道歉必有手段和道歉辅助手段组成,必有手段包括专门道歉词语、承担错误和补救措施三种,辅助手段则有呼唤语、需要道歉的事实陈述和原因解释,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些话语部分的构成特点及相配组合情况,并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语用特点作了概括。 关键词 道歉言语行为;话语模式;道歉必有手段;道歉辅助手段 一 汉语道歉行为的话语表达模式 道歉是因不利于受话人而表达歉意与请求原谅的言语行为,在语用上属补救性言语行为类型。我们根据道歉功能将构成道歉言语行为的话语部分划分为道歉必有手段和道歉辅助手段。它们都是道歉言语行为中语用功能相对完备的话语模块,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汉语中道歉行为不同的话语表达模式。我们这种道歉模式的总结是对B lu m2Kulka et al.(1989)以及O lshtain&Cohen(1983)的英语道歉策略在汉文化中的改造与发展,体现了汉文化的实质。 1.1道歉必有手段 必有手段是汉语中构成一个道歉言语行为必须具有的话语部分,也是能够单独明确表达出发话人道歉用意的话语手段,包括专门道歉词语、承担错误和补救措施三类。发话人既可以根据内容要求和语境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必要手段,也可以运用它们的两两组合或者是三者共现的形式来表达道歉意图,这种组合形式具有道歉语力增强的趋势。 1.1.1专门道歉词语 它们能够直接而明确地表达出道歉用意,以道歉功能完备的句读形式出现,是汉语中表达道歉意图的最典型手段。专门道歉词语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表达歉意情感类词语 这是侧重于自身歉意情感抒发的显性道歉手段,包括“道歉、对不起、抱歉、不好意思、惭愧、遗憾”等。 A.在语用功能上,“道歉”较多使用在因自己的过错、冒犯等损害了对方的场合,道歉色彩比较正式,因而使用的频率并不高。“对不起”则是汉语中通用型的道歉用语,几乎在所有的情景中都可以用它来表达道歉用意,使用的频率也最高。“抱歉”有类似于通用道歉用语的作 3本文为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04G QBY B006)成果。承蒙邵敬敏教授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无论是发生在日常交际、职业交往、商务谈判还是政治协商中,都是一种需要言者谨慎处理、听者敏感释话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而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同一场景中,汉语使用者和英文使用者在实施拒绝和解译拒绝等方面会存在许多差异。关于将拒绝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存在单纯列举语料、直白描写语料和罗列对比数据等问题,缺乏解释性的研究、系统的言语行为策略分类和高度概括性的总结等。 本研究不是单一文化背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而是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试图从多个理论视角,结合抽样语料,考查和探究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解译模式、策略偏好、及物性选择对比和文化语用原因等。在开篇两章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等作简要阐明之后,第三章详述了语料来源。语料的收集和取样也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以往的研究多直接使用语篇补全测试(DCT)完成数据采集工作,本研究则不仅在问卷设计上大下功夫,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调查、试点测试、反馈和面谈、按比例抽样等多种可控的实验方式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从而使其具有普遍性。另外,也利用现代职场剧中相关场景的视频转录方式,收集到另一组视频语料。 为尽量避免随机采样的错误,同样将其按比例抽样,作为对第一组语料的补充,弥补DCT采集语料存在的若干弊端。接着,从四个视角,即“言之解”、“言之行”、“言之法”和“言之因”对汉英语料进行观察、描写和解释,力求在一个更立体的多维平台上研究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视角一是从关联理论看“言之解”,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明示——推理过程对间接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关联期待的满足甚至是放弃都是以言语行为得解为目的的。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关联意义的使用,是解译拒绝的关键。 本研究中的拒绝,可以理解为职场人际交往时,会话互动中产生的针对一方提出的请求、邀请、提供和建议等给出的具有动态语境假设的选择。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观测三类关联意义在汉英拒绝释话中的使用频率,为的是对比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在释义拒绝时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也为的是辅助解释汉英拒绝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更是为了印证“最佳关联”是在不同认知环

中英道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中英道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dd8073387.html,/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礼貌被看作是一种给予和保留他人面子的交际行为。对有社会距离的人留面子,表现出的是对对方的尊敬和敬重;对社会关系距离不大或是熟知的人给予一定的面子,表达的是对他们对他人的友好或团结。Brown 和 levinson 的“面子论”中认为,如果要进行合作,会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上合作。 也就是说,面子是靠对方给予和保留的。但是在交际中,人们不免会威胁到别人和自己的面子,所以为了尽可能的保留对方的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使用礼貌语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道歉言语行为是人们在交际中常见的一礼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的使用和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也会影响到道歉言语行为的礼貌性。 通过道歉言语行为和礼貌的联系,探讨影响两者之间的因素。 道歉言语行为和礼貌道歉是言语交际行为的一种,属于补救性质的言语行为。学会恰当地使用和解释补救性言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能中需要掌握的沟通方式,是表达礼貌的重要因素。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说话时有意或无意冒犯了听话者时,道歉言语就起到了缓和和恢复和谐平等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违背了社会规范或冒犯了他人时,道歉行为就可以维护此人的人际和谐关系,重新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道歉在本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目的为保持人们之间的良好的社会关系。 进行道歉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是重视听话人的面子的需要的一种言语行为,为的是对一项冒犯行为承担责任,进行补救,恢复正常的社交环境。总之道歉言语行为是一种为了挽救对方面子,协调交际双方关系,实现交际目的,向对方表达歉意,从而维护人际关系的礼貌体现。道歉言语行为和礼貌这一道德意义相联系,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礼貌的手段和方式,是人们为了创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做出的增进社会人际关系有效体现。道歉言语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必须要考虑的言语行为方式。 道歉被视为一种逆向的,间接的礼貌手段,并且也是一种言语形式。当我们使用道歉语时,说话人很注重听话人的面子需要,其主要目的就是去维护和提高对方的面子。Goffman 把道歉视为一剂良药,可以说道歉的作用是为了补救对别人的冒犯,是为了恢复和谐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道歉策略会有不同的道歉方式,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些例子。(I beg you pardonsirb)、(Iam sorry to wound youc)(I wonder if you will forgive me)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说话人用直接,明显的道歉词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如pardonsorry 和forgive这些词都是很正式的道歉策略用语,把说话人承认自己错误的心意非常明显的显示了出来。dAh - itis my faulte)Ikilled him And I dont know what to do for fatheron account of itfI mean no harm - only to keep you from failingg)I shant ask you to let me live with youAngebecause I have no right toh). Ioweyou something for the pastI know.在句中我们可感知到说话人接受并认可了自己犯下的错误,并表现出了悔恨的心态。

语言学知识_语用学

语用学 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 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 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言者在说话时可同时执行三个动作:即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动(locutionary act):指言者发出言语,传达字面意义的行为动作。 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例如:某人说I promise to give you a surprise时,他是在许下诺言。 言后行动(perlocutionary act):指言者通过言语表达的而实际实施的行为。 2)舍尔(Searle)的言语行为分类: 美国语言学家舍尔(Searle)在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对言外行动(illocutionary act)进行了分类:阐述性言语行为(representatives),指令性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性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达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性言语行为(declaratives)。 3)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通过话语来实施某一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句子的意思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去理解,需要推导其话语的施为用意。

[参考实用]北京高考《红楼梦》试题练习汇编

《红楼梦》练习集锦 一、判断题 1.《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林黛玉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2.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3.《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 4.《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5.《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宝玉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凤姐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6.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她还假意笼络尤二姐,最后借刀杀人。在这个人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她的谴责之意。() 7.《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8.曹雪芹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 9.《红楼梦》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在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描写,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 10.《红楼梦》中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

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初步

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初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别人的请求或邀约,人们并非不分情况而一例采取“接受”的态度,事实上也经常会遇到和使用“拒绝”。经验告诉我们:拒绝言语行为用得不好,往往会给交际双方的关系造成伤害;而恰当、得体地使用拒绝,则有助于减少乃至避免伤害,使双方本来良好的交际关系得到维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言语行为相关理论,对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讨论。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一定数量的不同性别、职业、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个人做了走访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归纳和对比,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两类,逐一分析不同被调查者针对不同情境所作出的拒绝反应;同时,笔者又参阅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不同被调查者他们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心理策略进行了分类考察。本文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医生和工人这四个群体。大体说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大家在拒绝言语策略的选择上具有如下倾向性:拒绝对象为陌生关系,拒绝策略组合多为“道歉+找借口”;拒绝对象为一般关系,拒绝策略组合多为“道歉+陈述客观原因”;拒绝对象为亲属关系,特别是长辈对晚辈,拒绝策略组合多为“批评教育+推迟”,或者只使用批评教育这一种策略。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讨论了不同个体因素对拒绝策略选择的影响作用,并得出了一些认识。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本文特别对问卷调查这种形式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希望能为本课题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设想新的思路。 同主题文章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拒绝; 交际; 情境; 拒绝 言语行为; 拒绝策略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天津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张旭;高小岸;

道歉言语行为的演变研究

道歉言语行为的演变研究 本文以“话语补全测试”为主要工具,通过对比国内大学生与在英语国家短期和长期生活的中国留学生的汉语道歉语料,对留学英语国家的中国学生的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考察。统计发现,留学生“语码混合”的使用频率较国内大学生有所下降,在两种道歉情境中,留学生组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汉语母语者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程中的道歉言语行为的演变情况作出梳理,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标签:道歉语跨文化语码混合言语行为策略 一、引言 道歉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际活动之一。当自身言行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后,为了补偿过失,并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方道歉的需要。 对道歉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早期在言语行为理论及礼貌原则等范围内的讨论都是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的,探索普遍性原则的过程中,牺牲了言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直至80年代,不少西方学者在对语用理论的普遍性进行研究时,才开始考虑交际中的社会变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由此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实施了一些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当属由Blum-Kulka(1984)主持的“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简称CCSARP)。这项大规模调查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语言文化中言语行为表现方式的异同,涵盖英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西方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正是请求语和道歉语。研究结果认为,在相同的社会、语境因素及同等冒犯程度的前提下,不同语言实施请求和道歉的方法是相似的。不过在之后的其他研究中,社会文化差异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Bergman & Kasper(1993)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对于道歉的理解是不同的。Cohen (1996)以道歉语为例,论述了社会语言能力,即文化、年龄、性别、社会阶层与职业、交际中的角色与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人言语行为的策略选择。Márquez-Reiter(2000)对比英国与乌拉圭人使用道歉策略的差异,也将原因归于社会变量,包括社会距离、社会权力与冒犯程度对道歉策略的影响。 在国内,自本世纪初以来,黄永红(2001)、罗朝晖(2004)、苏美玲(2011)等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出发,围绕汉语进行了相关研究,或是单独考察汉语的道歉言语模式,或是对比汉英道歉言语行为。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针对中国在外留学生的道歉言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汉语母语者在国外生活了一定时间以后,其道歉言语行为势必会受到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随着生活时间的增加,这些影响又会产生怎样的演变?本文通过对留学英语国家的中国学生道歉言语行为的调查,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对留学英语国家的中国学生道歉言语行为演变的调查

对比语言学

第一章绪论 1.1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比较:同类语言中亲属语言之间求共性 对比:不同语言间e.g.汉英对比求个性 1象限:同一种语言内部共时对比 2象限:同一种语言内部的历史比较,找出演变规律,以建立语言学史. 3象限:不同语言间的历史比较,一般限制亲属语言之间,目的在于谱系分类,构拟原始古语。 4象限:共时的语际之间的对比。有三种类型 A、多种语言对比找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倾向性的规律 B、多种语言对比以便找出语言的以便建立语言类型学 在A 、B 中对比的语言愈多愈好,对比的语言愈不同愈好 C、两种语言对比,目的在于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 给出解释(一般说来解释都归于民族精神和历史)

e.g. .第1象限名动形的区别 “不”—剔除n 不-桌子* “很”—剔除一般的v 很-看*/喜欢书 “加宾语”-剔除adj 很-好 e.g. 第2象限上古和近代汉语的区别比较 上古-国代-中古-近代-现代汉语 注:汉语小词类分25种 1.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兼有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重在其异,找出产生的原因,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注:对比研究要切割小类-小类动词-动词× 英语心理动词-汉语心理动词√ 注:汉语心理动词研究-1篇论文 英语心理动词研究-1篇论文 二者对比,发现问题-1篇论文、 注:历时是动态的过程解释答案可能要 共时是状态的过程回到历史中去 1.3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2”研究对比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解释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 “5”运用对比语言学原理、方法已经运用其他一些语言学知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探索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用在于检索完善理论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检索某种语言学理论的可行性;可对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精细的分类,促进语言普遍现象研究。 注:理论对比是双向的对比应用对比是单项的对比 e.g. x (被动范畴) x (被动范畴) X(a) X(b) A(xa) B A语言的被动范畴在 B语言中是如何表现的 “6”探讨对比语言学应用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和对比的语言有关的语言活动中去,特别上应用于外语教学或其他语 言教学活动中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