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语用学7/8节

院系:文学院

班级:12级对外汉语二班

姓名:梁颖

学号:121701041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摘要】:道歉是重要的人类语言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从语言学的立场看,道歉言语行为属于言语交际的组成部分。道歉言语行为作为人们交际过程的一种弥补性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体现个人

礼貌修养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在于,为冒犯进行弥补以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本文参照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语用研究。论文对汉语道歉言语已有成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对汉语道歉行为深入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本人的结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礼貌文化

一.道歉和道歉语

1.道歉语

道歉言语行为,即俗称道歉,人们大都向别人道过歉。也接受过别人的道歉。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由于说错话,做错事或其他的原因,常常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后果,轻则对方不欢而散,引起彼此间关系的疏远,重则会给对方造成重大伤害,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有效的挽救或弥补的话,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有鉴于此,为了补偿过错,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的社会需要。

冒犯者用来向被冒犯这表达歉意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道歉语。道歉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们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为了表示道歉除了采用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行为的方式,比如,采用特定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多的依赖言语行为方式。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道歉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王建华,2004)。这一理论昭示:人们通过某种话语来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在聆听着身上产生一种效果。也就是说,人们讲一句话的目的在于完成一种职能(Austin,1962)。不言而喻,所谓道歉言语行为,指的就是通过使用道歉语而达到有关方面表达迁移的语言行为表现。关于道歉的定义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道歉的定义。

2.道歉

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1971)视道歉为一种弥补性的交流,目的在于重建由于真实或者假想的冒犯的发生而面临危险的社会和谐。Olshtain(1983:232-249)则将承认有过失和对过失负有责任视为道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增加了自我羞辱这一成分,在他看来,自我羞辱是与通常认为的有损面子的举止行为是一致的,因为这与冒犯者原本正面的形象产生了冲突。Brown和Levinson(1987:187)对道歉的定义加进了礼貌因素,他们认为道歉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道歉者要表现出礼貌。所谓礼貌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关注被冒犯者的面子需求。J.Holmes(1990:159)强调道歉的社会功能,他给道歉下的定义更为宽泛,他说:“道歉是这样一种言语行为:当A冒犯了B,道歉可以被用来维护B的面子,并且弥补冒犯的后果,进而恢复A与B之间的和谐(A是道歉者,B是被冒犯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对“道歉”的解释是:表示歉意,特质认错。《辞海》对“道歉”的解释稍详细些:为步枪当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认不是;承认对人委屈或无礼,同时表示遗憾;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把大事化小减轻罪行所做的辩护。孙维张和吕明臣(1996:253-263)从对礼仪用玉的观察和分析中提出所谓“谢罪语”。谢罪语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道歉语。孙维张,吕明臣认为,道歉指的是自己的言行对他人有所损害或妨碍,而向对方表示某种歉意,求得对方的谅解。

以上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对道歉的理解并不相同。西方文化强调道歉的目的和功能,而汉文化对道歉的解释主要从道歉人的内在感受出发对道歉的定义的理解,着重道歉的人文特性,强调他用来表达说话自身的抱歉和愧疚的感受。汉文化对道歉的理解也恰好反映了汉文化的精神实质——人们不把道歉简单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

段而是将其踢到表达感情的言行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高度突出情

感的交流和人情的体现。

二.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背景

2.1国外研究情况

近几十年来,道歉言语行为一直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道歉行为做过探讨。Searl(1969)从个言语行为理论角度解析道歉的定义和使用原则;Leech(1983)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对道歉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对道歉研究较为深入的学者还有Fraser,Brown和Levinson等。Brown和Levinson(1987)的研究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道歉是一种礼貌策略;Fraser(1981:259)则分析了形成到前所需要的充分条件。

英语语言学者Elite Olshtain等人的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CCSARP对德语,加拿大法语,希伯来语和澳大利亚英语中的请求和道歉这两种威胁交际者面子的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科学的分析。他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由各种道歉策略,明确道歉,承担责任,做出解释,采取补救及承诺改正。在所有语言中均有所使用,但是这些策略使用的情况因情境的不同而不同。道歉策略的选择和道歉程度的强弱同当事人的社会距离,社会诠释以及冒犯程度相关如果社会因素,情景因素和冒犯程度相同,那么不同语言中的道歉行为的具体表现则会相同或相似。

日本人强调重塑关系而美国人强调解决问题。日本人会用感性的,自责的,悔过的语句而美国人则会用理智的,自我辩解的解释性语句。对英语国家语料库口语分库中收集的道歉资料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社会变量。诸如:性别,年龄,社会基层。说话双

方关系对道歉模式有一定影响而且对话情景中群体大小拘谨程度以及说话风格对礼貌呈现都有影响。

2.2 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对道歉的研究是随着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兴起而出现的(洪静,2005).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言语交际学,语用学角度进行研究,以学者刘焕辉,黎运汉等为代表,主要从交际的角度探讨道歉的技巧和策略,重在日常色很难干活的实际运用‘一方面是沿袭西方的研究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对道歉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后一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第一类是关于现代汉语道歉行为的跨文化对比,内容以英汉道歉语对比为主,也有关于俄汉,汉族与少数民族使用道歉语的对比。这方面的论文如:黄永红(2001)《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胡晓(2002)《中美道歉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张国霞(2003)《跨文化交际中的道歉行为语道歉策略》,汪成慧(2004)《俄汉较集中的道歉言语行为语道歉策略》,张国霞(2004)《捍卫大学生道歉策略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范敬春(2005)《硬汉道歉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谢亮荣(2006)《道歉策略跨文化研究》等。这些论文从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英汉。俄汉道歉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丽娜各种语言中道歉语和道歉策略选择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停的深层社会文化因素。

第二类是关于现代汉语道歉行为的本体研究,侧重于对道歉策略,影响道歉策略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谭占海(2001)《言语交际中的道歉策略》,张君(2002)《“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钱乐奕(2003)《汉语道歉言语行为之分析》,罗朝辉(2004)《析汉语“道歉”的话语模式》,李正娜(2004)《析汉语道歉鱼的使用模式》,郝晓梅(2005)《对汉语道歉语“对不起”的语用分析》等。这些研究大多以“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分析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使用模式和道歉策略。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道歉言语行为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看出:对道歉言语行为和湘莹道歉语的研究始于西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道歉的目的与功能,道歉的成立条件,影响到前者选择道歉策略等各种因素,礼貌原则与道歉的关系等。关于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和道歉语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只是到了20世纪末才渐有发展,但也主要集中在中外道歉策略的对比研究上,而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和道歉与本体的系统性研究却较少涉及。

三.中国文化对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影响

很多研究道歉言语行为的学者,比如罗朝辉(2003),金燕(2006)等都曾在各自的文章中提到,英语语言学者

Elite.Olshtain(1989:171)等人的跨文化言语行为这一研究项目CCSARP。这一研究项目对德语,加拿大法语,希伯来语和澳大利

亚英语中的“请求”和“道歉”这两种威胁交际者面子的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科学的分析。他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道歉策略(承担责任,做出解释,采取补救及承诺改正等)在所有被调查的这几种语言中均有所使用;在社会因素,语境特征以及冒犯等级相同的前提下,不同语言是先到前行为的策略是极为相似的,即道歉言语行为具有普遍性特征。

但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是西方社会北京语言文化下的产物,并不能涵盖世界上其他区社会北京语言下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无法完美的解释其他社会文化的言语行为现象。

言语行为之规则预设鬼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它受制于社会文化。由于社会和文化千差万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实施道歉言语行为事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它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不同的规则,肖涌(2005)在文章中曾提到“引起冒犯行为的时间会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冒犯程度度量以及各种社会变量的加权系数也受文化的支配”。由此可见,道歉言语行为即是广泛存在与人类日常交际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又是根植于个狗眼与社会所特有的社会规律,价值体系之上的多社会现象,它带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可以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

四.结语

道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说,道歉属于一种言语行为,是礼貌言语行为的一部分。

道歉,作为一种表达礼貌的言语行为,是一种焦急的补救措施,其主要功能是补偿被伤害的对方的面子,减轻冒犯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恢复被破坏的人际平衡与和谐。在现实生活中,道歉除了弥补冒犯,恢复和谐这一功能外,还有很多作用,

在很多场合中都会出现道歉言语行为。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摘要】:道歉是重要的人类语言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从语言学的立场看,道歉言语行为属于言语交际的组成部分。道歉言语行为作为人们交际过程的一种弥补性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体现个人 礼貌修养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在于,为冒犯进行弥补以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本文参照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语用研究。论文对汉语道歉言语已有成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对汉语道歉行为深入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本人的结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礼貌文化 一.道歉和道歉语 1.道歉语 道歉言语行为,即俗称道歉,人们大都向别人道过歉。也接受过别人的道歉。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由于说错话,做错事或其他的原因,常常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后果,轻则对方不欢而散,引起彼此间关系的疏远,重则会给对方造成重大伤害,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有效的挽救或弥补的话,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有鉴于此,为了补偿过错,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的社会需要。

冒犯者用来向被冒犯这表达歉意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道歉语。道歉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们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为了表示道歉除了采用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行为的方式,比如,采用特定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多的依赖言语行为方式。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道歉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王建华,2004)。这一理论昭示:人们通过某种话语来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在聆听着身上产生一种效果。也就是说,人们讲一句话的目的在于完成一种职能(Austin,1962)。不言而喻,所谓道歉言语行为,指的就是通过使用道歉语而达到有关方面表达迁移的语言行为表现。关于道歉的定义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道歉的定义。 2.道歉 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1971)视道歉为一种弥补性的交流,目的在于重建由于真实或者假想的冒犯的发生而面临危险的社会和谐。Olshtain(1983:232-249)则将承认有过失和对过失负有责任视为道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增加了自我羞辱这一成分,在他看来,自我羞辱是与通常认为的有损面子的举止行为是一致的,因为这与冒犯者原本正面的形象产生了冲突。Brown和Levinson(1987:187)对道歉的定义加进了礼貌因素,他们认为道歉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大纲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考试大纲 一、考试用途 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专门为测量外国人等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种标准化考试,是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设计的。这种考试适用于测量下列人员的实际汉语水平: 国外来华直接入我国高等院校(理工科院校和文科院校)学习的留学生。有一定汉语水平并希望获取《汉语水平证书》(初等证书和中等证书)的外国人和华侨子女。国内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中希望入高校学习或获取《汉语水平证书》的人员。 二、考试依据 HSK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研究小组”编制、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其词汇范围(等级)分为三级: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和丙级词(2202个),共5253个;汉字范围分为三级:甲级字(800个)、乙级字(804个)、丙级字(601个),共2205个;语法范围与词汇、汉字范围相对应,也分为三级:甲级语法(133项)、乙级语法(249点)和丙级语法(207点),共589项、点。 三、试卷构成 考试内容试题数量试题比重答题时间 听力理解50题29.4% 约35分钟 语法结构30题17.7% 20分钟 阅读理解50题29.4% 60分钟 综合填空40题23.5% 30分钟 共计170题145分钟 第一项:听力理解(50题,约35分钟) 这一项试题由三部分试题组成:第一部分(15题):这部分试题,都是一个人说一句话,第二个人根据这句话提一个问题,听完后考生应在试卷上的四个选择项中选择最恰当的答案(在答卷上划出相应的字母)。 第二部分(20题):这部分试题,都是两个人的简短对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提出一个问题,听完后考生应在试卷上的四个选择项中选择最恰当的答案(在答卷上划出相应的字母)。 第三部分(15题):这部分试题,是几段较长的对话或讲话。每段话之后,第二个人或第三个人根据对话或讲话提若干个问题,每听完一个问题,考生应在试卷上的四个选择项中选择最恰当的答案(在答卷上划出相应的字母)。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姓名:徐冬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罗耀光 20080401

英文商务信函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研究 研究生:徐冬梅年级:2005级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老师:罗耀光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文摘要 “拒绝”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经常会实施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过去的20年里,拒绝言语行为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重点集中在几个方面,如社会因素对其策略使用的影响,跨文化语境中的拒绝策略使用,以及通过拒绝行为来研究语用迁移。并且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以在校大学生实施的日常拒绝行为为研究对象。 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实施的拒绝言语行为充分体现了其不礼貌(即威胁被拒绝者的面子)及冲突本质。在英文商务信件中表达拒绝信息时写信人要完成两个目标:一是主要目标,传递坏消息,二是次要目标,和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任何不当的拒绝行为实施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客户流失,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这类英文商务信件的特点决定了写信人在信件写作过程中必须注重拒绝信息的礼貌传递。 有鉴于此,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为指导,对英文商务信件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使用进行了专门研究。本文首先对拒绝言语行为,尤其是英文商务信件中的拒绝言语行为,以及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英文商务信件拒绝言语行为中使用的礼貌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应用于英文商务信件拒绝言语行为实施的礼貌策略有积极礼貌策略、消极礼貌策略和直接策略,每种策略都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在分析的过程中作者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例证。通过对这些策略进行定量分析,作者发现在实施拒绝这一言语行为的时候,使用更频繁的礼貌策略是消极礼貌策略,其次是积极礼貌策略,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这一分布与写信人的写作目标有一定的联系。最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有:关注听话人,宣称双方共同点,使用模糊语,表明原因以及非确指。 本研究有助于人们在商务沟通中更好地运用礼貌策略来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指导人们提高该类英文商务信件的写作能力,进而帮助人们进行成功的交际。同时,该研究对于英文商务信件的研究与教学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商务信函; 礼貌策略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 姓名:张瑞 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语用学7/8节 院系:文学院 班级:12级对外汉语二班 姓名:梁颖 学号:121701041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分析 【摘要】:道歉是重要的人类语言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从语言学的立场看,道歉言语行为属于言语交际的组成部分。道歉言语行为作为人们交际过程的一种弥补性言语行为,同时也是体现个人 礼貌修养的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在于,为冒犯进行弥补以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本文参照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语用研究。论文对汉语道歉言语已有成果,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点,以及对汉语道歉行为深入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本人的结论。 【关键词】:道歉言语行为礼貌文化 一.道歉和道歉语 1.道歉语 道歉言语行为,即俗称道歉,人们大都向别人道过歉。也接受过别人的道歉。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由于说错话,做错事或其他的原因,常常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后果,轻则对方不欢而散,引起彼此间关系的疏远,重则会给对方造成重大伤害,如果不及时对此进行有效的挽救或弥补的话,有时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有鉴于此,为了补偿过错,减少损失,同时也为了恢复遭到损害的人际关系,就产生了向被冒犯者一方道歉的社会需要。

冒犯者用来向被冒犯这表达歉意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道歉语。道歉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是语用学礼貌原则的重要体现,是人们语言交际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为了表示道歉除了采用言语行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行为的方式,比如,采用特定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更多的依赖言语行为方式。本文主要讨论前者,即道歉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 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王建华,2004)。这一理论昭示:人们通过某种话语来完成一定的言语行为,话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在聆听着身上产生一种效果。也就是说,人们讲一句话的目的在于完成一种职能(Austin,1962)。不言而喻,所谓道歉言语行为,指的就是通过使用道歉语而达到有关方面表达迁移的语言行为表现。关于道歉的定义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了道歉的定义。 2.道歉 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1971)视道歉为一种弥补性的交流,目的在于重建由于真实或者假想的冒犯的发生而面临危险的社会和谐。Olshtain(1983:232-249)则将承认有过失和对过失负有责任视为道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增加了自我羞辱这一成分,在他看来,自我羞辱是与通常认为的有损面子的举止行为是一致的,因为这与冒犯者原本正面的形象产生了冲突。Brown和Levinson(1987:187)对道歉的定义加进了礼貌因素,他们认为道歉是一种交际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高等)客观性样题及答案[1]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高等)客观性样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包括三项内容: (1)听力理解(40题,约25分钟) (2)阅读理解(40题,40分钟) (3)综合表达(40题,40分钟) 全部考试时间约105分钟。 2.全部试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1)多项选择题,每题都有四个供选择的答案,要求在答卷上划出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每题只能划一横道,多划作废。如[A][B][C][D]请考生注意,高等HSK使用阅读机阅卷,横道一定要划得粗一些,重一些,否则阅读机难以识别。 (2)41—55题,答案请用汉字写在答卷的横线上。 (3)101-110题,每题有四个语句,请按一定顺序排列成一段话。 (4)111-120题,请在答卷的空格中,各填写一个恰当的汉字。 3.注意看懂题目的说明,严格按照说明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 4.严格遵守考场规则,听从主考人的指挥。考试结束后,必须把试卷和答卷放在桌子上,等监考人员回收、清点后,才能离场。 一、听力理解(40题,约25分钟) 第一部分 说明:1~25题,在这部分试题中,你将听到几段讲话或对话。每段话之后,你会听到若干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四个书面答案,请你从中选出惟一正确的答案。 例如:第8~9题,你听到: 女:李玉田的对象怎么样? 男:论人品,没的挑;论长相,不敢恭维。 女:他不是非要找个漂亮的吗? 男:这你就不懂了,这就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啊! 第三个人根据这段对话提出两个问题: 8.李玉田想找个什么样的对象?你会在试卷上看到四个答案: A.人品好的 B.长相好的 C.不爱挑毛病的 D.喜欢恭维人的 根据对话,第8题惟一正确的答案是B,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8,在字母B上划一横道: 8[A][▆][C][D] 你又听到: 9.男的认为李玉田的对象长得怎么样?你会在试卷上看到四个答案: A.比较漂亮 B.胜过西施 C.不太漂亮 D.不敢公开 根据对话,第9题惟一正确的答案是C,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9,在字母C上划一横道:

俄语拒绝言语行为分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a4476458.html, 俄语拒绝言语行为分类研究 作者:崔丽丽姜群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因为其威胁面子的特征和对语用能力、文化沟通力的高要求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的敏感话题。本文以俄罗斯语言学家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为理论基础,分析俄语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常用策略。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弗罗尔金娜;新闻发布 拒绝言语行为分属言语行为理论,随着请求、建议等言语行为的研究逐步深入,拒绝言语行为也慢慢进入到语言学家们的视线。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始于Beebe,森山卓郎等语言学家。对于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马月兰、王爱华等。他们对于拒绝语的研究都是在Beebe等人的“语义公式”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扩展研究。俄罗斯语学界对“拒绝”的研究,尤其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一般是将其与“不同意”的概念相对比或结合进行分析。本文选择俄罗斯语言学家弗罗尔金娜的隐含观点为理论背景,在此基础上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 一、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 弗罗尔金娜的隐含研究具有鲜明的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特色,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 她将隐含分为形式隐含和内容隐含两种,内容隐含又包括意思隐含和非意向性含意。她的研究重点是意思隐含(意思隐含是指规约性程度不同地表达这种或那种意向性意义的各种间接的言语表达式),她将意思隐含分为两大类:语句层次隐含和语篇层次隐含,语句层次隐含在单个语句的范围内就能得到充分解释,而语篇层次隐含在单个语句范围内不能得到充分解释,必须有补充信息。语句层次隐含分为:语义性、主观评价性及常规一语用性意思隐含;语篇层次隐含则分为:语境一文化性、逻辑一情境性及心理一策略意思隐含。① 二、俄语拒绝言语行为 结合弗罗尔金娜的相关理论,笔者从语句层次隐含和语篇层次隐含两个方面分析语料。对于俄语国家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策略,我们参考国内语言学家吴建设对于间接拒绝语的分类,作如下具体分类:在语句层次上的表达策略分为词汇策略、句法策略。在语篇层次上的表达策略分为语境文化策略和逻辑-语用策略。 (一)语句层次的表达策略 1.词汇策略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汉语水平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模拟试题四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模拟 试题四》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请判断将“连”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 A .他这些天非常忙, B 整天写呀写的, C 说 D 一句话都怕耽误工夫。( ) 2、请判断将“多”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 这次我 A 要在北京 B 住上 C 几个 D 月。( ) 3、请判断将“在”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 小男孩来 A 到B 学 校以后不调皮了,一直 C 跟D 妈妈的身后。(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4、请判断将“的”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这是留学生 A办公 室派来 B接我们C张老师D。() 5、请判断将“不足”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你最好再斟酌一下, A考虑B会C出D问题的。() 6、请判断将“先后”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 A这几年B我C 翻译了D三本鲁迅先生的著作。() 7、请判断将“哪里”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他的事你问我A.B转C知道D?() 8、请判断将“由”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应聘时,最好不要 A携带B女友C或D家长陪同。() 9、请判断将“都”这一词语放在句子种哪个位置上恰当。你们A看B几点了,还在 C看电视,还 D写不写作业了?()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被拒绝者面子的行为。本研究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理论依据,以Beebe等学者的“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旨在调查汉语中男性和女性在拒绝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女性比男性使用较多的间接拒绝策略,而男性比女性使用较多的直接拒绝策略。 【关键词】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 0 引言 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性别差异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请求、道歉、邀请以及恭维语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性别的差异对言语行为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性别的人在言语行为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模式。 拒绝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但它在本质上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因此通常要求拒绝者使用礼貌拒绝策略来维护或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国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有Rubin&Joan (1983)、Takahashi&Beebe(1986)等,国内的研究有马月兰(1999)、姚俊(2003)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拒绝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语用和跨文化对比方面,对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则很少涉足。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 1 理论基础 1.1 Brown &Levinson 的礼貌理论 根据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和赞同;而消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顾全对方的消极面子,才能使社会交际能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的交往中,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如,命令、警告、提醒等言语行为可能会有损听话人的消极面子;而反驳、批评等言语行为就可能有损听话人的积极面子。Brown&Levinson认为,为了保全听话者的面子,人们需要采取一些言语策略来减轻这些言语行为带来的面子威胁。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本质上威胁请求者积极面子的行为(Brown&Levinson,1987)。因此,拒绝者为了减少对被拒绝者面子的威胁需要采用礼貌策略来维护对方的面子,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1.2 拒绝言语行为

道歉行为的话语模式与语用特点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道歉行为的话语模式与语用特点分析3 李 军 提要 本文认为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由道歉必有手段和道歉辅助手段组成,必有手段包括专门道歉词语、承担错误和补救措施三种,辅助手段则有呼唤语、需要道歉的事实陈述和原因解释,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些话语部分的构成特点及相配组合情况,并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语用特点作了概括。 关键词 道歉言语行为;话语模式;道歉必有手段;道歉辅助手段 一 汉语道歉行为的话语表达模式 道歉是因不利于受话人而表达歉意与请求原谅的言语行为,在语用上属补救性言语行为类型。我们根据道歉功能将构成道歉言语行为的话语部分划分为道歉必有手段和道歉辅助手段。它们都是道歉言语行为中语用功能相对完备的话语模块,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汉语中道歉行为不同的话语表达模式。我们这种道歉模式的总结是对B lu m2Kulka et al.(1989)以及O lshtain&Cohen(1983)的英语道歉策略在汉文化中的改造与发展,体现了汉文化的实质。 1.1道歉必有手段 必有手段是汉语中构成一个道歉言语行为必须具有的话语部分,也是能够单独明确表达出发话人道歉用意的话语手段,包括专门道歉词语、承担错误和补救措施三类。发话人既可以根据内容要求和语境情况选择其中一种必要手段,也可以运用它们的两两组合或者是三者共现的形式来表达道歉意图,这种组合形式具有道歉语力增强的趋势。 1.1.1专门道歉词语 它们能够直接而明确地表达出道歉用意,以道歉功能完备的句读形式出现,是汉语中表达道歉意图的最典型手段。专门道歉词语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表达歉意情感类词语 这是侧重于自身歉意情感抒发的显性道歉手段,包括“道歉、对不起、抱歉、不好意思、惭愧、遗憾”等。 A.在语用功能上,“道歉”较多使用在因自己的过错、冒犯等损害了对方的场合,道歉色彩比较正式,因而使用的频率并不高。“对不起”则是汉语中通用型的道歉用语,几乎在所有的情景中都可以用它来表达道歉用意,使用的频率也最高。“抱歉”有类似于通用道歉用语的作 3本文为国务院侨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04G QBY B006)成果。承蒙邵敬敏教授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HSK汉语水平考试模拟试题.doc

HSK汉语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二、语法结构 (30题,约20分钟) 第一部分 说明:51--60题,在每一个句子下面都有一个指定的词语,句中A B C D 是拱选择的四个不同位置,请判断这一词语在句子中哪个位置上恰当。 例如: 55.我们A 一起B 去上海C 旅行D过。没有 “没有”只有放在句子A 的位置上,使全句变为“我们没有一起去上海旅行过。”才合 乎语法。所以第55题惟一恰当的答案是A,你应选择A。 试题51A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B人们的精神生活C也D越来越丰富了。 随着 试题52A你B犯C同样的错误,他当然会D生气了。 总是 试题53 从这里乘新干线到东京大概要 A 两 B 个 C 小时 D 。 半 试题54 请A告诉我B这句话能C说D吗? 这样 试题55 他A不但日语和B英语说得好,C法语水平 D 很高。 也 试题56 张艺清A一直 B 走 C 我们 D 后面,你没看见吗? 在 试题57 我 A 真的B把C这件事 D 告诉小华。 没有 试题58 他自己 A 理解错了我的意思,B说C我 D 没说清楚。 反而 试题59 当老师批评 A 经常迟到 B 的学生C时,许丽不禁脸红 D 。 了

试题60A你B能C这样教育 D 孩子呢? 怎么 第二部分 说明:61--80题,在每一个句子中有一个或两个空儿,请在A、B、C、D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惟一 恰当的答案。 例如: 67.我昨天买了一_____ 钢笔。 A.件 B.块 C.支 D.条 我们只能说:“我昨天买了一只钢笔”,所以第67题惟一恰当的答案是C,你应选择C。 试题61 他骑着一_____ 枣红色的小马照了一张相。 A .头 B .匹 C .只 D .口 试题62 这本《北京的早晨》的摄影集,_____ 我感到非常亲切。 A .使 B .被 C .把 D .由 试题63 事情发生得太_____ 了,我们都谁都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A .居然 B .突然 C .猛然 D .忽然 试题64 最近工作挺_____ 的,没有时间和朋友们联系。 A .着急 B .急忙 C .紧张 D .立刻 试题65 我相信,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后,国际地位肯定_____ 提高的。 A .也 B .就 C .则 D .会 试题66 他和我们_____ 那里的情况。 A .谈谈 B .谈一谈 C .谈了谈 D .介绍又介绍 试题67 谁告诉你我们要举办演讲比赛,我_____ 一点儿也不知道? A .怎么 B .哪里 C .任何 D .什么 试题68 你说得_____ ,我没听懂你的意思。 A .快一点 B .一点快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无论是发生在日常交际、职业交往、商务谈判还是政治协商中,都是一种需要言者谨慎处理、听者敏感释话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而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同一场景中,汉语使用者和英文使用者在实施拒绝和解译拒绝等方面会存在许多差异。关于将拒绝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存在单纯列举语料、直白描写语料和罗列对比数据等问题,缺乏解释性的研究、系统的言语行为策略分类和高度概括性的总结等。 本研究不是单一文化背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而是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试图从多个理论视角,结合抽样语料,考查和探究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解译模式、策略偏好、及物性选择对比和文化语用原因等。在开篇两章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等作简要阐明之后,第三章详述了语料来源。语料的收集和取样也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以往的研究多直接使用语篇补全测试(DCT)完成数据采集工作,本研究则不仅在问卷设计上大下功夫,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调查、试点测试、反馈和面谈、按比例抽样等多种可控的实验方式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从而使其具有普遍性。另外,也利用现代职场剧中相关场景的视频转录方式,收集到另一组视频语料。 为尽量避免随机采样的错误,同样将其按比例抽样,作为对第一组语料的补充,弥补DCT采集语料存在的若干弊端。接着,从四个视角,即“言之解”、“言之行”、“言之法”和“言之因”对汉英语料进行观察、描写和解释,力求在一个更立体的多维平台上研究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视角一是从关联理论看“言之解”,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明示——推理过程对间接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关联期待的满足甚至是放弃都是以言语行为得解为目的的。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关联意义的使用,是解译拒绝的关键。 本研究中的拒绝,可以理解为职场人际交往时,会话互动中产生的针对一方提出的请求、邀请、提供和建议等给出的具有动态语境假设的选择。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观测三类关联意义在汉英拒绝释话中的使用频率,为的是对比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在释义拒绝时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也为的是辅助解释汉英拒绝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更是为了印证“最佳关联”是在不同认知环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关于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 目录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的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与问题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展开 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本段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

(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中英道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中英道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doczj.com/doc/2a4476458.html,/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礼貌被看作是一种给予和保留他人面子的交际行为。对有社会距离的人留面子,表现出的是对对方的尊敬和敬重;对社会关系距离不大或是熟知的人给予一定的面子,表达的是对他们对他人的友好或团结。Brown 和 levinson 的“面子论”中认为,如果要进行合作,会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上合作。 也就是说,面子是靠对方给予和保留的。但是在交际中,人们不免会威胁到别人和自己的面子,所以为了尽可能的保留对方的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使用礼貌语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道歉言语行为是人们在交际中常见的一礼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人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的使用和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也会影响到道歉言语行为的礼貌性。 通过道歉言语行为和礼貌的联系,探讨影响两者之间的因素。 道歉言语行为和礼貌道歉是言语交际行为的一种,属于补救性质的言语行为。学会恰当地使用和解释补救性言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能中需要掌握的沟通方式,是表达礼貌的重要因素。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说话时有意或无意冒犯了听话者时,道歉言语就起到了缓和和恢复和谐平等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违背了社会规范或冒犯了他人时,道歉行为就可以维护此人的人际和谐关系,重新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道歉在本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目的为保持人们之间的良好的社会关系。 进行道歉是一种礼貌的行为,是重视听话人的面子的需要的一种言语行为,为的是对一项冒犯行为承担责任,进行补救,恢复正常的社交环境。总之道歉言语行为是一种为了挽救对方面子,协调交际双方关系,实现交际目的,向对方表达歉意,从而维护人际关系的礼貌体现。道歉言语行为和礼貌这一道德意义相联系,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礼貌的手段和方式,是人们为了创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做出的增进社会人际关系有效体现。道歉言语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必须要考虑的言语行为方式。 道歉被视为一种逆向的,间接的礼貌手段,并且也是一种言语形式。当我们使用道歉语时,说话人很注重听话人的面子需要,其主要目的就是去维护和提高对方的面子。Goffman 把道歉视为一剂良药,可以说道歉的作用是为了补救对别人的冒犯,是为了恢复和谐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道歉策略会有不同的道歉方式,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些例子。(I beg you pardonsirb)、(Iam sorry to wound youc)(I wonder if you will forgive me)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说话人用直接,明显的道歉词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如pardonsorry 和forgive这些词都是很正式的道歉策略用语,把说话人承认自己错误的心意非常明显的显示了出来。dAh - itis my faulte)Ikilled him And I dont know what to do for fatheron account of itfI mean no harm - only to keep you from failingg)I shant ask you to let me live with youAngebecause I have no right toh). Ioweyou something for the pastI know.在句中我们可感知到说话人接受并认可了自己犯下的错误,并表现出了悔恨的心态。

汉语水平一级考试试题解析

汉语水平一级考试试题解析 1.基础汉语水平考试[HSK(基础)]包括三项内容: (1)听力理解(50题,约35分钟) (2)语法结构(40题,40分钟) (3)阅读理解(50题,60分钟) 全部考试时间约需135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不能写在试卷上。每题都有四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请在答卷上找出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在这个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每题只能画一个横道,多画作废。如:[A] [B] [C] [D]。横道一定要画得粗一些,重一些。 3.请认真阅读每一部分试题前面的说明,按照说明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做规定的试题,不能提前做,也不能过了时间再补做。例如:在做第二部分试题的时间里,不能提前做第三部分,也不能回过来做第一部分。 4.严格遵守考场规则,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卷放在桌子上。等监考人员回收、清点完毕,主考宣布考试结束以后再离开。 一听力理解 (50题,约35分钟) 第一部分 说明:1-1题,每一道题,你都会听到一句话,在试卷上你会看到A B C D四张画,请选出跟这句话内容一致的那一张,并在答卷的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这部分试题,每句话听两遍。例如:第2题,你听到: 2.他正在写信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张画:(略) 第2题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是C,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2,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 2.[A] [B] [C] [D] (题略) 第二部分

说明:16-30题,这部分试题,都是一个人问一句话,在试卷上,你会看到 A B C D 四种回答.其中只有种是正确的。请你找出它,并在答卷的字母上画一横道。请注意,这部分试题,每个问句听两遍。例如:第18题,你听到: 18.你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吗? 18.你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吗?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个回答: A.不讲这个故事 B. 不听这个故事 C.从来没有听过 D. 故事很好听 第18题正确的回答是C,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18,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 18.[A] [B] [C] [D] (题略) 第三部分 说明:31-50题,这部分试题是两个人的对话或一段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或那段话问一个或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A B C D四种答案,请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请注意,这部分试题只听一遍。 例如:第35题,你听到: 35.女:小王现在在哪儿? 男:我找过他,哪儿都没找到。 问:根据对话可以知道什么? 你在试卷上看到四个答案: A. 男的刚见过小王B.男的没找着小王 C.小王哪儿都没去D.男的没去找小王 第35题唯一正确的答案是B,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35,在字母B上画一横道。 35.[A] [B] [C] [D] (题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