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态变化中吸热

物态变化中吸热

物态变化中吸热
物态变化中吸热

浅谈物态变化中的吸热

炎热的夏天,有的同学为了凉快就在地上洒些水;有的同学喜欢吃冰棍来解热;也有的同学用扇扇子来解热;还有的同学用水洗脸来解热。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学习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让我们对周围的各种物质变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探究

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这些活动:将冰块握在手中直至熔化,感受熔化是吸热过程;酒精涂在手臂上,感受酒精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将水烧至沸腾,然后将水壶从液化气灶上拎到地上,观察水是否沸腾。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

1、如图,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块里,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观察甲、乙两支温度计的温度是否变化,大试管中的冰什么时候开始熔化。由此得出熔化的条件:①必须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进行,物质需要继续吸热,以便更多的分子能够自由“游动”,因此晶体融化必须继续吸热,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晶体融化虽然吸收了热量但是是温度保持不变,其原因是分子吸收热量都是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力。

2、装置同右图,将碎冰块换为热水,把盛有热水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热水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加热,观察甲、乙两支温度计的温度是否变化,什么时候烧杯中水沸腾?水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烧杯中的水沸腾时,大试管中水是否沸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多少?并由此分析得出液体沸腾的条件。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 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 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为什么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蹲下身子抱成团时,则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解析: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人的身体上不断吸热,人就会感到冷。当人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的蒸发速度就减慢了,水从身体上吸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故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了。 ●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 解析:刚出冰柜的冰棒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远低于嘴唇的温度,当其与嘴唇接触时,使嘴唇上的少量水分很快放热结冰,与冰棒凝固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 解析: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当户外空气低于0℃时,室内玻璃窗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将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壁上。虽然户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但它的温度跟玻璃的温度相等,不具备凝华的条件,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壁。 ●北方人冬天吃冻柿子时,先放在凉水中泡一会,发现柿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知识要点】 1.熔化热: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熔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即凝固)要释放热量。晶体物质吸收热量而熔解,但其温度不变,直至全部晶体都变成液体时为止。晶体熔解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熔点。 (2)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作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如果用λ表示某晶体的熔化热,m表示物质的质量,Q表示熔化时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则 Q=λm熔化热λ的单位是J/kg。 2.汽化热: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即汽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液化)要释放热量。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同种物质的单位质量在相同条件下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所释放的热量。不同的液体汽化热不同。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温度时其汽化热亦不同。当温度升高时其汽化热减小。这是由于温度升高,液态与气态间的差别逐渐减少的缘故。例如,1摩尔的水,在50℃汽化,汽化热为42780J,而在100℃汽化,汽化热为40680J。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J/kg。 【典型例题】 例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将主要用于() A.增加分子的动能 B.增加分子的势能 C.既增加分子的动能,也增加分子的势能 D.既不增加分子的动能,也不增加分子的势能 例2.某人在做测定水的汽化热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如下:铜制量热器小筒的质量M1=200g,通入水蒸气前筒内水的质量M2=350g,温度t1=14℃;通入t2=100℃的水蒸气后水的温度为 t3=36℃,水的质量变为M3=364g,他测得的水的汽化热L是多少?[铜的比热C铜=3.9×102J /(Kg.K)]

9.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第四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2、掌握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初中所学的吸放热知识的回顾,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时的能量交换 教学方法: 阅读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交换。在初中就学过,“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大家考虑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能量交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熔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2)为什么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热? (3)什么是熔化热?为什么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不同? (4)非晶体有没有确定的熔化热?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熔化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态物质的分子受到周围其他分子的强大作用,被束缚在一定的位置,只能在这一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之间移动,于是固体开始熔化。 (3)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4)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说明: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表9.4-1,了解几种常见物质的熔化热。 2、汽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2)液体汽化时为什么会吸热? (3)什么是汽化热?汽化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汽化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汽态的过程,液化指的是物质从汽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生活中常见的51例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

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雨 2.露 3.雾 4.雹 5.冰 6.雪 7.霜 8.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9.雾淞 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1.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2.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3.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4.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5.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六、你身边的热现象 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 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 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 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第1课时 问题引入: 夏天有的同学喜欢吃冰块解热,有的同学用凉水洗脸解热。这样做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熔化与吸热”部分】 (1)物态是的统称,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 (2)回顾冰的熔化实验,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但是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这是为什么呢 观察“熔化时的分子运动模型”,阅读课文,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请你探究: 加热海波和石蜡,使其熔化,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若不加 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停止 小组展示: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加

热,停止加热,熔化过程 这说明熔化的过程是一个的过程。 请你尝试: 把一块冰块握在手心,注意观察冰块的变化和手的感受,和你的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谈一下你的发现和感受。 第二部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汽化与吸热”部分回顾上节“水的汽化”实验】(1)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必须对液体继 续,以便更多的分子飞出。在沸腾观察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通过观察“汽化时的分子模型”加深理解。 (2)认真观察课本图11-19,体会“水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总结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 (3)汽化和沸腾的区别 小试牛刀: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 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 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

习题: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大明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的雾凇。产生这种现象的舞台 变化主要是() A.凝华 B.升华 C.凝固 D.汽化 2.炎热的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D.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3.物质从气态变成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液化,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过程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4.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小巧的取暖袋,使用前先把它浸入热水中,使里面的物质熔化,拿出后,袋里的物质在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热量供人取暖。 5.指出下列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 (1)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2)铁水浇铸成工件() (3)从游泳池里上来时感到凉爽() (4)春天水池中的冰化成了水( ) (5)夏天,衣柜中的樟脑丸不见了() (6)秋天,看到早晨的露水() 二.课堂练习 1.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都放热的是() A.熔化,液化,升华 B.熔化,汽化,升华 C.凝固,凝华,液化 D.凝华,汽化,升华 2.新疆的冬天白雪皑皑,景色十分美丽。下列关于雪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熔化,放热过程

C.凝华,放热过程 D.凝固,放热过程 3.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同温度开水烫伤要厉害的原因是() A.水蒸气的温度高 B.水蒸气含的热量多 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水蒸气与烫伤部位接触得快 4.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它的温度() 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可能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关于熔化和凝固,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凝固点是0℃,但0℃的水不一定会结冰 B.从温度是-15℃的冰箱冷冻室中取出的冰块马上就会熔化 C.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凝固,熔化温度 D.水结冰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7.第十三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于2011年12月24日试营业,2012年1月5日正式开幕。游客在参观时,其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____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小,这是___________现象。 8.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小华从空调屋出来后,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而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先发生______________现象后发生___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过程) 9.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由于事故发生侧翻,液态氨泄漏。瞬间,车周围出现了大量“白雾”,这是由于液氨___________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湿面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白湾子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执笔人:王廷运审核人:王廷运、邢凤霄时间:201 . . 姓名班级 1.5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预习案 知识准备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2.会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二、重难点: 1、重点:升华和凝华 2、难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知识回顾: 1、升华是物质由态变化成态; 2、凝华是物质由态变化成态; 3、常见的升华有,,常见的凝华现象有。 4、升华需要热,凝华需要热。 探究案 物理宫殿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2. 家庭中的物态变化 (1)高压锅(如图1.6-5). ①高压锅使食物易熟的原因:因蒸发的水蒸气留在锅内,增大了液面上方的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食物的温度在100℃以上易熟; ②高压锅的安全装置:一是安全阀.当锅内气压超过规定气压值时,气压顶起安全阀,使锅内气压维持在某一定值;二是易熔片.它是由熔点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一旦安全阀失效,锅内温度达到易熔片的熔点时,锅内气体从易熔片处喷出,防止爆炸事故发生; (2)电冰箱电冰箱的工作循环 【例】空调和电冰箱已走进我们的家庭,请问:(1)空调与电冰箱降温的原理一样吗?(2)安装空调时,为什么将空调安装在窗户的上方? 思路与技巧空调与电冰箱都是制冷设备,它们工作时将内部的热通过工作物质带到外面.所不同的是空调将室内热送到室外,冰箱是将箱内热送到箱外,但仍在室内.空调与冰箱能将相应范围的热送到另一地方,利用了空气对流传热,而发生对流的条件之一是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所以制冷器均在上方. 答案(1)两者制冷原理一样.空调将室内的热送到室外,冰箱将箱内的热送到箱外 (2)这样会形成上方温度低于下方,有利于利用空气的对流使室内温度降低. 3.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现象总结

八年级物理讲(学)稿 年级:八(1-4)班主备教师:贾立敏审核:物理教研组时间: 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学习目标: 会利用本章学习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知道它们的形成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一、读谚语,释物态变化 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下雪不冷,化雪冷 6、霜前冷雪后寒 二、厨房中的热现象 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 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 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 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 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

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 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 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 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 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 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 露 雾 雹 冰 雪 霜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 雾淞 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2)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2) (1课时)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明白得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2、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要点和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讲明有关热现象。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 B、过程和方法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依照数据作出物理图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重难点】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 【教具】洒精、棉花、温度计,吹风机、熔化加热器材 【教材分析】教材在讲明物态变化时,运用〝当晶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的论断。这一论断早在初二年就已通过〝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的实验证实的。因此在本节课应用这一论断,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截了当观看,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点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因此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点,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明白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不管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假设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步停止,这是什么缘故呢? 2.进行新课 (1)熔化与吸热: 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步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出现流淌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假如要使熔化过程连续,外界需对分子连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因此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这也讲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假设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确实是沸腾。假设要沸腾过程连续,外界必须连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 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

中考《物态变化》整理

《物态变化》复习指导 一、构建网络 二、点击考点 (一)温度及温度计 1.两个温度的规定:一是指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二是指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三种温度计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3.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要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③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 ④测量时温度的液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⑤要等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⑥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⑦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1.寻找规律 (1)定义模式: ①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做。(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如,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②(温度条件)、(发生部位)、(剧烈程度)的汽化现象叫。(蒸发或沸腾) 如,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2)三个点:熔点、凝固点、沸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它跟晶体的熔点数值相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三因素:指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即: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 (4)三条件:熔化、凝固、沸腾 如: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5)三规律:熔化、凝固、沸腾不断热温度 . 如: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凝固成晶体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降低。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6)三图像:熔化、凝固、沸腾图像 2、同中求异 (1)同是固体的晶体和非晶体。(区别见表格和图像)

生活中有趣地物态变化

生活中有趣的物态变化 河南省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徐建强 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面列举一些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析,以期抛砖引玉。 ●用手直接拿刚出锅的鸡蛋时,感觉到烫,但当蛋壳表面的水蒸发完后再摸时,则更烫了,以致无法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鸡蛋内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这和把手沾湿了去拿更出锅的热馒头感觉不太烫一个道理。 ●蒸馒头时总是上面的先熟,这是为什么? 解析:蒸馒头是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热传递给馒头使其变熟。刚从沸水中蒸发出来的高温水蒸气密度较小,能迅速升至蒸笼的顶端,所以蒸笼的最上层温度最高,馒头先熟。 ●牙医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把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解析:用酒精灯火焰烤过的平面镜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可有效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导致医生看不清牙齿,影响诊断。 ●为什么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就感到比在水中冷,蹲下身子抱成团时,则觉得比站着暖和些? 解析:夏季的气温较高,而河中的水由于不断地蒸发吸热,因此水温比气温要低。人刚从水中上岸时,身体表面沾有许多水,这些水会不断蒸发,从人的身体上不断吸热,人就会感到冷。当人蹲下身子抱成团时,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站立时减小,水的蒸发速度就减慢了,水从身体上吸热的速度也随之减小,故人就会感觉比站立时暖和些了。 ●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若是刚从冰柜中取出的,很容易和嘴唇粘在一起? 解析:刚出冰柜的冰棒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远低于嘴唇的温度,当其与嘴唇接触时,使嘴唇上的少量水分很快放热结冰,与冰棒凝固在一起,便粘住了嘴唇。 ●为什么,寒冷的冬天经常看见玻璃窗的内壁结有漂亮的冰花,而外壁却没有? 解析: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很大。当户外空气低于0℃时,室内玻璃窗附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将会放热,直接凝华成冰花,附着在玻璃内壁上。虽然户外空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蒸气,但它的温度跟玻璃的温度相等,不具备凝华的条件,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壁。

物态变化吸热应用

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应用 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一般情况下以固态、液态或气态三种状态存在,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升华吸热。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物态变化吸热现象有什么应用呢? 一、物质熔化吸热的应用 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清凉:夏天,我们在喝饮料的时候,常会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冰块在熔化时,要吸热,使饮料变的清凉可口。 冰的熔化冷藏:储存食品时利用冰熔化吸热,使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化雪冷: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冰熔化时吸热,使得气温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冷。 建造房屋的保温材料: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在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熔化,它熔化时吸收热量,使房间中的温度降低,当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凝固,凝固时放出热量,房间内的温度升高,使室温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 发射卫星的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材料,保护火箭: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由于火箭头部与空气摩擦使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受热很容易熔化、汽化吸收箭头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的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另外,高烧病人用冰块降温,夏天吃冰棒解热,冰镇啤酒都是利用冰的熔化吸热。 二、物质汽化吸热的应用 夏天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在地上洒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故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洗了脸后,脸上有水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 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1)第1课时 学前准备:课前每小组准备袋装冰棒一只 自主学习: [冰与凝固]阅读课本P12 1.物质从态变成态,称为凝固。 2.什么是凝固点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吗非晶体具有凝固点吗 3.课本图10-27“自制玩具”实验,从加热石蜡到玩具产生,共有几种物态变化 4.列举一些凝固现象的事例 思考:海波的熔点为48℃,38 ℃的海波呈态;54 ℃的海波呈态;48℃的海波呈、或态。 [雾与液化] 请你探究:观察冰棒包装袋外表面,会看到有一层小水珠,讨论一下,它们是怎么来的 阅读课本P13

1.图11-8水壶口出现的白雾与我们经常见到的雾以及空中的云都是由 组成的。 2.什么是液化 3. [霜与凝华] 观察课本图11-31、及图左方文字,回答: 1.凝华时物质由态直接变成了态。 2.图11-22实验中,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的体积逐渐变,而烧瓶中充满紫色的,却没有看到液体的碘,这种现象就是碘的,过一会儿,可以看到烧瓶的内表面附着了一部分固态的碘,这是碘蒸气的现象。 3.冬天人们常说“屋上下了一层霜”,这种说法正确吗 巩固新知: 1.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2.如图l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 的构成是 A.水蒸气B.水蒸气凝华 形成的小冰晶

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 3.小华戴着眼镜喝热开水时,镜片会逐渐模糊起来.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4.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_______现象。 5.在一个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持有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袋子将迅速鼓涨起来,这是为什么如果不用解开,也不用针扎,你如何让它迅速瘪下来 探索提高: 小明想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体中把酒精分离出来。他想,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酒精的凝固点是负117摄氏度,只要把混合液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是温度可达负5摄氏度)中就可以了。于是他照此办理,但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小明从冷冻是取出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时却发现水和酒精并没有分离出来。 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这对你提出的问题能做出的合理猜想是__________,为什么水和酒精没有被分离出来__________。

1-5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第五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难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三、导入新课 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被蒸煮的食物加热到100℃以上,所以食物容易被煮熟. 电冰箱也是家庭厨房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学完本节后,相信你会得到答案. 四、教学过程: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2.地球上水的循环

中学物理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中学物理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 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冰、雾、霜等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B、过程和方法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教具】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蜡、冰块、杯子、挂图、发黑的白炽灯、固态碘、玻璃片、保温瓶、热水等【教材分析】本节为观察、分析、归纳型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有关物态变化中的放热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和事物中,探索物理规律,进而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发展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描述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利用手边易得的各种生活器具,组织学生自己体会凝固、液化、凝华等放热现象。本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现象很容易在课堂上再现,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将有关的放热现象可能多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些现象,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形成凝固、液化、凝华等过程是放热过程,避免出现机械、孤立的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现象。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2.进行新课(1)凝固与放热:A、活动讨论: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B、归纳:①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提出问题:①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凝固现象?(如钢铁厂铁水出炉后的过程,冬天背阳的屋檐下悬挂的冰柱等)②0℃的水放到0℃的房间里,会不会凝固成冰?为什么?(不会,因为水和外界没有温度差,水不能向外界放热,无法凝固。)③凝固的条是什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课题11、2物态 变化中的 吸热过程 课 型 新授课第 2 课时主 备 课标 教材分析课标:认识熔化和汽化是吸热过程,能分析熔化图像的物理意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质熔化要吸热,通过 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 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并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教材呈现方式: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加热海波和石蜡的实验设计,知道物质熔化要吸热,通过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 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再通过分组 小实验观察碘升华实验明确升华也要吸热。 教学建议: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体验物态变化过程中必 须吸热的规律,逐步熟悉和理解物态变化的分子运动模型;碘升 华实验最好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 教学重点:探究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教学难点: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态变化过程。 重难点的突破:做好本节的实验探究及教材中分子运动动模型是 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情学生的优势:对于汽化吸热现象,不少学生会有许多前期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汽化吸热现象让学生分析。上

分析一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熔化吸热,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学生的不足: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在实验中,对于实验的目的性缺乏足够的准备,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会感到很难。 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能力差别很大,实验误差也可能较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 2、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吸热。 3、比较升华与蒸腾,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现象。 4、初步学习用温度——时间图象分析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象的过程。 2、结合生活中湿衣服变干,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教法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讲授。 实验准备:铁架台、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酒精灯、水、海波、石蜡、火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特点。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了解电 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石蜡少许,玩具模子,酒精灯,小铁勺,试管,水,火柴,带玻璃尖嘴的橡皮塞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I说明 引言:物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今天咱们学习物态变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一、冰雾霜的形成 1 ? 冰与凝固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2. 雾与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 3. 霜与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教学反思 教子参考课本中实验与活动课本图10-28 的“自制玩具”实验可以将泥模或沙漠改成纸筒,用石蜡作“自制蜡烛”实验,这样比较容易感受到凝固过程的放热现象。

“自制尾气”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气温下多做几次或多观察家里烧开水的过程,进行对照比较,使他们总结出容易观察到“尾气”条件。 课外活动用蜡烛作原料,按教材上自制玩具的方法,制作一个小动物的模型。 观看有关“南极科学考察” 、“冰川”等内容的科教影片或电视。 调查自己家里、亲戚或同学家里的电冰箱用什么物质作制冷剂?是“有霜” 冰箱 还是“无霜”冰箱?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冰箱“有霜” ,有的冰箱“无箱”?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在大气对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对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的烧灼,生物难以生存。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传统电冰箱、空调器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一经释放,散发到空中,升到臭氧层顶部,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出的氯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遭到破坏。 为了限制对臭氧的主要破坏物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消耗,根据国际社会于1985年制定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 年达成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1999 年作出的《伦敦补充协议》,全世界从2001 年起,停止氟制冷剂的生产和消费。 1995年9月16日,联合国正式决定以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氟利昂常见的制冷剂有数十种,其性质各异。选用制冷剂主要从它的安全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来考虑。早期电冰箱多采用烷类衍生物中的F-12 (或R-12),其中“ F”表示氟利昂,横线后第一位数“ 1”表示由甲烷衍生,第二位数“ 2”表示含氟原子数。其化学名称为“二氟二氯甲烷”,分子式“ CF2CI2',相对分子质量120.70,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29.8 C,凝固点155C,不溶于水,易溶于油。它是无色、无毒(略有味)、不燃烧、不助燃、不爆炸的透明物。纯净的氟利昂对金属无腐蚀性,在温度达到400C以上并与明火接触时会分解出有毒气体。若室内空气中F-12 的含量超过25%~30%,两小时后会窒息。 1996年6月,中国正式签署修正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大力开发、鼓励新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