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课前准备

复习回忆:

①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 ,还要继续 。

②水沸腾时温度保持 ,还要继续 。 合作探究

一、 熔化与吸热:

观察课本图11—15和“实验探究”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小明用图1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根据活动一完成课本“实验探究”。

请按上述实验数据在坐标格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归纳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哪些特点?

【思考】

①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 ,但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 ,非晶体熔化时温度____________。

②0℃的冰在温度为0℃的房间中,冰会熔化吗?

二、汽化与吸热:

阅读课本第10页完成下列“活动”和“思考”。

①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

一要达到,二要继续。

为什么沸腾过程中必须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____ _____ ;

_____ ____ ;

______ __。

③怎样让湿衣服尽快地晒干?

④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有湿棉花。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三、升华与吸热:

阅读课本第10页完成下列“活动”和“思考”。

活动三:观察图片你能有哪些收获?比较课本“迷你实验室”碘升华现象。

【思考】

①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固体分子从外界吸收热量后,才能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飞出,变成气体,所以升华也是过程。

②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为什么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③用飞机或炮弹把干冰带入冷空气层,干冰很快,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而形成雨。

达标检测

1.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2、下列现象中与液化现象无关的是()

A、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B、潮湿的夏天的早晨自来水管“出汗”

C、冬天室内玻璃壁上附着水珠

D、湿衣服的水干了

3、打预防针前用酒精棉球涂在皮肤上消毒,有凉的感觉,这是因为:()

A、酒精温度低

B、酒精会挥发

C、酒精蒸发后从人皮肤上吸热有致冷作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戴眼镜的人从寒冷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水雾,这是室内的遇到液化而成的。

5、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中出来的气,夏天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吹气”加速了开水,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教案

课题: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 四、问题导入 燃烧时有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下面我做个小实验,大家注意观察. 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玻片掉下来是因为什么呢?蜡烛融化是因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度升高呢?是不是因为加入NaOH的缘故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五、互动合作 1. 通过试验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反应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固态NaCl 、NH4NO3、NaOH 实验步骤: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水,用玻璃棒迅 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你们的桌面都有一个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大烧杯装的是水,小烧杯根据所贴的标签 已经把药品放好了,大家先用温度计测量大烧杯里面水的温度,然后记录在30页的书上,接着分别把水倒到小烧杯里,等里面的固体溶解完后测量它们的温度,然后记录在书上.) 巡视和指导实验 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 NaCl 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 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提问:第一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大家有没有和她们实验结果不一样的呢?....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同样的实验不同组实验的温度变化不是很相同,怎么改进实验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更接近. 学生:所用的水都是一样的质量,三次所加的药品的质量也相同. 结论: 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 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2.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思考: 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第一个试验中我们用到了温度计,温度计适合用于精确测 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也就是定量进行测定.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 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玻璃棒、广口瓶、橡胶塞、蜡烛、铜片、白磷、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玻片、气球、固态NaCl 、NH4NO3、NaOH . 大家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你们的设计图. 这里有几个我准备的方案,大家来共同探讨下 例1: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 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第1课时 问题引入: 夏天有的同学喜欢吃冰块解热,有的同学用凉水洗脸解热。这样做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熔化与吸热”部分】 (1)物态是的统称,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 (2)回顾冰的熔化实验,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但是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这是为什么呢 观察“熔化时的分子运动模型”,阅读课文,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请你探究: 加热海波和石蜡,使其熔化,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若不加 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停止 小组展示: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加

热,停止加热,熔化过程 这说明熔化的过程是一个的过程。 请你尝试: 把一块冰块握在手心,注意观察冰块的变化和手的感受,和你的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谈一下你的发现和感受。 第二部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汽化与吸热”部分回顾上节“水的汽化”实验】(1)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必须对液体继 续,以便更多的分子飞出。在沸腾观察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通过观察“汽化时的分子模型”加深理解。 (2)认真观察课本图11-19,体会“水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总结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 (3)汽化和沸腾的区别 小试牛刀:

习题: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大明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的雾凇。产生这种现象的舞台 变化主要是() A.凝华 B.升华 C.凝固 D.汽化 2.炎热的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D.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3.物质从气态变成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液化,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过程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4.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小巧的取暖袋,使用前先把它浸入热水中,使里面的物质熔化,拿出后,袋里的物质在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热量供人取暖。 5.指出下列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 (1)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2)铁水浇铸成工件() (3)从游泳池里上来时感到凉爽() (4)春天水池中的冰化成了水( ) (5)夏天,衣柜中的樟脑丸不见了() (6)秋天,看到早晨的露水() 二.课堂练习 1.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都放热的是() A.熔化,液化,升华 B.熔化,汽化,升华 C.凝固,凝华,液化 D.凝华,汽化,升华 2.新疆的冬天白雪皑皑,景色十分美丽。下列关于雪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熔化,放热过程

C.凝华,放热过程 D.凝固,放热过程 3.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同温度开水烫伤要厉害的原因是() A.水蒸气的温度高 B.水蒸气含的热量多 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水蒸气与烫伤部位接触得快 4.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它的温度() 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可能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关于熔化和凝固,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凝固点是0℃,但0℃的水不一定会结冰 B.从温度是-15℃的冰箱冷冻室中取出的冰块马上就会熔化 C.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凝固,熔化温度 D.水结冰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7.第十三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于2011年12月24日试营业,2012年1月5日正式开幕。游客在参观时,其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____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小,这是___________现象。 8.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小华从空调屋出来后,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而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先发生______________现象后发生___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过程) 9.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由于事故发生侧翻,液态氨泄漏。瞬间,车周围出现了大量“白雾”,这是由于液氨___________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湿面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有没有一份良好的模拟试卷可以比较准确的检验出你的学习成绩呢?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 1. 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醋 B.蔗糖 C. 花生油 D. 食盐 2.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 B.各部分一样咸,体现了溶液成分的均一性 C.生理盐水的溶质是氯化钠 D.水分子是保持该溶液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下列气体通入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4. 下列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 A.稀硫酸 B.碘酒 C. 泥水 D.牛奶

5.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豆浆 B.牛奶 C.稀饭 D.糖水 6.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碘酒 C.石灰浆 D.植物油 7.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碘易溶于水 B.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C.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可形成乳浊液 D.乙醇能与水互溶 8.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9.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10.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孙剑梅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内容。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理解物质在溶解时吸热、放热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合作探究实验,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提前掌握因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团结精神;微观分析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原因,树立化学知识体系发展观;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养成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 3.重点、难点 (1)重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得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的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预备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掌握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比较容易。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初 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操作简单实验。此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 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高积极性,触发求知欲,培养化学兴趣,迎合其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身临其境的研究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容易激 起其求知欲望。为此,我将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使学生发现物质溶解时有温 度变化,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究意识。另外,我将采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让学生摆脱 教材束缚,大胆设想,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我将有机结合 理论推测、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贯彻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法 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利用已知建构新知。考虑到学生可能已养成重视结论的习惯,不够注意过程和方法,我将鼓励学生大 胆实验,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讨论概括来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1.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大胆猜想演示稀释浓硫酸的趣味实验(如图1所示),让学生观察到小木块因石蜡熔化而掉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求知欲望的同时将课本52面实验10一5稀 释浓硫袋.夔易、水不硫图1稀释浓硫酸酸实验提前教授,减轻以后的学习压力。接着提问:“物质溶解时只有放热现象吗?”引导学生猜想,使其进一步掌握“猜想”的一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2)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2) (1课时)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明白得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2、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要点和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讲明有关热现象。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 B、过程和方法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依照数据作出物理图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重难点】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 【教具】洒精、棉花、温度计,吹风机、熔化加热器材 【教材分析】教材在讲明物态变化时,运用〝当晶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的论断。这一论断早在初二年就已通过〝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的实验证实的。因此在本节课应用这一论断,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截了当观看,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点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因此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点,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明白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不管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假设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步停止,这是什么缘故呢? 2.进行新课 (1)熔化与吸热: 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步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出现流淌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假如要使熔化过程连续,外界需对分子连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因此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这也讲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假设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确实是沸腾。假设要沸腾过程连续,外界必须连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 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

中考《物态变化》整理

《物态变化》复习指导 一、构建网络 二、点击考点 (一)温度及温度计 1.两个温度的规定:一是指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二是指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三种温度计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3.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要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③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 ④测量时温度的液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⑤要等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⑥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⑦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1.寻找规律 (1)定义模式: ①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做。(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如,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②(温度条件)、(发生部位)、(剧烈程度)的汽化现象叫。(蒸发或沸腾) 如,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2)三个点:熔点、凝固点、沸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它跟晶体的熔点数值相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三因素:指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即: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 (4)三条件:熔化、凝固、沸腾 如: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5)三规律:熔化、凝固、沸腾不断热温度 . 如: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凝固成晶体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降低。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6)三图像:熔化、凝固、沸腾图像 2、同中求异 (1)同是固体的晶体和非晶体。(区别见表格和图像)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案) 城关中心校燕群 活动与探究目标 1、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蜡烛、蒸馏水、浓硫酸、固态NaCl、NH4NO3、NaOH等仪器和药品。烧杯、试管、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滴有蒸馏水的小木片等卡片。 活动与探究过程 【导入】 小魔术:向盛有半杯水的烧杯(烧杯外壁滴有石蜡)中小心地、慢慢地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石蜡熔化了,这就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是一个放热过程。那么其它物质溶于水是不是都放热呢?下面以氯化钠为例大家进行猜想: 【猜想】A、氯化钠溶于水放热 B、氯化钠溶于水吸热 C、氯化钠溶于水没有热量变化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说出实验步骤。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NaOH)。

【交流讨论】得到最佳方案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结论】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 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 【拓展提升】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请画出实验简图。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试管、玻璃棒、橡胶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气球、薄木片、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NaOH (你还可以选用其它仪器)。 实验方案很多,不管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学生很难想到的方案,老师要进行引导。 【拓展视野】简易化学致冷方法 【练习】(见课件) 【课外作业】: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板书设计】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猜想 二、设计实验 三、实验 四、交流

物态变化吸热应用

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应用 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一般情况下以固态、液态或气态三种状态存在,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升华吸热。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物态变化吸热现象有什么应用呢? 一、物质熔化吸热的应用 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清凉:夏天,我们在喝饮料的时候,常会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冰块在熔化时,要吸热,使饮料变的清凉可口。 冰的熔化冷藏:储存食品时利用冰熔化吸热,使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化雪冷: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冰熔化时吸热,使得气温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冷。 建造房屋的保温材料: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在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熔化,它熔化时吸收热量,使房间中的温度降低,当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凝固,凝固时放出热量,房间内的温度升高,使室温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 发射卫星的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材料,保护火箭: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由于火箭头部与空气摩擦使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受热很容易熔化、汽化吸收箭头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的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另外,高烧病人用冰块降温,夏天吃冰棒解热,冰镇啤酒都是利用冰的熔化吸热。 二、物质汽化吸热的应用 夏天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在地上洒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故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洗了脸后,脸上有水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 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1)第1课时 学前准备:课前每小组准备袋装冰棒一只 自主学习: [冰与凝固]阅读课本P12 1.物质从态变成态,称为凝固。 2.什么是凝固点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吗非晶体具有凝固点吗 3.课本图10-27“自制玩具”实验,从加热石蜡到玩具产生,共有几种物态变化 4.列举一些凝固现象的事例 思考:海波的熔点为48℃,38 ℃的海波呈态;54 ℃的海波呈态;48℃的海波呈、或态。 [雾与液化] 请你探究:观察冰棒包装袋外表面,会看到有一层小水珠,讨论一下,它们是怎么来的 阅读课本P13

1.图11-8水壶口出现的白雾与我们经常见到的雾以及空中的云都是由 组成的。 2.什么是液化 3. [霜与凝华] 观察课本图11-31、及图左方文字,回答: 1.凝华时物质由态直接变成了态。 2.图11-22实验中,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的体积逐渐变,而烧瓶中充满紫色的,却没有看到液体的碘,这种现象就是碘的,过一会儿,可以看到烧瓶的内表面附着了一部分固态的碘,这是碘蒸气的现象。 3.冬天人们常说“屋上下了一层霜”,这种说法正确吗 巩固新知: 1.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2.如图l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 的构成是 A.水蒸气B.水蒸气凝华 形成的小冰晶

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 3.小华戴着眼镜喝热开水时,镜片会逐渐模糊起来.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4.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_______现象。 5.在一个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持有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袋子将迅速鼓涨起来,这是为什么如果不用解开,也不用针扎,你如何让它迅速瘪下来 探索提高: 小明想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体中把酒精分离出来。他想,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酒精的凝固点是负117摄氏度,只要把混合液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是温度可达负5摄氏度)中就可以了。于是他照此办理,但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小明从冷冻是取出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时却发现水和酒精并没有分离出来。 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这对你提出的问题能做出的合理猜想是__________,为什么水和酒精没有被分离出来__________。

中学物理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中学物理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 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冰、雾、霜等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B、过程和方法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教具】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蜡、冰块、杯子、挂图、发黑的白炽灯、固态碘、玻璃片、保温瓶、热水等【教材分析】本节为观察、分析、归纳型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有关物态变化中的放热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和事物中,探索物理规律,进而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发展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描述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利用手边易得的各种生活器具,组织学生自己体会凝固、液化、凝华等放热现象。本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现象很容易在课堂上再现,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将有关的放热现象可能多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些现象,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形成凝固、液化、凝华等过程是放热过程,避免出现机械、孤立的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现象。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2.进行新课(1)凝固与放热:A、活动讨论: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B、归纳:①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提出问题:①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凝固现象?(如钢铁厂铁水出炉后的过程,冬天背阳的屋檐下悬挂的冰柱等)②0℃的水放到0℃的房间里,会不会凝固成冰?为什么?(不会,因为水和外界没有温度差,水不能向外界放热,无法凝固。)③凝固的条是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说课案例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同时整合教材,将浓硫酸的稀释用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浓硫酸的稀释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52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减轻了压力。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会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会引起密闭系统内空气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左移还是右移,U形管左右液柱是上移还是下移;还会引起饱和溶液中固体溶质的增多与减少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和《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分为九个小组(4—6人为一组),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多媒体课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学案)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小组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结论,导入时由燃烧往往放出很大的热量,引出物质溶解时是否有热量放出呢?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它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放热,作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自学课文,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课题11、2物态 变化中的 吸热过程 课 型 新授课第 2 课时主 备 课标 教材分析课标:认识熔化和汽化是吸热过程,能分析熔化图像的物理意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质熔化要吸热,通过 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 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并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教材呈现方式: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加热海波和石蜡的实验设计,知道物质熔化要吸热,通过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 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再通过分组 小实验观察碘升华实验明确升华也要吸热。 教学建议: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体验物态变化过程中必 须吸热的规律,逐步熟悉和理解物态变化的分子运动模型;碘升 华实验最好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 教学重点:探究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教学难点: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态变化过程。 重难点的突破:做好本节的实验探究及教材中分子运动动模型是 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情学生的优势:对于汽化吸热现象,不少学生会有许多前期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汽化吸热现象让学生分析。上

分析一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熔化吸热,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学生的不足: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在实验中,对于实验的目的性缺乏足够的准备,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会感到很难。 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能力差别很大,实验误差也可能较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 2、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吸热。 3、比较升华与蒸腾,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现象。 4、初步学习用温度——时间图象分析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象的过程。 2、结合生活中湿衣服变干,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教法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讲授。 实验准备:铁架台、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酒精灯、水、海波、石蜡、火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特点。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了解电 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石蜡少许,玩具模子,酒精灯,小铁勺,试管,水,火柴,带玻璃尖嘴的橡皮塞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I说明 引言:物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今天咱们学习物态变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一、冰雾霜的形成 1 ? 冰与凝固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2. 雾与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 3. 霜与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教学反思 教子参考课本中实验与活动课本图10-28 的“自制玩具”实验可以将泥模或沙漠改成纸筒,用石蜡作“自制蜡烛”实验,这样比较容易感受到凝固过程的放热现象。

“自制尾气”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气温下多做几次或多观察家里烧开水的过程,进行对照比较,使他们总结出容易观察到“尾气”条件。 课外活动用蜡烛作原料,按教材上自制玩具的方法,制作一个小动物的模型。 观看有关“南极科学考察” 、“冰川”等内容的科教影片或电视。 调查自己家里、亲戚或同学家里的电冰箱用什么物质作制冷剂?是“有霜” 冰箱 还是“无霜”冰箱?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冰箱“有霜” ,有的冰箱“无箱”?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在大气对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对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的烧灼,生物难以生存。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传统电冰箱、空调器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一经释放,散发到空中,升到臭氧层顶部,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出的氯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遭到破坏。 为了限制对臭氧的主要破坏物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消耗,根据国际社会于1985年制定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 年达成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1999 年作出的《伦敦补充协议》,全世界从2001 年起,停止氟制冷剂的生产和消费。 1995年9月16日,联合国正式决定以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氟利昂常见的制冷剂有数十种,其性质各异。选用制冷剂主要从它的安全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来考虑。早期电冰箱多采用烷类衍生物中的F-12 (或R-12),其中“ F”表示氟利昂,横线后第一位数“ 1”表示由甲烷衍生,第二位数“ 2”表示含氟原子数。其化学名称为“二氟二氯甲烷”,分子式“ CF2CI2',相对分子质量120.70,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29.8 C,凝固点155C,不溶于水,易溶于油。它是无色、无毒(略有味)、不燃烧、不助燃、不爆炸的透明物。纯净的氟利昂对金属无腐蚀性,在温度达到400C以上并与明火接触时会分解出有毒气体。若室内空气中F-12 的含量超过25%~30%,两小时后会窒息。 1996年6月,中国正式签署修正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大力开发、鼓励新型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同步练习3 沪科版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一、选择题 1、晶体熔化时 ( ) A.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冰是一种制冷剂,主要是因为: ( ) A.冰的温度低 B.冰的传导热的能力强 C.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D.主要是因为冰的放热能力强 3、同学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滴上一滴水,放在同一张实验桌上,如图1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 A .液体的温度有关。 B .液体的种类有关。 C .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 .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4 、气温高游泳会觉得不太冷,但上岸后会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B.人刚上岸,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 C.空气温度比水的温度低 D.人体热量一部分传到空气中所以人冷 5、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7、在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里人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着房顶流下.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 A. 清洁房顶. B. 解暑降温. C. 寻欢作乐. D.为了新奇、美观. 8、将在熔化过程中的冰放到0℃的恒温箱后: ( ) A.冰继续熔化 B.冰不能继续熔化,原来的冰熔化成的水在开始凝固 C.冰不继续熔化,水也不凝固 D.如果冰的质量太少,它将继续熔化 二、填空题 9、夏天,水泥马路的温度往往比湖水高得多,为此,市政部门经常派出洒水车向路面洒水降温,这是利用了 的道理。 10、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如图2-2所示。舞台上云雾潦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_______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 11、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 图2-1

溶解吸热或放热实验改进

溶解吸热、放热实验的改进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镇熊江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第二部分——溶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教材将此实验设计为“活动与探究”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能量(内能)发生变化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能在视觉感官上形成效果,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设计对照实验。 2.将皮肤触摸感觉改为直观视觉感受。 一、实验设计方案: 1.选用溶解热(绝对值)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固体溶质与氢氧化钠、硝酸铵进行对照实验。 2.将原实验用手触摸感觉放热或吸热的验证方法改为直观沸腾或凝固现象表现。 二、实验过程: 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①.分别人两支试管中倒入10mL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停止沸腾。

②.分别向已停止沸腾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观察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内的水重新沸腾,对照组(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没有重新沸腾。 2.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 ①.分别向两个100mL烧杯中各加入0℃的水约30mL(事先置于冰箱冷冻室约30分钟),另在两支小试管中各倒入约1mL清水。 ②.将两支小试管分别放入小烧杯中约2分钟,发现小试管中的水并没有结冰。分别取出试管。 ③.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约25g硝酸铵固体和25g硝酸钾固体,搅拌,让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再将盛有清水的两支小试管分别放入烧杯中,静置,2分钟后观察。溶解硝酸铵烧杯内的小试管中的水结冰,对照组(溶解硝酸钾烧杯内)的小试管中的水没有结冰。 实验反思: 1.改进后的实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沸腾和凝固现象,更直观认知溶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设计了对照实验,一方面能突现出实验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固体溶质在水中溶解时,内能变化(增加或减少)和多少是各不相同的。 4.课堂演示改进后的实验,比改进前效果显著。

沪科版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练习

选择题 1、晶体熔化时 ( ) A.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冰是一种制冷剂,主要是因为: ( ) A.冰的温度低 B.冰的传导热的能力强 C.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D.主要是因为冰的放热能力强 3、同学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滴上一滴水,放在同一张实验桌上,如图1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 .液体的温度有关。 B .液体的种类有关。 C .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 .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4、气温高游泳会觉得不太冷,但上岸后会觉得冷这是因为( ) A.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B.人刚上岸,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 C.空气温度比水的温度低 D.人体热量一部分传到空气中所以人冷 5、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7、在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里人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着房顶流下.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 清洁房顶. B. 解暑降温. C. 寻欢作乐. D. 为了新奇、美观. 8、将在熔化过程中的冰放到0℃的恒温箱后( ) A.冰继续熔化 B.冰不能继续熔化,原来的冰熔化成的水在开始凝固 C.冰不继续熔化,水也不凝固 D.如果冰的质量太少,它将继续熔化 二、填空题 9、夏天,水泥马路的温度往往比湖水高得多,为此,市政部门经常派出洒水车向路面洒水降温,这是利用了 的道理。 10、 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 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舞台上云雾潦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_______时吸热 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2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练习题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知识点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用如图9-1-1所示装置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并记录有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9-1-1 (1)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是_________,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是_________,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是_________。 (2)该实验说明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________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________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________热量。 知识点2乳化现象 2.将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①面粉、②食用油、③食盐、④冰块分别投入四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形成悬浊液的是__________,形成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 3.小江同学帮妈妈洗碗,发现碗上有许多油污,用水洗不干净,原因是____________,可加入________洗去油污,因为它具有________作用。 4.如图9-1-2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在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

图9-1-2 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水和硝酸铵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5.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 水、NH4Cl、CaCl2、NaCl。 [实验探究] 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____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_。 [反思提升] (4)经过讨论,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本实验的部分操作存在缺陷,它们是________(填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