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草药研究——附子

中草药研究——附子

中草药研究——附子

中草药研究——附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X

附子药材和饮片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

.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3.《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2.药理作用: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3.临床研究:

附子、广木香、延胡索各10g,甘草4g。共研细末,生姜汁调匀,制成药饼,敷于脐腹部疼痛最明显处。治疗胃痛100例,总有效率为90%?,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较好(浙江中医杂志,1993,2:64);

附片10~20g,白术、生姜各12~18g,茯苓15~24g,白芍10~15g。水煎服,日1剂。随症加减,治梅尼埃征,总有效率为100%?(陕西中医,1994,3:105);附子10g,白酒50g,浸泡0.5小时后,文火慢煎,煎沸3分钟后趁热用棉球蘸酒液涂于患处,每晚睡前涂擦5次,治冻疮(未溃破者)37例,痊愈20例,好转1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10:441)。

另有用附子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新生儿硬皮病、小儿长期腹泻等。

4.不良反应:附子中含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但经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则大大降低。乌头碱类结构属二萜类生物碱,具有箭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还具有乌头碱样作用,表现为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附子大剂量粗制生物碱可导致多种动物全身性及呼吸麻痹症状,症状表现为呼吸停止先于循环紊乱。附子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等)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附子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可用利多卡因。

附子的主要成分

附子的主要成分 附子,又称为乌头、乌头子,是中药中常用的一种药材。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附子的主要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一、附子的化学成分 1.生物碱 附子中的生物碱主要有乌头碱、乌头酰乙酸、乌头酰丙酸、乌头酰异丁酸、乌头酰己酸、乌头酰辛酸等。其中,乌头碱是附子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占到了总生物碱的60%以上。 2.脂肪酸 附子中的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等。 3.萜类化合物 附子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麦角甾醇、三萜醇等。 4.其他成分 附子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挥发油等成分。 二、附子的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 附子中的乌头碱是一种镇痛剂,能够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减轻疼痛。此外,附子中的其他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2.神经系统作用

附子中的生物碱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痉挛、降低体温等作用。此外,附子中的β-谷甾醇和β-胡萝卜素等成分也具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3.心血管系统作用 附子中的生物碱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附子中的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等成分也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4.抗炎作用 附子中的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等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5.抗肿瘤作用 附子中的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等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和扩散,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三、注意事项 1.附子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附子的剂量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过量使用会导致中毒。 3.附子的使用应该注意剂型和煎煮方法,以免损失药效或引起中毒。 总之,附子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脂肪酸、萜类化合物等。但是,由于其有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引起中毒。

生附子功效与作用

生附子功效与作用 生附子,又称为真附子、烈性附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草药,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它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独特的功效与作用,被认为是中药中的珍品之一。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并谈论其适用人群、禁忌与副作用等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生附子。 生附子被认为是热性药物,其性味为辛、热、有毒。它主要生长在我国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等地的山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所以生附子的品质非常优良。它的味道辛辣且稍苦,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以下是生附子常见的功效与作用: 一、祛寒暖经:生附子具有温通经脉、祛寒散寒的功效。中医认为,寒邪进入人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生附子的温热性能迅速祛除体内的寒邪,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在临床上,生附子常常用于治疗寒证如手脚冰冷、腹部寒痛、女性痛经、阳痿、不育等症状。 二、散寒温经:生附子能够散寒热,温补肾阳,对阳虚和肾阳不足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阳虚是中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体质,其表现为手脚冰凉、腰膝无力、性功能减退等症状。生附子可以有效地增加人体的阳气,改善体质,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三、温中止痛:生附子具有温中止痛的作用。中医认为,脾胃失调会导致腹痛、肠胃不适等症状,而生附子可以通过温中的

作用来缓解这些期间不适的症状。此外,生附子还可以止泻、止咳,对治疗脾胃虚寒、胃寒泄泻、寒性腹痛和呕吐等疾病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四、祛风湿:生附子有祛风湿、祛湿痹的功效。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邪,主要表现为湿重、水肿、痛证等症状。生附子可以温通经络、祛湿止痛,从而改善湿邪的体内积聚,还可以缓解关节炎、风湿病等风湿性疾病的症状。 五、化瘀通络:生附子对于血瘀也有很好的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在中医领域,血瘀被认为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生附子可以帮助消除血瘀,提高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疾病的症状。 总的来说,生附子在中医领域中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治疗各种寒症、虚寒、瘀血等疾病,还可以改善人体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生附子具有药效强、疗效显著等特点,受到了广大中医师和患者的喜爱。 然而,使用生附子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和副作用。首先,由于生附子具有辛辣的性质,所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其次,长期使用生附子或者过量使用都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症状时应立即停用。此外,由于生附子辛辣刺激,容易引起胃肠不适,所以脾胃虚寒、胃寒泄泻的患者也应慎用。 综上所述,生附子是一种中草药,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独特

生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生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生附子,又称人参附、鬼盖头、土砂仁、天行健、陈防根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五加科附子属植物。生附子在中药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药用功效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百毒之王”,受到了广大中药爱好者的喜爱和关注。本文旨在详细介绍生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作为传统中药材,生附子在中药学领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生附子的药用功效已经被古代医学家所发现和应用。在古代,生附子主要被用于治疗中风、中暑、头痛、癫痫、半身不遂等疾病。它的味道辛苦,具有温中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肺、胃、肾、肾上腺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因此,生附子被中药学家认为是一味万金药。 首先,生附子具有温经止痛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生附子被归类为温性药物,可用于温经散寒、祛寒止痛的临床应用。它能够刺激人体局部的温度感受器,促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因此,生附子可以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头痛、关节痛、腰痛等症状。此外,生附子还具有镇痛的作用,可用于舒缓各种痛苦症状。 其次,生附子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研究表明,生附子中含有多种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如生物碱、酸性多糖、多肽、挥发油等。这些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炎症反应。生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喉炎、扁桃体炎、肺炎等。此外,生附子还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流感、感冒等病毒性感染。

再次,生附子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它们的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研究发现,生附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刺激脾胃的分泌功能,增加胃液的分泌和运动能力,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生附子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并能改善肠胃功能。 此外,生附子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附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脑部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并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生附子可以用于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 此外,生附子还具有一定的美容养颜作用。研究发现,生附子中富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族物质等,能够抑制皮肤衰老、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改善肤色、延缓皱纹的产生。因此,生附子可以用于美容护肤,提高人体的外在形象,使皮肤更加光滑细嫩、容颜焕发。 综上所述,生附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理作用。它可以温经散寒、祛寒止痛,具有抗菌消炎、健脾开胃的作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等。然而,就如同其他药物一样,生附子也有副作用和禁忌症,合理应用和遵医嘱使用将更加安全有效。因此,在选择和使用生附子时,应该充分了解其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同时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附子的治病验方(2)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_附子的治病验方(2) 附子泡水喝的功效 附子服用后对身体的保健效果非常的不错,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治疗多种疾病,有效促进身体恢复健康。中医方面认为,服用附子最为常见的一种功效就是促进肾脏健康了,此外,附子还对一些性功能疾病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附子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被经常使用,所以服用的方法也有很多。附子最为常见的一种用法就是泡水喝了,这种服用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同时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附子功效,更好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具体的附子泡水喝的功效如下: 第一:治疗白浊 将熟附子准备适量,然后研磨成粉末。等到身体出现白浊的疾病之后,服用六克左右的附子粉,然后和生姜一起放入锅中加上清水熬煮,六成熟的时候取出来,然后趁热服用,效果非常的不错。 第二:治疗气虚头痛 气虚头痛是现代人很容易出现的一种不舒服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正常运转。这个时候选择附子也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将附子的皮以及脐去掉,然后剩下的部位研磨成粉末。将获得的附子粉和葱汁、面糊一起制作成丸子。建议每次服用适量,清茶送服就足够了。在这里需要注意,送服一定要选择清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药效在体内的发挥,千万不可以选择浓茶。 第三:治疗牙痛 如果身体出现了牙痛、牙齿不舒服的情况,那么可以将附子烧灰,获得的灰和枯矾一起研磨,最后擦牙就可以了,能够有效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第四:治疗女性月经不调 如果女性出现了月经不调的情况,无论是月经推迟还是提前,科学的使用附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身体健康。将熟附子去皮之后和等量的当归准备好,一起在锅中煎煮服用药液就足够了。

第五:治疗口疮 对于许多爱吃的人群来说,患有口疮非常的痛苦,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够治疗这种疾病呢?可以将生附子研磨成粉末之后和面粉搅拌后,并且用食醋搅拌。最后获得的糊糊直接贴在脚心上就可以了,第二天去除。 第六:治疗脚气肿痛 将生的黑附子一个去掉皮以及脐,然后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生姜汁搅拌出膏,敷在脚气部位或者是肿痛部位。可连续使用这种方法,直到消肿。 第七:温中温经 附子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温中温经,同时散寒止痛的功效也非常的不错。这种所谓的温中散寒功效是广义上的,所以适合一些脾胃虚寒以及胃寒的患者服用。平时生活中如果身体由于体内寒邪过重所导致的腹部疼痛、痛经以及头痛等情况,都可以使用附子来令身体恢复健康。 第八:治疗风湿 除了上述附子泡水喝的功效之外,使用这种中药材还能够有效的治疗风湿。附子对于一些风湿寒痹的情况有着非常不错的作用,可以起到散寒止痛的功效。 第九:适合服用附子的人群 中医方面认为,附子服用之后具有辛散温通的作用,并且散寒止痛的效果也非常的不错,所以适合一些湿寒体质的患者服用,平时生活中如果感觉到周身关节疼痛的患者,也是可以通过服用附子来促进健康。 附子泡水喝的禁忌 这种中药材为什么得名附子呢?这是因为这种药材是依附在母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乌头上才可以生长,所以也被古人称之为附子,一直沿用至今。 据科学研究发现,附子本身含有剧毒,特别是生附子、生草乌以及生川乌等。所以在服用这种中药材之前,一定要进行科学的炮制,

中药材附子的功效主治

中药材附子的功效主治 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主要成分 附子除主要含淀粉、脂肪、蛋白、糖类、树脂杂质等一般成分外,主要的活性成分是生物碱、脂类、多糖和强心物质等,生物碱同时也是其毒性成分。 1. 乌头类生物碱 在乌头属植物的化学研究上,朱任宏等首先开展了国产乌头属植物紫乌头的化学研究,陈泗英(1978)首先对我国二萜生物碱结构开展研究,这之后不断有新的研究报道。二萜生物碱是乌头属植物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及毒性成分,可分为C19和C20两大类。C20型又可分为阿替生(atisine)型和维特钦(veatchine)型,这类生物碱含氧取代少,毒性较小;C19型又可分为牛扁碱(lycoctonine)型、乌头碱(aconitine)型和内酯(lactone)型,常为多含氧取代,或有1~2个酯基,其中乌头碱型双酯碱一般毒性很大,为该属植物中的主要毒性成分。 乌头类生物碱种类众多,包括双酯型生物碱、单酯型生物碱、胺醇型生物碱和其他类生物碱等,不同生物碱类型的生源途径不同,主要生物碱如下: 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和乌胺(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 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 陈燕等从陕西所产秋季采集的川乌苯提取再由氧化铝层析分得二种新生物碱为川乌碱甲,熔点111℃;川乌碱乙,熔点185℃。日本学者小管卓夫等分离得到一种水溶性的无色板状结晶,定名为higenamine(消旋去甲乌药碱),日本今野等报导了以附子的升压作用为指标,从北海道伊达产的附子为原料,经色层分离出一种己知成分棍常碱(coryneine)。王永高等从内蒙产北草包中分得五种生物碱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e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和新乌头碱(mesoaeonitine)、新化合物--北草乌头碱,熔点196-198℃。陈迪华等从云南丽江产的附子中利用醇提溶剂粗分及层析分离得到一水溶性生物碱,结果为(V),定名为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张迪华等从白附片中分得八个成分异翠雀碱(isodelpinine),下乌头碱(即aeonitine),乌头碱(ae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苯甲酞中乌头原碱(benzoylmesaeonitine),新乌碱(neoline),15a-羟基新

中草药研究——附子

中草药研究——附子 中草药研究——附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X 附子药材和饮片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

.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3.《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2.药理作用: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3.临床研究: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又称川附、乌附、天南星等,属毛茛科乌附属植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附子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热毒药”,具有热入心包、攻下焦、祛风湿等功效,适用于中风、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症状的治疗。不过,由于其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要谨慎,严禁超剂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本文将从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常用剂型及剂量、禁忌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附子能够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研究发现,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骨碱素和瓦松碱均具有镇痛作用。这些活性成分能够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结合,阻断钠离子的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2.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成分,这些成分能够调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表明,附子抑制心肌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增加钙离子的内流,调节心肌细胞膜电位,从而延缓心脏复极过程,减少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达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3.抗炎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研究表明,附子中的姜黄素类成分能够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此外,附子还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炎症反

应的程度。 4.降压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研 究发现,附子中的骨碱素和瓦松碱能够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降低心脏的搏动频率和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此外,附子还能够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降低血压。 二、附子的主要成分 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主要有骨碱素、瓦松碱、乌头碱等。其中,骨碱素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约为0.04%~1%。此外,附子还富含挥发油、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1.骨碱素:骨碱素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镇痛、抗 心律失常、抗炎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骨碱素能够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结合,阻断钠离子的内流,减少神经冲动的传导,发挥镇痛作用。此外,骨碱素还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增加钙离子的内流,从而调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挥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2.瓦松碱:瓦松碱是附子的另一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 心律失常、降压等药理作用。研究发现,瓦松碱能够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结合,阻断钠离子的内流,减少神经冲动的传导,发挥镇痛作用。此外,瓦松碱还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降低心脏的搏动频率和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 3.乌头碱:乌头碱是一种较常见的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的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的 附子,又称附子或天南星,是常见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以下是详细介绍附子的各种功效与作用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章:附子的基本概述 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科学名称为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多个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附子的药用部分为贝母,贝母干燥后切片即可入药。 第二章:附子的化学成分 附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有生物碱、脂肪类化合物、石蜡类、多糖、甾醇类等。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生物碱,包括乌头碱、焦乌头碱、白附子碱等。 第三章:附子的药理作用 1. 镇痛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痛作用。它可以抑制炎症相关疼痛的发生。 2. 抗炎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性疾病的症状。 3. 抗菌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 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能够抑制心脏的快速传导,有较好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 5. 抗癌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某些癌症。

6. 其他作用:附子还有一些其他作用,如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等。 第四章:附子的临床应用 1. 心脑血管疾病:附子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2. 风湿骨病:附子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 感染性疾病:附子具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 4. 恶性肿瘤:附子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恶性肿瘤。 5. 其他方面:附子还有一些其他临床应用,如抑制肌肉痉挛、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等。 第五章:附子的用法与剂量 附子可内服、外用。内服可用于制成汤剂、丸剂、口服液等剂型。外用可用于制成膏剂、敷贴等剂型。剂量应根据具体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内服可使用 1-3克,每日2-3次;外用可根据需要适量涂抹或敷贴。 第六章:附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人、体弱者等禁用; 2. 个体过敏者慎用; 3. 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4. 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患者慎用; 5. 使用附子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可自行用药。

制作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

制作附子的功能和用法用量 附子,又称为制附子、附子粉等,是中药材之一、附子最主要的功能 是温补阳气、散寒除湿、祛风通络。下面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能、用法以 及用量。 一、附子的功能: 1.温补阳气:附子属于温热之品,能够温补肾阳,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尤其适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寒凝疼痛、畏寒肢冷、乏力倦怠等症状。 2.散寒除湿: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改善寒湿内结所致的疼痛、胀满、腹痛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寒湿型痹痛、腹痛泄泻等疾病。 3.祛风通络:附子能够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对于风寒湿痹、瘀血内 阻所致的痛风、痉挛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4.麻醉剂:附子中含有一种强烈的麻醉成分,粉碱海马碱,具有麻醉 作用。但使用附子作为麻醉剂存在副作用,需谨慎使用。 二、附子的用法: 1.煎汤:附子常用于煎煮成汤剂,可以配合其他中药材一起煎服。需 要将附子研磨成细粉状,再放入煎药锅中煮沸,煮出的汤液可口服或外用。 2.花粉服:将附子细粉装入胶囊中,每次服用附子粉末0.1-0.3g, 每天2-3次。此法主要适用于慢性病治疗或补益肾阳。 3.外用:将附子粉末加入适量的植物油中搅拌均匀,涂抹在患处进行 外用,可用于痛风、风湿、寒痹、骨折等疾病的局部治疗。 三、附子的用量:

1.内服:附子内服需要限定剂量,用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一般情 况下,煎汤剂每次用量为1-1.5g,一日2次;花粉服每次0.1-0.3g,一 日2-3次。 2.外用:附子外用需要酌情使用,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际需要来确定 用量。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0.5-1g的附子粉末,涂抹于患处,轻轻按 摩至吸收。 需要注意的是,附子属于高毒药物,用量过大或滥用会引起中毒现象。同时,附子不宜与寒凉草药同用,也不宜与酸性物质同服。孕妇、哺乳期 妇女、高血压患者、心脏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儿童等人群不宜服用附子。

制黑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制黑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黑附子,是一种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它在传统中药中被广泛使用,并在现代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黑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如肿瘤、神经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本文将分析黑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并讨论其临床应用的一些方面。 首先,黑附子具有抗肿瘤的功效。研究表明,黑附子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这是由于黑附子中含有一种叫做“附子内酯”的化合物,它可以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此外,黑附子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临床研究显示,黑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乳腺癌等。尤其是对于晚期肿瘤患者,黑附子可以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其次,黑附子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研究表明,黑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例如,附酮可以提高脑细胞代谢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减轻神经炎症反应;附里醇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存和再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黑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中风、帕金森病、癫痫等。临床研究显示,黑附子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以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黑附子对心脑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黑附子中的一种化合物叫做副有机磷酸,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降血脂作用。这些成分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凝聚和降低胆固醇含量,改善微循环和降低血管阻力,有利于心脑血管功能的恢复

和保护。因此,黑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临床研究显示,黑附子在改善心脑血管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减轻症状和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风险。 除了上述方面,黑附子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功效和作用。例如,它可以抗衰老,延缓细胞老化和器官功能衰退;它可以抗菌消炎,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它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因此,黑附子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病症,如感冒、慢性炎症等。 当然,作为一种药物,黑附子也有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研究表明,黑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导致肝脏损伤、心律失常、消化道不适等。因此,使用黑附子时需谨慎。同时,黑附子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不宜使用,因为它可能对胎儿和婴儿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个体差异也需要考虑,不同人对黑附子的反应可能不同,一些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黑附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它可以抗肿瘤、改善神经功能、保护心脑血管等。然而,使用黑附子时需要注意潜在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因此,在使用黑附子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地使用黑附子。

中药熟附子功效与作用

中药熟附子功效与作用 中药熟附子,又称制附子,是指将新鲜附子制作成成品药物的一种。附子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一味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在此,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药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熟附子的制作 附子,又称巴豆,为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其主要由附子壳、附子核、附子瓜切片等部分组成。熟附子是指将新鲜附子经过炮制处理后制成的成品药物。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剖蓐及炮制两个步骤。 剖蓐就是将附子壳、附子核以及附子瓜切片等部分分离开。炮制则是将剖蓐后的附子进行焙制,使其内部的毒性物质逐渐挥发掉,同时增强其药效。 二、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熟附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驱虫杀鼠:附子具有强烈的麻醉作用及神经毒性,能够迅速麻痹和杀死体内的寄生虫和害虫,如蛔虫、绦虫等。 2. 活血止痛:熟附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经常出现瘀血引起的各种疼痛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效果,如腰腹痛、胸痛、头痛、牙痛等。

3. 温阳散寒:熟附子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适用于寒症凝滞、四肢冰凉、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症状。 4. 强壮筋骨:熟附子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和修复,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力量,对于骨质疏松、骨折、软骨病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抗癌抗肿瘤:熟附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癌和抗肿瘤的作用,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6. 改善循环系统功能:熟附子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改善循环系统功能,保护心脏和血管的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7. 镇静安神:熟附子含有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缓解精神紧张、焦虑、失眠等症状,调节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8. 抗炎抗菌:熟附子中含有多种抗炎和抗菌成分,能够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对于感染性疾病和炎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9. 提高免疫力:熟附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感染病的发生。 三、熟附子的使用注意事项 尽管熟附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使用上

中药附子的现代药理及临床常用配伍

中药附子的现代药理及临床常用配伍 附子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属下品,言其“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礕,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附子具有温阳散寒,通阳除湿止痛的功效,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附子因其有毒故多炮制后入药,根据炮制后颜色、味道的差异,分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黑顺片与生附子的功效最为相近,因此现代临床入药的附子多指黑顺片而言。 附子因其能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起沉疴、拯垂危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被公认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医圣张仲景为擅用、倡用、多用附子第一人,《伤寒杂病论》所载113方,含附子者即占34条。仲景用生附子以回阳救逆,用炮附子以温经扶阳,散寒除湿,在太阳、阳明、少阴、厥阴等病篇中均有涉论,“患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凡有阳虚内寒之征象者,均以附子温阳散寒,且配伍灵活,百用而不爽,如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等;明·张景岳有“四维药”之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所谓“四维” 者,原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为立国安邦之要,张景岳将附子列为“药中四维” 之乱世良将,可见其有拨乱反正、治病保命之功;已故大家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更有医家因附子而被后世称颂,如祝附子(祝味菊)、吴附子(吴佩衡)、附子先生(傅梦商)等,临证因擅用附子而取得卓越遏临床疗效,以此博得医林佳名。 故从历代先贤的论述中,足见附子功效之显着,荡群邪而扬正气,其作用主要是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以纠正疾病发生的内在生理失

附子的药理作用

附子的药理作用 附子,又称蟾蜍、附子砒霜,是中药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它具有多 种功效,并在中医药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附子的药理作 用展开论述。 一、附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附子主要含有毒性物质,如各种毒性生物碱和生物碱酯类,其中以 乌头碱和季乙酸酯为主要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能够 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 降低血压 附子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从而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2. 镇静安神 附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促进 睡眠质量提高。这一作用与附子化学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相关。 3. 抑制痉挛 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从而减缓肌肉痉 挛的发生。 4. 止痛作用

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镇痛作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疼痛感。此外,附子还能够调节神经传导,改善炎症状态,对疼痛的缓解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附子的临床应用 1. 心脑血管疾病 附子具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同时,附子还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神经系统疾病 附子的镇静安神、抑制痉挛、止痛等作用,使得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例如,附子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癫痫等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 附子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等作用,对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炎症性疾病 附子的药理活性使得其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有所应用,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 三、附子的药物安全性与副作用

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功效和作用。下面就中药附子的功效和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1. 温阳散寒: 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寒邪入侵人体,容易导致寒凝气滞、阳气不足等症状。附子被用来调和寒凉之邪,能够温暖经络,散寒止痛,使得阳气常保,从而起到温阳的作用。 2. 消肿散结: 附子还具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当人体受到外伤、瘀血堆积或淤滞气血等原因导致肿块、结节、肌肉酸痛等问题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附子通过激活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淤积物的吸收和排出,从而起到消肿散结的作用。 3. 镇痛止痛: 附子还具有镇痛止痛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疼痛通常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或经络受损所引起。附子可以通过温补经络、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气血运行,舒缓疼痛症状,起到镇痛止痛的效果。 4. 抗炎消炎: 附子还具有抗炎消炎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炎症是由于体内外的致病因素引起的,如湿热、湿寒、风热等,导致肌肉、关节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附子可以通过温经活血、散寒化湿的作用,改善体内炎症反应,消除疼痛、肿胀等症状。

5. 抗菌杀菌: 附子还具有抗菌杀菌的功效。研究表明,附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这使得附子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与细菌感染有关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6. 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附子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受到气血运行的影响,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容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附子可以通过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7. 保护肝脏: 附子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附子中包含一些具有抗氧化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成分,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肝细胞的损伤,预防肝纤维化的发生。 8. 抗肿瘤作用: 附子还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附子具有上述的功效和作用,但是它属于高毒的中药,服用前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按照适量使用。同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等的患者不宜使用附子。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也应慎用附子。

附子药效毒理研究进展

附子药效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摘要]通过梳理附子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的情况,重点对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配伍减毒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探讨了近年来在附子药效毒性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以及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附子药效学毒理学研究进展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侧根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均系栽培。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证。古今名医皆用于急、危、重证,对其研究颇多,已有研究表明乌头类有毒中药具有强心[ 1~ 5] 、抗休克[ 6]、抗心律失常[ 7] 、抗炎镇痛[ 8~ 9]、致心律失常[ 10] 、抑制呼吸中枢、兴奋迷走中枢等作用, 乌头碱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是附子中的主要有毒成分, 也是发挥部分药效的主要有效成分。近年来附子的药效和毒理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广泛,通过整理近三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将附子药效和毒理学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药效学新发现 1.1能量代谢促进作用 灌胃给与25g 生药/kg 附子水煎液可使从正常体征中选出的寒性体质大鼠体温趋于平 缓[11]。采用氧弹热量计法,与空白对照组、干姜组、黄连组比较,灌胃给与0.675 g 生药/ml3周大鼠的附子组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升高明显(P<0.05),认为附子对实验动物的能量代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2]。灌胃给与10.5g生药/kg附子能显著升高大鼠骨骼肌 Na+-K+-ATP酶、Ca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明显降低肌糖元含量;明显降低肌糖原含量和解偶联蛋白3(UCP3)mRNA的表达量。认为热性中药起到促进骨骼肌能量代谢的作用[13]。 由上述研究情况可知,附子对正常实验动物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体温偏低的正常实验动物有升高体温使其趋于正常的作用,对正常动物能量代谢有促进作用。这一发现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意义。通常认为,易于罹患癌症和癌症患者,普遍有体温低于常人的情况,相关研究表明,癌细胞有局限性生存温度,一般在8℃~ 3 8℃之间,低于8℃或高于3 8,癌细胞短时间内可以死亡。人体内正常细胞的生存温度为零上6 ℃~4 3℃之间。这就提示在癌组织范围内降低或增高温度可以使人体内癌细胞难以生存,大量使用附子治疗癌症的机制问题就可得到一定解释。 1.2抗肾阳虚作用 中医多认为附子有温里散寒,助阳化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肾阳衰微,阳痿足冷,腰膝软弱等证[14],现代动物实验模拟肾阳虚证主要采用药物破坏基础代谢或直接制造急性或慢性肾损伤的方法,其中糖皮质激素诱导大鼠类阳虚动物模型较为经典[15、16]。研究发现,该模型表现出的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低下及部分物质能量代谢指标的变化与阳虚证临床客观指标相符[17]。常用模型有氢化可的松模型、关木通致急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模型、腺嘌呤诱发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阿霉素致实验性肾损伤模型等。 研究发现,白附片对正常大鼠和氢化可的松致肾阳虚模型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不

公开:附子的解毒方法和研究,煎煮方法@李氏中医李卿

公开:附子的解毒方法和研究,煎煮方法@李氏中医李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中医界最可耻的就是滥竽充数! 中医学里有很多秘密和秘法、秘方。 当您不懂的时候,请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去学习,去求教,去研究! 附子有毒吗?有,剧毒! 那为什么火神派的人这么喜欢用它,而且是大剂量,有人甚至几百克一个方子?答:生附子有毒,我们用的是熟透、煮透的附子,没有毒性的附子 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毕业,我对附子的研究已经很久了。生附子是剧毒,吃了真的是会毙命的生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是单脂乌头碱,毒性不亚于砒霜和鹤顶红。但是这个成分是可以改变,可以解毒的!单脂乌头碱是不稳定的,经过水煮、加热烘烤等等方法可以转变成双脂乌头碱。双脂乌头碱就是治病的有效成分,是药性,是药效成分。 双脂乌头碱就已经不是毒药了!就像民间吃的苦杏仁一样。需要煮水7次,最后就可以吃了。苦杏仁第一次煮出来的水就是剧毒。听我母亲说,过去山西,有的人喝煮苦杏仁第一次水自杀的。 煮水7次的苦杏仁,可以当普通食物一样吃!煮透的附子也一样,也可以当食物吃。这个很多人调查过,陕西、云南的一些村子就这样吃过,据说靠附子度过了很多饥荒的岁月。 谈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作为中医不能谈虎色变(谈附子色变),张仲景的113方,用附子的方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还有生附子,这就是医圣的认知和魄力!你可以诋毁我,诋毁火神派,但是你不能否认祖先的智慧 现在言归正传,我分享一下我煎煮附子的方法: 告诉大家如何可以做出没有毒性的扶阳附子汤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附子、川乌、草乌的煎药方法:

首先,我们要选择合格药材,这三种大毒的草药,尽量选择炮制加工过的。但是现在的合格炮制的草药比较少,很多人选择用生的,这样就更加大了中毒的风险。所以学会煎药和判断毒性是很重要的。 我一般选择江油产的蒸附子。蒸附子是比较安全的,已经清洗泡水后蒸了2个小时以上。我们买回来,还得久煎! 1,先用凉水泡半小时以上,加水要多,宽水熬药!没过药10到15厘米吧。 2,大火烧开后可以继续大火煮,如果把握不了火候的人,就改成中火熬。熬药时容器不能盖盖子! 大火熬药! 3,久煎熬药时间是水开后计时60到90分钟,根据自己的容器和炉子判断,不熬糊为度。熬好以后过滤,把药液继续煎煮,再熬90~150分钟,一般水都不足的,加开水适量,水开后计时。我一般一次熬5公斤附子,熬好以后是4000多毫升,然后加开水凑成5000毫升,这样一毫升就是一克附子,给病人抓药或者熬药的时候,用量杯量取就行了! 生附子怎么熬?先熬俩次,第一次一个小时,第二次1个小时,然后就把药渣扔掉了。混合俩次的液体继续熬,不足就加开水。但是需要多加水,多熬时间。一般需要再熬5小时

附子发热原理

附子发热原理 介绍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补、驱寒、散寒等药理作用。而附子的发热效应则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其常被使用的原因之一。本文将探讨附子的发热原理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 附子的热性属性 热性属性是中药物在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药物对人体的体温调节作用。根据中医理论,药物分为寒药、凉药、平药、温药和热药五性。附子被归类为温药,因其具有发热的属性。 附子的主要成分 附子的发热效应主要归功于其特殊的化学成分。附子中含有多种重要成分,如毒蛋白质和生物碱等。其中最具活性的成分是附子碱类化合物,如壬二酸类生物碱和肠碱类生物碱。这些化合物在人体内具有刺激性,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并引发发热反应。 附子的发热机制 附子的发热机制主要与其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附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从而导致人体产生发热反应。此外,附子还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机体的代谢活性,进一步促进发热。 附子的影响因素 附子的发热效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剂量、使用方法和个体差异等。通常情况下,附子剂量越大,发热效应越强烈。此外,服用附子的方式也会影响其发热作用,如煎服、炮制等。不同个体对附子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更容易产生发热反应。

附子的发热应用 由于附子具有发热作用,因此在中药中广泛应用于寒症的治疗。具体应用包括: 驱寒散寒 附子被广泛用于寒湿内阻、阳气不足、血液循环迟缓等症状的治疗。其发热作用能够帮助驱散体内的寒邪,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体内阳气的生成。 补益温补 附子还被用于温补和补益的治疗。其发热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附子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附子具有明显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以下是使用附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使用过量。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药性。 3.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以防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4.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附子。 5.长期使用附子可能导致中毒,需遵循医生的指导使用。 综上所述,附子能够发挥其发热效应的原理主要与其化学成分和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有关。其发热作用为中药治疗寒症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基础。然而,在使用附子时需要注意安全性和剂量控制,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