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子功效与作用

附子功效与作用

附子功效与作用

附子,又名附子、附子、藿芥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附子主要产于中国中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温补中药。附子被广泛用于祛寒、止痛、温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补中焦,治脾阳虚弱

附子具有温补中焦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脾阳虚弱引起的脘腹冷痛、腹泻、阳痿不育等症状。附子中的活性成分——附韦胺,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提高体温,增加血液循环,从而保持体内的阳气,达到温补中焦的效果。

二、散寒,暖宫止血

附子具有散寒暖宫止血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寒凝经络、寒湿凝滞引起的痛经、产后血崩、月经不调等症状。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具有温热散寒的作用,可以改善寒凝经络的情况,促进气血流通,从而缓解疼痛和止血。

三、祛寒,驱虫杀虫

附子具有祛寒和驱虫杀虫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寒湿内滞、寒疟引起的畏寒、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蛔虫病和蛲虫病。附子中的活性成分——附韦胺和乌头碱,具有祛寒驱虫的作用,可以改善寒湿内滞的情况,杀死体内的寄生虫。

四、止痛,镇痛

附子具有止痛镇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寒湿痹阻、中风引

起的疼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具有镇痛的作用,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止痛作用。

五、麻醉,减轻疼痛感

附子具有麻醉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手术前后的镇痛和减轻疼痛感。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具有麻醉的作用,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疼痛感。

六、抗菌,抗病毒

附子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支气管炎等病症。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起到治疗感冒、流感等病症的作用。

七、激发食欲,增进消化

附子具有激发食欲和增进消化的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附子中的活性成分——附韦胺,具有刺激胃肠道的作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加速食物的消化吸收。

总之,附子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具有温补中焦、散寒暖宫、祛寒驱虫、止痛镇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然而,正由于其药效较强,对剂量与使用时机要求较高,所以不建议自行使用附子来治疗疾病,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果需要使用附子,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用药。

附子的功效与副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副作用 附子,又称附子乌头、赤乌、乌头附子等,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药材。附子既是中药材,也是一种有毒植物。附子的主要功效有醒脑、舒经、痛经、祛风湿等作用,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附子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需要患者和医生在应用中充分了解和把握。 一、附子的功效 中医认为附子的性味为辛、苦、热,归心、肾经,具有温阳、补肾、活血通络等功效。 1. 温阳补虚:附子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对阳气不足、寒凝、阳痿、阳不纳气等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2. 活血通络:附子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对于治疗各种疼痛、淤血、瘀血等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3. 舒经止痛:附子具有舒经活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虚寒型痛经、风湿痹痛、寒痹等疾病。 4. 祛湿逐水:附子有祛湿作用,能够利尿,对于湿气重、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以上是附子的主要功效,但是附子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因为附子本身带有毒性,用量不当或者使用方法不正确容易出现副作用。

二、附子的副作用 附子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类化合物。乌头碱是一种高毒物质,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 中毒反应:因为附子具有毒性,过量使用或使用方法不当会导致中毒反应。中毒症状包括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出冷汗、肢体麻木等,甚至出现心律不齐、呼吸困难、昏厥等严重症状。 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附子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降低心脏收缩力等。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孕妇、儿童等人群应慎重使用。 3. 其他副作用:附子还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包括口干、嗳气、恶心、呕吐等。由于附子的刺激性作用,还可能引起口舌疮、口腔溃疡等病症。 因此,在使用附子时,需要患者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三、附子的应用注意事项 1. 用量控制:附子作为一种有毒植物,用量需要慎重控制。一般情况下,中医处方中使用附子的剂量较小,且常与其他药材合用,以减少毒性的发挥。 2. 使用方法:附子一般需要煎煮,倾泻加水炖煮,挥去泡水,保留煮出的药汁。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加水的次数和水量,以

生附子功效与作用

生附子功效与作用 生附子,又称为真附子、烈性附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草药,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它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独特的功效与作用,被认为是中药中的珍品之一。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并谈论其适用人群、禁忌与副作用等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生附子。 生附子被认为是热性药物,其性味为辛、热、有毒。它主要生长在我国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等地的山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所以生附子的品质非常优良。它的味道辛辣且稍苦,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末梢,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以下是生附子常见的功效与作用: 一、祛寒暖经:生附子具有温通经脉、祛寒散寒的功效。中医认为,寒邪进入人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生附子的温热性能迅速祛除体内的寒邪,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在临床上,生附子常常用于治疗寒证如手脚冰冷、腹部寒痛、女性痛经、阳痿、不育等症状。 二、散寒温经:生附子能够散寒热,温补肾阳,对阳虚和肾阳不足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阳虚是中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体质,其表现为手脚冰凉、腰膝无力、性功能减退等症状。生附子可以有效地增加人体的阳气,改善体质,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三、温中止痛:生附子具有温中止痛的作用。中医认为,脾胃失调会导致腹痛、肠胃不适等症状,而生附子可以通过温中的

作用来缓解这些期间不适的症状。此外,生附子还可以止泻、止咳,对治疗脾胃虚寒、胃寒泄泻、寒性腹痛和呕吐等疾病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四、祛风湿:生附子有祛风湿、祛湿痹的功效。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邪,主要表现为湿重、水肿、痛证等症状。生附子可以温通经络、祛湿止痛,从而改善湿邪的体内积聚,还可以缓解关节炎、风湿病等风湿性疾病的症状。 五、化瘀通络:生附子对于血瘀也有很好的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在中医领域,血瘀被认为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生附子可以帮助消除血瘀,提高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疾病的症状。 总的来说,生附子在中医领域中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治疗各种寒症、虚寒、瘀血等疾病,还可以改善人体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生附子具有药效强、疗效显著等特点,受到了广大中医师和患者的喜爱。 然而,使用生附子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和副作用。首先,由于生附子具有辛辣的性质,所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其次,长期使用生附子或者过量使用都可能导致中毒症状,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症状时应立即停用。此外,由于生附子辛辣刺激,容易引起胃肠不适,所以脾胃虚寒、胃寒泄泻的患者也应慎用。 综上所述,生附子是一种中草药,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独特

生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生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生附子,又称人参附、鬼盖头、土砂仁、天行健、陈防根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五加科附子属植物。生附子在中药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药用功效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百毒之王”,受到了广大中药爱好者的喜爱和关注。本文旨在详细介绍生附子的作用与功效。 作为传统中药材,生附子在中药学领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生附子的药用功效已经被古代医学家所发现和应用。在古代,生附子主要被用于治疗中风、中暑、头痛、癫痫、半身不遂等疾病。它的味道辛苦,具有温中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肺、胃、肾、肾上腺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因此,生附子被中药学家认为是一味万金药。 首先,生附子具有温经止痛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生附子被归类为温性药物,可用于温经散寒、祛寒止痛的临床应用。它能够刺激人体局部的温度感受器,促使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和关节的疼痛。因此,生附子可以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头痛、关节痛、腰痛等症状。此外,生附子还具有镇痛的作用,可用于舒缓各种痛苦症状。 其次,生附子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研究表明,生附子中含有多种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如生物碱、酸性多糖、多肽、挥发油等。这些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减少炎症反应。生附子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喉炎、扁桃体炎、肺炎等。此外,生附子还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流感、感冒等病毒性感染。

再次,生附子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它们的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研究发现,生附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刺激脾胃的分泌功能,增加胃液的分泌和运动能力,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生附子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并能改善肠胃功能。 此外,生附子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附子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脑部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并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生附子可以用于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具有重要的保健意义。 此外,生附子还具有一定的美容养颜作用。研究发现,生附子中富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族物质等,能够抑制皮肤衰老、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改善肤色、延缓皱纹的产生。因此,生附子可以用于美容护肤,提高人体的外在形象,使皮肤更加光滑细嫩、容颜焕发。 综上所述,生附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理作用。它可以温经散寒、祛寒止痛,具有抗菌消炎、健脾开胃的作用,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等。然而,就如同其他药物一样,生附子也有副作用和禁忌症,合理应用和遵医嘱使用将更加安全有效。因此,在选择和使用生附子时,应该充分了解其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同时

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熟附子,又名炮附子、制附子,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熟附子是炮制而成的,因此有较大的毒性和药效。熟附子通常是指细粉末剂或煎剂,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寒湿痹痛、肢体麻木等疾病。以下将详细介绍熟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熟附子主要功效如下: 1. 温肾助阳:熟附子性味辛、温,有温肾助阳的作用。肾阳不足是导致一系列病症的原因之一,如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熟附子能够温补肾阳,对于这些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2. 散寒除湿:熟附子性味辛、温,具有散寒除湿的作用。寒湿是导致关节痛和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熟附子具有温热作用,能够祛除寒湿,缓解这些症状。 3. 活血散瘀:熟附子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瘀血是导致疼痛和肿胀的原因之一,熟附子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改善这些症状。 4. 镇痛止痒:熟附子具有镇痛止痒的作用。熟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能够抑制疼痛感受神经的传导,从而缓解疼痛。同时,熟附子还具有抗过敏作用,能够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 5. 抗肿瘤:研究表明,熟附子中的一种化合物——遁甲酸具有抗肿瘤作用。遁甲酸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对于某

些肿瘤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熟附子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血液循环:熟附子能够温补肾阳,活血散瘀,促进血液循环。良好的血液循环是保证器官和组织正常功能的基础,熟附子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脑部、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提高它们的功能。 2. 缓解疼痛症状:熟附子具有镇痛作用,能够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等。同时,熟附子还能够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组织肿胀和发热等症状。 3. 提高免疫力:熟附子具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研究表明,熟附子中的一些活性物质能够刺激和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4. 抗衰老:研究发现,熟附子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中和自由基,延缓细胞和组织的老化过程。同时,熟附子还能够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减轻应激对身体的伤害。 5. 保护肝脏:熟附子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研究发现,熟附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能够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改善肝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熟附子具有较大的毒性,应该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使用,切忌过量或长期使用。对于孕妇、儿童、年老体弱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熟附子要更加谨慎,最好在医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又称乌头、续断。其学名为Aconitum,属毛茛科植物。附子生长在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四川等地。附子长有一根类似红肉的根状茎,因此得名“附子”。附子的功效 与作用非常丰富,但同时也有一些禁忌,需慎用。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事项。 一、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1. 具有麻醉作用:附子中含有一种剧毒的生物碱——乌头碱,它能够诱导麻醉状态。因此,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麻醉手术、创伤缝合等医疗行业,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或少痛。 2. 增强免疫力:附子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附子还可以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3. 治疗风湿痛: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痛的治疗。它能够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缓解关节肿痛、骨痛等症状。附子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内部的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4.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附子中的乌头碱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附子能够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增加心脑血流量,减少心脏负荷,从而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5. 镇痛作用:附子中的乌头碱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传递,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附子不仅可以缓解急性疼痛,还可以减轻慢性疼痛,如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 尽管附子有许多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禁忌事项。 1. 剧毒:附子中含有大量的乌头碱,它是一种剧毒物质。使用附子前必须经过精细提取和加工,去除大部分乌头碱,以减少毒副作用。不要随意使用未经处理的附子,以免中毒。 2. 孕妇禁用:附子具有刺激子宫的作用,容易导致子宫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孕妇应避免使用附子及相关产品。 3. 心脏病患者禁用:附子中的乌头碱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加重心脏负荷。心脏病患者在使用附子及相关产品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 低血压患者禁用:附子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本来已经低血压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会加重低血压症状,引发头晕、乏力等不适感。 5.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附子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和排泄,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附子可能会加重肝肾负担,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此类患者应避免使用附子。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别称乌头、附片、草乌等,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属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对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等症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吧! 附子的药用价值 【性味】味辛、甘,性大热。 【归经】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附子的药用功效 1、《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 2、《本经》: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3、《别录》:腰脊风寒,脚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附子的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多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阳救逆,如四进汤。

治久病气虚欲脱,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每配人参用,如参附汤。 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常与肉桂、山荣萸、熟地等同用,如右归丸。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治脾肾阳虚的阴寒水肿,多与白术、茯苓、生姜同用。治脾阳不足、寒湿内阻的阴黄证,可与茵陈、白术、干姜同用。治阳虚感寒,可配麻黄、细辛同用。 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多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附子的食用方法 1、真武汤:熟附片9克、白术12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生姜9克,水煎服。 2、实脾饮:熟附片9克、白术12克、茯苓9克、厚朴6克、大腹子6克、木瓜6克、草豆蔻3克、广木香3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3、四逆汤:熟附片15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4、附子汤:熟附片12克、白术9克、党参12克、白芍6克、茯苓9克,水煎服。 5、参附汤:人参15克、熟附片12克,水煎服。 6、附桂八味丸:成药(含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泽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附子,又名川附、石附、石佛、老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附子的干燥根茎。附子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能够温经止痛、温阳散寒、温补心肾等多种功效,被用于治疗关节炎、神经痛、寒疝、中风、冷性腹痛等疾病。此外,附子也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被加入到食物中可以增加食欲,提升菜肴的口感。本文将从附子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食用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1. 温经止痛:附子有温经止痛的功效,能够舒筋活血、散寒止痛。它可以被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疼痛、神经痛等病症。附子制成的药膏或药酒,可以外用于疼痛部位,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2. 温阳散寒: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驱除体内的寒气,增强体质。中医认为,寒气容易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各种疾病。附子可以温养阳气,增强体内的阳气,从而改善寒性病症,如寒疝、寒痹等。 3. 温补心肾:附子具有温补心肾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病症。附子可以温补脾肾阳气,从而增强心肾功能,提高性功能,改善男性阳痿早泄的问题。 4. 抗菌消炎:附子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病症。附子内含的毒性成分可抑制

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减轻炎症症状。 5. 开窍醒脑:附子可以开窍醒脑,具有一定的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可以改善记忆力、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附子可以活血化瘀,增强脑部的供血量,提高大脑的代谢活性,改善脑功能。 二、附子的食用方法 附子的毒性较大,因此食用时必须小心。通常情况下,附子一般不作为常规食品食用,而是以药用为主。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附子的食用方法: 1. 煲汤:附子可以与其他中草药一起煲汤,具有温补肾阳、驱寒散瘀的功效。常用的搭配有附子炖猪骨汤、附子枸杞炖鸡汤等。但是,在煲汤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用量,避免使用过多的附子,以防中毒。 2. 药膏或药酒:附子可以制成药膏或药酒,外用于疼痛部位,以舒筋活血、止痛消肿。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正确的方法使用,避免过量使用。 3. 调味品:附子被广泛用作调味品,可以用于炖肉、煲汤、煮粥等。使用时需要注意适量,避免使用过多,以免影响食物的口感,并引发不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切忌滥用附子,使用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由于附子具有较强的毒性,中毒症状包括呕吐、腹泻、心悸、晕厥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又称川附、乌附、天南星等,属毛茛科乌附属植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附子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热毒药”,具有热入心包、攻下焦、祛风湿等功效,适用于中风、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症状的治疗。不过,由于其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要谨慎,严禁超剂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本文将从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常用剂型及剂量、禁忌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附子能够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研究发现,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骨碱素和瓦松碱均具有镇痛作用。这些活性成分能够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结合,阻断钠离子的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2.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成分,这些成分能够调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表明,附子抑制心肌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增加钙离子的内流,调节心肌细胞膜电位,从而延缓心脏复极过程,减少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达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3.抗炎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研究表明,附子中的姜黄素类成分能够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此外,附子还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炎症反

应的程度。 4.降压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研 究发现,附子中的骨碱素和瓦松碱能够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降低心脏的搏动频率和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此外,附子还能够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降低血压。 二、附子的主要成分 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主要有骨碱素、瓦松碱、乌头碱等。其中,骨碱素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约为0.04%~1%。此外,附子还富含挥发油、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1.骨碱素:骨碱素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镇痛、抗 心律失常、抗炎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骨碱素能够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结合,阻断钠离子的内流,减少神经冲动的传导,发挥镇痛作用。此外,骨碱素还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增加钙离子的内流,从而调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挥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2.瓦松碱:瓦松碱是附子的另一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 心律失常、降压等药理作用。研究发现,瓦松碱能够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结合,阻断钠离子的内流,减少神经冲动的传导,发挥镇痛作用。此外,瓦松碱还能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降低心脏的搏动频率和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 3.乌头碱:乌头碱是一种较常见的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

附子外用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外用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又称砒霜,为乌头科植物乌头的根茎。在中医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常用于外用治疗一些皮肤病症。附子外用的功效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镇痛作用: 附子外用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中医认为,附子能够温经止痛,舒筋活络,其特定成分可以减轻或消除皮肤的疼痛感。因此,附子外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引起的不适和痛苦,如风湿性疼痛、筋骨疼痛等。 二、消肿作用: 附子外用还具有消肿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们缓解面部、四肢、关节等部位的水肿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乌头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加速淋巴液的流动,改善局部循环,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达到消肿的作用。 三、止痒作用: 附子外用对于一些皮肤病引起的瘙痒问题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瘙痒反应的发生,进而减轻或消除病患者的瘙痒感。因此,附子外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白癜风等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症状。 四、抗菌作用: 附子中的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一些皮肤病引起的细菌感染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附子外用对治疗真菌感染的效果较好,可用于

治疗癣疮、脚气等疾病。 五、促进伤口愈合: 附子外用还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在中医药理论中,附子具有温通经络、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改善局部的氧气供应。同时,附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具有创伤修复的能力,有助于伤口的修复和愈合。 六、提高皮肤免疫力: 附子外用还能通过活化表皮细胞,增强皮肤免疫力。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刺激皮肤产生更多的抗体和细胞因子,提高皮肤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增加皮肤的免疫功能。因此,附子外用可以帮助改善皮肤的耐受性,预防一些皮肤病的发生和恶化。 七、抗衰老作用: 附子外用还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可以减少或延缓皮肤老化。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中和自由基的活性,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伤。此外,附子还能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有助于预防皮肤松弛、皱纹等老化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附子外用具有镇痛、消肿、止痒、抗菌、促进伤口愈合、提高皮肤免疫力、抗衰老等多种功效与作用,适用于日常保健和一些皮肤疾病的治疗。然而,由于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必须遵循医生的指导,并避免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附子进行外用治疗。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附子,又称乌附、乌头、乌头附子、乌头枯、扁乌、肥可、溪乌,为毛茛科植物附子的干燥块根。附子以其强大的药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等地的山区。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一、附子的主要功效与作用 1.温阳散寒:附子性温热,味辛辣,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它 能够温补元气,逐寒除湿,适用于阳气不足、寒湿内滞所引起的腹痛、水肿、寒疖等症状。 2.活血化瘀: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它能够疏通经络,消散瘀血,适用于血淤内结、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疼痛、肿块、瘀斑等症状。 3.祛风除湿:附子可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痉挛、抽搐等症状。 4.安神定志:附子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安抚心神,缓解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5.麻木散结:附子能够麻木肌肉,散结止痛。适用于头风、面疔、牙痛等症状。

6.散寒止痛:附子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寒性胃痛、寒疝 腹痛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 虽然附子具有众多的功效,但由于其毒性较大,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附子属于强烈的药物,孕妇和哺乳 期妇女禁用。因为附子能够温阳散寒,容易引起子宫收缩,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哺乳期妇女的乳汁分泌。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忌用:附子具有 较强的刺激作用,能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荷,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来说,建议避免使用附子。 3.药物过敏者禁用:对于对附子或附子中的活性成分乌头碱过 敏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禁用。 4.近期手术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附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近期手术的患者来说,使用附子可能加重手术部位的出血,影响恢复。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也应避免使用附子。 5.草药相互作用:附子是一味强烈的药物,与其他草药同时使 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因此,在使用附子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药师,避免草药相互作用。 三、附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附子的药理作用

附子的药理作用 附子,又称蟾蜍、附子砒霜,是中药中的一种重要药材。它具有多 种功效,并在中医药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附子的药理作 用展开论述。 一、附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附子主要含有毒性物质,如各种毒性生物碱和生物碱酯类,其中以 乌头碱和季乙酸酯为主要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能够 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 降低血压 附子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从而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2. 镇静安神 附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促进 睡眠质量提高。这一作用与附子化学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相关。 3. 抑制痉挛 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能够抑制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从而减缓肌肉痉 挛的发生。 4. 止痛作用

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镇痛作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减轻疼痛感。此外,附子还能够调节神经传导,改善炎症状态,对疼痛的缓解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附子的临床应用 1. 心脑血管疾病 附子具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同时,附子还能够预防血栓的形成,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神经系统疾病 附子的镇静安神、抑制痉挛、止痛等作用,使得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例如,附子可以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癫痫等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 附子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液分泌等作用,对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炎症性疾病 附子的药理活性使得其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有所应用,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 三、附子的药物安全性与副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又称附子子、熟附子、制附子,是中医药中一味非常重要的药材。它是由寒地报春科植物川附子的块茎煅制而成。附子主要产于中国中部和东北地区,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药材。 附子在中医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温阳散寒:附子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如寒痹、寒凝等。附子能温暖脾胃,促进消化功能,对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温经活络:附子能够温益阳气、活血散瘀,对于寒湿阻滞、经络拘急、痛经等疾病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它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提高机体抗寒能力,从而改善冷性疾病。 三、镇痛止痛:附子具有镇痛止痛的作用,对于各类疼痛疾病如关节炎、神经痛、胃痛等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它能够通过活络祛风、散寒痛的作用,减轻疼痛感。 四、安神定惊:附子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能够缓解焦虑、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它对于神经功能失衡引起的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有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恢复精力和提高睡眠质量。 五、抗癌抗肿瘤:研究发现,附子中含有一种名为附子甲素的

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抗肿瘤的作用。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对肿瘤起到抑制和阻断的作用。 在使用附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量掌握:附子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时必须掌握适量,不能过量使用。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剂用量不超过1.5克,儿 童用量更应减少。 二、慎用禁忌:附子在服用时有一定的禁忌,尤其是对于孕妇、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人群,应禁止使用。同时,附子不宜与某些药物同用,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等,以避免不良反应。 三、严格炮制:附子属于毒性药材,必须经过严格的炮制处理才能使用。一般情况下,附子炮制时需要煅烧至外表深红色,中心焦灰色为佳。只有经过炮制的附子才能发挥良好的药效,避免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附子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温经活络、镇痛止痛、安神定惊、抗癌抗肿瘤等功效与作用。合理使用附子,能够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改善身体健康。但同时也要注意用量掌握、禁忌及严格炮制等问题,以确保安全有效使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名称】 : 附子/附片/黑附子 【分类】 : 温里药 -- 不分类 【功用】 : 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大辛大热,温阳逐寒。 【性味】 : 大辛. 大热。有毒 【归经】 : 心、脾、肾. 【用法用量】 : 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使用注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药名及炮制】 : 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乾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方例】 : 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

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 【应用】 :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6,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附子弁铊m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的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的 附子,又称附子或天南星,是常见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以下是详细介绍附子的各种功效与作用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章:附子的基本概述 附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科学名称为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多个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附子的药用部分为贝母,贝母干燥后切片即可入药。 第二章:附子的化学成分 附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有生物碱、脂肪类化合物、石蜡类、多糖、甾醇类等。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生物碱,包括乌头碱、焦乌头碱、白附子碱等。 第三章:附子的药理作用 1. 镇痛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痛作用。它可以抑制炎症相关疼痛的发生。 2. 抗炎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性疾病的症状。 3. 抗菌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 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能够抑制心脏的快速传导,有较好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 5. 抗癌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某些癌症。

6. 其他作用:附子还有一些其他作用,如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等。 第四章:附子的临床应用 1. 心脑血管疾病:附子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2. 风湿骨病:附子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 感染性疾病:附子具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 4. 恶性肿瘤:附子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恶性肿瘤。 5. 其他方面:附子还有一些其他临床应用,如抑制肌肉痉挛、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等。 第五章:附子的用法与剂量 附子可内服、外用。内服可用于制成汤剂、丸剂、口服液等剂型。外用可用于制成膏剂、敷贴等剂型。剂量应根据具体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内服可使用 1-3克,每日2-3次;外用可根据需要适量涂抹或敷贴。 第六章:附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人、体弱者等禁用; 2. 个体过敏者慎用; 3. 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4. 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患者慎用; 5. 使用附子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可自行用药。

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功效和作用。下面就中药附子的功效和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1. 温阳散寒: 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寒邪入侵人体,容易导致寒凝气滞、阳气不足等症状。附子被用来调和寒凉之邪,能够温暖经络,散寒止痛,使得阳气常保,从而起到温阳的作用。 2. 消肿散结: 附子还具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当人体受到外伤、瘀血堆积或淤滞气血等原因导致肿块、结节、肌肉酸痛等问题时,可以使用附子进行治疗。附子通过激活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淤积物的吸收和排出,从而起到消肿散结的作用。 3. 镇痛止痛: 附子还具有镇痛止痛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疼痛通常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或经络受损所引起。附子可以通过温补经络、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气血运行,舒缓疼痛症状,起到镇痛止痛的效果。 4. 抗炎消炎: 附子还具有抗炎消炎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炎症是由于体内外的致病因素引起的,如湿热、湿寒、风热等,导致肌肉、关节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附子可以通过温经活血、散寒化湿的作用,改善体内炎症反应,消除疼痛、肿胀等症状。

5. 抗菌杀菌: 附子还具有抗菌杀菌的功效。研究表明,附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这使得附子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与细菌感染有关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6. 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附子还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受到气血运行的影响,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容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附子可以通过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7. 保护肝脏: 附子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现代研究发现,附子中包含一些具有抗氧化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成分,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防止肝细胞的损伤,预防肝纤维化的发生。 8. 抗肿瘤作用: 附子还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附子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附子具有上述的功效和作用,但是它属于高毒的中药,服用前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按照适量使用。同时,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肾脏疾病等的患者不宜使用附子。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也应慎用附子。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又名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生附子,咸附子,泥附子,黑附片,白附片,盐附子,附子的功效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的作用是治大汗亡阳,肢冷脉微,附子用药禁忌孕妇禁用附子。 基本概述 药名:附子 处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生附子、咸附子。 功效分类:理中药;祛湿药。 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经:心经、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用法用量:3~15g 。回阳救逆可用18~30g。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药材基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炮制方法 泥附子:采挖后,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 黑附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 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白附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 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 盐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

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 功效作用 1、《伤寒论》四逆汤记载:附子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本事方》椒附散记载:附子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 3、《圣济总录》附子汤记载:附子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一两半(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出汗)半两白术二两.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4、《肘后方》三建汤记载:附子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小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除痼冷,扶元气及伤寒阴毒:乌头、附子、天雄(并炮裂、去皮脐)等分。为租末,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八分,温服。 5、《济生方》回阳散记载:附子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 6、《普济方》附子散记载:附子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 7、附子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痿、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配合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8、《传家秘宝方》记载:附子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 9、《普济方》四温汤记载:附子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名〕附片、熟附片、黄附片、白附片、黑附片,制附片。 〔来源〕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以栽培品种的子根加工后供药用。 〔成分〕附子含生物碱:乌头碱约0.01%、次乌头碱0.01%、中乌头碱0.006%等。乌头碱毒性很强,加热后可以水解为次乌头碱及中乌头碱。加热时间愈长分解愈多,后两种乌头碱毒性很低,次乌头碱的毒性只为乌头碱的1 /50,而中乌头碱(即乌头原碱)的毒性只为乌头碱的1 /2000。经炮制及加热后乌头碱含量降低,毒性随之降低。非生物碱成分如类脂成分,含量最多的为附子脂酸即△8,11二十碳双烯酸和由附子脂酸组成的附子磷脂酸钙,以及β-谷甾醇和少量的β-谷甾醇的脂肪酸脂。此外,尚含多量的淀粉。 附子含有强心成分,日本学者认为这种成分为非生物碱成分,我国学者认为也非强心甙类。这种物质含量甚微而作用强大而稳定,并不因加热而受破坏,毒性极低,安全范围大,1毫克即有强心作用,加大剂量强心作用不显著增强,为理想的强心物质。 〔作用〕 一、历代经验 1.温中回阳:附子有良好的温中回阳及救脱作用。《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用药法象》:“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珍珠囊》:“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2.散寒除湿:附子又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作用。《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热踒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名医别录》:“脚痛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 二、近代研究

附子的饮食禁忌_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的饮食禁忌_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第一:附子带有一定的毒性 专家告诉我们,附子本身所含有的毒性并不小,所以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否则有可能小命不保。附子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就是乌头碱了,这种物质经过一定的加工之后毒性将会降低。 想要去除掉大量的附子毒性,那么就需要将附子放在大约120摄氏度中的开水中煎煮四十分钟,这样毒性才能够下降到身体所可以承受的程度。另外室温以及寒冷天气中的附子毒性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认为寒冷的温度能够降低附子中含有的毒性。 第二:附子中毒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服用附子中毒的第一步是神经中毒,这个时候身体出现了口舌发麻甚至是全身发麻的情况,并且精神上也感觉到头晕头痛以及神志不清的情况,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阵发性抽搐以及双目失明,对健康非常的不利。消化系统中毒的症状则表现为腹泻腹痛、肠鸣以及恶心想吐等。循环系统中毒则是表现为血压下降以及心率不正常的,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循环呼吸衰竭以及心率失常的情况,严重则会导致死亡。 如果身体出现附子中毒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呢?如果是比较早期的中毒,可以输入葡萄糖水等,一定要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同时保温工作也需要进行。 第三:不适合服用附子的人群 怀孕期间的女性以及月经期间的女性都不适合服用附子。除此之外,体质属于阴虚阳热以及真假热患者也不应该服用附子,避免不舒服症状加重。如果你身体的肌肤出现了破溃的情况,也不应该服用附子。 第四:附子不能与这些东西同食 在服用附子的过程中,还应该适量的加入一些甘草以及干姜,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毒性。不过千万不能够和麻黄以及白酒一起服用,否则附子的毒性将大大增强,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将附子和其他中药材一起搭配的时候,白芨、贝母、瓜萎、半夏以及恶蜈蚣、白蔹等药材都不能够加入,避免出现中毒。 第五:附子泡水的时候不应该加入冷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