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

第一章仁:仁者爱人

(一)

樊迟①问仁②。子曰:“爱人。”问知③。子曰:“知人④。”

①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②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③知:通“智”,智慧。

④知人:了解人。

(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②。”

①.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②反是:和这相反。

(三)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①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

②欲:想要,希望。

(四)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①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③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

(五)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虽之④夷狄⑤,不可弃也。”

①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恭,端正。

②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执事,担任工作。

③忠:忠心诚意。

④之:去,到,往。

⑤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①当:面对。

②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让,谦让。

(七)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喜好。

②恶:厌恶,讨厌。

(八)

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

①巧言:花言巧语。

②令色:伪善的面貌。

③鲜(xiǎn):少。

第二章德:君子怀德

(一)

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

①怀:思,思念。

②德:道德,品行。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③土:土地,乡土。

④刑:法度,规范。

⑤惠:恩惠,利益。

(二)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①喻:知晓,明白。

②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③利:财利,利益。有人认为这里专指从事生产、交易等所得的超过本钱的收获。

(三)

子曰:“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

①骥(jì):良马,千里马。这里比喻杰出的人才。

②称:称颂,赞美。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②矣乎!民鲜③久矣。”

①中庸: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庸,平常,一般。

②至:极,最高的。

③鲜:少,指缺乏中庸之德。

(五)

子曰:“德之不修①,学之不讲②,闻义不能徙③,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①修:加以装饰和整治,使之完美。

②讲:讲习,指对学问进行讨论探究。

③徙:迁移,这里有靠近、做到的意思。

(六)

子曰:“乡原①,德之贼②也。”

①乡原:指不分是非、言行不一、貌似忠厚的老好人。原,通“愿”,拘谨,谨慎。

②德之贼:败坏道德的人。贼,本义是残害、伤害。

(七)

或①曰:“以德报怨②,何如③?”子曰:“何以④报德?以直⑤报怨,以德报德。”

①或:有的人。

②以德报怨:用恩惠来回报怨恨。德,这里是恩惠的意思。怨,指怨恨、抱怨、责备等。

③何如:怎么样。

④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⑤直:公正、正直。也有人认为这里的直通“值”,是对等、合理的意思。

(八)

子曰:“德不孤①,必有邻②。”

①德不孤:德,有德者。孤,孤单,孤立。

②邻:居住的地方相近,引申为亲近的人。

第三章孝:孝悌为本

(一)

孝①弟②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①孝:孝是古代社会所崇奉的道德标准之一。“孝”字,上半部分从老,下半部分从子,以为子能乘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是“善事父母”。

②弟(tì):同“悌”,《说文解字》释为“善事兄长”,指弟弟敬爱哥哥,亦泛指兄弟之间的关爱。

(二)

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②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①弟子:年纪幼小的人。

②入、出:入是“入父宫”,出事“出己宫”。

③谨:寡言少语。

④仁:即仁人。

(三)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②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②至于:可理解为“谈到、讲到”。

(四)

子夏①问孝。子曰:“色难②。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③。曾④是以为孝乎?”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②色难:子女侍奉父母时的容色最难。

③先生馔(zhuàn):先生,年长者,这里指父母。馔,吃喝。

④曾:竟。

(五)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①事父母几(jī)谏:意思是看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阻。几,轻微,婉转。

②违:触忤(wǔ),冒犯。

③劳:操劳,辛劳。

(六)

司马牛①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②。”子夏曰:“商闻之矣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④而无失,与人恭⑤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②亡:通“无”,没有。

③商闻之矣: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商,即子夏。

④敬:对待工作严肃认真。

⑤恭:恭敬,谦逊有礼。

第四章学:学而不厌

(一)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②而不厌③,诲④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①识(zhì):记住

②学:指后天对知识的获得和对能力的培养。

③厌:满足。

④诲:教导,教诲。

(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①问于我,空空如也②。我叩其两端③而竭焉。”

①鄙夫:乡下百姓。

②空空如也: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形容一无所知。

③叩其两端:这里指追问万物的来源和归宿。叩:盘问。两端,两头,指事物的正反、始终、本末等。

(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①思,无益②,不如学也。”

①以:用来。

②无益:没有好处。

(四)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②,可谓好学也已矣。”

①日知其所亡:每天掌握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亡,通“无”,指未学习过的知识。

②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在其中矣。”

①博学而笃志:广泛学习且意志坚定。笃:忠实,坚定。

②切问而近思:紧扣问题而问、而思。“切”和“近”都有近的意思。

(六)

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④谓之文也。”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②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③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能力差的人求教为可耻。

④是以:因此。

(七)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②。”

①为己:充实、提高自己。

②为人:做给别人看,炫耀自己。

(八)

子曰:“君子不器①。”

①不器:不像器皿一般。意为用途不局限于一个方面。

第五章礼:克己复礼

(一)

颜渊①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③仁焉。为仁由己④,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⑤。”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①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

②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的道德规范。

③归:这里表示赞许的意思。

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行善在己,不在别人。

⑤目:这里指具体要点。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①,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③矣夫④。”

①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指君子的文化学习方面。

②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约,约束。

③畔:通“叛”,背离、背叛的意思。

④夫(fú):语气助词,吧。

(三)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②,何如③?”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①谄(chǎn):巴结奉承,讨好别人。

②骄:骄横。

③何如:怎么样。

(四)

子曰:“不知命①,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②,无以知人也。”

①命:一种解释为“命运”,一种解释为“使命”,两种解释也可融合。

②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辩其是非善恶。

(五)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①,慎而无礼则葸②,勇而无礼则乱③,直而无礼则绞④。”

①劳:劳倦。

②葸(xǐ):胆怯,害怕。

③乱:闯祸,作乱。

④绞:尖刻刺人。

(六)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①质:内在的本质,指内在的思想情感。

②文:文采,指外在的礼仪修养。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互相融合、配合恰当的样子。

第六章和:和而不同

(一)

子曰:“君子①和②而不同③,小人同而不和。”

①君子:主要是指德行高尚的人,有时也指学问深、地位高的人。《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而与“君子”相对的“小人”,在《论语》中出现了24次。“小人”主要是指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也指学问差、地位低的人。

②和:和谐,协调。

③同:盲目附和,人云亦云。

(二)

子曰:“君子不以①言②举③人,不以人废④言。”

①以:因为。

②言:言辞言论。

③举:举荐,提拔。

④废:废弃,摒弃。

(三)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②,群③而不党④。”

①矜:念jīn时表示怜悯、怜惜,另有自尊庄重等意思。念guān时同“鳏”,泛指老而无妻的人,有孤独之意。

②争:整治。

③群:合群。

④党:结党,拉帮结派。

(四)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①患:忧虑,担心。

②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

(五)

子曰:“君子求诸己①,小人求诸人。”

①求诸己:只要求于自己。诸,“之于”的合音。下句“求诸人”指要求于别人。

(六)

子绝①四:毋②意③,毋必④,毋固⑤,毋我⑥。

①绝:拒绝,杜绝。

②毋:同“勿”,不要,不可。

③意:主观猜测,缺少客观依据。

④必:武断,结论太绝对,不留余地。

⑤固:拘泥,固执己见。

⑥我:自私,自己为是,唯我独尊。

(七)

子曰:“莫我知①也夫!”子贡曰:“何为②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③天,不尤④人,下学⑤而上达⑥,知我者其天乎!”

①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装。没有人知道、了解我。

②何为:为何。

③怨:埋怨,怨恨。

④尤:责怪,归咎。、

⑤下学:学人事,了解社会,指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

⑥上达:把握天命,指透彻了解很高深的道理。

(八)

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①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的样子。坦,平坦。

②长戚戚:经常忧愁的样子。

第七章知:知者不惑

(一)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③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是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②女:同“汝”,你。

③知:同“智”,聪明智慧。

(二)

子曰:“知者①乐水,仁者②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③。”

①知者:有智慧的人。

②仁者:有仁德的人。

③寿:长寿。

(三)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②。子曰:“女奚③不曰,其为人也,发愤④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⑤。”

①叶公:楚国叶县尹,是一位贤者。

②不对:没有回答。

③奚:为什么。

④发愤:自觉不满意而奋力去做。愤,心求通而未得。

⑤云尔:相当于“罢了”。

(四)

子曰:“人无远虑①,必有近忧②。”

①远虑:长远的考虑。“远”和下句中的“近”,可以指时间上的,也可以指空间上的。

②近忧:眼前的忧患。

(五)

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②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③?”

①事鬼神:奉祀鬼神。

②敢:表敬副词,无实际意思。

③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没弄清楚,如何能知晓死后的情形呢?

(六)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①何述②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③,百物生焉④,天何言哉?”

①小子:弟子自称。

②述:遵行。

③四时行焉:指春、夏、秋、冬时令之运行。

④百物生焉:万物自然生长。

(七)

子曰:“知者不惑①,仁者不忧②,勇者不惧③。”

①惑:疑惑。

②忧:忧愁。

③惧:畏惧,恐惧、。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 第一章仁:仁者爱人 (一) 樊迟①问仁②。子曰:“爱人。”问知③。子曰:“知人④。” ①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②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③知:通“智”,智慧。 ④知人:了解人。 (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②。” ①.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②反是:和这相反。 (三)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①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 ②欲:想要,希望。 (四)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①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③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 (五)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敬②,与人忠③。虽之④夷狄⑤,不可弃也。” ①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恭,端正。 ②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执事,担任工作。 ③忠:忠心诚意。 ④之:去,到,往。 ⑤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①当:面对。 ②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让,谦让。 (七)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喜好。 ②恶:厌恶,讨厌。 (八) 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 ①巧言:花言巧语。 ②令色:伪善的面貌。 ③鲜(xiǎn):少。 第二章德:君子怀德 (一) 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 ①怀:思,思念。 ②德:道德,品行。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③土:土地,乡土。 ④刑:法度,规范。 ⑤惠:恩惠,利益。 (二)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①喻:知晓,明白。 ②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③利:财利,利益。有人认为这里专指从事生产、交易等所得的超过本钱的收获。 (三) 子曰:“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 ①骥(jì):良马,千里马。这里比喻杰出的人才。 ②称:称颂,赞美。

(完整word版)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一.仁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错误!。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错误!?”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5。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错误!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错误!矣仁!”

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君之怀德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1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原文与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原文与译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i)。(5)之:与。(6)辟:同“避”。(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3、【原文】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何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以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以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4 子路从尔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以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 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可以,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以 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认为也!仲尼不可以毁也。别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 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常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2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认为知,一言认为不知。言不可以不慎也!夫子之不可以及也,犹天之不可以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可以。既竭吾才,若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不厌其烦,则堪称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可以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6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7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序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 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 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 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 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 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 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 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 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 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 的东西能融会贯穿,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那么”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 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 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 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 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快乐。孔子 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 ‘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论语》读本--《学而篇》(9--18课)

《论语》读本--《学而篇》(9--18课) 《论语》读本- 11 - 第9 课:《学而篇》的第九章一、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二、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社会风气自然会就向纯厚了。”三、注释:慎:动词,谨慎。终:名词,父母的死亡。追:动词,追念。远:名词,远祖。 四、体会:在这一章里,孔子说明了孝敬父母,追思远祖的社会意义。第10 课:《学而篇》的第十章一、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二、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了一个国家,总是会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得呢,还是别人主动讲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虚,他是用这种态度得到的。他老人家的这种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论语》读本- 12 - 三、注释: 子禽:名词,人名,姓陈名亢,可能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于:介词,与后面的“子贡”形式介宾结构人“问”字的宾语,这又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子贡:名词,人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夫子:名词,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

“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至: 动词,到。是:代词,这个。邦:名词,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必:副词,一定。闻:动词,知道。其:代词,这个国家。政:名词,政事。之:代词,指政事。与:疑问语气词,呢。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得:动词,得到。夫子之求之也:句子,前一个“之”为助词,用在主语“夫子”与谓语“求”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子”为代词。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四、体会:从这一章两个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孔子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优秀品格。《论语》读本- 13 - 第11 课:《学而篇》的第十一章一、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二、译文:孔子说:“当父亲在世时,要体会他的思想;在他去世后,要考察他在世时的行为;对他合理的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三、注释: 其:代词,他的,指父亲。志:名词,思想。没:动词,通假字,同殁。行:名词,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三年:时间副词,表较长的时间,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道:名词,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四、体会:这一章指出“孝”的具体内容。第12 课:《学而篇》的第十二章一、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 《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注译评 【原文】 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5•22) 【注释】 (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评析】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原文】 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注释】 (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评析】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7•11)【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 《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 二、重要思想陈述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14·5) 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13·6) 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曰:‘吾生矣。’其仆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

论语选读高一

论语选读 一.相关知识 1. “论语”名称的含义论,有条理地说。语,交谈对话。(《说文解字》:“论难 曰语。”) 2. 《论语》的编撰 《论语》成于何人之手,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该书是由子夏、子游编撰而成,有人说是书成于琴张、原宪等人,还有人说《论语》是由曾子、有子的学生编定的。具体情形究竟如何,似已不可考。笼统地来看,《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 3. 《论语》的内容和体例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 学派的经典著 作。 《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4. 《论语》的传承和版本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古,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后来,《论语》逐渐被人重视,研究的人也很多。至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宋朱熹又把它与《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孟子》合为《四 书》,并为《论语》、《孟子》作了集注,成为官定的读本,《论语》从此更为一般人所重视了。 《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清代学者黄式三的《论语后案》汇集《集解》和《集注》,详加论析,质量较高,便于学习,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5. 读《论语》的态度和方法 (1)不拔之过高,不求之过深,将心比心,务求平实。不神化孔子,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来看待。 他和同时代一般人的区别大概就在于他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 .. (2)《论语》是语录体文献,吉光片羽往往分散各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应该综合各处文句。每读一处,要和书中其他相关的论述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才不会过于片面。 (3)《论语》所记录孔子言行,是孔子弟子记忆所及,因为是语录,所录孔子某句话常常没有上下文,且缺少这句话的具体语境,而孔子在说这句话时往往是有具体针对性的,并非泛泛而议。所以,读《论语》,还应该将孔子的话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孔子本人经历以及所涉及人物事件的具体情况之中来理解。

《论语》全文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选读第二学期背诵内容

子路第十三 zǐ lù wèn zhèng zǐ yuē xiān zhī láo zhī qǐng yì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yuē wú juàn 曰:无倦。 zǐ yuē sòng shī sān bǎi shòu zhī yǐ zhèng bù dá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shì yú sì fāng bù néng zhuān duì suī duō yì xī yǐ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wéi 为。 zǐ yuē qí shēn zhèng bù lìng ér xíng qí shēn b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zhèng suī lìng bùcóng 正,虽令不从。 zǐ yuē rú yǒu wáng zhě bì shìér hòu rén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shè gōng wèn zhèng zǐ yuē jìn zhě yuè yuǎn zhě lái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zǐ xià wéi jǔ fǔ zǎi wèn zhèng zǐ yuē wú yù sù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wú jiàn xiǎo lì yù sù zé bù dá jiàn xiǎo lì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 zé dà shì bù chéng 则大事不成。 zǐ yuē jūn zǐ héér bù tóng xiǎo rén tóng ér bù hé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zǐ yuē jūn zǐ tài ér bù jiāo xiǎo rén jiāoér bútài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zǐ yuē gāng yì mù nè jìn rén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zǐ yuē shàn rén jiào mín qī nián kě yǐ yì jí róng yǐ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论语》选读200篇(最新精编高一学生版)

遂宁市金华中学《论语》选读(学生版) (20篇492章选读约200章) 选编:杜映桃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高一上期 《论语·学而》篇第一(共16则,选10则)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家便敬重兄长,谨慎寡言,说话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5.【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效力国家),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礼节规矩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8.【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大意】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 避免耻辱。依靠关系深厚的人,也就可靠了。” 9、【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 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完整word版)(定稿)经典诵读《论语》下册

《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诵读。 第一课 论语·里仁(四)

导读: 君子和小人究竟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做是君子,小人又是怎 样做的?这篇内容将会给我们答案。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字词注解 游:离家出游,主要指游学、游宦。 方:方向,方位. 古文今读 孔子说:“父母在活着时,不要远离家乡,如果非要远走时,一定要留下准确的地址。”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字词注解 惧:忧惧,担心。 古文今读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长寿而欢喜,一方面因年高而担忧。" 拓展阅读 羊羔跪乳 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