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毕业论文

浅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毕业论文

浅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毕业论文
浅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毕业论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英文标题三号加粗Times New Roman

中文标题三号黑体

作者

学院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xxx学号:09x0100xxxxxxx 专业班级:英语专业200902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根源

题目类型]1[:理论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时间: 自 2012 年 9 月 15 日开始至 2013 年 4 月 15 日止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

[1]题目类型:(1)理论研究(2)实验研究(3)工程设计(4)工程技术研究(5)软件开发

2.主要参考资料

3.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

指导教师(签章):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系(教研室)主任(签章):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二级学院院长(签章):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

附件4:评阅人评语示例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语

附件5:答辩记录示例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

日期: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题目:

—Margaret. At the his masterpiece –Camellias , which is a love tragedy on the basis of his life experiences, making great influence on many a people. And then,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ypical tragic character, Margret’s miserabl e fortune and the roots. To make the theme outstanding,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painful sufferings of Margret in socie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love and religious persecution in detail. Finally, let’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female should improve the conscious of self —awareness, have the control of our own fates, be brave to fight against the God and not give in to the destiny forever.

本文主要分析

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文章开篇简析亚历山大·小仲

马,以自身经历

为模本,创作了一部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爱情悲剧《茶花女》。为了说明《茶花女》的悲剧意义所在,随后本文作者指出小说《茶花女》中的典型悲剧代表人物—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所在。文章比较详尽的阐述了玛格丽特在社会,性格,爱情,文化和宗教迫害等方面所经历的不幸遭遇,以此来凸显本文的主题,即玛格丽特命运的悲剧色彩。对玛格丽特悲剧命运进行分析之后,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发人深省,并且呼吁广大女性应当提高自我觉醒意识,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敢于与老天对

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原因

Contents (小二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

Abstract (四号,加粗) .................... I 摘要(四号,黑体加粗) .................... II Introduction (四号,加粗) ......................................................... 1 Chapter 1 (四号,加粗,按规则大写首字母) .. (3)

1.1 (小四号,不加粗,按规则大写首字母) (3)

1.1.1(小四号,不加粗,按规则大写首字母) (3)

...

Chapter 2 (四号,加粗,按规则大写首字母) ······························ 10 …

Chapter 3 (四号,加粗,按规则大写首字母) ···························· 20 ...

Conclusion (四号,加粗) ......................................................... 37 Bibliography (四号,加粗) ....................................................... 39 Acknowledgements (四号,加粗) ............................................... 41 Appendix A: Informative Chinese Abstract (四号,加粗) . (42)

In the last 40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evolution in our view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refore, of utterance understanding. Code theories, which treat utterances as encoding messages, have been much replaced by inferential theories, which, inspired by the work of Paul Grice, treat utterances merely as pieces of evidence about the communicator ’s intentions. In the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 Sperber and Wilson, based on one of Grice ’s central claims that utterances automatically create expectations which guide the hearer towards the speaker ’s meaning, proposed a relevance-theoretic account of utterance, i.e. the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with their main thesis that the expectation created by communication itself plays a major role in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 and is therefore constitutive of this process. (注意正文部分排版格式:小四号,段前段后不空行,1.25倍行距,首行缩进4个空格键,以下正文部分除特殊要求外都按此格式。) 1)引文索引注释采用在引文的末尾用括号标注

英语作者的括号标注的规范:(作者的姓 出版年份: 页码)

中文作者的括号标注的规范:(作者的姓名 出版年份: 页码)

例如:“whether in the order of spoken or written discourse, no element can function as a sign without referring to another element which itself is not simply present ‖ (Sch?ffner 1999: 28).

2)如果没有直接引文,只是观点的转述,在作者名字后用括号标注:(年份: 页码)

例如:In her literary approach, Tymoczko (2000: 17-19) suggests that Descriptive Studies may take two directions: to start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ee what they mean to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ext production.

3)如果紧接着的引文出自同一本书:(ibid: 页码)

例如: ―many things more might be brought to shew the allowableness of this practice ‖ (ibid: 29).

4) 文本中提到的书名用斜体并用非斜体括号注明出版年份。

例如:Some of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conducted primarily in Belgium and Holland, is collected by Theo Hermans (ed.) in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1985).

5)如果采用的是二手文献,则采用(qtd. in Lakoff,1975:36-45)(qtd: quoted)

论文中举例排版格式:语言或翻译(及译文)举例(文章中涉及到举例的,按此格式)

上下空一行与正文分开,左右缩进8个空格键,五号字;中文用宋体,五号。例如:

Brossard’s text Sous la Langue (1987) was written to be read aloud at an evening experimental poetry reading. It contains lines like the following:

Fricatelle ruisselle essentielle aime-t-elle dans le touchéa tout qui arrondit les

seins la rondeur douce des bouches ou l’effet qui la dishabille?

Sus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 foucuses on the elle ending and translates:

Does she frictional she fluvial she essential does she in the all-embracing touch

that rounds the breasts love the mouths’ soft roundness or the effect undressing

her?

The translator here pays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than to their sounds.

脚注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圆圈中,如“……成果①”,脚注作页下注,用五号

Times New Roman字体。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小二加粗,居中,段前

段后各空0.5行)

Three models for utterance understanding have been developed: code model, inferential model and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They all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stud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Relevance Theory, in particular, has been a widely accepted paradigm for researches on communication. But they are all bound to be confronted with great trouble owing to their assumed theoretical basis: utterance understanding is a process of inferring.(小四号)

1.1 Cod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顶格,加粗,四号,段前段后各空0.5行)

The early models for communication were proposed based on semiotics by philosophers and linguists. From Aristotle through to modern semiotics, code theories treat communication as involving (i) a set of observable signals, (ii) a set of unobservable messages, and (iii) a code, i.e. a set of rules or procedures pairing messages with signals. A communicator who wants to convey a certain message transmits the corresponding signal, which is received and decoded by the audience using an identical copy of the code. Sentences of a language are just complex signals that encode messages. Successful code-based communication results in a duplication of messages: the message encoded is identical to the message received. Message receiving, therefore, is an isomorphic but reversing process to message transmitting. ...

1.1.1 XXXXXX (顶格,加粗,小四号,段前段后各空

……………………………………………………………... 1.2 Inferential Model (加粗,四号,段前段后各空0.5行)

The pure inferential model was first proposed by Paul Grice. In his essay 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 Grice claimed that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an intelligent activity involving not only coding-decoding, but also imagination and in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inferential model, a communicator provides evidence of her intention to convey a certain meaning, which is inferred by the audi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evidence provided. Grice described his inferential mechanism in terms of a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maxims of Quality (truthfulness), Quantity (informativeness), Relation (relevance), and Manner (clarity), which speakers are expected to observe in communication.

...

Chapter 2 Category-based Meaning (小二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

...

Chapter 3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nd Significance (小二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

Conclusion(小二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

In this paper, we first surveyed three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i.e., the code model, the inferential model, and the 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 with both their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utterance meaning. Though we admit that all these three models have their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ey failed to be adequate theories in dealing with many linguistic phenomena. Cognitive linguists have argued persuasively for the cognitive generality of the mappings, correspondences, bindings, integration, perspectival organization, windows of attention, pragmatic functions, framing, prototype structures, and dynamic simulations that underlie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as reflected by language use. As a result, linguistics is no longer a self-contained account of the intern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s; it is in its own right a powerful means of revealing and explaining general aspects of human cognition. It is on this base that we propose a reasonable linguistic theory should be set up on a cognitive ground.

...

(注意:引言至少要一页,正文部分至少要三个章节,

结论部分至少要一页)

Bibliography(小二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0.5行)

(参考资料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4篇)参考文献按序号排列,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

[3],…。英文参考文献放前面,中文参考文献放在后面,分别按字母和拼音升序

排序。(序号与正文中引文出现顺序无关!)。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在参考文献中只应出现一次。(左顶格对齐,悬挂缩进,所有标点符号均为半角,中文五号宋体字,英文、数字五号Times New Roman字):

[1]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2]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 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3]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4]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5]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271-313.

[6]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8]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9]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https://www.doczj.com/doc/d67690919.html,/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网页链接作为参考文献,要列出日期)

[1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附:

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条目按作者姓名首字母拼写或者拼音在字母表中的顺序,先列出英文

文献,然后列出汉语文献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

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 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 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专利

【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举例】

[13]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 1989–07–26.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举例】

[14]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9.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

—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举例】

[16]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https://www.doczj.com/doc/d67690919.html,/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17]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同一作者的多部著作:

Scholes, Roberts. Protocols of Reading. New Haven: Yale UP, 1989.

---. Textual Power: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New Haven: Yale UP, 1985.

2)两人或多个作者的合著:

Eggins, Suzanne, and Diane Slade. Analyzing Casual Conversation. London: Cassell, 1997.

Quirk, Randolph,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1985.

12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13 文献排列

先英文后中文,英文按照字母顺序排列,中文按照拼音排列

?英文文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首字母为序(姓放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

隔开),不用加序号。中文文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序

?英文参考文献在前,而汉语参考文献在后。参考文献应位于论文正文之后。

?参考文献应单独一页,但与毕业论文正文统一页码编号。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城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典型形象。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黑暗的旧社会的逼迫、他人的影响也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客观原因。 祥子最初的形象是很完美的。不仅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就连拉车的姿势也很漂亮。同时又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农村农民的美德。按理说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能够安稳与独立地生活,但客观上却失败了。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的乱兵、政府的侦探、车行的豪夺这样一个强大、罪恶、病态的社会,他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与这个社会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虎妞在祥子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虎妞对祥子的诱骗造成了他们两畸形的夫妻关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手中挣扎着,像猫叼住的一只小老鼠。”祥子老老实实地把自己交给了刘氏父女,任听他们摆布。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他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同时也导致了婚后的不平等。虎妞与祥子虽然结了婚,但从本质上讲仍然是雇与被雇的关系、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当他知道小福子死后,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于是,他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摘去了。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去。” 除了虎妞和小福子,放高利贷的高妈,刻薄的杨太太,卑鄙的夏先生,潦倒不堪、充满兽性的二强子,等等,都在祥子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二、祥子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他乐观但盲目。祥子从乡间来到城市,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有着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但是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 他勤快且保守。祥子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 他外刚却内软。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诉说委屈。 他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尽管丢车失财,加之和虎妞的不如意的结合,祥子仍然保持较为强烈的生活欲望,仍然没有放弃生活的愿望,但是祥子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意识个人奋斗难以抗衡黑暗势力和摆脱生活穷困的真理。他将自己的生命和车连在一起。一旦拉车的理想破灭,他便陷入颓废的迷惘和痛苦的堕落,而福子的死更是将他仅存的一丝希望摧毁,要强的祥子终于变成一个苟活于世的行尸走肉。

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学科代号:23022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 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0 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

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专业 班级 汉语言文学 2008级 学号 导师姓名开题时间结题时间 论文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一、问题的提出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性格和与阿耳芒所谓爱情故事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叙述了一个“纯洁妓女”的善良与宽容,她因爱而美丽,因爱而高尚,她为爱积极向上,为爱而积极的反抗命运。然而,她个人的力量是脆弱的,他们的爱不仅是玛格丽特性格的悲剧,是伦理道德造成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二、理论基础 如黑格尔所说:“悲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在《茶花女》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小说从一个女子的遗物拍卖活动展开,接着很自然地引出主人公玛格丽特,一个美得近乎神秘的茶花女。可是正当我们满怀好奇与欣喜地陶醉于这样一个人间尤物时,作家笔锋一转由一本书引出悲痛欲绝的男主人公阿尔芒。很快小说通过写阿尔芒为玛格丽特移墓,把一个已经被毁坏的面目全非的茶花女赫然展示给读者,令人痛惜不已。小仲马采用悲剧的艺术手法,烛照出作家对其笔下人物忧伤的内化于骨的怜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他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剧的人物——茶花女,“茶花”用来比喻玛格丽特命运的不幸,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因而过早的衰萎、凋零、死亡了。“茶花”更象征了女主人公品格的善良、高尚,内心的优美无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虽然玛格丽特不幸沦为妓女,但她仍然保持着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精神境界。她心地纯洁而稳重,敢于争取人的权利,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勇敢地与社会种种压迫进行斗争和反抗。然而玛格丽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也有脆弱的一面,最终难以逃脱

祥子的悲惨命运作文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d67690919.html,) 〔祥子的悲惨命运作文〕 最终,他还是失败了。这时候,他后悔,如果最后一次选择的是左边的那个岔口,也许现在不会到这个地步了。 夜晚的山里,温度很低,时不时地传来一两声野兽的嚎叫声和猫头鹰的哀嚎声。再加上眼前的分岔口,使祥子慌得不知所措了,因为这里有两个岔口,岔口的选择可能会决定祥子的全部,或生或死。在这个恐怖的森林里,谁也不知道这个或那个岔口里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船到桥头自然直,真正选择后也不会去考虑什么生死了。祥子决定试一试。 他开始了他的冒险,面对岔口,他决定听上帝的。他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的。上帝告诉他应该选择左边的,他牙齿咬紧了,张大的瞳孔中充满恐怖。蹒跚地进入了岔口。可是这个岔口仿佛没有尽头似的,他走了5小时还没有走完,这时候,他发现眼前有一座金山,他放下了心中的石头,又

心里一股暖流,他觉得上帝是要帮助他的。他得到了好多金子,走出了岔口。出乎意料,眼前的居然还是岔口,祥子带着金子,又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了。鉴于上帝的“厚爱”,他 依旧选择第一个方法。他在这一次的岔口又得到了好多黄金。身上背负的越来越重,那么长时间的冒险,祥子也饿了。他望了望附近,只有一些野果子。他摘了一些用来充饥。 谁知道,岔口是无止尽的…… 他还得继续。他不休息地往前走。他没有了之前的恐惧,因为他得到了很多黄金,也没有白走。他确信,走到后来一定能走出去的。出去后就变成世界富翁了。他仍旧抛硬币,这次,没有之前的幸运了。岔口的尽头是长期生存在森林的野人,他们会飞,能飞出这个阴暗的森林,他们的所有物资都是从流落到这个森林的人那边抢夺过来的。理所当然,祥子的黄金被抢了,祥子用尽所有力气,又抢回了一些。祥子的恐惧又开始了。他意味到了那些野人的凶恶。他想尽快出去这个森林。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探寻祥子悲剧的原因 沁园中学七(14)班李思彤 寒假里我拜读了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这部作品鲜明的刻画了一个努力追求幸福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坠入深渊的。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市谋生。来到北京后,他选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最常见的职业——拉洋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老实,健壮,坚韧。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祥子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自暴自弃、行尸走肉的一个社会青年。这一系列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读完全书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寻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祥子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是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正当愿望在那样的社会里却成了奢望。他历尽艰辛,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因为横在他面前的是军阀乱兵的抢夺、政府侦探的敲诈、车行老板的蛮横,这些人的存在就注定了下层劳动者被剥削的命运。处在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这个世界抗衡,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第一辆车被北洋军阀的逃兵夺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积蓄又被国民党的特务孙侦探敲诈去。这些事情事发突然,但是通过这些表现出来的,却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他人的影响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人生中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祥子被迫与虎妞结婚后,虎妞控制和占有了祥子。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打击。 另一个对祥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女人是小福子。祥子心里是喜欢小福子的,在他的观念中他们俩都是穷人,都是无产者,都是被人欺侮,他同情她,也同情自己,是上苍将他俩连在一起。所以他的理想就是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和属于他自己的女人,然后用自己强壮的身体去拉车挣钱来养活他的女人。然而,这种个人主义的理想在他兴高采烈地走进白房子,听说了小福子的死后就完全破灭了。他甚至恨二强子当初为什么不把小福子嫁给他,他更恨这可恶的、肮脏的白房子吞噬了他心爱的、原本很纯洁的小福子。于是,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迷糊糊地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泥潭。 三、祥子自身的性格局限 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苦恼和恐惧时,没地方

浅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

目录 绪论 (2) 一、《骆驼祥子》作品简介 (3) 二、《骆驼祥子》悲剧原因 (4) (一)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社会因素 (4) 1、剥削阶级的高利压榨 (4) 2、反动军阀的野蛮掠夺 (4) (二)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自身因素 (5) 1、个人主义的思想局限 (5) 2、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 (6) 3、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 (7) (三)祥子悲剧命运的另一重要因素:婚姻因素 (8) 1、理想与现实的悬殊 (8) 2、婚姻中观念的分歧 (9) 3、婚姻地位的不平等 (9) 三、《骆驼祥子》的悲剧意义 (10) (一)真实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 (10) (二)引发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深思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 绪论 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悲剧作品,作品描写的洋车夫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较早出现的劳动者形象之一,他的人生道路的坎坷更多地来自于其自身的性格和社会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当时社会的黑暗,人物自身性格的缺陷,以及婚姻的不幸。作者通过对祥子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和和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出路。

一、《骆驼祥子》作品简介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的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和希望。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了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是却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心的人,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变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

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阴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

玛格丽特小镇读后感

玛格丽特小镇读后感 很久没有完整的读一本书,也没有写字的冲动。 又是一年春节,回顾过往收获寥寥难免自惭。趁着这股心血来潮,在没有任何剧透的情况下,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玛格丽特小镇》。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31岁的大学哲学系助教N爱上了25岁的留级生玛格丽特,并且在她的手指上系上了象征订婚意义的、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的绳子。玛格丽特告诉N,自己是一个“被诅咒的人”。他们到达玛格丽特小镇后,N发现在她的家乡还有五个的“她”,所有这些人都是同一个玛格丽特的不同年龄的分身。 N看到了不同年龄段的玛格丽特,天真可爱的梅、青春叛逆的米亚、最初相遇的玛吉刻薄独眼的马琪,以及神神叨叨的老玛格丽特。爱一个人就要爱她的所有,N在经历过一番挣扎后向玛格丽特求婚,开始了有点折磨的婚后生活。N深爱着玛格丽特,而玛吉却因为无聊而发生一段婚外情,并在发现怀孕后选择离家出走。后来,玛格丽特把3岁女儿简送回家中,并在简6岁的时候自杀,而N也在5年后因感染而死,去世前,他将这段爱情写成信札,留给自己还没有长大的女儿简。 怎么说呢,这个故事没有完全看懂,究竟是N的讲诉太随意,还是这本身是就是人格分裂的幻想呢?婚前的经历是N的视角,婚后的折磨则是玛格丽特的视角。同一段感情,不同的视角却似乎是不同的深度,N可以接受不同阶段玛格丽特,并且爱得日益浓烈,而玛格

丽特却因为无聊追寻更为刺激的婚外情,而且是一段失败的婚外情——对方更爱自己的妻子。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出现因抑郁自杀的格雷塔。每一种人格的形成似乎也是有迹可循,每一个人生阶段似乎也是命运的安排。或许每个人看、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镇,年龄越大,镇上的人越多。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漫长的生命岁月里,人们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女人的变化更甚于男性,也许是因为女性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生理变化——月经、人” “抵达玛格丽特小镇的最佳方式就是尽力让自己迷路。”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便会出现许多无法融合的人格,不同的想象诞生不同的自己,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哪一个,想要逃避也想要毁灭。而当我们内心变得笃定时,内心那些全部的人格都得到了解脱,变成了一个人。 我们不知道哪一件是会让我们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初中的我充满戾气和反叛,而后来,我却遇到了一个温柔的人,并且也变得温柔。 “你的余生都将和同一个人一起入眠、一道迎接清晨,即便你渴望离开却还是留在这个人身边——这些才是爱的体现。” 现在的我来读这句话,只觉得充满期待和想象。我时常感到幸运,遇到这样的一个人,让我如此笃定,也如此庆幸。我们有可能遇得上,也有可能会错过,或许那个人比你槽糕,也或许会更加幸福,但是我都不在乎,只要那个人是你就好。

悲剧的个人因素——试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小说《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

万方数据

悲剧的个人因素——试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小说《茶花女 》中的玛格丽特 作者:赵颖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0(14) 参考文献(3条) 1.小仲马;王振孙茶花女 1993 2.F·弗尔达姆;刘韵涵荣格心理学导论 1988 3.Jung,Carl Gustav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 195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赵彩云.ZHAO Cai-yun矛盾中的道德悲剧——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茶花女》[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4) 2.冷和平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 3.黄绍华.赵丹《茶花女》赏析[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10(8) 4.周艳红茶花女悲剧的社会成因[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7) 5.李宁梓.LI Ning-zi爱情的执着与牺牲——《茶花女》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 6.蔡晓琴血色茶花夺目红——茶花女人格结构探究[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10(6) 7.张淑芹.Zhang Shuqin试析造成茶花女悲剧的原因[期刊论文]-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4) 8.罗蕊娜企盼花开,奈何花落——《茶花女》的男性话语评析[期刊论文]-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8) 9.周榕.ZHOU Rong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玛格丽特——《茶花女》的悲剧色彩浅析[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3) 10.陶淑琴.TAO Shuqin拯救与赎罪——论《茶花女》的宗教主题[期刊论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9(2)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67690919.html,/Periodical_shidwx201014039.aspx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 祥子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他的“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终破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军阀的乱兵、反动政府的侦探、车行老板的强夺,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的产物,而生存权利的最终被剥夺,则是下层劳动者无法规避的历史命运。 祥子的悲剧又是一个精神悲剧,小说立意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性格与精神弱点中去探索其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首先,祥子的生活理想及其为实现这一理想的行为方式,带有深刻的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他对个人的力量、年龄及勤劳忍苦品质的自信,使他无法凭借个人的奋斗无法与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抗衡这一生活真理。只能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其次,祥子的悲剧性格,善良诚实与现实的压迫,使他无法摆脱与虎妞的婚姻锁链,他的软弱无力决定了他“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祥子的悲剧被深深地植于市民文化的土壤中,他的带着小生产者印痕的人生理想,他不敢正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在一切努力都失败后,他向命运屈服乃至苟且堕落。从深处看,恰恰源于他身上具有的文化根性。祥子虽然从农村走入都市,但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生准则及价值观念,依然同传统的农业文化根连枝接,最初表现在他身上的传统美德,如善良、勤劳、侠义、朴实等,以及狭隘、自私、愚昧等负面因素,都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产物。从最初不敢正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到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又向命运屈服,正是传统文化性格中负面因素不断扩大、恶化的结果。 祥子的悲剧还打上了半殖民地畸形发展的都市现代文明的烙印。这种畸形发展的现代都市文化中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伴随祥子的人生历程,也在不断地腐蚀着祥子的灵魂。 老舍通过祥子悲剧的描写,完成着他的双重文化批判:既有现代理性审视传统文化,又从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立场出发,批判都市现代文化的弊端。这样,祥子的悲剧性的刻画便被纳入了老舍小说整体的文化批判视野。

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造成祥子悲剧命运原因的深层思考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孙玉石,《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第4页)小说成功地刻画了祥子的形象,祥子的悲剧命运不是个人的、家庭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那么,造成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客观原因(一)使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祥子最初的愿望仅仅是拥有一辆车,而最纯朴、最低的要求却一再受到了那个社会的愚弄,变成了祥子此生难以实现的奢求。祥子历尽艰辛,饱尝折磨,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那个病态而又强大的社会使祥子最终由美好的“人”变成了“末路鬼”。因军阀混战引起社会不安定,大兵们趁机抢劫,祥子因此丢了车。孙侦探也欺负他,敲诈了他准备买车的全部积蓄,致使他不得不去找他并不愿娶的虎妞,为他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而另外一些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刘四、杨太太、夏太太、陈二奶奶也都在压榨和愚弄他。小说在描述祥子被毁灭的苦难历程时,始终把笔锋指向罪恶的社会,“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祥子似乎注定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温儒敏《论老舍创 作的文学史地位》,第20页)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地主、军阀当权的旧中国,它是不给劳动人民任何自由和出路的。不管你多么坚强、吃苦、耐劳,也不管你怎样忍辱、受苦、挣扎,都只能像罩在网里的小鸟一样,逃不脱它的羁绊和绞杀。 (二)车厂主女儿虎妞对祥子的诱骗和畸形的夫妻关系 祥子孤身一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北平讨生活,潜意识里他已把人和厂当成自己的家,而虎妞就像是一道阳光,照亮和温暖了他。虽然祥子不喜欢虎妞,甚至讨厌她,但虎妞对他的温情和关怀正是他想要的,所以祥子对于虎妞的勾引没有任何反抗,就顺从了她,但马上他就想躲避她。正好到曹先生那儿包月,“从此一刀两断”。可是毫无心机的祥子想不到虎妞会假装怀孕,逼他成亲。两个人不能很和谐地在一起生活。虎妞看不起祥子以劳动换取幸福的行为,祥子也看不起她那种好逸恶劳的品行和泼妇性格。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祥子在这场婚姻中始终被动地承受着,虎妞对他的纠缠,让他无法摆脱。“他觉得像掉进个陷阱里,手脚全全被夹子夹住,决没法儿跑。”“他只感到她撒的是绝户网,连个寸儿大的小鱼也逃不出去!”这一切又怎么与社会脱得了干系?如果不是社会黑暗,让追求上进的祥子一次又一次地倒在奋斗的途中,他怎么会一次次回到虎妞的身边,又怎么会在最后关头丧失了斗志而娶了虎妞这种人?两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对立的,这注定了两个人婚姻的失败。 二、主观原因(一)祥子思想上的局限 祥子既是农民又是个体劳动者,他只关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应得的回报。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他的命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也要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祥子认为像他那样年轻力壮,比起其他车夫更有绝对优势的人,只要肯吃苦,加上省吃俭用,一定会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即便是有了车,还不是像老马那样饥寒交迫,贫困潦倒吗?祥子却无法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更没有认识到依靠个人的奋斗根本不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一现实。他认为“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面前,他虽然无比愤慨,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挣扎与反抗,但并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除了泄个人一时之愤之外,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到后来他也觉得自己像“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和其他受压迫的人团结起来去革命!像老马说的赶到蚂蚱“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悲惨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他觉悟,对革命的认识仅仅是可以因为告发人而获得金钱。而他在出卖阮明的同时也打破了自己做人的底线,旧社会已彻底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青年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二)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 祥子在接二连三的打击面前,逐渐丧失了方向,慢慢开始自暴自弃起来。面对大兵和孙侦探的直截了当的抢夺,他试图反抗,但是对方的力量太大,无奈之下只好屈从。而对虎妞的诱骗,他不愿屈服,但老马和小马的命运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未来,他就放弃了反抗,甘愿受虎妞的钳制。这一切让他倾家荡产,人格受到侮辱的打击,使他认为穷人的命是“枣核儿两头尖”,于是想“乐一天是一天吧,干吗成天际咬着牙跟自己过不去呢?”最后为葬虎妞卖车,小福子又自尽了,他彻底失去了生活目标而方寸大乱,同时也彻底放弃了挣扎,放弃了任何向上的努力,随波逐流于往日他所不齿的社会恶习里,带着对生活的绝望堕落了。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解析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 悲剧命运解析 作者崔文尧 系(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年级 2009级本科 学号 090401049 指导教师薛菊花 论文成绩 日期 2013年04月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命运解析 崔文尧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以悲剧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茶花女作为风尘女子,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善良且富有牺牲的精神、孤高傲世及坚毅的性格是其走向悲剧的重要原因,但是她悲惨的身世、消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执着的爱情观也加速了她的凋零。同时,男权社会下的社会道德、宗教礼数也是她悲剧命运的侩子手。通过对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原因地的分析,反思了茶花女给后人留下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茶花女》;爱情;性格;悲剧;命运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因为随身装扮总少不了一束茶花,故人称“茶花女”。在《茶花女》中,小仲马美化了主人公的形象,虽然玛格丽特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妇,但内心仍然保留着质朴善良的美德,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全她的情人阿尔芒的家庭声誉。这也是人物形象的一个亮点所在:一个善良、让人爱怜、同情的妓女,却没能得到自己的幸福,让人心痛。 一、茶花女的悲剧命运 玛格丽特原是一个纯洁无邪的乡下姑娘,家庭的贫困迫使她来到浮华的都市巴黎,靠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卖笑求生,成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玩物、红极一时的高级交际花。她承恩受宠,享受着男人给予她的奢华生活,但她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与地位,不过是一个人尽可夫的下等女人,是“一个快乐的时候比痛苦还要悲伤的女人”[1],“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2]玛格丽特意识到了自己身世的可悲,感受到了环境的腐恶,她在努力挣扎,渴求着纯真。玛格丽特“是个快乐与忧伤、纯真与卖笑的混合体”[3],过着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的生活。奢华糜烂的生活让她欠下了一身债,需要男人来替她偿还。玛格丽特与年老的公爵、年轻的伯爵来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大量的金钱以支付庞大的开支。然而,玛格丽特自从获得了阿尔芒的真挚爱情后,就断绝了与公爵和伯爵的往来,没有了男人地供养,以及阿尔芒最后地离去,可怜的姑娘就在“外表富丽堂皇的贫困中死去”。 二、茶花女悲剧原因分析 (一)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玛格丽特是一个来自贫苦乡下的姑娘,虽然她堕入迷途,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烂生活,不幸染上肺病,但却因其消极的生活态度而加速了她地消亡。即使如此,也始终掩盖不了她的善良和富有牺牲的精神,为了自己爱人的家庭声誉,她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爱情,悄无声息地离开阿尔芒,并一个人独自承受着所有的委屈和痛苦,也正是她坚毅的性格给她勇气去承受这一切,她可以为了爱的人努力与社会抗争,也曾为了阿尔芒真挚的爱情而变得乐观,但面对现实,她选择了再次消极、堕落。 1、善良孤傲的性格

2021年,祥子的悲剧命运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 性 欧阳光明(2021.03.07) 内容摘要:老舍的《骆驼祥子》作品中,祥子这一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无疑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祥子是一个有生气充满进取精神,勤劳、善良、朴实、忠厚,能任重致远的具有“骆驼”性格的形象。他为了个人理想努力过、挣扎过,抗争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买车的曲折过程中,主人公祥子人性及心理发生异化,他已丧失了原来的美好品质,没有了进取心和人生的理想,最终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作品向我们展现了祥子唏嘘可叹的悲剧命运,而促成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原因则是小说极力体现的,本文主要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理性思考与深度解析。 关键词:祥子命运悲剧社会环境自身弱点 老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非常熟悉底层贫民生活的艰辛和悲剧命运,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是一部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成就很高,影响深远。作品塑造了祥子这一典型悲剧形象,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文中的主人公--祥子,刚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一个有生气充满进取精神,勤劳、善良、朴实、忠厚,能任重致远的具有“骆驼”性格的形象。但是,在

他几经城市生活波折之后,他已丧失了原来的美好品质,没有了进取心和人生的理想,最终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这部力作里,老舍以其独特的视角,着力挖掘了以祥子为典型的车夫们身上所蕴蓄的深刻悲剧性因子。同时,作品的深层意图不只在表现祥子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更通过描写祥子的悲剧命运,向人们揭示促成祥子命运的因素——社会环境和自身原因。 一、时代注定了祥子的悲剧命运 《骆驼祥子》中作者的意图明显,祥子的悲剧命运是时代所注定的社会悲剧。小说于1936——1937年发表,揭示贫苦人民生活,描写底层人民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因此,包围祥子的是强大凶险的社会环境,为了加强作品的悲剧效果,作者特意安排了一种架势,即强汉对阵。现实无情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强大的,而祥子本身也是非常强大的,他有健壮的身体、执拗的性格以及争强好胜的心地,而且脾性正直、忠厚、朴实、坚韧,这些特点都是他作为一个强汉的典型标记。强汉性格具有敢于与苦难做斗争的特征,而且极有可能战胜苦难,成为强者。但是,《骆驼祥子》中的强者被生活硬生生的毁灭,这在引发人们同情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并挖掘造成此悲剧的复杂因素。祥子原本具有敢冲敢闯、不服输不言败的硬汉性格,但是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祥子毁灭的彻底。小说详细的描写出现实社会是如何将祥子本身具有的农民美德蚕食殆尽,将其性格扭曲变形,最后将祥子抛到流氓者行列中。小说向我们传递出,如祥子一般生命力刚健的强者都无法生存于当时社会,那么,性格软弱的人又怎可能在那个世道沦亡的时代

_茶花女_中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_杨莉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 杨莉 小仲马的父亲是大仲马,而大仲马则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但是在小仲马的童年时期,却得不到父亲的承认,被人戏称为私生子,直到8岁才被父亲认领回去,自此,他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而被父亲认领回去之后,生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仲马开始在生活中迷失自我,但是,他始终保留着那颗善良的心,在成年时期,小仲马爱上了一名妓女,而且为了她负债累累,但是,最后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丧失了这份爱情,《茶花女》就是以小仲马的这段经历为题材而写的。《茶花女》主要讲述的是在19世纪40年代,正处于法国七月王朝末期,而当时的社会现象是弱肉强食,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冷漠、虚伪,社会处处体现了不公平和阴暗,而深受其害的小仲马受尽了世间的冷暖,他主要通过《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命运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抨击。而《茶花女》主要描述了玛格丽特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进而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残忍。本文主要通过敢爱、坚强、性情纯洁、憧憬未来四个方面来分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 一、勇于追求真爱,为求真爱放弃一切 《茶花女》中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就是玛格丽特的敢爱敢恨。《茶花女》开篇就写了玛格丽特是法国巴黎一名名妓,她美丽、大方,独具魅力,虽然表面看似风光,却遭受到了人们在情感上的唾弃与抛弃,没有人在情感上忠诚于玛格丽特,有的只是在身体上的占有与金钱上的交易。但当她遇到阿尔芒时,她被阿尔芒的真情所打动,她毅然相信爱情,选择爱情。而玛格丽特之所以会被阿尔芒的真情所打动,是因为玛格丽特还拥有一颗爱的心,这颗爱的心没有在世俗面前被践踏、被磨灭。玛格丽特勇于追求真爱,为求真爱放弃一切。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抛弃了物质上相对更加充裕的人,只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且,玛格丽特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份爱情,抛弃物质享受、名誉上的自由,甚至于被人们误解。玛格丽特为了解决物质而变卖自己的私人财物,而为了顾全阿尔芒可怜的自尊心与强烈的猜忌心与嫉妒心,独自承担被阿尔芒误解的风险。在遇到阿尔芒之前,玛格丽特是巴黎的名妓,出入上流社会,结识的都是名媛贵族,但是她过着依附在身体表面上的所谓的风光生活,天天美酒艳歌、风光无限。但是,她情感空虚,内心寂寞,对任何人只是逢场作戏,没有付出真心,过着奢靡浪费、入不敷出的生活,而当阿尔芒出现时,阿尔芒用真情打动了玛格丽特,让玛格丽特成为他的情人。阿尔芒的自卑心理造成的嫉妒心、猜忌心使得玛格丽特为了他与其他人断绝了往来,而这也使得玛格丽特的负债无法偿还,不得不变卖首饰和衣服。而作为一个风尘女子,这些就是她的全部,她变卖的不仅仅是她的东西,而是她的生活,是对旧生活的丢弃,对新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投入和付出。玛格丽特为爱付出了一切,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有感情上的全部投入。而与此相比,当时社会中的人们只有金钱和利益的交换,得到的只是赤裸裸的物质交易,而没有人付出真正的感情。 二、性格坚强、勇敢、果断、真诚、信守承诺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不公平,她坚强地、勇敢地生活,而在无力改变生活现状的情况下,真诚、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对同为妓女的奥兰普的嫉妒与排挤、嘲弄也显出了更加真诚的品性,与奥兰普的尖酸刻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至少心地是善良的,她相信让一个老鸨来帮她安排生计,而不去计较利益得失,这在当时充满不公平、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冷漠、不信任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加凸显了玛格丽特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不公的社会,勇敢地渴望爱情、追求幸福的可贵。而在面对爱情,认准爱情后,果断选择,真诚地对待阿尔芒,相信阿尔芒的爱情,为了爱坚定地抛弃一切。而在最后,当阿尔芒的父亲找到玛格丽特时,以为了阿尔芒的前途、以后的美好生活,以一个父亲的责任和爱子之心为由,请玛格丽特放弃阿尔芒。玛格丽特哭着坚持自己的爱,真诚地请求阿尔芒父亲的成全,然而在无望之时,她选择成全阿尔芒以及他的父亲,放弃自己最后的爱的权利和爱的自由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美好的向往,放弃唯一的希望,精神支柱的倒塌最终导致她走向了死亡的悲剧命运。而从玛格丽特决定要成全阿尔芒及其父亲的时候起,她就向阿尔芒的父亲承诺不会告诉阿尔芒真相,因为真相不仅对阿尔芒不利,而且对他和他父亲之间的父子之情也是一种威胁,于是玛格丽特选择了伤害自己,成全别人,这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内心的善良所致。玛格丽特没有父爱,而选择让阿尔芒继续得到父爱。玛格丽特信守承诺,即使 53 2013%短篇小说

探究《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

探究《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 中文系06级4班宋金红0601424 摘要:文章讲述的是漂泊的乡村人到现代都市寻梦的悲惨遭遇。着力塑造了祥子这一悲剧形象,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于个人自身缺陷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文明病两个方面。文章追问的是在传统文化解体,道德颠覆的年代里,真诚、善良之人如何生存下去? 关键词:祥子;悲剧;个人因素;城市文明病 老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非常熟悉底层贫民生活的艰辛和悲剧命运,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是一部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影响深远。作品塑造了祥子这一典型悲剧形象。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1]刚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祥子,是一个有生气充满进取精神,勤劳、善良、朴实、忠厚,能任重致远的具有“骆驼”性格的形象。但是,在他几经城市生活波折之后,他已丧失了原来的美好品质,没有了进取心和人生的理想,最终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在这部力作里,老舍以其独特的视角,着力挖掘了以祥子为典型的车夫们身上所蕴蓄的深刻悲剧性因子。同时,作品的深层意图不只在表现祥子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更在揭示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究其原因根源于个人因素和城市文明病。 一、个人因素 《骆驼祥子》有一个明显的意图,即竭力把祥子的悲剧写成社会的悲剧,但这毕竟是外部因素,我们知道外部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从祥子自身来看他的悲剧。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同样,祥子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祥子的命运。在作品中,老舍独具匠心,精巧构思,先扬后抑地安排了人物性格变化轨迹,通过前后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着重突显了人物自身性格矛盾,让形成这种矛盾的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对立贯穿始终。[2] 祥子是一位破产的农民,早期的农村生活赋予了他憨厚、质朴、善良且富有

探析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

探析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 内容提要老舍以一个人力车夫——祥子作为典型形象,通过对这一人物悲剧命运的安排,来表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示了社会统治的黑暗,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通过寻找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来为城市广大个体劳动者找出解放之路。 关键词祥子悲剧命运成因 一、强势、黑暗的旧社会的压制 祥子正处于20年代军阀统治下的北平,在这样的社会里充满着势利、腐朽、麻木、无助,祥子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的孕育下从刚硬,走向了颓废和堕落。 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地,18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在封建势力盘剥、帝国主义入侵下,大批农民失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破产,流入城市谋生,这是当时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刚从农村怀揣着美好理想奔赴城市的祥子,善良淳朴、高大健壮,充满着青春和活力,他满怀希望的相信他可以凭自己年轻力大,健壮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过上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当然他的理想在三年后是实现了的,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他有了一辆自己的黄包车。这时,他便进一步幻想自己或许有一天能开一个车厂子,自己做老板呢!然而幸福生活的列车在没有把他载到理想的目的地时,就把他丢在了陌生的国度。在他正得意的用新车拉客的时候,却遇上了北洋军阀的乱兵,夺走了他用血汗换来的新车。这给了他重重的一击,他感到无奈、无助。然而丢车后,他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在慌乱中,他意外的得到了三匹骆驼,他想一定是老天在眷顾他,使他又重新拾起买车的希望和信心。买车的强烈欲望促使他卖掉三头骆驼后,更加拼命的拉车,连老弱病残的都抢,只是希望早点买到车。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祥子积攒的钱已快够买一辆新车时,在曹府又遇到了孙侦探,这个狼面兽心的家伙,本是来监视曹先生的,却又顺手牵羊的抢走了祥子的辛苦积蓄。

玛格丽特花

玛格丽特花 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小档案 学名玛格丽特(Chrysanthemum frutescens) 别称蓬蒿菊、木春菊、东洋菊、法兰西菊、小牛眼菊(又名:少女花)英文名:Marguerite de Valois 分类属菊科时节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 产地 原产于澳洲、南欧 特征 玛格丽特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十五至四十五公分,叶多互生,羽状细裂,分枝多,开花亦多。花有单瓣、重瓣之分,单瓣者花朵较小,但花量大;重瓣者花朵较大,但开花数较少。品种玛格丽特的花期甚长,自早春至秋季均能开花,因为茎部容易木质化关系,所以取名木春菊,又因植株会发出类似蓬蒿菜〈即茼蒿菜〉的特殊香味,所以也叫做蓬蒿菊。在西方,玛格丽特还有法兰西菊、小牛眼菊等别称。野生的玛格丽特,以白色品种居多,主要分布在中

部中高海拔山区,如:玉山,园艺栽培另有粉色和黄色等品种。 起源 它们就像清纯少女般羞涩... 玛格丽特原名叫做蓬蒿菊或木春菊,在十六世纪时,因为挪威的公主Marguerite,十分喜欢这种清新脱俗的小白花,所以就以自己的名字替花卉命名。在西方,玛格丽特也有“少女花”的别称,被许多年轻少女喜爱。原因之一,可能由于玛格丽特是一种可以预测恋爱的花朵。相传只要手持玛格丽特,当一片片摘下花瓣时,口中念着“喜欢、不喜欢、喜欢、不喜欢..”待数到最后一片时,就可以对恋情作出占卜。玛格丽特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含意 玛格丽特花语为预言恋爱、暗恋、高贵。 花语 期待的爱;请想念我另:玛格丽特花还有一种称呼叫“延命菊”。 要诀 挑选玛格丽特时,应选花瓣直挺、叶无黄化、下垂,且茎基部无溃烂者为佳。 传说 如果准备一个瓶子,在每个有月亮的晚上,轻轻对着一朵玛格丽特干花说一句祝福的话,然后放进瓶子里,等到花儿装满瓶子之后,让一个人每天喝一杯这些花朵泡的茶,等他全部喝完了这一瓶的干花,他就可以拥有永远的健康,即使生病了最终也会痊愈。 其它 玛格丽特花是拉脱维亚国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