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民间建筑结构特点

山西民间建筑结构特点

山西民间建筑结构特点
山西民间建筑结构特点

郑州大学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建筑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山西传统民居结构研究

学生姓名:李成锴

学号:20090680206

2012年 5 月31日

山西传统民居结构研究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运城、临汾、太原、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晋城、寿阳、襄垣、黎城、阳泉等小盆地。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特色。现在人们庭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一般二层用于存放粮食等,一层居住。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平遥和祁县两地。平遥古城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罕见。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中保存有400多处近代民居,典型地体现着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山西现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多达数十处,如晋中的乔家、王家、曹家、渠家、常家等院落建筑群,晋东南的皇城相府、郭峪村老巷老宅、柳氏民居堡寨,晋南的丁村老宅,晋西北的碛口古镇及其民居建筑等等,展示着几百年来山西民居的辉煌成果。现在对外开放的几个大院也仅仅是当年规模的一部分。

在祁县最出名的要数乔家大院。乔家大院由著名晋商乔致庸家族所建,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环镇乔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晋中地区民俗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它有院落19进,房屋313间,中式结构的院落构思精巧,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形。馆藏文物丰富,反映了晋中浓郁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乔家大院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也就是民居的外围是高大的实墙,而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个外实内静的神韵。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嘈杂之声,使宅内形成一种安宁恬静的生活环境。乔家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内倾。这样单坡屋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功能。山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屋面内倾,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晋商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以前的晋商家里非常普遍,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有

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古代山西民间建筑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第二种就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第二种是我们家乡民间房子的特点,砖瓦结构由自己烧制的蓝转,用沙灰做黏合剂砌起来的房子,是传统的四合院形式。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在农村一般都是几个兄弟一起住一个四合院。

传统的山西四合院大多一般将三至五开间的正房放在正北南向主轴线上,东西布置三开间的厢房,南边放置三开间的倒座,倒座东端设置住宅大门,完全符合“坎宅巽门”的风水要求。由四周住房组成的内院较为狭长。更高级一些的住宅则在倒座与内院之间形成一个带形前院,用垂花门加以分割。四合院还可横向或竖向并联组成更大更多的院落,供人口多的大户居住。山西民居更多的是由多进三合院竖向延伸,一般为二三进,各进间多用垂花门或腰门分割形成各自独立的狭长空间,大门多居中开。各进院落的室外地坪均采取逐进递增手法,以加强最后一进主房的气势。以一座最简单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为例,正房向南,厢房处东西二侧,倒座与正房遥遥相对,院子由这四组建筑围合而成。然后再辅以院墙,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敞,有明确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居住形态。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太原、阳泉一带,农村人大都住平房,瓦房很少,即便有,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但居室一般放在北房,而且按趋势看,大有用北房代替四合院的可能。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也比较讲究。院门有门楼,有些人家进门有照壁,上面用大“福”字醒目地放在那里。院门上,一般都涂有油漆。现在,好多人家的院门已经改变了过去木板门的习俗,改用铁门,这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美观耐用。

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土坯房居多。如今,大多用一砖到顶的房屋代替。而且把纸窗户换成了玻璃窗户,便于采光。室内,仍然是土炕。为了取暖,习惯睡土炕。有许多家庭,室内地面都改用砂灰压抹,干净、整洁,还有的人家是用水泥地面的。室内装饰,少不了窗花、炕围画,墙上贴年画。晋中一带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喜欢居住窑洞房。在平川地带用砖、石碹成窑洞,为着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但也有一些县份,比较偏僻,仍然住土窑洞。

人们都喜欢住窑洞房。灵石产煤炭,烧砖容易,因而修砌砖窑洞房者居多。在靠山地方也有打土窑洞居住的。在城关一带,人们喜欢盖瓦房。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人,院落一般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的。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的是上、下两院。院子一般都宽敞明亮,院内地面一般都是用砖铺砌的。院内,一般正房,多数是三间,也有五间的。里面为套间。正房对面,是南房,当地人称之为倒座。宅院四周,一般都筑有围墙。那些过去的乡绅大院,往往是深宅,有的一连两、三进院落。

盂县的北乡,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住洞子房的较少。也有部分人家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个地方,院墙,房墙大都要用石块垒起来,再用黄泥抹平,很少用砖去垒墙。盂县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石砌成的窑洞,当地的窑洞房一段进深为一丈六尺,宽一丈一,高度为一丈。住土窑洞的人很少。当地人的窑洞,前脸子用砖石砌成,装有门窗。

当地人住的平房,基础为石座子,墙是土坯砌的,用石灰和炉灰渣和起来打顶即成。这种房最简单省工。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大多数人家是居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旧时多四合院,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晋南,也有多数地区的人住窑洞房,还有“地窨院”式的土窑洞。当然,也有少数地区有“二层楼”。当地人有句俗语,称之为“有钱不住东南房”。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成一律北房,五间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明亮。

房内,卧室多系土炕,近年来用床者也逐渐增多,而且,住二层楼、修建二层楼的人家也逐渐增多。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平川人多住瓦房,山区人多位窑洞房。晋南人盖房时,大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还要设便宴待客。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之一。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可以说是各种住房都有。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更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晋东南的二层楼,二层上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一层,一般是居室。晋城位于晋东南和河南接壤,与河南的建筑风格有些相似。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生活特色。山西因其独特地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成就了山西淳朴无华的民间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其钧.地上博物馆山西建筑[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8:110~150.

[2] 王金平.山西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5~258.

建筑结构分类 (2)

房屋建筑分类详细介绍 (一)、按建筑结构分类 建筑结构就是指建筑物中由承重构件(基础、墙体、柱、梁、楼板、屋架等)组成的体系。 1、砖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就是用砖、木做成。 描述:竖向承重构件的墙体与柱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采用木材。 特点: (1)层数较低,一般在3层以下。 (2)1949年以前建造的城镇居民住宅, (3)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民用房屋与简易房屋,大多为这种结构。 举例: (1)农村的房子; (2)带木楼梯的小二楼; 2、砖混结构 描述: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砖柱,水平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板,其中也包括少量的屋顶采用木屋架。 特点: (1)建造层数一般在6层以下,造价较低 (2)抗震性能较差,开间与进深的尺寸及层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类建筑物正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所替代。 举例: 一般家庭的普通居民楼 3、钢筋混凝土结构 描述:承重构件如梁、板、柱、墙(剪力墙)、屋架等,就是由钢筋与混凝土两大材料构成。其围护构件如外墙、隔墙等,就是由轻质砖或其她砌体做成。 特点: (1)一般出现在中高层中; (2)结构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耐用年限较长; (3)厅与居间的墙可以打开(但公产房不得随意拆改);

4、钢结构 描述:主要承重构件均就是用钢材制成。 特点:建造成本较高,多用于高层公共建筑与跨度大的工业建筑,如体育馆、影剧院、跨度大的工业厂房等。房屋建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二)、按建筑物(住宅)的层数分类 (1)低层建筑:1~3层(2)多层建筑:4~6层 (3)中高层建筑:7~9层(4)高层建筑:10层以上 (三)、按房型分:(其她房型都就是这集中演变来的) 一室(直门、中独、偏独) 两室(一厅、两厅) 三室(一厅、两厅) 其她(多室、别墅、平房、老楼、拆间、独厨、错层、跃层) (四)、按房屋建筑用途分:(1)住宅(2)商用 (五)、按建筑物使用性质分类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 (3)工业建筑(4)农业建筑 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通常又被称为民用建筑。 (六)、按建筑施工方法分类 (1)现浇、现砌式建筑 这种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就是在施工现场浇筑与砌筑而成。 (2)预制、装配式建筑 这种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就是在加工厂制成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而成。 (3)部分现浇现砌、部分装配式建筑 这种建筑物的一部分构件(如墙体)就是在施工现场浇筑或砌筑而成,一部分构件(如楼板、楼梯)就是采用在加工厂制成的预制构件。 (七)、房屋按建筑朝向分 (1)阳面,阴面,东照,西照 (2)南北向,东西向 (3)金角,银角,铜角,铁角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常见建筑结构体系及其特点

常见建筑结构体系及其特点 一、混合结构体系 混合结构房屋一般是指楼盖和屋盖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木结构,而墙、柱和基础采用砌体结构建造的房屋。也可认为是指同一房屋结构体系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的承重结构 根据承重墙所在的位置划分为 横墙承重方案 其受力特点是:主要靠横墙支撑楼板,横墙是主要承重墙。纵墙主要起维护、隔断和维持横墙的整体作用,故纵墙是自承重墙。该方案的优点是:横墙较密,房屋横向刚度大,整体刚度好,其缺点是:平面布置不灵活。 纵墙承重方案 其特点是:把荷载传给梁,由梁传给纵墙,纵墙是主要承重墙,横墙只承受小部分荷载,横墙的设置主要为了满足房屋刚度和整体性的需要,它的间距比较大。优点是:房屋的空间可以比较大,平面布置比较灵活,墙面积较小,缺点是:房屋的刚度较差。 纵横墙承重方案 根据房屋的开间和进深要求,有时需要纵横墙同时承重,即为纵横墙承重方案。这种方案的横墙布置随房间的开间需要而定,横墙的间距比纵墙的小,所以房屋的横向刚度比纵墙承重方案有所提高。 内框架承重方案

房屋有时由于使用上要求,往往要用钢筋混凝土柱代替内承重墙,以取得较大的空间。其特点是:由于横墙较小,房屋的空间刚度较差。 二、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是利用粱、柱组成的横、纵两个方案的框架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由梁和柱这两类构件通过刚节点连接而成的结构称为框架,当整个结构单元所有的竖向和水平作用完全由框架承担时,该结构体系成为框架结构体系。有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框架和混合结构框架三类。 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同时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 框架结构体系的缺点为:①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着;②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③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当高度大、层数相当多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亦显着增加,从而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对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就可能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 三、剪力墙体系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2-12-15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11-12D290)三 作者简介:王冬梅(1975-),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三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王冬梅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归纳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民俗与晋商文化等因素,分析山西民居的历史渊源,继而从家族血缘观念的视角探讨其院落式格局,并对山西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工艺二陈设艺术与装饰等加以整理,以系统阐发其建筑的文化与艺术特色三 关键词:山西;传统民居;空间格局;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4-941(2013)01-0068-04 一一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丰富的艺术形态和地域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庞大脉系三而山西民居堪称黄河流域民 居艺术的瑰宝三它适时适地而生,是地理二人文二历史多重因素制约和促进下的优化选择,长期以来形成了带有窑洞遗痕的院落式建筑形制,其空间格局独特,装饰纹样朴实而多样三 一二山西传统民居的文化溯源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我国最早的建筑起源地三山西民居既自成一体,体现着先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也是该地风俗信仰二审美趋向和生存哲学的综合写照三 (一)民俗思想的渗透 山西民间浓重的风水观念和原始拜物思想,深深渗透于民居建筑中三风水理论是先人在寻找吉祥居地和处理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即通过审慎选址满足生理和心理追求,通过建筑内外的利用改造来完善布局,包括朝向二位置二高低二出入口二水向安排等,并通过添加符号实现避凶就吉三选址上,主要原则为 负阴抱阳 二 藏风聚气 二 近水向阳 ,即基地后面有主峰,左右有次峰的左辅右弼山,或称青龙白虎山,山上需植被丰茂,宅前有水,对面有对景的案山,使宅地处于山水环抱中央,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三山西人认为,如此则可以 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 [1],达到藏风聚气二地灵人杰的理想目的三因此,山西村落与民居多根据风水理论来勘察地形二地势二水源建造村落和民宅,对风水观的尊奉也反映了山西人向往美好生活和避灾免 难的主观意愿三 在风水观的作用下,山西民居的型制与方位禁忌颇多三村落中每户型制都基本一致,院落形状最忌刀把状,以免对主人的健康和财运不利三建筑的朝向一般坐北面南,正房建在北方,对应的卦位为 坎 ,称 坎宅 ,而宅门则修在东南或正南方的巽 位,有 巽门坎宅 之说,被视为大吉,民间称为 抢阳 三门的建造也甚为重要,每个院门相当于家庭 的 脸面 ,崇尚厚实高大二富丽堂皇,以此福荫子孙,迎合高门出贵子之说三门前一般立两只石狮,谓之 双狮护门 ,狮子是百兽之王,可以震慑门庭,晋中方言, 户 富 不分,因此又有 富门 的吉祥意蕴三至于门向,一般以向东为善,向西则为阴门,如迫不得以开了西门,则必须在门口安置屏障,或在街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嵌 泰山石敢当 之类的石碑,以驱鬼避邪三院门忌小,也忌讳两家相对以防两伤,因此,门户之间一般都会错开安置三至于厕所的位置则通常设置在院落的西南角,西南星位为 五鬼廉贞火星 ,在 五鬼头上安茅房 的做法可以抑制凶位三住宅周围环境也有诸多禁忌,‘营造门“云: 凡宅宜居观仙居侧近处,主益寿延年,人安物阜,不宜居当冲口处,不宜居塔冢二寺庙二祠灶及军营阵地;不宜居草木不生处,不宜居正当流水处 [2]这些都是以求神佑二避鬼崇二躲战乱二图清静二多生殖二恐讼争等准则的心理反映,延续至今已成为建造的信条,以祈求家业兴旺二子孙昌盛三 其次,山西民居的趋同心理较为显著,每户都力求相当三住房偏低者会在正房顶砌出一砖高,或建(2013年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No.12013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 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以西递、宏村为例 【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 1.引言 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 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

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 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云南民居审美

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 窦志萍 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北方的穴居 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联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直到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为: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 2. 保持构架制原则。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载荷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载荷。 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建筑结构类型

建筑结构类型 一、建筑结构的定义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 二、建筑结构类型的划分 1.结构类型按照材料来划分: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 2.其中钢筋混凝土多层、高层房屋的结构体系可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 三、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体系 1. 框架结构 (1)框架结构的定义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 (2)框架结构的分类 框架结构又称构架式结构。房屋的框架按跨数分有单跨、多跨;按层数分有单层、多层;按立面构成分为对称、不对称;按所用材料分为钢框架、混凝土框架、胶合木结构框架或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框架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现浇整体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也可根据需要施加预应力,主要是对梁或板)、钢框架。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 (3)框架结构特点 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框架结构体系的缺点为: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著;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坏数量多,吊装次数多,接头工作量大,工序多,浪费人力,施工受季节、环境影响较大;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框架是由梁柱构成的杆系结构,其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特别是水平方向的(即使可以考虑现浇楼面与梁共同工作以提高楼面水平刚度,但也是有限的),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其总体水平位移上大下小,但相对于各楼层而言,层间变形上小下大,设计时如何提高框架的抗侧刚度及控制好结构侧移为重要因素,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当高度大、层数相当多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整体的侧移亦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对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就可能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故一般适用于建造不超过15层的房屋。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

故宫的布局装饰特点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殿,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规模浩大,占地约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周围还环绕10多米高的宫墙和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 故宫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是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 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 故宫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天子至尊”的封建宗法礼制,严格按“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制布局,分为外朝与内廷两部分。 故宫大体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前朝,也称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后寝,也称内廷。外朝以黄极殿(清代称太和殿,又称金銮殿)、中级殿(清代称中和殿)、建极殿(清代称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三大殿均建在8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多采用重檐庑殿顶这种屋顶结构,殿内沥粉贴金,重施五彩,显得金碧辉煌,雄伟壮丽,是皇帝办理朝政大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其中太和殿是宫城中等级最高、最为堂皇的建筑,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盛大仪式或庆典都在这里举行。 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妃宫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帝的“三宫六院”,是皇帝平日处理日常政务及皇室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还有御花园、钦安殿、养性斋等建筑,形成一个布局完美的整体。御花园既有帝苑的雍华气魄,又有民间古典园林的幽雅意境。 紫禁城的宫殿建筑中大量使用了雕刻、贴金、镂金、漆画、景泰蓝、玉石及螺钿镶嵌、硬木贴络、绸缎装裱等封建社会所能采用的一切工艺美术手段,将高超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融合融为一体,体现了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最高成就。 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也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室。 故宫文化内涵 中国历代帝王的宫殿是各个历史时期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成就的集中体现,每一朝代的帝王宫殿都是当时最伟大最壮丽的建筑。通过宏伟的建筑表现至高无上皇权一直是古代宫殿建筑的首要指导思想。 紫禁城宫殿继承了传统的宫殿建筑思想,根据《周礼》和古代“礼制”中规定的法则进行规划,通过空间的整体布局和装饰材料等诸多手段,完美地表达出了宫殿建筑中所蕴涵的君权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的紫禁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一个完整典型。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实用标准文档 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南在”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的自然条件 是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等省区为界。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受到从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民居建筑概况 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省西部的吕梁山脉,

建筑结构思考题

第一章P16 1、按结构材料不同,建筑结构有哪些类型? 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 2、排架结构的屋面横梁、柱及基础是如何连接的? 屋面横梁与柱的顶端铰接,柱的下端与基础顶面固接。 3、框架结构的组成构件有哪些?各构件间如何连接? 横梁、柱和基础。框架横梁和框架柱刚性连接,底层柱脚与基础顶面固接。 4、多层和高层房屋通常如何区分? 通常把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大于28m)的房屋结构称为高层房屋结构,而把9层及以下的房屋结构称为多层房屋结构。 5、什么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指以承受水平荷载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承受相应范围内的竖向荷载)而在房屋结构中设置的成片钢筋混凝土墙体。 第二章P29 1、结构构件的预定功能要求有哪些? 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各项功能要求。 2、什么叫作用?什么是直接作用?什么是间接作用?什么是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 作用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以及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直接作用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间接作用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作用。永久作用指在设计基准期内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作用。可变作用指在设计基准期内量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作用。偶然作用指在设计基准期内不一定出现,而一旦出现其量值很大且持续时间短的作用。 3、什么叫作用效应、结构抗力?它们有何特点 由作用引起的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例如内力、变形和裂缝等,称为作用效应;荷载引起的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也称为荷载效应。结构或结构构件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称为结构抗力。作用和作用效应是一种因果关系,故作用效应也具有随机性,影响结构斥力的主要因素却不是作用效应,而是结构的几何参数和所用材料的性能。 4、什么是可靠度? 结构的可靠度指的是结构或构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具备预定功能的概率。5、如何划分结构的安全等级?它与结构重要性系数有什么关系? 结构的安全等级来自《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第3.0.11条,分一、二、三级;是指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可靠指标。根据结构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危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高层建筑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和人类生活需求的产物,是现代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强轻质材料的出现以及机械化、电气化在建筑中的实现等,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简要论述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现状;趋势 前言 超过一定层数或高度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起点高度或层数,各国规定不一,且多无绝对、严格的标准。它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地震强度、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电梯的设置标准以及防火的特殊要求等很多因素有关。如在美国,24.6m或7 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日本则为31m或8 层以上;英国为等于或大于24.3m;在我国一般8 层以上的房屋就需要设置电梯,对10 层以上的房屋就有提出特殊的防火要求的防火规范,因此我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将10 层及10 层以上的住宅建筑与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称为高层建筑。从结构受力性态的角度来看,8 层以上的房屋,风和地震等水平荷载或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起控制作用,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将10 层及10 层以上或高层超过28m 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结构高度超过100m 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1高层建筑的特点 建筑结构需同时承受水平和竖向的荷载或作用。低层建筑结构通常抵抗竖向荷载为主,水平荷载(如风荷载)或作用(如地震作用)的影响较小,它所产生的内力和位移较小,一般可以忽略。因此在低层建筑结构中,竖向荷载往往就是设计的控制因素。但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较大的建筑高度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受力情况,水平荷载不仅是主要荷载的一种,跟竖向荷载共同起作用,而且往往还成为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因此,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若高层建筑结构的抵抗侧向变形能力或侧向刚度不足,将会产生过大的侧向变形,不仅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且会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附加内力,会使填充墙、建筑装修和电梯轨道等服务设施出现裂缝、变形,甚至会导致结构性的损伤或裂缝,从而危及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因此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不仅要求结构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要求结构有合理的刚度,使水平荷载所产生的侧向变形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使结构在可能的强震作用下当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除了上述的结构受力特点之外,高层建筑还具有建筑功用上的特点。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优美的高层建筑犹如艺术品,成为城市的一道道绚丽景观;建筑同时是时代跳动的脉搏,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符合了地价昂贵时代的需求,它可以节约建设用地或获得更多的空闲地面,以作为绿化等环境用地,并因向高空方向发展而缩短了城市道路和各种管线(如给排水管线等)的长度,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当然,大量高层建筑的建设,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人口会密集化而造成交通拥挤问题;城市局部热场发生不利的变化以及地质的沉陷、消防的复杂化等问题。综合高层建筑的上述受力特点可知,与低层结构不同,高层建筑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三方面要满足更多的设计要求。抗侧力结构的设计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 2 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 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剧增,造成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房紧张,地价昂贵,迫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由多层发展为高层。19 世纪末期,开始出现了现代形式的

建筑结构分类

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 (shearwall structure )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 中 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 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 的水平力,这 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 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这种结 构在高层房屋中被大量运用,所以,购房户大可不必为其专业术语所蒙蔽。 原理 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 的承重体系。剪力墙结构指 的是竖 向 的钢筋混凝土墙板,水平方向仍然是钢筋混凝土 的大楼板搭载墙上,这 样构成 的一个体系,叫剪力墙结构。为什么叫剪力墙结构,其实楼越高, 风荷载对它 的推动越大,那么风 的推动叫水平方向 的推动,如房子,下面 的是有约束 的,上面 的风一吹应该产生一定 的摇摆 的浮动,摇摆 的浮动限 制 的非常小,靠竖向墙板去抵抗,风吹过来,板对它有一个对顶 的力,使 得楼不产生摇摆或者是产生摇摆 的浮度特别小,在结构允许 的范围之内, 比如:风从一面来,那么板有一个相当 的力与它顶着,沿着整个竖向墙板 的高度上相当于一对 的力,正好像一种剪切,相当于用剪子剪楼而且剪楼 的力越往下剪力越大,因此,把这样 的墙板叫剪力墙板,也说明竖向 的墙 板不仅仅承重竖向 的力还应该承担水平方向 的风荷载,包括水平方向 的地 震力和风对它 的一个推动。 特点 1、剪力墙 的主要作用是承担竖向荷载(重力)、抵抗水平荷载(风、 地震等); 2、剪力墙结构中墙与楼板组成受力体系,缺点是剪力墙不能拆除或破 坏,不利于形成大空间,住户无法对室内布局自行改造; 3、短肢剪力墙结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采用宽度(肢厚比)较小 的剪 力墙,住户可以一定范围内改造室内布局,增加了灵活性,但这是以整个 结构受力性能 的降低为代价 的(虽然有试验和研究表明这种降低幅度较 小)。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

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礡、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阶段。第七阶段,为公元1271至1840年,此时历史为元、明、清时期,明、清到了古建发展的最后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分为五种: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五种基本形式,同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复合式建筑形式,使得此时期的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巧妙和合理。各朝代的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南方建筑的精巧和北方建筑的厚重大气,官家和民间建筑的华丽庄严和简朴实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上七个时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元到多元、从单色到多色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成熟。从使用方面材料考虑,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且选用高强度、高韧度等材性较好的木材,同时辅以相关的加固措施和其它材料等手段,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单构件和复合构件,通过构件本身的

历史建筑的特点

历史建筑的特点 雅典卫城的组成 卫城山门 胜利神庙 雅典娜铜像 帕提农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 雅典卫城的伟大成就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希腊艺术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精神,达到了圣地建筑群的最高水平,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的骄傲。 雅典卫城的空间特色:相继出现、前后呼应、主次分明、条理井然,构图变化起伏大,建筑和雕塑交替成为构图的中心,建筑群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原则。 希腊化时期的主要建筑类型和成就 露天剧场-半圆平面、放射看台、依山而建、逐排升高、两层后台、悬挑舞台、半圆形乐池、容纳几万人 室内会堂-矩形平面、三面排列、逐排升起、放射状柱网 祭坛-口形平面、两端突出、高大基座、柱廊围合庙宇 奖杯亭-方形基座、圆形亭子、半圆壁柱、集中式纪念建筑 叠柱敞廊-梯形平面、开间一致、双层柱廊、下层多立克、 上层爱奥尼、宽边设庙宇 街坊-方格路网、格局一致、面积相近 住宅-天井内院、明厅住房、沿街无窗 古罗马对世界建筑的重大贡献 发明了混凝土 光辉的券拱技术 柱式的发展与定型 创建了多种建筑形制 建立了科学的建筑理论 创造了城市供水方式(自来水) 解决了大型公共建筑的空间和功能问题 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古罗马直接承接了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并把它极大的发展和创造,大大地推向了前进。 古罗马建筑的规模大、质量高、分布广、类型丰富、形制成熟、艺术形式完善、设计手法多样,结构水平很高,达到了奴隶制社会建筑的最高峰。 古罗马的建筑对欧洲乃至全世界以后几千年的建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古罗马的凯旋门 特点: 形体高大、进深较厚、威武雄壮 代表作: 替度斯凯旋门(81 年) 赛维鲁斯凯旋门(204 年) 君士坦丁凯旋门(312 年) 古罗马的纪念性广场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4334414.html,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作者:常禾春靳萌珠钱禹成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 【摘要】云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一只拥有独特魅力的奇葩。云南民居建筑在形式上自由奔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艺术创造和细部做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云南民居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特色,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民间生活习俗的物质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分析,挖据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 引言: 云南民居在结构和艺术上实现了统一,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应用恰到好处,云南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和结构越来越关注。在我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结构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材料和工程的特点突显出来。建筑结构是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 一、云南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 装饰是云南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民居中,门窗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觖的结构构件。在传统建筑中门窗图案有着广泛的设计素材和丰富的寓意,使得建筑更多了一份神秘感。例如云南昆民“一颗印”的门窗,作为民居装饰的一种艺术语言,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装饰样式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对华夏文明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一颗印”的门窗装饰纹样与云南众多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一样,是云南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装饰形式。在“一颗印”门窗上人们普遍采用的形态内容主要有动物、人物、图符、植物等等。 民居与装饰艺术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门窗纹样上,在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的装饰上也有体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