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之行建筑特色民居

山西之行建筑特色民居

山西之行建筑特色民居
山西之行建筑特色民居

山西之行

学校:江苏大学学院:艺术学院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目录:

1、综述

2、壹、现代建筑

2.1、山西博物馆

2.1.1-12、各项展示

3、贰、寺、庙、塔

3.1、概述

3.2、大同恒山悬空寺

3.3、双林寺

3.4、应县木塔

4、叁、民居建筑

4.1、民居概述

4.2、平遥古城

4.3、灵石王家大院

综述: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遗址,号称“地上文物中国第一”。传说中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临汾有尧庙、尧陵,沁水有舜王坪,河津的龙门则是夏禹治水的所在,又叫禹门口。此次去山西实习,了解了一些我们身处在江苏所见不到的一些特殊的建筑,也体会到平时体会不到的一些别具特色的文化。

关键词:文化、木制古建、民居

简单的分类介绍一下我此次山西之行所到的几处地方:

壹、现代建筑

一、山西博物馆(Shanxi Museum)综合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始建于1919年。2005年,现代化新馆在太原市汾河西岸建成开放。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由主馆和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象征富足祥和。山西是中国文化遗产大省。山西博物院是全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藏品约40万件,荟萃山西文物精华,其中青铜、玉器、雕塑、壁画等尤具特色。基本陈列“晋魂”由7个历史专题和5个艺术专题组成,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山西独特的贡献。

1、文明摇篮:

以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物,展示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揭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进程。

2、夏商踪迹:

山西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灿若繁星,方国文化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展示山西地区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风貌。

3、晋国霸业:

晋国六百年伟业,奠定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基石。再现了两周时期三晋大地上数百年间的风云变幻。

4、民族熔炉: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成为华夏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展示了自汉至隋800余年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

5、佛风遗韵: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更多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6、戏曲故乡: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展现了自战国至明清戏曲艺术发生、发展并不断成熟的过程。

7、明清晋商:

明清时代,“晋商”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展示了明清时期晋商由兴起到鼎盛直至衰落的历史。

8、翰墨丹青:

中国的书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韵味。历代名家中,尤以山西文化巨擘傅山的书法艺术引人注目。

9、瓷苑艺葩: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不仅展示独具特色的北方瓷器,特色鲜明。其中还展出馆藏历代彩瓷精品,缤纷绚丽。

10、方圆世界: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钱币,品类丰富,绵延有序,诸多珍品。再现了古代货币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11、山川精英:

玉,深深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俗之中。,展示出自新石器以来的一万年间古人对治玉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历代审美价值的演变。

12、土木华章: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宝库”多彩多姿的杰作佳构。模型制作精巧细致,还原度极高。

小结:

这个博物馆规划合理,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之广。合理的运用了一些可以利用的空间,藏品众多,讲解标注详细,个个精美别致,让人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贰、寺、庙、塔

寺: 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历,失之千里。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延、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

庙: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寺庙: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塔: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宝塔”,是一种常见的东方传统建筑。

此次实习所遇见的一些寺、庙及佛塔:

一、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建造及地理、历史环境:

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北岳恒山金龙峡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距大同市65公里,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它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也是国内唯一真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古建,为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建筑特点: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这些木桩其实是没有的,只是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岩石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样子,然后插入飞梁,使其与直角梯形锐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再说,悬空寺飞梁所用的木料是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的,据说用桐油浸过,所以不怕白蚁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悬空寺千年不倒也并非奇迹,乃是人们的智慧的结晶。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结:

以其奇巧怪异的造型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构思新颖奇特,无一不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创新能力,除了建筑本身所处之处奇险让我们惊叹之外,建筑上的雕梁画栋,步廊厅台,彩绘装饰都让人称奇。

虽然它建造在悬崖峭壁之上,但是却坚固可靠,虽历经时光流转却依然让人觉得震撼精美,动人心魄。

三、双林寺

布局:

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似一座小城堡。

进入拱券形山门,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屋顶悬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时所置。

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同两厢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第一进院落。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栏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拱。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小结:

双林寺虽然保存的不算完整,但是在参观它的过程中,从它斑驳的墙面、剥落的装饰、侵蚀的梁柱,都能依稀看出曾经的双林寺的精美绝伦,各个大殿都基本上以中轴为基准,依次排列,从它严谨整齐的规划中不那么看出它身为寺庙的严肃和端庄。

辅以各个大殿内的精致佛像及绚丽天花壁画,这些美轮美奂的彩塑让人心驰神往,而当我们在称赞的同时也不禁感叹道时间岁月流逝的无情。

四、山西应县木塔

立体造型:

塔为平面八角形五层六檐楼阁式,总高67.37米。建立在一个巨大的约4米的基座之上,基座分两层,下层方形,上层八角形,高4.4米。该塔每层之间平座内设一级暗层,致使塔身实为9层。附阶周匝,正南面

辟门,塔底层直径30米。2层以上皆设斗□挑出平座钩栏。每层柱间装隔子门。各层柱头上施斗□悬挑塔檐,檐上覆盖布筒板瓦,顶层为八角攒尖屋面。铁制塔刹雄伟壮观,瑰丽精巧。

结构特点:

塔身构造是逐层立柱,柱间额贯联,纵横施以梁枋,其间有斗垫托,夹层撑设斜材,自下至上逐层叠架而成。每层随塔身内外设柱子两周,遂致各层构成塔室、围廊和平座。每面分隔3间,有门额、立颊、地□结成框架稳固柱身,围廊绕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架。

各层外檐柱上下之间的衔接,有斗和草承托,上层柱根较下层柱向内收进半径,既可形成塔身外观轮廓收分的曲线美,又可保持上下层柱的稳定。塔身斗□依其部位、结构和形状分类,达54种之多,可谓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成。

塔身梁架是承重塔体荷载的骨架。1~4层外槽用乳和草乳内外贯固,内槽南北向用六椽两道,各角抹角一根,两根六椽之间用三缝足材枋相联,两六椽当心又施一单材枋顺连接。平座夹层外槽设承重枋和草乳直角相交,当心立柱,两向设有斜撑,枝樘固济。第5层梁架是塔顶结构,外槽有乳和草乳,上置方墩承平。内槽南北向用六椽和六椽草,其上方木墩垫架四椽、承椽枋、抹角和平梁,铸铁刹杆插入其中。六椽之间施八角攒尖藻井。

有资料显示,木塔中运用的卯榫形式达62种,被誉为“卯榫之冠”,斗拱形式54种,被称作斗拱博物馆,整个建筑未使用过一颗铁钉。

塔刹系铁铸部件组合而成。刹下砖砌莲台式基座。刹高9.91米,有仰莲、覆钵、相轮、露盘、仰月及宝珠等。8条铁链系于戗脊下端,久经风雨,完好无损。

小结:

进入木塔所在的院落里,完全就被这个看似不高但异常雄伟壮观的木塔震撼到,质朴的木质外表,风雨寝侵蚀的痕迹,透露出一种安静淳朴,厚重庄重的感觉。

木塔的第一层外观极为华丽,重檐上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灿灿生辉。但入塔的门却并不宽敞,乍由外边进入塔内,一片昏暗中扑面而来的便是一尊10米多高的释迦牟尼塑像,这使得进塔的人立马被一种虔诚、庄严和压抑所笼罩,并伴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虽然它以有些轻微的歪斜但也不妨碍它表现出的处之淡然的一种安定感。

叁、民居建筑

概述:

民居一词的起源:民居也可称为民宅,而民宅最早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中到:“辨

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

任土事。”到唐代时民居已被普遍使用,对民居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指出了趋利避害。择地而居的传统的相宅原则。

民居建筑作为人类最早、数量最多、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建筑形式,也是人类最原始又是最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类型。民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因此,

传统民居建筑既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技术参考价值,从来都是建筑历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居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包括伦理思想、审美追求、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等深层文化心理,这些决定了民居形式的方法、形式和艺术风格。

民居建筑的普遍性:

①存在的普遍性。有人就有居所,因此民居是人类共有的。

②动态的演进性。从穴居、半穴居直到完全升上地面的木结构房屋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相伴而生的,是一个适时调整、改进,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

③历史的传承性。历史的延续性决定了这种传承性。人们总是在既定的、传统的基础上继承、改造和发展的。南方湿润地区的干栏式民居便是从巢居的形式演化而来,黄土地区的窑洞民居也可溯源到古代的穴居。

④区域的差异性。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民居的地域性表现明显。

⑤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民居不是单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在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山西民居:

山西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的集中地,像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山西民居从它的产生、发展到传承,都是作为一个相对的整体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并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有着山西地域特色的独特个性和丰富的特征。各地方的民居形式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巨大差异,这深受其周围的物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不同文化的产物。

气候环境影响:

山西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大部分属温带,受众多山脉阻隔,夏季风由东南向西北减弱。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温温差较大。全省年平均气温在3.7一13.8℃。

民居建筑格局:

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综合山区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出现了一些与四合院结构形成的二层多进四合院和三合院,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地形限制对扩建宅院的需求。

受地理条件限制,山西传统建筑分布分散,,但也具有浓郁的山西特色,例如:晋北的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应县佛宫寺木塔为代表,形成了雁朔佛寺文化。而太原晋祠、平遥古城、晋商大院为代表形成的民居为主的晋汾文化。除此之外,还有晋东南文化,这些文化交织影响,和谐共存,在丰富了山西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丰满了山西的建筑文化、风格。

在这里简单介绍两处山西传统民居:

一、平遥古城

地理位置:

平遥古城位于平遥县境北部,旧有夯土城墙,城墙上有垛口、敌楼、角楼等。

城内结构: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肚巷等。

城内民居:

平遥古城民居,多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由几个套院组成,中间多为矮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两进和三进的基本布局形式,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平遥民居建筑中大面积的实墙,很少开窗,整体建筑简洁静寂,建筑体与建筑体之间密实,从空中俯瞰下来紧凑的居住宅院与四通八达的街道构成的大密大疏,形成了整个平遥城建筑的特点。看起来虽严谨,但也不难发现这些建筑之间的变化,城中直立的墙体与变化的房顶之间的交融,构成政府流动的节奏,既旷邈幽深却也灵气活泼。

小结:

平遥古城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自然安静却也热闹喧闹的感受,白天人们在古朴的城内生活娱乐,夜晚的平遥却安静祥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古朴的镇子还是因为这里人么所居住的环境、气候、房子。

平遥虽看起来规规矩矩,四平八稳,但是它骨子里有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精致和灵气。不至于迂腐破旧,反而越活越觉得有味道,越有生命力。

二、灵石王家大院

历史成因:

山西因为土地贫瘠,从商成为重要的谋生方式,明清是山西商人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山西商派开始崛起,家宅也觉成为了山西商人重点,商人富起来之后,回家修祠堂,建院第,重楼宏丽。

王家大院算得上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

大概布局:

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使得王家大院成为一座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配合南方园林的精巧别致,秀丽且壮观。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山西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它的个性。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美观,兼融南北情调,精巧别致。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特别之处:

除了以上在建筑布局上的这些特点之外,王家大院的窑洞与我们平常所知道的窑洞有些区别,它不是靠崖挖洞,也不是地坑院,而是在地面上,仿照窑洞的空间形态,用土坯、砖或石块等材料,建造独立的窑洞,称为土坯拱窑,也可以称作锢窑。它室内为拱券形,与一般的窑洞相同,但是从造型上却比普通窑洞美观,虽然锢窑在建造时也需要使用木料,但是也因为这些模架可以重复使用,所以造价也比普通的房屋造价便宜。

不仅如此,锢窑由于顶上方的土层较厚,也有冬暖夏凉的效果,而且不受地形限制,平地之上也可以兴建。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种建筑形制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中,它依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总结一下:

(1)山西窑洞的优点:

①施工方便。构成窑洞的土壤具有壁立不倒的特性,只需简单工具,即可掏挖。

②节省建筑材料。窑洞是“减法建筑”,掏挖成洞穴后,只在洞口需用木材制造门窗。考究些的窑洞会在洞口发砖券、窑内做粉刷,不需要更多建筑

材料。

③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窑洞内冬暖夏凉,毋须防暑降温及采暖设备,节省能源。同时因不用砖,减少烧砖时木材及煤的燃烧,因而减少空气污染。

④地害窑节省耕地。地窖窑的窑顶上可以种庄稼,行车走人,少占耕地面积。

(2)山西窑洞的缺点:

①窑洞只单面开门窗,缺少空气对流,通风不畅,采光有限。

②室内潮湿,降水对建筑有显著影响,有的窑洞缺乏给水排水设施,卫生状况不好,道路设施也有待改善。窑洞使用区的地下水位一般很低,土壤较干燥,居民用水非常节省,所以不存在排水困难的问题。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增大,排水问题不易解决,而这种土壤遇水后是很容易塌陷的。

③窑洞不能营造宽敞的大空间,虽然窑洞的深度可以做到很大,但宽度受土壤拱券跨度的局限,不能做得太宽。总之,由于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窑洞式民居建筑在山西农村广泛建造,它们都是采用古老的传统

方式和较原始的建筑技术,经久不衰,一直到现在还继续沿用和发展。

小结:

王家大院的建筑,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原有的山西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添加了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对称端庄严谨大方,也增加了南方庭院的精巧别致细腻秀丽。融合了南北方庭院的特点,表现出一种相似却也不同的独特的建筑美感。

整个王家大院经过严谨的规划,从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及当时的施工技术条件考虑建筑的整体造型,各个院落之间的设计布局虽各有不同富于变化,但从总的风格氛围上来说也算得上和谐统一。

以上便是此去山西的感触,拣选几个影响深刻的建筑简单记录描述,此去山西见识到不同于自己常年生活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气候变迁,也见到了山西独有的窑洞建筑及传统民居建筑。在感叹建筑精美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一路上,大家一起参观,生活,乐趣无穷。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2-12-15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11-12D290)三 作者简介:王冬梅(1975-),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三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王冬梅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归纳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民俗与晋商文化等因素,分析山西民居的历史渊源,继而从家族血缘观念的视角探讨其院落式格局,并对山西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工艺二陈设艺术与装饰等加以整理,以系统阐发其建筑的文化与艺术特色三 关键词:山西;传统民居;空间格局;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4-941(2013)01-0068-04 一一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丰富的艺术形态和地域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庞大脉系三而山西民居堪称黄河流域民 居艺术的瑰宝三它适时适地而生,是地理二人文二历史多重因素制约和促进下的优化选择,长期以来形成了带有窑洞遗痕的院落式建筑形制,其空间格局独特,装饰纹样朴实而多样三 一二山西传统民居的文化溯源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我国最早的建筑起源地三山西民居既自成一体,体现着先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也是该地风俗信仰二审美趋向和生存哲学的综合写照三 (一)民俗思想的渗透 山西民间浓重的风水观念和原始拜物思想,深深渗透于民居建筑中三风水理论是先人在寻找吉祥居地和处理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即通过审慎选址满足生理和心理追求,通过建筑内外的利用改造来完善布局,包括朝向二位置二高低二出入口二水向安排等,并通过添加符号实现避凶就吉三选址上,主要原则为 负阴抱阳 二 藏风聚气 二 近水向阳 ,即基地后面有主峰,左右有次峰的左辅右弼山,或称青龙白虎山,山上需植被丰茂,宅前有水,对面有对景的案山,使宅地处于山水环抱中央,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三山西人认为,如此则可以 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 [1],达到藏风聚气二地灵人杰的理想目的三因此,山西村落与民居多根据风水理论来勘察地形二地势二水源建造村落和民宅,对风水观的尊奉也反映了山西人向往美好生活和避灾免 难的主观意愿三 在风水观的作用下,山西民居的型制与方位禁忌颇多三村落中每户型制都基本一致,院落形状最忌刀把状,以免对主人的健康和财运不利三建筑的朝向一般坐北面南,正房建在北方,对应的卦位为 坎 ,称 坎宅 ,而宅门则修在东南或正南方的巽 位,有 巽门坎宅 之说,被视为大吉,民间称为 抢阳 三门的建造也甚为重要,每个院门相当于家庭 的 脸面 ,崇尚厚实高大二富丽堂皇,以此福荫子孙,迎合高门出贵子之说三门前一般立两只石狮,谓之 双狮护门 ,狮子是百兽之王,可以震慑门庭,晋中方言, 户 富 不分,因此又有 富门 的吉祥意蕴三至于门向,一般以向东为善,向西则为阴门,如迫不得以开了西门,则必须在门口安置屏障,或在街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嵌 泰山石敢当 之类的石碑,以驱鬼避邪三院门忌小,也忌讳两家相对以防两伤,因此,门户之间一般都会错开安置三至于厕所的位置则通常设置在院落的西南角,西南星位为 五鬼廉贞火星 ,在 五鬼头上安茅房 的做法可以抑制凶位三住宅周围环境也有诸多禁忌,‘营造门“云: 凡宅宜居观仙居侧近处,主益寿延年,人安物阜,不宜居当冲口处,不宜居塔冢二寺庙二祠灶及军营阵地;不宜居草木不生处,不宜居正当流水处 [2]这些都是以求神佑二避鬼崇二躲战乱二图清静二多生殖二恐讼争等准则的心理反映,延续至今已成为建造的信条,以祈求家业兴旺二子孙昌盛三 其次,山西民居的趋同心理较为显著,每户都力求相当三住房偏低者会在正房顶砌出一砖高,或建(2013年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No.12013

云南民居审美

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 窦志萍 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北方的穴居 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实用标准文档 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南在”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的自然条件 是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等省区为界。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受到从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民居建筑概况 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省西部的吕梁山脉,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33680.html,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作者:常禾春靳萌珠钱禹成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 【摘要】云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一只拥有独特魅力的奇葩。云南民居建筑在形式上自由奔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艺术创造和细部做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云南民居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特色,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民间生活习俗的物质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分析,挖据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 引言: 云南民居在结构和艺术上实现了统一,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应用恰到好处,云南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和结构越来越关注。在我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结构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材料和工程的特点突显出来。建筑结构是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 一、云南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 装饰是云南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民居中,门窗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觖的结构构件。在传统建筑中门窗图案有着广泛的设计素材和丰富的寓意,使得建筑更多了一份神秘感。例如云南昆民“一颗印”的门窗,作为民居装饰的一种艺术语言,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装饰样式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对华夏文明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一颗印”的门窗装饰纹样与云南众多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一样,是云南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装饰形式。在“一颗印”门窗上人们普遍采用的形态内容主要有动物、人物、图符、植物等等。 民居与装饰艺术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门窗纹样上,在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的装饰上也有体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作者: ————————————————————————————————日期: ?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摘要: 建筑适应气候是个永恒的命题。人类文明不断提高,但片面的依赖技术制造人工气候已经且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环境产生破坏,在建筑设计之初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良好结合的生态意识是需要贯彻始终的。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同人类的发展一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回顾吸收传统乡土建筑中对地域气候因势利导的精华,并适当的结合现有技术进行当代建筑设计,是地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本课题基于以上出发点选取云南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云南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关键词:?云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建筑结构 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云南气候特点 云南的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寒、温、热三种气候带兼备,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在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横断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南北气温相差多达19度左右。除了滇中地区“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尚有处以高寒山区的滇西北,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沿滇西南国境线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在建筑形式和构造技术上都体现出了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错误!云南省各种建筑形式及其分布地 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井干式建筑 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颗印"民居

图表 3合院式建筑 图表 4土掌房 云南民居的类型及分布 民居类型 分布地区(县为单位) 地域类型 主体民 族 本土型住屋 土掌房 元谋、墨江、石屏、峨干热地区 彝、哈尼、汉、傣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南在”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的自然条件 是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等省区为界。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

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民居建筑概况 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当地气候条件干燥地下水位低,因此当地民居广泛采用窑洞式住宅,运用“减

谈云南古建筑艺术特点

浅谈云南古建筑艺术特点 2008年8月云南建筑2008年第4期 浅谈云南古建筑艺术特点 唐永红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云南的古建筑是中国古建 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众多,形 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和 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且在悠久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 到的特色 关键词:云南;古建筑;特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 明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 有少数民族25种,拥有得天独厚的自 然气候条件.云南的古建筑是中国古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众多,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但充分 体现和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而 且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 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1与中国古建筑比较之共性 1.1传统的木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地区 古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 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的承重与围护 结构分工明确,各种荷载自屋顶,通 过梁,斗拱,柱,传至基座,而门窗 及同护的墙体只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 不承受任何荷载.所以门窗等配置, 不受承重结构的限制,从而具有”墙 倒屋不塌”之妙.与许多现代建筑的 结构体系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云南省的许多地区都属于地震多 发区.采用木结构体系是相当适宜的. 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分工明确,各 连接点又有一定的伸缩性,在一定程 度内可减少地震引起的危害.有利于 防震和抗震.

12 云南省有代表性的木结构古建筑 较多.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的昆明圆 通寺正殿,该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 梁柱粗壮,加上天花藻井,花枋雀替, 使整座建筑显得肃穆端庄,沉雄壮丽. 从该建筑中柱子的排列情况可以看出. 柱子从外向里排列柱头内收,柱脚外 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并把柱 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呈现 出柱头外高内低的瞄线形式,使得整 个建筑外形优美,结构稳定(图1). 图l昆明圆通寺 被称为”月印悬佛座”的曹溪寺, 是云南省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最完 整的.该建筑为重檐歇山顶,三面环 以回廊,造型宏伟,尺度匀称,斗拱 分布疏朗.用材大,保留了宋代建筑 的特色(图2). 图2曹溪寺 1.2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我国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 推崇”自然无为”,?天地以自然运, 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 这些思想都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紧密联 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 化,风景名胜.出现了”山?水?人? 家”的景象. 云南的古建筑也受到了这样思潮 的强烈影响,出现了许多亲近自然, 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古 建筑.位于大理巍山县的巍宝山,是 中国十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其中的古 建筑群,多依山而建,就势而修,创 造了一个人间仙境(图3,图4,图5). 位于昆明西郊的西山公园.有元, 明,清代修建的华亭寺,太华寺,三 清阁,龙门等古建筑,在西山风景区 图3巍宝山古建筑之一 图4巍宝山古建之二 2008年8月唐永红:浅谈云南古建筑艺术特点2008年第4期图5巍宝山古建筑之三 图6西山龙门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

云南民居一颗印

云南民居一颗印 【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下面对昆明的一颗印民居与其地域构造做一下浅谈。 民居建筑是居民家庭内部的组合,建筑组合体的形势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 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其中横长方形的住宅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民居的构造特点上,不同地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建筑为了满足民居的使用功能和使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一致的。 1、“一颗印”介绍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 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倒座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 的一种住屋形式。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2、“一颗印”的构造 每幢一颗印居民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 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 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 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在中国人的思 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

山西之行建筑特色民居

山西之行 学校:江苏大学学院:艺术学院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目录: 1、综述 2、壹、现代建筑 2.1、山西博物馆 2.1.1-12、各项展示 3、贰、寺、庙、塔 3.1、概述 3.2、大同恒山悬空寺 3.3、双林寺 3.4、应县木塔 4、叁、民居建筑 4.1、民居概述 4.2、平遥古城 4.3、灵石王家大院

综述: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遗址,号称“地上文物中国第一”。传说中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临汾有尧庙、尧陵,沁水有舜王坪,河津的龙门则是夏禹治水的所在,又叫禹门口。此次去山西实习,了解了一些我们身处在江苏所见不到的一些特殊的建筑,也体会到平时体会不到的一些别具特色的文化。 关键词:文化、木制古建、民居 简单的分类介绍一下我此次山西之行所到的几处地方: 壹、现代建筑 一、山西博物馆(Shanxi Museum)综合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始建于1919年。2005年,现代化新馆在太原市汾河西岸建成开放。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由主馆和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象征富足祥和。山西是中国文化遗产大省。山西博物院是全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藏品约40万件,荟萃山西文物精华,其中青铜、玉器、雕塑、壁画等尤具特色。基本陈列“晋魂”由7个历史专题和5个艺术专题组成,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山西独特的贡献。 1、文明摇篮: 以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物,展示远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揭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进程。 2、夏商踪迹:

山西夏商时期文化遗存灿若繁星,方国文化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展示山西地区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风貌。 3、晋国霸业: 晋国六百年伟业,奠定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基石。再现了两周时期三晋大地上数百年间的风云变幻。 4、民族熔炉: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成为华夏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展示了自汉至隋800余年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 5、佛风遗韵: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更多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6、戏曲故乡: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展现了自战国至明清戏曲艺术发生、发展并不断成熟的过程。 7、明清晋商: 明清时代,“晋商”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展示了明清时期晋商由兴起到鼎盛直至衰落的历史。 8、翰墨丹青: 中国的书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韵味。历代名家中,尤以山西文化巨擘傅山的书法艺术引人注目。 9、瓷苑艺葩: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不仅展示独具特色的北方瓷器,特色鲜明。其中还展出馆藏历代彩瓷精品,缤纷绚丽。 10、方圆世界:

云南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模板

云南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模板 篇一:考察报告格式 考察报告写作文本格式要求 没有参加该线路的考察的同学,需要在学校就近城市进行考察,并将考察报告与之前的申请书复印件一并装订。 一、递交要求及格式: 1、审核合格后,文章必须要严格按格式要求排版。 2、全班论文统一装订成册。班长或学习委员注意,封面格式见附件。封面需要采用a3铜版纸打印,并胶装。(每个同学不需要单独设定封面) 二、考察报告的具体格式要求 1、文章题目格式:宋体、三号、加粗、居中;设置为:一级标题 2、文章中插入的图片必须大小一样,图片居中,并附有图片说明。图号采用如:图1 3、正文部分均采用:宋体、小四、1.5倍行距。 三、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设置方法 以下举例设置一级标题的过程,其他二级标题、三级标题设置方法与一级标题相同。第一步:选择要设置的文字内容 第二步:从格式中选择“标题一”

第三步:再分别设置其字体、字号大小、加粗模式(需要加粗的才设置)、居中模式(需要居中时才设置) 四、封面格式见下页(以班级为单位打印,个人不需要) 五、文章格式详细要求见后面的范文 封面(打印时删除) 2014年艺术设计专业(本科) 专业考察报告 考察路线:北京、平遥、西安 考察时间:2014年3月21日至4月1日班级:艺术设计(环境*****班)带队教师:****** 装订册数:共**册第**册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姓名:*** 班级:*** 学号:**** 考核成绩:(宋体,小四,居中) (空一格) 摘要(宋体,四号,加粗):××××××××××××××××××××××××××× ××××××××××××××××××××××××××× ××××××××××××××××××××××××××× ×××××××××××××××××××××××××××。(200字以内,宋体,小四, 1.5倍行距) (空一格)

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

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 为期两周的云南考察活动结束了。临行前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旅程结束后,细细品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藏的地方。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导游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这次的行程,我们考察了昆明、大理、香格里拉、丽江。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特色进行了解,特别是对云南大理市的居民建筑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云南大理当地的建筑特点结合了现在的设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感触,在以后的设计中,无论是室内,广告,还是装饰品,等等我们都可以大量的加入云南民族的特色。让我们的设计有更大的突破,也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得到更大推广。 关键词:大理居民建筑、民族文化 云南大理概况 1.1大理地理位置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 29459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1999年末总人口326.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万人,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滇藏公路交汇地。

1.2大理自然地貌 大理境内有巍峨苍山,浩瀚洱海。东是鸡足山的南出山脉,海拔在2500~3000米之间;西为点苍山脉,平均海拔3782米,最高4122米;洱海是燕山造山运动时昆明凹陷地区产生的断层湖泊,平均水深9米,海拔1973米。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郁,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1.3大理历史文化 大理历史文化渊源流长,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有白族先民繁衍生息。秦汉之际,通过蜀(四川)、身毒(印度)古道就已与内地和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均建都于大理。唐宋五百年间,大理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3大理气候特点 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1)四季温差小。较接近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角度较大且变化辐度小,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2)干湿季分明,冬干夏雨;(3)垂直差异显著。全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4)气象灾害多。由于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大理州气象灾害较多。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洪涝、霜冻、冰雹、大风等。 二、云南大理居民建筑 2.1大理古城建筑特点

山西大院民居建筑

《山西民居建筑》 中文摘要: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现在被列为山西十大名胜之一的乔家大院,是在1986年底经重修后开放的。此后,陆续又有祁县渠家大院、太古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

关键字:晋商大院乔家大院王家大院 一、山西大院的历史 晋商宅院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华,同时,它也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上面提到的四个大院,占地面积从5000多平方米到一万多平方米。其中王家大院目前开放面积1.1万平方米,这只是当年鼎盛时期大院总面积的1/15。难得的是,这些巨型宅院的建设虽然在几百年间持续展开,但布局设计、工艺技术、艺术风格方面却能保持协调一致、前后统一。 山西大院占地面积成千上万平方米,四和院是这些大院的基本结构。大型的山西大院能达到上百个四和院相互组合,每个院子即相互连通,又自成一体。即可方便的相互交往,又保留有隐私的空间。房屋多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木建筑,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院落建筑如城堡般坚固,防御性极强。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外墙高大,下雨时雨水都向院子里流,取“肥水不外流”之意。 梁思成先生曾在记录中写到:“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二、晋商大院的特色 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墙高大如城墙,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十余里。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 渠家大院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讲究。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石雕栏杆院、十一踩木制牌楼和包厢式戏台院号称“四绝”。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极丰富,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各不相同。院与院之间均有牌楼相隔,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透露出些许书香之气。 曹家大院充满富贵气度,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这在以平房为主的北方民居中显得尤为突出。 三、兴衰 1、产生:从历史来看,晋商的出现几乎就是政治环境的需要,因为政治的需要,山西商人才得到一个偶然的发展机会。明朝初期,朱元璋出为了解决出兵塞北,驻边军队饷需,在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九个军事重镇实行“开中”,山西、陕西商帮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为商人与政权的沟通搭起了桥梁。万历年间政府明令允许商家子弟参加科考,打破商人子弟不得为官的传统习惯,商家子弟从此堂而皇之明正言顺地步人仕途。这一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山西大院出现的社会基础,山西商人实力增强是大院群落出现的直接原因。 2、兴盛: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全国各地出现自发形成的

山西民居院落特征简述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7, 6(4), 265-272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4133680.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4133680.html,/10.12677/gser.2017.64030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tyard in Shanxi Yujiao Liu, Guohua Wang*, Yuanyuan Hou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Received: Nov. 9th, 2017; accepted: Nov. 22nd, 2017; published: Nov. 29th, 2017 Abstract Shanxi is located in the Loess Plateau with diverse terrain and different climat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of Shanxi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different areas of residential also show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how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nxi dwellings according to the typical dwelling patterns of Shan-xi,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yle and style of courtyard, cave, kiln and other Shanxi dwel-lings, and analyze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Shanxi residential unique history and culture have a huge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broad market prospects. Especially in this period of Shanxi economic depression, the promotion of Shanxi residential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ultur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tourism. Keywords Shanxi Residential Area,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urism Resources 山西民居院落特征简述 刘宇娇,王国华*,侯圆圆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9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9日 摘要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带,地形多样,气候纬度地带性明显,因此南北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差异显著,不*通讯作者。

山西民间建筑结构特点

郑州大学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建筑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山西传统民居结构研究 学生姓名:李成锴 学号:20090680206 2012年 5 月31日

山西传统民居结构研究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运城、临汾、太原、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晋城、寿阳、襄垣、黎城、阳泉等小盆地。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特色。现在人们庭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一般二层用于存放粮食等,一层居住。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平遥和祁县两地。平遥古城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罕见。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中保存有400多处近代民居,典型地体现着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山西现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多达数十处,如晋中的乔家、王家、曹家、渠家、常家等院落建筑群,晋东南的皇城相府、郭峪村老巷老宅、柳氏民居堡寨,晋南的丁村老宅,晋西北的碛口古镇及其民居建筑等等,展示着几百年来山西民居的辉煌成果。现在对外开放的几个大院也仅仅是当年规模的一部分。 在祁县最出名的要数乔家大院。乔家大院由著名晋商乔致庸家族所建,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环镇乔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晋中地区民俗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它有院落19进,房屋313间,中式结构的院落构思精巧,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形。馆藏文物丰富,反映了晋中浓郁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乔家大院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也就是民居的外围是高大的实墙,而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个外实内静的神韵。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嘈杂之声,使宅内形成一种安宁恬静的生活环境。乔家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内倾。这样单坡屋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功能。山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屋面内倾,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晋商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以前的晋商家里非常普遍,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