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大院民居建筑

山西大院民居建筑

山西大院民居建筑
山西大院民居建筑

《山西民居建筑》

中文摘要: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现在被列为山西十大名胜之一的乔家大院,是在1986年底经重修后开放的。此后,陆续又有祁县渠家大院、太古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

关键字:晋商大院乔家大院王家大院

一、山西大院的历史

晋商宅院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华,同时,它也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上面提到的四个大院,占地面积从5000多平方米到一万多平方米。其中王家大院目前开放面积1.1万平方米,这只是当年鼎盛时期大院总面积的1/15。难得的是,这些巨型宅院的建设虽然在几百年间持续展开,但布局设计、工艺技术、艺术风格方面却能保持协调一致、前后统一。

山西大院占地面积成千上万平方米,四和院是这些大院的基本结构。大型的山西大院能达到上百个四和院相互组合,每个院子即相互连通,又自成一体。即可方便的相互交往,又保留有隐私的空间。房屋多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木建筑,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院落建筑如城堡般坚固,防御性极强。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外墙高大,下雨时雨水都向院子里流,取“肥水不外流”之意。

梁思成先生曾在记录中写到:“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二、晋商大院的特色

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墙高大如城墙,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十余里。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

渠家大院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讲究。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石雕栏杆院、十一踩木制牌楼和包厢式戏台院号称“四绝”。光是看屋顶的形制就极丰富,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各不相同。院与院之间均有牌楼相隔,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透露出些许书香之气。

曹家大院充满富贵气度,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这在以平房为主的北方民居中显得尤为突出。

三、兴衰

1、产生:从历史来看,晋商的出现几乎就是政治环境的需要,因为政治的需要,山西商人才得到一个偶然的发展机会。明朝初期,朱元璋出为了解决出兵塞北,驻边军队饷需,在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九个军事重镇实行“开中”,山西、陕西商帮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为商人与政权的沟通搭起了桥梁。万历年间政府明令允许商家子弟参加科考,打破商人子弟不得为官的传统习惯,商家子弟从此堂而皇之明正言顺地步人仕途。这一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山西大院出现的社会基础,山西商人实力增强是大院群落出现的直接原因。

2、兴盛: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全国各地出现自发形成的

商人群体——商帮。著名的有山、陕、鲁、徽、闽、粤、宁波等十大商帮,而这其中规模最大、实力最为雄厚的就是山西商帮。它纵横商界500 年,经营项目“上自绸缎,下至葱蒜”,几乎百业俱备;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及周边各主要国家;服务对象上达朝廷、官宦,下至乡野、边关,商路达万里之遥,款项则汇通天下。到清中叶以后,其所拥有的资本控制了中国北方的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亚洲地区一些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并且在明清两朝的财政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强大经济势力。

3、衰败:这样一支权倾朝野、鼎足华夏的商帮,在遇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思潮之后,来不及调整,发展到近代却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走向衰败了。衰败原因很多,19 世纪中后期,山西商人没有大规模投资于新式产业;在19 世纪末,平、太、祁三帮票号的中心没有随着全国经济、金融中心南移上海从而令山西人失去了一次极为宝贵的依托海洋发展的机会,封闭的心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时光流逝,冲淡了晋商创立的辉煌业绩,冲淡了他们衰落、屈辱、惨痛的记忆,时光只留下一个个散落在三晋大地上的民居大院。现在的问题是,今天的山西人正不断地提起昔日的辉煌,向世人炫耀祖上的风光!这种短促的心态直接影响着今日山西的发展。如何走出晋商文化的思维定势,建立起一套崭新的具有数目字意义的发展制度,用独立、开放、技术彻底代替附庸、封闭和道德,这才是山西经济得以提升的惟一坦途。

四、大院简介

1、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家大院历经三次大规模兴建、扩建始成今日格局,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六十余年。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为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整个大院的布局为双喜字造型,又称在中堂。

乔家大院型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以三丈高的砖墙封闭。大院内,以一条80米长的甬道分隔,甬道尽头是乔家祠堂。甬道南北各有三个大院,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

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是在民国十年,由乔映霞主持新建了新院并改建了西北院。乔映霞为乔致庸长孙,人称成义财主。乔映霞思想进步,信奉天主教,仰慕西方文明。受影视剧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以为这座古朴宅院里的少爷小姐们身穿着传统绣衣玩着古老的游戏,而事实上,到乔映霞掌家的时候,乔家子弟们已经穿着西式服装打开网球了。正因为如此,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体现出“中学为休,西学为用”的色彩。新院的风格不变,但窗户全部换成了大格玻璃,配以西式装饰,屋檐下的真金彩绘,也在原来的“麻姑献寿”、“满床笏”等传统创作内容中,加入了铁道、火车等新事物。在西北院的改建中,更是按西式风格装修了客厅,增设了浴室和西式厕所。

乔家大院内,除了明清家具外,还收藏着“犀牛望月镜”、“九龙宫灯”、“万人球”等乔家珍品。此外,有四块牌匾颇为引人注目,它们是李鸿章亲自

书写的“仁周义溥”、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赠送的“福种琅环”、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以及傅山先生手

书的“丹枫阁”匾额。

2、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

渠家从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辈进入鼎盛,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旺财主、金财主。他们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建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目前开放的渠家大院只是渠氏家族院落的一部分,为田喜财主渠源潮的住宅,占地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余平方米.

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大院内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戏台与戏园。渠家大院目前被开辟为晋商文化博物馆,以七大系列28个展室向游客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晋商的发展与衰落历史。

3、申家大院——长治显赫家族

申家最旺盛的时期在第七、八代之间,其后至嘉庆末年(公元1814)开始衰败,从兴盛到衰败大约270年。其兴盛、衰败的家族史与潞商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

潞商早期以盐铁为主,中期开始多元贸易,铁业、丝绸占主导,后期则以手工业制品为主。潞商的崛起始于盐铁、铁、粮的交换。明代“开中法”的实施为潞商的发轫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地处河南、晋中、晋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则加速了潞商的发迹,并很快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商业集团。到明中叶,潞商已经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而此时,晋中商人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更没有什么显赫的乔家大院。清代以后,食盐贸易逐渐被徽商垄断,丝绸生产亦日渐衰微。同一时期,晋中商人以经营汇兑业务而后发制人,成为晋商的主流,闪烁在潞商头上的光环被晋中商人取而代之。

4、王家大院——三晋第一宅

王家大院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大院选址于北傍高坡,南望开阔,高出平地约八九米的台地上。目前开放的两处,西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东称高家崖堡,建于嘉庆初年。东堡院有院落26个,东中西并列为六路。中间的三路院落为主院,西边的两路为书院和花园,东边的一路为厨院;西堡院共有院落28个,中间有一主干道,贯穿着三条横巷,与东堡院用石桥相连,东西对峙,气势震人心目。如若再加上修复完好的王氏宗祠,那么,王家大院现对游人开放的总面积已达31956平方米。假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确实很难让人置信,在这块黄土高坡上,怎么会建有这样一座可与皇宫一比气宇的大院?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

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

5,常家庄园——中国第一儒商旧居

常家庄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其布局呈车辐状,故名。常家分为“南常”、“北常”两支,“南常”万(王已)立“世荣堂”,宅院以南北向的“前街”为主轴线;“北常”万达立“世和堂”,宅院以东西向的“后街”为主轴线。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家建有宅院80多座,楼房50余幢,房屋3500余间,占地面积300余亩,规模之庞大,世所罕见。常家环庄园而建的堡墙长达4公里,共开8个堡门,而平遥古城,城墙周长也不过6公里,开设4座城门,常家大院与其说是一所民宅,倒不如说是一座城市。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可谓三晋民居建筑之首,修复开放的部分12万平方米,仅为原有面积的四分之一,即令是如此,仍比王家大院大四倍,比乔家大院大十二倍。

“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曾是晋商文化的缩影,但常家大院最大的特点不在其大,而在于高雅的文化品位,凝重的历史底蕴,以及集南北风格之大成,融院落园林与一体的特色,因而,无论规模,还是建筑艺术,常家大院堪称中华民居之典范。

6,太谷曹家三多堂

三多堂即:多福.多子.多寿

曹家大院主楼前,有5级甚至9级台阶,屋舍拔地而起,凌空矗立,既显主人威严,又示身份高贵。当年日升昌的7间7檩宅,正房7开间,正厢房都为两层楼,由3个院落组成,院落逐层抬高,在最里面的正房屋顶上,还砌了照壁来提高正房高度,这也是山西大院中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方法。寓意深刻,表述含蓄。人往高处走、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人类永远的追求。曹家三多堂为一条甬道分开的南北各三的院宅,北面为多子、多福、多寿院排列,老人居东,主人居中,子孙居西,立意在福如东海和寿比南山,而且设计了西高东低的一条甬道,与水往低处流的走向恰恰相反,宅中人迈出大门必朝西行,如此就能体现人往高处走的设想,实现步步登高的愿望。乔家大院从一号院的院门向里时,地平线逐一抬高,至最尽头的正屋,还要上几级。特别是山西这个多山之地,依山势建造住宅,更迎合了风水谶语“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

山西大院,是近代山西社会的一大缩影,虽说近代中国发生重大变化,但对山西人的习俗观念变化作用有限。在大院里,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新观念的冲撞微乎其微。宛如城堡建筑的山西大院,宏大、厚重、古朴、静雅,体现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内地古朴闭塞的民风,也体现出了近代山西人一定程度上的观念陈旧和保守性。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

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六十年

山西古建筑保护事业六十年 山西表里山河,钟灵毓秀,是国内外知名的文物大省。现存古代建筑达28000余处。是中华民族建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山西古代建筑品类丰富,包括城池、寺观、坛庙、祠堂、古塔、石窟、衙署、民居、桥梁、牌楼等,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 山西文物建筑保护的发轫与奠基 (1951~1978年) 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事业是从中国营造学社为发轫的,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为核心的中国古建筑研究组,先后四次对山西雁北、忻州、晋中、吕梁、临汾等区域的多处古建筑实物进行调查,山西重要的古建筑——佛光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广胜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梁先生以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宋《营造法式》等文献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古建为师、以匠工为师、以文献为师,开创了中国的建筑史学,也为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五台山唐建佛光寺的发现,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集的众多文献中,《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丰富翔实的文献所确立的思想原则、工作方法和调研手段,对中国古建筑保护有着重要的学科奠基作用和思想启蒙意义,成为古建筑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事业是从中国营造学社为发轫的,20世纪的30年代中期,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为核心的中国古建筑研究组,先后四次对山西雁北、忻州、晋中、吕梁、临汾等区域的多处古建筑实物进行调查,山西重要的古建筑——佛光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广胜寺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梁先生以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宋《营造法式》等文献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古建为师、以匠工为师、以文献为师,开创了中国的建筑史学,也为山西古建筑的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五台山唐建佛光寺的发现,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集的众多文献中,《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丰富翔实的文献所确立的思想原则、工作方法和调研手段,对中国古建筑保护有着重要的学科奠基作用和思想启蒙意义,成为古建筑保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解放后,初创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1951年,省政府成立了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山西境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文管会下设有秘书室、勘察组、古建组和保管组四个机构,同时,在全省成立了五台山、太原晋祠、洪洞广胜寺、临汾尧庙、稷山青龙寺、芮城永乐宫、晋城玉皇庙、大同云冈石窟、朔县崇福寺、应县佛宫寺等十个文物古迹保养所。随着国有文物专业管理队伍对文物建筑的专业管理和日常养护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山西省的文物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了国家体制。进入六十年代,随着地方管理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机构的不断健全,十大所除五台佛光寺外,皆移交给了地方管理,并更名为文物保管所。省文管会古建组配合国家文物局专家学者,与地方文化局及文物保管机构协同作战,共同开始了对山西文物建筑的调查、维修、保护和管理。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实用标准文档 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南在”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的自然条件 是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等省区为界。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受到从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民居建筑概况 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省西部的吕梁山脉,

授予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从业资格证书人员...

附件二 授予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从业资格证书人员名单 (189人) 李传森(所在单位北京城乡中昊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杨昆生(所在单位北京房管一建设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倪原(所在单位北京房修二古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程季长(所在单位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雒玉山、王莲华、王来福、孙佐江(所在单位北京怀建集团有限公司) 吴存刚、王仲杰、赵崇茂、朴学林、徐澄(所在单位北京市长城建筑工程总公司) 徐立言、王福春(所在单位北京市大龙建设有限公司) 耿刘同(所在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振海建筑公司) 张阿祥、徐雄鹰(所在单位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 宋余生(所在单位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 李建民、商国让(所在单位北京万兴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郭建桥(所在单位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处) 林其浩、马炳坚(所在单位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 庞树义、刘辕、孙运生、孙永林、尤贵有(所在单位中兴文物建筑设计工程公司) 程极悦(所在单位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公司) 刘大山、陈荣萱(所在单位泉州市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胥恒通(所在单位甘肃省永靖古典建筑工程总公司) 谢铁芳(所在单位广东岭南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魏安能(所在单位广东省五华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农萍、张宪文、张霖(所在单位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 张立方、杨玉柱(所在单位河北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周之镭、于占海(所在单位山海关文物局) 杨宝顺、牛宁、孙燕云、杜启明、李中翔、张玉石(所在单位河南省龙源古建园林技术开发公司) 孙小青、薛志荣、杨根兴(所在单位苏州香山古建集团公司) 陆宏仁、葛勇、陆耀祖(所在单位苏州园林发展股份公司) 孔庆生、徐会臣、杨新寿(所在单位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 左国保、王春波、李彦、滑辰龙、杜俊奇、任毅敏、吴锐、柴泽俊、史国亮、乔云飞(所在单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黄光琦、王伟、李卫、王长生、王勇(所在单位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古建公司) 陶伟康(所在单位上海建筑装饰集团第一工程合作公司) 李伟(所在单位四川屹华古建公司) 高念华(所在单位杭州文物建筑工程公司) 青立学、黄大树(所在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 李守芝(所在单位浙江匀碧文物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姜家金(所在单位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 沈家礼(所在单位合肥市弘兴古建筑修缮有限公司)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2-12-15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11-12D290)三 作者简介:王冬梅(1975-),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三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王冬梅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归纳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民俗与晋商文化等因素,分析山西民居的历史渊源,继而从家族血缘观念的视角探讨其院落式格局,并对山西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工艺二陈设艺术与装饰等加以整理,以系统阐发其建筑的文化与艺术特色三 关键词:山西;传统民居;空间格局;装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J59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1004-941(2013)01-0068-04 一一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丰富的艺术形态和地域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庞大脉系三而山西民居堪称黄河流域民 居艺术的瑰宝三它适时适地而生,是地理二人文二历史多重因素制约和促进下的优化选择,长期以来形成了带有窑洞遗痕的院落式建筑形制,其空间格局独特,装饰纹样朴实而多样三 一二山西传统民居的文化溯源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我国最早的建筑起源地三山西民居既自成一体,体现着先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也是该地风俗信仰二审美趋向和生存哲学的综合写照三 (一)民俗思想的渗透 山西民间浓重的风水观念和原始拜物思想,深深渗透于民居建筑中三风水理论是先人在寻找吉祥居地和处理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即通过审慎选址满足生理和心理追求,通过建筑内外的利用改造来完善布局,包括朝向二位置二高低二出入口二水向安排等,并通过添加符号实现避凶就吉三选址上,主要原则为 负阴抱阳 二 藏风聚气 二 近水向阳 ,即基地后面有主峰,左右有次峰的左辅右弼山,或称青龙白虎山,山上需植被丰茂,宅前有水,对面有对景的案山,使宅地处于山水环抱中央,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三山西人认为,如此则可以 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 [1],达到藏风聚气二地灵人杰的理想目的三因此,山西村落与民居多根据风水理论来勘察地形二地势二水源建造村落和民宅,对风水观的尊奉也反映了山西人向往美好生活和避灾免 难的主观意愿三 在风水观的作用下,山西民居的型制与方位禁忌颇多三村落中每户型制都基本一致,院落形状最忌刀把状,以免对主人的健康和财运不利三建筑的朝向一般坐北面南,正房建在北方,对应的卦位为 坎 ,称 坎宅 ,而宅门则修在东南或正南方的巽 位,有 巽门坎宅 之说,被视为大吉,民间称为 抢阳 三门的建造也甚为重要,每个院门相当于家庭 的 脸面 ,崇尚厚实高大二富丽堂皇,以此福荫子孙,迎合高门出贵子之说三门前一般立两只石狮,谓之 双狮护门 ,狮子是百兽之王,可以震慑门庭,晋中方言, 户 富 不分,因此又有 富门 的吉祥意蕴三至于门向,一般以向东为善,向西则为阴门,如迫不得以开了西门,则必须在门口安置屏障,或在街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嵌 泰山石敢当 之类的石碑,以驱鬼避邪三院门忌小,也忌讳两家相对以防两伤,因此,门户之间一般都会错开安置三至于厕所的位置则通常设置在院落的西南角,西南星位为 五鬼廉贞火星 ,在 五鬼头上安茅房 的做法可以抑制凶位三住宅周围环境也有诸多禁忌,‘营造门“云: 凡宅宜居观仙居侧近处,主益寿延年,人安物阜,不宜居当冲口处,不宜居塔冢二寺庙二祠灶及军营阵地;不宜居草木不生处,不宜居正当流水处 [2]这些都是以求神佑二避鬼崇二躲战乱二图清静二多生殖二恐讼争等准则的心理反映,延续至今已成为建造的信条,以祈求家业兴旺二子孙昌盛三 其次,山西民居的趋同心理较为显著,每户都力求相当三住房偏低者会在正房顶砌出一砖高,或建(2013年第1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No.12013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特点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特点 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部,地面保存的古建筑为山西增添了一份光彩。山西的古建筑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进行描述和概括:一个是106,它是指山西现存12世纪以前的木构古建筑数,占全国现存同时期木构建筑总数的72%。另一个是18118,是指山西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同时也为中国之最,因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 古建筑的造型结构是通过建筑本身的形态以及构成建筑形态的各个重要部分如屋顶、梁架、柱子、门窗、墙、地面等构件而得以体现的。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屋顶 山西有很多屋顶样式,例如歇山顶、硬山顶、攒山顶、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卷棚顶等。无论什么样式的屋顶造型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和先陡急后缓曲的艺术性曲线,所形成的弧面也是风格各异的,不仅美观而且受力均匀,它对屋顶的排送雨雪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用于攒尖顶建筑物转角处的翼角,不仅丰富和烘托了古建筑艺术的完美性,而且屋脊上各种各样的脊兽给屋顶也增添了几分生动性。山西地处黄河流域,因此造型各异的屋顶与南方玲珑雅致的风格相比,显得更加浑厚、庄严。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梁架 山西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它的形成是由各种立柱、横梁等

主要构件相互穿插而成的,从而形成了形式灵活多样,丰富且富有弹性的框架。建筑内部空间的层次感、丰富性是随着各种梁架的样式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视觉美感,使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性更上一层楼。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重叠组成的构件,叫斗拱。它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可承载位于屋檐和屋内之间的梁与天花板,并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其做法以及变化也是颇为丰富的。它对古建筑的个性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山西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柱子 支撑屋顶和基座的必要构件是柱子,人们观察古建筑外观的视觉中心也是柱子。柱子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古人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和当时的审美需求对柱子的每个部分都加以装饰。通过运用各种如施色、雕刻等装饰手法塑造出寓意不同,造型各异的形态。山西盛名的晋祠圣母殿的“蟠龙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门窗 按照造型可把门分为出角门厦、平头门厦、拱卷门厦、屋顶式门厦等[2]。如屋顶式门厦的上方是用飞鸟、走兽、人物、花草等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饰的,然而下部有既实用又美观的檐柱和抱鼓石,与收放自如的门槛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间是厚厚的门或铁皮包身或镶乳钉,并且不同种类的门环又拥有不同的寓意。而窗棂的建筑构件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山西古建筑的窗式有长窗(即隔扇)、半窗、漏窗

山西经典古代建筑图象

山西经典古代建筑图象 山西古代建筑巡礼 太原张少鲲/ Zhang Shaokun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历史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物质载体,山西古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不仅高居全国之首,而且那些依附在古建筑中的彩塑、壁画、琉璃数量之多、艺术之精,也堪独步华夏。它们是三晋大地上立体的历史画卷,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璀璨华章! 作为全国地上文物最为丰富的文物大省,山西各类古代建筑现存18418处,是全国古建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寺观庙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楼塔桥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门类齐全,享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美誉。其中木结构建筑达9053处,就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而言,全国共146座,山西就有106座,占其总数的72.6%。这些建筑的分布,数量上以长治市、晋城市为冠,建筑规模以雁北地区和大同市为首,时代上当数五台县南禅寺最早。 倘徉在山西的城邑乡村,红墙绿瓦、勾心斗角、翼角如飞的古建筑随处可见。唐代的雄浑壮丽,宋金的谨严端丽,明清的精细华丽,无不给人以平和或凝重、冲融或繁丽、庄重或清秀的美感!

寺观、楼阁 在我国,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实例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通过房址、城池等建筑遗迹和石窟寺、出土文物上的一些间接实物资料以及文献资料来探寻早期中国建筑发展的雪泥鸿爪。 唐代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其建筑规模宏大,朴实雄浑,豪放壮丽。然而,殊为可惜的是目前全国仅山西完整地保存有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这也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最早的实例。 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其屋坡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平缓者。整个建筑比例匀称,造型雄浑古朴。 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乃一座中型殿堂,屋坡举折圆和舒缓,曲线优美。整个殿宇形体壮观,雄伟古朴,结构精巧,技艺纯熟,为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代表作。另外两座唐代建筑分别是芮城县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县天台庵正殿。它们虽都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型殿堂,远不能代表唐代的建筑风貌,但其造型水平已足令人惊叹。 五代十国,历史短暂,战乱频仍,木构建筑遗存极少,全国共保存有4座五代时期的木构建筑,其中3座在山西,

授予文物保护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从业资格证书人员名单;

附件三 授予文物保护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从业资格证书人员名单 (593人) 董瑞华、董均亭、曹海江、刘宝禄、张凤鸣、孙振清(所在单位北京怀建集团有限公司) 贾世廉、曹跃华、唐宝树、张建军、王福春、崔光、刘忠信(所在单位北京市大龙建设有限公司) 安广平、谷万起、庞占江、张久江、谷秉生(所在单位北京万兴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刘大可、叶玉海、郭胜利、张永康、赵跃发、管占山、王占甫、律文庆、张振河、杨京城、冯玉琪、井司志(所在单位北京市日盛达建筑企业集团) 邵培林、廖雪峰、贾宝情(所在单位北京城乡中昊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傅文庆、郭凤祥、李立、裴世增、汤崇平、徐长林、张希忠(所在单位北京同兴古代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田建国、李中国、洪炜、孟祥吉、彭宝孚、张壮、杨树勤、马金生、董建(所在单位北京恭王府古建园林建设公司) 何春华、徐幸福、朱伦武、郑军、伊文、王学兵(所在单位北京华夏国风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韩天平、任荣华、董佳节、付克明、党明(所在单位北京城建亚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孙为、明占学、王磊、周荣海、于宁、刘东、魏建民、李卫东(所在单位北京市明十三陵建筑工程中心) 薛景龙、马瑞申、徐昌森、李志成、叶乐亭、刘宗文、郭梦喜、朱永伟(所在单位北京房修二古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王俊喜、蒋伯生、孙希和(所在单位北京房管一建设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王世丰、薛荣生(所在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振海建筑公司) 姜葆华、毛国华、王伟、杨开祥、郑晓阳、张保忠、薛玉宝(所在单位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 刘辕、王渊翔、李旭冉、任庆生、王洛中(所在单位中兴文物建筑设计工程公司) 刘亚伦、曾安宁、侯景龙、金书绅、蒲洪生、刘伟(所在单位北京市长城建筑工程总公司) 丁永聚、孙德刚、张金谦、陈宝杰、沈坤成、朱志义、王凤林、雷德胜、郭伟、杨匠阁、周仁、苏长德、杨建刚、苏治渤(所在单位北京房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李士芳、沙会清、哈龙、刘继革、张海深、郭苏怀、李树刚(所在单位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 刘玉明、刘金铎、刘钊、崔文志、郝益全、姜严臣、姜严成、姜言国、姜言龙、金迎秋、李彦成、李永旺、李玉山、刘长焕、刘长宽、罗文生、马继友、刘新利、徐雄鹰、张顺如、张铜山、徐子旺、杨海鸥、徐秀凤、佟立新、王涛、王东升、王旭、宋晓革、刘军(所在单

《地上博物馆—山西古建筑》读书笔记

《地上博物馆—山西古建筑》读书笔记 《地上博物馆—山西古建筑》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王其钧编写的,对山西的古建筑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 本书以生动的文字、形象的图画、精美的照片,全方位地介绍了山西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古代建筑。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史专家。他把自己的学识用平易生动的语言讲述给读者,并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将读者的思绪自然地带进活灵活现的历史场景。 山西是我国古代文物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尤其从保存的古代建筑的数量和质量来说,更可以说是一个文物大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唐代木构建筑保留下来的极少的实例都在山西。我国五代木构建筑有一座保留至今,也位于山西。而保留至今的宋、辽、金时期的古代建筑,约有一半左右位于山西省。元代的典型的几处古代建筑,还是位于山西。因此我们可以说,看地下文物到陕西,而看地上文物到山西。下面让我来从书中列举几个山西著名古建筑。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遗产。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应县木塔高67.31米。据考证,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95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祁县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和温庭筠的故乡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山西大同九龙壁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龙壁座南向北,全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它的建造年代比北京北海九龙壁早250年,体积是北海九龙壁的三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也是国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全球十大奇险建筑之一。它修建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单位名单

附件1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单位名单(共26家)1.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业务范围: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 (以上限勘察、测绘) 2.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石窟寺和石 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3.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石窟寺和石 刻保护 4.国文科保(北京)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石窟寺和石 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6.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 制 7.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 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

壁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北京国文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壁画保护 9.河北建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11.山西省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文物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壁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12.云冈石窟研究院 业务范围:石窟寺和石刻保护 13.内蒙古博物院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壁画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 1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 业务范围:古文化遗址保护、古墓葬保护、文物保护规划编制15 .内蒙古启原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业务范围:古建筑维修保护 16.江苏天开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民居习俗

山西民居习俗 目录 第一部门 村落民居表面 建房风俗 合龙口建筑原料 建房程序 民居形式 民居院落 四合院地窨院穿心院长治民居窑洞粮仓 居室陈设 防护设施 第二部门 民居实例 柳氏民居 姬氏民居 丁村民居 砥洎城张壁古堡 阎锡山故宅 孔祥熙故宅 第三部门 晋商大院 乔家大院 曹家大院 渠家大院 王家大院 何家大院 常家大院 第四部门 民居图片 垂柱院门 双坡院门 木雕斗拱 民居照壁 石雕门楣 房基石刻 丁村木雕 祁县砖雕 晋中砖雕 葡萄百子 麒麟送子 泰山石敢当

第一部门 山西的村落山西省境内,屯子的最基层单位是村,村庄又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行政村是为了行政上管理方便而划定的.有的行政村就是一个自然村,也有的行政村由若干个小的自然村组成.不论如何,村在屯子里是最基层的单位. 山西的村,大部门是历史遗留上去或自然造成的.以部门居民在交通绝对便当、有可耕地、有水源、地势比力平展、自然条件比力优越的地址聚居而成为村落.山西的村庄,自然造成的较多,人为地会聚在一齐的极端少.大部门是依靠历史上的自然地舆身分造成. 山西村庄的名字,大部门叫"村"、"庄",也有的叫"屯"、"沟"、"堡"、"头"、"寨"、"店"、"社"等.例如"李家屯"、"张家店"、"苏家寨"、"柴家堡"、"圪撩沟"、"东社"、"水头"等等,这些村名并不能代表山西有许多稀奇奇妙的村庄名字.在一些深山沟里的村庄,往往叫得很离奇,让人听着兴趣,但写起字来却很难,有些是一些极端生僻的字. 山西村庄的名字中,有一些是与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周密联系在一齐的.有些是多数民族栖身过的村落,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像山西北部、西北部区域的奇村、胡村,明显地反映出多数民族一经栖身过的陈迹. 一些村庄的名字,是与地舆形势亲热相关而取名的:例如三县瑙(土字旁),在榆次市西北,登上高瑙可望榆次、太谷、榆社三县,以是取名. 一些村庄的名字,因历史上的名人在那里栖身过或放弃在那里而取名.如和顺县西六十里,有乐毅村,却为人们居住的舒适温暖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因战国时燕国将军乐毅被谗时避居于这里,以是取名.石勒村,位于和顺县北,这是由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曾在此栖身过而取名.寿阳县境内的尹灵芝村,因刘胡兰式的女强人尹灵芝大胆放弃后将其故乡的名字改为尹灵芝村. 一些村名,是因其为历史上的旧城故地而取名,如汾阳县境内的团城村,因是北魏所筑团城,其时为防胡人,今仍称之为团城村.又如山阴县境内的、位于雁门关北二十里的广武营,是明代洪武年间创置,名广武营,今称广武村.好似这一类村名,在山西甚多,仅汾阳县内,就有偏城村、满城村、八门城村、虞城村、东多城村等. 有一些村庄,是以寺庙为村名的,像刘空寺、清凉寺、河神庙、关王庙、三娄寺、神堂坪、迭台寺、柏山寺等. 有一些村庄,在历史上一经做过馆、驿站、店或铺,以是村名就称为太安驿、张店、翟店、夏店、古店、大牛店、天池店、恒曲站、晋庙铺等. 还有一些村名,是历史上的关口或在关口相近,以是这些村庄的名字至今依旧叫做关,如马岭关、横岭关、黑龙关、下关、薛关等. 山西境内的村庄,有大有小,大到上千恐怕几千户人家,小到几户人家.这种大小,是由多方面的身分造成的.一样平常说,距大都会近的郊区,村庄大一些的较多;距河流近、交通便当,土地沃腴,可耕地多的地域造成的村庄,往往聚居人口多,以是村庄范围大.而那些偏僻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未便、土地瘠薄区域的村庄一样平常都比力小. 村庄的造成,尤其是在山区,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殖而逐渐推广的.往往一个村庄内,有几户大姓是分为几个同宗族的.有一些村庄,单纯就是由一个姓氏的家族组成.这种自然的血缘干系,往往是村庄造成的基础. 山西境内的村庄,村内有街道,街道一样平常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者居多.这些街道中,往往有个中心肠,有的叫做十字街,工厂风水视频.有的叫做大十字.这种十字街,往往是村子的中心肠带,也是群众集会的聚集点和群众文艺活动的聚集点.这种聚集点上,往往都要设置一处戏台,逢年过节时唱些乡戏.这种戏台,在山西一样平常的村庄内差不多都有.有些地址戏台,历史悠久,例如山西临汾魏村的牛王庙元代戏台,这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戏台.在村庄内建有戏台是相当普遍的.

山西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最后的拯救 简介:世界上目前仅存五座唐代建筑,其中有四座在山西。但是这些珍贵遗产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 关键字:山西古建筑唐代建筑保护 世界上目前仅存五座唐代建筑,其中有四座在山西。但是这些珍贵遗产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 中国建筑艺术网讯:三年前,抢劫者砸碎了山西平遥弓村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寺庙的木门,盗走了里面的青铜佛像。现在,村里拿出一点钱雇了一位老人看守寺庙,为吓唬那些可恶的盗窃者专门养了一条狗。这位名叫陈延文(音)的老人说,11年里这个庙被盗贼偷了14次,即使是那些唐代的石像也没能躲过盗贼的铁镐。如今,这座寺庙被用栅栏围了起来。 在中国,保护古建筑是件需要与时间赛跑的事。古董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需求的迅速增加使山西地方性建筑里仅剩的木结构古寺庙和古民居面临威胁,这些寺庙和民居此前因为处偏僻之地而得以幸存。在这个一度曾是古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之地的中国北方省份,从前的许多大宅子如今十分破败地沉睡著。 陶瓦当、木格门窗还有庭院──上了岁数的人仍很喜爱的这些东西现在却丝毫引不起年轻人的兴趣,他们宁愿卖掉老房子换来住宅楼里的一套新单元。从老宅子里拆下来的窗扇、门、屋梁和瓦当却远渡重洋,在纽约艺术家的时尚居室或迈阿密的海滩豪宅里摇身一变成了漂亮的房间隔扇或墙上的挂饰。诱人的市场引得猎食者对它们虎视眈眈。 如今,有一些组织开始介入濒危古建筑的拯救工作,Global Heritage Fund就是其中之一。该基金是一家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的非盈利组织,由杰夫·摩根(Jeff Morgan)和考古学家伊恩·霍德(Ian Hodder)在2001年创建。摩根出身硅谷家庭,他本人也在高科技领域奋斗了16年。 但今年43岁的摩根在听取他们家族的老朋友、美国自然保护协会(Nature Conservancy)总裁兼首席执行长斯蒂文·麦克考密克(Steven McCormick)的建议后决定改变职业方向的。当时摩根刚刚从他的第二家高科技初创企业兑现退出,他仔细考虑了麦克考密克的建议,决定推出一家新的风险机构,专门从事世界濒危遗产地的修复重建工作。 四年后的今天,该组织已经为全球10处重要遗产地筹集了520多万美元(另外还从当地政府获得了400万美元配套资金)。这些遗产地包括越南美山的4-13世纪占婆王国遗址以及土耳其东部可追溯到奥特曼帝国时代的卡斯古城。 摩根说,他正在计划物色下一个类似马丘·比丘或吴哥窟那样的地方......这些地方应该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群、但却没有投资,尚未受到保护,而且人们不知道如何去发掘它们的价值。他说:我们是一支非常渺小的力量,但我们会精心挑选每个国家最有价值的、且现状很糟糕的文化遗产地。 预算规模仅400万美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基金会已在全世界确定了800处遗产地,另外还有数百处已申请遗产地的项目在等待批准。但只有少量组织将世界建筑古迹作为保护目标。而GHF更是独树一帜地将保护目标集中在第三世界国家,它们多在文明发源地寻找有可能开发成旅游项目的地区。其他像World Monuments Fund等组织则将目标区域主要对准西欧。被视为古玛雅文明摇篮的危地马拉米拉德盆地是GHF投资的项目中备受瞩目的项目之一,好莱坞明星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曾为该项目捐款,但GHF现在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申请的遗产地比其他国家多,而且GHF与华裔美籍慈善家有很紧密的联系,而这些人士非常关注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为充分发挥这种文化情结的能动性,基金会最近组织了一次山西之旅,以吸引更多的捐款人。Betty Ko和Susan Tai参加了这次活动,在答应向基金会捐款后,他们参加了旧金山中国文化中心(Chinese Culture Center)创始人Bill Wu组织的这次为期一周的山西考察和其他许多额外的活动,比如参观一家暂停对公众开放的地方博物馆、出席有中国国家文物局(Cultural Relics Bureau)官员参加的宴会。但最难得的是,他们有机会亲自为他们的捐款挑选保护项目。ko在参观了建于十世纪的镇国寺之后说,那里有许多事需要帮助,但是却得不到。Ko的丈夫是台湾风险投资公司普讯创业投资(WK Technology Fund)的创始人。

山西古建筑考察报告

摘要:中国早期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山西省,该省大量的遗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笔者从芮城到大同,经月余考察了山西三十余古建筑(群),在此基础上写就此报告。以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为思路,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为实例,阐述中国从唐代到元代的古建筑发展历程,侧重分析历代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并以所考察过的建筑作例证加以分析。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建筑史略;建筑技术;时代特征 引言 中国古建筑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采用在平面上拓展的院落式布局的独特建筑体系,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建筑体系,其间经历了萌芽(新石器时代)、初步成型(夏商周)、基本定型(秦汉魏晋南北朝)、成熟兴盛(隋唐五代宋辽金)、持续发展后逐渐衰落(元明清)的过程。1[①]其中唐代到元代中国古建筑技术上出现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为建筑技术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 1. 唐 1.1发展史略 隋(581-618)立国之初和秦朝一样用民力过急,导致迅速覆亡,其建筑形态在短短四十余年内不可能产生大变化,故可归入唐论。 唐(618-907)是继汉以后中国建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文化交融,北方吸收南方较先进的建筑技术,为历史上第一次南方建筑技术北传。1[②] 初唐时的含元殿仍用部分承重墙,次年的麟德殿只两山用墙,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到武则天建明堂已经是全木结构。自高宗,武后(650-705)之后,唐木构基本定型,厅堂殿堂两种构架形成,斗拱与柱头枋结合形成铺作层,以材为祖的设计方法也已经基本定型。以后的盛唐、中唐、晚唐主要是踵事增华,更加完善、精密。1[③] 国内留存至今的唐木构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其中平顺天台庵和芮城五龙庙均有不同程度改建,只有五台佛光寺和南禅寺较好地保持了唐貌,故研究价值较大。而四座唐构中又只有南禅寺为中唐建筑,其余均为晚唐。初唐和盛唐建筑无存,只能靠其他间接材料作研究。 1.2建筑技术 唐代建筑技术的最突出成就是铺作层的形成和基于此的殿堂式构架的成型。 斗拱在前代很大程度上只是挑檐构件,到了唐代终于发展成为成熟的纵架横架的有机结合点,成为梁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横架中的梁与斗拱发生关系,梁头甚至成为斗拱的华栱或者耍头,而顺身拱同时与柱头枋、罗汉枋、阑额一齐组成纵架,横纵架通过斗拱十字相交咬合在一起。层层叠上的枋栱也组成了一个围合的木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铺作层,利于连接柱网,使之聚合,意义类似于现代的圈梁。 殿堂式建筑的三个水平层结构正是基于铺作层的形成,柱网、铺作层、屋架依次水平叠加形成整体的构架(图1)。同时在此基础出现了各种平面分槽形式。 1.3实例分析 1.3.1佛光寺东大殿 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山西五台,七开间单檐庑殿

山西省建设厅关于注销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等129家建筑

山西省建设厅关于注销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等129家建筑业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通知 【法规类别】建筑安装施工 【发文字号】晋建建字[2009]219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建设厅 【发布日期】2009.05.05 【实施日期】2009.05.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西省建设厅关于注销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等129家建筑业施工企业安全 生产许可证的通知 (晋建建字[2009]219号) 各市建设局(建委)、省直有关部门、省建总公司、中央驻晋建筑施工企业: 截至3月31日,我省2008年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的企业,仍有129家未按规定进行延期。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28号)和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建质[2004]148号)的有关规定,现将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等129家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予以注销(名单见附件)。 一、被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需重新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建筑施

工活动。根据有关规定,其中预拌商品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园林绿化资质类的企业,不需要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但上述企业的增项资质中含有建筑施工资质类内容的,应按规定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被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原承建的工程项目立即停止施工,待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恢复施工;不得参加招标投标活动,承揽新的工程任务。 三、各市、省直有关部门要将公告转发至有关单位,并加强对被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的监督检查,禁止其进入建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严肃查处违法施工行为。 附件: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 山西省建设厅 二〇〇九年五月五日 附件 注销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 许可证编号所属地市 1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012太原市 2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018太原市 3中铁十七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021太原市 4中国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025太原市 5山西省建筑构件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038太原市 6太原岩土工程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049太原市 7山西煤炭建设机械施工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055太原市 8山西交物路桥建设有限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079太原市 9山西晋同建筑安装劳务有限责任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140太原市10山西太华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141太原市11山西博宇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149太原市12太原市智永电力安装有限公司晋JZ安许证字[2005]000151太原市

浅析山西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53739581.html, 浅析山西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艺术特色 作者:杨洋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2期 摘要:建筑的发展起源于民居,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之一,地理,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山西传统民居特有的建筑艺术特性与风格,特别是明,清以来形成积淀深厚的北方四合院住宅建筑。山西居住方式以窑洞和砖瓦四合院为主,著名的山西民居建筑之一“王家大院”。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色,窑洞,建筑结构,王家大院,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41-02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的山地和高原。特有的地貌形态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在悠久年代里,窑洞是山西广大山区居民用作建造的手段,是古老居民的住宅样式。山区地形和窑洞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些与四合院结合形式的二层多进四合院和三合院,有效的解决了当地山区居民的住宅需求。随着经济的繁荣,山西民居建筑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建立了一座座山西特有的住宅。现在的祁县,太谷,平遥三县现在依然遗留着大量现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这些宅院厚重,古朴,清雅,注重中轴线布局,突出“中和”思想,使儒家的思想融入其中。特别强调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建筑主与次的和谐统一。 窑洞这种古老的建筑样式,依然保存至今。窑洞分为两种,一种是黄土高原挖进去的窑洞,挖进去的窑洞中,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另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使用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建造手法,充分体现了山西居民的聪明智慧。 山西民居建筑外墙一般很高,从宅院外面看,有很强的防御性。房屋都是单坡顶。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行,院门多开在东南角。山西传统的四合院基本结构元素主要有: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几部分。有的还有垂花门或过厅串联。从空间组合上看,山西民居楼高院深,墙厚基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如城堡般坚固。结构严谨,疏密有制,古拙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 山西著名的民居之一“王家大院”,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