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

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

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

“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二.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山西民居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山西传统民居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尤其以建筑布局、空间组成、造型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色。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保存完好,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宝贵财富。

山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却很少能提供这样大面积的平川。所以,在实际修建村落的过程中,往往是平地、山坡、断崖相结合的地形比较多。环境空间的集合体是由每一个建筑单体构成,是人类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建筑方法构建而成的。山西省东部的太行山脉,大多数为石头山,按石质分有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由于石料普遍,依照就地取材节省开支的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以黄土丘陵为主,土质粘结性好、强度高,加上当地气候条件干燥地下水位低,因此当地民居广泛采用窑洞式住宅,运用

“减法”削减去黄土坡壁上原有的土方而形成可供居住的空间。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早在新石器时期窑洞就是生活在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居住的主要形

式。在以后漫长的年代

里,窑洞一直是山西广

大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

形式。唐宋时期随着时

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

荣,山西民宅逐步有了

木结构的房屋,砖瓦房

屋。到了明清两代,山西民居建筑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山西晋商崛起,雄霸一方、

盛极一时,他们忠于自

己的根脉,将在外面闯

荡的财富带回自己的家

乡,并建立起一座座豪

华的家宅。当时的金融

中心祁县、太古、平遥

三县现在依然保留着大量现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居住建筑群。

三.山西传统民居的类型

1. 按建筑材料分

按建筑材料将民居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窑洞式、木构架结构体系、砖木混合结构体系,几种类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窑洞式民居:一种是在黄土高原挖进去的窑洞,主要在山区,或保持原样,或内砌上一层砖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一般是一明两暗。另一种,是用砖砌石砌成的窑洞,分为全砖、全石、全土坯和砖石混合坯几种,在山区、平川都有分布。

木架结构体系民居:用木结构或砖做承重结构,在木架结构外围多砌有厚重的砖墙,梁架大都为抬梁式,适应屋面厚重载荷较大的特点。平面以四合院为主,院落已近到三进,形成较窄长院落。

砖木混合结构体系民居:以砖石独立结构(砖石窑洞)与木架结构独立结构混合组成,由砖石窑洞与前部木架结构插廊或窑洞顶部又附设的木构架结构建筑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体系。

2. 山西民居地域划分

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民居

分类就是基于对自然条件和环境

特征因素的考虑。由此,将由于地

形、山势气候、人文所带来的从北

到南山西民居的多种居住方式划

分为:晋北民居、晋西北民居、晋

中民居、晋东南民居、晋南民居。

晋北民居:晋北地区气候干旱多风、温差较大、较为寒冷。晋北民居以砖木结构及御寒性强的厚土坯房为主,多平顶,正面多木桩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一座一座的房屋毗邻排列,呈现出非常整齐的“一”字形布置,别有特色,固有排排房之称。

晋西北民居:因盛产木材,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山窑洞,在垂直崖面上开掘横向洞穴。二,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层相对较高,因为当地雨水较少,屋顶做得平缓。主屋坐北朝南,前部多设上下前廊。

晋中民居:以四合院为主,院落一进到三进。多由大门倒座、过厅、垂花门、正屋及各院厢组成。厢房后墙与正方、过厅、倒座山墙平齐,形成窄长院落。较大的院落由几组院落并列而成,晋中地区建造技术水平也是最高级具有代表性的。

晋东南民居:晋东南住房变化较多,各种民居形式多样,如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最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一层一般是居室,二层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院落采用独院或四合院。

晋南民居:晋南民居亦多四合

院,为土木、砖木结构的建筑为主,

少数地方盖有二层楼房。丘陵地带

则以“地窖院”为典型。地窖院体

现出了因地制宜、实用精巧的特

点。地窖院主要分布在运城市平陆县

、芮城县、闻喜县。平地直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坑,坑壁四周掏挖窑洞,主窑开挖在北壁上,

其他三面开挖几个小窑,同样讲

究坐北朝南,院落某处打隧道通

向地面作为出口,成为门洞,有

很陡的斜坡,出地面处建小门楼。

院中央或一角再下挖一口大深坑

排放污水和雨水。窑顶则为平坦场地为秋收之处。

晋南民居院落布局更为讲究,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南房均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房规模尺度严谨,装饰亦有分别。正房体量最大,也为装饰重点,檐下有彩绘或精美木雕;厢房与倒座装饰朴素,

庄严典雅。屋顶多为硬山坡顶,起隔热及排水作用。山墙多采用五花山墙式样,又叫防火墙,既美观又有防火功能,这是晋南民居独特之处。

云南民居审美

云南民居的建筑审美 窦志萍 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窦志萍,教授,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云南唯一旅游学术期刊《旅游研究》杂志主编。云南省高原湖泊生态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旅游文化研究,在旅游地理学、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造诣。 建筑是立体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是有形的诗画。建筑见证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特殊地理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感受要素之一就是关注当地民居建设。民居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如何?民居的发展演变又是怎样的呢?云南各地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 一、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历程 (一)北方的穴居 民居其实就是人住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是怎么住的呢?其实是有两种,一种叫穴居,最早的人类是住在山洞里面的,后来觉得山洞里面不方便了,人类就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了。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就有两种分化,一个是以北方为主,北方地区在历史上比较干,相对来说雨水少一些,土层厚一些,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以后,为了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同时也能够避开野兽,又能进行劳动。因为老在山洞里面,山洞周围该吃的吃完了,后来才发现可以种东西。如果要到平坝上种东西,种完以后再到山洞上很远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地取材,地上挖个洞,白天在外面打猎、采集等等,到晚上就回到洞里面居住。后来又出问题了,一下雨以后,山洞就淹水了,人又住不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何防水,而且爬上爬下也不方便,我们的前辈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从穴居到了半穴居,就在上面搭上草棚子,雨就灌不进去了。白天就不用下到下面去了,人就可以在地面上休息一下、交流一下。到晚上的时候又变了一种,这个是直接跳下去的,挖了一个斜坡,人就下去了。人到晚上就到下面去休息,下面还可以放点粮食。平时的活动就在上面了,这就是以北方为主体的一种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穴居和半穴居。这种穴居和半穴居就发展成为了北方的一种住房类型,窑洞。后来人们又把窑洞的形式进一步艺术化,而且有些离开了山以后,就形成了土夯的建筑,围屋型的建筑。像云南一些氐羌系后裔的民族比如彝族等等,这些民族的住房就是最早从这个体系不断的演化出来的。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e16946610.html, 浅析云南民居所体现的民族文化 作者:常禾春靳萌珠钱禹成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2期 【摘要】云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一只拥有独特魅力的奇葩。云南民居建筑在形式上自由奔放,注重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结合地势,与自然和谐相宜。艺术创造和细部做法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云南民居不仅具有丰富的空间特色,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技术条件、艺术爱好和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民间生活习俗的物质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分析,挖据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 引言: 云南民居在结构和艺术上实现了统一,对于色彩和装饰的应用恰到好处,云南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和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风格和结构越来越关注。在我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过程中,装饰艺术在现代建筑结构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材料和工程的特点突显出来。建筑结构是时代特色和民族文化风格的体现。可见,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和装饰特点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分不开的,将建筑结构和艺术联系起来,用艺术的视角解析建筑特点,以便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人的了解。 一、云南民居纹样与装饰艺术 装饰是云南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民居中,门窗不仅具有通风和透气的作用,同时不同门窗纹样的艺术形式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门窗构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感受也最直观的装饰构件。传统门窗的样式种类繁多、图案丰富,是民居住宅中最为突出的装饰构件和不可或觖的结构构件。在传统建筑中门窗图案有着广泛的设计素材和丰富的寓意,使得建筑更多了一份神秘感。例如云南昆民“一颗印”的门窗,作为民居装饰的一种艺术语言,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装饰样式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对华夏文明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首先,“一颗印”的门窗装饰纹样与云南众多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一样,是云南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装饰形式。在“一颗印”门窗上人们普遍采用的形态内容主要有动物、人物、图符、植物等等。 民居与装饰艺术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门窗纹样上,在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的装饰上也有体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作者: ————————————————————————————————日期: ?

气候与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 摘要: 建筑适应气候是个永恒的命题。人类文明不断提高,但片面的依赖技术制造人工气候已经且必然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气候环境产生破坏,在建筑设计之初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良好结合的生态意识是需要贯彻始终的。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同人类的发展一样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回顾吸收传统乡土建筑中对地域气候因势利导的精华,并适当的结合现有技术进行当代建筑设计,是地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本课题基于以上出发点选取云南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云南传统民居对气候的适应。 关键词:?云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建筑结构 正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云南气候特点 云南的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寒、温、热三种气候带兼备,主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在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横断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显著,一山有四季。南北气温相差多达19度左右。除了滇中地区“四季如春”的温暖气候,尚有处以高寒山区的滇西北,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沿滇西南国境线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在建筑形式和构造技术上都体现出了对气候环境的适应。

错误!云南省各种建筑形式及其分布地 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井干式建筑 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颗印"民居

图表 3合院式建筑 图表 4土掌房 云南民居的类型及分布 民居类型 分布地区(县为单位) 地域类型 主体民 族 本土型住屋 土掌房 元谋、墨江、石屏、峨干热地区 彝、哈尼、汉、傣

谈云南古建筑艺术特点

浅谈云南古建筑艺术特点 2008年8月云南建筑2008年第4期 浅谈云南古建筑艺术特点 唐永红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云南的古建筑是中国古建 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众多,形 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和 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且在悠久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 到的特色 关键词:云南;古建筑;特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 明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 城之一,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 有少数民族25种,拥有得天独厚的自 然气候条件.云南的古建筑是中国古 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众多,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不但充分 体现和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特点,而 且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 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1与中国古建筑比较之共性 1.1传统的木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地区 古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 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的承重与围护 结构分工明确,各种荷载自屋顶,通 过梁,斗拱,柱,传至基座,而门窗 及同护的墙体只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 不承受任何荷载.所以门窗等配置, 不受承重结构的限制,从而具有”墙 倒屋不塌”之妙.与许多现代建筑的 结构体系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云南省的许多地区都属于地震多 发区.采用木结构体系是相当适宜的. 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分工明确,各 连接点又有一定的伸缩性,在一定程 度内可减少地震引起的危害.有利于 防震和抗震.

12 云南省有代表性的木结构古建筑 较多.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的昆明圆 通寺正殿,该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 梁柱粗壮,加上天花藻井,花枋雀替, 使整座建筑显得肃穆端庄,沉雄壮丽. 从该建筑中柱子的排列情况可以看出. 柱子从外向里排列柱头内收,柱脚外 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并把柱 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呈现 出柱头外高内低的瞄线形式,使得整 个建筑外形优美,结构稳定(图1). 图l昆明圆通寺 被称为”月印悬佛座”的曹溪寺, 是云南省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最完 整的.该建筑为重檐歇山顶,三面环 以回廊,造型宏伟,尺度匀称,斗拱 分布疏朗.用材大,保留了宋代建筑 的特色(图2). 图2曹溪寺 1.2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我国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 推崇”自然无为”,?天地以自然运, 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 这些思想都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紧密联 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 化,风景名胜.出现了”山?水?人? 家”的景象. 云南的古建筑也受到了这样思潮 的强烈影响,出现了许多亲近自然, 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古 建筑.位于大理巍山县的巍宝山,是 中国十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其中的古 建筑群,多依山而建,就势而修,创 造了一个人间仙境(图3,图4,图5). 位于昆明西郊的西山公园.有元, 明,清代修建的华亭寺,太华寺,三 清阁,龙门等古建筑,在西山风景区 图3巍宝山古建筑之一 图4巍宝山古建之二 2008年8月唐永红:浅谈云南古建筑艺术特点2008年第4期图5巍宝山古建筑之三 图6西山龙门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

云南民居一颗印

云南民居一颗印 【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下面对昆明的一颗印民居与其地域构造做一下浅谈。 民居建筑是居民家庭内部的组合,建筑组合体的形势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 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其中横长方形的住宅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民居的构造特点上,不同地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建筑为了满足民居的使用功能和使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一致的。 1、“一颗印”介绍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 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倒座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 的一种住屋形式。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2、“一颗印”的构造 每幢一颗印居民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 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 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 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在中国人的思 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

云南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模板

云南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模板 篇一:考察报告格式 考察报告写作文本格式要求 没有参加该线路的考察的同学,需要在学校就近城市进行考察,并将考察报告与之前的申请书复印件一并装订。 一、递交要求及格式: 1、审核合格后,文章必须要严格按格式要求排版。 2、全班论文统一装订成册。班长或学习委员注意,封面格式见附件。封面需要采用a3铜版纸打印,并胶装。(每个同学不需要单独设定封面) 二、考察报告的具体格式要求 1、文章题目格式:宋体、三号、加粗、居中;设置为:一级标题 2、文章中插入的图片必须大小一样,图片居中,并附有图片说明。图号采用如:图1 3、正文部分均采用:宋体、小四、1.5倍行距。 三、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设置方法 以下举例设置一级标题的过程,其他二级标题、三级标题设置方法与一级标题相同。第一步:选择要设置的文字内容 第二步:从格式中选择“标题一”

第三步:再分别设置其字体、字号大小、加粗模式(需要加粗的才设置)、居中模式(需要居中时才设置) 四、封面格式见下页(以班级为单位打印,个人不需要) 五、文章格式详细要求见后面的范文 封面(打印时删除) 2014年艺术设计专业(本科) 专业考察报告 考察路线:北京、平遥、西安 考察时间:2014年3月21日至4月1日班级:艺术设计(环境*****班)带队教师:****** 装订册数:共**册第**册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姓名:*** 班级:*** 学号:**** 考核成绩:(宋体,小四,居中) (空一格) 摘要(宋体,四号,加粗):××××××××××××××××××××××××××× ××××××××××××××××××××××××××× ××××××××××××××××××××××××××× ×××××××××××××××××××××××××××。(200字以内,宋体,小四, 1.5倍行距) (空一格)

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

云南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 为期两周的云南考察活动结束了。临行前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旅程结束后,细细品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藏的地方。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导游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这次的行程,我们考察了昆明、大理、香格里拉、丽江。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特色进行了解,特别是对云南大理市的居民建筑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云南大理当地的建筑特点结合了现在的设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感触,在以后的设计中,无论是室内,广告,还是装饰品,等等我们都可以大量的加入云南民族的特色。让我们的设计有更大的突破,也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得到更大推广。 关键词:大理居民建筑、民族文化 云南大理概况 1.1大理地理位置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 29459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1999年末总人口326.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万人,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滇藏公路交汇地。

1.2大理自然地貌 大理境内有巍峨苍山,浩瀚洱海。东是鸡足山的南出山脉,海拔在2500~3000米之间;西为点苍山脉,平均海拔3782米,最高4122米;洱海是燕山造山运动时昆明凹陷地区产生的断层湖泊,平均水深9米,海拔1973米。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民族风情浓郁,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1.3大理历史文化 大理历史文化渊源流长,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有白族先民繁衍生息。秦汉之际,通过蜀(四川)、身毒(印度)古道就已与内地和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均建都于大理。唐宋五百年间,大理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3大理气候特点 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1)四季温差小。较接近北回归线,太阳辐射角度较大且变化辐度小,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2)干湿季分明,冬干夏雨;(3)垂直差异显著。全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4)气象灾害多。由于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大理州气象灾害较多。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洪涝、霜冻、冰雹、大风等。 二、云南大理居民建筑 2.1大理古城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编辑本段“一颗印”的详细描述 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仅将内墙粉平。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土打实。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是 正房多为三开间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三间四耳倒八尺”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天井狭小正房面向天井挑出腰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