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技术

摘要:黄萎病以及枯萎病均是棉花生长中最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且这两类病害的发生以及发展均会对棉花的生长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棉花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症状较为相似,在实际防治中也较容易出现混淆情况。本文主要将此两种病害作为对比进行了发生特点的分析以及防治方式的介绍,以期能够为棉花的病虫害防治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棉花耕作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却日益加重,尤其是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率更高,且对于棉田造成的毁坏程度更为严重。棉花黄萎病以及枯萎病一旦发病之后,便难以进行有效的根治处理,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蔓延至较大范围,是非常常见的整株性病害,其主要会对棉花植株的维管束系统造成损伤,进而对棉花的生产产生极大影响。要想能够实现棉花的高品质生产,需要加强对于黄萎病以及枯萎病防治的重视。

1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所致,黑白轮枝菌以及大丽轮枝孢是棉花黄萎病传播的主要真菌类型,此类真菌均被归入半知菌亚门,黄萎病在棉花各个生育时期均可出现,但在自然环境之下,棉花幼苗的发病率较少,棉花植株生长至3-5片真叶时,是棉花黄萎病发病的起始时期,而现蕾之后是黄萎病集中发病的关键时期[1]。

1.1 发生特点

棉花植株感染黄萎病之后的各个组织部位均可携带传播病菌,茎叶或者病株

残体在土壤中的埋入同样会为该病菌的传播提供根源。棉籽的带菌率相较于叶片

以及植株来讲比较低,但是是远距离传播的关键渠道病菌。棉田土壤中如有该类

病菌积存,将会对健康植株的根系造成侵染,并且逐步渗透到维管束中繁殖发展。而病菌的繁殖生产则会产生大量的轮枝病毒,导致棉花植株萎蔫枯死,25-28℃

是棉花黄萎病发病最适宜的温度,如气温高于30℃或者低于22℃,则黄萎病的

发病速度会有所减缓。如棉花田间温度适宜、雨量较多、田间湿度超过80%,则

会加速黄萎病的病变发展,如棉花蕾期有少量植株发病,待其花期便会出现大面

积发病,如栽培地区连续多年进行棉花种植,钾肥、磷肥施入量较少或者连续多

年施入了带菌的有机肥,便会加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2]。

1.2 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防治时,第一,需要加强对于棉花种植地区的检疫管理,加强对

于无病区的保护,同时需要做好病区的隔离,避免病区的进一步扩大。第二,可

从农业管理方面进行黄萎病的预防,首先需要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可通过棉花

与小麦、玉米、大豆等轮换的方式进行种植,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积存量。在棉

花田间管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进行氮磷钾肥料的配合施入,以提

升棉花植株对于黄萎病的抵抗性能,降低病害的传播以及发展,并可通过有腐熟

有机肥的合理施加,满足棉花植株生长的养分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杀死土壤中有

害病菌的效果,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优良的根系环境,确保营养的稳定供应。可以

通过叶面喷肥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植株的抗性能力。确保棉花根系、茎叶功能的

稳定维持,实现营养的充分积蓄。第三,需要加强对棉花田间管理的重视,做好

棉田的平整处理,避免存在低洼地区,导致阴雨天气积水过多,可通过钾肥增施

的方式,促进棉花抗性能力的增强。第四,需要及时进行种子的处理,可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棉花种子进行杀毒处理,以降低棉花种子中黄萎病病菌的

携带量。第五,可以使用化学药物的方式进行黄萎病的处理,如发病植株较少,

需将其拔除,并将病土挖至田外,或者可以使用16%的氨水化苦对土壤进行熏蒸

消毒。6-7月份是黄萎病发病的高峰期,需要以病菌患病植株为中心进行氨水化

苦的灌注,在浇灌时覆土踏实并浇适量水,促进药物的蒸发,如此能够起到黄萎

病病菌消除的效果。

2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在部分种植地区又被称为萎蔫病或者半变黄,同样为真菌性病害

感染,真菌类型为尖孢镰刀菌,棉花各个生长阶段均可能发病,同样属于维管束

病害。

2.1 发生特点

棉花枯萎病病菌能够在病株残体、棉花种子以及播种土壤中积存并且越冬,

待出现新的侵染源之后会大面积发病,该病菌的存活时间较长,在土壤中的腐生

积存年限能够达到6-10年之久。温度、湿度的变化对于棉花枯萎病病菌的发生

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地温水平达到20℃时左右便会出现枯萎病发病情况,地温水

平升高到25-28℃时,棉花枯萎病的发病会进入一个高峰期,当地温水平超过33℃时便会出现适度抑制的情况,待气温重回到25℃左右时,便会进入下一次的发病

高发期[3]。另外,大雨或者暴雨之后该病的发病情况也会较为严重。

2.2 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第一,需要加强对于无病区的管理以及植物的检疫。第二,在农业防治方面则需要以抗病性品种为主,且与黄萎病的防治相同,可通过

农作物轮作的方式进行缓解,第三,需要加强对于田间管理的重视,按照农具专用,棉花单收、单轧的要求进行处理,避免存在病菌相互传播的情况。第四,化

学防治方面,首先可进行土壤消毒,可在病株一米范围内对土壤进行充分翻松,

并混入50%棉隆可湿性粉剂140克,来起到土壤消毒的效果之后,需要浇入1520

千克左右的水,确保药剂在土壤中的充分混合。针对患病棉种以及棉饼的消毒,

则可使用80%402抗菌剂2000倍溶液对其进行30分钟的浸泡,来起到杀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德政, 朱荷琴, 冯自力,等. "入田"拌种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J]. 中国棉花, 2020, 47(2):4.

[2]郑伟丽, 凤舞剑. 淮北地区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诊断与防控策略[J].

现代化农业, 2021(11):3.

[3]赵志国. 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技术[J]. 农村科学实验, 2021(31):3.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针对棉花枯萎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二是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合理施肥,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四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对于黄萎病的防治,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同时,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避免积水和缺氧情况的发生,以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其次,要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此外,合理施肥也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抗病能力。最后,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防治方法。一是合理轮作,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原菌的积累。根据病害的不同,轮作的作物

可以选择花生、玉米等不同的作物,以减少病原菌的发生。二是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合理密植,保证棉花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菌的传播。三是注意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合理轮作,注意栽培技术和病害的监测与预警。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棉花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中国含滴滴涕三氯杀螨醇替代项目暨IPM技术宣传材料 棉花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一、棉花立枯病:棉花立枯病又称烂根病、黑根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在种子萌发前侵染可造成烂种,萌发后至出土前侵染可引起烂芽。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基部。 棉花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从地膜抠开以后,因为环境的改变,棉苗的适应性不行,再加上当时的天气经常是低温、阴雨,地温也低,立枯病就很容易发生。 物理防治方法:及时松土,放苗后及时疏松棉苗根部土壤,增加通透性,培苗时应选择比较干爽的土壤(应结合化学防治进行)。 二、棉蚜:在棉花上已发现的蚜虫有5种即:棉蚜、棉长管蚜、苜蓿蚜、拐枣蚜、菜豆根蚜。其中为害棉花的以棉蚜为主,是我国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物理防治措施:⑴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棉花蚜虫的有效措施,如种植372等。⑵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控制蚜虫为害。如棉麦套种;棉花与绿豆、绿肥等间作;插花种植玉米、油菜、高粱等诱集作物,存养天敌,控制棉蚜。(3)处理越冬寄主,减少早春蚜源。一般在棉苗出土前,清除棉田内外杂草。有可能对花椒、石榴、木槿和冬青四大棉蚜越冬寄主进行药剂治理,可减轻棉田蚜量。(4)清洁棉田,把间下的棉苗及剪下的杈梢带出田外沤粪,杀死上面的棉蚜,延迟发生期。

三、棉铃虫 为害特点:棉铃虫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常年发生情况下,仅以棉花和少数作物为取食对象,但在大发生年,棉区绝大多数的植物都会受到危害,幼虫有转移为害的习性,一条幼虫一生可咬食蕾铃20个左右。 发生特点:棉铃虫在黄河流域1年发生5代,有的年份可发生4代,主要以第二、三代为害棉花。成虫在夜间活动,取食花蜜和交尾产卵,对黑光灯和半干的杨树枝叶有效强的趋性。一头雌蛾产卵千粒左右,卵多散产在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在蕾、铃、苞叶上。 物理防治措施: (1)种植小块棉田,利用周围的高秆作物存养天敌控制棉铃虫,并可诱集到棉铃虫成虫和卵虫,减少棉田卵量。 (2大面积应用高压汞灯诱杀成虫,每盏300瓦的灯泡控制面积100亩。 (3)杨树把诱杀成虫,在第二、三代棉铃虫羽化盛期,取10-15支两年生杨树枝(长60-70厘米)捆成一束,竖立在田间,高出棉株15-30厘米,每亩10-20把。每天日出前捕捉成虫,6-7天更换一次,保持较强的诱虫的效果。 (4):结合整枝打杈消灭卵和幼虫。防治后期人工捕促大龄幼虫。 四、棉花苗期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种类很多,按发病部位分为根腐病和叶斑病两大类,以立枯病、炭疽病和红腐病为主。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棉花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严重病害,在全国棉区一直发生较重,死苗严重,造成的危害损失较大。因此,抓住有利时机,选用有效药剂防治棉花枯萎病意义重大。 一、危害症状: 棉花枯萎病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盛。可归纳为5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分呈黄色网纹状,叶片逐渐萎缩枯干; 2、黄化型: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缩枯干; 3、紫红型:叶片局部或大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缩枯干; 4、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5、皱缩型:5-7片真叶时,大部分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型,色深绿,节间缩短,比健株矮小,一般不死亡,病株根茎剖面木质部变成黑褐色。 二、发病规律: 棉花枯萎病菌主要在病株种子、病株残体、土壤和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的调运是引发新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病区棉田的耕作、管理、灌溉等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重要因素。病株根、茎、叶、壳等在高湿时可长出病菌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侵染周围健株。 棉花枯萎病的发病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土温在20℃左右开始发病,土温上升到25℃-28℃时,形成发病高峰;夏季暴雨或多雨年份,发病严重;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偏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耕作粗放的棉田发病严重。 三、化学防治: 播种前,选用40%多菌灵五氯硝基苯、50%甲硫福美双5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用40%多菌灵五氯硝基苯、50%甲硫福美双600-800倍液喷雾或500倍液进行灌根,或选用50%福美双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效显着;对发病较重的田块,同时用%磷酸二氢钾溶液加1%尿素溶液叶面喷雾,每隔5-7天进行一次,连续2-3次,防病效果更加明显。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摘要阐述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危害特点,分析其在射阳县的发病因素,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耐病品种、实行轮作、病区处理、无病土育苗移栽、加强棉田管理、药剂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棉农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发生与危害特点;防治措施;江苏射阳 2007年射阳县棉花种植面积5.7万公顷,黄萎病发生面积达4.3万公顷。据该县植保部门7月中旬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棉花平均株发病率18.8%,严重的田块株发病率22%~87%,平均达38.4%,给当地棉花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发生与危害特点 该病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整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在射阳县域内,因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不同,导致轮作换茬上的差异,使黄萎病发生程度有明显的区域分布,东部沿海棉旱粮地区重于西部稻棉区和中北部棉蒜区。轮作换茬少的地区发病较重,有明显发病中心;经常棉稻轮作的地区发病较轻,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同时,黄萎病发病也有阶段性,夏季低温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有利气候条件,射阳县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受8月份高温气候的控制与阻隔,常年表现出2个发病高峰,分别在7月和9月。7月下旬以后随着酷暑的到来,病株恢复生机,症状逐渐隐退。8月下旬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进入第二发病高峰,到9月中下旬棉花黄萎病症状表现最为严重,开始大量落叶,植株枯萎。 2发病因素

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作者:刘芸芸曹磊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4期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检疫性病害,也是恶性病害,此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棉花的产 量和质量,可造成严重的损失,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棉花枯萎病 和黄萎病的发病症状有其相似处,如若这两种病害同时发生在同一株上,会增加症状的复杂性。棉花枯、黄萎病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是依靠土壤传播为主的病菌,而种子和棉秆等 又能作远距离传播,传播速度快,故在防治上应注意,加强检疫,防止病区扩大。对于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本着“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采取药剂浸种、灌根喷施相结合的预防方法。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要以检疫制度、病田处理、种子处理、 农业防治等为主要防治技术措施 一、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棉花枯萎病在土温20℃时苗期就开始发病,蕾期在土温 25-30℃时,若遇多雨时节,容易形成发病高峰期,而棉花黄萎病在棉花苗期很少发病,在蕾期和花铃期是发病盛期,若遇多雨,最易此病害的流行。 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症状:棉花枯、黄萎病都是为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 的病害。棉花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棉花黄萎病的 症状是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 1、苗期发病症状 ①棉花枯萎病在苗期发病症状: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网纹斑或大块变色斑,或紫红型、黄 化型斑,易落。气候骤变时出现急性青枯形病斑,有时只一个子叶萎蔫,常造成大量死苗。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在苗期的症状:真叶边缘或主脉间叶肉变黄,呈嵌状斑纹,但叶脉不变色,病苗很少枯死。 2、成株发病症状 ①棉花枯萎病发病株型表现上:节间短,矮化,常半边枯死,节上生出小叶小枝,呈丛生状;叶片有网状斑,易落,有时初期表现皱缩型,叶片变深增厚凹凸不平;病叶发生多数是有 下向上,逐渐枯落,只留顶部小叶,但有时也发生顶端向下枯死现象;茎、叶柄内部变色表现 在皮下及输导组织变黑褐色。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株形表现上:一般不矮化,在叶片上出现嵌状斑,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 外发展,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扩散,叶片叶柄内部变色较浅,多雨时,病叶透生出 白粉状霉层,不多见。 三、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1、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加强检疫工作,保护无病区,实行专门机构与群众检疫相结合,执行现场检疫制种,对良 种场、种子繁殖基地出现的病害,需进行劈秆、鉴定,严禁病区种子和棉饼外调和留种。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技术 摘要:黄萎病以及枯萎病均是棉花生长中最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且这两类病害的发生以及发展均会对棉花的生长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棉花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症状较为相似,在实际防治中也较容易出现混淆情况。本文主要将此两种病害作为对比进行了发生特点的分析以及防治方式的介绍,以期能够为棉花的病虫害防治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棉花耕作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却日益加重,尤其是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率更高,且对于棉田造成的毁坏程度更为严重。棉花黄萎病以及枯萎病一旦发病之后,便难以进行有效的根治处理,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蔓延至较大范围,是非常常见的整株性病害,其主要会对棉花植株的维管束系统造成损伤,进而对棉花的生产产生极大影响。要想能够实现棉花的高品质生产,需要加强对于黄萎病以及枯萎病防治的重视。 1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所致,黑白轮枝菌以及大丽轮枝孢是棉花黄萎病传播的主要真菌类型,此类真菌均被归入半知菌亚门,黄萎病在棉花各个生育时期均可出现,但在自然环境之下,棉花幼苗的发病率较少,棉花植株生长至3-5片真叶时,是棉花黄萎病发病的起始时期,而现蕾之后是黄萎病集中发病的关键时期[1]。 1.1 发生特点

棉花植株感染黄萎病之后的各个组织部位均可携带传播病菌,茎叶或者病株 残体在土壤中的埋入同样会为该病菌的传播提供根源。棉籽的带菌率相较于叶片 以及植株来讲比较低,但是是远距离传播的关键渠道病菌。棉田土壤中如有该类 病菌积存,将会对健康植株的根系造成侵染,并且逐步渗透到维管束中繁殖发展。而病菌的繁殖生产则会产生大量的轮枝病毒,导致棉花植株萎蔫枯死,25-28℃ 是棉花黄萎病发病最适宜的温度,如气温高于30℃或者低于22℃,则黄萎病的 发病速度会有所减缓。如棉花田间温度适宜、雨量较多、田间湿度超过80%,则 会加速黄萎病的病变发展,如棉花蕾期有少量植株发病,待其花期便会出现大面 积发病,如栽培地区连续多年进行棉花种植,钾肥、磷肥施入量较少或者连续多 年施入了带菌的有机肥,便会加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2]。 1.2 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防治时,第一,需要加强对于棉花种植地区的检疫管理,加强对 于无病区的保护,同时需要做好病区的隔离,避免病区的进一步扩大。第二,可 从农业管理方面进行黄萎病的预防,首先需要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可通过棉花 与小麦、玉米、大豆等轮换的方式进行种植,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积存量。在棉 花田间管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进行氮磷钾肥料的配合施入,以提 升棉花植株对于黄萎病的抵抗性能,降低病害的传播以及发展,并可通过有腐熟 有机肥的合理施加,满足棉花植株生长的养分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杀死土壤中有 害病菌的效果,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优良的根系环境,确保营养的稳定供应。可以 通过叶面喷肥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植株的抗性能力。确保棉花根系、茎叶功能的 稳定维持,实现营养的充分积蓄。第三,需要加强对棉花田间管理的重视,做好 棉田的平整处理,避免存在低洼地区,导致阴雨天气积水过多,可通过钾肥增施 的方式,促进棉花抗性能力的增强。第四,需要及时进行种子的处理,可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棉花种子进行杀毒处理,以降低棉花种子中黄萎病病菌的 携带量。第五,可以使用化学药物的方式进行黄萎病的处理,如发病植株较少, 需将其拔除,并将病土挖至田外,或者可以使用16%的氨水化苦对土壤进行熏蒸 消毒。6-7月份是黄萎病发病的高峰期,需要以病菌患病植株为中心进行氨水化 苦的灌注,在浇灌时覆土踏实并浇适量水,促进药物的蒸发,如此能够起到黄萎 病病菌消除的效果。

棉花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棉花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摘要: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许多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种植物。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棉花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同时影响棉花产业健康 发展。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因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 素的影响,产量和品质降低,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 关键词:棉花;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1棉花栽培技术要点 1.1棉花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1.1.1品种选择 为保证棉花产量稳定和质量优良,选种环节十分关键。棉花在我国种植历史 悠久,栽培范围广泛,品种较多。如何选择优良的品种是棉花种植人员面临的问题。在具体选种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在选种前充分考察当地的自然 环境和土壤条件,保证所选品种适合在当地生长。第二,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 择抗逆性强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保证苗全和苗齐。第三,选择正规的渠道 和商家购买合格的棉花种子,保证种子优良,仔细检查种子的包装和外形。购买 的种子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为棉花栽培奠定基础。第四,在选种之前 应调查市场的需求情况,选择种植潜力大和市场需求量多的棉花品种。 1.1.2种子处理 第一,选择棉花种子,将干瘪失去水分的种子剔除干净,保留粒大饱满的种子。第二,做好种子晾晒工作,挑选发芽率比较高的棉花种子。确保纯度达到95%以上,净度和成熟度达到98%以上,破碎率小于7%。一些棉花品种可能携带病 菌和虫卵,在出苗之后很可能造成病菌扩散和虫卵发育,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严重影响棉花苗的健康生长。播种之前要晾晒种子,选择干燥适宜的温度晾 晒种子,将种子内部多余的水分去除干净,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同时通过晒种消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棉花苗期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减少棉田菌源;合理密植,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微肥,培育壮苗;适时浇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2、化学防治:根据苗期棉花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二、棉花铃期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顶、去边心,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减轻棉铃虫危害;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棉株抗逆性。 2、化学防治:根据虫情调查和测报结果,在棉铃虫产卵高峰期和孵化高峰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 三、棉花蕾期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顶、去边心,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减轻蕾铃脱落;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棉株抗逆性。 2、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对于病害,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对于虫害,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杀虫剂。 四、棉花花铃期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顶、去边心,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提高蕾铃脱落率;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棉株抗逆性。 2、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杀菌剂进行防治。对于病害,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对于虫害,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杀虫剂。同时,要注意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以及赤眼蜂、金小蜂等寄生性天敌。 棉花病虫害防治

棉枯萎病

中文名称:棉枯萎病 英文名称:Cotton Fusarium wilt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sp.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 为害作物:除侵染棉花外,决明、秋葵、大豆、烟草、锦葵、苜蓿、咖啡、印度麻、蓖麻、木槿。 小麦、大麦、玉米、高梁、蔗、甘薯、大豆、豌豆、红麻、向日葵、烟草、番茄、茄子、辣椒、 黄瓜、笋瓜、牛角椒、芝麻、花生、马铃薯、赤豆、扁豆等。 为害症状:棉枯萎病菌能在棉花整个生长发育季节侵染和为害棉花,在自然条件下,苗期感病的棉株在播种后1个月左右即可显露症状,定苗至现蕾期,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棉苗大量萎蔫、死亡,夏季高温季节,病菌生长受到抑制,病势发展缓慢,症状呈现隐蔽,至秋季多雨,气温下降,病蓖生长旺盛,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一、苗期症状:棉枯萎病在棉花子叶期即可发病,常见的症状有:1、黄色网纹型:是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棉株子叶或真叶匠叶脉褪绿,变黄,而叶肉部分仍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旺现黄色网纹。叶脉变黄多由叶缘或顶部开始,逐渐向内扩展,形成块斑。最后叶片凋萎、干枯、脱落,植株死亡。 2、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多从叶缘开始,叶片的局部或全部变黄,但不呈现网纹,叶片最后枯死,脱落,叶柄和茎导管变褐。 3、紫红型:早春气温偏低且不稳定,罹病棉株的子叶或真叶局部或全部变成紫红色,大叶片上形成块斑或全叶变为紫红,随之叶片枯萎,脱落,棉株死亡。紫红病部的叶脉也呈现出红褐色。 4、青枯型:幼苗或子叶突然失水,叶片呈现失绿,变软,下垂,植株青枯、死亡。但叶片并不脱落,植株仍保持青绿色。 5、皱缩型:受病植株在5-6片真叶期有些叶片往往出现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叶紫红型的病株,都可出现皱缩型症状。 二、成株期症状:棉枯萎病成株期症状表现颇不一致,常见的是植株矮缩。病株叶片深绿,皱缩不平,叶片变厚叶缘向下卷曲,主茎和果枝节间缩短,有时旦现扭曲。有些植株受病后半边表现病态,另半边仍可生长,形成半边枯萎。罹病重的棉株,早期枯死。轻病株虽可带病存活。俣产量受到严惩影响。 三、枯、萎病混生病株症状:在棉枯、黄萎病混生病田,两种病害可以同时侵害一个棉株,表现的症状就更为复杂,这样的病株叫混生病株,症状叫同株混生型。同株混生型的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1、混生急性凋萎型:多在铃期发生,同一病株上表现有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两种症状,有些叶片表现黄色网纹型、紫红型或黄化型证状,而另一些叶片则表现为黄萎病的掌状斑驳。这种病株发病快,病势猛,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死亡。 2、混生慢性凋萎型:同一病株苗期先出现枯萎病症状,植株矮缩、瘦小,有些叶片出现黄色网纹、至蕾铃期又出现黄萎病症状,叶片显露黄褐色掌状块斑。但病情发展缓慢,棉株一般不会迅速枯死。 3、矮生枯萎型:病株低矮,只有30-40厘米,上部叶片皱缩、变厚,叶片浓绿、叶片皱缩,但不表现其他症状;另一种是棉株下部叶片出现网纹块斑,紫红块斑或掌状斑驳,经分离,在同株上可有枯、黄萎两种病原菌。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在棉花上,有两种重要的系统性侵染的病害: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 枯萎病又称半边黄、萎蔫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其为害。表现症状多种多样:苗期有青枯型、黄化型等等;蕾期有皱缩型等。黄化型病株多以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终叶片枯死脱落。棉株染病后,维管束组织发生了病变,将病茎剖开,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导致枯萎病的是真菌中的镰刀菌,其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稍尖。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及粪肥中越冬。非病区枯萎病的发生是使用带菌种子及带菌肥料造成的。在有病棉田中,枯萎病通过中耕、浇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扩散,发病越来越严峻。病菌从棉株根部的伤口、根的皮层及根毛处侵入。枯萎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关系亲密,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期。地温20℃左右时,病株开头表 现症状,地温达到25~28℃时消失第一次发病高峰。进入高温季节后,病菌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酷热季节枯萎病发生轻。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田间消失其次次发病高峰。夏季雨后,地温下降时田块易发病。 棉花黄萎病也是严峻威逼棉花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田间发病初期是在3~5片真叶期,而棉花现蕾后则大量发病。棉株染病后,病株叶缘和叶脉间消失浅黄色斑块,后来渐渐扩展,叶片由下向上渐渐脱落,蕾铃稀有。黄萎病同枯萎病一样也是维管束病害,剖开茎秆,木质部有浅褐色条纹,而枯萎病则是具有深褐色条纹。黄萎病病菌不同菌系致病力有差异,其表现症状也不完全相同。黄萎病病菌侵入棉株后能使病株各个部位带菌,落在土壤中病叶是黄萎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棉籽带菌率虽然很低,但却是病区扩大的重要途径。在土壤中,病菌直接从根系侵入进入导管,并在其内繁殖,堵塞导管、产生毒素,使棉株枯萎。在25~28℃的适温范围内,雨水多常导致田间发病严峻。棉田连作,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后,

棉花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棉花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我国是棉花出产大国,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棉花的,它主要制作各类衣服以及很多家居用品。但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病害的侵 我国是棉花出产大国,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棉花的,它主要制作各类衣服以及很多家居用品。但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病害的侵扰,这样病害会对棉花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小面为你带来棉花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方法。 1、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害,它在全世界范围皆有发生,对棉花生产有严重的危害,造成损失较大。棉花枯萎病主要危害棉花的幼苗,发病时有多种形态,有的叶片出现黄色网纹,最后叶片枯萎,有些叶片变黄或变紫,但最终都是叶片枯萎,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枯萎病的病菌可在土壤和化肥中安全越冬,随着来年继续传播新的植株,所以种植前要对种子、土壤、化肥等消毒灭菌。合理密植、施肥,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药剂稀释后灌根或喷洒。

2、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只一字之差,从名字我们可得,棉花黄萎病发病时叶片失水,叶片出现发黄的斑块,随病害蔓延,病斑逐渐扩大。在长期干旱暴雨后,叶片突然萎靡,然后脱落。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忌连做,最好和其他作物轮作,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在现蕾期喷洒缩节安等生长调节剂,定期喷洒代森锰锌或甲硫•福美双等药剂,有预防作用。

3、棉蚜虫 棉蚜虫主要危害棉花幼苗,蚜虫吸食幼苗叶片的汁液,造成幼苗叶片卷缩,导致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花期和铃期,造成植株晚熟减产。 防治方法:使用对植株危害较少的杀虫药剂喷杀。 4、棉铃虫 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蕾铃期,棉铃虫啃食棉花的花蕾、花铃以及嫩茎,造成开花失败、苞叶脱落、烂铃等现象,最终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方法:同样用对植株危害较少的杀虫药剂喷杀。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今年持续低温? 一、发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又称半边黄、萎蔫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症状常表现多种类型:苗期有青枯型、黄化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红叶型等;蕾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二、发病原因 棉花枯萎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该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5~8个月,病株残体内存活0.5~3年,无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 三、发病的温湿度条件 棉花枯萎病发病轻重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土壤温度在20℃以上开始发病,土温上升至30℃左右时呈现发病高峰,当土温上升到35℃以上时,病菌受抑制,发病减少,症状减轻。秋季土温下降到25℃,又会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期。 四、防治技术 (1)清除病株 发病株率0.1%以下的病田定为零星病田。发现病株时在棉花生育期或收花后拔棉秆以前,先把病株周围的病残株捡净,再把病株1 m2范围内土壤翻松后消毒。可用含氮16%农用氨水1份对水9份,每平方米病土浇灌药液45 L,10~15 d 后再把浇灌药液的土散开,避免残毒或药害。 (2)选用抗、耐病品种枯萎病发生的地区,提倡选用兼抗枯萎病、黄萎病品种或耐病品种。 (3)种子处理 可用0.15%~0.20%二硝散药液在55~60℃下热浸30 min,也可利用沼液防治棉花枯萎病,一般防效可达52%左右,死苗率下降22%左右。具体方法:一是先用沼液浸泡棉种24 h,浸种后用清水洗净晾干表面水分后播种。二是每6 6 7 m 2灌施沼液5000~7000 kg,分5~7次灌棉蔸。由于棉花枯萎病发病高峰在棉花现蕾盛期,因此沼液灌蔸主要在棉花现蕾以前进行,以提高防治效果。 (4)劈茎法治疗

棉花病虫害

棉花病虫草害防治 高级农艺师xx 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从种到收不断受到病虫草害的困扰,采用正确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促进棉花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病害防治 苗期: 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棉苗猝倒病、黑斑病(棉轮纹病)、黑斑病(棉轮纹病)、角斑病 成株期: 枯、黄萎病、棉茎枯病、叶斑病、棉红叶茎枯病、棉花根结线虫病铃期: 疫病、角斑病、炭疽病、红腐病、红粉病、黑果病、曲霉病 病理篇 一、棉花苗期病害诊断 1、棉立枯病: 棉苗受害后,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褐色,并逐渐凹陷腐烂,严重时病部变细,病苗枯死或萎蔫倒伏。子叶受害形成不规则形黄褐色斑,后病斑破碎脱落成穿孔状。 2、棉炭疽病: 棉籽发芽后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烂。子叶上病斑黄褐色,上面有橘红色粘状物质,即病菌分生孢子。幼茎基部发病后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后扩大变褐,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粘状物。 3、棉红腐病:

幼芽发病变成红褐色,可烂在土中。出土幼苗根部生病,根尖变褐色腐烂,后蔓延到全根,并可发展到幼茎地面部分,重病苗枯死。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和幼根变粗是该病的重要特征。子叶发病,多在边缘生灰红色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产生红粉,即病菌孢子。 4、棉苗猝倒病: 棉苗出土后,病菌先从幼嫩的细根侵入,在幼茎基部呈现黄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部变软腐烂,颜色加深呈黄褐色,幼苗迅速萎蔫倒伏,子叶也随着褪色,呈水浸状软化。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与立枯病不同的是,猝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5、棉黑斑病: 苗期子叶或真叶发病时,叶面产生红绿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展成10~15毫米的红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无明显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明显的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叶叶柄受害时,出现黑褐色条斑,常造成子叶脱落。 6、棉角斑病: 棉花整个生育期都能遭其为害。子叶发病,背面出现水浸状透明圆形病斑,后扩大变成黑色,并能扩展到幼茎上,使幼苗折断死亡。真叶发病,病斑为灰绿色水浸状,后变成深褐色,因周围受叶脉限制,故病斑呈多角形。有时病斑沿叶脉扩展,在叶脉周围形成褐色条斑,病叶皱缩扭曲。 (二)棉花苗期病害防治 1、精选种子: 选择不带病菌,成熟度好的棉种,在播种前,选晴天晒种2—3天,增加后熟,提高出苗率和出苗速度。切勿在水泥地面和柏油路面上晒种,以免造成种子生理脱水而不能出苗。 2、农业措施 (1)合理轮作:

棉花病害要“抗、强、防”

棉花病害要“抗、强、防” 病虫防治:棉花病害有症状多项措施综合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识别:剖秆后患枯萎病的维管束变为深褐色,患黄萎病的则为淡褐色。 选用品种突出一个“抗”字: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可有效控制病害程度,是防病最为关键的一个基础因素。在这方面,建议广大棉农在自己周边棉农的实际种植中寻找抗病性强的品种,千万不要轻信那些只知道“为了自己多卖种子多赚钱”的“托儿”的谎言。只有选用一个广大棉农在实际种植中认可的抗病性强的品种,才能保证棉花少发病、少用药。 田间管理突出一个“强”字:在田间种植管理上,强化科学种植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更有利于棉花的增产增效。有轮作倒茬条件的尽量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以有效降低土壤菌源。采用无病土的营养钵育苗或无土育苗后进行移栽,可以有效减轻苗期病菌浸染,推迟发病,显著提高棉株抗病能力。棉花是喜钾作物,增施钾肥可明显减少发病和利于增产。在浇水时,每亩用高锰酸钾0.5~1公斤随浇水冲施,可较好地抑制发病。 化学防治突出一个“防”字: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与其他品种比起来,在同等条件下发病较轻,但并不等于就“不死苗”“不死棵”。笔者根据多年的棉花推广种植经验,在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一控一促”的思路,并总结出几个用药配方,在冀、鲁、豫、皖、鄂、津等地一些植棉区的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具体方法:杀菌剂(控制发病)加促进型调节剂(促壮苗)。较好的杀菌剂有80%多菌灵、六高牌乙蒜素、70%敌磺钠、3%多抗霉素、一支灵、病除康3号(高纯乙蒜素加增效剂)、36%棉枯净(三氯异氰脲酸,不可与有机磷农药混用)、70%

恶霉灵等。较好的营养剂棉花壮蒂灵。使用方法:杀菌剂产品选择一种,与棉花壮蒂灵混合使用即可,注意交替使用杀菌剂。在每次下雨前或浇水前及时喷一次预防,并在下雨后或浇水后再喷药一次,可有效控制病菌蔓延,显著减轻发病。喷药的同时,对重病株及其半径1米之内的棉株进行灌根处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喷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