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黄萎病分类 -回复

棉花黄萎病分类 -回复

棉花黄萎病分类-回复

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根据病原菌的不同类型,棉花黄萎病可以分为真菌性和细菌性两种类型。本文将分步回答关于棉花黄萎病分类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病害。

第一步:介绍棉花黄萎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棉花黄萎病的一般特点。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由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棉花植株的黄化和萎缩。病原菌会侵入植株并导致根部腐烂,破坏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棉花黄萎病对棉花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其分类和防治非常重要。

第二步:真菌性棉花黄萎病分类

真菌性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属于销假单孢菌科、Stenocarpella属的病原菌引起。根据具体的病原菌类型,真菌性棉花黄萎病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销假单孢菌属(Stenocarpella)感染引起的棉花黄萎病:这是最常见的真菌性黄萎病,由销假单孢菌属的病原菌感染引起。不同的销假单孢菌属病原菌种类会导致不同的严重程度和病害表现。

2. 棉秆真菌性黄萎病:这种类型的黄萎病主要由Cephalosporium属的真菌引起,其病原菌主要侵入棉花茎部,引起植株长势衰弱、黄化和萎缩。

第三步:细菌性棉花黄萎病分类

细菌性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属、Ralstonia属的病原菌引起。根据具体的病原菌类型,细菌性棉花黄萎病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黄单胞菌性黄萎病:这是细菌性黄萎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由黄单胞菌(Pseudomonas savastanoi pv. gossypii)引起。病原菌主要侵入植物的细胞并引起黄化、萎缩和病斑等病症。

2. 土壤杆菌性黄萎病:这种类型的黄萎病主要由土壤杆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该病原菌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原菌,不仅可感染棉花,还可感染大量其他植物物种。

细菌性棉花黄萎病通常比真菌性黄萎病更具破坏力和传染性,因此在棉花种植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第四步: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不同类型的棉花黄萎病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预防和控制棉花黄萎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轮作:通过定期更换作物种类,避免接连种植棉花,可以减少病原

菌的积累和传播。

2. 剪除受感染植株:及时发现并剪除受感染的棉花植株,以防止病原菌的进一步传播。

3.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棉花黄萎病的感染率和病害程度。

4. 农艺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注意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通风环境,避免过度灌溉和过密种植,以降低病原菌在田间的传播。

5.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正确使用和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

通过分类研究和综合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传播,从而保障棉花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针对棉花枯萎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二是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合理施肥,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四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对于黄萎病的防治,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同时,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避免积水和缺氧情况的发生,以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其次,要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此外,合理施肥也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抗病能力。最后,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防治方法。一是合理轮作,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原菌的积累。根据病害的不同,轮作的作物

可以选择花生、玉米等不同的作物,以减少病原菌的发生。二是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合理密植,保证棉花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菌的传播。三是注意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合理轮作,注意栽培技术和病害的监测与预警。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从1891年美国首次发现到如今,已遍布世界各主要产棉区。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后随棉种调运不断扩大。1973年普查,全国枯、黄萎病发生面积36.98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0%;1977年发展为57.24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2.12%;1979年增至71.17万hm2 ,占统计棉田的18.2%;1982年扩展到148.2万hm2,占当年植棉面积的31.26%;其中纯黄萎病田面积13万hm2,占病田面积的8.7%;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进入90年代,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有些重病田病株率高达80%~90%,并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成光秆的棉田,损失相当严重。据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为200万担。黄萎病为害棉花造成的损失程度因症状类型、发病早晚及受害程度而不同,现蕾开花期发病损失率可达70.9%~88.8%;盛花期发病损失率为41.6%~48.6%,落叶型和急性萎蔫型黄萎病株易死亡,损失更重;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症状

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类型。 普通型:病株症状自下而上扩展。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 病斑逐渐扩大,从病斑边缘至中心的颜色逐渐加深,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状斑驳”,随后变色部位的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现“花西瓜皮”症状;重病株到后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后期常在茎基部或落叶的叶腋处长出细小新枝。开花结铃期,有时在灌水或中量以上降雨之后在病株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退绿斑块,较快变成黄褐色枯斑或青枯,出现急性失水萎蔫型症状,但植株上枯死叶、蕾多悬挂并不很快脱落。 落叶型:这种类型症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都已发现,危害十分严重。主要特 点是顶叶向下卷曲褪绿、叶片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即脱落成光秆,表现出急性萎蔫落叶症状。叶、蕾,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落光,后植株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 上述不同症状的黄萎病株,其根、茎维管束均变为褐色,但较枯萎病变色浅。 由此可见,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是:枯萎病发病早,出苗后即可发生,现蕾期达发病高峰;黄萎病发病较晚,一般在现蕾期才开始发生,花铃期达高峰。枯萎病症状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黄萎病的症状则一般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不形成顶枯症。枯萎病常引起植株明显矮化、枯死;黄萎病一般不产生严重矮化和早期死亡。枯萎病叶脉可变黄,呈黄色网纹症;黄萎病没有叶脉变黄的症状。枯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深,黄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浅。 维管束变色是鉴定田间棉株是否发生枯、黄萎病的最可靠方法,也是区分枯、黄萎病与红(黄)叶枯病等生理病害的重要标志,所以对其怀疑时,可剖开茎杆或掰下空枝(或叶柄)检查维管束是否变色。另外,在枯、黄萎病混生病田还可经常看到黄萎病和枯萎病发生在同一棉株上,称为同株混生型病株。以枯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主茎及果枝节间缩短,株型常丛生矮化,病株大部分叶片皱缩变小,叶色变深或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但在病株中下部叶片叶脉间呈现黄色掌状斑驳或掌状枯斑的典型黄萎病症状。以黄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大部分叶片呈现块状斑驳或掌状枯斑的典型黄萎病症状。但顶端叶片皱缩、叶色加深,有时个别叶片也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 病原 学名:世界上引起棉花黄萎病的病菌有2个种,即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它们都属于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真菌。两种菌的主要区别是:大丽轮枝菌形成各种形状的黑色微菌核,而黑白轮枝菌产生黑色休眠菌丝。大丽轮枝菌在30℃下能生长,而黑白轮枝菌则不能生长。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梗基部是透明的,而黑白轮枝菌分生孢子梗基部暗色。这一特点在寄主组织上明显,而人工

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作者:刘芸芸曹磊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4期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检疫性病害,也是恶性病害,此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棉花的产 量和质量,可造成严重的损失,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棉花枯萎病 和黄萎病的发病症状有其相似处,如若这两种病害同时发生在同一株上,会增加症状的复杂性。棉花枯、黄萎病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是依靠土壤传播为主的病菌,而种子和棉秆等 又能作远距离传播,传播速度快,故在防治上应注意,加强检疫,防止病区扩大。对于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本着“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采取药剂浸种、灌根喷施相结合的预防方法。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要以检疫制度、病田处理、种子处理、 农业防治等为主要防治技术措施 一、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棉花枯萎病在土温20℃时苗期就开始发病,蕾期在土温 25-30℃时,若遇多雨时节,容易形成发病高峰期,而棉花黄萎病在棉花苗期很少发病,在蕾期和花铃期是发病盛期,若遇多雨,最易此病害的流行。 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症状:棉花枯、黄萎病都是为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 的病害。棉花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棉花黄萎病的 症状是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 1、苗期发病症状 ①棉花枯萎病在苗期发病症状: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网纹斑或大块变色斑,或紫红型、黄 化型斑,易落。气候骤变时出现急性青枯形病斑,有时只一个子叶萎蔫,常造成大量死苗。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在苗期的症状:真叶边缘或主脉间叶肉变黄,呈嵌状斑纹,但叶脉不变色,病苗很少枯死。 2、成株发病症状 ①棉花枯萎病发病株型表现上:节间短,矮化,常半边枯死,节上生出小叶小枝,呈丛生状;叶片有网状斑,易落,有时初期表现皱缩型,叶片变深增厚凹凸不平;病叶发生多数是有 下向上,逐渐枯落,只留顶部小叶,但有时也发生顶端向下枯死现象;茎、叶柄内部变色表现 在皮下及输导组织变黑褐色。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株形表现上:一般不矮化,在叶片上出现嵌状斑,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 外发展,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扩散,叶片叶柄内部变色较浅,多雨时,病叶透生出 白粉状霉层,不多见。 三、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1、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加强检疫工作,保护无病区,实行专门机构与群众检疫相结合,执行现场检疫制种,对良 种场、种子繁殖基地出现的病害,需进行劈秆、鉴定,严禁病区种子和棉饼外调和留种。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摘要:棉花产量的好与坏,与农民的收入的多与少息息相关,很多温度适宜的 地区都会生产棉花,棉花可以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为农民造福。而棉花在种植 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这两种病是导致棉 花减产的重要因素,可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状况。本文将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 病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并制定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使棉花产业可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措施 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就会降低产量,影响其质量,可以称得上是 毁灭性的灾害,对于农民更是影响巨大。在棉花刚刚出苗时,枯萎病就可以侵袭,会导致成片的死苗存在,对于那些活下来的棉苗,会出现特别矮小,结铃很少的 现象,进一步影响了棉花的发展。而黄萎病虽然没有枯萎病影响严重,但产生的 灾害也不容小觑,感染黄萎病也会出现结铃较少的现象,严重者甚至不结铃,有 些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会有落叶现象,可造成棉花减产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两种病 对棉花危害严重,可造成棉花减产减质,所以种植人员一定要加以重视,为棉花 产业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一、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发病症状 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有着共同点,两者都是维管束系病害,病害都 会侵袭其根茎部位,导致其导管发生变色,因其输导组织受到严重伤害,导致棉 花枯萎,发生的大量的落叶。一般枯萎病的发生时期比黄萎病早,它在棉花还是 幼苗时期就能感染,棉花在定苗期有的就会发病,还有的会推迟,直到现蕾期才 会出现症状,一旦出现枯萎病,就会导致大量的棉苗死亡。然而这并没有完全结束,每到秋季,雨水频繁的时候,很可能还会再次发病。病变主要表现在根茎部位,连成一条褐色的长线,当你把带病的叶片摘下时,会在叶柄茎部位发现褐色 点样的特征,无病的棉苗内部会呈现白色。 一般情况下,黄萎病在棉苗时期无症状,它会等到现蕾期再出现症状,黄萎 病很少发生幼苗期死亡的情况,前期病叶良好,没有症状,病株也不会出现萎缩 的情况,还会有少量的棉桃结出。当叶片出现症状时,就会在其边缘出现病斑, 其主侧叶并无症状,一般症状都表现在叶肉上,局部呈现枯焦状态,进一步导致 整片叶子的枯萎。在其根茎处表现为浅褐色纹样病斑。在一个病区,枯萎病和黄 萎病危害严重,在一个棉株上这两种病害可能同时存在,其不同的是两种病的先 后顺序,某些地区在确定棉花是否发生灾害时,都会将有病的叶柄摘下来,看其 部位是否变色,这也是确定以及区分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因素。 二、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条件 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都是其种子带来的病菌,在种子的调运过程中,可以 远距离进行传播,所以,枯萎病和黄萎病扩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为进行调种和 运种这一过程。带菌的种子就是所有危害的源头,播种带菌种子,虽然并没有很 高的发病率,但在种子引进后,会跟随一些落叶进入土壤中,该病菌会在一定温 度下存活,等到秋季来临,降雨量较多时,就是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高发时期, 发病的严重程度,会和雨水的多与少有很大联系。当到了六月和七月时,雨水比 较多,并且分布比较均匀,枯萎病的危害就会比较严重,而到了七月和八月时, 雨水相对来说也很多,黄萎病的危害就会严重。据研究分析,有些地区雨水较多,偶尔一场雨水过后,田间就会出现很多枯叶的棉苗,甚至还有一部分死苗,所以,雨水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发病条件。

棉花病虫害种类

棉花病虫害种类 1. 引言 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全球纺织品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然而,棉花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这些病虫害会给棉花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了解棉花病虫害种类及其特征对于科学防治和提高棉花产量至关重要。 2. 棉花病害种类 2.1 灰霉病 灰霉病是棉花上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由灰霉菌引起。该病在湿润环境下易发生,主要侵染棉铃、叶片和茎部。患病部位出现灰白色霉层,并逐渐扩展。患部叶片变黄、凋萎,并最终褪色脱落。 预防和控制方法包括合理施肥、增加通风、适当间隔植株、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并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2.2 黄萎病 黄萎病是由黄萎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侵染棉花根系,导致根系腐烂和枯萎。患病棉花表现为叶片发黄、枯死,整株植株生长停滞。 预防和控制黄萎病的方法包括选择抗性品种、合理施肥、控制灌溉水分和适度间休等。 2.3 立枯病 立枯病是棉花上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由立枯菌引起。该病主要侵染棉花茎部和果铃,导致植株生长停滞、叶片变黄、凋落,并最终导致整株植株死亡。 预防和控制立枯病的方法包括选择抗性品种、适当间隔植株、增加通风和光线等。 3. 棉花虫害种类 3.1 棉铃虫 棉铃虫是棉花上最常见的虫害之一,幼虫主要以棉花的嫩叶和茎部为食,严重影响棉铃发育。成虫主要吸取棉花汁液,并传播病毒。 预防和控制棉铃虫的方法包括合理施肥、适时采摘和清除病株等。

3.2 棉红蜘蛛 棉红蜘蛛是一种重要的害虫,主要侵染棉花叶片。其吸取植株汁液导致叶片黄化、枯萎,并且会产生大量的网丝覆盖植株。 预防和控制棉红蜘蛛的方法包括合理施肥、增加通风、适时喷洒杀虫剂等。 3.3 刺吸式害虫 刺吸式害虫主要包括刺吸式口器的介壳虫和白粉虱等。这些害虫通过刺吸植株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卷曲,并可引起传播病毒。 预防和控制刺吸式害虫的方法包括定期清除田间杂草、适时喷洒杀虫剂等。 4. 结论 棉花病虫害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了解不同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其特征对于科学防治和提高棉花产量至关重要。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包括合理施肥、选择抗性品种、增加通风、适时喷洒杀菌剂或杀虫剂等。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棉花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 注意:由于任务要求避免使用敏感词汇和话题,本文仅提供了一般性的介 绍和预防控制方法,并没有具体涉及某些特定病虫害的详细信息。在实际 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环境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技术 摘要:黄萎病以及枯萎病均是棉花生长中最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且这两类病害的发生以及发展均会对棉花的生长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棉花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症状较为相似,在实际防治中也较容易出现混淆情况。本文主要将此两种病害作为对比进行了发生特点的分析以及防治方式的介绍,以期能够为棉花的病虫害防治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棉花耕作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却日益加重,尤其是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率更高,且对于棉田造成的毁坏程度更为严重。棉花黄萎病以及枯萎病一旦发病之后,便难以进行有效的根治处理,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蔓延至较大范围,是非常常见的整株性病害,其主要会对棉花植株的维管束系统造成损伤,进而对棉花的生产产生极大影响。要想能够实现棉花的高品质生产,需要加强对于黄萎病以及枯萎病防治的重视。 1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所致,黑白轮枝菌以及大丽轮枝孢是棉花黄萎病传播的主要真菌类型,此类真菌均被归入半知菌亚门,黄萎病在棉花各个生育时期均可出现,但在自然环境之下,棉花幼苗的发病率较少,棉花植株生长至3-5片真叶时,是棉花黄萎病发病的起始时期,而现蕾之后是黄萎病集中发病的关键时期[1]。 1.1 发生特点

棉花植株感染黄萎病之后的各个组织部位均可携带传播病菌,茎叶或者病株 残体在土壤中的埋入同样会为该病菌的传播提供根源。棉籽的带菌率相较于叶片 以及植株来讲比较低,但是是远距离传播的关键渠道病菌。棉田土壤中如有该类 病菌积存,将会对健康植株的根系造成侵染,并且逐步渗透到维管束中繁殖发展。而病菌的繁殖生产则会产生大量的轮枝病毒,导致棉花植株萎蔫枯死,25-28℃ 是棉花黄萎病发病最适宜的温度,如气温高于30℃或者低于22℃,则黄萎病的 发病速度会有所减缓。如棉花田间温度适宜、雨量较多、田间湿度超过80%,则 会加速黄萎病的病变发展,如棉花蕾期有少量植株发病,待其花期便会出现大面 积发病,如栽培地区连续多年进行棉花种植,钾肥、磷肥施入量较少或者连续多 年施入了带菌的有机肥,便会加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2]。 1.2 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防治时,第一,需要加强对于棉花种植地区的检疫管理,加强对 于无病区的保护,同时需要做好病区的隔离,避免病区的进一步扩大。第二,可 从农业管理方面进行黄萎病的预防,首先需要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可通过棉花 与小麦、玉米、大豆等轮换的方式进行种植,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积存量。在棉 花田间管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进行氮磷钾肥料的配合施入,以提 升棉花植株对于黄萎病的抵抗性能,降低病害的传播以及发展,并可通过有腐熟 有机肥的合理施加,满足棉花植株生长的养分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杀死土壤中有 害病菌的效果,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优良的根系环境,确保营养的稳定供应。可以 通过叶面喷肥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植株的抗性能力。确保棉花根系、茎叶功能的 稳定维持,实现营养的充分积蓄。第三,需要加强对棉花田间管理的重视,做好 棉田的平整处理,避免存在低洼地区,导致阴雨天气积水过多,可通过钾肥增施 的方式,促进棉花抗性能力的增强。第四,需要及时进行种子的处理,可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棉花种子进行杀毒处理,以降低棉花种子中黄萎病病菌的 携带量。第五,可以使用化学药物的方式进行黄萎病的处理,如发病植株较少, 需将其拔除,并将病土挖至田外,或者可以使用16%的氨水化苦对土壤进行熏蒸 消毒。6-7月份是黄萎病发病的高峰期,需要以病菌患病植株为中心进行氨水化 苦的灌注,在浇灌时覆土踏实并浇适量水,促进药物的蒸发,如此能够起到黄萎 病病菌消除的效果。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在棉花上,有两种重要的系统性侵染的病害: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 枯萎病又称半边黄、萎蔫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其为害。表现症状多种多样:苗期有青枯型、黄化型等等;蕾期有皱缩型等。黄化型病株多以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终叶片枯死脱落。棉株染病后,维管束组织发生了病变,将病茎剖开,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导致枯萎病的是真菌中的镰刀菌,其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稍尖。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及粪肥中越冬。非病区枯萎病的发生是使用带菌种子及带菌肥料造成的。在有病棉田中,枯萎病通过中耕、浇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扩散,发病越来越严峻。病菌从棉株根部的伤口、根的皮层及根毛处侵入。枯萎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关系亲密,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期。地温20℃左右时,病株开头表 现症状,地温达到25~28℃时消失第一次发病高峰。进入高温季节后,病菌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酷热季节枯萎病发生轻。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田间消失其次次发病高峰。夏季雨后,地温下降时田块易发病。 棉花黄萎病也是严峻威逼棉花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田间发病初期是在3~5片真叶期,而棉花现蕾后则大量发病。棉株染病后,病株叶缘和叶脉间消失浅黄色斑块,后来渐渐扩展,叶片由下向上渐渐脱落,蕾铃稀有。黄萎病同枯萎病一样也是维管束病害,剖开茎秆,木质部有浅褐色条纹,而枯萎病则是具有深褐色条纹。黄萎病病菌不同菌系致病力有差异,其表现症状也不完全相同。黄萎病病菌侵入棉株后能使病株各个部位带菌,落在土壤中病叶是黄萎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棉籽带菌率虽然很低,但却是病区扩大的重要途径。在土壤中,病菌直接从根系侵入进入导管,并在其内繁殖,堵塞导管、产生毒素,使棉株枯萎。在25~28℃的适温范围内,雨水多常导致田间发病严峻。棉田连作,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后,

棉花黄萎病菌

棉花黄萎病菌 摘要:棉花黄萎病菌是由境外引入的一种植物病菌,尤其是对棉花的影响较大,而且对产量的影响正在逐年加重。国内已经对该菌作出了大量研究,而且不同地区的该病菌有其不同的特性及致病性。棉花中还未发现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但可通过生物防治等方法来处理。 关键字:大丽轮枝菌菌丝菌核致病木霉菌生物防治温度培养防治 中文名:棉花黄萎病菌 拉丁文名: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 门:真菌门 亚门:半知菌亚门 纲:丝孢纲 目: 丛梗孢目 科:丛梗孢科 属:轮枝孢属 原产地:美国弗吉尼亚州 入侵地:80年代末,发病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93年发病面积达270余万hm2 寄主: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寄主植物达250种以上。

形态特征:大丽轮枝菌培养基上形成大量黑色微菌核。微菌核近球形。 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孢,长卵圆形 菌落类型 根据培养基中菌落的特点,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即菌核型,菌丝型,中间型。菌核型:在菌落上产生菌丝和大量微菌核,菌落中间产生白色气生菌丝团,基质内布满黑色微菌核。菌丝型:菌落上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培养两周后仍未有黑色微菌核出现。中间型:菌落上气生菌丝少,有黑色微菌核。菌落类型和致病性强弱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的菌丝型致病性较弱或属于中等致病性,而菌核型和中间型有强的致病性。江苏省对采集样本的分析的黄萎病菌丝型菌株占45.5%.早期分离鉴定出的落叶型菌株Vi51和VDs属于菌丝型,用于棉花品种抗病性病圃鉴定的菌株BP2属于中间型菌株.液体培养时,菌丝型菌株培养液的颜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苗期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型菌株与中间型菌株BP2相比,表现出发病早的特点. 症状类型 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到高峰。根据其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普通型和落叶型.但两者其根,茎维管束均变为褐色。前者在初期从叶缘到叶根逐渐变为褐色,但主脉处仍为绿色。后者顶叶卷曲褪绿,叶片突然萎垂,随即脱落成光杆。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 一气候: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摄氏度,低于2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发病缓慢。夏季多雨水,而温度略低时,有利

棉花黄萎病分级

棉花抗黄萎病鉴定技术研究*吴征彬李静冯纯大张金发 摘要以相对抗性指数(I R )和相对抗病效果(E R )作为抗病鉴定指示所得鉴定 结果完全一致。在花铃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时所作的病情调查,其发病程度一般轻于拔杆前的剖杆考查结果,但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将两个时期的调查结果平均后进行综合评价,则会使抗病鉴定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抗病鉴定相对抗性指数(I R ) 相对抗病效果(E R ) 1.4 统计分析 将3个重复调查的数据合计,用各材料的总和进行棉花抗病性分级,尽量消除重复间的误差对抗病鉴定结果的影响。 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病级)/(总株数×最高病级)〕×100 相对抗性指数I R =校正系数K×鉴定材料病指 K=50/感病对照品种的实际病指,50为规定感病对照的标准病指 相对抗病效果E R =〔(感病对照品种病指-鉴定材料病指)/感病对照病指〕×100 计算出相对抗性指数(I R )和相对抗病效果(E R )后,按表2的标准对棉花的抗黄萎病性 进行分级[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抗病指标的比较 分别以相对抗性指数I R 和相对抗病效果E R 为抗病鉴定指标[6],按照表2的抗病分级 标准,对1997~1998年2年所鉴定的76份次材料进行抗病分级,2种方法所得的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其中:高抗材料3份次,占鉴定材料的3.9%;抗病26份次,占34.2%;耐病35份次,占46.1%;感病12份次,占15.8%。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材料之间存在较大差 异,相对抗指最低的川239仅4.2(E R 为91.6),最高的“3107”达45.3(E R 9.5),结果说 明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差异较大,它们在遗传背景方面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系)的抗黄萎病性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系)的抗黄萎病性鉴定 1 对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的抗黄萎病性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的鉴定是棉花品种选育的基础,也是评价棉 花质量的重要指标。抗黄萎病性是棉花品种表现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确定棉花品种抗病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棉花品种的抗病性,鉴 定棉花抗黄萎病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棉花鉴定的基础 公认的,抗黄萎病是由水稻黄萎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引起的,当微生物侵入和致病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棉花植株就会遭受 严重的草类病害。造成棉花黄萎病的原因也就是水稻黄萎病菌。而水 稻黄萎病丝状菌在高温和湿润环境中很容易成活,很容易对棉花株产 生影响。 1.2 棉花鉴定的方法 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鉴定抗黄萎病的方法,即分枝处理法和试 管苗萌发法,其中,分枝处理法有比较低的检测难度,而试管苗萌发 法更具有可靠性。 (1)分枝处理法 分枝处理法是指将种子播种后1个月左右,取定株和位置,将植 株的分枝剪掉,剪除后把培养基放置在分枝处,并在植株上方贴上黄

萎病特异抗性表型。在2个月左右,会出现苗期病害变化,最终发病 和抗病程度的鉴定。 (2)试管苗萌发法 试管苗萌发法是将种子直接放入90mm的培养管中,用3%酒精灭菌 2分钟,倒出多余的酒精后,然后将20ml水滴加至管底,在培养管内 注入7ml真菌悬液,最后将管口密封,在25℃黑暗培养7-10天,发现苗期病害变化后,最终发病和抗病程度的鉴定。 1.3 对棉花的抗黄萎病性的评价 棉花的抗黄萎病性的将棉株萌发病害和发病后的抗病程度分为5 个等级:极发(VF)、发病(F)、有轻微病害的抗性(S1)、有抗性(S2)和有明显抗性(S3),鉴定方法比较可靠,但选育抗性高的棉 花品种却不一定性状安全。此外,还建议在生产区实施立体抗萎调查,以确定和检验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能力。 因此,在棉花选育过程中,必须严格对棉花种质资源和品种进行 抗黄萎病性鉴定,以确保棉花的质量和抗病性,长期建立棉花抗病性 的优势。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 一、引言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黄萎病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提高棉花品种的抗病性,进行黄萎病抗性的剖秆鉴定是至关重要的。剖秆鉴定是 通过观察和测量剖开的植株的茎杆部分,来评估植株的抗性程度。本文将对棉花种质资源 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材料和方法 1.材料 选取不同的棉花品种或者杂交种作为研究对象,确保其来源真实可靠,并且能够代表 不同的抗病类型。 2.方法 (1)黄萎病接种:选取健康的黄萎病菌悬浮液,采用叶盘法或者土壤培养法进行接种,使得植株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 (2)剖秆观察:在植株受到一定程度的黄萎病感染后,选择代表性的植株进行剖秆观察,观察植株的茎杆部分的黄萎病症状和程度。 (3)数据统计:对观察到的黄萎病症状和程度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品种或者杂交种的抗病性差异。 三、结果 对不同棉花品种或者杂交种进行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后,得到了以下的结果: 1.观察到的黄萎病症状主要有茎基处弯曲、叶片枯黄、生长迟缓等,严重感染的植株 甚至出现死亡。 2.不同品种或者杂交种表现出了明显的抗病性差异,有些品种受到轻微感染后,症状 较轻并且恢复迅速;而有些品种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感染和抗性较差的特点。 3.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存在着不同品种或者杂交种在抗病性上的显著差异,可以鉴定 出一些具有较强抗性的棉花材料。 四、讨论

1.黄萎病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棉花的种质资源利用和品种改良。 2.通过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可以鉴定出一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棉花种质资源,为后续的品种改良和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可以有效地评估棉花品种的抗病性,为棉花生产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棉花育种和生产的发展。

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检测技术

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检测技术 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检测技术 1、简介 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栽培的 菌种,在全球棉花生产中十分普遍。其有害症状特别以叶底出现黄斑 为主,继而影响全株发育,形成植株衰败和死亡,导致棉花收量下降、质量下降等,成为棉花种植技术难以克服的棉花病害之一。 2、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检测技术 (1)采集棉籽 利用采集落叶、抽梗或刈割棉籽都可以获得新鲜的未受病害影响的植 株进行鉴定病原。 (2)分离检测 根据分离病原的要求,将落叶的植株置于落叶型黄萎病菌富含的培养 基(比如牛乳糖培养基)中,然后在25℃条件下移植培养。 (3)形态特征的鉴定 通过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渲染,便能发现其细胞壁表面拥有明显的 条纹和线状,而内部则具有一定间距的奈米线和海马状结构。随着培 养时间的延长,会形成大量的担子孢子,这可以被显微镜观察到。

(4)分子记录技术 分子技术是该菌的检测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用来鉴别和测定棉 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定特异碱基序列。PCR技术是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可以通过检测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特征性标记基因,进行病原种 型检测。 (5)抗性诊断抗药性诊断 根据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病原抗药性耐受特点,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抗 药性诊断技术,依据病原对抗药性剂的敏感性以及抗药性状态,针对 病原进行采取科学的施药策略,也就是抗药性诊断技术。 3、结论 合理使用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检测技术,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及时果断 收集病原,以便建立准确的诊断标准,有效识别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从而为其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手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