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摘要:棉花产量的好与坏,与农民的收入的多与少息息相关,很多温度适宜的

地区都会生产棉花,棉花可以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为农民造福。而棉花在种植

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这两种病是导致棉

花减产的重要因素,可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状况。本文将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

病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并制定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使棉花产业可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措施

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就会降低产量,影响其质量,可以称得上是

毁灭性的灾害,对于农民更是影响巨大。在棉花刚刚出苗时,枯萎病就可以侵袭,会导致成片的死苗存在,对于那些活下来的棉苗,会出现特别矮小,结铃很少的

现象,进一步影响了棉花的发展。而黄萎病虽然没有枯萎病影响严重,但产生的

灾害也不容小觑,感染黄萎病也会出现结铃较少的现象,严重者甚至不结铃,有

些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会有落叶现象,可造成棉花减产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两种病

对棉花危害严重,可造成棉花减产减质,所以种植人员一定要加以重视,为棉花

产业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一、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发病症状

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有着共同点,两者都是维管束系病害,病害都

会侵袭其根茎部位,导致其导管发生变色,因其输导组织受到严重伤害,导致棉

花枯萎,发生的大量的落叶。一般枯萎病的发生时期比黄萎病早,它在棉花还是

幼苗时期就能感染,棉花在定苗期有的就会发病,还有的会推迟,直到现蕾期才

会出现症状,一旦出现枯萎病,就会导致大量的棉苗死亡。然而这并没有完全结束,每到秋季,雨水频繁的时候,很可能还会再次发病。病变主要表现在根茎部位,连成一条褐色的长线,当你把带病的叶片摘下时,会在叶柄茎部位发现褐色

点样的特征,无病的棉苗内部会呈现白色。

一般情况下,黄萎病在棉苗时期无症状,它会等到现蕾期再出现症状,黄萎

病很少发生幼苗期死亡的情况,前期病叶良好,没有症状,病株也不会出现萎缩

的情况,还会有少量的棉桃结出。当叶片出现症状时,就会在其边缘出现病斑,

其主侧叶并无症状,一般症状都表现在叶肉上,局部呈现枯焦状态,进一步导致

整片叶子的枯萎。在其根茎处表现为浅褐色纹样病斑。在一个病区,枯萎病和黄

萎病危害严重,在一个棉株上这两种病害可能同时存在,其不同的是两种病的先

后顺序,某些地区在确定棉花是否发生灾害时,都会将有病的叶柄摘下来,看其

部位是否变色,这也是确定以及区分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因素。

二、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条件

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都是其种子带来的病菌,在种子的调运过程中,可以

远距离进行传播,所以,枯萎病和黄萎病扩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为进行调种和

运种这一过程。带菌的种子就是所有危害的源头,播种带菌种子,虽然并没有很

高的发病率,但在种子引进后,会跟随一些落叶进入土壤中,该病菌会在一定温

度下存活,等到秋季来临,降雨量较多时,就是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高发时期,

发病的严重程度,会和雨水的多与少有很大联系。当到了六月和七月时,雨水比

较多,并且分布比较均匀,枯萎病的危害就会比较严重,而到了七月和八月时,

雨水相对来说也很多,黄萎病的危害就会严重。据研究分析,有些地区雨水较多,偶尔一场雨水过后,田间就会出现很多枯叶的棉苗,甚至还有一部分死苗,所以,雨水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发病条件。

三、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对于新栽的棉花区域以及无病的棉花区域,我们要加以重视,保护好健康棉

苗不被病菌感染,对于一些零星病株,我们应做到彻底铲除,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平时应多去关注,应多加留意一些刚开始发病的病株,以免影响其它健康株,还有一些病害严重的区域,我们要进行科学的管理,依靠群众的力量,进一步调

查分析,可以对带病土壤进行消毒,或者换掉带病土壤,改善土壤的环境,主要

去栽培抗病品种,抗病品种能够大大降低发病率,保证棉苗的健康生长。而对于

一些病害比较轻微的地区,我们要多去调查,对生病的土壤进行消毒,对有病棉

株实行防治措施,无病棉株加以保护[1]。当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时,一般都是由

于种子的抗病能力弱导致的,所以,选种就要选种抗病品种,如果田间种上一部

分抗病品种,另一部分种普通品种,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染病的

都是普通品种。抗病品种可能购买的经费要比普通品种多,但是后期没有病灾害

的发生,可以提高棉花的产量,从长远角度看,抗病品种才是最有经济效益的。

在防治过程中,农业防治法,是每年都要把发病的棉株清除,再去换掉病土,实现田中无患病种子,无带菌土壤,对于棉花产量的提升效果显著。可以将棉花

以及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一般轮作四年左右,土壤中的病菌就会减少,棉花的

发病率也会减轻。对于枯萎病和黄萎病比较轻微的病区,我们可以去劣留优,使

病株减少,再留用一些种子,播种前进行挑选,可以保证棉苗的健壮。其田间管

理一定要加强,中耕要做到早勤深,每次下雨后都应进行一次中耕,保证地面温

度以及土壤的疏松,使棉苗发育健壮,到了一定时期就要对棉花进行施肥,增强

抗病能力。在管理棉田时,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对于清洁出的棉苗枝叶要集中

烧毁。对于一些零星发病的田间,可以在除掉病株后,按照一定的程度去挖掉病土,彻底消除病菌,防止病菌蔓延[2]。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危害严重,而且各具特征,对棉花的影响

也不相同,给棉花产业带来极大影响。为了棉花产业的更好发展,本文主要讲述

了棉花的防治措施,不同严重程度的病害,其防治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在种植

过程中,注意种子的引入,一般抗病种子可以更好的生长,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平时应对棉花的病害多加重视,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禁止拖延,造

成棉花病情加重,降低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薇,韩万里,王梦瑶,等. 棉花枯萎病拮抗短小芽胞杆菌筛选鉴定及生防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034(003):P.440-448

[2]余宏章. 不断改进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方法[J]. 农药市场信息,2019,000(008):P.54-54.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针对棉花枯萎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二是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抗病能力。三是合理施肥,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四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对于黄萎病的防治,我们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清理病残体和病菌源,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同时,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避免积水和缺氧情况的发生,以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其次,要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性强的棉花品种,提高棉花的抗病能力。此外,合理施肥也是防治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保证棉花的养分平衡,提高抗病能力。最后,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期进行喷洒,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药害。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防治方法。一是合理轮作,避免连作连种,减少病原菌的积累。根据病害的不同,轮作的作物

可以选择花生、玉米等不同的作物,以减少病原菌的发生。二是栽培技术上要注意合理密植,保证棉花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菌的传播。三是注意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合理轮作,注意栽培技术和病害的监测与预警。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保障棉花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 Cotton Fusarium Wilt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过去曾作为国内重要植物检疫对象,至今在有些省区仍作为植物检疫对象。此病最早于1892年在美国发现,以后随棉种调运而迅速扩散蔓延,目前在世界各主要产棉国均有发生。我国于1934年在江苏南通和上海川沙等县最早发现此病,20世纪70~80年代初期,遍布全国各主要产棉区,并形成严重危害,估计每年因此病损失皮棉200万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大量抗病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在我国南北棉区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棉区发生仍然较重,其中特别是新疆棉区常造成大片死亡,目前仍是棉花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症状

整个生长期均可危害。出苗后即可被侵染发病,严重时造成大片死苗,到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因生育阶段和气候条件不同,田间常表现如下几种不同的症状类型。 黄色网纹型:病苗子叶或真叶的叶脉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一定的绿色, 使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最后干枯脱落。成株期也偶尔出现。 黄化型:病株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局部或全部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褐枯死或脱落。 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出现。 紫红型:叶片变紫红色或呈紫红色斑块,以后逐渐萎蔫、枯死、脱落,苗期和成株期 均可出现。 凋萎型:叶片突然失水褪色,植株叶片全部或先从一边自下而上萎蔫下垂,不久全株 凋萎死亡。一般在气候急剧变化,阴雨或灌水之后出现较多,是生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些高感品种感病后,在生长中后期有时会自植株顶端出现枯死,发生所谓“顶枯型”症状。 矮缩型:早期发生的病株若病程进展比较缓慢,则表现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顶叶常 发生皱缩、畸形、一般并不枯死。矮缩型病株也是成株期常见的症状之一。 同一病株可表现一种症状类型,有时也可出现几种症状类型,苗期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及紫红型的病株若不死亡都有可能成为皱缩型病株。无论那种症状类型,其病株根、茎维管束均变为黑褐色。 病株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一般在适宜发病条件下,特别是在温室内做接种试验,黄色网纹型的症状较多;在田间,气温较低时易出现紫红型;而在气温急剧变化,如阴雨后迅速转晴变暖或灌水后则容易出现黄化型和凋萎型的症状。田间枯萎病通常表现点片死苗和大量枯死,成株期以凋萎和矮缩型最常见。 病原

棉花病害试题

第四部分棉花病害试题 一、请译出下列英文的中文名称 1.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2. Cotton Fusarium Wilt 3. Cotton Angular Leaf Spot 4. Cotton Seedling Diseases 5. Cotton Boll Rot Diseases 二、请写出下列学名的中文名称和引起病害的名称 1. Fusarium oxysporium f.sp. vasinfectum 2. Diplodia gossypina 3. Trichothecium roseum 4. Phytophthora boehmeriae 5.Colletotrichum gossypii 6. Verticillium dahliae 7.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lvacearum 三、请写出下列病原的拉丁文名称 1. 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 2. 大丽轮枝菌 3. 野油菜黄单孢杆菌棉花角斑致病变种 4. 棉炭疽菌 5. 苧麻疫霉 6. 粉红聚端孢 7. 棉色二孢 四、请将下列病害名称译成英文 1. 棉花枯萎病 2. 棉花黄萎病 3. 棉花角斑病 4. 棉花苗期病害 5. 棉铃病害 五、填空题 1.棉枯萎病的症状可表现出、、、和五种类型。一般在时 期开始发病,时期达到发病高峰。 2.棉花枯萎病菌主经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和内部,或者以菌丝体、分 生孢子及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3.棉花枯萎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______和________等,在田间病害可借______和_____等来传播,主要 是从直接侵入为主,也可从侵入。 4.棉花黄萎病的防治策略是:无病区,病点,轻病区,重病区。 5.棉花枯萎病是病害,其的症状类型有、、、 和,无论那一种类型,病株的维管束。 6.棉黄萎病主要发生在棉花生长的期,症状通常表现有和两种类型。 7.棉花黄萎病菌所产生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8.棉花黄萎病发病最适气温为,低于或高于发病缓慢,超过则隐症。 9.世界上引起棉花黄萎病的病菌有、两个种。 10.棉花的最主要病害有和病;这两种病害都是传病害。 11.棉花病害大致分为、和三类,其中和病 最重要,是典型的传病害,在盛夏遇高温会出现。 12.河北省棉苗病害的主要病原菌有和。 13.棉苗炭疽病和立枯病均可由和带菌传病,前者以带菌为主,后者以带菌

棉花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中国含滴滴涕三氯杀螨醇替代项目暨IPM技术宣传材料 棉花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一、棉花立枯病:棉花立枯病又称烂根病、黑根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病菌在种子萌发前侵染可造成烂种,萌发后至出土前侵染可引起烂芽。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基部。 棉花立枯病是棉花苗期的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从地膜抠开以后,因为环境的改变,棉苗的适应性不行,再加上当时的天气经常是低温、阴雨,地温也低,立枯病就很容易发生。 物理防治方法:及时松土,放苗后及时疏松棉苗根部土壤,增加通透性,培苗时应选择比较干爽的土壤(应结合化学防治进行)。 二、棉蚜:在棉花上已发现的蚜虫有5种即:棉蚜、棉长管蚜、苜蓿蚜、拐枣蚜、菜豆根蚜。其中为害棉花的以棉蚜为主,是我国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物理防治措施:⑴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棉花蚜虫的有效措施,如种植372等。⑵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控制蚜虫为害。如棉麦套种;棉花与绿豆、绿肥等间作;插花种植玉米、油菜、高粱等诱集作物,存养天敌,控制棉蚜。(3)处理越冬寄主,减少早春蚜源。一般在棉苗出土前,清除棉田内外杂草。有可能对花椒、石榴、木槿和冬青四大棉蚜越冬寄主进行药剂治理,可减轻棉田蚜量。(4)清洁棉田,把间下的棉苗及剪下的杈梢带出田外沤粪,杀死上面的棉蚜,延迟发生期。

三、棉铃虫 为害特点:棉铃虫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常年发生情况下,仅以棉花和少数作物为取食对象,但在大发生年,棉区绝大多数的植物都会受到危害,幼虫有转移为害的习性,一条幼虫一生可咬食蕾铃20个左右。 发生特点:棉铃虫在黄河流域1年发生5代,有的年份可发生4代,主要以第二、三代为害棉花。成虫在夜间活动,取食花蜜和交尾产卵,对黑光灯和半干的杨树枝叶有效强的趋性。一头雌蛾产卵千粒左右,卵多散产在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在蕾、铃、苞叶上。 物理防治措施: (1)种植小块棉田,利用周围的高秆作物存养天敌控制棉铃虫,并可诱集到棉铃虫成虫和卵虫,减少棉田卵量。 (2大面积应用高压汞灯诱杀成虫,每盏300瓦的灯泡控制面积100亩。 (3)杨树把诱杀成虫,在第二、三代棉铃虫羽化盛期,取10-15支两年生杨树枝(长60-70厘米)捆成一束,竖立在田间,高出棉株15-30厘米,每亩10-20把。每天日出前捕捉成虫,6-7天更换一次,保持较强的诱虫的效果。 (4):结合整枝打杈消灭卵和幼虫。防治后期人工捕促大龄幼虫。 四、棉花苗期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种类很多,按发病部位分为根腐病和叶斑病两大类,以立枯病、炭疽病和红腐病为主。

枯黄萎病

(一) 发病强度的分级标准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自然条件下,发病时期和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调查发病强度时,应区分不同情况,确定分级标准。 1. 枯萎病发病强度的分级标准 (1) 苗期(棉花现蕾前): 0级——健苗。 一级——子叶边缘叶脉呈黄色网状,或子叶轻微变黄、发紫,真叶未显症状。 二级——子夜或少数真叶变黄或发紫,叶脉呈黄色网状,株型微显矮化。 三级——子叶或大部分真叶变黄或发紫,叶脉呈黄色网状,株型矮缩或出现萎蔫。 四级——棉苗萎蔫或青枯死亡。 (2) 蕾铃期(棉花现蕾后) 0级——健株。 一级——病株叶片有25%以下表现叶色加深,皱缩,叶脉呈黄色网状有时叶 片有变黄或变红发紫等典型症状。 二级——病株叶片有25%—50%表现病状,株型明显矮化。 三级——病株叶片有50%以上表现症状,株型明显矮化。 四级——病株叶片几乎全部表现症状,甚至枯焦脱落,枝茎枯死,有时整株出现急性凋萎死亡。 2. 棉花花铃期黄萎病发病强度分级标准 0级——健株。 一级——病株病叶仅有25%以下显病状,即叶片主脉间产生淡黄色或黄色不 规则病斑。 二级——病株叶片有25%—50%显病状,病斑的颜色大部分变成黄色或黄褐色,叶片边缘略有卷枯。 三级——病株叶片有50%以上显症状,病斑大多数呈黄褐色,叶片边缘卷枯,有少数叶片凋落。 四级——全株叶片发病,干枯脱落成光杆,造成早期枯死或全株叶片主脉间突然产生水渍状淡绿色斑块,并迅速萎蔫下垂,导致急性死亡。 3. 棉花收获期枯、黄萎病剖杆检查分级标准 0级——健株,全株茎秆木质部无病变症状。 一级——茎秆木质部的病变(木质部分为淡黄色至黑色条纹)占剖面的1/4以 下。 二级——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1/4至1/2。 三级——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1/2至3/4。 四级——茎秆木质部的病变部分占剖面的3/4以上。 4. 枯、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 (1) 发病株率(%)=调查总株数发病总株数 ?100% (2) 病情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I =N m f v ?? ∑?100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从1891年美国首次发现到如今,已遍布世界各主要产棉区。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后随棉种调运不断扩大。1973年普查,全国枯、黄萎病发生面积36.98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0%;1977年发展为57.24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2.12%;1979年增至71.17万hm2 ,占统计棉田的18.2%;1982年扩展到148.2万hm2,占当年植棉面积的31.26%;其中纯黄萎病田面积13万hm2,占病田面积的8.7%;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进入90年代,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有些重病田病株率高达80%~90%,并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成光秆的棉田,损失相当严重。据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为200万担。黄萎病为害棉花造成的损失程度因症状类型、发病早晚及受害程度而不同,现蕾开花期发病损失率可达70.9%~88.8%;盛花期发病损失率为41.6%~48.6%,落叶型和急性萎蔫型黄萎病株易死亡,损失更重;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症状

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类型。 普通型:病株症状自下而上扩展。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 病斑逐渐扩大,从病斑边缘至中心的颜色逐渐加深,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状斑驳”,随后变色部位的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现“花西瓜皮”症状;重病株到后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后期常在茎基部或落叶的叶腋处长出细小新枝。开花结铃期,有时在灌水或中量以上降雨之后在病株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退绿斑块,较快变成黄褐色枯斑或青枯,出现急性失水萎蔫型症状,但植株上枯死叶、蕾多悬挂并不很快脱落。 落叶型:这种类型症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都已发现,危害十分严重。主要特 点是顶叶向下卷曲褪绿、叶片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即脱落成光秆,表现出急性萎蔫落叶症状。叶、蕾,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落光,后植株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 上述不同症状的黄萎病株,其根、茎维管束均变为褐色,但较枯萎病变色浅。 由此可见,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是:枯萎病发病早,出苗后即可发生,现蕾期达发病高峰;黄萎病发病较晚,一般在现蕾期才开始发生,花铃期达高峰。枯萎病症状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黄萎病的症状则一般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不形成顶枯症。枯萎病常引起植株明显矮化、枯死;黄萎病一般不产生严重矮化和早期死亡。枯萎病叶脉可变黄,呈黄色网纹症;黄萎病没有叶脉变黄的症状。枯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深,黄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浅。 维管束变色是鉴定田间棉株是否发生枯、黄萎病的最可靠方法,也是区分枯、黄萎病与红(黄)叶枯病等生理病害的重要标志,所以对其怀疑时,可剖开茎杆或掰下空枝(或叶柄)检查维管束是否变色。另外,在枯、黄萎病混生病田还可经常看到黄萎病和枯萎病发生在同一棉株上,称为同株混生型病株。以枯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主茎及果枝节间缩短,株型常丛生矮化,病株大部分叶片皱缩变小,叶色变深或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但在病株中下部叶片叶脉间呈现黄色掌状斑驳或掌状枯斑的典型黄萎病症状。以黄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大部分叶片呈现块状斑驳或掌状枯斑的典型黄萎病症状。但顶端叶片皱缩、叶色加深,有时个别叶片也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 病原 学名:世界上引起棉花黄萎病的病菌有2个种,即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它们都属于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真菌。两种菌的主要区别是:大丽轮枝菌形成各种形状的黑色微菌核,而黑白轮枝菌产生黑色休眠菌丝。大丽轮枝菌在30℃下能生长,而黑白轮枝菌则不能生长。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梗基部是透明的,而黑白轮枝菌分生孢子梗基部暗色。这一特点在寄主组织上明显,而人工

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作者:刘芸芸曹磊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4期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检疫性病害,也是恶性病害,此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棉花的产 量和质量,可造成严重的损失,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棉花枯萎病 和黄萎病的发病症状有其相似处,如若这两种病害同时发生在同一株上,会增加症状的复杂性。棉花枯、黄萎病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是依靠土壤传播为主的病菌,而种子和棉秆等 又能作远距离传播,传播速度快,故在防治上应注意,加强检疫,防止病区扩大。对于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本着“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采取药剂浸种、灌根喷施相结合的预防方法。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要以检疫制度、病田处理、种子处理、 农业防治等为主要防治技术措施 一、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棉花枯萎病在土温20℃时苗期就开始发病,蕾期在土温 25-30℃时,若遇多雨时节,容易形成发病高峰期,而棉花黄萎病在棉花苗期很少发病,在蕾期和花铃期是发病盛期,若遇多雨,最易此病害的流行。 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症状:棉花枯、黄萎病都是为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 的病害。棉花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棉花黄萎病的 症状是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 1、苗期发病症状 ①棉花枯萎病在苗期发病症状: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网纹斑或大块变色斑,或紫红型、黄 化型斑,易落。气候骤变时出现急性青枯形病斑,有时只一个子叶萎蔫,常造成大量死苗。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在苗期的症状:真叶边缘或主脉间叶肉变黄,呈嵌状斑纹,但叶脉不变色,病苗很少枯死。 2、成株发病症状 ①棉花枯萎病发病株型表现上:节间短,矮化,常半边枯死,节上生出小叶小枝,呈丛生状;叶片有网状斑,易落,有时初期表现皱缩型,叶片变深增厚凹凸不平;病叶发生多数是有 下向上,逐渐枯落,只留顶部小叶,但有时也发生顶端向下枯死现象;茎、叶柄内部变色表现 在皮下及输导组织变黑褐色。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株形表现上:一般不矮化,在叶片上出现嵌状斑,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 外发展,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扩散,叶片叶柄内部变色较浅,多雨时,病叶透生出 白粉状霉层,不多见。 三、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1、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加强检疫工作,保护无病区,实行专门机构与群众检疫相结合,执行现场检疫制种,对良 种场、种子繁殖基地出现的病害,需进行劈秆、鉴定,严禁病区种子和棉饼外调和留种。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摘要:棉花产量的好与坏,与农民的收入的多与少息息相关,很多温度适宜的 地区都会生产棉花,棉花可以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为农民造福。而棉花在种植 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这两种病是导致棉 花减产的重要因素,可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状况。本文将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 病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并制定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使棉花产业可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措施 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就会降低产量,影响其质量,可以称得上是 毁灭性的灾害,对于农民更是影响巨大。在棉花刚刚出苗时,枯萎病就可以侵袭,会导致成片的死苗存在,对于那些活下来的棉苗,会出现特别矮小,结铃很少的 现象,进一步影响了棉花的发展。而黄萎病虽然没有枯萎病影响严重,但产生的 灾害也不容小觑,感染黄萎病也会出现结铃较少的现象,严重者甚至不结铃,有 些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会有落叶现象,可造成棉花减产百分之三十左右。这两种病 对棉花危害严重,可造成棉花减产减质,所以种植人员一定要加以重视,为棉花 产业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一、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发病症状 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有着共同点,两者都是维管束系病害,病害都 会侵袭其根茎部位,导致其导管发生变色,因其输导组织受到严重伤害,导致棉 花枯萎,发生的大量的落叶。一般枯萎病的发生时期比黄萎病早,它在棉花还是 幼苗时期就能感染,棉花在定苗期有的就会发病,还有的会推迟,直到现蕾期才 会出现症状,一旦出现枯萎病,就会导致大量的棉苗死亡。然而这并没有完全结束,每到秋季,雨水频繁的时候,很可能还会再次发病。病变主要表现在根茎部位,连成一条褐色的长线,当你把带病的叶片摘下时,会在叶柄茎部位发现褐色 点样的特征,无病的棉苗内部会呈现白色。 一般情况下,黄萎病在棉苗时期无症状,它会等到现蕾期再出现症状,黄萎 病很少发生幼苗期死亡的情况,前期病叶良好,没有症状,病株也不会出现萎缩 的情况,还会有少量的棉桃结出。当叶片出现症状时,就会在其边缘出现病斑, 其主侧叶并无症状,一般症状都表现在叶肉上,局部呈现枯焦状态,进一步导致 整片叶子的枯萎。在其根茎处表现为浅褐色纹样病斑。在一个病区,枯萎病和黄 萎病危害严重,在一个棉株上这两种病害可能同时存在,其不同的是两种病的先 后顺序,某些地区在确定棉花是否发生灾害时,都会将有病的叶柄摘下来,看其 部位是否变色,这也是确定以及区分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因素。 二、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条件 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都是其种子带来的病菌,在种子的调运过程中,可以 远距离进行传播,所以,枯萎病和黄萎病扩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为进行调种和 运种这一过程。带菌的种子就是所有危害的源头,播种带菌种子,虽然并没有很 高的发病率,但在种子引进后,会跟随一些落叶进入土壤中,该病菌会在一定温 度下存活,等到秋季来临,降雨量较多时,就是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高发时期, 发病的严重程度,会和雨水的多与少有很大联系。当到了六月和七月时,雨水比 较多,并且分布比较均匀,枯萎病的危害就会比较严重,而到了七月和八月时, 雨水相对来说也很多,黄萎病的危害就会严重。据研究分析,有些地区雨水较多,偶尔一场雨水过后,田间就会出现很多枯叶的棉苗,甚至还有一部分死苗,所以,雨水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重要发病条件。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技术 摘要:黄萎病以及枯萎病均是棉花生长中最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且这两类病害的发生以及发展均会对棉花的生长产量以及质量产生影响,棉花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症状较为相似,在实际防治中也较容易出现混淆情况。本文主要将此两种病害作为对比进行了发生特点的分析以及防治方式的介绍,以期能够为棉花的病虫害防治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枯萎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随着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棉花耕作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却日益加重,尤其是黄萎病以及枯萎病的发生率更高,且对于棉田造成的毁坏程度更为严重。棉花黄萎病以及枯萎病一旦发病之后,便难以进行有效的根治处理,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蔓延至较大范围,是非常常见的整株性病害,其主要会对棉花植株的维管束系统造成损伤,进而对棉花的生产产生极大影响。要想能够实现棉花的高品质生产,需要加强对于黄萎病以及枯萎病防治的重视。 1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所致,黑白轮枝菌以及大丽轮枝孢是棉花黄萎病传播的主要真菌类型,此类真菌均被归入半知菌亚门,黄萎病在棉花各个生育时期均可出现,但在自然环境之下,棉花幼苗的发病率较少,棉花植株生长至3-5片真叶时,是棉花黄萎病发病的起始时期,而现蕾之后是黄萎病集中发病的关键时期[1]。 1.1 发生特点

棉花植株感染黄萎病之后的各个组织部位均可携带传播病菌,茎叶或者病株 残体在土壤中的埋入同样会为该病菌的传播提供根源。棉籽的带菌率相较于叶片 以及植株来讲比较低,但是是远距离传播的关键渠道病菌。棉田土壤中如有该类 病菌积存,将会对健康植株的根系造成侵染,并且逐步渗透到维管束中繁殖发展。而病菌的繁殖生产则会产生大量的轮枝病毒,导致棉花植株萎蔫枯死,25-28℃ 是棉花黄萎病发病最适宜的温度,如气温高于30℃或者低于22℃,则黄萎病的 发病速度会有所减缓。如棉花田间温度适宜、雨量较多、田间湿度超过80%,则 会加速黄萎病的病变发展,如棉花蕾期有少量植株发病,待其花期便会出现大面 积发病,如栽培地区连续多年进行棉花种植,钾肥、磷肥施入量较少或者连续多 年施入了带菌的有机肥,便会加重棉花黄萎病的发病[2]。 1.2 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防治时,第一,需要加强对于棉花种植地区的检疫管理,加强对 于无病区的保护,同时需要做好病区的隔离,避免病区的进一步扩大。第二,可 从农业管理方面进行黄萎病的预防,首先需要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可通过棉花 与小麦、玉米、大豆等轮换的方式进行种植,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积存量。在棉 花田间管理时,需要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进行氮磷钾肥料的配合施入,以提 升棉花植株对于黄萎病的抵抗性能,降低病害的传播以及发展,并可通过有腐熟 有机肥的合理施加,满足棉花植株生长的养分需求,同时能够实现杀死土壤中有 害病菌的效果,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优良的根系环境,确保营养的稳定供应。可以 通过叶面喷肥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植株的抗性能力。确保棉花根系、茎叶功能的 稳定维持,实现营养的充分积蓄。第三,需要加强对棉花田间管理的重视,做好 棉田的平整处理,避免存在低洼地区,导致阴雨天气积水过多,可通过钾肥增施 的方式,促进棉花抗性能力的增强。第四,需要及时进行种子的处理,可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棉花种子进行杀毒处理,以降低棉花种子中黄萎病病菌的 携带量。第五,可以使用化学药物的方式进行黄萎病的处理,如发病植株较少, 需将其拔除,并将病土挖至田外,或者可以使用16%的氨水化苦对土壤进行熏蒸 消毒。6-7月份是黄萎病发病的高峰期,需要以病菌患病植株为中心进行氨水化 苦的灌注,在浇灌时覆土踏实并浇适量水,促进药物的蒸发,如此能够起到黄萎 病病菌消除的效果。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今年持续低温? 一、发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又称半边黄、萎蔫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症状常表现多种类型:苗期有青枯型、黄化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红叶型等;蕾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二、发病原因 棉花枯萎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该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5~8个月,病株残体内存活0.5~3年,无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 三、发病的温湿度条件 棉花枯萎病发病轻重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土壤温度在20℃以上开始发病,土温上升至30℃左右时呈现发病高峰,当土温上升到35℃以上时,病菌受抑制,发病减少,症状减轻。秋季土温下降到25℃,又会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期。 四、防治技术 (1)清除病株 发病株率0.1%以下的病田定为零星病田。发现病株时在棉花生育期或收花后拔棉秆以前,先把病株周围的病残株捡净,再把病株1 m2范围内土壤翻松后消毒。可用含氮16%农用氨水1份对水9份,每平方米病土浇灌药液45 L,10~15 d 后再把浇灌药液的土散开,避免残毒或药害。 (2)选用抗、耐病品种枯萎病发生的地区,提倡选用兼抗枯萎病、黄萎病品种或耐病品种。 (3)种子处理 可用0.15%~0.20%二硝散药液在55~60℃下热浸30 min,也可利用沼液防治棉花枯萎病,一般防效可达52%左右,死苗率下降22%左右。具体方法:一是先用沼液浸泡棉种24 h,浸种后用清水洗净晾干表面水分后播种。二是每6 6 7 m 2灌施沼液5000~7000 kg,分5~7次灌棉蔸。由于棉花枯萎病发病高峰在棉花现蕾盛期,因此沼液灌蔸主要在棉花现蕾以前进行,以提高防治效果。 (4)劈茎法治疗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在棉花上,有两种重要的系统性侵染的病害: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 枯萎病又称半边黄、萎蔫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其为害。表现症状多种多样:苗期有青枯型、黄化型等等;蕾期有皱缩型等。黄化型病株多以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终叶片枯死脱落。棉株染病后,维管束组织发生了病变,将病茎剖开,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导致枯萎病的是真菌中的镰刀菌,其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稍尖。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及粪肥中越冬。非病区枯萎病的发生是使用带菌种子及带菌肥料造成的。在有病棉田中,枯萎病通过中耕、浇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扩散,发病越来越严峻。病菌从棉株根部的伤口、根的皮层及根毛处侵入。枯萎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关系亲密,田间有两次发病高峰期。地温20℃左右时,病株开头表 现症状,地温达到25~28℃时消失第一次发病高峰。进入高温季节后,病菌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酷热季节枯萎病发生轻。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田间消失其次次发病高峰。夏季雨后,地温下降时田块易发病。 棉花黄萎病也是严峻威逼棉花生产的一种重要病害,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田间发病初期是在3~5片真叶期,而棉花现蕾后则大量发病。棉株染病后,病株叶缘和叶脉间消失浅黄色斑块,后来渐渐扩展,叶片由下向上渐渐脱落,蕾铃稀有。黄萎病同枯萎病一样也是维管束病害,剖开茎秆,木质部有浅褐色条纹,而枯萎病则是具有深褐色条纹。黄萎病病菌不同菌系致病力有差异,其表现症状也不完全相同。黄萎病病菌侵入棉株后能使病株各个部位带菌,落在土壤中病叶是黄萎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棉籽带菌率虽然很低,但却是病区扩大的重要途径。在土壤中,病菌直接从根系侵入进入导管,并在其内繁殖,堵塞导管、产生毒素,使棉株枯萎。在25~28℃的适温范围内,雨水多常导致田间发病严峻。棉田连作,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后,

棉花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棉花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我国是棉花出产大国,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棉花的,它主要制作各类衣服以及很多家居用品。但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病害的侵 我国是棉花出产大国,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棉花的,它主要制作各类衣服以及很多家居用品。但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病害的侵扰,这样病害会对棉花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小面为你带来棉花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方法。 1、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害,它在全世界范围皆有发生,对棉花生产有严重的危害,造成损失较大。棉花枯萎病主要危害棉花的幼苗,发病时有多种形态,有的叶片出现黄色网纹,最后叶片枯萎,有些叶片变黄或变紫,但最终都是叶片枯萎,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枯萎病的病菌可在土壤和化肥中安全越冬,随着来年继续传播新的植株,所以种植前要对种子、土壤、化肥等消毒灭菌。合理密植、施肥,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药剂稀释后灌根或喷洒。

2、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只一字之差,从名字我们可得,棉花黄萎病发病时叶片失水,叶片出现发黄的斑块,随病害蔓延,病斑逐渐扩大。在长期干旱暴雨后,叶片突然萎靡,然后脱落。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忌连做,最好和其他作物轮作,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在现蕾期喷洒缩节安等生长调节剂,定期喷洒代森锰锌或甲硫•福美双等药剂,有预防作用。

3、棉蚜虫 棉蚜虫主要危害棉花幼苗,蚜虫吸食幼苗叶片的汁液,造成幼苗叶片卷缩,导致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影响花期和铃期,造成植株晚熟减产。 防治方法:使用对植株危害较少的杀虫药剂喷杀。 4、棉铃虫 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蕾铃期,棉铃虫啃食棉花的花蕾、花铃以及嫩茎,造成开花失败、苞叶脱落、烂铃等现象,最终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方法:同样用对植株危害较少的杀虫药剂喷杀。

棉枯萎病

中文名称:棉枯萎病 英文名称:Cotton Fusarium wilt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sp.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 为害作物:除侵染棉花外,决明、秋葵、大豆、烟草、锦葵、苜蓿、咖啡、印度麻、蓖麻、木槿。 小麦、大麦、玉米、高梁、蔗、甘薯、大豆、豌豆、红麻、向日葵、烟草、番茄、茄子、辣椒、 黄瓜、笋瓜、牛角椒、芝麻、花生、马铃薯、赤豆、扁豆等。 为害症状:棉枯萎病菌能在棉花整个生长发育季节侵染和为害棉花,在自然条件下,苗期感病的棉株在播种后1个月左右即可显露症状,定苗至现蕾期,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棉苗大量萎蔫、死亡,夏季高温季节,病菌生长受到抑制,病势发展缓慢,症状呈现隐蔽,至秋季多雨,气温下降,病蓖生长旺盛,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一、苗期症状:棉枯萎病在棉花子叶期即可发病,常见的症状有:1、黄色网纹型:是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棉株子叶或真叶匠叶脉褪绿,变黄,而叶肉部分仍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旺现黄色网纹。叶脉变黄多由叶缘或顶部开始,逐渐向内扩展,形成块斑。最后叶片凋萎、干枯、脱落,植株死亡。 2、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多从叶缘开始,叶片的局部或全部变黄,但不呈现网纹,叶片最后枯死,脱落,叶柄和茎导管变褐。 3、紫红型:早春气温偏低且不稳定,罹病棉株的子叶或真叶局部或全部变成紫红色,大叶片上形成块斑或全叶变为紫红,随之叶片枯萎,脱落,棉株死亡。紫红病部的叶脉也呈现出红褐色。 4、青枯型:幼苗或子叶突然失水,叶片呈现失绿,变软,下垂,植株青枯、死亡。但叶片并不脱落,植株仍保持青绿色。 5、皱缩型:受病植株在5-6片真叶期有些叶片往往出现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叶紫红型的病株,都可出现皱缩型症状。 二、成株期症状:棉枯萎病成株期症状表现颇不一致,常见的是植株矮缩。病株叶片深绿,皱缩不平,叶片变厚叶缘向下卷曲,主茎和果枝节间缩短,有时旦现扭曲。有些植株受病后半边表现病态,另半边仍可生长,形成半边枯萎。罹病重的棉株,早期枯死。轻病株虽可带病存活。俣产量受到严惩影响。 三、枯、萎病混生病株症状:在棉枯、黄萎病混生病田,两种病害可以同时侵害一个棉株,表现的症状就更为复杂,这样的病株叫混生病株,症状叫同株混生型。同株混生型的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1、混生急性凋萎型:多在铃期发生,同一病株上表现有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两种症状,有些叶片表现黄色网纹型、紫红型或黄化型证状,而另一些叶片则表现为黄萎病的掌状斑驳。这种病株发病快,病势猛,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死亡。 2、混生慢性凋萎型:同一病株苗期先出现枯萎病症状,植株矮缩、瘦小,有些叶片出现黄色网纹、至蕾铃期又出现黄萎病症状,叶片显露黄褐色掌状块斑。但病情发展缓慢,棉株一般不会迅速枯死。 3、矮生枯萎型:病株低矮,只有30-40厘米,上部叶片皱缩、变厚,叶片浓绿、叶片皱缩,但不表现其他症状;另一种是棉株下部叶片出现网纹块斑,紫红块斑或掌状斑驳,经分离,在同株上可有枯、黄萎两种病原菌。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应与《植物生产与环境》同时开设,以强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农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及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本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正确诊断植物病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的人才。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植物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102,其中实训课时数70,共计6学分。 2.课程目标 1.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能正确诊断植物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 2.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 3.能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 4.能识记农药的基本知识并能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和选用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现代农艺技术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材中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4.2教学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演示、实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方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工作情境,应用标本、挂图、视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昆虫的形态特征、病害的症状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本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模拟现场教学,“教”与“学”互动,教师展示和讲解,学生操作,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指导。选用典型案例由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训练,也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实操项目,创设条件,深入田间地头,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更贴近寿光农业生产发展趋势要求。要结合现代农业生产中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绿色环保、节约创新等知识,开拓学生优化生产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和技术改革意识。 5.教学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将总结性的知识放在后面,各章节的安排要注意基本教材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注意教材横向、纵向的关系。 4.3课程资源 1.植物病虫害的标本、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