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育德感想

课程育德感想

课程育德感想

课程育德感想

看着今年高考的吊瓶班,听着最励志的高考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听着复读女生跳楼身亡的故事,让我感到痛心,感到窒息。让我不禁去想: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教育不是要让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吗?怎么会弄到打吊瓶,往死里学了呢?教育不是应该让学生学会生存吗?怎么会有孩子轻生了呢?

我们都知道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素质是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但实际操作起来,我们往往重智轻德,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了首位,也许是迫于沉重的考试压力。

但是我们作为教师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课程育德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让德育回归课堂。那么,要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必须要做到:1. 养成关注学生德行成长的意识。我们在关注双基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挖掘课程隐含的道德要求。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顺势对学生进行引导。2. 把握好道德教育的适切性。道德教育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在合适的情景下,加以点拨,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所以,教师必须抓住切入点,抓住时机,因势利导。3.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责任心,由衷的爱,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自己必须首先要有德,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并内化成他们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的教育最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看看这个词语,“德才兼备”,看得出“德”始终是放在首位的。

课程育德所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课程育德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是“育人”而不是“育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进行育德,即如何有效开展课程育德工作?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课程育德又面临着什么问题呢? 关键字:课程育德问题发展建议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是“育人”而不是“育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在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科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即学科课程育德)已成为当下教育讨论的热点。下面我将从自身出发谈谈课程育德所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教师缺乏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中小学,为了管理的方便,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分属教务处和德育处(或者政教处)管理,这样的分工方式本意是为了方便管理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却使大多学科教师形成了这样的错误心理:我只是一个学科老师,我只负责教书、传授知识,德育的问题由政教处或班主任解决,这是他们的事情,与我一个科任老师无关。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下,课程育德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即学科老师缺乏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体,占学生大部分时间,如果学科老师缺乏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意味着学生德育工作在这大部分时间里被忽略了,使得学生的德育工作处于一个间断的、不连续的过程中,就会造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难养成,道德品质难提高这样一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持续全面的发展。 学科教师课程育德自觉性和主动性缺失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课程育德的重要性和德育理论认识不够,没有把育德当作是其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根本任务,至少没有将育德上升到学科知识的同等地位,认为育德仅仅是一个附加的任务。而我认为育德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甚至比机械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育德是确定人的方向和态度问题。如果学生的人生方向和人生态度确定了,道德品质提高了,学习态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也就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的育德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对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情感影响就是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践行。相比于班主任来说,学科教师本身对德育心理规律的理论知识比较缺乏,育德经验和方法相对不足,育德能力水平不高,在学科中的育德行为也仅仅是凭经验来进行,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只注重一些外在形式显性的德育,对一些隐性德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自身人格、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师生关系等等。 3、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把握育人契机,注重学科课程育德的生成性

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

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 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修订稿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黔江区2017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小学课程育德研究 开题报告 城南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的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育德。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的实效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课题组通过对我校课堂大练兵49堂学科课程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 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 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生成观点看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行的现象。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的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的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的标准答案,对生成的育德问题的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的反思探讨极少。 2、忽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 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尽量发挥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的过程。

3、多角度挖掘育德素材明显不够 从课程的德育内容来看,教师们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德育信息做了充分挖掘,但挖掘的角度主要来源于知识点。德育素材的来源有着广阔的空间,就学科课程育德而言,除了知识点上蕴含的德育素材,如语文学科中涉及的爱人、爱国、爱自然的情怀,数学学科中涉及的辩证思维、探索精神等之外,还可以从学生、教师、环境等角度进行挖掘。教师可以随时从中挖掘出合适的德育素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育德。 4、德育信息传递载体的丰富难掩教学层次的肤浅 在学科课程育德中,教师很重视德育信息载体的选择,尽量丰富载体的运用,如直观教具、阅读材料、辅助读物、艺术作品、电子媒介手段及其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其运用等。选用育德载体的丰富,其积极效果是引起了学生德的关注、好奇、有兴趣或者是发现,这只是育德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教师需要重重地助推一把,让学生将德的理论、观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体验、情感对接、碰撞起来,通过交流、分析和探讨,促进认识的同化和顺应,这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才是教学的深度所在。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提出“课程育德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指出:“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

静以修身 学以育德

静以修身学以育德——平凉市轨道运输学校2019年冬季教师培训开班仪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师培训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2月13日下午3时,平凉市轨道运输学校2019年冬季教师培训开班仪式在学校会议室举行。我校党支部书记许多强、学校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及全体基层教师参加了仪式。 本次教师培训开班仪式由教务科科长唐国栋主持。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他向全体教职工说明了组织本次教师培训的原因、目的及意义;然后他为大家解读了《平凉轨道运输学校教师培训方案》,所有参会教师都认真在学习笔记中做了记录。 他主要从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原则、领导机构、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对象、培训要求、考核与管理十个方面解读了此次教师培训的方案。 他指出,本次培训时间为2019年12月13日至12月23日,所有培训将面向全体教职员工从思想文化方面、业务提升方面展开,并Zbbvcxzv cx围绕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并强调,本次培训将以校为本,坚持“教、学、研、思”一体化原则,把培

训落到实处,希望将培训成果运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仪式第二项,由教师代表罗新娇老师表态发言,首先她代表全体教师对学校领导给全体教职工这个冬季培训机会表示感谢。 随后,她代表全体教师向学校表态,在本次培训中一定做到以下几点: 1.虚心学习,提高自己。 2.学会积累,充实自己。 3.互助相长,切磋提升。 4.加强研究,勤于笔耕。 5.认真听取招生领导对于招生方案的解读,迅速学会招生策略,提高自己的招生能力。 6.认真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学校规定。 7.准时参加培训,做到不迟到,不旷会。 并强调,老师们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教育新技能,都必须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践到教学中。 会议第三项由我校党支部书记许多强为本次教师培训做动员讲话。讲话过程中他首先指出了集团、学区、学校对本次培训的重视程度,并说本次培训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培训目标明确。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可以给老师们带来大家真正需要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 他说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学习、主动学习、重视学习。”以“给人一碗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为理强调了教师不断学习新知

课程育德小结

语文课上渗透德育实践的思考 小学语文课上渗透德育的实践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德育环境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是渗透德育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德育内容,感受德育滋润,接近德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一名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师生合作,建立融洽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德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

育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寇刚 这次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大学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实践上包括观摩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示范课和新教师的现场教学示范课。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郑伟鹏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

课程育德案例

体验实践收获快乐 ——社会实践活动育德案例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兼班主任教师,工作二十来年,一直坚持把育人摆在第一位,在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适时地渗透育德思想;在增加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尤其是最近两年,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德育在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活动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3月下旬,我校刚进行了“远足节”活动,以此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把育德融入到活动中的。 活动的准备阶段,告诉学生本次活动是春游加野餐的形式进行,路线是从学校出发,经过马井中学到石坝花园,再到沿江公路野餐,然后从万缘桥回学校。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走进精彩的自然世界,领略自然风光。但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食物要充分,全面;吃的、喝的、水果等都要顾及。食物要与人分享。 2、全程要听从指挥,排队行走,树立文明学生的形象,懂得遵守纪律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因为大家都带着背包,路程较长,所以要学会互相帮扶,克服困难。 4. 春游途中和用餐地点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每位同学都应准备好垃圾口袋,捡拾遗留的垃圾。体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5安全时时记心中。 活动开始,按照学校安全安全预案的分工,同学们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排着整齐的队列朝气蓬勃地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欣喜地找寻春天的颜色,桃花艳艳,杨柳依依;听听春天里花开的声音,鸟儿的欢鸣;观察春天的草木苏醒,闪亮在春天里微笑的眼睛。感受着春意盎然,体会着大自然的美好。孩子们说笑不停,问这问那,很是兴奋。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因为是才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耐力有限,有的背包背不动了,有的脚走累了,一个劲儿的问老师:到了吗?到了吗?我好累呀!这时,我就让个子高大点的学生,帮帮弱小的;背包轻点的跟背包重点的互换,并告诉他们:渴了,可以喝点水,饿了,可以吃少量的干粮,但不能乱扔包装袋。要学会坚持和忍耐。就这样,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总算到了石坝花园。稍事休息,又一鼓作气,继续前行,到达了沿江路的开阔地带,终于可以野餐了。按照老师的指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铺开场地,每个孩子都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放到报纸铺成的简易餐桌上,组长一声令下:开始野餐咯!你吃点我的蛋糕;我吃点你的饼干,大家分享着,感受着,其乐融融,很是惬意。有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弄到衣服上了,立刻有看到旁边的同伴拿出餐巾纸,给他擦了又擦……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含教育是什么)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含教育是什么)

关于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往简单了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教育的定义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是“引出”或者“导出”,意识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面对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对照中西方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明了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而后是使其掌握技能。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教育的现状似乎变得本末倒置了,几十年前我们就曾经高喊全员德育和全面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是渐渐地这些声音都淡了下来,都被成绩的呼声淹没,而今,当人们重新认识到学生阶段德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是有鉴于一批批有问题的或者有争议的教育成品走向社会的不协调与强烈呼喊教育回归根本的呼声。这也就是近些年有些地方教育者把我们以前丢弃的认知又重新以科研的形式拿出来的作为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形式进行学校管理方式的改革的缘由。(个人见解) 一、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相关基本概念 (1)课程设置: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中开设《思想

政治》课程。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模块设置的形式,力求体现课程的针对性。 (2)课程目标: 德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不同而有区别。现行德育课程目标突出体现以下特点: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 (3)课程内容: 生活化 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综合化 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本性 课程内容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开放性 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2、德育课程在学校的具体体现 德育课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了学校育人的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体系,就是说让学生从进入校园,从对学校环境、管理、制度的感受,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参与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这

课程育德实施方案

2011下—2012上课程育德实施方案 一、课程育德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创设各种条件与机遇,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六年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地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制定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育德发展目标:开展以“实施自主发展教育,形成学生完整人格”为主题的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探索一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完整人格形成的新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和塑造具有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自主发展型人格的一代新人。 同时构建了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构建以“五心”“四好”为核心的学生自主发展德育体系,让学生体验做人的道理,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诚实的行为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展示优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德育课程设臵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制定德育课程计划时,必须以“全员德育”的观念来制订管理策略、课程内容、实施途径,合理组织与调动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以及学校外部(家庭、社会)的力量,使其协调一致地和谐联动,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强调整体育人,以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层次性原则

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德育课程的设臵中注重分层、体现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创造性原则 打破传统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观念和做法带来的束缚,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建立起新的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4.适应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和师生特点,制订相应的计划。要采用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实施有效教育;此外,各类规章制度、管理措施也要主动适应学校环境和师生群体特点,以求得社会、家长及师生对德育课程的认同。 5.操作性原则 课程设臵、内容选择的切入口要小、要实,从理念、方法、内容等各方面都能被师生接受和认同,操作性要强,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三、课程设臵与课时安排 根据上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德育课程设臵的基本原则,特制订2011下至2012上的学年德育课程整体方案。 表一:学年德育课程方案

课程育德案例精修订

课程育德案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体验实践收获快乐 ——社会实践活动育德案例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兼班主任教师,工作二十来年,一直坚持把育人摆在第一位,在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适时地渗透育德思想;在增加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尤其是最近两年,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德育在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活动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3月下旬,我校刚进行了“远足节”活动,以此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把育德融入到活动中的。 活动的准备阶段,告诉学生本次活动是春游加野餐的形式进行,路线是从学校出发,经过马井中学到石坝花园,再到沿江公路野餐,然后从万缘桥回学校。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走进精彩的自然世界,领略自然风光。但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食物要充分,全面;吃的、喝的、水果等都要顾及。食物要与人分享。 2、全程要听从指挥,排队行走,树立文明学生的形象,懂得遵守纪律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因为大家都带着背包,路程较长,所以要学会互相帮扶,克服困难。

4. 春游途中和用餐地点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每位同学都应准备好垃圾口袋,捡拾遗留的垃圾。体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5安全时时记心中。 活动开始,按照学校安全安全预案的分工,同学们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排着整齐的队列朝气蓬勃地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欣喜地找寻春天的颜色,桃花艳艳,杨柳依依;听听春天里花开的声音,鸟儿的欢鸣;观察春天的草木苏醒,闪亮在春天里微笑的眼睛。感受着春意盎然,体会着大自然的美好。孩子们说笑不停,问这问那,很是兴奋。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因为是才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耐力有限,有的背包背不动了,有的脚走累了,一个劲儿的问老师:到了吗到了吗我好累呀!这时,我就让个子高大点的学生,帮帮弱小的;背包轻点的跟背包重点的互换,并告诉他们:渴了,可以喝点水,饿了,可以吃少量的干粮,但不能乱扔包装袋。要学会坚持和忍耐。就这样,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总算到了石坝花园。稍事休息,又一鼓作气,继续前行,到达了沿江路的开阔地带,终于可以野餐了。按照老师的指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铺开场地,每个孩子都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放到报纸铺成的简易餐桌上,组长一声令下:开始野餐咯!你吃点我的蛋糕;我吃点你的饼干,大家分享着,感受着,其乐融融,很是惬意。有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弄到衣服上了,立刻有看到旁边的同伴拿出餐巾纸,给他擦了又擦……

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小学品德 与生活(社会)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1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具 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它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亲近大自然、参与社会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适应学习生活,学会过健康、快乐、充满探究精神和创造乐趣的、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强调突出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学生社会性发展教育, 课程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有机融合品德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与关系、人文文化与规范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成长为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要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强化德育课程主阵地的地位,不断探索和总结德育课程育德的经验和做法,将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2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要重视突出体验性和情感性,要善于将课 堂 生活化、社会化。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应通过师与生,生与生、自我间的对话与交流达成理解,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要创造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把师生互动、贴近生活、注意体验、强调实践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等学习方式,创设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使品德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3.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实现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活动,使课内与课外经验、学校与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共同发挥效益。要注重与班队活动相结合,课程中的重点教育目标,可作为班队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教育目标得到深化。注重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将课内学习和课后行为有机联系起来。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布臵一定的家庭和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方式在实践中得到演练,使品德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使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1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 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 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 关注社会,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 学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发现和探究问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 生的创造潜能,教育学生学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4 .指导学生关心现当代文化生活, 教育学生尊重多元化文化,吸取人类优秀 文化的营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激发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立自强。 小学数学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1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 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量质互变等观点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辩证的思维方法,使他们逐步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的思维 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培养独立自主和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3 .通过数学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 是,言 必有据,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坚韧不拔,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个性品质。 4. 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 值,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数学中的对称美 与简洁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证明过程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严谨性,体会理性思维的科学性和魅力。

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的 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委直属中小学,市教科院: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德育首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推进我市“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将《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1.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2.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1: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全面实施我市“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推动我市德育工作求新突破、创高水平、上新台阶,特制定本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针对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 004〕8号)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增强学校干部和教师立德树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基础,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课程育人的作用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育德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发挥课程育德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基本原则 (一)人文性原则。课程自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在尊重不同学科本质属性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使课程教学既能科学地传承知识,活用知识,又能陶冶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整体性原则。要树立大课程观,充分认识到课程既包含了各种课程类型和课程形态,也包含了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既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也还包括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要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三)层次性原则。课程育德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

《课程育德实施途径和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课程育德实施途径和方法》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制定如下研修计划。 二、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只有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课程育德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不断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对话,加强体验学习,加强问题探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二)整体性原则。要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三)层次性原则。课程育德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学校要把课程育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增强全体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广大教师应把课程育德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把握育人契机,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具有育德价值的生长点,使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及时指导。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科学求真、人文致善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课程育德质量。 (二)建设与现代教育观相符合的课程文化。 高度重视新型课程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文化。课程学习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 文化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养份。新型的课程文化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现代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突出课程的生成性和延展性,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和协商性,有效促进师生民主对话、合作探究、多元发展、共同成长,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氛围,建构并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文化,让良好的课程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通过课程育德工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使“关爱、诚信、尊重、包容、合作”等基本道德品质在学生中得到传承。要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途径方法

课程育德案例

课程育德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体验实践收获快乐 ——社会实践活动育德案例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兼班主任教师,工作二十来年,一直坚持把育人摆在第一位,在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适时地渗透育德思想;在增加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尤其是最近两年,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德育在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活动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3月下旬,我校刚进行了“远足节”活动,以此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把育德融入到活动中的。 活动的准备阶段,告诉学生本次活动是春游加野餐的形式进行,路线是从学校出发,经过马井中学到石坝花园,再到沿江公路野餐,然后从万缘桥回学校。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走进精彩的自然世界,领略自然风光。但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食物要充分,全面;吃的、喝的、水果等都要顾及。食物要与人分享。 2、全程要听从指挥,排队行走,树立文明学生的形象,懂得遵守纪律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因为大家都带着背包,路程较长,所以要学会互相帮扶,克服困难。 4.春游途中和用餐地点要注意保护环境卫生,每位同学都应准备好垃圾口袋,捡拾遗留的垃圾。体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5安全时时记心中。

活动开始,按照学校安全安全预案的分工,同学们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下,排着整齐的队列朝气蓬勃地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欣喜地找寻春天的颜色,桃花艳艳,杨柳依依;听听春天里花开的声音,鸟儿的欢鸣;观察春天的草木苏醒,闪亮在春天里微笑的眼睛。感受着春意盎然,体会着大自然的美好。孩子们说笑不停,问这问那,很是兴奋。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因为是才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耐力有限,有的背包背不动了,有的脚走累了,一个劲儿的问老师:到了吗?到了吗我好累呀!这时,我就让个子高大点的学生,帮帮弱小的;背包轻点的跟背包重点的互换,并告诉他们:渴了,可以喝点水,饿了,可以吃少量的干粮,但不能乱扔包装袋。要学会坚持和忍耐。就这样,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总算到了石坝花园。稍事休息,又一鼓作气,继续前行,到达了沿江路的开阔地带,终于可以野餐了。按照老师的指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铺开场地,每个孩子都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放到报纸铺成的简易餐桌上,组长一声令下:开始野餐咯!你吃点我的蛋糕;我吃点你的饼干,大家分享着,感受着,其乐融融,很是惬意。有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弄到衣服上了,立刻有看到旁边的同伴拿出餐巾纸,给他擦了又擦…… 等到孩子们都吃饱了,“餐桌”上还有不少食物,我提醒:这都是用钱买来的,不能浪费,吃不了,又带回家去吧。于是食物又进行了重新分配,都装进了孩子们的背包。在老师们的指挥下,孩子们把野餐时产生的所有垃圾都进行了处理。又排成队列,走上归途。 春游活动完满成功,可这还没完,回来后,我开展了一次班会:春游活动,我懂得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重点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2017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小学课程育德研究 开题报告 城南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小学学科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的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假设 (一)研究目标: 1 2 ?3.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把握育人契机,注重学科课程育德的生成性?的能力。 即使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进行和完成德育的教学任务,但也往往只是按照课程的预设,将我们成人的德育理解直接灌输给学生。好的德育机会可能就来源于课堂情境中生成的一些偶然因素,如学生学习行为不当、言行中反映出的观念不当等,当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偶然因素出现时,我们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发现、主动引导创生出育德的情境,把握好育人的契机。? 4.建立各学科课程育德评估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课程育德实施方案

开县天和镇中心小学 2010—2011学年度课程育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推动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方案。 二、基本原则 (一)人文性原则。课程自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在尊重不同学科本质属性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使课程教学既能科学地传承知识,活用知识,又能陶冶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主体性原则。只有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课程育德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不断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对话,加强体验学习,加强问题探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 (三)整体性原则。要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

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四)层次性原则。课程育德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学校和广大教师要增强课程育德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实施德育。学校要把课程育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增强全体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广大教师应把课程育德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把握育人契机,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具有育德价值的生长点,使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及时指导。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科学求真、人文致善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课程育德质量。 (二)建设与现代教育观相符合的课程文化。 要高度重视新型课程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文化。课程学习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 文化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养份。新型的课程文化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现代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突出课

课程育德实施方案

瑞金中等专业学校课堂德育活动方案教书先教人,育才先育德,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课堂,主渠道在学科,主力军是教师,为进一步把我校课堂德育的工作做细、做实。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课堂德育活动方案。 一、“课堂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朱振华 副组长:谢小春、朱学祯、杨丽红、曾志福、吴海山、钟金兰、毛文泽成员:各处室行政、各专业部主任、各教研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课堂德育工作的开展实施。 二、德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在制定德育课程计划时,必须以“全员德育”的观念来制订管理策略、课程内容、实施途径,合理组织与调动学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以及学校外部(家庭、社会)的力量,使其协调一致地和谐联动,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强调整体育人,以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层次性原则 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中注重分层、体现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创造性原则 打破传统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观念和做法带来的束缚,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建立起新的

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4.适应性原则 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和师生特点,制订相应的计划。要采用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实施有效教育;此外,各类规章制度、管理措施也要主动适应学校环境和师生群体特点,以求得社会、家长及师生对德育课程的认同。 5.操作性原则 课程设置、内容选择的切入口要小、要实,从理念、方法、内容等各方面都能被师生接受和认同,操作性要强,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三、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根据上述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特制订德育课程整体方案。 表一:德育课程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