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家织锦图纹浅析

土家织锦图纹浅析

土家织锦图纹浅析
土家织锦图纹浅析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织锦概述 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 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 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土家织锦现存植物、动物、器物、天象地舆、钩纹、汉文字和桃花移植类图案等160余种传统图案,其丰富多彩在全国民族民间织锦中是名列前茅的。其中器物类的桌子、椅子、锯子、茶盘、磨盘、窗格、背篓、大小秤钩、龙船,甚至粑粑架、豆腐架等皆以织锦花纹的形式出现在图案中,这在全国民族民间织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体现了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土家人对贫穷但不失温馨的家庭的眷恋,

素手编织先民的文化表情_叶水云和她的土家织锦

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聂元松 ———叶水云和她的土家织锦 素手编织先民的文化表情 土家织锦———一种由土家族保留的原始编织工艺,它以独特的符号形式,承载着这个民族古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表情。就在我们尚可追忆的往昔,编织土家织锦还是土家姑娘的必备本领;然而,几乎就在历史的瞬间,土家织锦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卷入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漩涡中的 湘西,土家织锦是否还有传人在坚守?它该怎样完成从实用饰物到文化记忆藏品的华丽转身?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们来到了凤凰古城“水云织锦坊”。一个中等身材、皮肤白皙、40多岁的女子从里间出来,很腼腆地招呼我们,她就是织锦坊的主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水云。 秀外慧内,织出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情 叶水云织锦坊的一幅阳雀图纹的壁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砖红色的底上,一排排规矩的阳雀可爱地排列着,黑色 的头颈,黑色、绿色、粉色的翅膀,红色的眼睛,呼之欲出的姿态与神情,散发出一种古雅庄重之美,剌激着我们的视觉 感官,面对这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色彩鲜明形态古拙的图案,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暗示,它,似乎在对我们述说着一个远古民族的故事…… 主人介绍说土家织锦工艺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独特的程序,“阳雀花”是土家织锦中最经典的图纹之一,其色彩可以随意搭配,一百个土家姑娘可有一百种不同的配色,可以充分地表达土家姑娘在编织时的心情。 【点击·时评】 ▲叶水云和她的土家织锦。图/聂元松 27

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随即,叶水云坐在织机前为我们演示织锦技艺,当她的双手拿着梭罗、篙筒、竹筘在织机上舞动时,庄严而娴静的神态让她焕出一种圣洁的光芒。织机前的她神情投入,思绪似乎已游离于远方,那里有祖祖辈辈的神秘故事和英雄传奇!此时,我们不仅体味到了土家女子的秀外慧内,还感受到了土家织锦工艺原始而神奇的魅力…… 叶水云一边熟练地编织,一边介绍:传统土家织锦以丝、 棉、麻为原料,一般以土红、靛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以五彩色为花纬,用古式织机、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在我国织锦中是独一无二的技艺。织造及准备共有纺线、染线、倒线、牵纱、装筘、上机扎综、试织与挑织等多道工序。 土家织锦在传统图案题材的选用、纹式的风格、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图案题材有花鸟鱼虫、 山川景物和表意“吉祥”的文字,还有民间故事、寓言等,与土家人生活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土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动写照。 土家织锦最独特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构图中采用概括、变形、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将各种自然形体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纹样构成以菱形、 横式长方形、斜式交叉形为主,抽象而显其神韵,整个图案极富生活情趣。色彩上,既有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素雅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尚红、黑色,红色代表光明, 黑色象征庄重,土家织锦多以红为主黑为辅,以黄蓝白等色参差点缀,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显调和,素雅中见多彩,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明快、活泼之感,强调一种艳而不俗、清新明快的效果,体现出土家人的粗犷、大气。 痴情坚守,织出对先辈的虔诚和感恩 从普通土家女子到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土家织锦传人,叶水云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她的叙说虽然波澜不惊,而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学艺的艰辛,还有那难为人知的坚守与痴情。 叶水云,1967年出生于织锦之乡龙山县苗儿滩叶家寨,12岁即拜自己的姑婆———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为师,学习土家织锦技艺。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沉心静气。上世纪80年代,电影对于年轻人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然而当同学、 女伴们都去看电影时,叶水云却安静地守在姑婆的身边,在昏暗的灯光下,陪着姑婆在单调寂寞的织机声中织锦、聊天,听姑婆讲解织锦的配色口诀,每一种图案花纹的内在含义,以及织锦中蕴含的土家人的传奇故事……冬去春来,晨昏交替;心手相传,血脉相承,叶水云的织锦技艺日臻成熟,她的土家织锦作品在工艺上吸取了多种传统挑织技法,精美而细腻。 传统的土家织锦主要用于土家姑娘陪嫁的铺盖被面,图案追求一种强烈跳跃的热闹效果,呈现的是几何纹样的抽象美。为适应现代审美习惯,叶水云对此作了改进,在内容上增加了人物写实图案。不仅如此,叶水云还通过刻苦钻研与反复实践,首创了“半格”表现绝技。即技法上不用同一颜色织满格,这样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强,在表现人物眼睛上更加逼真、细腻。1994年,叶水云用“半格”法为台湾佛教界创作了一套12件佛教系列壁挂,生动逼真地表现了观音、如来等12位佛教人物的肖像,在岛内引起轰动。然而,就是 为创作这套作品,她花了整整1年的时间!是怎样的信念与执著,使她忘却时光的消耗,成本的计算,迎来这突破性的发展与超越?! 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日复一日的单调机杼声里,在年复一年的潜心揣摩之中,叶水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织造上,她丰富了传统土家织锦的技巧技法;在用色上,她着色或高贵典雅,或古色古香,或金碧辉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就这样,宴乐狩猎图、人类与和平、 艺术女神、古城凤凰、苗家姐妹回娘家、大岩墙花、大四十八勾、阳雀花、粑粑架等一幅幅代表她和土家织锦最高艺术与工艺水平的作品,在她素手穿梭之间次第展开,这是虔诚与挚爱铸就的先祖文化表情,这是生命与智慧感悟的盛世精神。三十余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与艰难求索,成就了这 位土家女盛年的事业辉煌,也成就了土家织锦历史性的华 竹筘、织机一 到叶水云手中便变得优美而灵动起来。图/聂元松 ▲ 28

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西兰卡普流传至今,在土家文化中,它以其沉淀的历史,、绚丽的色彩、丰富多元的内涵等文化特征彰显于世,以一种不可取代的身份标志着民族的独特性,成为土家文化中的“活化石”。本文中主要是从多方面浅析西兰卡普的特色,从民族文化、西兰卡普的文化特点出发,来分析探讨西兰卡普及当地文化。 西兰卡普与土家文化 1.土家族传承的“西兰卡普”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毗邻的武陵地区。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创造出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西兰卡普。 土家锦在土家语中称“西兰卡普”,意为“打花铺盖”,汉语称“土花布”。西兰卡普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县境内的洗车河流域的苗儿滩、捞车河、靛房及坡脚,永顺县境内的对山、凤栖;保靖县境内的普绒、清水等高山河谷地带,这些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织锦的传统习俗。在服饰文化有男女一式的百褶裙、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首饰[1]。在土家族工艺文化中,土家织锦是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

手工艺品。 土家织锦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公元前316年巴子国被秦国统一以前的纺织遗存甚至早的年代。据考古发现,在夏朝早有丝织物的文字记载。《大明统一志》有“土民喜五色斑布“的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永顺府志?物产志》有“斑布,即土锦”,“土妇善织纺,布用麻,工与汉人等[2]。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棉。纹陆离有古致。”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2.西兰卡普的传说 土家族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西兰卡普便是美丽生动的传说之一。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土家姑娘叫西兰,心灵手巧,织出的图案栩栩如生。为了在打花铺盖上织上白果花。每晚去白果树下等待白果花开。嫂嫂嫉妒其美貌,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西兰败坏门风,父亲在一气之下把西兰打死了。为了纪念西兰,把她织的铺盖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的图形纹样 1.图案分析 西兰卡普又称“土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它一般由三小块布组成,每一块小布上都织有和土家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 魏官禄 一、古老的乌江河,悠久的土家族 乌江流域居住着很多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那里山高河深、山川秀美,养育了勤劳善良、生性纯朴的土家人,他们沿乌江河流而居,祖祖辈辈生活生产在这里。土家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文化,土家人是古代巴国人的后裔,他们崇拜祖先、崇拜太阳、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有着多元化的崇拜文化,特别是对主宰自己命运的“超诸神灵”更是崇拜,土家人利用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织锦,组成各式各样敬神灵的图案,做成披甲、贡布、神坛用锦等,来与各种神灵沟通,织锦图案成为了神、鬼、人沟通的重要纽带。 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夏朝时期,“桑蚕、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候于会稽,执五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华阳国志?巴志》),又记载了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宁麻……”。这说明巴人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纺织技术,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纺织出五彩的“土锦”。历代方志都有“土人织兰干细布,织成纹章如绫锦”、“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唐宋时期随着土家人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流,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元、明、清时期,织布被汉人称做“土锦”、“花布”等,且大量用于服饰,(汉《后汉书?南蛮传》)“土人喜服五色斑衣”(明),“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锦,纹陆离有古致”“机床低小、布绢幅阔不渝尺”(清)。 土家民间织锦艺术根植于土家人的智慧和勤劳中,积淀了独有的特色艺术文化,土家人自种棉花自纺纱,自己织布自绣花,从植桑、养蚕、缫丝、拧线、种棉、纺线和把丝线染成各种颜色再精心编织,织锦的每一过程都凝聚了土家人的心血和汗水,是用土丝、土绵线编织,是真正的手工艺品,他们纺织的织锦经久耐用。编织是土家族姑娘必备的本领,从小她们就开始学习,以口授的形式,世代传承,因此,模仿形式是她们学习织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是原始的,有效的传承方式,用前辈的织锦实物为参照,通过家长或长辈的口头传授,经过长期的模仿学习,再进行变化、创造,从形式到结构,从规则到内容等进行创新,在模仿中寻求新的纺织技术和方法,在大自然中寻找图案的基本原形,在生活中寻视新颖的装饰表现,土家族织锦图案有上百种,各种常用的图案纹样默记于心,编织时无需蓝本,待到出嫁时,她们所织出的织锦的多少,技艺的高低,便成了衡量她们的人品,才能的重要标志。 二、土家族织锦上的精美图案艺术 土家族的姑娘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她们有着天生的巧手,有天生的创造图案纹样的灵感,天生的色彩搭配意识,天生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精妙的纺织工艺,神奇的纺织技术,对称的图案纹样,浓厚的装饰色彩,饱满的纹样构图,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雅素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崇尚红、黑色,因红色是暖色,代表阳光,表现光明,黑色是冷色,象征庄重、朴素、织锦以红色为主,以黑色为辅,间之以黄、蓝、白色参差点缀。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显调和素雅中见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单,给人以明快、响亮、活泼和生机,耐人寻味。织锦内容体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因素,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自己,如土家织锦的“福禄 寿喜”“富贵双全”等汉人题材的织锦图案,造型非常简练概括、抽象,大都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组成有序的图案和单独的纹样图案,图案艺术中有大量的多元崇拜文化表现,最为常见的四十八勾纹,是几何形的抽象纹样图案,是土家人祖先崇拜太阳的表现。土家人也崇拜蛇,蛇形纹样很多,是呈几何的菱形,多织于铺盖上。单独的植物纹样也很丰富,题材有九朵梅、莲花、藤藤花、韭菜花、大白梅花、小白梅花、梭罗花、荷花、南瓜把花、牧丹花,其中岩墙花为最美。台台花是土家织锦中最有代表性的图案,现在也能看到各种变形的虎纹,抽象化的虎头纹。她们把纹样做多个独立的整体图形纹样,将在一个条形带状的范围内做左右或上下的不断反复排列,组成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来装饰腰带和美化服装的边沿,用勾形纹或蛇形纹做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整体单独图形纹样,按一定的大小尺寸进行适当的排列。将纹样做上下左右的反复不断地向四周排列延伸。织成多彩的四方连续图案。土家织锦图案多用象征和抽象表现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图案设计独特,造型奇异,生动活泼,土家族织锦图案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依承交融,图案反映了土家人对自然物象的认识,保存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体现了土家族人的豪放、粗犷、大方的民族性格,传统织绵图案是土家族人知识和智慧的结晶,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织锦不仅装饰意味强烈而且还寓意着土家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对物寄予的希望情怀。真实地反映了土家人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图案中的每一个纹样都有美好的象征,吉祥的寓意、幸福的祝愿。如:桌子花图案,其构图讲求严谨、对称、平衡、上下边框多为两层以上的二方连续组合,中间的立体图案以典型的四方连续图案出现。如:如土家族的“福禄寿喜”“富贵双全”,还有王字花、喜字花、万字花。“万”字以祝福人万福万寿,吉祥平安,“喜”字的喜庆吉祥,“四十八勾纹”是土家族先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反映。这一切都表明了土家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利用传统土家族织锦图案艺术和现代图案艺术设计的教学相结合,打造地域文化特色。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代表,乌江流域土家族的织锦体现了乌江流域一带土家族人山一般的坚韧性格,勇敢善良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美,并把这种情感趋向图案化,也体现了当地的土家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反映了土家人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敬重先祖英雄,崇拜天地自然,以独特的方式显露出土家人的文化个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乌江流域一带的土家族织锦出现了全面的濒危状态,有的传统织锦被人为毁坏,有的织锦大量流失,还有的传统的织锦老艺人死去而艺绝,还有因传承方式的封闭而失传,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抢救土家织锦这一民间艺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建立乌江流域土家族民间艺术资料库,把这一带的土家族织锦进行收藏,分类保管,把织锦的传统编织技术记载成文字和图片,应对织锦的地方特色、种类制作工序、工艺和当地的民俗风情进行一一记载保存,把织锦图案,拍成照片、录像、刻成光盘,把织绵图案中的美丽传说,故事等收集整理。长江师范学院为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立了一支从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研究的骨干教师,学院成立了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各系院都设有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研究所。我们美术学院也成立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学院出版书籍、杂志,发 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76 ARTS CRITICISM

美丽的土家织锦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美术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坐标纸、颜料, 上网收集土家族及石柱土家族的的各种资料。 教学课题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土家族相对偏僻的居住环境,使其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织锦纹样也因此一直保留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通过把土家锦引入图案创意教学,让学生了解土家原始的抽象图案构成与强烈装饰风格,感受传统土家织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1、让学生认识土家锦,感受织锦文化。 2、通过本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家织锦图案的设计描绘方法。 3、在学习鞋垫图案设计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意出富有土家特色的鞋垫。锻 炼动手创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根据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而设计的校本教材,旨在让学生加深对我们土家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与学习。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艺术的认同感,珍视本土优秀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中涉及到图案基础设计内容: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尽管内容不多,但却与土家织锦纹样知识之间联系紧密。 教学重点: 1、学习土家族织锦图案的设计、描绘方法。 2、设计的图案具有民族特色、生动、美观。 教学难点: 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图案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土家织锦》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作成PPT,课堂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第27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7No.12007年1月 Journ al of S outh-Cen tr al Un 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 man 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J an.20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冉红芳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本文对近20年来的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力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全貌,并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7)01-0022-04 土家族织锦文化是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本文对近 20年来国内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为关心这一研究的学者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宣传介绍 1.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土家族织锦的宣传介绍,较早见于田顺新在1980年10月28日的《团结报》上发表的《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一文,然后引起了国内一些记者、学者的注意。如黄河、尹素卿、邓辉、瞿边等陆续在《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历史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物进行报道。这些文章虽然只是简要地介绍了“西兰卡普”的土家语义、传说故事、源流、种类及其用途,但却使之开始作为艺术展品走出国门。 2.新世纪的宣传。时隔近20年,新世纪对土家织锦的介绍由当年的16K 变成了今天的A 4纸,有一种大气的感觉,并用唯美的新视角全方位地介绍了土家族织锦。田大年的《湘西土家锦:山里女人的美丽梦想》一文中,借用史料依据,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土家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唐荣沛在《西兰卡普——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中运用竹枝词展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土家织锦。另外,中新社湖北新闻网(http :w ww .hb .chinanew s .com .cn )2003年11月23日报道:唐洪祥在来凤创办土家族织锦村,成为我国土家族聚居地规模最大的西兰卡普织锦基 地和湖北省唯一的一家西兰卡普专业厂家。2003年10月,唐洪祥的女儿唐华、儿子唐山应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邀请,参加了在巴黎文化中心、卢浮宫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服饰文化展览,并向各国贵宾现场表演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工艺,得到了中法文化年组委会的赞赏。中国民族博物馆为此特地收藏土家织锦“土家女儿会”一幅和一台有40年历史的木织机。大型织锦“土家女儿会”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此外,还有20多个土家族织锦的网站先后报道了新一代艺人的获奖作品。 二、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学术研究 对土家织锦文化研究最早的学者仍是田顺新先生,他的《土家族织锦的历史和传统图案构成色彩的探讨》一文被收录到1985年内部刊印的《土家族研究论文选集》中。尔后,才有了少数学者的关注。近两年在湖北省的高校里掀起了研究热潮。如武汉科技学院的老师们集体选题申报省级课题,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分块研究,对西兰卡普的母体符号特征、审美现象学、历史文化性、图案造型特性与应用等方面,多视角进行诠释,以专栏形式刊出。 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兰卡普”图案题材特征的分析,探讨织锦文化的内涵及其所折射出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 1.土家族织锦的名称和解释。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的名称,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而 22 a 收稿日期:2006-03-10 作者简介:冉红芳(1974-),女(土家族),湖北省咸丰县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土家织锦纹样之几何抽象特征-最新文档

家织锦纹样之几何抽象特征 土家织锦作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之一,是土家族文化的 精粹,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 它是土家人民的骄傲, 受到广大土家人民的喜爱和重视,并且是一种流通使用的民族工艺品。土家族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土家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土家织锦的制作工艺和方法等,对于土家织锦纹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酉水流域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土家人大多生活在依山傍水、草木繁茂的自然之中,受到大自然的启迪和熏陶,形成了土家族亲近自然的审美情趣。人们把这种热爱自然的审美观用土织布机将其图式化,织造出的土家织锦自然大气,将自然形态通过抽象变形,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态。从偶然的感受到有意地创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土家织锦。此外,这种封闭的环境造就出了一个刚直、倔强的民族,民族的性格会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土家织锦纹样全部是直线和斜线,绝对没有曲线的出现,直线表现出一种力度,有稳定感,斜线具有一种速度感, 反之,曲线则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因此,土家织锦纹样所表现出的那种力量、坚固,它的形成与民族的性格有一定联系。 织造土家织锦所用的工具是一种古老的纯木质斜织腰机,是 在汉代的一种被称为“平素斜织机”上发展完善的。土家织锦的织造延续了我国古代制作早期的花纹熟丝织物的手工挑花技艺,

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肌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其机动性和随意性都较大,织造者可以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创作出不同的纹样。斜织腰机制作土家织锦,需要用到经、纬线。采用“通经暗纬,挖花挑织”的手法,织出的土家织锦纹样就必然出现的是几何形体,没有完全的曲线,要想制作出类似弧形的形态,只能通过阶梯状的形式来表现。 土家织锦含有多种纹样,由于受到环境、民俗、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影响,其纹样呈现出各种几何图形,因此几何抽象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传统的土家织锦以平纹“对斜”和斜纹“上下斜”为基本织物组织。有数百种图纹表现形式,最突出的是点、线、面的构 成。一幅画面的构成不能缺少点、线、面,它们是图案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在土家织锦的纹样构成中,对称、重复、 通过变异、推移等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丰富了土家织锦的几 何抽象的纹样特色。多样的几何图形构成了土家织锦的纹样,我们常看见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以及复合几何形在土家织锦的纹样构成中有秩序地排列。土家织锦的图案由大量的几何形体组成,可以大体上将其分为规则类和不规则类。 1.规则类 对于土家织锦的规则类纹样,可以从规则类的点、线、面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