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 魏官禄

一、古老的乌江河,悠久的土家族

乌江流域居住着很多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那里山高河深、山川秀美,养育了勤劳善良、生性纯朴的土家人,他们沿乌江河流而居,祖祖辈辈生活生产在这里。土家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文化,土家人是古代巴国人的后裔,他们崇拜祖先、崇拜太阳、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有着多元化的崇拜文化,特别是对主宰自己命运的“超诸神灵”更是崇拜,土家人利用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织锦,组成各式各样敬神灵的图案,做成披甲、贡布、神坛用锦等,来与各种神灵沟通,织锦图案成为了神、鬼、人沟通的重要纽带。

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夏朝时期,“桑蚕、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候于会稽,执五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华阳国志?巴志》),又记载了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宁麻……”。这说明巴人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纺织技术,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纺织出五彩的“土锦”。历代方志都有“土人织兰干细布,织成纹章如绫锦”、“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唐宋时期随着土家人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流,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元、明、清时期,织布被汉人称做“土锦”、“花布”等,且大量用于服饰,(汉《后汉书?南蛮传》)“土人喜服五色斑衣”(明),“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锦,纹陆离有古致”“机床低小、布绢幅阔不渝尺”(清)。

土家民间织锦艺术根植于土家人的智慧和勤劳中,积淀了独有的特色艺术文化,土家人自种棉花自纺纱,自己织布自绣花,从植桑、养蚕、缫丝、拧线、种棉、纺线和把丝线染成各种颜色再精心编织,织锦的每一过程都凝聚了土家人的心血和汗水,是用土丝、土绵线编织,是真正的手工艺品,他们纺织的织锦经久耐用。编织是土家族姑娘必备的本领,从小她们就开始学习,以口授的形式,世代传承,因此,模仿形式是她们学习织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是原始的,有效的传承方式,用前辈的织锦实物为参照,通过家长或长辈的口头传授,经过长期的模仿学习,再进行变化、创造,从形式到结构,从规则到内容等进行创新,在模仿中寻求新的纺织技术和方法,在大自然中寻找图案的基本原形,在生活中寻视新颖的装饰表现,土家族织锦图案有上百种,各种常用的图案纹样默记于心,编织时无需蓝本,待到出嫁时,她们所织出的织锦的多少,技艺的高低,便成了衡量她们的人品,才能的重要标志。

二、土家族织锦上的精美图案艺术

土家族的姑娘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她们有着天生的巧手,有天生的创造图案纹样的灵感,天生的色彩搭配意识,天生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精妙的纺织工艺,神奇的纺织技术,对称的图案纹样,浓厚的装饰色彩,饱满的纹样构图,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雅素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崇尚红、黑色,因红色是暖色,代表阳光,表现光明,黑色是冷色,象征庄重、朴素、织锦以红色为主,以黑色为辅,间之以黄、蓝、白色参差点缀。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显调和素雅中见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单,给人以明快、响亮、活泼和生机,耐人寻味。织锦内容体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因素,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自己,如土家织锦的“福禄

寿喜”“富贵双全”等汉人题材的织锦图案,造型非常简练概括、抽象,大都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组成有序的图案和单独的纹样图案,图案艺术中有大量的多元崇拜文化表现,最为常见的四十八勾纹,是几何形的抽象纹样图案,是土家人祖先崇拜太阳的表现。土家人也崇拜蛇,蛇形纹样很多,是呈几何的菱形,多织于铺盖上。单独的植物纹样也很丰富,题材有九朵梅、莲花、藤藤花、韭菜花、大白梅花、小白梅花、梭罗花、荷花、南瓜把花、牧丹花,其中岩墙花为最美。台台花是土家织锦中最有代表性的图案,现在也能看到各种变形的虎纹,抽象化的虎头纹。她们把纹样做多个独立的整体图形纹样,将在一个条形带状的范围内做左右或上下的不断反复排列,组成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来装饰腰带和美化服装的边沿,用勾形纹或蛇形纹做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整体单独图形纹样,按一定的大小尺寸进行适当的排列。将纹样做上下左右的反复不断地向四周排列延伸。织成多彩的四方连续图案。土家织锦图案多用象征和抽象表现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图案设计独特,造型奇异,生动活泼,土家族织锦图案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依承交融,图案反映了土家人对自然物象的认识,保存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体现了土家族人的豪放、粗犷、大方的民族性格,传统织绵图案是土家族人知识和智慧的结晶,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织锦不仅装饰意味强烈而且还寓意着土家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对物寄予的希望情怀。真实地反映了土家人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图案中的每一个纹样都有美好的象征,吉祥的寓意、幸福的祝愿。如:桌子花图案,其构图讲求严谨、对称、平衡、上下边框多为两层以上的二方连续组合,中间的立体图案以典型的四方连续图案出现。如:如土家族的“福禄寿喜”“富贵双全”,还有王字花、喜字花、万字花。“万”字以祝福人万福万寿,吉祥平安,“喜”字的喜庆吉祥,“四十八勾纹”是土家族先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反映。这一切都表明了土家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利用传统土家族织锦图案艺术和现代图案艺术设计的教学相结合,打造地域文化特色。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代表,乌江流域土家族的织锦体现了乌江流域一带土家族人山一般的坚韧性格,勇敢善良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美,并把这种情感趋向图案化,也体现了当地的土家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反映了土家人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敬重先祖英雄,崇拜天地自然,以独特的方式显露出土家人的文化个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乌江流域一带的土家族织锦出现了全面的濒危状态,有的传统织锦被人为毁坏,有的织锦大量流失,还有的传统的织锦老艺人死去而艺绝,还有因传承方式的封闭而失传,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抢救土家织锦这一民间艺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建立乌江流域土家族民间艺术资料库,把这一带的土家族织锦进行收藏,分类保管,把织锦的传统编织技术记载成文字和图片,应对织锦的地方特色、种类制作工序、工艺和当地的民俗风情进行一一记载保存,把织锦图案,拍成照片、录像、刻成光盘,把织绵图案中的美丽传说,故事等收集整理。长江师范学院为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立了一支从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研究的骨干教师,学院成立了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各系院都设有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研究所。我们美术学院也成立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学院出版书籍、杂志,发

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76 ARTS CRITICISM

表学院师生的研究成果。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更拥有丰富的区域及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地域特色艺术文化凸现,一方面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研究和整理。美术学院每年都有学生外出写生的专业必修课,利用学生外出写生机会,组织学生和教师队伍深入乌江流域,去做实地的考察和调研、调查当地的民族民间织锦图案艺术和民族民间图腾艺术,去了解每一个传统织锦图案,收集传统图案艺术的名称(土家族的),记录图案纹样的表达意义和纹样背后的传说故事,以及土家人的精神崇拜图案含意。走访民间织锦的土家老人,询问织锦手艺高超的老艺人、艺术老前辈并做好记录。回校后教师与学生召开研讨会研究整理,资料归档;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去收集民族民间图案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所掌握的图案纹样和纹样内容加以研究。将土家图案艺术恰如其分地融入教学中,学习她们的饱满构图和以物寄语的手法。土家织锦上的每一个图形都有意义,她们以图说话,以图表意,以图达情,以图承载历史的变迁。土家织锦图案纹样有上百种,内容丰富,有植物花卉类、动物形态类、生活物品类、文字祝福类、几何图案类,其纹样构图饱满,大方、简练、变形、抽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她们的图案形式简练、概括、使图案语言传达信息更清晰、更准确、更直观、更生动、更有具象特征。在色彩上,设色上不讲究什么色彩调合原理,只求对比强烈,表现突出,图案醒目为准,加以大红、大黑、红绿相互对比,相互互补,相互衬托,古艳厚重,华而不俗,素雅不单调的装饰色彩。学习她们的装饰艺术利用到现代图案设计中,通过课堂教学,通过对民族民间图案的整理、解读,找出图案纹样共性,产生联想,想象。以解构和重构的思维方式,设计出新的、具有时代感的又不缺乏民族民间气息的新图案纹样。创作出一系列的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作品,使地域的特色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论现代设计的创意经济特征

□ 关 红

一、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高级阶段,是新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知识经济中占有核心的、前端的地位

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创意经济又叫创意产业,是以创造性手段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类型。1998年,英国创意经济特别工作组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将创意经济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理论之父霍金斯指出:“创意经济”是指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最终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所言:“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这意味着,创新将成为经济主流。”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标志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设计是社会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经济属性贯穿于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现代设计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与经济管理为一体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如今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设计是人在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智慧和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创造力,它的核心就是创意、创新。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它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力手段。

1.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以一种创新的方法或形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创新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因。所以说,创新是设计的本质特征之一。设计是人类对客观自然的主动性认识和改造,是人为的第二自然,是主观的、限定性地从

各个侧面、手法、形式去描绘一个全新的自然。它可以不拘一格,不限手段、形式、材料创造出一个比真实自然更完美和谐的第二自然。就某一个产品设计而言,其一般设计流程包括产品策划、概念设计、造型设计、视觉设计和结构设计。导致设计创新的“碰撞点”可能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的变化、新材料的出现、流行趋势的变化、设计工具的变更,也可能是设计师自身思想、观点的变化。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在一个动态的、不断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从设计初始状态走向设计目标状态。

2.设计以市场需求为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它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对设计师与制造者而言,设计的实用目的表现在谋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上。设计师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的效果必须由设计的最终受益者来决定。制造者是生产厂家,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新产品而言,还必须有广大的潜在市场。不管是设计者还是制造者,驱动他们开发新产品、提高设计质量的最终目的都是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市场。

(1)设计为消费服务。消费是一切设计的动力与归宿。除了设计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以外,设计还可以帮助商品实现消费,促进商品流通。商品进入消费圈需要视觉传达。通过一定的视觉化手段,有效展示产品,同时正确导向消费。

(2)设计创造消费。设计是创造商品高附加值的方法。消费的多层次性要求同一类商品有不同的附加值,当商品在满足人们基本“物”的需求时,人们会向更高层次追求,追求个性,追求稀有,

追求品味。要满足人们这种“知”的需求的商品,其附加值也是高

昂的。同类的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相差并不大,但是商品的外观包装设计、产品销售及品牌广告设计以及企业的形象宣传设计所产生的“名牌效应”却可以使同类的商品价格相

差数倍乃至数十倍,这就是设计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三、 现代设计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在推动创意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同样是一种生产力,在

ARTS CRITICISM 77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织锦概述 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 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 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土家织锦现存植物、动物、器物、天象地舆、钩纹、汉文字和桃花移植类图案等160余种传统图案,其丰富多彩在全国民族民间织锦中是名列前茅的。其中器物类的桌子、椅子、锯子、茶盘、磨盘、窗格、背篓、大小秤钩、龙船,甚至粑粑架、豆腐架等皆以织锦花纹的形式出现在图案中,这在全国民族民间织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体现了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土家人对贫穷但不失温馨的家庭的眷恋,

黎族服饰 韵悠长

黎族服饰韵悠长 8月14日晚上在海口人大会堂演出的那场"黎风古韵锦绣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秀场,让古老的织锦技艺再次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黎族服饰是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是黎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其中黎锦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入选了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将黎族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展现黎族的民族文化精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黎族服饰文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注入浓郁的民族色彩。这几天摄影天地里相关美图让人眼界大开,掀起了宣传黎族文化的热潮。为了更好的理解黎族服帖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黎家在上片的同时,找了一些资料一并发上供各位雅赏。 黎族织锦,一般包括挑花、刺绣、扎染(古称绞缬染)和蜡染等民族工艺。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见到一件件出自黎族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帽、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龙被和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这些工艺精巧的作品,集中反映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因而驰名古今中外。据《后汉书》卷86《南蛮列传》记载:"武帝末(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在当时,黎族人民穿的贯头上衣,就是用"广幅布"做成。这种布料是黎族妇女利用多年野生木棉制作而成的。关于木棉,《尚书?禹贡》就有这样的记述:"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三国吴国人万震也在他的《南州异物志》中写道:"五色斑布似丝布,吉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绚,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轴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一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唐代中叶,黎族妇女用同样原料织成被子、食单(桌布)和盘斑布,被列为上贡封建朝廷的珍品。宋代志书更多地记录了黎族妇女在棉纺工艺方面的卓越成就。在宋人笔记

素手编织先民的文化表情_叶水云和她的土家织锦

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聂元松 ———叶水云和她的土家织锦 素手编织先民的文化表情 土家织锦———一种由土家族保留的原始编织工艺,它以独特的符号形式,承载着这个民族古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表情。就在我们尚可追忆的往昔,编织土家织锦还是土家姑娘的必备本领;然而,几乎就在历史的瞬间,土家织锦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卷入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漩涡中的 湘西,土家织锦是否还有传人在坚守?它该怎样完成从实用饰物到文化记忆藏品的华丽转身?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们来到了凤凰古城“水云织锦坊”。一个中等身材、皮肤白皙、40多岁的女子从里间出来,很腼腆地招呼我们,她就是织锦坊的主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水云。 秀外慧内,织出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情 叶水云织锦坊的一幅阳雀图纹的壁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砖红色的底上,一排排规矩的阳雀可爱地排列着,黑色 的头颈,黑色、绿色、粉色的翅膀,红色的眼睛,呼之欲出的姿态与神情,散发出一种古雅庄重之美,剌激着我们的视觉 感官,面对这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色彩鲜明形态古拙的图案,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暗示,它,似乎在对我们述说着一个远古民族的故事…… 主人介绍说土家织锦工艺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独特的程序,“阳雀花”是土家织锦中最经典的图纹之一,其色彩可以随意搭配,一百个土家姑娘可有一百种不同的配色,可以充分地表达土家姑娘在编织时的心情。 【点击·时评】 ▲叶水云和她的土家织锦。图/聂元松 27

Na t io n a lit ie s Fo ru m 随即,叶水云坐在织机前为我们演示织锦技艺,当她的双手拿着梭罗、篙筒、竹筘在织机上舞动时,庄严而娴静的神态让她焕出一种圣洁的光芒。织机前的她神情投入,思绪似乎已游离于远方,那里有祖祖辈辈的神秘故事和英雄传奇!此时,我们不仅体味到了土家女子的秀外慧内,还感受到了土家织锦工艺原始而神奇的魅力…… 叶水云一边熟练地编织,一边介绍:传统土家织锦以丝、 棉、麻为原料,一般以土红、靛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以五彩色为花纬,用古式织机、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在我国织锦中是独一无二的技艺。织造及准备共有纺线、染线、倒线、牵纱、装筘、上机扎综、试织与挑织等多道工序。 土家织锦在传统图案题材的选用、纹式的风格、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图案题材有花鸟鱼虫、 山川景物和表意“吉祥”的文字,还有民间故事、寓言等,与土家人生活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土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动写照。 土家织锦最独特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构图中采用概括、变形、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将各种自然形体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纹样构成以菱形、 横式长方形、斜式交叉形为主,抽象而显其神韵,整个图案极富生活情趣。色彩上,既有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又有素雅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尚红、黑色,红色代表光明, 黑色象征庄重,土家织锦多以红为主黑为辅,以黄蓝白等色参差点缀,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显调和,素雅中见多彩,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明快、活泼之感,强调一种艳而不俗、清新明快的效果,体现出土家人的粗犷、大气。 痴情坚守,织出对先辈的虔诚和感恩 从普通土家女子到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土家织锦传人,叶水云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人生历程?她的叙说虽然波澜不惊,而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学艺的艰辛,还有那难为人知的坚守与痴情。 叶水云,1967年出生于织锦之乡龙山县苗儿滩叶家寨,12岁即拜自己的姑婆———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为师,学习土家织锦技艺。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沉心静气。上世纪80年代,电影对于年轻人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然而当同学、 女伴们都去看电影时,叶水云却安静地守在姑婆的身边,在昏暗的灯光下,陪着姑婆在单调寂寞的织机声中织锦、聊天,听姑婆讲解织锦的配色口诀,每一种图案花纹的内在含义,以及织锦中蕴含的土家人的传奇故事……冬去春来,晨昏交替;心手相传,血脉相承,叶水云的织锦技艺日臻成熟,她的土家织锦作品在工艺上吸取了多种传统挑织技法,精美而细腻。 传统的土家织锦主要用于土家姑娘陪嫁的铺盖被面,图案追求一种强烈跳跃的热闹效果,呈现的是几何纹样的抽象美。为适应现代审美习惯,叶水云对此作了改进,在内容上增加了人物写实图案。不仅如此,叶水云还通过刻苦钻研与反复实践,首创了“半格”表现绝技。即技法上不用同一颜色织满格,这样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强,在表现人物眼睛上更加逼真、细腻。1994年,叶水云用“半格”法为台湾佛教界创作了一套12件佛教系列壁挂,生动逼真地表现了观音、如来等12位佛教人物的肖像,在岛内引起轰动。然而,就是 为创作这套作品,她花了整整1年的时间!是怎样的信念与执著,使她忘却时光的消耗,成本的计算,迎来这突破性的发展与超越?! 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日复一日的单调机杼声里,在年复一年的潜心揣摩之中,叶水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织造上,她丰富了传统土家织锦的技巧技法;在用色上,她着色或高贵典雅,或古色古香,或金碧辉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就这样,宴乐狩猎图、人类与和平、 艺术女神、古城凤凰、苗家姐妹回娘家、大岩墙花、大四十八勾、阳雀花、粑粑架等一幅幅代表她和土家织锦最高艺术与工艺水平的作品,在她素手穿梭之间次第展开,这是虔诚与挚爱铸就的先祖文化表情,这是生命与智慧感悟的盛世精神。三十余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与艰难求索,成就了这 位土家女盛年的事业辉煌,也成就了土家织锦历史性的华 竹筘、织机一 到叶水云手中便变得优美而灵动起来。图/聂元松 ▲ 28

黎族五种方言研析

黎族织锦五种方言图案分析 黎族五种方言区妇女传统服饰 哈方言 哈方言系黎族五种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约占黎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大部分聚居在海南岛乐东黎族自治县,哈方言妇女服装服饰系黎族五大方言区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支,根据服装服饰、花纹图案、款式格调、主体花纹和色彩搭配的不同,该方言区又可分为哈应、抱由、罗活、志贡等方言区。 哈应妇女服饰特点主要是以黑色为基调,显得坚实、庄重。上衣款而大,无领对襟长袖,衣领用红布镶边或绣花边作为一种装饰,衣无纽扣,主要以短红色小绳线或短红布条索系。上衣腰下左右两边各开叉口,上衣对襟的左右两边及衣下端边缘部分,织绣有菱形纹、几何形花纹图案。筒裙宽而长,一般长度及膝盖,筒裙腰下主要部位花纹为彩条经纬线,织绣有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哈应方言妇女的服饰丰富多彩,具有本民族的个性和风格,老年妇女的头巾多为黑色,几乎没有花纹图案,中、青年妇女头巾两端织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哈应方言妇女一般都喜欢佩戴大型银耳环,盛装打扮时,手、脚都带银镯,颈戴银项圈,早期有纹脸、纹肢的习俗。 抱由方言服饰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上衣前摆较长,后摆较短,无领对襟长袖。衣无纽扣,用短红色小绳线或短红布条索系。上衣织绣的主体花纹图案,是用几何纹和人纹为装饰。筒裙花纹图案色彩较为艳丽,整体花纹图案以粗狂的线条来体现,增加花纹的立体感。筒裙的织锦花纹图案以人纹作为主体的装饰纹样。 哈发言男子服饰特点是款式淳朴简单,主要是素面抹布或棉布缝合而成。分两种款式,一种为常见的短款,短衣长度一般长至腰下,通常在生活、生产劳动时穿戴;而另一种长袍长度及小腿处,多为节庆、重大法事时穿戴,长袍的袖口及衣边绣有花纹作为一种装饰,显得庄重大方。 杞方言 杞方言分布较广,主要聚居在五指山,人口仅次于哈方言。杞方言妇女的服饰因居住环境不同,其款式格调、色彩、图案都略有差异。五指山水满乡杞方言妇女上衣以黑色为底,无领对襟长袖,无纽扣,用短红布条缝上作索系,衣襟左右对排用金属银纽缝上作为一种装饰,每排有五个大圆形银纽、五个小长方形银纽组合而成,穿戴时对襟并

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西兰卡普流传至今,在土家文化中,它以其沉淀的历史,、绚丽的色彩、丰富多元的内涵等文化特征彰显于世,以一种不可取代的身份标志着民族的独特性,成为土家文化中的“活化石”。本文中主要是从多方面浅析西兰卡普的特色,从民族文化、西兰卡普的文化特点出发,来分析探讨西兰卡普及当地文化。 西兰卡普与土家文化 1.土家族传承的“西兰卡普”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毗邻的武陵地区。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创造出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西兰卡普。 土家锦在土家语中称“西兰卡普”,意为“打花铺盖”,汉语称“土花布”。西兰卡普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县境内的洗车河流域的苗儿滩、捞车河、靛房及坡脚,永顺县境内的对山、凤栖;保靖县境内的普绒、清水等高山河谷地带,这些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织锦的传统习俗。在服饰文化有男女一式的百褶裙、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首饰[1]。在土家族工艺文化中,土家织锦是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

手工艺品。 土家织锦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公元前316年巴子国被秦国统一以前的纺织遗存甚至早的年代。据考古发现,在夏朝早有丝织物的文字记载。《大明统一志》有“土民喜五色斑布“的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永顺府志?物产志》有“斑布,即土锦”,“土妇善织纺,布用麻,工与汉人等[2]。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棉。纹陆离有古致。”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2.西兰卡普的传说 土家族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西兰卡普便是美丽生动的传说之一。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土家姑娘叫西兰,心灵手巧,织出的图案栩栩如生。为了在打花铺盖上织上白果花。每晚去白果树下等待白果花开。嫂嫂嫉妒其美貌,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西兰败坏门风,父亲在一气之下把西兰打死了。为了纪念西兰,把她织的铺盖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的图形纹样 1.图案分析 西兰卡普又称“土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它一般由三小块布组成,每一块小布上都织有和土家

黎族手工艺

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求正秋风2011-8-8 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挖掘和开发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新产品,我们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传承代表人等方式,深入了解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分布、生产经营、传承发展等基本情况,寻访了黎族织锦、牛皮凳、树皮衣、制陶、藤编等手工艺人,与村民、手工艺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手工艺可开发生产和经营前景。 一、资源品种基本情况 黎族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主要有编织、纺织、木器、陶器、家具制作等。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这些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些工艺品,生动体现了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巧于装点美化自身的文明古老的民族。 1、黎锦。织锦是黎族手工艺中最为著名的技艺,包括筒裙、衣服、胸褂、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黎族村庄的群众普遍掌握织锦技术,因为黎族婚礼上,新人必须穿戴传统黎锦,所以黎族妇女都习其技能,农闲时纺织黎锦。黎族妇女每人至少要有两套,平时不穿,节日或办喜事时一般穿用。有的织锦(服装),最高价可卖到1500~2000元。 2、牛皮凳。主要以藤和牛皮制作,一张牛皮可制六张凳。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销路。据了解,一张牛皮凳售价120元。 3、藤竹编织品。黎族地区有丰富的竹藤资源,山林中各种野藤丛生,竹子多。黎族群众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在农闲时节和日常劳作的间歇中,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分散制作。常见的藤竹制品有竹筛、竹篓、鱼篓、簸箕、篮、竹笠、箩筐、畚箕、谷围、斗笠、藤凳等生产和生活用品。黎族群众还用露蔸叶编织草席、草箩、斗笠、帽子、帘子及其它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4、陶制品。制陶工艺是黎族的文化特征,是黎族妇女的工种,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黎族制陶的方法较为原始,全部工序皆为手制,选择粘性泥料,采用泥条盘筑或捏泥条成型,制成碗、杯、盆、缸、罐、甑、锅、盖等器物毛坯,经火烘烧陶坯,露天烧制而成陶器。据了解,制陶的原材料存量不足,不能大规模制作。由于工艺原始粗糙,群众使用铁铝制品多,导致这项技艺没有市场,后继乏人,濒临绝境。目前昌江保突村羊拜亮是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5、树皮衣。这是用难得一见的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由于原材料紧缺,群众也不再穿用,该技艺失去市场开发价值,后继乏人。昌江七叉镇机构村符亚劳、符拜翁夫妇是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仅存一套树皮衣。目前,一套树皮衣售价1500~2000元,且没货源,群众收藏的货源一般不出卖。2010年6月,保亭县聘请符亚劳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活动,现场表演编织树皮衣技艺。

黎族纹样图案故事采集收集

《龙与少女》: 从前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在家里和哥哥一块儿过活,每年到了山栏稻快要成熟的时候,便住在山栏地的小茅察里,日夜看守山栏,不让乌兽来糟蹋。 在村子附近的河里有一条龙,它很仰慕这位美丽的姑娘,便化身成一个年少英俊的少年郎,每天晚上跑到山栏地的小茅寮里,和这位少女谈恋爱,每来一次都给她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和漂亮的裙子。 村里的一个女子知道了这件事,心生妒忌。一天,她跑到山栏地里,借口少女 的哥哥得了重病,将少女骗回家。到了晚上,她就睡在小茅寮里,用被子把自己蒙着。等到龙与平日一样来和少女相会,刚在床沿坐下,就被她用从被子里拿出的钩刀砍伤。龙也没有看清楚是谁砍他,就跑了出来,忍着痛逃回河里去了。 第二天,少女回到山栏地的茅寮里,看见地上留下一摊血,知道出事了,便跟踪血迹一直走到河边,血迹不见了。她向河里的鱼问路: “鱼大哥,请你告诉我,哪条路通往龙哥哥的家里? “我不告诉你,你是个狠心薄情的姑娘!” 她又向乌龟恳求: “求求你,乌龟大哥,请您带我去见一见龙哥哥吧! 乌龟听了她的话,点点头。于是,少女跟着乌龟进了河里。 少女到了水底龙的家里,看见龙躺在床上痛苦地坤岭着,龙的父母在床边待候,样子十分悲痛。她正想上前问候,龙痛苦地开眼睛,看她一眼,说:“你这么狠心,来这里干什么?” 少女听了,眼泪忍不住涌了出来。 龙看见了,又说:“想要我相信你是真心的,除非你的眼泪能够装满-大盆。少女哭了一天一夜,眼泪真的装满了一大盆。龙看见少女这么悲痛,知道她是真心爱自己,便长叹一声,说:“我的伤不知何时才能好,你还是先回去吧。如果看到家门口那棵大树落叶,就杀一只鸡祭拜,我的伤便会好;如果树杈掉下来,就杀一只猪;如果树枝掉下来,就要杀牛;如果整棵树倒下来,那就是我与你永别了,以后你自己好好生活吧。” 少女满怀悲痛回到家里,每天都守望着门前的大树。一连几天过去了,那棵大树不落叶,不落杈,也不落枝。突然有一天,大树向一边倒了下来。少女看见大树倒了,心里明白不幸已经降临。但她还是抱着最后的希望,用双手把树扶住,不让它倒下来。谁知少女扶了这一边,树又倒向那一边。这样来回扶了几次,最后她泪眼模糊,精疲力竭,连树带人都倒在地上。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土家织锦图案的传承与研究 □ 魏官禄 一、古老的乌江河,悠久的土家族 乌江流域居住着很多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那里山高河深、山川秀美,养育了勤劳善良、生性纯朴的土家人,他们沿乌江河流而居,祖祖辈辈生活生产在这里。土家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文化,土家人是古代巴国人的后裔,他们崇拜祖先、崇拜太阳、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有着多元化的崇拜文化,特别是对主宰自己命运的“超诸神灵”更是崇拜,土家人利用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织锦,组成各式各样敬神灵的图案,做成披甲、贡布、神坛用锦等,来与各种神灵沟通,织锦图案成为了神、鬼、人沟通的重要纽带。 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夏朝时期,“桑蚕、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候于会稽,执五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华阳国志?巴志》),又记载了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宁麻……”。这说明巴人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纺织技术,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纺织出五彩的“土锦”。历代方志都有“土人织兰干细布,织成纹章如绫锦”、“布与纻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唐宋时期随着土家人经济的发展与对外交流,纺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土家族的“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元、明、清时期,织布被汉人称做“土锦”、“花布”等,且大量用于服饰,(汉《后汉书?南蛮传》)“土人喜服五色斑衣”(明),“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锦,纹陆离有古致”“机床低小、布绢幅阔不渝尺”(清)。 土家民间织锦艺术根植于土家人的智慧和勤劳中,积淀了独有的特色艺术文化,土家人自种棉花自纺纱,自己织布自绣花,从植桑、养蚕、缫丝、拧线、种棉、纺线和把丝线染成各种颜色再精心编织,织锦的每一过程都凝聚了土家人的心血和汗水,是用土丝、土绵线编织,是真正的手工艺品,他们纺织的织锦经久耐用。编织是土家族姑娘必备的本领,从小她们就开始学习,以口授的形式,世代传承,因此,模仿形式是她们学习织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是原始的,有效的传承方式,用前辈的织锦实物为参照,通过家长或长辈的口头传授,经过长期的模仿学习,再进行变化、创造,从形式到结构,从规则到内容等进行创新,在模仿中寻求新的纺织技术和方法,在大自然中寻找图案的基本原形,在生活中寻视新颖的装饰表现,土家族织锦图案有上百种,各种常用的图案纹样默记于心,编织时无需蓝本,待到出嫁时,她们所织出的织锦的多少,技艺的高低,便成了衡量她们的人品,才能的重要标志。 二、土家族织锦上的精美图案艺术 土家族的姑娘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她们有着天生的巧手,有天生的创造图案纹样的灵感,天生的色彩搭配意识,天生的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精妙的纺织工艺,神奇的纺织技术,对称的图案纹样,浓厚的装饰色彩,饱满的纹样构图,五彩缤纷的强烈对比,雅素大方的色调调和。土家人崇尚红、黑色,因红色是暖色,代表阳光,表现光明,黑色是冷色,象征庄重、朴素、织锦以红色为主,以黑色为辅,间之以黄、蓝、白色参差点缀。设色古艳厚重,斑斓多彩,对比中显调和素雅中见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单,给人以明快、响亮、活泼和生机,耐人寻味。织锦内容体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因素,不断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自己,如土家织锦的“福禄 寿喜”“富贵双全”等汉人题材的织锦图案,造型非常简练概括、抽象,大都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组成有序的图案和单独的纹样图案,图案艺术中有大量的多元崇拜文化表现,最为常见的四十八勾纹,是几何形的抽象纹样图案,是土家人祖先崇拜太阳的表现。土家人也崇拜蛇,蛇形纹样很多,是呈几何的菱形,多织于铺盖上。单独的植物纹样也很丰富,题材有九朵梅、莲花、藤藤花、韭菜花、大白梅花、小白梅花、梭罗花、荷花、南瓜把花、牧丹花,其中岩墙花为最美。台台花是土家织锦中最有代表性的图案,现在也能看到各种变形的虎纹,抽象化的虎头纹。她们把纹样做多个独立的整体图形纹样,将在一个条形带状的范围内做左右或上下的不断反复排列,组成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来装饰腰带和美化服装的边沿,用勾形纹或蛇形纹做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整体单独图形纹样,按一定的大小尺寸进行适当的排列。将纹样做上下左右的反复不断地向四周排列延伸。织成多彩的四方连续图案。土家织锦图案多用象征和抽象表现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图案设计独特,造型奇异,生动活泼,土家族织锦图案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依承交融,图案反映了土家人对自然物象的认识,保存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体现了土家族人的豪放、粗犷、大方的民族性格,传统织绵图案是土家族人知识和智慧的结晶,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织锦不仅装饰意味强烈而且还寓意着土家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对物寄予的希望情怀。真实地反映了土家人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图案中的每一个纹样都有美好的象征,吉祥的寓意、幸福的祝愿。如:桌子花图案,其构图讲求严谨、对称、平衡、上下边框多为两层以上的二方连续组合,中间的立体图案以典型的四方连续图案出现。如:如土家族的“福禄寿喜”“富贵双全”,还有王字花、喜字花、万字花。“万”字以祝福人万福万寿,吉祥平安,“喜”字的喜庆吉祥,“四十八勾纹”是土家族先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反映。这一切都表明了土家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利用传统土家族织锦图案艺术和现代图案艺术设计的教学相结合,打造地域文化特色。 土家族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代表,乌江流域土家族的织锦体现了乌江流域一带土家族人山一般的坚韧性格,勇敢善良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美,并把这种情感趋向图案化,也体现了当地的土家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反映了土家人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敬重先祖英雄,崇拜天地自然,以独特的方式显露出土家人的文化个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乌江流域一带的土家族织锦出现了全面的濒危状态,有的传统织锦被人为毁坏,有的织锦大量流失,还有的传统的织锦老艺人死去而艺绝,还有因传承方式的封闭而失传,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抢救土家织锦这一民间艺术,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保护,建立乌江流域土家族民间艺术资料库,把这一带的土家族织锦进行收藏,分类保管,把织锦的传统编织技术记载成文字和图片,应对织锦的地方特色、种类制作工序、工艺和当地的民俗风情进行一一记载保存,把织锦图案,拍成照片、录像、刻成光盘,把织绵图案中的美丽传说,故事等收集整理。长江师范学院为了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立了一支从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研究的骨干教师,学院成立了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各系院都设有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研究所。我们美术学院也成立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学院出版书籍、杂志,发 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76 ARTS CRITICISM

黎族织锦图案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人形纹主要有婚礼图、舞蹈图、青春幸福图、百人图、丰收欢乐图、人丁兴旺图、放牧图、吉祥平安图等,它寄寓了人们对生育繁衍、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黎族妇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主要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其场面开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黄猄、水牛、水鹿、鱼虾、青蛙、乌鸦、鸽子、蜜蜂、蝴蝶等,其中,龙纹、青蛙纹最为常见。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带最为普遍的黎锦图案,反映了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青蛙有表达母爱和避邪的功能。反映在服饰上的蛙纹有严

格的对称结构,图案以“田”字形纹样为主体,中间有四只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纹,用动和静的对比手法,显示青蛙在田间生活的主要特征,画面充实,节奏协调。有的地方的青蛙纹样,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把青蛙前腿省略,后脚加长,表现出青蛙跃跃欲跳的神态,图案构思大胆,造型简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植物纹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竹叶花等花卉,以及藤、树木、青草等。常见的有木棉纹、花草纹等。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妇女普遍喜欢用木棉纹样做为织锦纹样,图案以木棉树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下有钥匙纹(又称“任意花”),还有花和绿叶,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美满幸福。花草纹流行于五指山地区一带服饰图案纹样,图案以长柱形花纹作族系标志,整体纹饰近似汉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连续纹样。寓意根深叶茂,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几何纹是利用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的纹样,以抽象的图案表现在服饰上,反映出原始思维的某些特征。其内容丰富,色彩美观。 汉字符号纹样有喜字、福字、禄字、寿字、万字等。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织锦图案因受汉文化的影响,有些图案逐渐采用汉字符号。这些汉文字体现在服饰上,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自然界现象的纹样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雷电、水火等。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一直影响着织锦图案的发展。

美丽的土家织锦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美术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坐标纸、颜料, 上网收集土家族及石柱土家族的的各种资料。 教学课题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土家族相对偏僻的居住环境,使其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织锦纹样也因此一直保留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通过把土家锦引入图案创意教学,让学生了解土家原始的抽象图案构成与强烈装饰风格,感受传统土家织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1、让学生认识土家锦,感受织锦文化。 2、通过本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家织锦图案的设计描绘方法。 3、在学习鞋垫图案设计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意出富有土家特色的鞋垫。锻 炼动手创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根据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而设计的校本教材,旨在让学生加深对我们土家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与学习。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艺术的认同感,珍视本土优秀文化遗产,从而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中涉及到图案基础设计内容: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尽管内容不多,但却与土家织锦纹样知识之间联系紧密。 教学重点: 1、学习土家族织锦图案的设计、描绘方法。 2、设计的图案具有民族特色、生动、美观。 教学难点: 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图案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土家织锦》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作成PPT,课堂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第27卷第1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7No.12007年1月 Journ al of S outh-Cen tr al Un 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 man 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J an.20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冉红芳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本文对近20年来的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力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全貌,并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7)01-0022-04 土家族织锦文化是土家族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本文对近 20年来国内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为关心这一研究的学者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宣传介绍 1.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土家族织锦的宣传介绍,较早见于田顺新在1980年10月28日的《团结报》上发表的《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一文,然后引起了国内一些记者、学者的注意。如黄河、尹素卿、邓辉、瞿边等陆续在《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历史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物进行报道。这些文章虽然只是简要地介绍了“西兰卡普”的土家语义、传说故事、源流、种类及其用途,但却使之开始作为艺术展品走出国门。 2.新世纪的宣传。时隔近20年,新世纪对土家织锦的介绍由当年的16K 变成了今天的A 4纸,有一种大气的感觉,并用唯美的新视角全方位地介绍了土家族织锦。田大年的《湘西土家锦:山里女人的美丽梦想》一文中,借用史料依据,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土家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唐荣沛在《西兰卡普——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中运用竹枝词展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土家织锦。另外,中新社湖北新闻网(http :w ww .hb .chinanew s .com .cn )2003年11月23日报道:唐洪祥在来凤创办土家族织锦村,成为我国土家族聚居地规模最大的西兰卡普织锦基 地和湖北省唯一的一家西兰卡普专业厂家。2003年10月,唐洪祥的女儿唐华、儿子唐山应法国高级时装公会的邀请,参加了在巴黎文化中心、卢浮宫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服饰文化展览,并向各国贵宾现场表演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工艺,得到了中法文化年组委会的赞赏。中国民族博物馆为此特地收藏土家织锦“土家女儿会”一幅和一台有40年历史的木织机。大型织锦“土家女儿会”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此外,还有20多个土家族织锦的网站先后报道了新一代艺人的获奖作品。 二、土家族织锦文化的学术研究 对土家织锦文化研究最早的学者仍是田顺新先生,他的《土家族织锦的历史和传统图案构成色彩的探讨》一文被收录到1985年内部刊印的《土家族研究论文选集》中。尔后,才有了少数学者的关注。近两年在湖北省的高校里掀起了研究热潮。如武汉科技学院的老师们集体选题申报省级课题,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分块研究,对西兰卡普的母体符号特征、审美现象学、历史文化性、图案造型特性与应用等方面,多视角进行诠释,以专栏形式刊出。 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兰卡普”图案题材特征的分析,探讨织锦文化的内涵及其所折射出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思想。 1.土家族织锦的名称和解释。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的名称,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而 22 a 收稿日期:2006-03-10 作者简介:冉红芳(1974-),女(土家族),湖北省咸丰县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土家织锦纹样之几何抽象特征-最新文档

家织锦纹样之几何抽象特征 土家织锦作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之一,是土家族文化的 精粹,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 它是土家人民的骄傲, 受到广大土家人民的喜爱和重视,并且是一种流通使用的民族工艺品。土家族人居住的自然环境、土家族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土家织锦的制作工艺和方法等,对于土家织锦纹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酉水流域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土家人大多生活在依山傍水、草木繁茂的自然之中,受到大自然的启迪和熏陶,形成了土家族亲近自然的审美情趣。人们把这种热爱自然的审美观用土织布机将其图式化,织造出的土家织锦自然大气,将自然形态通过抽象变形,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态。从偶然的感受到有意地创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土家织锦。此外,这种封闭的环境造就出了一个刚直、倔强的民族,民族的性格会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土家织锦纹样全部是直线和斜线,绝对没有曲线的出现,直线表现出一种力度,有稳定感,斜线具有一种速度感, 反之,曲线则给人一种柔软的感觉。因此,土家织锦纹样所表现出的那种力量、坚固,它的形成与民族的性格有一定联系。 织造土家织锦所用的工具是一种古老的纯木质斜织腰机,是 在汉代的一种被称为“平素斜织机”上发展完善的。土家织锦的织造延续了我国古代制作早期的花纹熟丝织物的手工挑花技艺,

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肌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其机动性和随意性都较大,织造者可以自由发挥其想象力,创作出不同的纹样。斜织腰机制作土家织锦,需要用到经、纬线。采用“通经暗纬,挖花挑织”的手法,织出的土家织锦纹样就必然出现的是几何形体,没有完全的曲线,要想制作出类似弧形的形态,只能通过阶梯状的形式来表现。 土家织锦含有多种纹样,由于受到环境、民俗、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影响,其纹样呈现出各种几何图形,因此几何抽象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传统的土家织锦以平纹“对斜”和斜纹“上下斜”为基本织物组织。有数百种图纹表现形式,最突出的是点、线、面的构 成。一幅画面的构成不能缺少点、线、面,它们是图案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在土家织锦的纹样构成中,对称、重复、 通过变异、推移等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丰富了土家织锦的几 何抽象的纹样特色。多样的几何图形构成了土家织锦的纹样,我们常看见方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以及复合几何形在土家织锦的纹样构成中有秩序地排列。土家织锦的图案由大量的几何形体组成,可以大体上将其分为规则类和不规则类。 1.规则类 对于土家织锦的规则类纹样,可以从规则类的点、线、面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浅谈黎锦的图案用色特点

浅谈黎锦的图案用色特点 黎族织锦,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其“质朴中不失优雅,厚重而又不失灵动”的艺术气息,酣畅淋漓的体现出了海南黎族妇女娴熟的织布技艺和独到的艺术造诣。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涤荡,黎锦形成了样式繁缛、图案缤纷的艺术特质,然而,它依然好比“养在深闺”的妙龄少女一般,散发着灿若云霞的特殊光芒。 一、黎锦概述 综合而言,黎锦的形式主要包括:色彩疏淡有致的织被,华美艳丽的服饰,以及头巾、花带、背带、腰带等各种风格淋漓、做工精美的织绣艺术品。至于黎锦的图案纹样,其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生产工具、几何和汉字(福、禄、寿、喜)等六种主要形式。作为人类纺织品的活化石,黎锦通过“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形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的人间极品。通常,黑色或深蓝色纱线作为经纱,是黎锦布面的基调,与此同时,红、黄、蓝、白、绿等常见颜色及紫色、粉红、棕色等辅助颜色的纱线作为纬纱与经纱交叉“编织”,从而形成了经纬纱对比强烈且艳丽的织锦艺术。 一般情况下,黎锦的图案是织造而成的,但是部分作品会采用主体部位织造,若干局部进行“单面绣”或“双面绣”予以完成。譬如说在宋、元、明、清时期供奉朝廷的“崖州龙被”,以及响彻全球的著名作品“双凤朝阳”就是采用这两种工艺的典范。虽然说黎锦的制作方法存在着些许差别,然而作为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常用颜色和图案色彩搭配要素却是相同的。 二、黎锦的常用色彩 黎锦染料是以植物为主、矿物为辅加工而成的。所以和颜色齐全的工业织布相较而言,其色彩品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可是,通过黎族妇女“殆犹天马星空而步骤非凡”的神奇创造能力,这些简单的色彩却形成了落英缤纷、繁花似锦的艺术珍品。作为凝聚黎族人民民族气质的艺术瑰宝,其主要色彩的应用也从侧面反映了黎族人民的某种心理。 一般而言,黑色是黎族织锦的常见基调。在黎族人看来,黑色象征着庄重、永久,并且,作为具有“驱魔降妖”功效的黑色,它还被爱美的黎族妇女看作为永恒的“时尚”;同时,在黎族人眼中,作为“仙人之色”的红色,其更是权贵和品味的象征;此外,象征纯洁、吉祥、美好的白色,象征繁衍、新生、姣好的绿色也都是诸如筒裙、腰带等服饰和其它形式黎锦的常用色彩。 三、黎锦图案色彩的搭配要素 首先,通观各种形式的黎族织锦,我们会发现在织造筒裙等类型的布幅时,黎族妇女会使用黑色或深蓝色为基调,而后搭配红色、黄色、白色、绿色等纬度纱线进行织造;而在织造与祭祀或丧葬等仪式相关的布幅时,则是用棕色或咖色为基调,搭配上金色或白色边饰,以突显肃穆的氛围,可见黎锦图案色彩的搭配使用拥有着严格的规避。这是因为经过几千年演进的黎锦,其“瓜熟蒂落”的图案色彩搭配已经完全契合了该民族人民的审美和心理诉求,

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

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建筑论文 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 裴靖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在对黎锦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黎锦图案精美,色彩古朴艳丽,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试图通过对黎族历史的梳理,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黎族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深入研究黎锦图案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与其他民族图案进行系统比较,凸显其学术特色。据此,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黎锦图案的形式美和色彩美展开探讨和挖掘,体现美学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黎锦图案;纹样;色彩 海南黎族织锦在我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黎锦造型形象、夸张,图案色彩精美纷呈,极富装饰感与想象力,但是由于海岛地理位置和经济原因,人们对传统海南黎锦艺术了解甚少,使得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面临灭绝的危险。 时至今日,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黎锦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艺术将迎来自己盼望已久的历史机遇与希望。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加入了拯救黎锦的保护工作,成立了相关的保护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黎锦这一优秀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时也更加激发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热情,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一探究竟,虽然有相关黎锦方面的理论研究、专著、学术论文陆续相继问世,但其中所涉及和针对有关研究海南黎锦图

案与色彩方面的专题学术论文和主题研究却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甚少,这不符合艺术史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应该从海南本土出发,从美学这一独特的学术角度来研究和探寻海南黎锦的图案美学价值,使它的美学价值大放光彩。海南黎族织锦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中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东巴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通过对黎锦图案的研究和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了解黎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黎族织锦从图案上来分析大体又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通过对这些纹样和色彩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图案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传统哲学价值观,另外,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海南黎锦图案,在图案的构成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它们各自的大小、长短、形态等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方向、构成创作丰富的造型,在黎族织锦中点的应用较少,线的应用较为广泛,相互交织穿插成大小不同的面,形成了不同的图案,使得黎族织锦充满调和之美。从造型的功能上分析,线条是最有活力的,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韵律之美。具体有归纳法、夸张法、重复法、近似法、对比法等。黎族织锦的色彩配置朴质夸张、浪漫艳丽,它与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有内在和外在之美,有统一于对立之美,生理与心理之美,色彩的形式之美对黎族织锦的构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自古就有“黎锦光辉艳如云”的美誉。 黎族织锦艺术是我们今日在众多领域中应当传承与借鉴的宝贵财富和文化艺

黎族服饰纹案有哪几种及其含义

1、黎族服饰纹案有哪几种及其含义? 《婚礼图》,发现于海南岛的古崖州。它忠实地把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新娘”、“送彩礼”和“拜堂”等情节,集中反映在织锦图案上。它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其场面广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在这里,我们除了赞叹黎族织锦技艺高超外,它还能为研究和了解黎族风俗习惯提供资料。从中可以看出黎族婚礼仪式和汉族的婚礼也有不少的相似之处,从而了解到在历史上的黎汉民族的交往和互相影响及其文化的渗透。 《纺织纹》,“男猎女织”,自古以来都是黎族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创作取材的主要源泉之一。《狩猎纹》和《纺织纹》是互相联系的。《纺织纹》反映的是众多女性在纺织的画面。制作者采用均齐式平视体的表现手法,描绘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在自己的家里纺纱、错纱、挑花织布。画面中的每一格标中间安排一个人纹图案,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的黎族人民,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纺织。人纹头顶上是房屋,屋外高悬着许多兽骨,表示猎获丰收,人丁兴旺。 《狩猎纹》在黎族地区的农村,每到春冬农闲时节,村里就得组织男子放狗进山围猎,女子则在家里进行农田管理、纺织以及各种活动。每次围猎前必须举行宗教仪式,获得猎物实行平均分配,猎狗也得一份。黎族妇女把这种狩猎生活反映在织锦图案上。我们将这幅纹样图案,取名为《狩猎纹》。《狩猎纹》分前幅后幅两部分。前幅主要是描绘黎族集体打猎归来的欢悦场面。后幅内容为猎人家里挂着一定数量野兽的下颌骨,表示屋的主人是打猎能手。精明的猎人是

机智勇敢的象征,在黎族人民中享有较高的荣誉,并获得众人的尊敬。作品构思巧妙,形象生动。 《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黎族地区有的用它作门帘、窗花,有的将它织绣在服饰上。据了解,在黎族人民传统的观念里,青蛙表达母爱和用于“辟疫”。 《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带最为普遍的黎族服饰图案。一般以白布做底白,然后纹上红、黄、绿和黑色做垂直线,把黎锦重表现、重创造、追求情韵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不仅仅是追求形的酷似。它的色调跳跃,对比鲜明,线条清楚。人们在欣赏和使用它的同时,自然会产生美的联想。龙纹在历史上称之为“夏以龙为图腾,禹受禅基时,蟠龙迅速从藏身之地飞出来。夏王朝在旗上画着两龙相交的纹样”。在黎锦双面绣上的龙纹,据考证有二种类型:一是爬行龙,一般作横向平直。龙头向前,身躯作爬行状,额顶有角,躯下有足,图案多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接近几何图案,纹样简练。二是蛟龙纹样,其结构较为复杂,呈腾飞状,头上双角,与云纹结合同时出现。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华丽、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在个别支系中把龙当作图腾崇拜。在黎族民间传颂着的龙,不仅能呼风唤雨,而且善良、勇敢,热爱人间生活。有个民间传说:有一年出现罕见的大旱,大地干裂,是龙帮助黎民呼风唤雨种下山兰并获丰收。 2、黎族纹身的内涵及价值? 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